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3心得体会范例6篇

榜样3心得体会

榜样3心得体会范文1

                      ——观看《榜样3》心得体会

榜样是楷模,是以身作则,是拥有坚定的信仰,用一生的时间,坚定不移,造就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引领时代前行。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榜样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期,信用发展部党支部开展了观看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专题节目《榜样3》活动,该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通过先进代表访谈、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互动、分享入党初心等多种形式,着力讲好新时代新故事,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党的崇高理想。

从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编译马列著作的宋书生,到用实际行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山村医生贺星龙;从能为人民群众肩起重担的党支部书记李元敏,到默默奉献久久为功的北斗人王淑芳……时代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的榜样,他们服务于各行各业,用自己几十年不变的坚持书写着这句话“恪守初心,不负使命”。

《榜样3》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身边的例子向我们既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又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虽然出生在和平年代,但是在改革开放祖国大发展的新时期,革命年代老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不能丢,伟大的时代依旧需要伟大的精神,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共产党人坚定事业信心的动力源泉。老一代革命家以自己的光荣一生坚守理想信念,证明了信仰的力量。新时代的榜样们用“用于担当,坚守岗位,扎实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引领时代。

榜样3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幼儿社会化发展;榜样;同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70-02

幼儿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家长特别重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并认为伙伴中的榜样行为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但是有些家长的榜样示范法对幼儿不一定都能起到作用,有些不当的方法甚至可能起反作用。同伴中的榜样示范是促进幼儿知行统一的一种有效方法。同伴中的榜样是无声的语言,而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幼儿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就会更容易让幼儿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容易受到感染,这有助于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但是在榜样的选择标准上,家长和老师习惯于用高大而完美的典型示范,但是这种榜样形象会让人产生敬而远之、高不可攀的距离感,这便成为了示范的误区。为幼儿提供效仿的榜样不仅应该让人感觉可敬可佩,还应该要让人可亲可近,感觉就在大家中间,这才更加有利于幼儿学习。因此我们首先一定要了解什么是正确的榜样行为,然后再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向榜样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榜样行为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幼儿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可以知道榜样行为主要存在于与同伴交往中,同伴榜样对幼儿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家长和老师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同伴交往是幼儿在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和游戏中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特殊作用。而同伴中的榜样行为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发展亲社会行为

以“自我为中心”是个体发展在婴幼儿阶段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发展,这一心理特征渐渐地减弱或者消失。但是,许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长对幼儿的爱是无私的,形成了单向的爱,这就使得很多幼儿只知道享受,从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的表现有自私、霸道、骄傲等,这是幼儿社会化的极大绊脚石。而和同伴交往则恰恰相反,需要的是合作、关心、尊重、谦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能够使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特征。如果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能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正确的同伴榜样,那么这种作用将会发挥得更加明显,幼儿向自己的同伴榜样学习的过程中将会变得越来越关心他人、亲近社会,对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幼儿的天性是爱玩,在玩耍中结交同伴,并且在结交的同伴中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没有同伴的孩子常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没有一个好的同伴榜样更会产生不良情绪。长期没有同伴的幼儿,这种消极情绪会发展成为一种不良自我感觉,甚至将会严重地阻碍幼儿的心理发展。向好的同伴榜样学习能够促进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使幼儿处于良好的健康的环境,并且能够为幼儿树立自信心,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安全感,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3.使幼儿树立形象正确的目标

许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和自己的同伴在一起,幼儿之间不论在学习上、在游戏中、在生活上都会有比较。特别是在认为别的小朋友在比自己做得好的情况下,大多数幼儿都会把比自己优秀的幼儿作为自己的榜样,并向之学习,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这样,幼儿在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会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会慢慢地确定自己的目标,给自己定位,树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

4.促进幼儿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道德品质是幼儿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在道德认知方面,通过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幼儿处于道德发展的习俗水平时,有一个“好孩子”取向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道德价值主要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主导,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和他人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且尽量按这个标准去行动。而在这个阶段里同伴和榜样的影响发挥着特别明显的作用,许多幼儿会观察其他人的特别是好的榜样的行为来确定自己对于道德的认识。对于幼儿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能对其进行较好的解释。幼儿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的形式学习的,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亲身去尝试某一行为的结果而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而是通过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进行观察和模仿所实现的。幼儿通过观察学习,可以了解到哪些行为能被社会所接受,这时,榜样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个好的同伴榜样,教师在幼儿面前的榜样是无可代替的。因此,教师除了要通过言语教导向幼儿传递社会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只有这样,幼儿的道德品质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榜样的选择与树立

由于幼儿的理性思维发展缓慢,教师和家长除了对其行为施加必要的管理之外,以形象的、具体的方式影响幼儿有可能更有效。这样,为幼儿树立适合的榜样,通过榜样行为引导幼儿并促进其发展,便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幼儿选择的榜样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颇有不同。由于榜样本身具有好坏,并且好坏的程度不完全一样,因此以什么对象为榜样,其实是基于某种榜样满足幼儿的需要。所以,家长或者教师既要了解幼儿心目中的榜样是什么,还要对幼儿选择榜样的过程加以指导,了解到底什么样的榜样对幼儿有用作为老师和家长,不仅自己要以身作则,还要关心学生已经受到什么榜样的影响,并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幼儿上进。

1.亲切易近的榜样比可敬可佩的榜样更加重要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能为幼儿树立一个与幼儿能够亲切近距离接触的榜样,那么幼儿就能在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与榜样沟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因为相对于那些受人尊敬和佩服的榜样来说,亲切易近的榜样更加能够让幼儿接受和模仿,通过与这些榜样的沟通,幼儿能更加了解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作出调整,使自己的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2.主动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榜样比简单获得的榜样更加重要

榜样示范和幼儿向榜样学习是一个过程,而典范只是示范活动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比如幼儿来说,真正值得幼儿去学习的不是榜样作为典范的样子,而是其如何成为典范的过程,比如说那些榜样走过怎样曲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艰辛的磨炼,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如何克服困难等等。幼儿寻找榜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并从中获得启示,只有这样,榜样对于幼儿的影响才会更加深刻和容易理解。

3.幼儿主动模仿榜样比被动塑造榜样更加重要

榜样是幼儿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通过示范活动探索典范产生、发育和成长的。对于幼儿来说,只有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并且主动向榜样学习才能真正认识榜样的成长发育的条件、环境、困难和内在动力,也才能真正投入到榜样示范的活动中去并效仿和学习,从中受益。否则即使幼儿受到榜样的影响而发展,这种影响也不会持久,而且时间一长幼儿便会产生厌倦甚至抵触情绪。

4.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可以是幼儿的父母或教师

榜样其实有书本上的死榜样和生活中的活榜样,许多家长和老师总认为幼儿应该多看书并从中寻找自己的榜样,但事实上生活中的活榜样更重要,因为活榜样对幼儿产生的印象更加强烈,对幼儿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刻。所以,家长和老师就更加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幼儿,为幼儿树立正确的形象。

5.树立的榜样一定要符合幼儿的特点

在家长和老师为幼儿选择榜样的过程中要注意并不是树立的榜样越多越好,而是应该选择同幼儿应该做或者应该避免做的事情相关的榜样。幼儿应该做或者应该避免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在一定的时期,主要是针对幼儿思想上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选择适当的榜样,对幼儿错误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使幼儿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6.树立的榜样可以是杰出人物,也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

为幼儿树立的榜样可以是历史上或者现实社会中的杰出人物,也可以是幼儿身边的好人好事。前者更加具有权威,容易使人信服;后者由于更接近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更容易使人觉得可行。但是要注意对学校内榜样的张扬,应该对事不对人。因为获得表扬的幼儿会引起其他幼儿的羡慕,对幼儿个人的表彰,很有可能引起其他幼儿对该对象的过度关注,这对被表彰者的成长也未必有益,因此要特别注意张扬榜样的尺度和方法。

7.教育者要注重榜样的真实性

老师和家长在为幼儿树立榜样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如果树立的榜样不具有真实性,那么很有可能引起幼儿对这个榜样的怀疑;此外,对一个榜样的怀疑,还有可能引起幼儿对树立榜样这个活动的本身的怀疑,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幼儿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的怀疑。也就是说,宁可不树立榜样,也不要乱树立和乱宣传榜样。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陈立新.浅议道德典范人物问题[J].道德与文明,1998,(4).

[5]张晓燕.为幼儿做榜样[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7,(7).

[6]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7]董承会.榜样的力量[J].新晋商,2011,(3).

榜样3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榜样教育 心理学 分析

榜样,也是一种理想人格,或者说是主观自我。以某个人为榜样,就是领会运用某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榜样人物同主观自我高度融合,在具体问题面前,运用榜样人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形成观念设想,从而指导支配自身的言行。以某个人为榜样,其实就是学习领会这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成为榜样人物的替身。许多人常把那一些有高风峻节,能起表率效用的人,赞誉为“榜样”,以昭示许多人师徒相传他,学习他,因此建立社会形态浩气。

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证。班杜拉认为,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榜样教育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并有选择性地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信念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一、 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榜样形象抽象化和概念化,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榜样的确立往往依照社会和国家政治主体判断的标准,带有一种崇高性和普遍性,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这种较高层次的榜样确立方式虽然在逻辑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对于经历和视野有限的在校学生来说,这样的榜样形象在丰富度与层次感上比较缺乏,学生缺乏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容易产生距离感,用这样一些概念化的形象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会大大削弱。

2.偶像崇拜对传统榜样教育的冲击

青少年由于在心理发展方面尚未成熟,很容易依赖外在的精神力量,形成偶像崇拜。由于传统榜样教育树立的榜样形象和他们的生活和年龄段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容易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再加上网络和媒体对明星偶像的大力炒作,很容易使青少年从榜样崇拜转向偶像崇拜。各类媒体所展现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所报道事迹多为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带着一种强烈的贴近感。青少年在这种“准社会交往”中得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自然会将这些明星人物在媒体中介中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心理认同就上升至偶像崇拜。他们更愿意把那些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明星当作自己理想的偶像,去模仿他们的外表或者行为,而不是去崇拜那些概念化的英雄和伟人,这也使得传统的榜样教育走向边缘化。

3.传统榜样精神与当代生命价值观念相背离

传统的榜样教育往往宣扬一种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比如舍己救人、舍生取义、为国捐躯,或者是为了工作而不顾个人的健康与安危,无私奉献等等,这样的牺牲与奉献精神虽然应该受到尊敬和提倡,但不应过分强调和泛化。当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视生命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以损害个体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奉献,显然与当代的生命价值观念不相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泛化的奉献意识,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误导,认为只有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利益才算是为国家和他人做贡献。这样的观念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与时俱进,发挥榜样教育的时代效应

1.榜样形象的选择应该多层次、多样化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心理成长阶段,对于榜样的接受和需求是不同的,学校和家长在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注重榜样形象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学生在不同心理阶段的需求。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出发,为他们选择容易产生价值认同的榜样。这样具体的、有亲和力的榜样形象更容易给学生以正面的激励和鼓舞,使他们把榜样精神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2.寻求榜样和偶像的契合点

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一概视为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压制,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以有效的进行道德教育。如果能把学生对偶像崇拜的热情和执着转移到对榜样的认同上,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其实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本身在心理认知上并不是矛盾的,只是受到的导向不同造成的。

3.把榜样教育同生命价值教育结合起来

我们在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注重健康与安全并不与为国家和他人做贡献相矛盾,相反,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祖国和社会贡献力量。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不应以生命和健康的奉献为宣传主旨,应该提倡生命价值的崇高,并强调生命健康和完整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注重自身的生命价值。

榜样教育具有强大的心理感召作用和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榜样教育的强大力量和积极作用,避免一些负面的影响,积极改革榜样教育的方法,使榜样教育更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申来津.有关榜样的理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20)

[2] 韩新路,张茹粉.试析榜样教育的基本规律[J].理论导刊. 2008(09)

[3] 张茹粉.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榜样3心得体会范文4

道德榜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2013年的《感动中国》十大榜样人物揭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的感人事迹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崇高的道德品质。道德榜样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极大的现实教育作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生动鲜活地展现了社会主流道德规范,能有效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与成功,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热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快速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在一起交织、碰撞,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道德观念的侵蚀:有的大学生将金钱和利益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的大学生奉行个人主义,追求低俗狭隘的理想信念,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有的大学生贪图享乐,畏惧吃苦,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讲索取,不讲贡献,等等。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大学生尤其需要借助道德榜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参照准则,以矫正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道德榜样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为大学生示范了正确的、具体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参照

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很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他们会从榜样的思想行为中获得对道德的思索和启迪,会通过榜样的亲身示范来获得间接经验,然后将榜样的思想行为奉为道德标准,去认同、学习。2013《感动中国》人物方俊明为救人高位截瘫,28年后才获得了迟到的见义勇为称号,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百岁仁医胡佩兰爱岗敬业,对病人耐心负责,常给病人垫付医药费,退休后还坚持坐诊,等等。这些道德榜样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生动化、具体化、人格化,为大学生示范了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参照,促使大学生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见贤思齐”,自觉保持和强化高尚的思想和行为,矫正和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2.对大学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效仿效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个体价值的评价具有社会一致性,为了满足被社会接纳和肯定的需要,个体会驱动自己与社会主流倾向相一致。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尤其希望自身的思想行为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接纳。而《感动中国》道德榜样符合时代精神的内涵,代表了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受到了社会的推尊、赞美和表彰,正是被社会接纳的典型。因此,当大学生了解到《感动中国》道德榜样的事迹后,自觉受到教育和鼓舞,引起内心共鸣,在生活中努力仿效道德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此外,根据激励的强化机制原理,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榜样所代表的道德评价标准,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后,会感到自豪、愉悦和光荣,进而不断自我强化这种效仿榜样的行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二、充分发挥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扩大道德榜样的影响

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杰出事迹,弘扬道德榜样的崇高道德品质,形成尊敬、推崇、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校园风尚。在宣传渠道方面,要认真编辑、整理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通过学校广播、网站、校报、电子屏幕等渠道大力宣传,还可利用学校官方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选取宣传方式时,要综合采用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教育方式。例如,采用图、文、影音等多媒体形式举办榜样人物事迹展览;组织主题班会和研讨会;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介绍道德榜样的栏目;邀请榜样人物来校园举行宣讲会等。总之,要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道德榜样在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以道德榜样们所体现的崇高的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观来引导校园道德风尚。

2.建立和完善校园道德榜样评选和激励机制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发挥校园内部大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的带头作用。要建立一套公平、公开又不乏灵活的校园道德榜样评选机制。要不断完善报名方式和评选程序,综合采用自我推荐、组织推荐、辅导员推荐、学生投票等多种方式;要不断修订、更新评选标准和荣誉称号的具体设置,体现人性化、灵活化,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成为道德榜样,展示道德风采。此外,要强化校园道德榜样的激励机制,给予校园道德榜样诸如荣誉称号、加学分等各种奖励,表彰校园道德榜样对校园道德风尚的积极作用,激励大学生争当校园道德榜样,以校园道德榜样为标准,不断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

3.完善道德实践机制,调动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积极性

为更好贯彻道德榜样教育,要注重将大学生接受的道德思想外践于道德行为。只有让大学生把主观化的道德思想与实践化的道德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将思想道德教育落于实处。因此,要深入完善道德实践机制:首先,要强调道德实践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精心制订活动方案,合理部署活动流程,执行时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形成一套系统的道德实践工作制度。其次,要不断创新道德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和发展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另外,道德实践要形成长效机制,要把道德实践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性任务来抓,使道德实践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常态工作,促进道德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柏正杰,陈亮.对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8,(12):161-163.

榜样3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 道德人格;特质;社会认知

分类号 B848

当代西方道德心理学的一个转向是道德人格(moral personality)研究。它的兴起直接源于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的反思。在过去的近50年中,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直居于道德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并对当代的道德心理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科尔伯格的理论未能解决好知情和知行的关系问题(郭本禹,1999)。针对科尔伯格忽视道德情感的倾向,道德心理研究领域出现了关爱、宽恕、移情和道德情绪等系列研究主题,这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的转向。同时,针对科尔伯格未能解决知行关系的问题,许多研究者认识到,必须整合道德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将道德人格引入道德心理学领域,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行为,这就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人格的转向(Lapsley,1996;Blasi,2004;Walker,2004)。

由于人格理论基础不同,西方的道德人格研究可大体分为两类取向: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其在道德人格的基本观点和具体研究方面各有特色,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积极推动了处于低谷时期的道德心理学的发展。

1 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特质取向

1.1 基本观点

道德人格研究的特质取向以特质论为理论基础,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Walker等人(Walker,1999;Walker&Herming,2004;Walker&Frimer,2007)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都是以此为立论基础,并且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其观点。例如,有研究(Walker,1999)发现,在大五人格特质上,道德榜样的责任感和宜人性特征最突出。Matsuba等人(Matsuba&Walker,2004)提出应当借鉴McAdams的方法对道德人格进行系统评定,可从三个角度入手:(1)倾向性特质(dispositionaltraits),是跨情境的、概括性的、稳定的特质或倾向,如大五人格特征;(2)特征性适应(characteristicadaption),是在特殊的、短暂的情境性角色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人格的动机性和策略性方面,包括合群性、繁殖感和个人成长等;(3)生活叙事(life narratives),是个体同一性的心理建构,以产生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包括早期优势和生活经验的变化等。这里的系统评定实质也是以特质论为其主要理论基础。

1.2 具体研究

特质取向的道德人格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研究,即人们认为的道德榜样应该具备的人格特质,意在刻画与道德有关的内隐人格理论;二是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研究,即揭示道德榜样的真正心理过程,并且对道德榜样与一般人的相关特征进行比较。

1.2.1 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研究

Walker等人对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Walker和Pitts(1998)曾运用自由列举、等级评定和相似性分类等方法,探讨了道德榜样、宗教榜样和精神榜样的自然概念。结果表明,道德榜样最被认可的特征是关心做正确的事、忠于配偶、具有明晰的价值和守法等,并可聚类为六个成分:有原则的一理想主义的、可靠的一忠诚的、正直、关爱-值得信任的、公正的、自信,综合为两个维度:自我(如自信)-他人(如关爱)、内部(如良心)一外部(如守法)。随后,Walker(1999)根据大五人格因素对被试列举的道德榜样的描述词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宗教榜样和精神榜样相比,道德榜样的责任感和宜人性特征最突出。Walker和Henning(2004)还研究了公正、勇敢和关爱三种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维度评定和人格剖面分析均显示,勇敢榜样的外倾性特征最强,关怀榜样的宜人性特征最强,公正榜样的责任感和经验开放性最突出。层次聚类分析表明,公正榜样的人格特征有五类:诚实的、公正的、有原则的、理智的、有责任心的,勇敢榜样的人格特征有五类:无畏的、自信的、英勇坚强的、献身的、自我牺牲的,关怀榜样的特征有三类:有爱心的-移情的、利他的、诚实可靠的。多维度测量发现,公正榜样的特征维度是品格和特殊性,勇敢榜样的特征维度是无私性和能动性,关怀榜样的特征维度是真诚和情绪。这些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类型道德榜样的理解是不同的。

1.2.2 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研究

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研究过度依赖于特定文化群体的语言表述,且仅停留在描述水平,而不能揭示道德榜样的真实道德心理过程。因此,很多研究对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进行了研究。Matsuba和Walker(2004)采用McAdams的人格系统评定方法对40名青少年关爱榜样的人格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倾向性特质方面,榜样组的宜人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特征性适应方面,榜样组的道德发展、信仰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显著优于对照组,自我同一性暂停或混乱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更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认为同伴更加值得信任;在生活叙事方面,榜样组的主体性动机主题得分、儿童期对他人苦难知觉的得分、思想观念深度得分和社会目标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Matsuba&Walker,2005)。这些研究发现表明,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的确是多层面的,系统的人格评定有助于深入认识道德榜样的人格特点。但是,这两项研究只研究了一类青少年道德榜样,不能反映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类道德榜样的人格特点,也未能从根本上说明道德人格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

最近,Walker和Filmer(2007)针对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1)道德人格能够解释道德行为的相当部分的变异,可以弥合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缺口。对勇敢榜样而言,道德人格因素的加入能够把对道德行为的预测由52%提高到86%;对于关爱榜样而言,道德人格因素的加入能够把对道德行为的预测由76%提高到92%。(2)在道德榜样的共有特征方面,榜样组比对照组具有更多的主体性和共享性,生活故事的情调更加积极,其生活经历更有可能进行救赎式的建构,对他人的需要更加敏感,生命中出现了更多的帮助者,依恋更加安全。(3)在不同类型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方面,关爱榜样比勇敢榜样在抚(倾

向性特质)上的得分更高,表现出了更多的繁殖感(特征性适应)奋斗(即为下一代提供条件,为他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生活故事的情调(生活叙事)更为乐观。这一研究既初步论证了道德人格在道德功能中的作用,又发现了不同类型道德榜样共有和特有的人格特征。

2 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

2.1 基本观点

Lapsley等人对道德人格的特质取向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点。他们指出,人格倾向并没有表现出特质理论所预期的跨情境一致性,也未阐明情境因素对特质倾向的影响,忽视了情境中个体行为一致的复杂性。人格的特质取向只能说明道德人格的“已有”(having)的一面,而不能说明道德人格的“正在发生”(doing)的一面(Lapsley,1999)。Lapsley和Lasky(2001)认为,道德人格研究应当采取另一条道路,即强调人格的个体内部过程的社会认知路线,可以根据社会认知图式、知识结构和认知-情感机制来解释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取向具有以下六点优势(Lapsley&Narvaez,2004):(1)保留了认知的重要性,但是认知被看作更为广义上的心理表征、加工和机制。(2)强调自我过程、个人目标和生活任务的重要性,这些赋予个人动机和目的性努力以意义。(3)重视人格的情感。人格被看作是一个有组织的、一致的、稳定的认知一情感系统。(4)强调认知一情感与变化的社会情境双向的相互作用。(5)提供了一种解决人格一致性的途径,即承认适当的情境变化性,可在个人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现人格的倾向性特征。(6)可以把其他研究成果整合入道德人格的研究。关于认知和情感的研究,如记忆、动机和自我调节的研究都可对道德人格的研究产生借鉴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Lapsley和Narvaez(2005)认为,道德人格最好被理解为解释社会事件时道德图式的习惯可及性(chronic accessibility)。具有道德同一性或道德品格的人,其道德图式在社会信息加工中是习惯可及(经常被使用)和容易被激活的。这种道德习惯性是个体差异的一个维度,那些习惯可及的道德知识结构是个人自我同一性的本质、核心和重要部分。正是由于道德图式是习惯可及的,道德榜样不需要科尔伯格所说的深思熟虑的决策过程,就能进行自发道德推理,进而自动实施行为。此外,Cervone(2006)坚持人格的社会认知观,把人格看作个体内部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情感加工系统,提出了知识一评价人格结构(Knowledge-and-Appraisal Personality Architecture,KAPA)理论,并认为对道德人格的分析可结合此理论来进行。但他只提供了一个框架,并没有展开论述。

2.2 具体研究

Lapslcy和Lasky(2001)采用标准再认记忆范式考察了道德人格的原型概念及其对社会信息加工的影响。研究者假设,如果道德人格是围绕原型组织的,那么这些原型的启动应当影响信息加工和记忆。实验中,首先通过典型性评价确定20个核心品格特质和20个边缘品格特质。然后进入记忆阶段,被试要学习20个陈述句,有10个句子包含10个核心品格词汇,10个句子包含10个边缘品格词汇。在再认阶段,被试要识别40个陈述句,有20个是学习过的,20个是之前未见的(10个包含核心品格词汇,10个包含边缘品格词汇)。结果发现,与之前未见的边缘特质品格相比,被试更多地错误再认了之前未见的核心品格特质。这证明了最初的假设。

Navaez等人(Navaez,Lapsley,Hagele,&Lasky,2006)为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点提供了实证证明。在研究一中,Navaez等人采用了自发特质推理(spontaneous traitinference,即STI)范式,来验证具有习惯可及的道德图式的个体是否更有可能进行自发道德特质推理。所谓自发特质推理,是指在缺少明确目的的情况下,根据行为者的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或形成印象的过程。结果表明,自发加工条件下,提供倾向线索时的道德图式的习惯可及比非习惯可及引发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提供语义线索时的道德图式的非习惯可及性的效果好于倾向线索。研究二则采用词汇决策任务来考察道德图式习惯可及性的差异是否影响对故事主人公的道德评价。研究发现,在主人公未助人故事中,道德图式习惯可及性的主效应显著:在对探测词的反应上,高道德图式习惯可及的被试在主人公帮助与未帮助条件下一样快,低道德图式习惯可及的被试在主人公帮助条件下要快于主人公未帮助条件;主人公未帮助条件下,高道德图式习惯可及的被试的反应更快。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道德知识结构的习惯可及性来理解道德人格是很有价值的,能够揭示个体内部的道德心理过程和整体动态性。

3 总结与展望

榜样3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榜样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46-01

榜样具有较强的正面性,可以赋予更多的正能量。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榜样教育可被抽象成一个典型的人物或是事件,从先进事件上进行思想的宣导,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能够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引领作用。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高的引领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一 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

1.从历史经验来看,古今中外都重视榜样教育

榜样自古以来在中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悠久历史的古代还是现今的21世纪,中国对于榜样教育都十分重视,例如尧、舜、禹就经常对弟子进行教育,让弟子可以朝更高水平的人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造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案例,现今也号召雷锋精神,这是最为简单和容易的方法。从历史经验看,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榜样教育,因此榜样教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需要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灌输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其作用。

2.从心理学角度讲,榜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情感丰富,处于一种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阶段,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能够进行模仿,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共鸣,要从心理有足够的力量成为和榜样一样的人。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有自信,对待事情不服输,彼此间进行赶超,从而不断激发干劲,在价值观上做出更大的改善。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进行努力,不断进行榜样教育,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具有实效性。

3.从现实情况来看,榜样教育能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成长的力量基于帮助和引领,要让学生能够朝榜样不断奋斗,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先进人物,进而受到社会欢迎,大学生自我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榜样教育,这也是绝大部分学生寻求精神动力的一个最佳方式,有了目标和榜样,大学生就会在自己的道德品质上有所努力,培养自己的人生态度,让自己不断进行努力,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经过最终的努力,榜样教育确实能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 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榜样教育的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要想有效运用榜样教育,就要注重每个细节,有效针对学生的特点,让榜样教育真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实效作用。

1.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只有积极主动的过程,才能让大学生的榜样教育变得更加有用。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每一个可能成为榜样教育的机会,要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要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让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参与到不同社会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特性,促进大学生向偶像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引领大学生自主学习,让外在的力量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榜样力量的效果。

2.注重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榜样教育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榜样,因此榜样的选择十分重要,榜样需要有代表性和真实性,只有不断贴近生活的榜样,才能让学生有努力的动力,才能成为精神动力,才能让大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例如每年评选“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党员”,不仅仅局限于评选,更要充分利用年级大会,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彼此的交流,让学生对先进事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注意榜样树立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榜样的选择要注重多样化和层次化,不能用一个榜样来教育所有的大学生,否则学生会产生一种无法超越的感觉。只有让学生认同榜样,才有可能成为未来努力的动力。通过学生身边的科技之星、体育之星等学生代表,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能够在切实的氛围中,了解榜样的力量和精髓。要充分注意榜样树立的层次化和多样性,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上一篇狼三则翻译

下一篇小二黑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