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吃的食物范例6篇

立秋吃的食物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1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从唐宋时起,我国人民就有在立秋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据说可以一秋防痢疾。到了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鲁东地区就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的俗谚,提醒人们加紧农事劳作,夺取丰收。莱西农谚则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同样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

在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2

普通进补吃什么好

秋季进补到底吃啥好?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来说,要根据身体情况确定进补方法;对于一般普通人来说,可适当多吃以下食品:百合润肺,清心安神;莲子祛余暑,滋补强身;白扁豆健脾胃,增食欲;藕健脾开胃;牛羊肉温补气血;栗子健脾养胃、补肾强骨;红枣滋阴润燥、益肺补气。

人参、燕窝等滋补品并非适合所有人,这类补品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立秋之后少吃西瓜

立秋之后,西瓜就应该少吃了。因为秋季容易发生腹泻,如果再多吃西瓜这样的凉性水果,更易引发腹泻,尤其要少给孩子吃。

由于夏季吃凉冷食品较多,初秋时人的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因此不宜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秋天气候干燥,人容易上火,因此秋季饮食还要少葱、姜、蒜、椒等辛辣食品,多吃一点酸味果蔬,比如梨、藕、橘子、芦柑、金橘、柚子、荸荠、橙子、葡萄等,能防止秋燥伤身。

喝点杏仁汤防感冒

不仅干咳,鼻涕和痰里有时还会带着少量血丝,这是进入秋季后,比较典型的风燥型感冒症状。对付这种初秋的温燥感冒,在饮食上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生梨、椰汁、蜂蜜、银耳、芝麻、乌骨鸡、猪肺、豆浆等,喝杏仁汤也不错。做法很简单:从市场上买回杏仁粉,直接冲服,或者取杏仁9克、沙参15克、百合12克,煎汤取汁喝。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制“五汁安中饮”(牛乳60毫升、韭汁、生姜汁、梨汁、藕汁各10毫升的混合物),有很好的润燥作用。

萝卜就茶神清气爽

俗谚曰:“萝卜就茶,急得大夫满地爬。” 初秋吃萝卜,一是能祛除盛夏心中的火,排除人体中的有毒杂气;二是能够平肝去郁,清凉明目。再配点好茶,会更加神清气爽。“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副养生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茶”,就提到过萝卜与茶共食。这位寿高的老先生大概也是好“萝卜就茶”这一口吧?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3

“贴秋膘”别着急三类人群要注意

我国民间有“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的习俗。但是专家指出,立秋“贴秋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害健康。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专家徐大成介绍说,经过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在立秋后的饮食中,人们应科学地选择适宜秋季吃的蔬菜,如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这些都是营养丰富又不容易发胖的蔬菜。

徐大成介绍说,“贴秋膘”最早传于北方,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而江南立秋后,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湿还比较重,此时人的脾胃功能仍然不是很好,“贴秋膘”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反而更容易诱发感冒、便秘、发热,所以在早秋进补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徐大成特别强调,“贴秋膘”要特别注意食材的选择和“贴秋膘”的技巧,尤其是以下三类人群。

1.脾虚患者。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以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2.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啃秋”切莫贪凉以免“冻坏”胃肠

在很多地方,立秋时有“啃秋”的习俗,不少南京人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即在立秋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但是专家提醒,“啃秋”最好不要吃冰西瓜。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食疗专家王东旭介绍说,立秋过后,西瓜渐渐归属于反季节水果,而此时,气候逐渐转凉,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贪吃凉西瓜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或者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啃秋”的时候不能再像夏季那样常吃冰西瓜了。

立秋不妨喝三汤润肺降火有良方

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开始干燥,中医认为燥邪最易伤肺,所以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试试王东旭推荐的立秋三汤食疗方,有助于润肺降火哦。

莲子百合汤

做法及功效:莲子15克,干百合15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将莲子去芯,与百合同放在砂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至莲子肉烂,再加入鸡蛋、白糖。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可补益脾胃、润肺、宁心安神。

雪梨银耳汤

做法及功效:雪梨1只,水发银耳30克,贝母5克,白糖适量。将水发银耳去根、去杂洗净,撕成小片;将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块。将银耳片、雪梨块、贝母、白糖同放在炖皿内上笼蒸30-40分钟,取出,即可装盘食。此汤滋阴清肺、消痰降火。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4

文/成立翠

眼看就立秋了,称霸了水果摊一个夏天的西瓜渐渐少了。可是,爱吃西瓜的小谢却丝毫不受这个变化的影响,西瓜照吃不误,没比夏天少吃多少。那天,妈妈来看小谢,看到他冰箱里冰镇的西瓜,一直絮叨小谢不会保健身体,都秋天了,还吃这么多西瓜?小谢觉得很正常啊,虽然现在的西瓜没有夏天的甜了,可还是西瓜啊?怎么就不能吃了?

李大夫坐堂:

西瓜大概是我们夏天吃得最多的水果了,它水分丰富,清甜解渴。西瓜中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C,还有钙、铁、有机酸、氨基酸等对我们人体有益的物质。而在中医上,西瓜被认为是性寒的水果,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尿的功效。

现在由于技术的提高,原来只有夏天才会一现芳容的西瓜,基本上各个季节都可以买到,秋天也不例外。其实,秋天是不太适合吃西瓜的。首先,秋天的西瓜不如夏天的味道好,秋天日照没有夏天那么充足,因而西瓜成熟后不如夏天的甜。味道的细微差异可能对一些爱吃西瓜的朋友构不成什么影响,比如我们前面故事里提到的小谢。

其次,这才是最关键的。西瓜性寒,即使是夏天吃西瓜也要保持一个度,否则很容易伤胃。特别是到了秋天,经过一个酷暑,人们的体能消耗比较大,所以秋季人们的抵抗力普遍下降,胃肠功能也不好,所以此时不宜吃这种寒凉的食物。

夏天吃西瓜虽然不会像秋天那么讲究,但有些人还是少吃为妙。西瓜中含糖类约5%,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糖尿病人因为不能及时分泌胰岛素,不能使血糖、尿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如果吃太多西瓜,不仅血糖会升高,还可能会出现代谢紊乱而致酸中毒。肾功能不全者也应少吃西瓜,因为西瓜中含水分很多,肾功能不全者不能及时将多余的水排出,因吃西瓜而摄入过量水分贮存在体内,导致血容量增多,出现水肿,且容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另外,如果有口腔溃疡或刚患上感冒也不宜吃西瓜。

别专挑抗癌食物吃

文/常宾

最好是均衡饮食,肿瘤患者没必要专挑抗癌食物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教授指出,合理饮食、营养丰富才是防癌硬道理。

食物毕竟是食物,之所以称抗癌食物也是因为含有某种特殊成分,对人体抵御癌症有一定帮助,比如苹果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预防肠癌,但不是说苹果天天吃就一定不得肠癌,癌症的诱发因素很多,抗癌不能寄希望于多吃某种食物。人体的营养需要均衡是需要多种食物补充,不能依靠单一的所谓抗癌食品,特别是肿瘤患者体质虚弱更需要丰富的营养。林洪生教授还举例说,临床中曾遇到过这样的患者,听说某种天然植物提取汁能抗癌,就白天喝晚上喝,结果由于营养单一和脾胃虚弱,最后出现营养不良,没有办法完成其他治疗。

因此,别过度依赖某种食物的抗癌疗效,已经患有肿瘤的病人只有摄取足够的营养,才能提升免疫力。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5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则有着很强的季候特征,所以。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发达的历法。年,“谷熟也”(《说文》),“以闺月定四时成岁”(《尧典》)。也是说年。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等作为相应月份的代称。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当时的春秋意味着一年。“蟪蛄不知春秋”(《庄子》)。意思是说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直到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我们读古书所见到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365又1/4日平分为立春等二十四个节气,出现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在《吕氏春秋》中只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季节。而到《淮南子》我们就见到和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名称了。

农耕文明的出现,是由于发达完善的宇宙认识体系的出现。我国的古代先民就是在万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中,认识到宇宙的运行规律,所以,出现了“四时七十二候”学说,并伴随着与之相关的节日。这些节日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中国的节日体系,便是古代中国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例如春节、除夕、端午、中秋等。这些节日按民俗形成的因素本身和内容而论,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和社交节日等类。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节日。都伴随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这些食风食仪与所传地区人们的宗教祭祀、生产活动、、纪念活动、社交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岁时活动以及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因而表现也千差万别。现仅就有代表性的岁时饮食习俗简述如下。

1 立春 古人在这一天,举行迎春活动,举办以“春”命名的筵宴。特色的食物有萝卜(芦菔)、春饼、生蔬。号为“春盘”。春盘最早由江淮流传起,后传入宫廷。东坡先生有诗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民间。北京人咬翠皮紫心萝卜,河北南皮人咬春饼尝春。

2 元日 北方人大年初一吃饺子。古时元日最初食椒柏酒、屠苏酒、桃汤、胶牙汤、却鬼丸等。至《酌中志》'提及“正月初一,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

3 人日 即正月初七。北方人食煎饼,南方人食菜羹。《荆楚岁时记》说:“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初七吃七合一菜,图个数字上的吉利。

4 上元 今称元宵节。古时上元节除了吃元宵(汤圆),还有豆粥。焦(饣追)是油炸的一种面食。科斗羹见《岁时杂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蚕丝饭是“捣米为之,朱绿之。玄黄之,南人以为盘冷冶。”这是一种捣米染色的年糕。  5 填仓 古时各地行仪日期不同。《拾遗记》说:“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剪饼饵置屋上,谓之‘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天穿”也可能是由“填仓”音转而来。《民社北平指南》说:“二十五日……谓‘打大填仓’乃别于二十三日之‘小填仓’也。”填仓节的食品有馄饨、煎饼、窝窝和酒肉。河北吴桥人要吃“顺风糕”。

6 中和 中和节为二月初一日。俗称“龙抬头”。《漱石闲谈》记,“中和节以其揆三阳之中,配仁义之和,唐德宗时李泌置。”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号为“献生子”,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节日食物有富贵果子、太阳糕、撑腰糕等。

7 春社古有春社、秋社,是一种地母崇拜仪式。社日饮社酒、食社饭社肉,还有社糕、社粥、社面等。都是祭品,祭礼之后。分而食之。

8 寒食 清明节前数日。古有寒食节。其起源,多以为春秋介子推焚骸之故。也有人说起源于周代的禁火令。实际上可能起于“改火”之习俗。杜甫有诗:“朝来新火起新烟”。“既名寒食,也就是要吃预先置备的熟食。食物有麦粥、麦糕、乳酪、乳饼、枣糕等。”

9 清明 《岁时杂记》说:“清明节在寒食第三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肴皆冷食。浙江人吃青螺。名为“挑青”。苏州人要吃青粞和熟藕。

10 上巳 三月三日谓之上巳。是春游日。食物有黍曲菜羹、龙舌饼、乌米饭等。上述食物都是一些防病健体的药膳。

11 立夏 是一个尝新的节日。这一天在南方可以品尝到李子、樱桃、香梅、蚕豆、新茶、百草饼等。《熙朝乐事》:“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饮七家茶可以防疰夏。

12 佛节 相传四月八日为佛祖诞生日。各地在此日称谓不同。活动亦不同。有为城隍神诞日。有祭关公的。节物有不落荚、糕糜、笋鸭、包儿饭、结缘豆、黑豆饭、百合菜、青精饭等。这些食物并不与宗教有很大关系,仅以此联络感情、协调关系而已。

13 端午 端午的起源,有各种版本,自汉代就有此节。本文不再赘述。龙舟竞赛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个重要内容,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大家也都逐渐接受了这个说法。端午节食物,除了粽子和菖蒲酒之外。还有烹鹜、菹龟、粉团、枣糕、艾酒、五毒饽饽、加蒜过水面等。

14 夏至 标志炎热的开始。我国南方人非常重视此节,甚至超出端午之上。应节食品有烤鹅、冰酒、百家饭、玄冰丸、飞雪散、冷陶面、碾转、麦豆饭等。玄冰丸、飞雪散见《朝野佥载》:“或问不热之道.答日:夏至日服玄冰丸、飞雪散、六壬六癸符,暑不能侵。”碾转是以青麦磨成,山东福山就有夏至吃碾转习俗。

15 伏日 一些地区以六月六日为伏日。伏日食物以清凉为特征,主要有辟恶饼、凉冰、冰(少)、绿荷包子、绿豆汤、鳝羹、过水面、银苗菜、冰果、烙饼摊鸡蛋等。

16 乞巧 又日七夕。传说此日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期。七夕祭星与享用的节物有汤饼、同心绘、斫饼、煎饼、油健、巧饼、巧果等。

17 立秋 是人们盼望凉爽日。饮食有吃西瓜、莲藕等。《清嘉录》:立秋“或食(西瓜),饮烧酒。以迎新爽。”

18 中秋 中秋节仪,先秦时代已有之。《礼记・月令》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

饮食”。中秋饮食,主要有玩月羹、月饼、桂花酒等。《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之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中秋节饮食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以增进长幼亲情。

19 重阳 重阳登高思亲,饮菊酒食花糕,在古代是极重的节仪。“糕”是“高”的谐音.以吃糕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情怀。主要有糕、万象糕、狮蛮糕、食禄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此外还有迎霜兔、酒糟蟹、羊肝饼、九品羹和毛豆等。

20 暖寒 这不是节名,古代系指十月一日的饮食活动,以此迎接寒冬的到来。《事物原始》说:“十月一日……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是生火御寒的开始。节物有柜敉、焦糖、黍等。敉是蜜面之干。黍是黍子羹。

21 冬至 古时极重冬至节,甚至将其与春节并论。《四民月令》说:“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共进酒肴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日。”此外。节食还有米丸、百味馄饨、冬至盘、冬至(米团)等。贫寒人家则以食腌菜为乐。有诗曰:“吴盐匀洒密加封。瓮底春回菜甲松。碎翦冰条付残齿。贫家一样过肥冬。”

22 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为“腊八”。本是古代的一个祭祀之节。后来又与佛教节日合在一起。主要节食有腊八粥、腊八蒜、花饿、萱草面、吃灌肠、吃油渣等。

23 祭灶 腊二十四日为祭灶日。又称小年夜。南北方也有早一日或迟一日的。《燕京岁时记》说:“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

24 除夕 古代极重除夕之夜的礼仪,人们通宵不寐。以待新年.称为守岁。除夕家家举宴,谓之年饭。我国南方年饭一般是盛新饭于盆锅中。置红橘、乌菱、荸荠诸果及糕元宝。并插松柏枝于上。取有余之意。北方除夕之夜要吃饺子。天津人习惯吃素饺子,以图来年“素素净净,不生百病”。除夕一过。大年初一,虽然气候寒冷,但是人们却觉得已经置身于春天了。

节日饮食以及背后的神话故事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上文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仅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就有祭屈原说,祭伍子胥说,祭曹娥说。祭白洁夫人说。祭新召勐说等多个版本。著名人类学家李维斯陀也曾注意到中国的寒食节与欧洲及南美洲若干印第安人的神话及习俗的相似之处。这种意义不仅仅表现在文化的传播或接触。而是在于这些相似的仪式的内在结构。比如,寒食节借熄火、冷食再生新火来表达春的复苏;端午节借吃粽子、赛龙舟来象征季节的交替。但是如果说内容仅此而已,那就失去了仪式的意义和传承条件。而唯一的办法是寻求神话的支持。

笔者在《分子文化学》一书中曾经分析过这种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神话是一种巧妙的、沉淀后的文化遗梦。在世俗宇宙中,若干愿望与理想也许永远无法满足,但是经由神话的幻想与象征,老百姓的这些理想与愿望也许间接地得到了满足与引导,这就是神话支持仪式的魅力。

在这里。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饺子,有无必要吃,好吃不好吃,其实已经并不重要。这里的节日食俗其实是一种定式符号。其社会文化意义已经超出了饮食本身的营养及进食意义。它代表的是家人祥和团聚、温情共餐、尊老爱幼、尽亲尽孝。表现的是一种对故土与根的认同。蕴涵着强大的精神与情感的魅力。中华民族所以数千年传衍不断。合而不分,主要的源泉就是这种浓烈的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这种巨大的能量拥有不可估量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6

过敏,是指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过敏,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愈高,愈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荤腥类食物比蔬菜容易诱发该病。同样是肉类,鸡比鸭容易引起过敏(鸡肉中蛋白质的含量比鸭肉中高),在水产品中,有壳的食物(如虾)比无壳的食物(如鱼)容易引起过敏。食物的种子(如西瓜子、南瓜子)比该食物(西瓜、南瓜)容易引起过敏,因为,植物生命的延续靠种子,它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

食物过敏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固定型,另一类是非固定型,固定型指每次吃某些食物后就易发病,或使原有的症状加重,如有的孩子吃虾、蟹后易发病。非固定型比较复杂,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过敏性食物和过敏性食物相加,假如对鸡蛋、蕃茄、牛肉、马铃薯都有轻、中度过敏,单独吃其中的一种食物,并不发病,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一起吃,就会发病(如蕃茄炒鸡蛋、马铃薯烧牛肉)。(二)过敏性食物和过敏性吸入物相加:如扁豆、茄子,民间有立秋后吃这类食物容易发病之说。立秋季节前后至寒流来临前,是某些秋季植物(如秋蒿、豚草)大量开花、授粉时间,如果对上述两种食物和这些花粉都呈轻、中度过敏,秋后吃扁豆,茄子就易诱发过敏性疾病。

在上述两种类型中,固定型约占5%,非固定型约占95%,由于后者多变化,常使家长(甚至专科医师)感到困惑,到底哪些食物要忌口?一般可采用以下二种方法:

1.做食物过敏原测试,可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做食物日记,将每日三餐所吃的各种食物(包括点心、零食)、饮料等按顺序记录,进食的时间、烧菜时所加的调味品(如味精、糖等)都要记下来。如果某日突然发病或症状加重,排除感冒,吸入较多量粉尘等因素外,应考虑和发病前12小时内所吃的某种食物有关。经过几次发病后,可以从食物日记中推算出可能和孩子的有关发病食物,今后,这类食物就应少吃或不吃。

家长要观察该食物在孩子食后12小时内有无症状,如果连续2次均未发生原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喷嚏、咳嗽、荨麻疹等),就不必忌口了。

上一篇经典好词好句

下一篇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