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故事范例6篇

神话传说故事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1

比如某证券营业所的一位普通清洁女工,“一不小心”听到高手们的交谈,于是把自己2万元的血汗钱投入股市,结果一转眼变成了4万元;一个小保姆留心着雇主的买入卖出,结果也“一不小心”把1万元炒成了10万元;而在校的某位大学生,从嘴里抠出来的钱投入股市,于是从穷学生摇身一变成为校园大款;最神乎其神的是深圳南山一个“小股神”,他3岁就看股票新闻,7岁就为父母当炒股军师,10岁就独自下单与父亲分账⋯⋯

在层出不穷的股市神话传说面前,进入资本市场必备的素质要求似乎变得十分多余。很多“股神们”直言不讳――自己不懂什么K线图,也不懂什么基本面,只是跟着别人炒就能挣到钱。一群连存折和股票户头的差别都分不清的人,也跟着排队进入了股市。

回望2007年5月30日到2008年5月30日这一年头,中国股市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几天前,我还以为自己是个百万富翁―现在却发现自己拿倒了望远镜”。这句话来自美国媒体对1929年股市崩溃的报道,尽管眼下的中国股市有着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但是“拿倒了望远镜”的人却是数不胜数。历次“股灾”,受伤最深的就是那些跟风入市的散户。研究华尔街股市的《市场、群氓和暴乱》一书这样总结1929年的“世纪股灾”:群体永远达不到自己最优秀成员的水平;相反,它却能将自身降低到最蹩脚的程度。

一份调查数据让有关部门显得忧心忡忡:目前14%的股民是借贷炒股,以房屋做抵等银行贷款和私人贷款炒股的股民各占7%。这样的数据已经表明中国有着相当高比例的股民对风险估计严重不足,再考虑到中国股民普遍缺乏个人自担风险的意识,中国股市需要忧虑的不仅仅是股民们的个人风险,更需要忧虑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隐患。

股市凶猛。股民的信心和不服输,并不代表未来的风险有丝毫的减少。而风险的导火索,则是股民们日益浓烈的投机心态。在投机心态驱使下,股市变成了,豪赌ST成为股市的热潮,而真正的价值投资被忽视。

健康的中国牛市,应该以价值成长为主导。作为投资者来讲,一定要善于甄别具备价值投资的品种,具有沙里淘金的眼光和技能。价值投资的核心内容就是具有资源垄断、主业突出、行业龙头、品牌价值、成长性高、自主定价能力强等特征。

做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同时坚持三个方面:寻找折价交易的机会、评估折价交易的股票的真实价值、买入到有实质意义的数量。很多投资者犯的错误,是仅做到其中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2

关键词:希腊神话 英美文学 创作

引言

希腊神话传说由爱琴海范围内及其周边范围流传的传说故事组成,这些故事中大多数和神与英雄传说相关,包含了开天辟地p关于人的来源、自然现象、风俗形成等类别。长期以来,古希腊神话都是透过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的,早在公元前十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神话体系,之后又经过作家们的记录与反复再造,最终成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1]众所周知,希腊文化实际上是英美、甚至所有西方文化起源里的一部分,它在欧美文坛上具有极其深刻的作用覆盖。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坛的起源,是古希腊人民最早思想行为与其生活经历及理想的果实,它可以令人们知晓前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理解。实际上,希腊神话有着极高的文艺建树,它在整个文坛历史有着极为深刻的作用覆盖。西方文化传统大部分是思想系统与古希腊流传而来的的文学宝藏,这两方面融汇为一而形成的。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也就是在这样洋溢着文艺色彩的环境下形成的。由此看来,希腊神话对于整个英美文学之演变构成具有重大作用。

一、希腊神话的起源以及文坛地位

自古以来,每个民族的神话均被看作是他们最初的文化起源,而这也给后来的文学家写作带来了可供借鉴的宝藏,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是透过其独有的神话传说逐渐沉淀积累而成的。也可理解为神话传说是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化的来源,各个民族的文化在最初始阶段均包含于各色各样的神话传说里面。神话传说事实上是用其古老、特有、粗陋与精炼之方法展现出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思考模式等。希腊文明自古以来被人们看作欧美文化之基石,这和这个国家历史悠久的神话故事密不可分。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常常会把具体的一个人给神话化,展现出对所有非正义、残暴、凶险的力量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希腊灿若繁星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起源于诗人荷马的两部巨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前者描述的内容是很久以前希腊人与特洛伊人爆发战役的传说,且详细描述了整个战役里面攻击伊利亚特的历程;后者描述了希腊军队于海上返回时遭遇的一系列离奇事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始于公元十四世纪,止于公元十六世纪,是那个时期新兴思想反抗旧有观念所形成的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在这次旷日持久、气势磅礴的运动中,古希腊神话再一次被人们挖掘而出,再一次得到了世界学者的关注。在各个民族神话故事里,希腊神话是体系完善、故事复杂的神话之一,它凭借特有的魔力得到瞩目。希腊神话充满了人对其儿童时期之自由信念、自我认识的期待与颂扬,展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认知也是组成欧洲文学的关键部分。[2]就整个文学历史来说,特别就西方文学历史而言,古希腊神话的确占据着极其关键的地位,它对整个西方文坛产生了极其深刻的覆盖作用。

二、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本身就有着极为显著的特色,这种特色使其拥有了独树一帜的吸引力,可以在世界文坛历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因此对西方文学有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其关键特征是在这些神话中古人依据自身模样来造神,且给予神以人类的外貌与个性,令其可以简单自然地与人类之间产生各色各样复杂联系。古希腊神话对人类的描写有善良邪恶、美丽丑陋等各不相同的情况,然而这其中绝大部分的故事仍然以赞誉人类为主,赞誉人的果敢与永远奋斗的意志力和精神。而关于人类个性当中的缺陷,古希腊人同样予以了批判,在他们看来,就是因为人类个性当中的某些缺陷才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3]古希腊神话故事里这类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人们有着极其强烈的吸引力与说服力,长久以来一直被全世界各个民族的人们所推崇。

古希腊神话故事里除去将神采取人格化想象处理以外,自文学概念而言,希腊神话故事自身也有着文学方面的特点。希腊神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类初级阶段的文学,它具有特有的文艺吸引力,希腊神话故事里的文艺展现方式、故事桥段与审美特点均是十分有个性而且完美无缺的。

从文艺展现方式这个层面来说,希腊神话故事把很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要素集中为一体,利用夸大、想象与浪漫的文艺展现方式来创建出“神”的模样。比如,普罗米修斯是反抗专有制度、百折不挠、希望给人们寻求美好生活的勇敢者楷模;赫拉是一位外在典雅而内在充斥着妒忌的代表人物;女神雅典娜有着漂亮外在并极为聪明的英雄女子模样;阿伽门农是一位勇敢果断的代表。实际上上述人物形象和真实情况当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相似,这类神话某种程度上就是真实生活情况的反映。

就在内容上而言,这里面的桥段常常富含哲理且又极其唯美,其内容十分庞杂,且神话中的差距相较而言极其大,包含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界变化诸如此类。这类故事的桥段非常动人,引人入胜,有着极高的文艺水准。就审美特点上而言,他们对于美又带有炙热之激情与追寻。在这其中表现了人和自然、理智和感情、想象和真实协调融合,这类特有的审美特点,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三、文艺复兴后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故事对英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展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特点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潮流影响重大,几乎覆盖了当时的欧美文坛。在那个时期,这些神话故事被融入于文学作品中,在世界文坛获得极高瞩目。可是作家对这些故事的再次研究并非针对文化的复兴,只是凭借古老神话来写作,传播人文主义理念,相信人类的能力以及尊崇革新进步的发展趋势。

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类英雄具有非凡的才能与造诣可以与神展开对抗,主人公大部分有着强健的体魄、果敢的性格、潇洒的外表与超乎一般人的才能。他们的涌现实际上表明,这些神话故事还有一个特点――称赞英雄人类。其象征着人和自然展开对抗,他们坚强勇敢,尽管很多英雄在和自然对抗过程时落败,但他们的果敢坚强、勇于反抗的精神被世人敬仰。英雄是为了荣耀、情感、救赎等原因投身于变革之中,英雄献身有着历史意义,这展现出古希腊人看重人类的个人发展与自然属性。这些故事给英美文学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与创作激情,持续发展的英美文学也给这些神话带来了新鲜活力。

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产生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作家写作类型着重于理智而不是情感的表达,雪莱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作家。雪莱是英国殿堂级的抒情诗人,也是追寻希腊文艺复兴之人,其杰出作品《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就是凭借这些神话故事里面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传达其坚强不屈的追寻精神。

在19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使人类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创造经济蓬勃景象的同时也激化了社会中的矛盾。这个时期欧美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就是批判,其中狄更斯就是这类型的杰出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就是透过借用这些神话故事来讽刺现实,提倡人应该保持良善、品德与良心,其著作借用许多古希腊神话故事与传说。

上个世纪,英美文学将创作焦点转移至发现个体内在与人类未来的出路上,杰出人物有庞德、艾略特、乔伊斯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诗歌作品《荒原》取得了极高的文艺建树,也是现代派诗歌里的杰出代表,这部作品运用象征包含神话、传奇和真实转变、传统与真实交织等多维复杂内容,开创地拓宽了诗歌写作的展现方式,延伸诗作的内涵深度。美国杰出作家庞德作品《诗章》中丰富的庞杂内容,包含有文艺、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情节,数次借用了很多希腊神话故事。英国作家乔伊斯的杰出作品《尤利西斯》的标题起源于神话里面的英雄奥德修斯之姓名,架构、人物、桥段都可以在古希腊神话《奥德赛》中找到对应,作家使古希腊神话和当前现实社会完美契合,有着强烈的借古喻今的含义。

通过对欧美文坛历史演变的梳理,可以得出英国文学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取得了极高造诣,令人文主义攀上巅峰。英国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一生写出许多流传于世之佳作,例如代表作《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以古希腊神话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悲剧经典,它同时也是欧美文坛中造诣最高的爱情诗作,灵感取自于特洛伊战役开始时之传说,透过战役与克瑞西达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时代人物个性与追求的转变。文艺复兴中作家写作的内容大部分都表现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给予足够肯定与探索,尊崇人类发展历程与反思,且看重个体感情表达。这些文学家的著作中的人文精神均是从神话故事里找到灵感的,因此才可以写作出流传于世的佳作。

结语

从文艺复兴开始,这些神话故事得到了欧美文坛颇多瞩目,这里面的神、英雄经常涌现于欧美作家著作中,且这些故事极大充实了作家作品的表达内涵,激起欧美作家创作欲望,给写作内容增添了广度与内涵。这些神话故事是欧美文学的主要起源,它展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文艺复兴中的人文思想潮流下给作家们提供了灵感的源泉,贡献了宝贵写作材料。希腊神话故事中富于人性的神与英雄时常出现于英美作家的著作里。希腊神话凭借自身独有的文艺表现方式、情节与审美特点即使在当代文学中仍能产生影响力,了解与领会英美文学还应该对其创作灵感的来源希腊神话进行深入探索,提升整体创作背景的认知高度,才能更加深刻地解读英美文学著作。

参考文献

[1]纪琳.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3

所以,我说给神话剧支招就像是给死人支招一样,根本不可能。它已经死了,是被人玩死的,而且还搬进了棺材,盖上了盖,扔进了坑里,浇上了土。唯一没有做的就是给它立碑,理由是它根本不配。我给它支招相当于刨坟掘墓,这样缩寿命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做的。除非,等它经历一个轮回,重新投胎,以一个新生儿的身份现世,纯洁和透明,或许可以给它一些全新的教育。

把爱情从神仙身上全部拿掉

看清楚,我说的是“全部拿掉”。不知多少制片方中了《大话西游》的套,认为爱情戏可以在神话剧中占主导线索,那就大错特错了。大家可以参考,所有已然成为经典的神话剧几乎很少有爱情戏,《西游记》、《封神榜》、《济公》哪个不是跟爱情撇得一干二净的?即便是像《新白娘子传奇》这样的准爱情神话剧,留在观众心中的依然是白蛇现形和水漫金山这样的神话因素,而非许仙与白素贞的缠绵悱恻。大家不会也不应该关心这个。每个剧集的诉求不一样,看悬疑剧当然是看故事,看神话剧则是看神奇,想看爱情,直接去看偶像剧不好么?

把特技从神话剧中全部拿掉

再次看清楚,我说的又是“全部拿掉”。没有特技的神话剧会有个什么样?大家一定想象不出来。其实我的意思非常简单,与其让下三流的特技充斥荧屏丢人现眼,还不如彻底摆脱对特技的依赖,老老实实从硬性的因素下手,故事、人物、台词,这些电视剧中最最基础的东西可以说在现在的神话剧中没有一样过关的。大家放弃戏剧的本质,而去追求一些貌似绚烂实则毫无意义的特技,简直是对观众的一种侮辱。认为大家都跟你们一样弱智?认为你花了很多钱大家就一定要买你的帐?认为你们已经达到好莱坞的特技标准了?真是扯淡!我倒真想看看,有没有人不玩特技,能讲一个神话传说讲好看的,没有的话,是整个华语电视圈的悲哀。

完完全全按照原著拍摄

通过这么多年的观看,我发现中国编剧根本没能力“重新改编”任何东西。为什么要改掉已然成为经典的神话,而重新瞎编一个前后都不靠谱的故事?难道觉得按原著拍摄没人看,还是想体现自己的智慧,搞出新意思?算了吧,你们还没有超越千百年智慧的能力,流芳千古这样的幻想可别在你们的头脑中出现。

总的来说,虽然我说得有点极端,但如果神话剧要想从头来过,就必须从纯粹做起。如果不愿意,想继续胡闹“毁神不倦”,对不起,我会在你们的棺材盖上再加三层土,然后在上面跳上几跳,然后走开。

被糟蹋的神话传说

天仙配

或许是因为拥有爱情因素的缘故吧,这俩的故事被影视剧改编得最多,也毁得最厉害。先是让人无语的《欢天喜地七仙女》,接着又是令人反胃的“杨依配”,流传千古的爱情经典就此毁于一旦。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根本不适合改成好几十集的电视剧,可问题是,真有人这么做了,还添加了无数弱智得令人发指的故事情节,并且进一步巩固了田亮这样的人才在观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宝莲灯

《宝莲灯》其实还算看得下去――我是说,我得把自己的思维放缓十倍,才能与导演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心痛的是那些做特技的钱,与其做一部这样的剧给孩子看,不如把钱全捐了修几十座希望小学来得实在。

白蛇传

新版《白蛇传》玩起了感情纠葛,把和尚、书生、妖怪的感情搅和在一起,简直比娄烨的文艺片还复杂,编剧在莫名其妙搞爱情的同时,把原著的精髓丢得一干二净。

西游记

我说的不是老版的西游记,而是TVB版的《齐天大圣》,我的天,这是我看过有史以来最烂的电视剧之一,邀请了香港几乎所有的一二线明星,给我们呈现了比北京小吃麻豆腐还要难看、恶心的怪胎。

待开垦的神话传说

田螺姑娘

小时候最喜欢的神话故事就是田螺姑娘,不但喜欢它的情感方式,而且对故事的起伏转折也十分欣赏。田螺姑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宁波的民间传说,一个则出自《搜神后记》,有时代背景,有人物关系,非常适合改成电视剧。况且,也是一个制片方喜欢的爱情故事。

九色鹿

九色鹿以前被拍成过动画片,看上去只适合于儿童观看,其实里面蕴藏的道理适用于所有成年人。此故事绘于敦煌莫高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如果改编成电视剧,建议从故事中跟九色鹿发生关系的人入手,用神物来反衬人,想必能更加深刻一些。

天书奇谭

《天书奇谭》是我们童年的经典记忆,很难想象这么好的一个故事,竟然至今没有改编成电视剧。《天书奇谭》讲述天宫里的袁公将天书传给人间,向蛋生传授法术造福于民的故事,充满喜剧风格,节奏明快,娱乐性强,任何时候拿出来看,都会捧腹大笑一次。

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在我看来非常的浪漫,戏剧冲突也非常强。还有就是,英雄经过一段残酷的考验,最后杀死坏人,救回自己心爱的女人,绝对是一个经典的戏剧模式。而百鸟衣的故事还发生在神秘的山区,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4

【关键词】神话传说形象;造型设计;动画艺术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动画作品中的角色是动画片中的灵魂,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不仅可以带来一部动画艺术作品的成功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动画产业链条的发展。纵观中国古代神话形象在动画艺术作品中充当的动画角色不仅能够为动画作品本身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土壤,更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的反映和写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素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戏曲、皮影、剪纸等的传统民间技艺与神话故事一样,一起成长在我们的生活发展中。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形象必须借助这些技艺的帮助。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的神话形象在有着传统文化岁月积淀的土壤中生长而成,必然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如何能让这些富有文化色彩的神话角色还原到动画角色中去,并能带来整部动画作品的成功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形象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从天地始说、人类起源到道德文化、教育等。自从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以来,在中国境内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袁珂先生所著的《中国神话传说》就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神话,诸如《华胥与伏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鞭药》《黄帝与蚩尤》《夸父追日》《后稷播种》《尧皇让贤》《蚕神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舜的故事》《鲧伯取土》《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等一系列优美浪漫动人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已经接近了现代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领域。

在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性的艺术特点是动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夸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点。比如《宝莲灯》中二郎神的造型设计,既要有神幻色彩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所以关于二郎神的造型,参照了很多传统年画和佛像的造型,显得威严冷酷。色彩也是明显的单调。天庭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自私冷酷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

二、中国动画造型中的神话传说形象

动画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作品中占有特别重要重要的地位。动画的故事题材极其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可使角色形象跃然于银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也有极大的扩展,积累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使动画故事的艺术性更加凸现,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画角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夸张也可拟人;可简约也可繁缛;可精致也可朴拙。但要设计出贴切、生动、传神的动画角色,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还要有对动画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思考,实现动画角色与动画片的“浑然天成”。

中国动画以神话形象和题材创作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曲折历史。历数在中国动画史上几部辉煌经典的动画电影,从《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到《宝莲灯》等,每一部都是借鉴于神话传说。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神话题材动画史见证了中国动画史。

三、动画设计中神话传说艺术形象分析

首先,动画神话形象的完整塑造离不开情绪饱满,刻画细致的人物性格。神话传说人物在被改编成电影角色或者动画角色时,并不是局限于的人物外在形象,而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他既可以是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摇身一变变换为成欺良霸市的反面形象,这也正是神话传说人物形象角色多样性的灵活转换。比如是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的角色设定是协助托塔李天王镇压捉拿孙悟空回天庭问罪的,代表邪恶的反面的人物角色设定。而在另一部动画片《哪咤闹海》中,哪吒却是一个勇于为民除害惩处邪恶势力的正面英雄形象设定,在《哪吒闹海》这部动画作品中对哪吒的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非常丰满,既有柔弱向善的一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一面。

其次,动画艺术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与色彩运用也是人物造型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动画片《大闹天宫》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够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来进行情节的编排和形象的刻画。因此,整部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雄伟壮丽,形象特征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原由。《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尤其是孙悟空面部的桃心设计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

四、结语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塑造不仅要在继承和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更要结合新时期动画造型艺术的新特点,让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与新时期语境下的神话传说故事相结合。也要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艺意识的变化。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中摄取营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不断拓宽我们动画的发展,真正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神话传说题材的动画新大陆。

参考文献

[1] 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M].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5

【关键词】神话传说;文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93-01

一、神话传说的概念和内容

神话和传说是两种文学形式,神话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现象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想象加工而成的神与自然生活和斗争的故事,神话中的神其实是理想化的人,他们的特点就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从不屈服,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征服自然,改变命运。传说一般都有特定的历史基础,是特定的历史事件经过长期的流传,对事件的记叙和评价。传说的主角都是人,在流传中这些人和事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显得更加富有传奇性。在时间上,神话出现较早,在性质上,传说和神话不一样的是,传说中的主角都有事实依据,不是完全虚构而成。神话和传说共同的特点就是由古代人民口头相传的。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传说,目前世界上流传广泛的神话就是希腊神话、基督教神话,我国也有一套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无论是是希腊神话、基督教神话,还是我国的神话,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源泉。

二、神话传说中的道德精神

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都是与自然作斗争的内容,像神农尝百草,为了医治疾病的良方,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最后死于断肠草;鲧在治水时偷了天帝的息壤被杀死,他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终于治水成功;而最早的,死后将自己的身体化作大自然。这些都是牺牲奉献的典型。我国神话中还有一些事勇于探索,造福于人的神话人物,像有巢氏发明房屋,嫘祖发明养蚕,仓颉发明文字,女娲补天,不仅中国的神话人物为人类做贡献不惜牺牲自己,像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士也是一个为人类不惜自己受苦的奉献者。还有一些是具有顽强精神的,像移山的愚公等。

我国除了远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之外,在后来的历史人物中,也常常将那些具有高尚精神的人封为神明,像我国道学的创始人老子,以及具有忠义精神的关羽也被奉为神明。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神话中的神仙之所以成为神仙,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精神。

三、神话传说对幼儿道德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所谓的综合素质就是指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包括道德培养、人生观培养。人文精神中的道德教育不能依靠学校教育,应该从家庭开始,在幼儿时期就要向他们传授良好的道德观念。

有些孩子有临睡前听故事的习惯,这其实是个比较好的习惯,在睡前听故事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自己是怎么来的,在此基础上告诉他们人类是怎么来的,他们的兴趣会更大。在了解到远古时代人们没有房子、没有衣服、没有火的情况下,生活多有不便,然后一些神话人物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造福,这样幼儿就会对古代神话人物充满尊敬。这样从远古到后来的历史人物,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思想,还可以传授他们一定的历史知识。

我国的神话传说不仅是这些关于奉献精神的,还有很多是关于诚信的神话,像《柳毅传书》中的柳毅,为了遵守自己的诺言,经过千辛万苦,将龙女的家书送到她娘家,并且不要报酬。还有一些神话是关于不守诚信的,像《搜神记》中的关于“蚕”的传说,一个女孩的父亲外出很久,女孩思念他,就对自己家的马说,如果马能将父亲接回来,她就嫁给马做妻子。那匹马果然找到了女孩的父亲,将他带回家。那匹马以为女孩就要成为它妻子了。父亲知道后就将马给杀了,将马皮贴在墙上暴晒。女孩对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能娶人为妻子?忽然马皮将女孩裹住飞走了,最后就成为蚕。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向孩子讲授这一类神话传说,可以将守信这样的良好道德根植于幼儿心灵,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讲信用的好处。

神话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每一个幼儿都爱听,关键是家长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能够有系统地向孩子传授,不能怕麻烦随便敷衍孩子。还有一点,幼儿分辨能力低,在他们眼里,神话都是真实的。因此在讲授时要注意,不要今天讲女娲造人,明天又来讲上帝造人,孩子分不清中外文化,这样反而会混淆他们的思维,因此尽量以我国的为主。

参考文献:

[1]宋玉.女娲神话与盖亚假说之比较[J].黑龙江史志,2009(19).

[2]刘亚虎.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典型型式及人文精神[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杨邦俊.传统文化与语文的人文内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Z1).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6

[关键词]壮族;布洛陀神话;创世史诗

[作者]潘其旭,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2-0089-011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是原始文化的结晶。世界各个古代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文化特征、心理特点、历史进程等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都创造了各自独立并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倾向和神话外观,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又不乏互相影响的神话故事。“神话”一希腊语Mrthos的本意即“寓言”。神界的图景是原始思维再现的古代社会图景;神话的演化,既是古代社会演变的曲折反映,亦是原始思维进化的结果。神界故事和神界图景往往呈现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文化现象,折射了由原始向文明过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诚如马克思所说:“古代民族是在神话幻想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从而,那充满着五光十色、扑朔迷离、寓意深邃的神话世界,也就成为研究社会史、文明史、民族精神发展史的珍贵对象。

在与世界各民族神话相互比较的研究中,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壮族布洛陀神话,自有它特殊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先后出版的《布洛陀经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8卷本。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以下简称《麽经布洛陀》),则向世界展现了壮族原生态的宗教文化和创世体系神话的风貌,从而,也就破除了历来中外神话学界断定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其不失为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

一、《麽经布洛陀》是壮族民间宗教和古代神话的“圣书”

布洛陀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的创世神、祖先神、宗教神和道德神。所谓“布洛陀”,壮语称为“pau5(祖公)lo6(知道)to6(全部、足够)”,意为通晓世事的祖公,即无所不知的智慧神祗;或称“pau5(祖公)lo6(通晓)to2(魔法、神术)”,意为通晓法术的祖公,即无所不能的至高伟神。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最具权威的神圣一世界的主宰者。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自然力桀骜不驯的惊恐和急于主宰自然的强烈愿望,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为祈求借助神力来保护自身的物质生产及生存繁衍,形成了自己的原始,壮语谓之为“麽”[壮文:mo],意含喃诵经诗、通神祈禳;从事麽教的神职人员叫“布麽”[Box mo]译称“麽公”即巫师、祭司;举行法事仪式叫“古麽”[Gueg mo]即做法事。壮族麽教起源于其先民岭南越巫。大约自东汉至唐宋时期,在道教、佛教的影响下,“布麽”把壮族的创世神、始祖神布洛陀奉为教祖,主要以“麽”即喃诵经诗的形式,通过古事秘诀来宣规明理,启示训诫,禳灾祈福,遂而从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过渡,由松散的形式向自成体系的麽教演化,具备民间宗教的基本特征而历代传承。麽教的主要特点是:(1)崇奉统一的最高神祗布洛陀。(2)有自己的基本教义和教规。(3)形成较固定的法事仪式。(4)传承有较系统的“司麽”即《麽经》抄本,为壮族传统五言体押腰脚韵叙事经诗,用古壮字(史称“土俗字”)抄录。《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就是从民间搜集到的30多种《麽经》抄本中选取29种汇编集成的。麽教经书按其内容和功能,大体分为:创世经、造物经、赎稻魂经、赎牛魂经、解殃经、解冤经、超度经七个类别。可以说,《麽经布洛陀》是壮族的传统宗教经典与古代神话专集的“圣书”。而其中的主题理念、内容样式、性质功能,体现民族精神及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世界许多古代民族的“圣书”所凝聚的体系神话,具有相类相通的功能和异曲同工的效果。

世界文明史表明,在上古时代,宗教与神话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神话即是用语言(或文字)讲述的宗教。因此宗教经典,往往就是神话的宝库。文化学史家E・克洛特在谈到古代各民族“圣殿里”和“心灵中”的经典著作时说道:“一切圣书含有许多寓言、神话、故事,以及关于上帝的各种浅陋的观念。耶稣教的《圣经》和其他古代的书籍没有一种离得开这种种东西。因为在作成这种书籍的时候没有其他种种观念。……”在古代民族的信仰观念和社会生活中,宗教经典和神话传说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例如:古代埃及民族视国王为“万有之神”即是太阳神的化身;人的今生是为死后“复活”而永生作准备,著名的《亡灵书》(又译为《死人的书》)就是古埃及宗教经文与颂神经诗方面的专集,历数千年发展成为全民族的经典著作。巴比伦(包括苏美尔)的宗教经典和神话传说也一度繁荣,其中的《埃努玛・埃利什》完整地记载了创世神话,著名的“大洪水和人类再生”神话就首先见于该书,对后来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挪亚与方舟”的洪水神话有显著影响。印度宗教源远流长,其中最古老的经典是由古代祭司们编成的四部《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被奉为“圣典”,是古代印度宗教的伟大集成。后来又有18部《往世书》,叙述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的故事。希腊古代的神话传说,最早集中记录在赫希俄德的《神谱》和荷马的两大史诗《伊利亚持》、《奥德赛》等英雄传说里。希伯莱人的《旧约》作为举世闻名的宗教经典,也是古代神话集成之作。它包括创世、人类起源、种族产生、社会分工起源的种种神话,并通过基督教的传播,给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说《麽经布洛陀》是壮族“心灵中”的“圣书”,正是由于它与上述的古埃及《亡灵书》、印度《吠陀本集》和《往世书》、希伯莱《旧约》等著名圣典一样,是由布麽(祭司)在特定的宗教仪式上祝颂的。而凡布麽举行法事仪式,必先祷请布洛陀降临主神位,女祖神乜渌甲作陪神,以助布麽显示神威。在《麽经》叙述的故事里,凡人们遇到疑难不解之事或灾祸,都要祷问布洛陀和乜渌甲,祈求释疑解难;或当事者在危难之际,往往会巧遇布洛陀而获得神助,经释原开导,只要遵从布洛陀的旨意行事,即可获得启示和力量,应验化解,摆脱厄运,达其所愿,过上安康的日子。故在各种《麽经》中,凡事必有“去问布洛陀,去问乜渌甲;布洛陀就说,乜渌甲就讲”的解难祈福的训导,并通过讲述“前人古事”,或传授创业知识技能,或以各种“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故事来警示告诫。人们注重布洛陀作为至尊神明的形象,更崇尚他超越一切

经验的具有永生性、全智性、仁慈性、道德性和创造力的品格德性。从而对世界的构成、万物的来源,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事象和意欲所求,寻找到一种想象中的合理解释和精神上的寄托慰藉。致使壮族及其先民的社会需要、道德需要、感情需要和价值观念,以及能够托付自己的生存发展保护者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从中激发才智和充满力量,体现追求高尚和奋斗前进的共同愿望和民族精神。这也表明麽教是在壮族地区父权制社会确立并出现大部落联盟以后,为增强族群内部的集体意识,强化神权统治和社会有序化的历史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古代社会中,“每个氏族都是起源于某一个神,而部落酋长的氏族甚至起源一个更显赫的神。”故布洛陀又以“王”[vuengz]为代称。尽管在《麽经》和神话故事中仍带有原始宗教的烙印,如传说布洛陀是从石蛋里爆出来的,与从花中生出的女祖神乜渌甲[meh lug gyap]共同创业安置社会,但他们己是“神人同形”的高级神祗。布洛陀把“甲”[gyap](孤儿)启导教诲成为传承麽教的布麽(巫师、祭司),为世人诵经施法,训导众生。我们从中可窥见布洛陀的神格演变过程:从自然神变成祖先神和社会神,从创世神变成宗教神和道德神,其初步具有人为宗教祖神的品格和职能。他创造世界万物,善于辨明事理,创立麽教秘诀,法术高超,消灾解难,济世降福。因而在壮族及其先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至高无上的圣明,人们都有忠顺尊崇的义务。从而树立了麽教统一的最高神祗的宗教观念,也就成为连结有着一致信仰的文化共同体――壮族社会群体的精神纽带。

由此可见,作为壮族民间宗教和神话经典的《麽经布洛陀》,已不是那种图腾动物或半人半兽神祗造型的神话原始状态,是经过各种形式的“启蒙意识”和不自觉的智性加工而成的。它采取幻想的、超自然的形态,通过智性化了的“神”和“神的故事”或“寓言”,从各个侧面说明宇宙、社会、人生的万般现象,注入了相当可观的文明时代的理性内容和启蒙意识,表现和寄托着民族的基本精神,成为壮族文明历史上备受尊崇的经典之作一“圣书”而在民间传承。《麽经》平时由布麽秘存或授徒传抄,只能在法事仪式中祝颂,老布麽去世时作陪葬品,对它的珍重非同一般。

二、布洛陀神话破除了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不断。中国的古代神话是原发性的,有着自己的表述样态和结构系统。然而在比较研究中不难发现,古籍记载的神话虽丰富却较零乱又无专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谈到中国神话的这一特点:“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多。”明言中国古代没有类似世界各国的那种宗教经典或神话专著。同时,要将这些极零碎的神话片断清理缀辑起来,又合乎上古传说的本来样态和含义,构成清晰的中国古代“神的故事”的条贯,确是十分困难的事。这是国内外学术界认同的观点。神话学家袁柯认为,“如果依循着各种神话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先后去整理(中国)神话”,“整理出来的将是”一种“各不相属的状态”。美国著名的中国神话学者杰克・波德也谈到,“(中国上古典籍中)没有可以称作神话的专门体裁,也没有一部可以从中发现记叙连贯和完整的神话的文学作品。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提及的片言只语,以及分散在各个时代、各种观念的文献中的诱人的断简残篇。”正因如此,有的学者指出,“翻遍中国的古代典籍,也还是找不到一个创造了宇宙与人类的万能之神,以及一以贯之的群神网络。也找不到这样一个神系中的主神,多次干预并指导人类生活的明确记载。”遂而认为:“中国缺乏始祖神话,更缺乏完整的创世神话系列(包括人类起源神话)的现象,十分突出。”

神话学表明,世界各民族神话的产生、发展及其神祗形象,经历了从动物造型、半人半兽即同体到“人性化”即神人同形的几个阶段;神话故事结构及神祗关系,则从原始民族片断的“独立神话”向“体系神话”演进,即形成万能主神为首的神系网,是为将开始跨入文明门槛的文化民族的创造和标志。而所谓系列神话,就是一套较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大体的主题有:(1)创世开天,宇宙的形成和世界万物的起源来历;(2)人类诞生;(3)遭遇灾难,“上帝”、“天神”降灾甚至毁灭人类;(4)神明救世,英雄人物拯救人类,一对男女重新繁衍人类;(5)文明创造,文化超人发明各种文明业绩;(6)英雄时代,由文化超人转化成为征服胜利者。而古籍记载的中国神话,则表现出与各国古代神话尤其印欧神话全然不同的倾向、结构和形态。其主要表现是:

1、上古神祗具有鲜明的同体的特征,始祖神的造型尚未完全“人性化”。先秦典籍中很少有神人同形的描述,尤其是《山海经》中的许多神祗,都是人面兽身、人面鸟尾或人首蛇躯的形象。伏羲、女娲为“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汉・许慎《说文解字》),被视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神”,而其在先秦时代还是各自独立的表现为“同体”造型的“片断神话”,两者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到了汉代的造型艺术里才开始结伴出现。如在四川郫县出土的东汉画砖,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画像:上身相拥,两尾相交系结。表明虽离开神话产生的年代已经久远,社会发展己达到高度文明的汉代,人们在观念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对非人力量的依附心理,仍然停留在“半人半兽”的神际世界里。这种神秘而朦胧的“同体”神祗的鲜明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人性化”、“社会化”的进程,致使“人化”的“神界故事”一体系神话没有出现。此外,直到唐朝末年李冗的《独异志》,才有“昔宇宙初开时,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的故事。凡此也就说明,伏羲、女娲并非上古神话的始祖神祗。

2、对宇宙来源的探索缺乏热情,只有创世因素的萌芽而无具有宇宙开创者身份的神祗。原始民族大多都有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发生的神话流传,“创世”是上古神话的第一主题。而在先秦的籍载中,涉及“创世神话”的也只有一些痕迹。如: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发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为“(造人的)女娲的身躯又是谁做成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材料简短而含糊不明。只是后来到了汉代,女娲被奉为“三皇”之一,才进一步出现关于女娲化生万物的传说记载。王逸《楚辞集注》:“女娲人头蛇身,一日十七化。”据此不难判断,女娲及伏羲是在天地己经开辟的情况下,重新调整世界秩序或再造人类的神祗或文化超人。

纵观中国籍载的上古神话,造成宇宙主神和创世内容缺乏的现象,根本原因则在于社会文化的伦理化和神话材料的历史化。我们都知道,以抽象的“天”、“天命”和“道”观念为核心的中国哲学,历来对人类的彼此关系以及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特别关注,而对于宇宙天体的起源、性质及运行的自然奥秘却兴趣不大。虽然在屈原《楚辞》中大量出现神话材料,但这只是诗人为抒发心志情怀和上天入地“求索”精神;《天问》中用了许多神话材料来“问天”,也仅充作反衬作者的

怀疑态度,又无需回答也无从释然。因为中国的帝王自命为“天子”,“帝”是神化了的德高望重的伟人,“奉天承运”、“天人合一”而天成造就,哪还需要对天体的来源作探究?而这类问题,对于阐述古代中国的“统治着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语)最为关心的社会、伦理问题,不仅用途不大,而且还会有相悖之处。如《论语・述而》明言: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于是,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同时,神话的过早历史化,造成上古神话的“分裂”:一部分变成古史系列传说,一批天神地祗“化”为历史人物;一部分保持原始神秘的动物神话风貌,各种“同体”的神怪充满神话世界。

3、神话历史化,远古神祗变为近古帝王,形成中国式的“历史神话体系”。鲍・李福清在《中国神话》中指出:“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神话人物的历史化。这些神话人物在儒家正教的影响下,很早就演变成为上古时代的历史人物。”如春秋战国的《尧典》所载帝舜“逐四凶”的英雄事迹及其中的神际关系:“(帝舜)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其中有“三凶”是“同体”形象:(1)共工是水神,“人面蛇身、朱发”。共工之父祝融是火神,“兽身人面、乘两龙”。其远祖炎帝也不是“人”,而是“人身牛首”的动物神。(2)兜,“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鸟”。(3)鲧则是一匹白马。“黄帝生骆明,骆明白马,是为鲧。”而鲧的先祖黄帝作为轩辕神国之主及其宗教象征物,也同样打上“动物图腾”式的烙印:“轩辕之国……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轩辕之丘(陵),在轩辕国北,其丘(陵)方,四蛇相绕。”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说中最古的帝王本来不是“人”,而是一群神怪!显然,这就给王族始祖的诞生渲染上浓厚的神异色彩,大凡新兴的统治者,都渴望神化自己的先祖,藉以抬高和强化自己的政治地位。

正是这样,《尧典》把《山海经》中一整批远古天神地祗,“化”成了近古的帝王人物,将原始宗教神话演变为历史神话,完成了神话历史化的“转型”。致使传说的“三皇五帝”在族源关系上,大都与这些“人”化了的神怪“沾亲带故”,最终在《史记・五帝本纪》(唐代司马贞《索隐》)形成了从黄帝的父亲“少典氏”到尧、舜、禹及夏、商、周、秦的帝王谱系。而夏族的始祖大禹,商族的始祖契之母亲简狄,周族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姜螈,秦朝统治者的祖先则出于帝颛顼之苗裔孙女惰,都可以追溯到黄帝。这样,黄帝便成为“人文始祖”,形成中国式的“帝系”,有学者称之为“少典氏帝系”。表现为祖先崇拜和家族至上思想的氏族族源神话。

由此可见,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主神和神系网络,但却产生了谱系清晰、历史久远的帝王系统。这全然是“神话历史化”运动的结果:化天神为人王,化神话为历史;原始宗教神话动物神祗,变成了古史传说中的英姿勃勃的帝王和英雄,最后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古史传说系列,即“历史神话体系”。诚然,通观各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神话历史化”或“历史神话化”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如古代希腊,宗教加强了贵族的统治权力,许多头目们常说是主神“宙斯生养的”,吹嘘他们远祖的谱系,都是上溯到“宙斯”为止。荷马史诗中每一个主要英雄都是与奥林匹斯神系的某一个神结伴相随。我们将中国的“少典氏帝系”与希腊的“奥林匹斯神系”相比较,可以看到神话里反映出不同的精神倾向:中国的“帝系”是伦理性的,希腊的“神系”则是哲理性的。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世界万物从哪里来?这是人类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思考、探索的奥秘和思维活动的基本主题。然而中外学者在对中国神话的研究中――如上所述,大都认为“创世神话”在中国是个“空白”,这似乎己成“定论”。难怪美国学者杰克・波德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断言:“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如果把神话除外)中国可能是主要的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真正的创世神话的国家。”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又为何视“神话”为“另类”而持保留态度?

诚然,这种观点仅就籍载的汉族上古神话来说还是情有可原,但却不能一概怀疑、甚至否定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可能产生创世神话的存在(如神话)。我们都知道,上古神话是原始民族的口头创作并靠口头传承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民族没有产生自己的民族文字(如壮族),或囿于汉文典籍,或以汉族文化为正统的偏见,或因“郫视邻近的小民族,南方的神话当然亦不为重视”(矛盾语),少数民族的神话未曾得到应有的采录记载;而历史上即使一些汉文古籍中略有零星采录,也是经文人按儒家的理念作了整合修饰,很难看到它的原貌。如有关创世神话故事,未见于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古籍,直到三国东吴徐整《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才开始出现化生创世传说片断,其中又注入了阴阳学说,缺乏原始神话的古朴色彩。而具体明确提到故事最早的流传地域及文化传承事象,则见于南朝梁代任《述异记》(上)中的一则记载:

今南海有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之魂也。桂林有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国,今人皆以为姓。(任)按: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

后来到了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在《枕中书・众仙记》中,首先把列入道教神谱,奉称“真人”,尊为开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称“三皇”“五帝”“皆其后裔”。这既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同时,把纳入中国古史系统,填补了原秦汉文献所载北方远古无开天辟地神祗的“空白”,加以整合使之衔接,从而构建了中华大地天帝尊神的世系。神话也就随着道教流传开来,便有了“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民谣传颂古今。这是神话历史化的又一个典型例证。

然而,可能是由于记载神话的年代较晚(13世纪),出现也似乎突然,关于神话的来源历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众说纷纭。有南方说,中原说,苗蛮说,外来(印度)说数种,莫衷一是,甚至受到质疑。如上引的“如果把神话除外”(《中国的古代神话》)的假设否定,并以此作为说明中国没有创世神话的“理据”。对此,近年出版的《国与神话》一书通过实证考察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论证了神话源于华南一珠江流域原著民族――壮侗语民族以信仰为标志的“神话王国”的史实,及其经汉族文人加以采录、整合、提升,使之哲理化,纳入古史系统,发展成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创世始祖文化过程。

其实有关神话,原本就是壮族先民布洛陀创世神话体系中的核心故事:一是造天地,二是再造人类,并有诸多传说异本。(按:“化生创世”一说缺乏故事性,未见于壮族民间宗教经典《麽经》。此说很可能是后来随道教回传壮族地区的。)现以《布洛陀经诗・造天地》篇为例,从中便可以了解神话的源出、与布洛陀的关系,以及布洛陀创世体系神话的结构――

讲起从前事/世上无人烟/天地合一块/不分日和夜/不分高和低/不分天和地/未造出大地/未造

出日月/布洛陀在上/看见这一切/神人来做主/造印把令传/派下王/下来造天地/先造地/先造地上石头/造月亮太阳/样样造齐全/虽能干/造天还不匀/天还不完备/地也不平整/太阳虽然多/但还不明亮/布洛陀在上/看见这一切/神人来作主/造印把令传/派来天王氏/再把天来造/造了八百年/天空才完善/天又高又宽/云雾往上飘/天空变明亮/云雾也消散/从此天完整/太阳有位置/北斗有方位/月亮有处所/星星有地方/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天王来造天/样样造齐全。……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在混沌年代,和天王氏是受布洛陀之命来完成创造天地伟业的神族之一,是布洛陀创世体系神话中的“文化超人”。而在诸多同类题材的传说中,尤其以《麽经布洛陀・麽叭科仪》和民间传说《天地分家》中讲述布洛陀造天地的故事情节最为生动,形象神奇又充满生活情趣,具有神话的特殊艺术魅力。请看(摘录):

在远古时候,宇宙一片混沌,天和地尚未分开,紧密相叠合象一块巨大的盘石。布洛陀造出两只大蜾蜂和两只大拱屎虫,它们用锯齿利牙咬盘石,经七个月巨石终于开裂破成三片:一片飞升上方造成天,由“图岜”(雷王)管理;一片降落造成地,由布洛陀管理;一片沉下变成水域,由“图额”(水神)管理。在天地形成之初,天和地离得很近,人们“可抓星星来玩耍,可拿星星去谈情;媳妇舂米杵触天,公公劈柴斧碰云;公公顿脚叫喊,婆婆拍奶呼号”。人们埋怨“天矮”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请求布洛陀把天撑高。于是,布洛陀砍来三十三条南竹连接起来,用力把天往上顶升得很高很高;又把地叠加有三十三座山那么厚。可是,顶上去的天收缩得象一把伞,盖不住大地,布洛陀就用力把地皮拽起来,地面就形成许多褶皱,高凸起来的成了山岭,低凹下去的变成了江河。天和地就这样形成了。

这些故事充分表明,布洛陀是主导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第一大神。当原始时代的壮族先民有了“东西是怎样制造”的观念时,就会幻想出某个制造者,推测他既是伟大的非自然人,又是现实生活中最受尊崇的长者,并赋予他的各种属性:“布”的权威性,智慧性,创造性、道德性,仁慈性,具有主宰世界的神圣威力,又是为民禳灾降福的佑护者。于是把“布”与“王”作为布洛陀的尊称并用,《麽经》中凡祈愿解难之事,常有“板眉布参布,傍眉王参王”,意即“村寨有长老就去问长老,天下有圣王就去问圣王”的训导。因此在对布洛陀形象的描写中,挥拨上了浓重热烈的感彩:既有宗教至上神的无比威严的一面,如出行时显示慑虎豹、镇山河的盖世英武;又有生活中的“布”(祖公)那种可敬可亲的一面。他生活在与壮族及其先民的相同生活环境当中,是一位隐居深山岩洞里备受尊崇的神秘老人;凡“布麽”举行法事仪式祷请,布洛陀便手持拐杖,挎着装有《麽经》和法具的布袋应时而至,助布麽显示神威却又富有人情味,还与人们“一起同乐过夜”,“一同喝酒唱歌”。由此可见,布洛陀是一位完全人性化的高级神,而不是上述的中国历史神话“帝系”中的那种人首兽身、兽首人身的假想神,或是远离人间的“上帝”、天马行空的“天帝”。这表明“人性的因素”在神话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壮族先民已开始摆脱了对自然力量的依附心理,“神人同形”的造型也即是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身力量的自然流露。

这类“神人同形”的神话,也就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体现人们对物质生产和生存繁衍的功利追求、价值观念和精神寄托。诚如恩格斯所说:“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想,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因此,在壮族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中,布洛陀创世神话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民间保存的宗教典籍《麽经布洛陀》中,创世神话故事占有很大的篇幅。如多种《麽经》的开篇都开宗明义唱道:“三盖三王置,四盖四王造。王造黑造亮,王造天造地”。大意是:三种三样自然物体(天、地、水)是布洛陀始制,四种四样自然物体(天、地、水和森林)是布洛陀创造。布洛陀造白天有太阳,造黑夜有月亮,又造了星空和大地山川。并以此为引子来叙说宇宙的形成和世界万物的来源。《麽经》中的各种造物经,都讲述布洛陀和乜录甲率领各路众神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英雄业绩。如:天王氏造天,特康射太阳、四脚王造人、再造人类、卜冬寒造火,九头龙造泉水,娅逊依造稻谷,嘹三妹造情爱等,为天下人造田地、造干栏,造耕牛、造水车、造鸡鸭、造鱼荃、造文字、造婚姻、立制度、定人伦等等,为人类造就了安居乐业的家园。其中的各种“工神”即文化英雄达近100个,构成了以布洛陀为主神的神族系统。

在世界神话中,由宗教上的至上神观念,逐步转变为体系神话的主神形象,这是体系神话的普遍进程。而体系神话的起源和主神的产生,是在由许多氏族、部落兼并处于国家的雏形阶段,既吸收并按序位安置其成员原信奉的各类神祗,更需要树立一个最高的主神,以象征部落联盟或国家的权威而造就的。如在布洛陀神话中,就有“布”统领“十二确”即12个部族或邦国的故事,说他们的语言各不相同,说话声音有的像鸡、有的像鹅、有的像狗、有的像羊、有的像猴、有的像鹰、有的像水牛等等,显然是指原始图腾部落。布洛陀就是作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化身而成为整个社会的主神。而上古以主神为首的神系视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最为典型,一切神话、传说的叙述,都分别以宙斯(希腊)和奥定(北欧)为轴心来生发展开,最后又回归到宙斯和奥定那里去。他们或承先启后(宙斯),或开辟世界(奥定);或是中枢,或为源头。以布洛陀为主神的壮族创世体系神话结构,有着与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相类似的样态,《麽经》中的大部分章节和所有故事,均以布洛陀讲述“召贯”(前代人)的古事秘诀来训导,最后由布洛陀来裁定。由此可见,布洛陀作为体系神话中枢与核心的主神,除了是宗教崇拜的对象外,又是各类神话赖以敷衍的中枢性“支点”,主宰世界的神祗。正如《麽经》中所说的:“千个鬼神是‘布’安排,万个神鬼是‘布’创造。”显然,布洛陀就是一个全宇宙性的主神。

总而言之,壮族神话中布洛陀的主神品格与希腊神话中宙斯、北欧神话奥定的主神特征有相类之处,他们都是最高主宰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造物者,但又是一个栩栩如生、甚至充满人情味的神话形象,从而也就破除了中国无创世神话体系的旧说。

三、布洛陀神话的复兴,为提高民族自信心、保持民族文化特性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都知道,“神话”说到底只能是一种“人话”。因为,神话讲的虽然是“神的故事”,但实际上只是人的观念、人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归根到底,还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作出的一种设想。如上所述,以布洛陀为主神的创世体系神话,以史诗故事和生动形象,鲜明地再现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麽经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深入进行智性思考的结晶,布洛陀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初纪录。

各古代民族的神话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倾向及性质特性,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对宇宙本原的理解。希腊人对自己心目里宇宙本原(爱、理念、原子、水、火等)的追求和探究,产生了

希腊式的知识系统;希伯莱人对自己心目里宇宙本原的追求,凝炼在的特殊形式里,把宇宙的本原称为“耶和华”(或“撒旦”与“众天使”),产生了犹太式的一神宗教系统;古代中国的儒道家们对自己心目中宇宙本原(“天命”、“道”、“玄”、“谷神”)的玄想或实用式的追求,产生了伦理至上的“帝系”神话系统。而壮族布洛陀神话对宇宙本原的理解追求是“天、地、水”三界说,形成了围绕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主题而萌发的原哲学思考和观念文化体系。它采取寓言式的故事探求世界奥秘,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体现了求知爱智的精神,既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又有伦理性、社会性和教化性的作用。举例如下:

1、从盘石或气团裂变成“天、地、水”故事看“宇宙三界说”。故事如前述,远古时天和地未分开,紧密相叠合似一块巍然屹立的大盘石。布洛陀造出两只大蜾蜂和两只大拱屎虫(屎壳郎),用锯齿利牙咬盘石裂破成三片,变成天上、地界、水域。关于天地起源的解释虽然充满着虚幻的神话色彩,但虚中有实,并非全是凭空而来,或是天神的意念造化。其所谓“实”者,是以表明“盘石”这一事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同时“石”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运动变化――裂变成天、地、水三种自然物体而构成了人类赖于生存的世界。另在《天地分家》故事中也有类似的解释描述:天地万物产生于大气团。从前天地还没有分家,先是有一团旋转的大气体,转来转去变成一个三黄蛋,后来爆开分为三片,一片飞到上边成为天空,一片沉到下方成为河海,中间一片成为中界大地,形成了“三盖”即“三样自然界物体”。这实际上是通过类比思维方式,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朦胧认知。布洛陀体系神话把宇宙本原称为“天、地、水”,就决定了它对宇宙本原作知识性的理解和说明。基于这种原始思维,壮族先民构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宇宙结构观念一“宇宙三界”说的原哲学思想。我们将之与希腊神话说宙斯采用“生殖”的方式(最先生出混沌)通过诸神间接地创造地母、太空、大海,高山;希伯莱人的《圣经》说上帝耶和华用“灵”与“命令”直接创造世界万物的故事相比较,壮族布洛陀创世神话保存着比希腊神话和希伯莱神话更为古朴、原始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自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它凝聚着壮族先民对宇宙秘密的智性认识。

2、从人与禽兽各得其所故事看“共存生态观”。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布洛陀神话侧重演绎的内容之一。如《麽经》(《杂麽一共卷一科》)说到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王”(此为对举办法事仪式主家的尊称),他种的庄稼经常被野猪禽兽糟蹋,便养狗来驱赶野兽,用箭来射猎。许多野兽被打死,“王”又拿野兽来当餐。过了三年禽兽全跑光了,“王”却患了重病,灾难不断。于是“王”向祖神布洛陀祷告求助。布洛陀指明是因猎杀禽兽带来的祸害,要为禽兽“招魂”解难。“王”便遵照“布”的指点,备牲品请布麽来喃经解煞,为禽兽“招魂”归来。随后不久,只见老虎归深山,猴子归岩洞,马鹿归草地,百鸟归树林,所有的禽兽各得其所,于是“王”的病也就自愈了。从此人与野兽飞禽相安无事,“王”的家业又重新兴旺起来。这个故事寓喻人要善待野兽飞禽,使之自由生存,让世界充满生机,人们的生业才能兴旺。壮族是古老的稻作民族,依赖水源灌溉,对自然生态环境尤为珍重,民间流传有“今考尼那,今巴尼达”的谚语,意即“吃稻米要珍惜田地,吃鱼虾要爱惜河水”,反映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其文化内涵,体现了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和人生观、世界观。

3、从洪水遗民兄妹婚生“磨刀石”(肉团)和分姓婚配看对“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认知。洪水淹没世界,兄妹婚再造人类是世界性的神话故事。而对人类为什么要经历洪水劫难后“再造”才得以繁衍这个疑题,便成了千古之谜。《麽经布洛陀》“造人”篇讲述兄妹婚生出象磨刀石一样肉团的故事,不仅特性独具,而且有深层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对这个世界性的古老疑题作了寓意性的暗示诠释。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滥淹没天下,人类几乎全部灭绝了,只剩下两兄妹(另一说为姑侄俩)躲在葫芦里漂流。后来漂到唯一未被洪水淹没的郎汉山。布洛陀为了拯救世界,要他们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后来妹妹却生下一块象磨刀石的肉团。经祈问布洛陀,“布”要他们把磨刀石砸碎,于是碎片飞散四方,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世界又恢复了生机。在历史上壮族对磨刀石十分珍重,视之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家族家庭的传世财产,在广西平乐银山岭的汉墓中,就发现有许多陪葬砺石(磨刀石)。至于故事中说,兄妹躲进葫芦逃过洪灾,遂而婚后生磨刀石,将之砸碎再造人类,除反映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对生产工具砺石和葫芦的深厚情结,并视砺石似男根、葫芦似女体,遂为求繁衍而崇拜外,其主旨是通过寓喻性的演绎暗示:亲族血缘婚会生出怪胎,造成人类退化,濒危灭绝,必需将怪胎(磨刀石)砸碎,彻底改变近亲血缘婚,人类才能重新健康繁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思维,在《布洛陀经诗》中的相同题材的异本故事开端,说祖神布洛陀造了天地山川后又造了人类,但世上“未立规矩”,子杀父吃肉,男女伦乱。布洛陀洞察这一切,便派“四脸王”(一说四脚王)造出十二个太阳使天下大旱三年,黎民死一半;后来“王”又制造洪水淹天下断人烟,“布”便让靠葫芦余生的兄妹再造人类(砸碎怪胎磨刀石变人)。表明先前制造毁灭性灾害是至上神布洛陀的旨意,为了整治“性乱”,必须“造出新的人类”才能继续繁衍。这与希腊神话所说的“灾难”、“救世”故事如同出一辙:宙斯对“青铜时代人类的种种罪恶”感到震惊、愤怒,召集奥林匹斯的神族决定用洪水毁灭全部人类,只有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得到普罗米修斯的警告,双双乘小船逃过灭顶之灾。后来他们受神谕启示,将“大地母亲的骨骼”扔到身后就可再造人类。他们猜这“骨骼”大约是石头,便分别抛掷石块,夫抛出的化成男人,妻抛出的变成女人,产生了新的人类。而《圣经》里耶和华创世造人,是为实现神秘的“意志”,其中又以著名的“挪亚方舟”故事影响最大。壮族的洪水神话与其亦有异曲同工的寓意。有关洪水传说和人类再生的故事,实际上是关于人类真正起源――经过男女生殖而非捏泥造人之类――的想象之辞。因此往往出现不少奇妙的相似性,历来引起国际上各方面学者的兴趣而各有见地。我们之所以认为“彻底改变近亲血缘婚”是产生“洪灾、救世”神话的“动因”,还可从壮族传统《婚源歌》唱述祖神布洛陀要各族群“宗亲分姓”、“兄弟(姐妹)分家”来解决男女“婚配”的古老故事,作为诠释并加以印证,从中可探察到“分姓婚配”一沿自原始氏族部落时期实行不同氏族间的男女互相婚配即族外婚的制度,彻底改变亲族血缘婚的历史踪影。

总而言之,这些故事以幻想式艺术形象,表现了壮族先民对远古族内血缘婚及其后果的朦胧记忆和反思感悟,对“优胜劣汰”自然法则从无知到认知的朴素观念,作了“变形”的折射和“幻化”的暗示,预示着原始社会从血亲乱婚时期向氏族外婚制阶段转化的开端,亦是其已成为跨入文明门槛民族的表现。如上的神话故事和认知思维,是壮族先民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自发的认

识活动,到对经验认识的反思,并由此开始形成自觉追求真知的价值观。而这些带有哲理性的观念及价值观,只有当文化共体进化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可能出现。可以说,《麽经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深入进行智性思考的结晶,是利用神话材料、戴着宗教面具的百科全书式的原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古籍中的上古神话现象已经化为历史传说,因此,人们不把神话解释成历史,而反映业已经改造的古代神话当作“历史”予接受。而壮族布洛陀创世体系神话现象本身,则仍然保持着神话的基本特征,若要说《麽经布洛陀》填补了古代中国没有神话传说完整专集的“空白”,自然也是并不为过。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只是由于被历史尘封甚至深埋“地下”,不久前才得以发掘,犹似刚“出土”的“神话活化石”。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神话研究先驱茅盾先生对神话来源评论时,就曾无限感慨而又有所预感地说过:“已经创造了开天辟地之神的岭南民族一定还有其他许多神话。这些神话,因没有文人采用,便自然枯死。……郫视邻近的小民族,南方的神话当然亦不为重视,虽然民间也许流传,但随着混入土著的原始中,渐渐改变了外形,终于化成莫明其妙的迷信习俗,完全失却了神话的意义。”作为岭南原著民族的布洛陀创世神话正是处于这样的境况,千百年来只在民间宗教仪式和“麽教经书”中得以幸存流传,却又因“化成莫明其妙的迷信习俗”而历遭劫难,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才得以抢救而有如“枯木逢春”。随着壮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对布洛陀文化的专题考察研究硕果累累,《布洛陀经诗》、《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布洛陀寻踪一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的出版,一年一度的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并举行公祭壮族人文始布洛陀盛典,标志着布洛陀神话开始复兴。

我们正面临一个巨变的时代和多样挑战,也包含面对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再思考以面向未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日趋加速的进程中,东西方文化、诸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质、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撞击、共争舞台。在这当中,我们只有保持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位置;丧失文化特性的民族,失去民族自尊的民族,便失去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布洛陀神活与民族精神互为表里,它深植于民族的集体意识之中,并具有巨大的潜能。创造、进取、有序、和谐是布洛陀创世神话的精髓;《麽经布洛陀》是表现和寄托壮族基本精神、凝聚民族智慧的“圣书”;田阳敢壮山是纪念祖神布洛陀圣地,这些神话式的“基因”,传承着并唤醒了民族心理深层的情结而产生强大的文化动力。布洛陀神话的复兴,并非意味复古,而是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旗帜下,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并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比较、交流和撞击中,开阔视野,去芜存箐,推陈出新,进行民族文化的重组,实行新的创造,布洛陀神话将在民族精神视野中获重要位置,并将焕发出新的异彩和社会功能,从而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2002年以来,田阳敢壮山举行公祭布洛陀盛典的社会效应表明,布洛陀神话的复兴,具有唤醒民族意识,激励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文化自觉,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