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范例6篇

江南逢李龟年范文1

1.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二、理解型默写。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浣溪沙》中以轻快的语调抒写安逸闲适的生活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

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

仗工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

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西江月》一词中,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

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江西古称“文章节义之邦”,数千年来,人才辈出,留下无数传世佳作。在他们的诗词里,我们既可以品味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精

深哲理,也能感受晏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惆怅情怀。

9.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就有许多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逢李龟年范文2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想象 人生经验 文本通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鉴赏诗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富于跳跃性、包孕性和丰富“能指”功能的语言入手,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进行一次感悟式生命体验,以及美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和升华。

在长期的诗歌教学中,我融入诠释学的某些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人生经验通感”和“文本通感”有效展开联想想象,进行深度鉴赏。“人生经验通感”利用学生常遇到的同类的人生经历,诱发他们展开联想,用自身人生经历“泡开”、补充诗人创造的意境,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文本通感”则利用以往的阅读积累实现与“人生经验通感”相同的目标。在这里,“参与联想创造”与“深刻理解和接受”是同义的、成正比的。

一、“人生经验通感”举隅

北朝民歌《木兰诗》刻画了女英雄木兰的形象,讴歌了劳动人民热爱和平、珍惜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层意义,我在“木兰还乡”这一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复原诗篇创造的鲜活的生活图景、情趣盎然的细节,让诗篇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活跃感人的亲情散发出来,从而让他们“走进”木兰还乡的情景中,“触摸”诗篇寄托的劳动人民纯朴的感情,下面是他们做出的“复原”:

秋凉矣,大雁南飞。木兰见了此景,心中不禁一阵悲凉,她想起昔日里照顾她的爷娘,疼爱她的阿姊,调皮的小弟,一股思乡的情绪如海潮般涌出,占据了她的心头,回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她不再停留,骑着良驹,日夜兼程,赶赴家乡。到家的前一个晚上,她兴奋异常,辗转难眠,恨不得点头唤出扶桑日,一口吹散满天星。第二天一早,木兰就来到城外,见到一个老爷爷,欲言又止,真可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爹,娘,二姐快回来了吗?”无数的岁月,阿弟总是这样问父母。一句疑问,如一把尖刀,剖割着爷娘的心。总是在黑夜里放纵自己的眼泪,在老泪纵横的面孔上写满了思念。爷娘的思念使他们的头上朝如青丝暮成雪。今天,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女儿回来,怎能不让他们欣喜若狂呢?

“爷,娘,我就是木兰呀!”木兰扔掉钢盔,激动地欢呼,三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木兰的青丝在风中飞舞,与爷娘的白发相交映。

如此鲜活的想象不但具体准确地诠释了原诗的主题思想,而且丰富了原诗的形象,激活了学生的人生经验,令这次鉴赏活动获得了更丰厚的收获。这不仅仅是在理解木兰的还乡,分明是同学们一次纯朴、古典、诗意的精神还乡。

二、“文本通感”举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词句甚为平白,似乎没有深长的意味。然而余光中先生说,他“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余光中《开卷如开芝麻门》)。这是为什么呢?尝试引导学生利用“文本通感”这一“导体”,充分联系各种相关文本,对本诗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心态做探究,不难发现它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悲剧意蕴。

全诗都在完成一项回忆,第一联:岐王宅、崔九堂、寻常见、几度闻,这些简单的艺术碎片能触发读者的许多联想。杜甫与李龟年出入大场面、风光无限的时期,正值所谓的“开元全盛日”。这样,诗人追忆与李龟年在一起的情形,流露的必是对盛世与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深情怀念。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一切繁华已然成了明日黄花。“人生思幼日”,在生命的暮年里、帝国的末路上,重温往日的繁华与风光,怎能不倍感温暖也倍感凄清呢?

再看第二联:“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向往的快意之游所在。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但是,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江南的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漂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李龟年唱道:“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

不但如此,“落花时节”四字还一下子就把中国知识分子那美人迟暮、伤春悲秋的情结衬托出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摸鱼儿》)“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曹雪芹《红楼梦》)岁月蹉跎,青春不再,踌躇满志的艺术家们也没有办法逃脱时间的酷刑,令人浩叹不已。

在这一节鉴赏中,融会了历史资料、相关诗词和某些资料中对中国知识分子特殊心态的剖析,发挥了“文本通感”的独特作用,丰富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的形象和意蕴。

三、读者未必不能如此

有人也许会质疑,你引导学生走得太远了吧?那都是诗人们的意思吗?回答这样的质疑,我们只能引用诠释学的基本理论。诠释学告诉我们:“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序》)

由于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和充满空镜头的文体,诗歌语言具有丰富的“能指”功能,即具有多解性、“无达诂”性。想象犹如火箭头,语言犹如助推器,在半空中,语言外壳燃尽脱落,而想象可以未尽地继续驰骋。这就使每一个思想不同、性情不同、文化涵养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的读者,得以充分调动“人生经验通感”和“文本通感”的力量,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独特的想象,做出个性化读解。也许不完全是作者的本意,但在丰富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上,只有好处;对初学诗歌鉴赏的中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兴趣的激发。

参考文献:

江南逢李龟年范文3

一、白雪飘飘何所似

《古诗十九・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样的“芙蓉”,不一样的“忧伤”。

从漂泊在外的游子、士子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夏秋之交,正是江南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景如画。然而洛阳城,片片枫叶在点点西风吹拂下,将一片蓝天渲染得如梦似幻,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归乡的气息。不远的驿道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位面容憔悴的书生,蓬头垢面,望着漫漫归乡路,忆及江南采芙蓉的日子,缕缕愁绪涌上心头。算起来,出门也有两年多了,整日东奔西走,本指望可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到头来却功业无成,所获只是满腹的惆怅与失望。

从守在故乡闺房中的妻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怨妇思夫诗: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江水清澈,游鱼戏水,芙蓉朵朵,花香阵阵,伴随着青春靓丽的伙伴们欢悦的笑语,独有佳人怅立江畔,手持花束,惆然独望。如此美景,衬托佳人,怎不叫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对于匆匆的行路人,这是一首让人唏嘘感慨的诗:原本皆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一对,可是为了求取功名,为了光耀门楣,血气方刚的他不满足于生活的衣食无忧,离开了家乡,杳无音信,只留年轻貌美的妻子在闺中怅望。江风拂面,青丝飘飘,荷叶翠翠,芙蓉朵朵,一群欢乐的少女背后,是一个怅然独立的背影。“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唉,命运为何要这样捉弄人?有情人天各一方!

鲁迅在《〈阿Q正传〉序》(俄文译本)中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西方接受美学亦有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鉴赏同一首诗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审美主体的知识积累、情感经验、审美习惯等主观条件和鉴赏思路的不同所致。再说,任何一位诗人在诗中都不可能把话说完,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留下了再创造的可能,所以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多元性。读者进入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之中时,往往习惯把内心的主观世界融入到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故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会重新创造一个艺术世界。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体味诗人写诗时的心境、情感,去发掘诗歌的意境。每一位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不同,思考不同,鉴赏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同。而联想、想象能力的丰富独到与否,是鉴赏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二、庭院深深深几许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关于诗中“落花时节”,有下面几个层次的解读赏析。

第一层,联系上句,遇到李龟年时当是春天,当时正值江南暮春,百花开始凋谢。

第二层,联系一、二两句,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如今流落江南,这里是说他极盛时期已过,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杜甫初逢李龟年之时,正值唐玄宗开元年间极盛之时。据记载,乐工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才学出众。彭年善舞,鹤年、龟年善歌。龟年特承顾遇,于东都洛阳大起第宅。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第三层,联系杜甫经历,说杜甫少年在文坛崭露头角,十四五岁就出入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但满怀抱负始终无法施展,而辗转漂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实在又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少年杜甫于开元全盛日行走于“岐王宅”“崔九堂”等文人名士雅集之处,有机会欣赏李龟年的歌艺。孰料经过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后,两人各自流落江南,不期重逢。此时已经相隔数十年矣。人生际遇若此,实有无限的沧桑之感。

仅从杜李身世上着眼还不够,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境况凄凉,但盛唐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元时代的升平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怎会无视这些呢?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着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慨叹。

第四层,综合以上理解,说这里写杜、李穷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家国兴亡之叹难以言喻,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更让人觉出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

唐皇朝由开元盛世经安史之乱,到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是由盛转衰的过程。若说李龟年的经历是由盛转衰过程之小小缩影的话,则杜甫的这首诗应是此一小小缩影在文艺上的反映了。全诗仅仅28字,而且明白如话,然而它所涵盖的历史层面却充满了许许多多难以言喻的沧桑之感。诗前两句是杜甫回忆少年时的事情(当时杜甫才十五岁),最后的“又逢君”已是四十多年以后了(此时的杜甫已五十九岁,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可是作者为什么把这四十多年省略未写呢?查阅资料不难发现,这四十多年的前半段是富足荣华的大唐,而后半段是山河破碎的大唐。这一切都被诗人省略了,是诗人不忍谈,还是诗人谈了我们未知?当然是后者,细读诗歌,就不难体会到诗人用“落花时节”把富足荣华的大唐和山河破碎的大唐都融纳进去了。因此,“落花时节”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并非仅指二人相逢的时间。而“正是江南好风景”与在京都洛阳“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相应,同是好风景,只是物是人非矣。

涉浅滩者见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鉴赏无对错,深浅大不同。所以,读者对上下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以及背景信息要能充分挖掘,综合驾驭,由浅入深,以便抵达文心。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关于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赏析,可有以下几个维度。

1.语境维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形象生动而含意深刻的名句,将前两句的沉郁转而为豪放,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全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说:“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这种情感思维也和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类似,包含了某种理性认识,即新老交替,事物发展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江后浪推前浪。

2.背景维度

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从朗州回长安后,他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从表面上看,此诗前两句写看花的盛况,并暗赞桃花之繁荣美好,后两句由物及人,关联到自己的境遇,似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其实诗人骨子里是将千树桃花当作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他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这种轻蔑和讽刺是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和他的同僚便立即受到打击和报复,再度被贬。又过了十多年,即太和二年(828年),诗人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诗人《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诗人仍用此法,表面上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和世事难料的感慨,实则仍以桃花比新贵,种桃道士则指当时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再次投以轻蔑的嘲笑。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写了这首答谢诗歌。细细品味,“万木”“千帆”“千树桃”的比喻,对象是一致的。只是在两首“桃”诗中作者多了些轻蔑和嘲笑。虽然刘禹锡骨子里流淌着傲岸、豪放、坚忍不拔的血液。但在白乐天这位老朋友面前,诗人则敞开心扉,多了些愤激和沉郁。

3.读者维度

卞孝萱、卞岐两人对此联这样赏析:“‘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本诗是针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所作的回赠诗,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境。

诗歌解读需要关注语境,“历时”语境即上下句,“共时”语境即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遭际,知道作者写作的背景,即所处的历史背景。鲁迅先生说过:“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要鉴赏一首诗,也应该知晓诗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因为这对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是很有帮助的。

四、标新立异二月花

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从长安落第东归漫游吴越一年有余。途经建德江,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愁情若何?作者戛然而止,用一联景语留给读者体味。“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无垠,苍苍茫茫,远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江清月近人”,夜幕降临,明月挂天,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的诗人是那么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明人唐汝询云“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唐诗解》卷十一)清人黄叔灿云:“‘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唐诗笺注》)沈德潜也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言外之意,诗外之味,这“客愁”竟为何物?

《唐人绝句精华》云:“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唯有准确解读诗句清淡而浓厚的意象,才能感悟到诗人心间真切的情意。结合诗人身世遭遇,诗中的“天”是“蜀道之上”的青天,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树”是作者的化身,一棵“行高于众”的树,是耿介不随的树;“江”是喧闹的世道,是开元盛世,是明君,是圣主;“月”是读书人的理想,是“兼济天下”的抱负,是“端居耻圣明”的忠心。“皆著我之色彩”的意象营造出了比王维诗更多触景生情的“有我之境”。茫茫旷野,滚滚红尘,冷眼望去,蹑于高位的达官显贵要比挺拔的高大的他低矮得多;政通人和的盛世,政治清明的开元,犹如一江澄澈透明的江水,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天空,好比仕子胸中升腾的一轮红日,是读书人“入世”的美好理想,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温暖。江水愈澄清,那轮入世为官的“明月”就距离仕途之舟中的旅人愈近啊,所以愈加盼望江水清明。然而这江水给他带来无尽的愁苦,愈清澈愈显现实无情、诗人无依,那毕竟是镜中花、水中月啊。有矛盾,或反语,含蓄蕴藉。是遗憾,是无奈,是牢骚,是愤激,回味无穷。在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一段寻寻觅觅,几番上下求索,虽然终于发现一轮明月竟和他那么近,多少慰藉了诗人那颗愁苦的心,但是冷静之后,却是无边的感伤,无尽的失落。“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别王维》),满怀用世之心却欲仕不能,一腔的期盼化为两手空空。举世皆浊,入仕无门啊。这“愁”便是萦绕于怀,挥之不去的“怨怼”,便是怀才不遇后的愤世嫉俗了。据《新唐书・文艺传》载:“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的孟浩然;有着“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这一孤高狷洁之禀性、耿介不随的孟浩然;虽然生活在沸腾的盛唐,却好像被遗弃在蓬勃向上时代气氛之外的孟浩然。愁怨积蓄日久方炽,一旦引燃,何时何地不燎原?

巴尔扎克说过:“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挥。”消解形象化的语言和象征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因此,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有时候多元之中非常态的另类式解读,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江南逢李龟年范文4

1、出自唐代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译文: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3、注释。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来源:文章屋网 )

江南逢李龟年范文5

落花,也叫落英,落红,一个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动人的艺术形象,一个浓缩了逝去的青春与美丽、欢乐与梦想、繁华与风流的精魂。多愁善感的诗人常常见花落而悲而泣,而感慨万千,“正如飞红万点愁如海”。或感叹岁月易逝、青春易老,只能“坐看落花空叹息”;或因落花想到人世间的离别,充满“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伤,花离故枝四处飘零不正像人漂泊在外吗?最让人情何以堪的是花如美人,落花则如美人迟暮,连王国维也叹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最爱惜花儿的莫过于李易安。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区区六句,一步一境,曲折有致:芳春时节,海棠正好,却雨狂风紧,女主人为花发愁,借酒消愁。清晨醒来,忙问卷帘侍女,她却说海棠依旧老样子。只有爱惜花儿的女主人知道:红的花儿凋落见少了,绿的叶子见多了。词中不着“落花”一词,实则爱花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女主人仅仅是惜花吗?风雨摧花,如摧芳春,如摧华年。读不到这一点,焉能读懂易安情怀?

而把这种悲花伤怀、红颜易逝情绪渲染到极致的当属林黛玉的《葬花词》,其中“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开易见落难寻”“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句句泣血,字字锥心,怪不得贾宝玉听后心碎肠断大放悲声。一曲《葬花词》写尽了女人如花一般薄命的无奈与伤痛:青春易逝,美丽短暂,纵有弱柳扶风、姣花照水的花容月貌,很快就无迹可寻了。这葬的哪里是花?这葬的分明就是自己,埋葬自己如花一般鲜艳明媚又如花一般短暂脆弱的青春!

如花的又何止是青春和美人?还有那无常的世事,无常的社会,无常的人生。杜甫有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他乡遇故人,又是久别重逢,且正当江南的大好季节,若能携手同游,流连美景,该是人生一件多么快意的事!然而,“开元全盛日”已成为历史,文艺名流雅集的岐王宅、崔九堂也已是陈迹,昔日文采飞扬、风流浪漫的青春往事,此时回忆起来已恍若隔世。现在诗人漂泊至此,穷困潦倒,而他所遇到的当年那位名动京城的歌唱家李龟年如今也是颠沛流离、容颜憔悴,皤然老翁矣。所以风景秀丽的江南,在他眼中心中,也只剩下这凋零残破的落花!“落花时节”四个字,郁积着诗人历尽人世沧桑、繁华过后、风流散尽的多少辛酸,多少凄凉。

更有李煜的《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凋落逝去的是花,是春天,更是一位君王往日的尊荣、欢乐、自由和一个繁华的王朝。花开花落之间,竟让这位亡国之君产生了天上人间之感……

不过,对于落花,也偶有不一样的情怀。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惜花,可并不低沉哀伤,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明丽的春晨画面,轻盈活泼,究竟是盛唐之音。

而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另有一种达观的哲理意味。花落春去,时光流转,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留恋,也“无可奈何”了。此词妙就妙在有“去”还有“来”——“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这暮春时节,词人所感受到的不仅有美丽远逝带来的惆怅惋惜,还有美好重现带来的喜悦慰藉:花落了,春去了,不是还有像去年曾在此处筑巢的旧时相识的燕子翩翩归来吗?他似乎如泰戈尔一样在劝说我们:如果你因失去鲜花而流泪,那么你也要失去燕子了。

对落花寄予最别样情怀的莫过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落花的吟咏立意之新,境界之高,古诗中实在少见。

此诗是龚自珍于道光十年春末因事辞官南归时所作。诗人客居京城二十年,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今日离去,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诗人十分留恋难舍。虽然是返回故乡,竟有漂泊天涯之感。在夕阳西沉、暮色苍茫之中,诗人的离愁是那样的浩荡无边。然而就在此刻,面对飘零的落花,满心悲愁的诗人不但没有自伤自叹,自怨自怜,反而借落花翻出新意,唱出昂扬之音,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崇高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的个体生命终止了,但它却能化作春泥,滋养新的花朵,它的生命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延续,实现着另一种更为崇高的生命价值——孕育出一个万紫千红、绚丽灿烂的春天!这里没有伤感,没有悲愁,这里有的是赞美,赞美薪火相传、泽被后世的使命感,赞美新的生命!“落红”的形象,也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江南逢李龟年范文6

1唐诗与隋唐政治史教学整合,以提高学生兴趣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但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特别是伟大工程大运河的开凿,泽被后世。我在讲述隋朝大运河时引进了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汁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隋场帝的功过。同时也点明了隋开大运河的巨大作用。有利于学生对运河作用的理解及对历史人物的恰当评价。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知名的皇帝,他当政时,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而且能够做到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著名的谏臣就是魏征。我为了说明这一点,引用了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这是魏征向太宗提出的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学生们对此文比较熟悉,马上就有人背诵出其中的名句:“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高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对于魏征的敢谏善谏和太宗的善纳谏,学生已了然于心。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玄宗宠幸杨贵妃,为了她,不惜劳民伤财,讲述这一问题时,我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很好地印证了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败的现实。

2唐诗与隋唐经济史教学整合,以利于深入浅出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之风很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国家为了增加财政税收,实行了新税制:两税法。这些赋税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引用了白居易的《重赋》,“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结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税法的目的之一:“爱人”,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两税法会加重人民负担。抽象的问题通过诗词的引人,既生动形象,又明白易懂。

唐玄宗前期,唐朝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出现“开元盛世”。为了说明这一段的盛世景象,我引用了诗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底俱丰实。”为了说明唐商业繁荣,引用“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用“皆闭户,人尽去作商贾”来证明唐商业非常繁盛。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杜甫的诗歌有所体现。我引用《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含蓄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盛衰之异。前两句写诗人对三十年前跟李龟年交往情形回忆,语似平淡,却流露出对“开元全盛日”的留恋之情;后两句转人写现实,记诗人和李龟年重逢的时间和地点,组含着沧海桑田的感慨。

隋唐时,江南农业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在讲述农业的特点之一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时,我引用了刘禹锡的《竹枝词》“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还有温庭绮的《烧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从这两首诗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当时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而理解并记忆唐时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这一特点。

3唐诗与隋腐民族关系史教学整合,以提高学习效果

天宝中后期,唐王朝对西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歌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一役,死数万人。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l万进攻南诏,汉军大败,死亡万人。这一段历史,杜甫的《兵车行》有记载,所以在讲述唐与少数民族战争和唐朝百姓的兵役时,我引用了其中诗句“车麟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去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用耶娘妻子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控诉兵役的繁多及战争的残酷。用老百姓违反常理的想法:“信女好”来说明兵役让男丁不能孝敬父母及兵役的繁多使民怨沸腾。

4唐诗与隋唐文化史教学整合,以提高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