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范例6篇

散文鉴赏

散文鉴赏范文1

【关键词】散文;语言;鉴赏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鉴赏应如怎样进行教学?在此,我就以中学散文为例,来谈几点意见。

一、语言优美生动是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

鉴赏时,我们要通过默读、朗读、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的感彩等多种途径,反复咀嚼领会散文的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词美句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充实和艺术的享受。

1.品味散文语言的自然美

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畅达、清新明丽等都是自然美的具体体现。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就像忠厚长者对孩子叙说往事一样,款款而谈,娓娓动听,很快就能引人入胜。接下去再写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树叶里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这些描写,朴实无华,亲切感人。有自然的韵味。

2.体会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好的散文,语言里总有一种耐人咀嚼的东西,让人百看不厌,常读常新。阅读这类散文就是要着意领会文中隽永的诗意,品评出语言的弦外之音。杨绛的散文《老王》中写道:“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了一层眼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文中对老王直白的描述暗示了他悲惨的结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深深愧疚之情,“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每次读到这篇散文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老王的人,路边卖青菜的老人,换煤气罐的搬运工……平凡而安宁,最家常不过的百姓生活。

3.感受散文语言的节奏感

曹靖华先生说:“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和谐。”节奏美的散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悠扬悦耳。请看《长江三日》这段文字:……“听说长江发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满奇异艳丽的雪莲,而长江在那儿不过是一泓清溪;可是当你看到它那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就不免在神秘气氛的童话世界上又添了一层英雄的光彩……”作者在有意无意之间,让“川”、“莲”“溪”“空”等平声字和“啸”“里”“彩”等仄声字在意义停顿的地方交替出现,给文章的语言带来了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拍节协调,铿锵悦耳,犹如滔滔江水,顺流而下,自然而优美,光用眼睛看是体会不到的,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品味。有的散文作者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排比句、对偶句和复核句,也可以使语言具有节奏美。

4.深刻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散文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注在意境之中。我们在欣赏散文意境时,就要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进行审美的、综合的、感情的体验,让心灵发出和谐的美感的共鸣。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比如,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散文《静》时,那意境中所含的深刻感情,我们只有在深刻感情体验中才能领会。作者将感情注入意境中,一切便都象蒙上了一层馨和安谧:色彩,出现了灰灰的天,白白的水;形状,出现了柳叶似的小船,外文似的水波……感觉,再现了羽化而登仙似的飘飘然,梦幻般的迷丽丽……。作者正是在“静”中感受了自身,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事物中复现了,于是有了真正的情景交融,伴着自然之情的还有夫妻之情。作者只用了简单的几笔,一是把感情盛在了小船里,“她坐船首,我坐船尾,这船就是我们的,盛满了脉脉的情味”。一是默默地相视,无声地笑,爱情在无声中悄悄的传递;一是爱情凝在了画面中,妻的画画出了“我”心中的诗,“我”的诗原来在妻的图画里,爱情在相知中达到了完美。如果我们离开了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不深入其境,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难以把那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体会出来。

二、对照比较,鉴赏散文风格

散文是作者个人风格表现得最鲜明的一种文体。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现代散文的长廊,就不难发现:既有吹萧踏月的清幽,也有怒激跑马的奔放;既有山色空朦的轮廓,也有湖水微皱的旖旎……,实在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这些不同风格的散文,会对我们产生显然不同的审美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和鉴赏散文时,切不可将自己局限在某一流派,某一风格的作家作品上,而应该更有计划有选择地阅读和鉴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散文佳作,通过反复多次的对照比较,开阔眼界,提高各种散文风格的能力。

对照比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从散文的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拓方面进行比较。鲁迅和瞿秋白的议论性散文,被人们称颂为“两个难以逾越的山峰”。两人的散文都富有战斗精神,都尖锐泼辣,都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但如果把两人的作品对照起来阅读,就可以看出,两人不仅在“怎样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上也有极大的差异。但鲁迅却较多地在磨制刺向敌人心窝的匕首,而瞿秋白总想擂响鼓舞群众前进的战鼓。在题材处理上,鲁迅开掘深广,分析细密,把热烈的感情包藏在冷峻之中,含而不露;瞿秋白则好作理论分析而少剖析具体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奔放的热情。如此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二者有深沉和明快之分,冷峻与热烈之分,从而加深对两个作家的风格的理解。

(2)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进行对照比较。每一个成熟的散文作家都有自己最拿手的艺术表现技巧,体现出作家各自的风格。只要我们把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名作拿出几篇来对照阅读,就可以看出他们各自在表现手法上的鲜明特色。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注重创造意境,托物寄情,言微志远,表现散文的诗意美。秦牧的散文联想丰富,合自然与曲折于一体,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引用恰切,比喻新颖,表现出散文的理趣美。刘白羽的散文则善用借景抒怀,用形象的特写镜头表达时代精神,以壮美的图画感染激励读者,表现出散文的华丽美。

(3)从散文的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语言最能表现作家的个性特征。阅读时,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节奏、气势、韵味、色调到句式、修辞手法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进而研究出各种风格的语言差异。还是以杨朔、秦牧、刘白羽的作品为例。杨朔散文的语言,讲究“选词造句的精炼”,状物可极尽自然的风采,写人则必须形神兼备,清新、俊逸、蕴藉、婉丽,语言里充满读音的美感。刘白羽的散文的语言却像钢铁一般严峻,像烈火一样燃烧,韧力含于内,鼓动形诸外,用词鲜亮、峭拔、色彩华丽,语言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而秦牧的散文则凡字出新,平凡见奇,生动流畅,妙趣横生,含蓄有力,余味无穷,语言里闪耀着哲理的光辉。经过比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赏析不同风格的语言特色。上述三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作家的个性因素,作品的时代因素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散文鉴赏范文2

课件主页分9个专项,分别是:情境导入,导学提纲,散文阅读,互动测试,散文名家,电视散文(自创],网上答疑,我的教案,作业展示、赏析、互评网。

“情境导入”采用的是CCTV首届电视散文大赛获奖作品:《妹妹――永远的遗憾》。以此作为导入,意在突出亲情奉献,启迪学生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观察角度,学习主人公真诚豁达的心胸与处世态度,提升精神境界。

“导学提纲”以幻灯片的形式设置了课程教学相关要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重点难点突破方法。只要点击相关按钮即可。此项内容的设置,体现的是启发指导性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便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

“散文阅读”是本课件的重点。既为教师课堂教学准备了充分的多媒体资料,又为学生课外自学提供了辅导性材料与自学教材。可随时操作选用,可用性强。本项又细分为引子、概说、分类、特点、阅读五项。每一项均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在这五项内容中,重点是“阅读”。学生点击“阅读”按钮,就会出现“散文鉴赏方法”。方法又分抓准线索、找到文眼、分析景物和反复诵读四项,每一项均设置了深入指导,并附有事例及相关图表。

“互动测试”设置了30个中外散文常识题,并附有答案,可用于课上测试、反馈、竞赛等,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与鉴赏水平。此项目充分体现了网络的交互性特点。

“散文名家”设置了近现代多位散文名家的背景资料及精美作品。此项内容的设置,意在最大限度地拓展延伸中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它突破了教材的限制,使中学语文教学在时间上、空间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它也突破了课堂的限制,使课堂教学主体得到了尊重,使学生能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更陕更好地生发出创作思维与创作灵感。

“电视散文”这一项是“学校电视散文”的自创作品,是“电视散文鉴赏课”科研成果,有9912班摄制组创作的《归来的千纸鹤》《希望,让我上路》,还有9913班摄制组创作的《军训琐忆》。页面上彩花飞扬,灯光绚丽,突出同学间真挚的友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意识,以及学生自强自立的主题。此项内容意在激励学生进入语文实践性学习,进一步培养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网上答疑”创设了师生互动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和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按照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扬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方式,而是以个人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它允许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自己作出思考与判断。

“我的教案”属于教学必备文件之一。

“作业展示、赏析、互评网”是学生作品展示、鉴赏、互评的平台,能充分张扬学生的创作个性。学生在展示作品、张扬个性的同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问或求助,对某一同学的作品进行鉴赏、评价。

散文鉴赏范文3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集中笔墨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人物形象是作品现实生活画面的中心,只有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人物形象的作用,才有助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大河家

文/张承志

①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②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③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④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⑤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⑥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喝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⑦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⑧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⑨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哪,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⑩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11}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12}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儿。

(有删改)

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塑造“韩三十八”这一人物形象的。

【品茗有道】

文章通过塑造韩三十八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歌颂了大西北以韩三十八老汉为首的人民的镇定、达观和波澜不惊的精神,呼吁随波逐流失去人生方向的人到大河家接受灵魂的洗礼。文章在塑造韩三十八老汉时,运用了以下手法:

(1)事件概述法。文章第⑨⑩小节分别介绍了老汉生命里的两个阶段的主要经历。通过写人物的波折磨难的经历,表现人物如黄河般颠簸狂奔的性格。

(2)画面描摹法。“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作者在描述这一画面时,对人物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韩三十八老汉的宁静,这种宁静是一种历经苦难后波澜不惊的宁静,是一种默默与永恒相守的宁静。

(3)侧面评述法。就是不直接描写人物,而是由作者来评述人物。如 “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一句,含蓄地表达了对韩三十八老汉及大河家男子当年历经艰辛逃回家乡的敬佩。又如“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一句,写出了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是他人生的归宿。

【茗香阵阵】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张笑天《上善若水》)

赏析:这是一个群像的塑造,以李冰为首的历任蜀地郡守,都继承了李冰为民的管理思想,后人没有忘记他们,作者再睹他们的雕像,不禁感慨万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联系对照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使得形象成为立体画面。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①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②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佚名《灯笼红》)

思考:阅读上面的语段,说说语段中对曾祖母的两处描写,分别体现了曾祖母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编后语】

散文鉴赏中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时要特别注意:(1)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别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写实为主,更多的是作者个人感情在人物形象上的直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虚构为主,作者个人感情在人物形象上的不明显。(2)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不讲究完整性,讲究的是突出具体事件、某个细节,这些具体的事件、细节对理解作者感情和文章主题非常重要。

答题思路:

(1)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对人物语言、行为、神态、动作等描写、叙述的句子。

(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散文鉴赏范文4

一.了然鉴赏经验于胸

一般而言,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文本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感慨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

其次,在整体浏览的基础上要明确文体,积累经验,对号入座分类: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荷塘月色》)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绵绵土》)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灯火的温情》)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十年以后》)

二.学以致用愉悦鉴赏

经验本是智慧,善用者以此为工具,去主动地敲开鉴赏评价的大门,游刃有余而陶醉其间。此种意识本是从学以致用开始的,久而久之,便有了显其能的愉悦鉴赏。但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仅凭鉴赏经验还不够,鉴赏者在自主鉴赏时还须从其他渠道获取鉴赏信息。

1.从题干中找到可利用信息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本中,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鉴赏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文学作品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鉴赏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2.从文本中抓出重点词、句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一般而言,重点词、句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有异。处于文章或段落开头,则“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处于文章或段落中间,则“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处于文章或段落结尾,则“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如记叙在散文中其作用一般是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抒情(直接、间接)则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而处于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例如,衬托往往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反复则突出思想,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等。

散文鉴赏范文5

有人指出,当代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之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这是现代化进程向人们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有人担心,在重理轻文十分严重的中学课堂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是否有点拔苗助长之嫌,其实认真考察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序列,就不难理解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能性。

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1)认知性阅读;(2)理解性阅读;(3)鉴赏性阅读;(4)研究性阅读。由此构成阅读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个层面,尽管具有质的不同,却又是先后相连,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阅读要以认知性阅读为基础性前提,同时,它又成了鉴赏性阅读的基础。它们之间构成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序列关系。一般地说,认知性阅读大体相当于小学初年级的阅读水平,理解性阅读基本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水平,鉴赏性阅读则大概相当于高中及大学低年级的水准,而研究性阅读由于已经进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则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程度相适应。

可见,在高中阶段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高中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文学阅读训练,它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不是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学点必要的文学知识,也是为了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就整个训练来说,应该把培养鉴赏能力放在首位。

培养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根据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独特风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达,见同见异,身临其境,神会其中。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诸体,尤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现以散文为例说说应该在教学中抓住哪些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鉴赏。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动下发展的,它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和人民性传统。从鲁迅始,凡进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从横向看,它还吸取了世界散文创作营养——主要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时代精神,特别是通过一批文通古今、学贯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在短时期内便取得了丰厚的实绩,达到了很高成就。

从题材看,中国现代散文继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纪实性的传统,在取材上始终坚持“决不能仰仗虚构”的原则。这种纪实性特点就形成散文内涵的自在之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姊妹篇《记念刘和珍君》,就具备信史的意义和价值。唯其叙事真实与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见其殷红,泪才愈觉其炽热,爱与憎、歌与哭也才愈显其强烈深沉。如果我们以面对着历史的严肃心态接受这类作品,那么所得就会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这样的抒情之作,所抒发的情感也决非无本之华。只要留意一下第三段里看似平和却深含着内心矛盾的那些话语,再联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屠杀后不久)那样的时间,以及作家本人曾倾向进步的经历,就不难体会其中的忧愤和苦闷都隐约在描写月色荷塘的有如梦境的字里行间了。以至景的优美是那样朦胧,情的沉痛却那样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现实,这传世的美文才同时不失为特定时代里,一名暂处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识分子的一页心灵史,可见散文内涵的美恰恰在于一种生活的本色,一种历史的质地,一种不容矫饰的朴素。这种史传化的品格经得起人们对它付以极大的信赖,使它能在读者心里引发共鸣,达到一种相当完整与美妙的审美过程。因为读者心里知道,它是真的。

从内容看,具有丰富性。旧时代的散文,内容难脱“纲常伦理”的旧套。而“五四”以来的散文,却从国耻民仇到亲情乡恋,从哲人勇士到工匠农夫,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直到断笺残陶、片风丝雨,举凡人间百态、世事万端,无一不可以信手拈来,形诸笔墨。只要饱含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就无一不可斐然成篇,动人以至传世。这种种的丰富多样,构成了散文在内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纳力。

从结构看,具有“随意”性。鲁迅就曾感概于中国做文章的有规范,而主张“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鲁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台起承转合之说的篇章。唐tāo@①的《琐忆》行文扶疏自若,又笔笔饱含对前驱者的无比敬仰,疏散中见根蒂。宗璞的《西湖漫笔》看似漫不经心,而层层都以草木湖山的“绿”为着眼点,从容里见谨严。这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看似闲笔交错,仿佛言不及义,但却句句情真意切的结构特色,实际上是一个作家艺术成熟和心态从容的表现,仍然是我们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从表现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笔谈“风景”,却意在大西北戈壁滩和黄土高原怀抱中的“特别的气氛”,钟情于那比之伟大山川“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的抗日军民,通篇洋溢着热情。吴伯箫写三个猎户,也饱含向往、怀念、敬慕之情,虚实相映,情境并美,这命笔含情、追求意境的艺术特点,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在语言的运用上,散文更以本色为重,具有个性。无论是刘半农主张的“以手写口”、“心手相应”,还是朱自清说的“所谓‘闲话’”,大约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即使是叙事之作,其间的人、物、事态和景象,也都是经过作家观察、感受、选择和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现的。那些名篇佳作,往往正是语言最富于艺术个性,最能体现作家无可替代的语言风格的本色之作。

尽管中国现代散文有着非常丰富多样的内容和风格,但只要我们能由表及里地抓住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把握它内在的带规律性的精神实质,我们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披文入情,左右逢源,从容而自然了。散文如此,小说、诗歌、戏剧又何尝不是?

根据“教无定法”的道理,文学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灵活多样的。但文学鉴赏教学既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它自然也是有一定规律和基本方法原理的,即所谓“教有常法”。辩证地看,前者着眼于教学的艺术性,后者着眼于教学的科学性。要使文学鉴赏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这应该是常识范围的事。

文学鉴赏教学由于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具体作品的独特风格,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不能简单搬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否则难免方枘圆凿,削足适履、事倍而功半。可以尝试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或诗文中精彩的段落。

进行诵读教学,首先要抓住“理解”这一中心环节,这是诵读教学的基本前提。其次是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准确、响亮、流利、有语气。第三是注意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如采用提纲背诵、限时背诵、接力背诵、抽签背诵、打擂背诵、男女对抗背诵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兴趣和潜力,提高背诵的效率。第四是要适时复习,不断巩固。另外在组织诵读训练中,要注意纠正部分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常见的如“慢声细气读书法”、“高频快速读书法”、“啦啦调”、“胡胡腔”、“小和尚念经法”等等,要求他们切实做到准确、响亮、流利和有语气。

2.研讨法。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包括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教师讲课提出的某些看法)。如,讲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可让学生展开别里科夫形象讨论:是“卫道士”还是“牺牲品”?(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96.8—9期的《是牺牲品不是“卫道士”》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理论)。

用研讨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一是要抓好认真钻研这一基础环节,必要时可令学生写出书面发言提纲。二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活而不乱;教师既要点拨引导又要避免喧宾夺主。三是除了一些明显的是非问题需要恰如其分地作出适当结论外,属一般性的认识问题,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对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处。

3.比较法。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多篇作品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识其同、辨其异,从而加深对作品的鉴赏,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

比较法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的训练方法。比较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拿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比较,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可以拿不同作家描写同一事物的作品来比较,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和姚鼐的《登泰山记》。同样描写妇女形象,鲁迅笔下的样林嫂,孙犁笔下的水生嫂和高尔基笔下的尼洛夫娜就迥然相异。比较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可以拿作品的主题作比,如:

小说名主人公主题(人物特征)《呐喊》《明天》单四嫂子做母亲而不得《彷徨》《祝福》祥林嫂做奴隶而不得

《离婚》爱姑做妻子而不得

也可以拿表现手法(语文课上讲怎么写的)作比:同一事物不同立足点特点写法有意境

江:《长江三峡》雄拟声明亮雄壮

潭:《绿》柔比喻浓丽明快水塘:《荷塘月色》情叠字朦胧隐曲

湖:《雨中登泰山》静拟人素淡清新

(虎山水库)

比较可以用研讨的办法进行,也可以用讲义(以上表格的填空)的方式训练,有时也可用作文的方法。

4.提问法。从作品起始到末尾,从主题到表现手法,从对象到过渡衔接,从内容到形式,包括针对作品的精妙之处,疑问之点,异议之论甚至瑕疵败笔,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乃至十几个、几十个问题作为全文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圆满的或者能自圆其说的答案。我教《药》一课,就设计了十大问题,(例如“小说为什么一开场便是夫妇俩没头没脑的对话?”)贯穿整个教时的始终。这是区别于研讨法的,因为它以问题来结构教学。

用提问法结构文学鉴赏教学,一要讲究问题的思考价值,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二要讲究问题的适度,思维的容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等。此外,还要发挥教师启发点拨引导的作用,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

5.作文法。文学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还要让他们多动笔。结合作品研讨,写一点鉴赏札记或评论,如《“精神胜利法”之我见》、《我与“套中人”对话》、《谈样林嫂的“眼睛”》,也可以结合作文训练,搞一点文学作品的改写、扩写及文学习作,比如:续写《项链》;改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文法旨在诱导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兴趣去写,这样既巩固扩大了文学鉴赏训练的成果,也是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的必要手段。

散文鉴赏范文6

设题类型

一、鉴赏重要词句精妙型

所谓“重要词句”是指对文章主旨、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词句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现代文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

(一)鉴赏重要词语型

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使用得比较准确生动且富有含义的词语,它的含义除了准确生动之外,还往往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鉴赏重要词语的艺术表现力,就是要揣摩重要词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的附加意义和构建文章的作用。

【例1】文章的标题新颖醒目,给人一种沉重感,“白得无比的黑”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相关语段]我喜欢看镶在走廊橱窗上这些无名作者的国画,它是我熟悉而亲切的乡村生活的映照。有一幅《一只豹在奔跑》的画,画面上一只豹在奔跑,飞沙走石,惊天动地。一个橱窗一个橱窗看过去,看到最后一幅《瓦房部落》。

这幅画非常大,占了三分之一的橱窗。但我却看不出什么,那上面稀疏的淡墨痕迹,毫无规则地散布着,实际上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画。看了很久,看不出什么意味,我就离开了。走到街对面的走廊上,无意中,转过头来,奇迹出现了:就是那幅《瓦房部落》,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庞大的瓦房群,黑压压的一大片,坐落在山水间。我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一定是个身处异乡或漂泊海外的游子。作者利用了视觉上远近差异完成的这幅画,表明他心目中的故乡,多少年了,都坐落在依稀的记忆中。记忆中,故乡的瓦房黑得无比清晰。倘若某一天让他突然靠近故乡,故乡的印象就成为一片不知所措的空白。

(节选自刘亮程《白得无比的黑》)

[解题思路]标题表面上是第二段中所指的国画《瓦房部落》的结构技巧以及国画给人的视觉效果,然而阅读第三段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用意是指中国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这部分中的信息提供了确定答案的一个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由一幅国画所引发了对“黑”与“白”的相关问题的思索,即中国的农业还很不发达,中国的农民还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也是题目所蕴含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含义。

[参考答案]文章以此为题有两层含义,一语双关:表面上是指国画《瓦房部落》的结构技巧和视觉效果;实际上则是指中国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中国的农业还很不发达,中国的农民还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二)鉴赏重要句子型

我们不仅要懂得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意含蓄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果有艺术手法,还要确认手法,分析效果。鉴赏重要句子的艺术表现力,就是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义”强调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强调表达的灵活性。

【例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相关语段]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如水,如雪,如虹,如星,如月,如雨,如纯棉,如黑夜的灯,如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如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那深邃的沉思和悲悯,如闪电穿透长夜又谦卑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都读到了一束束目光,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他们内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节选自李汉荣《目光》)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运用好比喻句,一定要在明确本体的基础上,根据本体和某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确定好喻体。文中的本体是“目光”,而喻体是水和雪、星和月、闪电。对比喻表达作用的分析不能只笼统地答出其生动形象的特征,必须结合句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圣人的目光是高质量的,如水和雪般清澈纯洁;如星和月般明亮,指引方向;又如穿过长夜又消融于长夜的闪电,照亮世间的黑暗,惊醒蒙昧的人们,然后又谦卑地消逝,还世人一片自由宁静的天空。

二、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型

语言表达技巧一般指语言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做这类题前应细读所指定的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语言表达技巧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具体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思路:1.细读所给的语句,确认所用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2.分析这种手法在文句中所要表现的内容;3.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例3】阅读下面的文章,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相关语段]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节选自学群《敦煌》)

[解题思路]语段语言优美、形象,鉴赏时应先明确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再从原文举一两个例子加以具体分析,并说明写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当然解答这类题必须记住常见的修辞格概念及其效果,像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等,还要结合原文中的作者情感来作答。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三、多角度鉴赏语言型

多角度鉴赏题是综合性题型。试题要求从几个角度切入并进行赏析,每个角度都必须符合试题提出的文本的某一个语言特色。题型有两种:一种是先揭示阅读文本具有的某个语言特点,再指定某个语段以及确定赏析的区域,最后提出几个赏析的角度;一种是确定赏析语段,规定赏析切入点,最后总结文本的语言特点。后一种题型赏析时有一定的难度。

【例4】请以文章第二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分析本文语言“典雅”的特点。

[相关语段]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吧,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节选自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解题思路]“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题目要求考生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分析“语言典雅”这一特点。具体来说,本文第二段在语言运用上表现为文言词语、对举的词语;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相间;在修辞上表现为排比和引用。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赏析。

[参考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者: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复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者: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备考策略

解答语言鉴赏类的题目时,除了要掌握以上解题思路外,平时还要注意积累答题时需用到的知识。

一、熟悉作家及其散文风格

熟悉现当代一些散文名家,熟悉他们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或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或清新明快、亲切感人。但是,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淳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以及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了解这些,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大有裨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固然与一个作家的美学风格密切相关,但也是由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内容决定的。同是朱自清的作品,《绿》《春》等散文的语言是华美绚丽、富有诗情画意的,《背影》《给亡妇》等则显得简约质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深沉含蓄的,而《执政府大屠杀记》却表现出激动、悲愤的色彩。

二、熟悉常用的答题用语

首先,了解《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还有在课文中涉及的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上一篇语音通知

下一篇奖励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