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鹭的诗范例6篇

关于白鹭的诗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育;教学质量

诗词具有语句优美、节奏性强、押韵易记等特点,对小学生而言,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对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才是关键点。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对诗词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意思上,所以在诗词教育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向小学生诠释诗词本身所富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古诗鉴赏教学的关键点,并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相应的有效鉴赏教学策略。

一、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中化抽象为具象

诗词语言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抽象性以及意境性,这些特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诗词教学的时候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转变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化抽象为具象。

图画、动画等相比于书面的文字,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向小学生展示一些动画、图画,将文字性很强的诗词形象化,引导辅助小学生对诗词的诗意的理解和对诗词哲理的领悟。例如,在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节内容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展示一些从正面、侧面等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和比较,认真推敲,揣摩该诗句所包含的意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诗词的讲解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手势、语态等也可以帮助小学生化抽象的诗句、词句为具象,通过转变语调和展示一定的体态,把呆板冰冷的书面文字以形感以及声感展现,引导学生具象化感知诗句、词句。例如:韩愈的《早春》,在讲到“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的时候,老师可以做出抬头远看和低头细看的动作,让学生置身于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地远看山上的绿,然后低头仔细看地下的时候,却看不到草存在的情景,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早春大地返青、生机盎然的意境。

二、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古诗词的主导者,而不是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教学《示儿》时,我采用三个步骤:①初读诗句,结合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②精读诗句,结合时事,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③研读诗句,结合诗题,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这首诗的教学要求在学生初读诗文,确定或喜或悲的朗读基调;然后精读诗文,引领学生在悲凉的基调下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内心世界;最后研读诗文,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联想,由此及彼,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最终入境悟情。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通过播放教学诵读盘,让学生感受到全诗的喜悦基调。我抓住一个“喜”字,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诗人为什么而喜?可以看到了怎样的喜人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出诗人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喜极而泣的形象和一家人欣喜若狂、w心似箭的动人场面。

三、巧抓词眼,感受情感美

以诗言志,以诗言情。张志和在词中所描绘的渔夫,实为词人的自我形象。词人不满于官场的浑浊,隐迹于江湖之间,寄情愫于大自然。从词作表层意象透现出来的旷达情趣,又要借助于形象化的艺术画面加以显示。“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白鹭飞”振起词意,使画面跃动起来。白鹭,一身洁白如雪,气度不凡,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白鹭无暇品自高,在文学作品中,它是纯洁、高雅的象征。在这青山绿水之中,在这蔚蓝广阔的天地之间,白鹭展翅高飞,尽享眼前美景,显得那样悠然自得,那样快活舒畅!词中明写白鹭上下翻飞,自由自在,实为寄托自己无所拘束的情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巧抓词中的“白鹭飞”,让学生展开想象,构建画面,通过“说白鹭,赏白鹭,写白鹭”的梯度设计,让学生走近白鹭,感受白鹭的纯洁高雅、悠然自得。然后适时抛出疑问:春天是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季节,作者为什么单单只写了白鹭,而不写其他鸟儿呢?引导学生向纵深处进行思考。此时再拓展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白鹭、作者、景语、情语,学生们似乎找到了四者之间的契合点。通过作者资料的介绍,学生从中明白,其实词中的渔翁就是张志和本人,这是他隐居山林的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作者想借描写纯洁高雅、悠闲自得的白鹭来抒发自己闲适平和、自由脱俗的心境。我们看到的诗词,表面上写的是景,其实质上是在抒发作者的情感。学生们顿时明白了词眼“不须归”的含义,领悟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四、迁移运用,再现诗词

学生学完古诗后,鼓励学生用“画、唱、演、吟”的艺术形式将古诗词内容再现出来,或是拿出彩笔画一画,或是编成儿歌唱一唱。如《忆江南》、《渔歌子》等,或是小组演一演,如《寻隐者不遇》。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美,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

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关于白鹭的诗范文2

蝶梦庄周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們走向那儿的路径上

青草不再生长

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

还记得这首诗吗?在青葱岁月,在白鹭洲求学的的日子里,在高三(3)班的教室,二十五年前的某一节课上,谁在为我们慷慨激昂、深情并茂地朗诵?

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吗?教我们国文的郭石山老师早已白发苍苍,声音低哑而细小;是我们的语文科代表吗?她总带着副眼镜,说起话来还有点斯斯文文;抑或是我们哪一个诗兴大发的小诗人,即兴朗诵着普希金这么一首抒情诗?

这压根儿就不在上什么语文课,也不是开什么诗歌朗诵会。

这是节历史课,严肃中不乏生动。就像黑板上的板书一样,瘦长的字体工工整整,一撇一捺中方见遒劲。灰色的中山装掩饰不住身躯的高大与魁伟,端庄的国字脸上,写满岁月的坎坷,纵横满腹的才识。中气十足的嗓门,富有磁性的嗓音,抑扬顿挫,带你走进历史的殿堂,感受那些逝去的兴盛与衰败,辉煌与没落。上他的课,你不会走神,更不敢说话。那锐利的目光,像夜行船上的航标灯一样,指引你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感性与知性之中,一会儿山重水复,一会儿柳暗花明。但不管怎样,你都不至于盲目成一只迷途羔羊。在求知的路上,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是我们的大幸。可不?讲着讲着,是岳飞、是文天祥,还是十二月党人、或者普希金本人?这这些都已无法记清。反正那节历史课,萋萋白鹭洲上,我们第一次聆听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纪念碑》,聆听着一颗灵魂对自由的呼唤,对理想的憧憬,对人格的塑造。

不 我不会完全死亡

——我的灵魂在遗留的诗歌当中

將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长

逃避了那些腐朽灭亡——

我将永远光荣不朽

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

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掷地有声的朗诵,出自一位历史老师之口。他姓郑名绎,文革前的北师大名牌生,恢复高考后一直在白鹭洲中学担任历史教师。教书30年,以后还做了吉安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从政达10年之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光荣离休,现移居珠海。

往事如烟,弥漫着我们逝去的青春和美好,挥洒着我们奋斗的汗水和激情,同时也氤氲着我们的心血,温暖着我们的记忆。记忆的深处,我们深深藏着老师对我们的殷殷教诲,款款举止,白鹭洲上的点点滴滴,求知路上的细枝末节,像一个结牢牢拴在记忆的门窗,打在我们的心头。

记得那一个冬天的黄昏,我骑着单车不小心撞晕在上学的路上,昏迷中我对前来营救的路人说“我是白鹭洲中学的学生。”……第二天在医院里醒来,我看到了我熟悉的同学:朱晓云,林珊,王晓华,尹春宝等等同学,是你们不辞辛苦,跑到我的河东农家,通知我的父母。事后我才知道:更是你们当夜垫付了医疗费,才有了我的及时救治。严重的脑震荡让我几个月呆在家里,功课耽搁了不少。重新返校上课,我的情绪极不稳定。记得历史课后,郑老师把我叫到了走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伤好了吗?学习有哪些吃力?不要紧!历史重在多看多记,关键是要有信心,有方法。耽搁的东西一定能够补回来。”早春的寒风中,我看见老师那双锐利的眼里透露着丝丝关爱,不再让我感到惧怕,反而倍感亲切和温暖。一整个春天的拼搏,加上老师和同学的热心帮助,我顺利考取了大专。裹着泥巴的双脚终于迈进了神圣的殿堂,1984年,我第一个飞出了名叫芫下的河东农家,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和白鹭洲高中同学一别就是25年。当《告八四届白鹭洲同学书》把散落在祖国各地的我们集结在一起,通过网易邮箱,通过群,我们侃侃而谈,彼此熟悉,用文字消融25年的陌生,用真心缩短25年的时空,唤回那些逝去的花儿与青春,纯真与美好;丹桂飘香,金凤送爽,在上海、吉安两地筹备组同学齐心协力,不辞辛苦努力下,我们欢聚在一起。“十·一”的白鹭洲,我们热情相拥、相抱、相聚,我看到了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看到了您——一个满头银发,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郑绎老师,我用双手紧紧握住您的大手,嘘寒问暖,也表白不了我心中的感激和崇敬。短短的三天,我们陶醉在畅谈和酒杯间,陶醉在熟悉陌生又熟悉里。3号中午三班的告别宴席上,我们再次聆听您的深情独白:“昨天中饭后我又回到了白鹭洲,一直在等待你们,无非是想再看看你们,像父母在路边盼着,注视着儿女们的归来或离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等着,等着,为什么呢?”因为他满藏师生情,慈父爱!

为什么呢?老师继续用沙哑的嗓音读到“因为他想到了这欢聚的时刻,也许也就是诀别的时候,你们在我心中的份量太重了,我才会有这种浓浓情感的触动。再见了,希望还能听到你们的问候声,我爱你!这是我们共同的声音”。

“我爱你!”敬爱的郑老师,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声音。

关于白鹭的诗范文3

我认识白鹭是在画册和电视《动物世界》里认识的,了解它们又是在古诗和郭沫若先生的散文《白鹭》中了解的。真正近距离见到它们还是在去年夏天的一个黄昏的时候。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早上起来一看,阳光明媚微风习习,好一个舒适惬意的好天气又赶上周末,于是兴致踏来,何不去乡野消遣度假呢?说走就走一贯是我的风格,拿了钓鱼竿匆匆出发,觉得一个人又嫌寂寞,于是又约了朋友一起去了离城不太远的乡野松涛寺,那儿有一条常年清清流淌的泉水河,这几年虽然在夏日有点垃圾污染,但河水还是很清澈的,因为;河水是从河里的泉眼里不断涌流出来的,所以;水永远是新鲜的清澈的。河的两岸绿草茵茵柳丝碧翠,野花烂漫,鸟儿成群。是人们夏日避暑休闲的好地方。这几年随着农村土地经济开发的利用,这里在夏秋两个季节,有了农民开设的农家乐休闲乐园,又修建了几个人工湖,人们可以在这里避暑休闲,在湖边的茶园里喝茶聊天,在农家乐里喝酒吃农家的本土饭菜,悠哉乐哉,喜欢垂钓的朋友还可以在翠柳成荫的湖边钓鱼,钓好的鱼直接送给农家乐的厨师现做现吃,既分享了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又享受了美味佳肴,还给当地农民朋友增加了经济收入,乐在其中。

到了松涛寺已经接近中午了,一到地方来不及休息,赶快就到湖边坐着钓鱼,结果一直钓到下午四点才钓了几条鲤鱼,拿着自己钓的鱼来到农家乐,此时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坐在农家乐茶园开始和朋友喝茶等饭吃。不到一会儿工夫我们要的饭菜就全上齐了,吃完饭喝啤酒聊天,不知不觉已是临近黄昏了,告别了朋友我独自一人沿着河岸徒步行走,想看看沿河一路的风景,再搭车回家。我刚走到有一片开阔地的河岸边时,突然发现有一只纯白色的鸟

,在河边的绿草地上栖息,一只腿缩在肚子底下,一只腿单独挺立,头缩在脖子里形成一弯优美的弧线体,它的体型不大也不小,嘴巴细长呈黄色,全身纯白羽无杂色,颈和头成S型,两腿细长呈黑色,属于黄嘴中白鹭。于是蹲下身来静静地观察,过了一会儿它开始伸长身子,拉开长腿在河岸边的绿草地上行走了,走动的姿态优美的就像在跳芭蕾舞。清澈的河水,碧绿的草地麦田再配上它洁白高雅的身姿,加上夕阳西下时艳丽余辉的映照,那景色美的就像是一首田园散文诗,那情景真的深深地迷住了我,我在此刻竟然忘记回家了。可惜遗憾的是那天是和朋友们去玩的没带上相机,没把这如诗如画的风景留下来,到现在还在深深地遗憾呢,这就是我和白露的第一次缘了。

从那以后,虽然我专门带了相机去了几次,但都是遗憾地再也没有见到过白露。后来我又查找图片资料,看图片查资料确证我看到的就是白鹭类黄嘴中白鹭,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二级野生鸟类,但我再次想见到它们的愿望却一直留在心里,久久不能挥去,从此;我和白鹭结下了深深地不解之缘。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追求执着,心里时刻有准备的人的,我的机会就终于在去年冬天那个下雪的日子来到了,那天早上下大雪,早晨起来一看,好美的雪景,为何不去在茫茫雪野中拍雪景呢?说走就走,于是带上相机背起背包就出发了,还约了爱好摄影的一个朋友一起去。

我们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寻找拍摄景点,当我兴致勃勃地拍摄完几张图片选到河水边拍摄雪景时,我突然发现在河岸边的雪地里有一个雪团在移动,揉揉模糊的眼睛仔细一看,原来移动的雪团是一只雪白色的大鸟,哦!白鹭!我惊喜地叫了出来,在这茫茫的雪原上,清河边,孤独地站立着一只白鹭,它几乎和雪原融在了一起,它驼着身子,头和颈缩在身子里,那样子就像是北极冰川上的企鹅,这美的意境,纯洁的画面看上去多么赋有诗意啊!我看着惊呆了,赶快对好镜头,咔嚓!就拍好了一张,就在我拉长镜头准备拍摄第二张图片的一刹那,白鹭却被惊动了,它哀婉地叫了两声就缓缓地起飞了,它飞行的样子不慌不忙,很平稳,飞行时头和颈形成S型,两腿平行向后平伸,那样子美的简直用言语无法形容。我举起镜头可惜还是迟了,没有追拍成功,我惋惜地坐在雪地上,此时;朋友安慰我说;‘没关系,说不上它还会来的,咱们就躲在这里等它吧’。我说;‘好!今天我再拍不到它,我就不想回家了’。我那个憨像惹的朋友大笑了起来!我也笑了,笑声在雪野中回荡,惊得树上的喜鹊也飞走了,此时的我们竟忘记了寒冷,就在树林里边吃干粮边傻傻地等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等到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候,白鹭真的又飞回来了,这次居然飞回了两只,可惜两只没落在一起,一只在稍远处的树林边,一只竟落在距离我们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呵呵!我高兴极了,让朋友原地不动,我迅速拉长镜头,像猫一样地弓着身子,靠近,再进,拍摄,咔嚓!成功了!再拍我用了连拍技巧,咔嚓!咔嚓!咔嚓!按一次快门连拍出三张,真过瘾!这就是我和白鹭的第二次缘。

我第三次见到白鹭,是在去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六,那天天气晴朗,好久没有去看白鹭了,它们还好吗?它们吃什么呢?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带了相机,听说白鹭吃小鱼小虾,就到花,鸟,鱼,市场买了一袋子喂宠物鱼的小鱼苗,匆匆赶往白鹭经常栖息的地方,到了那儿的河边一看没见到白鹭心里就有点失落感,还好正直中午,河边和农田里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影,只有河水汩汩流淌的声音和河边树林里喜鹊喳喳的叫声,还有麻雀和各种不知道名字的鸟儿们的啼叫声,但热闹的是它们,我却什么都没有,我只想见到白鹭的身影,我把小鱼苗一股脑儿全都放回河里,小鱼儿们兴奋不已,几秒钟的工夫全都游的没有了踪影。

我在河岸边坐下来,望着清清流淌的小河,点燃一支烟,心想;白鹭究竟到那儿去了呢?会不会在田边或者是鱼塘呢?鱼塘冬天有的干涸了,有的结了厚厚的冰,它们吃什么呢?不,我到鱼塘边看看吧?说不定它们在那儿休息呢?我扔掉烟头,决定到不远处的鱼塘去看看。赶到鱼塘一看,结了冰的鱼塘寂静的没有一点儿声息,阳光洒在冰面上反光刺的人睁眼不眼,连去了几个鱼塘都没有发现白鹭的影子,它们究竟到那儿去了呢?是不是飞走去了南方?不可能吧?冬天零下十几度它们都没有迁徙现在都快到春天了,而且气温白天在零度以上,怎么会呢?我一边想一边往前走,不知不觉走到一个干涸的鱼塘,哦!我发现它们了,而且是四只,还有一只是花的,它们正在那里悠闲自在地觅食栖息呢。我欣喜诺狂,激动不已,就像见到了就别的恋人,不知是冰上反射的阳光刺激的,还是激动的心情,一时间我热泪盈眶,我赶忙擦去满眼的泪花,哦!我的白鹭们;亲爱的,你们在这里等我吗?我可想死你们了!管不了许多,我迅速从背包里拿出相机,又选择了连拍,咔嚓!咔嚓!咔嚓!最终才把这珍贵的景像留了下来,我感谢白鹭们,我爱它们!它们给了我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美的享受。

这就是我的第三次白鹭缘,朋友;相信您看到这篇日志后,也一定会很受感动吧?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亲情和友情,这就是人与动物的深厚情缘。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任何生命都有权利享受大自然给与它们的生存的权利,人与自然界的动物们应该和平相处,友善友爱才是最完美的结合。试想;如果这个地球上失去了所有动物的生命,人类还可以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吗?请珍爱大自然吧!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请珍惜生命吧!珍惜所有在地球上生活的动物和人们!请为大自然献出您微薄的爱心!大自然会以丰厚的礼物回报您!

关于白鹭的诗范文4

语文学习跟其他科目相比,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的处境,那就是一堂数学课或英语课上完了,学到了什么清清楚楚;一堂语文课上完了,学到了什么却很难说得明白。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语文学习的规律决定的――学语文讲究的就是日积月累,内化感悟,螺旋上升。然而,语文课堂上普遍缺少纵深的发现、顿悟的喜悦,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看不到方向,感受不到进步,久而久之,学习的热情也在慢慢消逝。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越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不高。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作,家喻户晓,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生必背的古诗之一。学生对这样的古诗词早就非常熟悉,不仅早就会读会背,大概的意思也能理解得差不多了,教学这样的古诗如果课堂上没有吸引学生的地方,下课后对这首词的认识、理解跟自己上课前没有明显的突破,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

如何突破呢?我的理解和做法是――少教多学。

少教,就是说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用薛法根老师的话说就是“学生已经会的不教,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比如这首词的初读指导、初步理解我基本没有安排时间,而是把对于词作意思的深度理解、高度整合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少教一点,口子开小一点,才能有深度发现的可能。“少教”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应该教师教的地方要教得准、教得巧,真正解决学生读不懂、学不会的地方,让学生容易明白,否则“少教”就是不作为。对于古诗词来说,打通古代与现代隔阂,建立诗人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理解的重要方法与原则,这样的教学也更能带给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多学,我觉得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多样的学习活动以及真实的学习收获。学习时间好理解,也好办,教师少讲了自然学生的时间就多了。但一不留神就会沦为“少教多练”“少教多做”,时间长了牺牲的也是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丰富的学习活动作保证。语文课上学习活动主要就是“听说读写”,其实深入思考一下,二级学习活动就丰富得多了,比如“说”之下就有演讲、辩论、汇报、评价、表演等等。当然一堂课的学习活动不一定要特别多,放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来说,“少教多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必然是要丰富的、多样的。真实的学习收获,是根本,是最终的目标。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有了适合的学习活动,有了必要的学习指导,真实的学习收获才有保证,也才是学生每天愿意上语文课、想学习语文的动力所在。

讲起来有点复杂,到底怎么操作呢?其实关键之处就是要找到一个好的抓手,即设计一项能统领全课教学、整合主要学习活动的大问题,也就是最后真正的学习收获。对于《渔歌子》这首词来说,“不须归”就是整合的契合点。一方面这首词作一字一句都在讲“不须归”的理由,抓住“不须归”就能深度理解这首词;另一方面“不须归”也是词人表达立场、明确人生志向的所在,一语双关,极为巧妙。抓住“为什么‘不须归’”这个核心问题,就能整合理解、感悟、诵读等多种学习活动,更是学生一步步深度读懂词作、走近词人的最佳路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画面。

2.联系生活深度读懂词句意思,联系词人生活经历,体会词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3.结合有关“钓鱼”的诗歌、故事,体会“钓鱼”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初读,学习字词

1.揭题课题,指名朗读。

2.学习重点字词。

(1)鳜鱼(出示鳜鱼图片,认识鳜鱼。)

(2)箬笠、蓑衣

师:这两个字很容易写错,你们看这就是“箬笠”和“蓑衣”(出示相应图片),都是植物做的,为什么一个竹字头,一个是草字头?(引导学生联系图片、结合意思记忆字形。)

【这首词学生并不陌生,初读环节重点聚焦“箬笠”“蓑衣”两个容易写错的词,两件物品离儿童生活都比较遥远,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记忆字形,更符合学习汉字的规律。】

二、发现“不须归”

1.关注“不须归”。

师:刚才读词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就在这首词里,有几个字表明了词人的某种态度、观点?(引导学生关注“不须归”,明白词人借此表明自己不要回去、不想回去的态度。指导朗读最后一句,用朗读表明词人的这种态度。)

2.质疑“不须归”。

师:看来张志和是一个敢于说“不”的人,说“不”,需要勇气,更需要理由!再去细细品味词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用“因为‘_____’,所以‘不须归’”说一说,看你能发现多少“不须归”的理由。

学生品读、理解,教师巡视、指导:(1)找到的理由越多越好,给自己的发现标上序号;(2)在自己找到的理由边上做好简单的批注。

【语文课堂上特别需要有一段能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感悟、发现的时间。这里抓住“不须归”,设计一个能整合词作意思、词人情感的核心问题,接下来的任务不是教师的分析、解读,而应该是留下整块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感悟,潜心会文,写写批注。多学,首先就是多给学生时间学。】

3.探究“不须归”。

师:我看到不少同学找到了四五条理由,看来词人“不须归”的理由很多,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发现特别有价值,别人可能发现不了,最好什么时候讲?(教师指导交流策略,引导学生认识把自己觉得最宝贵的发现、别人可能读不到的发现放到最后,再交流。)

第一层次:结合词句意思,读懂“不须归”

美景留人――

(1)因为“西塞山”,所以“不须归”

师:为什么“西塞山”能让作者留下来呢?(引导学生想象西塞山的壮美雄伟,应该是一个远离喧嚣生活的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2)因为“白鹭飞”,所以“不须归”

师:“白鹭飞”有什么好看的呢?(引导学生描述白鹭展翅高飞的样子,体会白鹭自由自在的形象。)

师: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诗句?(联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进一步丰富白鹭高飞的样子,感受其中的自由之美。)

【古诗词的学习,一方面要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一方面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理解的、已经有所感悟的诗句促进理解,这是因为在古诗中很多的意象是相通的。“白鹭飞”可以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深化理解,而“斜风细雨”也可以结合“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加强感悟。】

(3)因为“桃花流水”,所以“不须归”

师:这四个字里藏着丰富的内涵,来,闭上眼睛,自己轻声地念一念这个词语,看看你眼前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桃花盛开、万紫千红、花与水相互映衬的迷人景色,启发想象从远到近、从山上到水边说说看到的景象。)

师:你还听到什么?(联系词语意思,感受河水叮咚作响的生机。)

(4)因为“斜风细雨”,所以“不须归”

师:斜风细雨――不是夏天的狂风暴雨,也不是秋天、冬天的凄风冷雨,是春天的斜风细雨、和风细雨。你又想到了什么诗句?(补充“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感受春雨的舒适宜人。读“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词人的淡定。)

师:斜风细雨――仅仅是雨小吗?闭上眼睛,再读读这个词,看看西塞山上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细雨之中,山间烟雾迷蒙,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感受其中的美景。)

美食留人――

(5)因为“鳜鱼肥”,所以“不须归”

师:看来这就是“美食留人”呀!你有没有因为想吃一样东西,花了很长时间、很大代价的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与“吃”之间的小事例。)

有备而来――

(6)因为“青箬笠,绿蓑衣”,所以“不须归”

引导理解雨不大(斜风细雨),而且还有雨具(箬笠、蓑衣),自然不用回去。

【少教多学离不开一个好的抓手。这里用“因为‘____’,所以‘不须归’”整合全词的内容,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逐字逐句的讲解,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起点,把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更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变为发现的过程,平常艰涩的诗词理解变为轻松的聊天,学习成为一种发现的过程,格外有新鲜感。】

第二层次:整合词句,深化“不须归”

师:不简单,一口气发现了这么多“不须归”的理由。那你们想想如果只有一个值得留下的理由,比如,只有“白鹭飞”值不值得留下?

(1)有声有色

师:白鹭,有了什么格外动人?(引导发现:白鹭之“白”与山之“青”、花之“红”,以及箬笠、蓑衣的“青”与“绿”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春色图。再加上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淅淅沥沥的雨声,让这春景格外迷人。)

(2)有动有静

再度发现:白鹭之“动”与山之“静”也构成了一幅动静搭配、和谐自然的图画。

【对词句意思的理解,从一个个简单的元素,到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组合,正好构成了这样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春钓图。】

第三层次:知人论词,认同“不须归”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发现原来这首词里每一个字都在讲“不须归”。(出示词作)再读读,看看你能不能还用“因为‘____’,所以‘不须归’”说说。(引导学生关注词牌名“渔歌子”作者张志和,比如“因为‘渔歌子’,所以‘不须归’”;“因为‘志和’,所以‘不须归’”。教师进一步补充作者资料。)

师:其实,“渔歌子”这个词牌就是张志和在隐居垂钓的生活中创作的,他已经用这个词牌填写了不少词。你觉得张志和通过“渔歌子”这样的词作表达自己怎样的生活志向呢?(引导理解张志和远离官场,追求悠闲自在、宁静淡泊的生活志向。)

师:因为弟弟张志和长年在外,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浪迹不归,于是作《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劝他回家。读一读,你觉得张志和会回“家”吗?

引导学生对比体会哥哥的心意与张志和的志向,言之有理即可。再互动朗读两首词句。

【课堂学习真实的收获感,是学生学习热情真正的动力。围绕为什么“不须归”,三个层面的纵深发现,从词句字意思,到全词的整合理解,最后到词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每个层面都有新的发现,这样的学习收获实实在在,是真正在原有模糊认识基础上质的飞跃。这也是“少教多学”的落脚点。】

三、想象画面,感受语境

1.激发想象。

师:正像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词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就是一幅优美的中国画。这样的画,老师也特别喜欢!所以,前几天老师一直在练习把这幅画画出来,现在你们想不想看看?(播放音乐,教师配乐朗读,把画面展现在学生脑海中。)

2.描绘画面。

师:我是把这幅画“画”在大家心里。现在请大家再读一读,把你们看到的画面讲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练习后,教师指名说。

预设1: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不时偷偷钻出水面,露出半个脑袋。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披着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上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师:把自己当作词人,说出来的画面会格外动人。

预设2:我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坐在小船上垂钓,悠闲自在。眼前西塞山烟雾迷蒙,几只白鹭正伸展着洁白的翅膀自由飞翔。娇艳的桃花伴随着微风,慢慢飘落下来。活蹦乱跳的鳜鱼顽皮地跃上跃下,似有无穷的活力。绵绵春雨之中,这一切显得格外迷人。

3.练习朗读。

师:最美的画永远是心里的画,是文字描绘的画。谁也来像老师这样“画一画”?(配乐朗读。)

【古诗词的教学离不开入情入境的朗读。然而,不少朗读的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在一遍一遍单调的重复中丧失了读的兴趣。这里巧妙地运用“画图”,引导学生用朗读画出词中画面,用语言再现词中画面,形式变了,朗读指导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感受“钓鱼”的不同内涵

师:读了这首词,你想到哪些与钓鱼有关的故事或诗歌?

1.补充柳宗元的《江雪》。

对比相同与不同之处,理解都是讲“钓鱼”,但环境不同,心境不同。

师:“钓鱼”里面有悠闲自在,“钓鱼”里面也有万千孤独。

2.补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指名简要讲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姜太公钓鱼的目的。

师:你们看,钓鱼里面也有智谋。

3.关注各地的“钓鱼台”。

出示各地著名钓鱼台景点的照片。

师:正因为古人很喜欢“钓鱼”,也赋予了“钓鱼”各种不同的意思,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叫“钓鱼台”的景观,以后同学们外出旅游时也可以留心一下,找找这些“钓鱼”背后的秘密。

关于白鹭的诗范文5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据说李白读到了崔颢的诗,非常郁闷,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争强好胜的李白还是按捺不住,在金陵写了这样一首,连韵脚都是一样的,才算是了了心中一件恨事。但就我的阅读感受,我其实还是更喜欢崔颢的。原因可能也很私人,因为在人生追求上我和李白并不是一路人。李白一辈子都LL于功名,所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慨是由衷而真诚的;而我觉得自己要淡然得多,更加随遇而安一点,所以,李白的“长安不见使人愁”并不会引起我太多的共鸣。

从思维模式上说,这两首诗其实都差不多,都是很“中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永恒的自然,是我们生发人生感慨的源头:越是感受到自然的永恒,就越能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人事之匆促。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孔子那最文艺的一声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过感叹完了,得出的结论则并不一致,有的人觉得人生短暂更应该“及时当勉励”;也有的觉得应该“付诸清风明月”。其实崔颢与李白的追求就并不太一样。在李白那边,是功名不能成就的焦虑;在崔颢一边则是有家归不得的无奈。一个是渴望出发,无奈道阻且长,前途渺渺;一个是不如归去,却身不由己,不知乡关何处。

两首诗在展开的过程中也有微妙的差异。比如崔颢与李白在颔联和颈联的设置上虽都讲了人事之短暂与天地之永恒之间的对立,但是顺序不同。在崔颢的诗里,首先是白云千载所表达的宇宙之无穷,然后才是汉阳树和鹦鹉洲的人事印记(汉阳树、鹦鹉洲),李白的诗里恰好相反,先说了人事之匆促(埋、成),然后再说自然之永恒。这是两种逻辑推理过程:一个是天地无穷,而人事渺渺,多少当时英雄,如今只留仅堪凭吊的古迹了,一切努力随风而逝,所以不如归去;一个是人事固然匆促,但天地永恒,当可容我纵横,所以更应有所作为。于是,一个想着不如归去,一个因为不见长安而焦虑不安。所以,实际上不管怎样的诗人,他在展开自己的诗句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推理过程的,抒情也是讲理(虽然这样的“理”并不像“1+1=2”那么直接显豁)的。

关于白鹭的诗范文6

我住在城的边缘。这所谓的城,原是一片郊外农田。两条不大不小的河流,一条称为桃江,一条叫做渥江,从三面,把老城紧紧兜住。这片农田处于老城的东北面,横亘在它和老城之间的是渥江。农田的东北面又是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名为濂江。是的,从老城的角度看,这由渥江和濂江左右包抄的十多平方公里的农田算是近郊了,濂江对岸属远郊。这近郊河叉交错,岸榉茂密,榉树下红树成行,加上农田间散落一座座绿荫掩映村庄房舍,倒也诗情画意般的美。

然而,这数千年来的景致被改变了,而且这改变也只十几年间的事。老城,那有千多年的古城,忽然间爆炸般白四周扩散。街道、广场、工业园、购物中心、机关、学校、住宅区,都应了那句老话——雨后春笋——般在这农田上冒出来。桃江、渥江很快成了城中内河。我也在这扩散的浪潮中搬入了这所新城边上的新居。新居后面是尚未开发的农田,不远处,大概也就五、六百米吧,就是那濂江河畔。初入新居,半是清闲半是好奇,我总爱站在北窗跟前向外了望。尚未开发的农田依然栽种水稻。时值春末,雨水已下得够多了,田野除了躺着几块墨绿色的稻秧田外,所有的田块都已犁转耙平,软酥酥的浸泡在汪汪春水中。微风拂过,波光粼粼。马上就要莳田插秧了,明媚的春光里,我正欲贪婪多吸几口这夹着浓浓土香的新鲜空气,眼球却被一道风景吸引。只见二百多米外的几丘水田中白羽点点,约莫七、八十只。开初我以为是谁家的鸭群正在田中觅食——是的,有些养鸭户喜欢专养一色白的鸭群,据说,一色白的“雪鸭”食之清火,价值更高。但觉不对,忽见白羽群中有几只翩翩起舞。我忙叫妻子找出望远镜,对准一看,这群白羽都有细瘦的身姿,尖喙长腿。我登时明白:这是白鹭。是的,白鹭们三三两两散落在水田,有的觅食,有的竖起脖颈东张西望,有的正依偎在一起私下呢喃,间或有几对从水中掠起、降下。白不时有人从鹭群的不远处经过,白鹭们也毫不惊惧,照样嬉戏。这情景,仿佛像幅画,又像一首诗。候在一旁的妻子也迫不及待夺过望远镜朝鹭群看去,顿时她脸上泛起兴奋之色。

这是我们搬入新居后第一次看见白鹭,而且是如此规模的鹭群。我庆幸我的新居竟有如此福缘。值到那片水田全部插上秧苗的半个多月的时光里,我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一个时辰,倚窗远望鹭群。接下来的几年,每到春天田中水满的季节,我必定伫立窗前,等候着鹭群的到来。而这鹭群也从没让人失望过,每年都那么准时依约来到这汪汪的水田中。

然而今年春节刚过,我总有种异样的感觉,老揣着份担心:今年还能见到那鹭群吗?不久,这份担心果然得到印证。

元宵节后的一天,我忽然听见北窗外传来高分贝音响。推窗而望,尚未犁转的农田里不知何时铺上了块几平米的塑料红地毯,正中搭起了一座充气彩虹门,彩虹门下整齐齐摆放了一行盆栽花卉。花卉正中竖着支立体话筒。一场奠基典礼正隆重举行。据说,一所新的中学校年内就要在这诞生。农田尽处的濂江岸边,一条新的沿江大道也正在钉桩划线。是的,城市在继续爆炸般扩展、外延。接下来的日子里,这片农田整天轰鸣着机车的声响,十几部翻斗卡车川流不息地拉来红土倒入农田,再由几部推土机推开填平,把农田一米一米往前覆盖。沿江大道两旁也已开始挖沟下水管道了。正是雨季了,天气时晴时雨,填土工程也只能停停打打。一个多月后,那片常白鹭的农田已变成红土,只有中间一块没有覆盖,那是建教学大楼的位置,不填要挖。春雨越来越密,工程只好暂停,那尚未填土的田块成了洼地,开始蓄积雨水,汪汪一片。

眼看又是春末,往年这时候,秧苗早已泛绿,犁耙也早下田了,白鹭也该来了,然而今年呢?我已习惯性地伫立窗前,守候着鹭群,可是这可能吗?窗外只有满眼红土。一场晨雨刚歇,工地泥泞,无法开工,显得安祥静谧。我正欲从窗外收回目光,离开窗口,忽然眼前一亮:白鹭!我以为花了眼呢,又忙去找来望远镜。是的,白鹭。半空中,一群白鹭翩翩而来,在工地上面忽上忽下的盘旋,欲落不能。鹭群大概以为找错了地方,慢慢飞离,但很快又折了回来,在未填红土的洼地上空盘旋几个回合,终于降落下来。足有一百来只,密麻麻把洼地覆盖。望远镜把白鹭们的身影拉近眼前。没见觅食,也没见梳洗羽毛;没有呢喃,更没有嬉戏,所有的白鹭静静地呆立在这没有覆盖的水田中,伸长脖颈,左顾右盼,打量着眼前的一切。周围真的静极,没有往日机车的喧嚣,顺至也没有农人的身影,只有雨后的暖阳,轻轻的洒在新填的红土上,洒在洼地洁白的羽毛上……也不知过了多久,先是一只白鹭,接着几只、几十只乃至整个鹭群飞将起来,离开洼地,缓缓落在江岸的榉树梢上和红树丛中,榉树梢红树丛缀满了朵朵白花。未几,整个鹭群又飞将起来,离开江岸,再一次飞抵那片洼地的上空,盘旋,不住地盘旋,几声悽叫,然后越飞越高,越来越模糊,渐渐的,那模糊的身影朝着东北方向,暗淡,消失……。我目送完那已见不着的鹭影,再回头看眼身后不断膨胀的城市,提着望远镜,慢慢离开了窗前。然后,吟出几句话来:

小城速长堪新异,

一片田园变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