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范例6篇

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范文1

有教师竟提出:“我又不是德育课教师,为什么要关注榜样教育?”由此可见,榜样教育不受重视之一斑。

榜样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创建了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然后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然后这个大孩子挨了一顿打。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学着录像片里的大孩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去打一下玩具娃娃。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娃娃,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而暂时抑制了攻击行为;当条件许可,或受到鼓励,他们也会把学习到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这就是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是受到强化还是惩罚,不必自己直接做出反应并亲自体验其结果,从而达成学习的效果。他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因此,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今后行为的指南。榜样教育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无需置疑的。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语言教育是传统教育最为重视和关注的教育方式,然而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存在的重要作用。很多教师会对全班同学说,我不会单凭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但是同学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分辨教师的语言感彩和各种肢体语言,通过辨别教师各种重要的非语言行为,却明显发现这个教师其实更偏爱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样的影响是,学生轻视甚至会蔑视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使其产生自卑感,这就极大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教师有实施德育的任务

教育者要注重榜样教育的重要价值,除了要注重语言的直接强化作用,还要关心非语言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各种影响。教师积极发挥榜样教育,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柴吉川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有教师都有实施德育的任务。德育没有固定目标,随时代到的要求不同,德育的目标手段也不同,所以榜样不能千年不变,选择榜样也要与时俱进。德育实施有赖于以教育内容为中介和前提的师生、生生、师师等相互关系的展开。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现象,如在古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道德教育。在近代和现代则又有把德育空虚化的倾向,名义上给德育一定的地位,而在落实中不是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替代德育,就是把德育完全流放到边缘地带。

教师是教育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道德为纲的。德育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有些学校设置专门的德育工作部门和配备专职的德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专门化,忽略了其他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目的的实现。每个教师都肩负着以身作则进行榜样教育的责任,不能为了应付工作而在课堂上教一套,在课堂外做一套。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所以行为的原则也是一致的。”教师如果搞“两套伦理”,一方面容易使自己迷失于异己的世界,既劳累了自己,也丧失了职业的尊严与自由;另一方面则给学生一种虚假的熏陶,这种虚假的熏陶无论被学生识破与否,都对其人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需积极作为,不能消极避事。尽管学校教育经常与社会影响不一致,但教师必须机智地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德育的资源和动力,要化负面影响为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发“恶”的教育价值。

贴近学生才有感染力

河北省迁西县实验小学教师赵静认为,榜样所具有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历来都被教育界所重视,榜样示范法也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赵静提出:“现今的榜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榜样确立的逻辑错位及形象选择的丰富度、层次感不足。学校德育中,在榜样的选择上,大多是从特定的人群中选出,有特定的道德和职业特征,一般是获得成功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年人,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形象的丰富度与层次感比较缺乏,使得学生感觉被动,并产生距离感,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我国的榜样教育对榜样人物的事迹内涵挖掘不足,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表述和口号发动。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活动会被学生嘲笑排斥,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认为,榜样和学习者越相似,产生的影响就越大。班杜拉认为,当学习者看见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认同,这是一种演习性质的自我替代,榜样和个人的相似度越大,其成功的经验就越具有说服力。反之亦然。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能力和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如果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同学遭到失败,就会自我否定。当学习者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时,就会不自觉地放弃努力。在学校的榜样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坚信:同样努力的条件下,别人能成功我也会成功。

榜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学校设置的警告处分,记过处分甚至勒令退学等一系列惩罚制度,设立三好学生评比,学习标兵等等荣誉称号,让同学普遍认可和接受以正积极正确的行为模范,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用以规范自己的行动和追求方向。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榜样教育方法手段趋于形式化的原因之一。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青少年学生处在逐渐转移对亲人的依恋的阶段,但传统的榜样教育并不能有效实现这一心理转移。当今各类媒体所展现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所报道事迹多为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带着一种强烈的贴近感。学生从中得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自然会将这些明星人物在媒体中介中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替代了榜样教育的作用。

榜样无处不在

我国传统榜样人物的事迹多为“有病不看”“不回家过节”“不顾家人”“死后出名”等,突出献身精神。这些榜样案例与当前中小学的生活体验太过遥远,很难使他们从内心加以认同。重视生命价值教育,达到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和谐。生命是最珍贵的,追求学生生命的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健康安全的生活则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如果以所宣传的榜样奉献精神为准绳,所有人尤其是学生都以舍弃生命或健康而为国家做贡献为荣,那对国家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想象和不可估量的。

榜样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呈现,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和内在选择,其对个体的唤醒、激励和调整等功能才有可能达成。因此,应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作为出发点,多搜集学生的信息,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进行榜样的判定和确立。

实施“偶像榜样一体化”教育,寻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传统的榜样教育与学生的明星偶像崇拜并存但不重叠,在竞争中,传统榜样边缘化,明星偶像则趋于主流。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一概视为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压制,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

教育中简单的说教是没有用的,“榜样”会使教育变得便捷。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模仿性能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树立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和印象,形成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榜样教育范文2

我们最为常用的榜样教育在当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化与单一的榜样形象之间的矛盾,造成榜样缺乏吸引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动机。传统的榜样教育主要定位于国家、社会和集体,突出强调的是培养“道德人”,忽视了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发展。传统的榜样要么是高大全“仰视型”,要么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老黄牛式”的典型,这与市场经济的民主、平等、自主意识等不能很好兼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榜样教育示范作用下降,而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如钱权交易、损公肥私,拜金主义等,恶化了榜样教育的社会环境,使得榜样教育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2,榜样宣传的理想化与学习者的个人感受反差太大。榜样教育中的榜样大多“高、大、全”,缺乏现实性、亲切感、甚至真实性,无非是“有病不看型”、“不回家过节型”、“不顾家人型”、“发扬风格型”、“死后出名型”、“死后发现日记型”等,难以获得学习者的认同。真实是榜样的生命,而人为的拔高,最终使榜样失去了生命力。事实上,是那些有些缺点的榜样才让人觉得可信,把榜样圣人化,反而降低了影响力。此外,榜样宣传时形象过于单一,应景性多,经常性宣传少,对榜样的宣传报道缺乏深度,流于一般性的口号和说教式,对榜样的学习流行于纯知识的灌输等,使人们面对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榜样会产生敬畏之情,却不会把榜样的高尚品质内化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中。

3,风光一时与困窘一世的强烈反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榜样行为不仅是行为本身,行为的后果也同样重要。行为的后果对模仿行为的发生起到了强化作用。现实中我们不时从电视、报纸,网络上看到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榜样教育的作用,它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的印象,榜样只是用来做宣传的,不是可以用来实践的。替代性强化是榜样教育的理论依据,它是指看到别人的优秀品行受到表扬、表彰,对旁观者来说如感同身受,进而激励他们的学习意识。现实中某些榜样的遭遇,弱化了榜样的影响,造成榜样教育中“中看不中用”、“叫好不叫座”、“感动不行动”的尴尬现实。

正确树立榜样,走出榜样教育的误区

树立榜样和先进典型是为了学和用,因此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等,只有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榜样才会起作用。以前的榜样教育中较多地考虑到了如何树,而没有考虑学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在提供榜样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该有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喜欢和崇拜的偶像是不同的,应该有差别。人们的模仿行为一般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及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一些变化,即“由远及近,由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模仿,由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及学习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模仿,由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特征的模仿”,应根据个体模仿行为的发展规律和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榜样。

2,应该体现选择性。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很大,某些榜样在某些同学看来高不可攀,因此就丧失了学习、模仿的愿望,因此,应该允许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榜样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避免榜样只能是上面指派,不能自选的现状,以使人人学榜样,人人有榜样。

3,榜样应该具有可信性,最好来源于同类群体。美国学者戴蒙与考贝说,“道德主要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隔离去学习道德。”来自学习者生活经历中的榜样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才容易为他们所接受,进而主动地学习。

4,树立榜样时也应该注意宣传者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为教者当率先垂范实现以身化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人先正己,在榜样的树立、宣传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领导者、组织者、宣传者的言行。

5,树立榜样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内部的奖励而不是外部的目的。榜样教育中一般强调榜样行为的后果对学习者的影响,靠外在的强化,这样会使学习者注重外在的奖励,一旦其行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行为发生的频率就降低。因此在学习榜样的时候应强调体验,强调学习某些榜样行为时内心的愉悦感。

6,常规宣传与阶段性学习要相结合。不能搞“年年春天学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形式主义,把学习榜样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要把常规宣传与阶段性的学习相结合。

榜样教育范文3

一、研究目的

榜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民办高职学生群体在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意志等方面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需要正确、恰当发挥榜样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面的榜样,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价值观又要注重榜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榜样教育流于形式,使榜样停留于宣传报道、喊口号,无法深入学生思想深处。正是因为榜样对学生产生着隐形而深的影响,因而必须重视榜样教育工作,那么,今天民办高职学生崇拜的榜样是怎样的?榜样教育的现状如何?厘清这些问题是理解当前榜样教育遭遇困境的前提,也是寻求榜样教育出路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中的榜样”调查问卷,在南京地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随机选取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9份,有效问卷183份,问卷对民办高职学生对榜样的认识、对榜样教育的了解、榜样教育的评价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民办高职院校榜样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从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和对榜样教育的评价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榜样认知中分别从榜样的存在、榜样类型、榜样评价、榜样关注等维度调查了民办高职学生对榜样认知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民办高职学生榜样认知呈如下特点:大部分学生有崇拜的榜样、榜样类型呈现多样化、对榜样的认识趋于理性、榜样关注度处于中上等水平。在询问学生心中是否有特别崇拜的人物一题中,21.2%的学生选择了“现在没有,以前也没有”,其余的学生都曾有过特别崇拜的人物。针对学生崇拜的人物属于何种类型的调查中,从高到低依次是父母或家人、明星、杰出人物、英雄榜样、自己、虚拟人物、老师、同伴。学生对榜样的认识相对理性,46.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崇拜的榜样有一点缺点,仅有9.2%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缺点。对媒体所报道的榜样关注情况的调查中,44.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合计为30.8%,信息化时代媒体快速发展,促进了学生对榜样的了解和认知。在榜样教育评价中我们针对媒体和学校两个维度进行了调查。在对媒体宣传的榜样调查中,39.7%的学生认为媒体宣传的榜样是真实、可信的榜样,20.6%的学生认为榜样缺乏长久的生命力,16.7%的学生认为榜样有些脱离生活实际,12.7%的学生认为榜样有些高不可攀,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媒体所宣传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认可度并不是非常高。在对学校榜样教育的调查中,71.2%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偶尔举行榜样教育活动,榜样教育活动的形式多为主题班会形式、观看榜样事迹、在特殊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52.3%的学生认为学校榜样教育活动效果一般,在询问目前榜样教育活动存在哪些问题时,40.6%的学生认为榜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31.3%的学生认为活动不能贴近学生,26.6%的学生认为榜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成绩好的学生。50%的学生认为榜样教育对“三观”的形成作用一般,从整体看学生对于学校榜样教育活动满意度不是很高。

四、问题分析及对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办高职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有成功人士,如马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商业人士,也有明星如梅西、科比、成龙等体育或演艺明星,还有少部分学生将自己的父母作为榜样。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榜样多为知名成功商业人士,选择这样的榜样多是出于对这些人物成功光环的羡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将“能工巧匠”作为榜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我们针对近期中央电视台近期播放的《大国工匠》节目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并不知道这个节目,对于节目中介绍的各行业的顶尖技术能手更是了解甚少,仅有8.3%的学生表示崇拜这样的人物,应该说这样的反差是比较大的,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针对榜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征,在榜样教育活动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榜样的选择要贴近学习和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

选择榜样时要充分结合民办高职学生特征,挖掘普通人物不平凡的事迹,使学生在了解事迹过程中能够得到共鸣,要侧重真实事迹,特别是学习、奋斗过程中思想变化、战胜困难的方法等,不要将榜样树立得过于高大和完美,且不能使榜样形象单一化,只侧重成绩出色的人物,由于民办高职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往往缺乏自信,单一地树立成绩优秀者为榜样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反而使学生认为榜样遥不可及,让学生只能仰视而无法产生学习的热情。

2.榜样的宣传要与信息时代媒体的发展密切结合。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榜样的了解大多来自媒体提供的信息,学生所崇拜的明星、商业人士在媒体上出现频率及信息量比较大,而很多值得学生尊敬、崇拜的劳动者、技术能手在媒体上出现频率不高,且给人的感觉是单纯事迹报道,对人物的展现不够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其了解甚少,因而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使这些技能专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营造良好的“榜样氛围”。

3.榜样的教育形式要与实践结合,将榜样扎根于学习生活中。

榜样教育范文4

1体育榜样

在会见第4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行各界的榜样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真理、实现理想。如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与发展,榜样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

1.1榜样

目前,社会上对榜样没有统一的界定。百度百科“榜样:激励大家学习的人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德育论》(赵翰章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榜样是在人们头脑中的先进典型、突出的人物形象”。虽然社会上对榜样没有统一界定,但人们对榜样的认识却达成了共识。笔者认为榜样是在特定历史时代环境下,能够对人们有激励、启发、教育和学习意义的人、事或精神。榜样一般体现了时代精神,能够引发时代共鸣。

1.2体育榜样

体育榜样从广义上来说是弘扬体育精神、展现体育正能量的一种载体,其具有值得人们学习的时代赋予的特定体育精神或品质,这些特定的精神或品质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或体育事件,也可以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展现体育风采和体育形象的人或群体。根据体育榜样载体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1)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一般指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和精神,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如女排精神。(2)体育明星。体育明星主要指从事体育运动,取得较大成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体育从业者。如姚明、李娜。(3)体育爱好者。体育爱好者主要指爱好体育运动的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娱乐圈明星等。(4)身边的体育运动者。身边的体育运动者主要指爱好体育运动的家人、朋友或其他普通的体育运动爱好者等。

2体育榜样与中学体育教学

2.1体育榜样与中学生

中学生从小就侵染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其知识的获取渠道和接受能力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更讲求个性,体育榜样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形象和精神广泛受到中学生的热爱和欢迎。

2.1.1积极因素

(1)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任何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推广都离不开体育榜样的力量,成功的体育榜样则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项目最好的代言人。同时体育榜样以特有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着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而中学生对体育榜样的崇拜和模仿,极大的促进了其体育兴趣爱好的形成。例如,姚明对中学生篮球爱好的影响。(2)开展励志教育题材。体育榜样成功的过程都伴随着无数次挫折与失败,甚至充满着讥讽与嘲笑,这使得最后的成功更具有意义。体育榜样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精神对中学生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体育榜样励志教育能激发中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追求卓越。例如,郭川船长永不停留,不断挑战极限。(3)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当今社会,全民健身热潮逐渐兴起,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已经不再仅停留在“金牌至上”上,运动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体育榜样在体育运动和社会生活中为中学生们起到了引导作用,让中学生们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2.1.2消极因素

(1)娱乐化。当下,体育与文化娱乐、影视传媒等之间的互动融合加强,体育榜样自身的光芒和娱乐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使大众把娱乐的目光都集中投射到他们身上,使其成为娱乐的附庸。此类娱乐节目全面迎合了中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节奏和喜好,成了学生日常谈话的一部分。然而,更多的体育榜样进入“娱乐战队”成为“体育网红”不尽合适,显而易见,体育榜样最大的价值还在于赛场以及场外的精神价值。(2)商业化。市场经济时代,诸多商家将目光集中在体育榜样身上,巨大的受众和商业价值使其成为商家的宠儿。在众多商家和受众心中,体育榜样的知名度是一个潜在的无形资产,体育榜样本身就是卖点和名牌。然而就体育榜样本身来说,应是体育精神的传播者和体育运动的号召者,而非营利和赚钱的工具。部分体育榜样凭借自身的知名度,仅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而为某些产品做代言,不考虑产品的实际情况,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3)负面化。体育榜样外在的光鲜亮丽满足了观众偶像化的追求,人们在关注体育榜样赛场表现的同时也更愿意看到其场外的生活。然而部分体育榜样忽视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自身要求和管理不严格,不克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社会和家庭责任感,出现了许多负面新闻,甚至上升到道德和法律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对体育榜样的认知和感受。

2.2体育榜样与中学体育教学

2.2.1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参与和爱好运动的好习惯。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状态却不能很好的符合新课标的标准:(1)教学无计划散养式的形态。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但是对体育课堂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惧怕在体育课上运动。体育课成为少数爱好篮球男生的节目,部分男生和大多数女生没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爱好,只能旁观甚至回到教室看书、学习,体育课堂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放松休息的时间。(2)升学应试性强化式的状态。部分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在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下,把体育运动作为升学的工具,为提高运动成绩天天艰苦的训练;或者以获得升学的体育特长加分为导向,功利性的选择某项体育运动项目,而非从自我的兴趣、爱好和健康出发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

2.2.2体育榜样对中学体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当下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堪忧,肥胖、近视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导下,中学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建立以中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体育榜样以其独特的优势,无疑能在改革、丰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发挥作用。(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体育榜样所展现的精神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具有一致性。体育榜样用运动成绩和日常表现告诉人们:体育不仅仅是金牌,更是催人奋进的能量;团结协作、奋勇争先不仅体现在运动场上,更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在危难时刻的承担和传递。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体育榜样的精神正能量,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计划中,让中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全面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拓展和丰富教学形式。目前,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单纯的强调学生自身的能力,室内和室外课堂仅是简单的体育技能的传授,枯燥的体育课程无法使中学生产生兴趣。新课标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形式,运用体验式教学,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榜样教学设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育榜样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3.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言传身教是指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用言行影响、教导别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榜样的言传身教作用,具有更形象、更有效的示范意义。体育教师即最好的体育榜样,在诸多中学生心目中,体育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模范崇拜对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必然使中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2示范带动

每一位体育榜样的成功都离不开长年累月艰苦的训练,每一位体育榜样都是一个鲜活的教育案例,这种精神正能量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力量。学校可以直接邀请体育榜样到学校进行示范激励专题演讲、项目技术展示,分享成功和成长的独特经历,讲授运动知识,传递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理念。采用现场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与体育榜样接触,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运动热情。2016年12月14日,山东省邹平县梁邹小学邀请奥运冠军马龙并携山东魏桥乒乓球运动队,参观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并为乒乓球小爱好者进行示范指导,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3.3形象展现

体育教学受天气影响较大,尤其是近年来的雾霾天气,使得体育内堂课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大多数中学还没有室内体育馆,或者有室内体育馆但不能正常承担日常的体育教学。在体育内堂课上,中学生对体育理论不感兴趣,体育教师也讲得乏味,于是天气影响下的体育课往往变成了自习课。当前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这为中学体育教学拓展了新思路。通过视听效果丰富的多媒体设备展现,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榜样的成功经历,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体验领略感受体育运动之美,引导中学生积极参加运动;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许多复杂的体育运动动作制作成教学课件,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掌握技术动作。例如,将篮球动作要领或足球知识讲解通过视频剪辑或分解动作等演示在学生面前,体育教师可更加从容客观的讲解,学生则可以形象直观地掌握,教学相长,全面提高体育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友良,宋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体育公众人物的道德使命[J].军事体育学报,2014,33(3):78-80.

榜样教育范文5

关键词:榜样教育 挑战 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榜样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思索应对。

一、新时期高校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高校传统榜样教育的效果有所弱化,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就要先正视新时期高校榜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改革开放后思想观念变化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趋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开放而呈多样化,大众传播媒介在短时期内向人们传播某种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了可能。在社会发生变革的新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青年人的思想更是发生着多样化的变化。青年人对于社会、学校和家庭所提倡的榜样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更倾向于根据自我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而不是被动地去认同和接受。大学生群体由于缺乏一定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思想还尚未成熟,在榜样的选择上易主观臆断,不能客观理智的对待,带有很强的个人崇拜色彩。

(二) 榜样类型单一性的冲击

大学生榜样教育首先是由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大学生是否接受高校所宣传的榜样并产生以此为荣的意愿,这是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和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来树立榜样,从而才能达到将榜样精神内化的目的。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榜样的接受,每个大学生都需要自我定位、自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奋斗,因而要求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是属于多种类型的,让不同生涯规划设计的学生群体都有自己追求学习的榜样。但传统意义上刻板、空洞、形式单一的宣传和教育易造成大学生内心的反感,如此一来,缺乏感召力的榜样难以与大学生在心理上达到一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传统教育给学生树立的榜样多为事迹太突出,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离实际生活太远,从而失去了自我认同感,难以使榜样精神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二、增强高校榜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创新和改进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榜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思索的新课题。面临新时期榜样教育所遇到的种种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应对。

(一)注重改进和创新榜样教育方法

选择了好的榜样,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去宣传和教育广大学生,发挥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组织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应避免把学习榜样的活动简单地理解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并学习榜样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榜样教育的方式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是要注重创新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榜样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榜样言行的丰富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践行。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对研究课题做调查、在社区做义务劳动等,使他们对社会上榜样的生存环境有一个切实的认识;注重家庭、学校教育一体化,教育者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注重提高教育实施者的自身素质

大学生榜样教育实施者的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榜样教育的有效性。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者在榜样教育中对榜样事迹的宣传和学习榜样行为的号召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积极反馈。反之,在榜样教育中自然也不能引起学生的认同感。基于此,在榜样教育中,提升实施者的综合素质,树立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是榜样教育获得成效的首要条件。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施者要刻苦钻研教育本领和教育技巧;要主动开展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的研讨;要经常和学生交流,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寻求和学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邹欣.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11月.

[2]《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易素贞.《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

[3]《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实效性的方式方法探析》[J].赵鹏,焦信敏.《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第15期.

榜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榜样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 时代特征

一、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内涵

榜样教育效果显著,应用广泛。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所涉猎。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榜样是最简明有效的办法。榜样、榜样教育、榜样示范等在不同学者的眼中有不同的理解。王道俊教授认为:“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这里榜样是一种教育方法,与榜样教育、榜样示范法等同。张耀灿教授指出:“榜样示范法就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典型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来教育人们,提高人们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的一种方法。”张耀灿教授也将榜样示范法与榜样教育等同,但是他却未将榜样与榜样教育等同。从张教授的文字表述上看,榜样教育应以榜样为前提。榜样是榜样教育的内容。在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榜样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树立模仿对象,让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某个人或某团体行为进行观察学习,获取社会技巧,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以促使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道德教育方法。”班杜拉认为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树立的模仿对象就是榜样。对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内涵的解析,各位专家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内涵的探讨几近于无。很多学者并未将大学生榜样教育作为专门课题研究,只有少许期刊文献探讨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途径策略。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大胆提出自己关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内涵的理解,即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正面的榜样人物或事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特征

1.导向性

导向性是榜样教育的鲜明特征。“导”即疏通,引导。“向”就是奔向,趋向。导向就是使事情朝某方向发展。何东平等学者认为“榜样能帮助青年确立最初的生活指向……每个青年总会在其人生的道路上,默默地寻找到一个清晰的榜样,唯其如此,他们眼中迷朦的世界,才会逐渐袒露出来,才会找寻到生活的指向。”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寻找人生的方向,而不是纯粹地去树立一个虚幻的偶像。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首先要明确榜样的内在精神指导方向。例如,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动人事迹中,三位少年英雄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才是大学生学习的重点。每个大学生的人生理想都是不同的,榜样教育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因人而异。

2.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大学生榜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现时代的主题,包含时代的鲜明特色。大学生榜样教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当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时,大学生榜样教育也随之变动。不同时代的榜样体现着不同时代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古代,忠君爱国人士是榜样;建国初期,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人是榜样;改革开放以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先进分子是榜样。榜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时代的榜样在另一个时代不一定是榜样。榜样是特定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3.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大学生榜样教育最终落脚点在“做”上。大学生榜样教育不是纯粹地理论研究。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践行榜样的行为。各大高校在践行榜样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每年的“雷锋日”,校园内外,处处是“雷锋”。学校也在不遗余力地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对帮扶、义卖助学等。榜样教育效果好不好最终要看学生践行的力度。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还原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们自觉实践榜样行为比空洞的说教强百倍。如果只有教育者在大肆宣传榜样,而受教育者不能感同身受,榜样教育注定失败。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的差别,同学们思想觉悟必然参差不齐,榜样教育的实践效果也必然不同。在践行榜样教育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对象区别对待。

三、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历史烙印

中国的大学教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经历60多年的风风雨雨。唯有十年“”期间即1966~1977年大学教育陷入困境,停止招生。直至1977年才恢复高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高校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改革开放初期――榜样至上的纯情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社会生活领域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融合。高校大学生是恢复高考后新一代的天之骄子。进入大学就等于拥有了铁饭碗。国家毕业包分配的政策,让他们无需再为毕业找工作而烦恼。这一时代的大学生激情澎湃,理想高远,以报效祖国为己任。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许多大学生榜样人物,其中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就是典型的代表。

1982年7月11日,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救落入粪池的69岁老农魏志德献出了24岁的年轻生命。第四军医大学党委决定给张华追记一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2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江林、王宗仁合写的长篇通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记人民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同年,中央军委发文,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评价张华,“张华、蒋筑英等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着全国青少年和亿万人民。”张华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张华成了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榜样。虽然此后引发了一场大学生救老农到底值不值的社会大讨论,但是张华的行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最铿锵有力的回答。在生命的价值上从来没有等价交换原则。“生命至上”,每个生命都是无价的。

张华的榜样事迹是我们进行榜样教育的优秀素材。这一时期教育者不仅树立了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也树立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榜样去激励鼓舞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以具有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秀人物为榜样。

2.上世纪90年代――偶像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悄然抬头。雷锋、张海迪、张华等的榜样力量在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独具特色的影视歌坛偶像明星。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变得功利、世俗。偶像趋于主流化,传统榜样被逐渐边缘化。高校树立的榜样与学生自觉选择的偶像很难重合,甚至相冲突。对榜样顶礼膜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榜样教育举步维艰。

3.新世纪――榜样多元化时代

21世纪,信息社会飞速发展。大学生都是根据自身的喜好、性格特点等选择自己的榜样。榜样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不再对雷锋、张海迪等道德榜样一呼百应。高校榜样教育进一步显露其弊端,也在不断寻求出路。榜样教育开始突破传统的桎梏,利用网络电视等宣传榜样。如各地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都是利用网络投票等方式选出学生心中的榜样。榜样多元化的时代,优秀大学生也在不断涌现。如携妹上学的洪战辉、进入边远山区支教的徐本禹、勇斗小偷的杨昌济、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等。

四、新时期大学生榜样形象分析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我们以2002~2009年度“感动中国”和2005~2008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的资料为准来分析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榜样形象。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品栏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活动从2002年首次举办,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出最具震撼力的十大年度人物。从2002年至2009年,共评选出80个榜样人物,其中有大学生两名。他们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榜样人物徐本禹和2005年度榜样人物洪战辉。

为了全面落实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于2005年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这项评选活动,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为目标,寻找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以此来展现和凝聚中国众多青年的力量。

1.性别特征

从“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数字资料上看,从2002年至2009年这七年间,大学生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5%。两位获奖人都是男性。男性比例高达100%。从“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的数字资料上看,男性比例72.5%,女性比例27.5%。女生人数远少于男生人数。总体看来,新时期,大学生男性榜样人物比例远大于女性榜样人物。

2.个性品质特征

从评选上年度人物的大学生事迹来看,大学生榜样人物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艰苦奋斗型

评选上年度人物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优秀学生。如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洪战辉曾经说过,“苦难不是被人同情的,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他在自身生活非常窘迫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带着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上学。

(2)舍己为人型

榜样人物的高贵品质在于危急时刻舍身忘我的精神。如张华奋不顾身跳下粪坑去救老农、徐本禹放弃优越的大都市生活到边远山区支教。

(3)才华卓著型

在大学生榜样人物中,有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取得非凡的成就,称为人们的楷模。如2005大学生年度美丽人物――智慧美女贺楠。她在2005年环球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中气质出众,知识功底良好,使得知识女性的形象光彩照人。还有2005年大学生年度震撼人物――《千手观音》的手语主持人姜馨田。她在春晚直播节目中,用手语表达“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感染了亿万观众。

五、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就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赢得大学生,就赢得未来,因此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大学生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这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法和策略,体现了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运用榜样教育,挖掘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榜样案例,可以引导和鼓舞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一些网友在网络上撰写“中国大学生九大缺点”等文章揭露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诸如有些大学生生活腐化、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甚至浪费;有些大学生迷信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女大学生傍大款屡见不鲜;有些大学生学术意识淡薄,肆意抄袭拼凑学术论文,只为换取一张毕业证书……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青年大学生置身其中,难辨真假甚至有时不知何去何从。教育者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各类榜样模范,引导大学生去伪存真,分清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大学生勤俭节约、奋勇拼搏、刻苦钻研,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从高校角度来讲,科学合理地运用榜样教育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敏锐而清醒的头脑。教育者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例如,学校可在各类校园图书杂志、校刊、院刊上撰写榜样事迹,宣传榜样,或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榜样故居,深入调研榜样事迹,或者举办各类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大力宣传榜样。大学生榜样教育在校园的充分利用,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存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3.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充分运用榜样教育的示范和激励功能,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现设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榜样教育的目标就是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榜样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群体中有11名是大学生,“大学生道德模范”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模范大学生造福于人民,充分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他们的事迹激励鼓舞着无数青年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班杜拉著,郭占基等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7).

上一篇安全监管

下一篇个人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