神话传说范例6篇

神话传说范文1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布局模式;神话形象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流传着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诸多神话传说,这些神话无不反映了先民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而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从神话传说得到诸多启发、挖掘大量素材而进行创作。同时,相比其他艺术形式,园林有它特殊的实体表达,除了体现精神,作为一个空间实体,在园林中可以直接塑造神仙的形象,再现神话的场景,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神话的创作和流传。

1 神话传说与中国园林的起源

虽然在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域中生活了众多民族,各个民族流传着各自不同的神话传说,但所有的神话基本都可以分为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3类,分别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这些不同民族的神话存在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如蒙古族、纳西族、哈尼族等很多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中,世界都由一片混沌而生,这与汉族开天辟地的故事有很多类似之处。神话传说反映了早期人类淳朴的哲学观念,它们也在园林史上留下了无数印记,可以追溯到园林产生之初。

周时文王建灵台、灵沼、灵囿,是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早期雏形。所谓灵台,就是用作祭天慰民、又可观察天象的高台,而灵沼即为水池,灵囿则是圈养动物、祭祀祝祷的开阔地。这其实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神话思维,即山水自然的灵性作为集体的民族记忆,深刻地存在于古代帝王的脑海之中,因此他们建灵台以模拟神山,建灵沼以模拟神池,建灵囿以人工栽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向自然神灵表达崇拜之情,希望能够通神灵、平天下,依靠神的力量保佑自己的政权万世平稳。

而这些早期园林雏形都可以在神话传说中找到影子,在中国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中有多处关于“台”的描写,《海外北经》中写道“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海内北经》则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推断,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台”是天神住所,是人神可以相通之地,也就自然地成为我国造园初期的一个典型类型。和灵台一样,灵池、灵囿也都对神话中所描绘的神灵出没之地的复制和再创作,都是基于对山水自然的原始崇拜而产生的天人对话的场所。

2 神话传说对造园思想的影响

造园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力的活动,这注定了它将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虽然在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发展,自园林产生之初历代造园家的造园思想一直经历着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但中国古典造园理念的核心始终未变,即创造人们心中那个天地人神和谐共存的美丽家园。

神话传说源自先民的集体创作,纵观这些故事可以发现,里面充满了先民们对美好家园的幻想。在蛮荒时代,野兽相伴,在恶劣的自然中求生存,人们渴望的是一个温暖安定、衣食无忧的家园;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没有了生存压力,渴求的则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这些都是原始园林的影子,园林就是一处营造在地上的人间天堂,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与游憩场所[1]。

天、地、神、人共同构成了数量众多的古代神话。“天”是古代神话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存在,除了自然实体,它还代表了一种伦理精神,一种人神都必须服从的精神力量。与“天”相对,“地”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天地共同构成了人神活动的背景。而“神”之所以为“神”,是因为它们承天道,灭人欲,勇于献身,它们拥有神力,代表着天的精神,所以他们受人爱戴,受人尊重。“人”则是这些实体中最渺小卑微的个体,在人心中,充满了对天、地、神的敬畏,对天的敬畏是尊重伦理,对地的敬畏是尊重自然,并且在神话中,通过不断辛苦修炼,提升精神境界,人也可以成为神,从而代表天。人所要遵循的准则,所谓人道,亦是天道,这正是早期的“天人合一”哲学观。

“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与自然的“外适”,及由此导致身心健康的“内和”,作为人生最根本的享受理想[2]。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山水自然和巧夺天工的完美融合就是这一思想的最好体现。古代造园的意义就在于在山水之间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获得“外适”和“内和”。正是这种精神的坚持,才让中国古典园林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随着历史发展造园手法不断进步,而这一精神内核始终未变。

3 造园模式的转变

不同于西方神话拥有完整的体系,由于幅员辽阔的古代中国涵盖了多个文明启蒙之地,中国古代神话也就具有零散、繁杂的特点。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对神话的补充,神话自身也在不断发展。自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园林也就从神话中汲取了不同的营养,却又有其相通之处,这在造园模式上典型表现为昆仑模式和蓬莱模式的继承和交融。

3.1 昆仑模式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台”的最初形象登上历史舞台的,“台”是对山岳的模仿,这是以昆仑神话作为创作原型的体现。昆仑神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西王母、三青鸟等故事,早在没有文字的前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已在西北部高原地区出现。在昆仑神话中,昆仑山是神仙的居所,有水环山,而且水外又有山,山之东南西北还有大量动植物。传统中国园林的“原型”――以山体和水体的配置而构成骨架――其肇端即是灵台与灵沼的组合[3]。所谓昆仑模式,也就是这种山水相依,互相环绕的造园模式。

存留至今的很多古代名园中都能看到昆仑模式的影子,如北京西郊“三山五园”大型山水宫苑;无锡寄畅园依惠山东麓,又凿池引山泉水;沧浪亭更是建于山顶,园外有绿水环绕。有好山好水,就是营建园林的佳处。众多苏州园林即使建于城市之中,叠山挖池,也要力求“城市山林”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这些园林中,亭、台、榭的建筑营造,有假山衬托,绿水环绕,亦是昆仑模式的映像。

3.2 蓬莱模式

蓬莱模式是和昆仑模式一脉相承,而又机具自身特点的造园模式。最早在《山海经》中便有关于“蓬莱山”的粗略描写,约至战国前期(或者稍前),在当时日益盛行的神仙思想与神仙方术的影响与刺激之下,原始蓬莱大人传说即由此逐渐演变为蓬莱三神山仙话传说。”[4]和昆仑模式一样,蓬莱模式也是造园者对仙境的模拟和再加工。秦汉时期的帝王们寻求长生不老,希望政权万年永续,大举修建“一池三山”的山水宫苑,大大促进了蓬莱模式的发展。

汉代上林苑作为“一池三山”的典范,便成为后世帝王修建皇家宫苑的模本。如圆明园福海湖中央置三岛,中间是主岛,两边各有一座小岛相辅一池三山象征着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这二岛也据此取名为“蓬岛瑶台”。此外,颐和园昆明湖,避暑山庄“芝径云堤”,以及杭州西湖三潭印月,都是蓬莱模式的发展。

与昆仑神话相比,蓬莱神话最大的不同之初即在于对水的强调。蓬莱模式崛起的重大意义也就在于大大提高了园林中水体的地位,秦汉之后,园林中再难见人工堆砌的高台,取而代之的是假山、楼阁这些象征性的符号。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精髓即是模拟仙境,随着神话的发展,仙境模式的改变,同时加之人们对山水虚实意义的理解,古典园林布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

1 李敏.园林学的真义[J].风景园林,2007(10)

2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3)

3 潘番吕,孔维明.园林与神话传说―园林起源[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 报,1998(4)

神话传说范文2

皇娥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女,少昊的母亲。而在其他古代文献中,则说历史上的少昊之母是常仪,与神话中的少昊说法不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少昊母为皇娥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少昊母为皇娥基本介绍在东晋时期的小说集《拾遗记》中,故事讲的是皇娥和白帝子之间一段秘而不宣的韵事,她是少昊的母亲,少昊在古代神话中也非等闲之辈,他被视为秋天之神、西方之神,与东方的春天之神太昊遥相呼应,太昊是太阳,少昊自然就是月亮,而皇娥是少昊之母,当然也就是月亮之母,

二、少昊母为皇娥概述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三、少昊母为皇娥历史传说弄着垂下的黑发,掩饰着心房的狂跳。启明星微笑着,将手一伸,召来了一把银光闪闪的琴。他双手抱琴,依着穷桑树,弹奏出美妙的乐曲。皇娥立刻被这琴声给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启明星的乐曲轻轻地唱起了歌。启明星的琴声在情切切地向皇娥倾吐着爱慕之意,皇娥的歌声也在绵绵地向启明星诉说着倾慕之情。歌声、琴音婉转悠扬,吸引着鱼儿成群结队地浮游在水面上,激动得花儿竞相开放。凤凰飞来了,在空中翩翩起舞。 百灵鸟飞来了,放开歌喉为皇娥和启明星伴唱。他们的心越贴越近,双双走上了木筏,并用桂树的树条做筏桅,用芳香的熏草拴在桂树树头上当做旌旗,还刻了一只叫玉鸠的鸟,摆放在桅顶,以辨别方向。

木筏在银河里飘荡。皇娥伴着悠扬缠绵的琴声,情不自禁地吟唱。美妙的琴声和优美的歌声融为一体。皇娥和启明星依偎在一起,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鱼儿撒欢追逐在木筏旁边,凤凰在幸福情侣的欢笑中飞翔。皇娥和启明星就这样尽兴地漂游着,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少昊诞生了。

神话传说范文3

不久之后,天空下起了如玻璃一般大的雨来,瞬间溪水暴涨,布农族人的房屋都被冲毁,更不幸的是洪水中窜出了一条巨大无比的大蛇,横躺在山谷间,一步一步的吞噬着布农族人的家园。布农族人大家十分忧心自己的家园从此就不见了,于是族里勇敢的战士提议说:“要让洪水消退,就必须把大蛇驱赶走,这样洪水才能流向大海。”

第二天勇士们在众人的企盼下,跳下洪水中,游向大蛇,勇士们拿赶弓箭,使尽了力气向大蛇射去,希望能把大蛇射死,但希望落空了,因为弓箭根本射不穿大蛇的皮肤;布农族人的希望没了,大家陷入了一片愁云惨雾中,这时候天际传来剧烈声响:“我的朋友,我可以帮你击退这条巨蛇!”原来说话的是一只盘踞在石头上的大螃蟹,大家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大螃蟹,心想平常善良温驯的螃蟹,能够消灭水中那条大蛇吗?

大螃蟹似乎看出大家的疑虑,于是说:“我的双螯坚硬无比,力可敌熊,但是我的背部较脆弱,恐经不起大蛇的毒牙攻击。”大螃蟹接着提出他的难处;布农族人想到一个妙计:“我们可用我们的陶锅,护住你柔软的背,如此便可抵抗顽强的大蛇了!”于是布农族人便日以继夜的赶制陶锅,此时大蛇因为受到布农人的攻击,十分生气,于是不断掀起大水攻击村庄,让整个情况更危急,但陶锅尚未完成最后冷却阶段,巨蟹按奈不住的说:“时间不允许我们再等下去了,立刻帮我套上陶锅,我必须击败邪恶的精灵。”

神话传说范文4

太古,混沌初开之际,有女娲兄妹俩人,住在昆仑山上。那时,地上还没有其他的人。他们结为夫妻,又觉得很羞耻。兄约妹登上昆仑山,祷告上天:“天若要我们俩结合,那就让烧柴的两股烟合拢来;若不让我们结合,那就让烟散开。”于是烟合了,妹妹便到哥哥身边去了。他们肜草编结做扇子,遮住自己的脸孔。现代的人结婚,有的新妇用扇遮脸,就是从女娲那里学来的。(见《独异志》下)这里没有说明女娲的兄是谁。但我们从另外的古籍资料中得知这位既是女娲兄长,又是她的丈夫的男性,便是神话传说中鼎鼎大名的伏羲。有的说“女娲”,伏羲之妹。”(《路史·后记二》注引《风俗通》)有的说“女娲本是伏羲妇。”(《全唐诗》卷三八八卢仝诗《与马异结交》这位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同属蛇氏族,由大风所生,所以又姓风。这则女娲、伏羲兄妹的神话传说,实际是被后人修改过的不完整的片断,其中没有洪水毁灭世界和再生人类的内容,只追忆了人类的血缘近婚。用扇遮脸,纯属后来人的观念。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影响却不小。在中原,汉族局部地区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继续流传,并与洪水传说和人类再生连接在一起。他们得以脱生的避水工具,大都是一只大葫芦。瑶族的《伏羲兄妹》便是这一神话传说的活型态。故事大意是:

伏羲兄妹的父亲张天师,怪雷公共场所刮风、打雷、下雨,趁雷公跌倒时,捉住了雷公,交伏羲兄妹看守。雷女好言相求,得兄妹救助,脱身逃回天上。走前,送兄妹一只大葫芦。雷公为了报复,下了七日七夜的倾盆大雨,一切生物都被淹死,只留下葫芦里的这对兄妹,雷公劝他们婚配,他们都不愿意,先后去门了竹子、乌龟。竹子和乌龟都认为他们应该婚配。兄妹还是不愿意。他们又从山上往山下滚磨盘,哥哥在东山,妹妹在西山,各推下一扇磨,竟意外地相合,不得已只好婚配。婚后生下一肉瘤,剁成细末,撒向四方,肉末都变成了一个个的人。这些人耕耘播种,恢复了大地原有的生气。这里的女娲已隐去姓氏,只有伏羲的名称。伏羲的地位比女娲更重要了。男权已高于女权。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各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发现他们早已成为多民族共同的祖先神。这类神话,洪水之灾可能是后粘连上去的,兄妹婚与人类的再生是主体。因为水灾只是当时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之一,火灾、地震、雪崩、火山爆发等等,都可能使某一局部地区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神话常将洪水与之相连,那是因为一片汪洋,视野狭隘的原始人便以为整个世界都毁灭性了。实际上这个氏族被淹没,其它许多氏族不见得有洪水,一则神话反映的是特定氏族的现实生活,这个民族的神话若被另一民族接受,不但必须具备诸多历史因素,还有一个长期融合变化的过程。洪水因为带有普遍性,至今,我国干旱的北方,闹起水灾来不照样浩浩渺渺吗。因此这类神话本身便具备了世界性的先天条件。

而在血缘近隐藏再生人类的神话中,也出现过两代人之间的婚配,或母子婚,或父女婚。当然,它们的内容古老,更不容易被进代了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它们流传下来的很少,大概逐步被血缘近婚的兄妹所取代。人类愈进步,连兄妹婚也许为是悖理的,因此一般又加进兄妹或姐弟双方都不同意,或单方顽强抵制,经过神判的方式,才勉强结合。再后,干脆讳避兄妹之说,含含糊糊地说是一男一女,苦聪人的神话说:古时候有棵神树,越长越高大,把天空、太阳全遮住了。一个妇女用火把它烧光了,但从树根处冒出一股洪水,淹没了人类。有一男一女,逃脱了灾难。他俩结婚,人类才又发达起来。洪水遗民再生人类有神话传说,有较高的历史认识价值:第一,这是人类社会进入农耕为主的时期的作品。狩猎民族的流动性较大,而农业民族是不能随便迁徙的,自然的就化,旱涝之灾,人们特别敏感。加以当时人类的活动范围有限,地广人稀,抗灾力量很弱,每次水患,必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用神话的方式不断地追述。第二,根据民族学资料,人类确曾经历过血缘婚阶段。也有学者否定人类曾有过血缘同辈婚,但末产生很大的影响。同辈血缘隐藏并不是一个兄弟固定与一个姐妹可以互为婚姻。神话传说中常以一对兄妹或姐弟的婚配出现,那是因为在观念上已受到后世的影响,从艺术角度去看,无非是对同辈互生的一种象征或概括。第三,人类再生的作品产生时,人们不仅从经验中体会到血缘近婚的危害,而且从伦理道德出发坚决拒婚,说明这时人类已迈进了氏族外婚阶段。人类再生神话,也可以说是远古人们在前进过程中,婚姻一步步走向文明的缩影。

根据神话发展的规律,应该是先有女创世神,再出现配偶神,最后被男创世神一统天下。由于汉族形成时,神话时期早已逝去,而是男权的天下,女神已经没有地位,不是被迫改变性别,便只好当某一位男神的妻。因此在汉文古籍里,那种纯粹的创世女神已经找不到了。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即使人类的始祖母女娲,也没有资格承担创造宇宙的重任,而是为修补宇宙,为巩固开天辟地的成果,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淮南子?览冥训》与《列子?汤问》都有具体的记述,综合起来,内容是:上古时,天穹的四周突然塌,九州大地开裂,天下不能覆盖大地,大地不能承载万物;火焰熊熊不灭,洪水浩渺,翻滚不停。猛兽吞食人类,鸷[zhi至]攫取老弱。于是女娲铸炼了五色石去补苍天,斩下大龟的四足当顶天柱;她为了救中原众生,杀死了黑龙,用芦灰湮塞洪水。苍天补好了,天空的四周稳固了,洪水干枯,中原平静,禽猛兽都已死去,黎民得以安生。她背负大地,怀抱青天,使禽兽虫蛇无不藏起了它们的爪牙和毒螫(事),没有心思再攫噬(氏)人们。女娲的功德,真是上至九天,下至黄泉,名播后世,光照万物。

女娲治水、补天的神话,堪称奇瑰宏伟,有深远的影响。西南少数民族除了有伏羲、女娲避洪水、结婚的传说故事以外,云南藏族还有《女娲娘娘补天》的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范文5

关键词:原型理论 古希腊神话传说 怪物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怪物奇形怪状,而在外形的背后隐藏着西方文化思维的根。对于怪物所折射出来的文化象征内涵问题的研究却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又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能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审视古代西方人、自然与社会的微妙关系;其次,可以探索西方文化原型,了解西方人思维观念和文化根源。

一、怪物本质的探究

神话传说反映的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它把古代人对于自然社会的原始理解象征性的表达出来。《牛津双语词典》对“怪物”是这样解释的:a monster means an imaginary creature that is very large,ugly and frighting.它强调的是包含丑陋、危险、怪异等等有悖于西方人审美标准的一系列特征。具体来说西方神话怪物与中国一样都经历了“万物有灵―自然崇拜―人本主义”这三个过程。而西方更加注重人本主义,积极认识改造事物,却受到了大自然等外界的阻挠。而美丑主要是由事物与人的关系决定的,于是,在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意志和愿望的基础上就出现了对自然物的丑化现象。从原型理论角度来看,文本中狰狞的怪物本质是人类对于自然等阻碍“人”的发展的事物的集体认知和情感丑化的具象化意象。

在揭示怪物的本质后,我们从怪物的形象建构和谱系系统来探求其背后的文化原型。

二、怪物的形态组合性

怪物最初起源于不同部落融合而产生的的图腾符号。由于对自然态度的变化,人们运用审丑标准在图腾的基础上完成对怪物形象的构建。其基本的组合方式包括杂合、夸张和异化等形式。

杂合即将几种形态组合形成一个奇形怪状的物体的方式。其主要形式是“人+动物”和“动物+动物”。蛇、狮、龙的身体部位出现的频率很大。而龙本身也是很多动物的杂合。如喀迈拉是狮头羊身蛇尾,斯库拉全身是海蛇和怪物。这证明了它们是在当时环境中人类征服大自然时遇到的强敌。这些映射的原型是自然界中超出人们自身理解的未知的事物。

夸张指代的是西方先民通过设计数量多少、形状大小的方式来制造奇异的效果的方式。该方法使怪物更为怪异可怖。数目有夸多和夸少两种。水蛇许德拉有9个蛇头。提丰有100个会喷火的龙头。格赖埃三人一体,共用一眼一嘴。形体一般都是巨大的。如:涅墨亚狮子、许德拉都是体形很大。这些都给读者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人类和熟知动物特征的奇特怪物。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艺术地反应了自然的强大和人类征服自然的艰巨性。

异化是事物改变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而呈现出另一种特征的方式。而异能是进过异化异于人类的能力。怪物都有一项过人的本领,而且普通人类很难抵抗。有的是刀枪不入、长生不死、聪明过人或歌声优美。还有一种是它们具有的奇特的异能。如格莱埃能预知未来,看到墨杜萨会变成石头。这些无法用逻辑去解释的怪物反映的是对自然变幻莫测和当时西方还仍未达成战胜自然的境况。

三、怪物谱系的系统性

怪物谱系以地母盖亚为起点,由盖亚子女再与神、人、物结合派生出怪物系统。它可将80%的怪物都归纳到该系统中。还有几个怪物游离于盖亚氏系统之外,但它们仍然可以归宿到“神人物”的结构系统中。库克罗普斯、哈尔庇埃和哈尔戈斯都是受神派遣完成他们的意志。牛人是神牛和克里特王后的后代。相对于中国神话中的怪物,其谱系系统性远超过中国神话。

怪物系统发源于地母盖亚,在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新神谱系得到了普遍心理认可,而先前的体系中的事物因有异于他们思想则受到丑化。人神物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怪物,且怪物不是受神的派遣,就是被英雄所杀。这些都体现了愿望人对自然既依赖又征服的心理和远古人类的理想。另外,神居住在天上,它代表的是人类的理想,怪物生长在地上,代表人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因而受到了丑化。总之,神和英雄是古西方人的理想、意志和愿望,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本我”,而当时环境下的古人则因受到自然的制约处在“自我”的生存状态,怪物则是他们受到挫折和阻挠的具象化外显。

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怪物就很好诠释了西方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征服自然的基本特点。而且怪物一直影响着西方文化,也根深于现当代的影视、文学的审美活动。怪物的原型的开掘对于理解古代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特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吴爱红.永不枯竭的源泉――试论希腊神话原型及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09):60-62

[2]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 岩:《〈山海经〉与古代社会》,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神话传说范文6

西游记读后感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