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的诗范例6篇

咏梅的诗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中国咏梅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元遗民诗歌的话语特征中,咏梅诗人诗作都是数量最多的,据上表统计,有诗文别集存世的遗民诗人中,只有七人没有咏梅诗,可见其人数之多之广,咏梅诗共约六百首(初步统计有576首),比咏陶诗和咏节妇诗都多。其中周巽、贡性之、叶照等人诗作超过三十首。元遗民诗人给咏梅诗注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咏梅不仅是元遣民诗歌的重要题材和话语特征,而且也是元代文化与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梅花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各种不同形态概括而言,主要经历了体物、比德与抒情三个阶段、三种形式,他们在元遗民诗歌中都有丰富具体的表现。周巽、叶颤等隐居自适的遗民诗人,大部分情形下,将梅花作为纯粹的观赏对象,着力描写其容颜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闲隐之情叶颐《二月江城见梅二首》其二云: 

桃杏纷纷正得时,疏梅高洁舍知几。如何万卉矫春日,犹有孤芳驻夕晖。未要板桥寻蜡屐,最宜沙路试罗衣。轻鞋小扇孤山下,绝胜逋仙踏雪归。 

春天万花竞放,一枝梅花独立斜阳之中,既独树一帜,又孤芳自赏,有点落寞,但绝无哀怨。 

周巽有咏梅诗七十三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是元遗民诗人中咏梅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周巽咏梅,全面细致,《性情集》卷四有《梅树》《梅根》《梅蕊》《梅萼》等十二首分别咏歌梅树、梅花的各部分,《性情集》卷五集中描述了水边路旁、林底竹下、镜中雪里等不同环境里的梅[2],其寄托较深的《林下梅》云:“冰为肌骨玉为神,林下归来见美人。冷眼笑看千树雪,含情欲赠一枝春。花飘萝径留芳迹,诗刻苔碑生绿尘。落日孤坟吟眺苦,倦魂犹想绕湖滨。”全诗首写梅冰清玉洁的高风韵致,接着以梅榭留香与人世沧桑对比,写诗人孤单寂寞之情。周巽还善于在对比中写梅之纯白高沽,秀丽清香,《性情集》卷六有《三香芝兰梅》《三白雪月梅》等。分别写梅之色之香。松竹梅本是以耐风霜、斗冰雪的高尚节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钦佩赞赏,其《三友松竹梅》是这样写的:“苍髯拂翠羽,有意伴腥仙。共结岁寒约,村烟望水边。仿佛一幅萧散清旷的山水画,松竹梅傲然不屈的性格较难发现。 

与叶颓、周巽等咏梅主要以体物为主不同,贡性之、梁寅、钱惟善等咏梅大都以人写梅,以梅喻人,有的歌颂梅傲雪耐寒、独立荒原的清高气节;有的称颂其孤芳自赏不与世推移的高风亮节;有的以梅自励,坚守遗民情操;有的以梅赠友。寻找精神慰藉。梅不再是纯粹的观赏对象,而是与诗人的思想情绪融为一体,如果说梅在周巽等人诗中是一种物象,那么梅在贡性之等人诗中则是含义复杂的意象。 

贡性之有咏梅诗三十八首,大多是题画之作,其《题画诗》有句云:“王郎胸次亦清奇,写尽孤山雪后枝。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王郎即元末画家王冕,可见其咏梅诗与王冕梅画有直接联系,但也能较好地反映自身思想情感,其《题画诗》: 

平生心事许谁知,不是梅花不赋诗。 

莫向西湖踏残雪,东风多在向阳枝。 

以梅写人,为历代诗家所推许。他的咏梅诗大都以梅喻人,借梅抒情,身世飘零之感,故国乡关之愁,时序变迁之叹,都以梅为媒得以尽情渲泄。其《墨梅》云;醉折东篱朵,看如隔暮烟。莫惊颜色改,不是义熙年。以梅写菊,暗含渊明不仕二姓之义,既说明自身志向,又赋与梅花新的内涵。尽管贡性之题梅诗大多为题画之作,但大都以梅喻人,梅浸透着自身情绪,或以梅之独为春先迎风斗雪,写自身高洁品格,如《画梅·影逐云边月》,或以梅独处荒原,写自身孤独寂寞之情,如《墨梅·处士门前烂漫开》,或写梅及人,如《宫梅图》:“璃楼夜寒银漏涩,满地霜华月光白。翠琴啼断梦中魂,窈窕虚窗碧纱隔。千门深锁含章宫,未许人间识春色。只愁笛里曲声衰,零落香钿点妆额。”[5_既是写梅花、写宫女,又是写自身、写当世,那深居宫廷,与世隔绝的梅花、宫女的哀怨凄凉之情何尝不是诗人自身写照。梅不仅是其生活的点缀,也是其心灵的伴侣,“眼中谁是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窑,,[。“谁画梅花便索诗,梅花应与我相知"【。贡性之大量咏梅,主要是梅花所蕴含的独立荒原,不畏霜雪,不与世推移的坚贞不屈性格与自身的理想追求,人格精神一致。 

谢应芳、戴良、陈基等的咏梅诗大都与贡性之类似,其着重点不在于描摹梅之姿容色态,而是因梅坚贞不屈性格和文化内涵与自身价值追求跟人格精神一致,因而借花写人,用花喻人。梅不是他们歌颂的主体,而只是其思想情感的载体。以梅写遗民心志,故国旧君之思是元代遗民诗人咏梅的重要内容,舒蟥《落梅歌》云: 

一枝两枝横水滨,千片万片飞早春。残香满地铺白茵,含结青子枝头新。含章菇下肌理匀,春梦来醒香醪醇。君王宠爱恩情申,何况点缀额与唇。托根岩谷遭时屯,莓苔剥落湮红尘。碧玉柯斡共樵薪,更复扰扰来棘榛。畴昔开伴粉署宾,东风轻点泓池银。归来天上迹已陈,心肠铁石见无因。惜花长叹花下巡,见仁顿觉添酸辛。角声吹月双眉频,不知谁是调羹人。

首先铺叙梅之姿容玉色,芳香袭人,接着笔锋一转,写香消玉陨,境遇悲惨,与深沉的国破家亡之感融为一体。少数民族遗民诗人中,丁鹤年咏梅诗最多,有十二首,其诗既继承咏梅传统,又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氛围,以梅写禅,以梅写人,反映北人南来的社会状况。其题《画梅》云:“老向江南住,梅花共岁寒。故人清兴在,踏雪几回看o.[93将身世飘零之感寓于咏梅之中。其《I临水梅》则将梅与菩提树相提并论,以梅喻禅,诗云:“疏花清有影,止水净无埃。好似菩提树,明月照镜台。”为咏梅注入了新的内涵。 

咏梅成为元代遗民诗人的重要话语特征,是其生活情怀和思想性格的反映。如果说体物与比德是元遗民诗人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那么咏梅诗所体现的浓重的忧伤情调、深切的故国情怀则是对咏梅诗的发展。元之前的咏梅诗,不管是体物还是抒情,托物言志之义有三: 

(一)以负霜之姿喻孤高幽人;(二)岁寒暗香浮动,不屈霜雪喻人志节不屈;(三)花姿幽独,不媚东风,不与群芳竞艳,喻志士幽人,不与世推移-l。不论何种情形,旨在以梅之高洁喻高人隐士,元遗民诗不仅以梅指隐士之高雅,更以梅写遗民情绪,故国心态。诚如梁寅所言: 

故人之德而梅有之,当乎风霜凌厉,冰雪凝泛,叶辞其条,液归其根,梅于是时纷然珠缀,嚼然玉洁,郁郁烈烈,芬芬瑟瑟,松与为俦,竹与为列,贞固之性,孰逾之哉?人之性至纯也,至粹也,灵于物而或反愧于物,以物之全其天而人自离之也…,君子者内志弗移,外好弗入,处险以夷,处闷以乐,既贞既固。惟金惟石,梅之是侣,孰谓人而不物之若耶?¨1 

意在强调梅之坚贞不屈,戴良则明确的以梅作为不屈二姓的象征,其《东山赏梅诗序》: 

花于穷阴盛寒而不与众卉争荣者,惟梅为然,盖其色能受变,香能处清,而操能立独,有仁入义士之高致。诸君以之而赏爱,宜也。虽然,使其出处去就之际,一或有戾于是梅,纵从而赏之,而是梅不为其赏矣。今夫诸君子者,固世所谓仁人义士而能受乎变,处乎独,有凌寒之态,无争荣之恩,其于是梅乃赏,友而史之者矣。 

咏梅的诗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中国咏梅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元遗民诗歌的话语特征中,咏梅诗人诗作都是数量最多的,据上表统计,有诗文别集存世的遗民诗人中,只有七人没有咏梅诗,可见其人数之多之广,咏梅诗共约六百首(初步统计有576首),比咏陶诗和咏节妇诗都多。其中周巽、贡性之、叶照等人诗作超过三十首。元遗民诗人给咏梅诗注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咏梅不仅是元遣民诗歌的重要题材和话语特征,而且也是元代文化与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梅花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各种不同形态概括而言,主要经历了体物、比德与抒情三个阶段、三种形式,他们在元遗民诗歌中都有丰富具体的表现。周巽、叶颤等隐居自适的遗民诗人,大部分情形下,将梅花作为纯粹的观赏对象,着力描写其容颜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闲隐之情叶颐《二月江城见梅二首》其二云:

桃杏纷纷正得时,疏梅高洁舍知几。如何万卉矫春日,犹有孤芳驻夕晖。未要板桥寻蜡屐,最宜沙路试罗衣。轻鞋小扇孤山下,绝胜逋仙踏雪归。

春天万花竞放,一枝梅花独立斜阳之中,既独树一帜,又孤芳自赏,有点落寞,但绝无哀怨。

周巽有咏梅诗七十三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是元遗民诗人中咏梅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周巽咏梅,全面细致,《性情集》卷四有《梅树》《梅根》《梅蕊》《梅萼》等十二首分别咏歌梅树、梅花的各部分,《性情集》卷五集中描述了水边路旁、林底竹下、镜中雪里等不同环境里的梅[2],其寄托较深的《林下梅》云:“冰为肌骨玉为神,林下归来见美人。冷眼笑看千树雪,含赠一枝春。花飘萝径留芳迹,诗刻苔碑生绿尘。落日孤坟吟眺苦,倦魂犹想绕湖滨。”全诗首写梅冰清玉洁的高风韵致,接着以梅榭留香与人世沧桑对比,写诗人孤单寂寞之情。周巽还善于在对比中写梅之纯白高沽,秀丽清香,《性情集》卷六有《三香芝兰梅》《三白雪月梅》等。分别写梅之色之香。松竹梅本是以耐风霜、斗冰雪的高尚节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钦佩赞赏,其《三友松竹梅》是这样写的:“苍髯拂翠羽,有意伴腥仙。共结岁寒约,村烟望水边。仿佛一幅萧散清旷的山水画,松竹梅傲然不屈的性格较难发现。

与叶颓、周巽等咏梅主要以体物为主不同,贡性之、梁寅、钱惟善等咏梅大都以人写梅,以梅喻人,有的歌颂梅傲雪耐寒、独立荒原的清高气节;有的称颂其孤芳自赏不与世推移的高风亮节;有的以梅自励,坚守遗民情操;有的以梅赠友。寻找精神慰藉。梅不再是纯粹的观赏对象,而是与诗人的思想情绪融为一体,如果说梅在周巽等人诗中是一种物象,那么梅在贡性之等人诗中则是含义复杂的意象。

贡性之有咏梅诗三十八首,大多是题画之作,其《题画诗》有句云:“王郎胸次亦清奇,写尽孤山雪后枝。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王郎即元末画家王冕,可见其咏梅诗与王冕梅画有直接联系,但也能较好地反映自身思想情感,其《题画诗》:

平生心事许谁知,不是梅花不赋诗。

莫向西湖踏残雪,东风多在向阳枝。

以梅写人,为历代诗家所推许。他的咏梅诗大都以梅喻人,借梅抒情,身世飘零之感,故国乡关之愁,时序变迁之叹,都以梅为媒得以尽情渲泄。其《墨梅》云;醉折东篱朵,看如隔暮烟。莫惊颜色改,不是义熙年。以梅写菊,暗含渊明不仕二姓之义,既说明自身志向,又赋与梅花新的内涵。尽管贡性之题梅诗大多为题画之作,但大都以梅喻人,梅浸透着自身情绪,或以梅之独为春先迎风斗雪,写自身高洁品格,如《画梅·影逐云边月》,或以梅独处荒原,写自身孤独寂寞之情,如《墨梅·处士门前烂漫开》,或写梅及人,如《宫梅图》:“璃楼夜寒银漏涩,满地霜华月光白。翠琴啼断梦中魂,窈窕虚窗碧纱隔。千门深锁含章宫,未许人间识春色。只愁笛里曲声衰,零落香钿点妆额。”[5_既是写梅花、写宫女,又是写自身、写当世,那深居宫廷,与世隔绝的梅花、宫女的哀怨凄凉之情何尝不是诗人自身写照。梅不仅是其生活的点缀,也是其心灵的伴侣,“眼中谁是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窑,,[。“谁画梅花便索诗,梅花应与我相知"【。贡性之大量咏梅,主要是梅花所蕴含的独立荒原,不畏霜雪,不与世推移的坚贞不屈性格与自身的理想追求,人格精神一致。

谢应芳、戴良、陈基等的咏梅诗大都与贡性之类似,其着重点不在于描摹梅之姿容色态,而是因梅坚贞不屈性格和文化内涵与自身价值追求跟人格精神一致,因而借花写人,用花喻人。梅不是他们歌颂的主体,而只是其思想情感的载体。以梅写遗民心志,故国旧君之思是元代遗民诗人咏梅的重要内容,舒蟥《落梅歌》云:

一枝两枝横水滨,千片万片飞早春。残香满地铺白茵,含结青子枝头新。含章菇下肌理匀,来醒香醪醇。君王宠爱恩情申,何况点缀额与唇。托根岩谷遭时屯,莓苔剥落湮红尘。碧玉柯斡共樵薪,更复扰扰来棘榛。畴昔开伴粉署宾,东风轻点泓池银。归来天上迹已陈,心肠铁石见无因。惜花长叹花下巡,见仁顿觉添酸辛。角声吹月双眉频,不知谁是调羹人。

首先铺叙梅之姿容玉色,芳香袭人,接着笔锋一转,写香消玉陨,境遇悲惨,与深沉的国破家亡之感融为一体。少数民族遗民诗人中,丁鹤年咏梅诗最多,有十二首,其诗既继承咏梅传统,又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氛围,以梅写禅,以梅写人,反映北人南来的社会状况。其题《画梅》云:“老向江南住,梅花共岁寒。故人清兴在,踏雪几回看o.[93将身世飘零之感寓于咏梅之中。其《I临水梅》则将梅与菩提树相提并论,以梅喻禅,诗云:“疏花清有影,止水净无埃。好似菩提树,明月照镜台。”为咏梅注入了新的内涵。

咏梅成为元代遗民诗人的重要话语特征,是其生活情怀和思想性格的反映。如果说体物与比德是元遗民诗人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那么咏梅诗所体现的浓重的忧伤情调、深切的故国情怀则是对咏梅诗的发展。元之前的咏梅诗,不管是体物还是抒情,托物言志之义有三:

(一)以负霜之姿喻孤高幽人;(二)岁寒暗香浮动,不屈霜雪喻人志节不屈;(三)花姿幽独,不媚东风,不与群芳竞艳,喻志士幽人,不与世推移-l。不论何种情形,旨在以梅之高洁喻高人隐士,元遗民诗不仅以梅指隐士之高雅,更以梅写遗民情绪,故国心态。诚如梁寅所言:

故人之德而梅有之,当乎风霜凌厉,冰雪凝泛,叶辞其条,液归其根,梅于是时纷然珠缀,嚼然玉洁,郁郁烈烈,芬芬瑟瑟,松与为俦,竹与为列,贞固之性,孰逾之哉?人之性至纯也,至粹也,灵于物而或反愧于物,以物之全其天而人自离之也…,君子者内志弗移,外好弗入,处险以夷,处闷以乐,既贞既固。惟金惟石,梅之是侣,孰谓人而不物之若耶?¨1

>,!< 意在强调梅之坚贞不屈,戴良则明确的以梅作为不屈二姓的象征,其《东山赏梅诗序》:

花于穷阴盛寒而不与众卉争荣者,惟梅为然,盖其色能受变,香能处清,而操能立独,有仁入义 士之高致。诸君以之而赏爱,宜也。虽然,使其出处去就之际,一或有戾于是梅,纵从而赏之,而是梅不为其赏矣。今夫诸君子者,固世所谓仁人义士而能受乎变,处乎独,有凌寒之态,无争荣之恩,其于是梅乃赏,友而史之者矣。

咏梅的诗范文3

关键词:咏物诗 寄托情感 比较阅读

所谓“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并非只是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诗人从大干世界中找到的安顿情感的对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象征物、承载物,是受到诗人情感浸染孕育的具体而又完整的艺术物性形象,它不但可以给人自然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可以使人得到深刻的认识和启迪。

诗人咏物,常常希望能借物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或者表明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这便是寄托。因此,咏物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那么如何准确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呢?

“有比较才有鉴别”。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所谓比较,就是要找出事物的差异。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相同的两个新个体,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联系,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所以,比较不光是找出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差异和联系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比较法来更加准确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所咏之“物”虽各异,而所寄之情亦同一。在自然界中,作为审美对象的万事万物各有其物态物性,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感情因素亦千差万别。但审美主体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寄托于不同物象的时候,其所寄之情亦可能趋同。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陆游的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句想见尽节”,把梅花的高洁推进一层。这里的“香”既指梅花不朽的品格魅力,又可指光明正大之气,赞颂了梅花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可贵品质。正像作者在另一首《寒梅》中所说的那样,“雪虐风饕亦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王安石笔下的北陂杏花同样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如果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这两首诗中,不管是陆游的梅,还是王安石的杏花,不管是“碾作尘”,还是“吹作雪”,都表现了“香如故”的坚贞不屈、死而不悔。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所咏之“物”虽为一,而所寄之情各有别。有寄托的咏物诗往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具体的物象中去,是物我之间的契合统一,蕴涵着诗人的审美取向。尽管所咏对象是同一“物”,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取向却可能千差万别。

咏梅的诗范文4

关键词:梅花;原型意象;伤春;品格;寄托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梅花是一个备受追捧的意象,咏梅诗数量庞大,精品甚

多,虽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诗歌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发展为一种象

征模式,以至梅花意象所呈现的情意流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加拿大文学批评

家弗莱看来,这种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种典

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

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梅花作为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成为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那么按照弗莱的定义,梅花也是原型意象。

古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梅花本身花色淡小以及地理分布

等因素,秦汉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最初只取其实用之处,晋宋以来才

渐渐得到人们的亲睐,直至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其甚为推崇,才逐步上升为一种

崇高的文化意象。这可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的看出来:"《书》曰: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又曰:‘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毛氏曰:‘梅,枏也。’陆玑曰:‘似杏而实酸。’盖但取其实与材而

已,未尝及其花也。至六朝时,乃略有咏之者,及唐而吟咏滋多。至本朝,则诗

与歌词,连篇累牍,推为群芳之首,至恨《离骚》集众香草而不应遗梅。"???从

梅花作为审美对象开始,一代代诗人对其不断再现、反复运用,强调、突出和强

化了它所蕴含的各种品质。梅花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丰富的

内涵。概括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寄寓伤春之感,表现对时序迁转,年华

易逝的感伤。二是象征高洁离世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品格。三是以梅为思乡怀人

的寄托。

一、 寄寓伤春之感

梅花的花期早,先春而发,待入春后万物复苏,便凋零,其时令特征在诗人

的渲染下演绎成一种伤春感怀,感时伤序的情怀。魏晋时乐府横吹《梅花落》是

最早的以梅花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而早期的咏梅作品大部分是对《梅花落》旧题

的拟作,更多的是由花开花落的表象引出的伤春之感,寄寓诗人对时序变迁及年

华易逝的感伤。南朝梁著名文人何逊的《咏早梅诗》中有"兔园标物序,惊时最

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横枝却月观,花绕凌风台。"这首诗诗抓住梅

花开放的时令特征,感咏时序。梁简文帝萧纲的《梅花赋》里写到"层城之宫,

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北宋秦观的《和

黄法曹忆建溪梅花》中有"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慨叹梅花的凋

零,感慨韶华易逝。南宋刘克庄《落梅》的首联"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

堆墙"则描绘了落梅的凄凉景象,透露了诗人惋惜伤感之情。而北宋周邦彦的《花

犯*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

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

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

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更是以饱含感情的

笔触移情入景,借咏梅抒发了自己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的际遇中所产生的落寞

情怀,是对传统睹梅惊时、伤春怨逝之抒情意态的发展,但对伤春的指涉意义还

是不变的。即便是到梅品被推之尊弥的南宋,诗人仍不能不为之感怀兴叹"何事

雪霜际,不随松桧长。"(邹浩《次韵文仲落梅》)梅花的开落一直是古代诗人词

客伤春怨逝之情的触媒。

二、 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

梅花不争春,其洁白淡雅的孤傲特质,成为了高洁、坚贞的人格象征,常常

被诗人用来自比。唐末陆希声退居故乡时写有《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冻

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这首诗

赋予梅花傲视流俗的品格,表达了自己闲隐绝俗的品质。宋朝人爱梅蔚然成风,

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林逋,他一生未娶,以"梅妻鹤子"自诩,以隐士之心性、

视野去关照体悟梅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花也因此与隐逸之流结下了不解之

缘,被视为志节自守、离世隐逸者的至爱和象征。林逋现存八首咏梅七律,世称

"孤山八梅",另有咏梅词一首。"孤山八梅"中最著名的三联便是"疏影横斜

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数,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

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此三联清绝出世,艳冠古今。他将梅花疏雅娴静

的神韵和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侧面反应出他离世隐逸的生活状态。王安石

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赏了

梅花不畏严寒冰清玉洁的高洁品性,表现了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

下,积极改革却得不到支持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苏轼在《红梅》中以梅花自比,颠沛流离的身世中融入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傲岸之

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他的

另一首《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

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

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而在南宋,由于中原故国的沦丧,使得南宋文化人对孤傲白洁的梅花有着难

舍难分的宿命般的爱,最具代表的就是陆游,他走在沈园里慨叹"何方可化身千

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陆游一生留下了一百三十七首咏梅诗,

其中著名的当属《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鲜明地突出了梅花坚贞不屈的品格,也是陆游一生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及孤傲个性

的写照。他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只有梅花这样

的‘另类’形象才能充分展示超 越流俗的品德意义,也只有梅花这样集松之劲、

竹之峭、兰之幽、菊之贞,而又自具其平淡闲雅之性的典型‘另类’,才能成为

时代精神的最佳载体、道德意志的理想写照。"???

三、 思乡怀人的寄托

古人常以花草相赠以示思念或情谊,梅花也是其中寄托情意的一种载体。"以

梅花作为馈赠之礼可以追溯到先秦","一般民间士女间折梅馈赠的情景大量出现

在梅花始受关注的魏晋时期"。???晋乐府民歌《西周曲》里写道:"忆梅下西周,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兰叶始满地,梅花

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这里梅花被

用来作为一种爱情信物。《赠范晔诗》中有"折花奉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

所有,聊赠一枝春",虽然该诗作者和年代不明(一般认为是陆凯所作),但却是

后世最常用的典故之一,诗人赠春的妙想让人称道,梅花在此承载的是友情。唐

代杜甫的一首《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表达了思乡之情以及对

友人的挂念,"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

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人由睹梅、寄梅、咏梅而生的一系列想象,深刻地表现了其对家乡及友人的深

切想念。 南宋姜夔的一首《暗香》也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在一起,"旧时月色,算

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

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

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

尽也,几时见得。"姜夔的这首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

的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今昔对

比,以人衬花,人花两见。

梅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从古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情

感,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古诗词中大量对梅花这一原型意

象的运用和发展使得其蕴意深入人心。梅花成为长久以来文人雅士的至爱,但不

管诗人词客们在其中注入了多少个人的情感与审美,也不管他们的创作心境和目

的如何不同,凝结在梅花中深层次的稳定意象却一直流转到今天。

参考文献: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第99页.

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丙编卷四.

咏梅的诗范文5

关键词 课后练习;咏梅诗词;知识整合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代诗歌五首》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把“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词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

在硬件设施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都能把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补充完整,并能准确无误说出它写的是“梅”,因为从题名“咏梅”中就能看出来。其全诗如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诗一首托物言志的词,作者以梅花自比,表现了不怕嫉妒,不怕摧残,始终保持自己高洁本性的孤傲品格。

而现在,我们须解决的问题是,《卜算子·咏梅》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课堂上,学生们有说冬天的,有说春天的。说冬天的学生的理由是:梅花没有春天开花的,只听说有“腊梅”,它应是冬天开放。一连串的理由,使得持另一种观点的同学哑口无言。老师面对这样的场景,身处这样的处境,应怎样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应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解释,其解释的合理与正确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是对知识的整合程度。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应首先搞清楚并解决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应把以前的知识储备中与梅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快速地与问题进行整合。整合的步骤是:

1 梅的植物学定义

梅花,《汉语大辞典》里有这样的解释: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叶卵形,早春开花,以白、淡红为主,昧清香。果球形,立夏后熟,可生食。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同样的所指,在《植物学大辞典》里对其有这样的描述:“梅,蔷薇科,樱花属,落叶乔木,茎高二三十尺,叶椭圆形或卵形,有尖端,缘边多锯齿,早春光叶开花,香味甚高,花梗极短,尊紫绎色或绿色,下部连合如筒,上部五裂。花冠五瓣,色有红白、淡红等之别,亦有重瓣者,雄蕊甚多,雌蕊一枚,果实为核果,可食。”而在其他介绍梅的书里,一般把它归为“蔷薇科李属……梅花常在冬季或早春先叶开放,它的花期很长,一般为20—40天。”(《植物王国》)

2 咏梅的佳句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诗人词家都心有灵犀地为梅花留下了最为浓彩的一笔。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到李清照的“雪里己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从宁调元的“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早梅》),到高启的“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梅花》九首之一);从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末销”(《早梅》)再到王初的“迎春雪艳飘零极,度夕蟾华掩映多”(《梅花》),再到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卜算子·咏梅》)。众多的梅咏诗作中,虽然诗词家们各自选取的情感抒发视角不同,或写景,或抒情,或明志,其中暗示人生品质、人生情怀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是有一点可以从中找到共同之处,那就是梅花的不畏严寒的品质,梅花可在冬天或早春开放,且有较强的耐寒性,一般能抵御零下8—14度的雪地低温。正因如此,人们将之与松、竹共誉为“岁寒三友”。又由于早春延绵,并过渡着冬天积雪消融的寒冷,梅花的花期恰与此基本同步,因此,梅花于早春独开而报春,故有“报春使者”之美名。梅花花期成就了它成为春的信使,同时也成就了它报春后随即离开,它的“不争春”。

3 腊梅与蜡梅的刊误

至于腊梅,我们认为还是把它从梅花中另列出来比较适宜些。原因在于,尽管广义上说梅花也指称腊梅,但从植物学的观点来看,腊梅与梅花是非近亲非同种的。具体说,腊梅届于腊梅科腊梅属,而梅花属于蔷薇科。它们虽都开花与冬末春初,但腊梅花是单生,呈杯状,外轮以蜡黄为主,中轮带有紫色条纹,清香扑鼻。因腊梅的花整体呈蜡黄色,故曰蜡梅,而不是人们想当然地理解“腊梅”即腊月开花的梅花。

4 释义刍议

咏梅的诗范文6

文学史上,那些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无不是点缀着梅兰竹菊的意象。比如,一部《红楼梦》,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大观园中频频亮相,甚至是一部书中许多儿女的精神寄托。白雪寒冬,盛开着红梅的栊翠庵,住着梅花雪水沏茶、傲视俗物的妙玉;千竿翠竹掩映的潇湘馆,黛玉风骨逸致,泪洒斑竹,以咏絮才夺魁诗。曹雪芹先生将梅兰竹菊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大观园中一群身处世外桃源而远离俗尘的女儿们以美好的品格,寄托着文人理想的人格境界。非但文学作品,国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寄寓了画家许多情怀。王冕的《墨梅图》、赵孟坚的兰,郑板桥的竹、“山人”朱耷的菊……写意传神,尽显君子之风。

悠久的中华文化史,历代的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勾画,共同赋予了梅兰竹菊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古文、古画中,四君子意象层出不穷,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便浸染在这水墨之中,流淌在字里行间。

一、迎霜傲骨之梅

梅花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还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梅花也是如此。“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咏梅》),梅花隆冬盛开,剪雪裁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敢与雪花争一片冰清玉洁,是不畏严寒的傲骨的象征。

提起梅花,我们多会想起那个以“梅妻鹤子”而称的林逋。他远离尘俗,独具傲骨,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的这首《山园小梅》是咏梅诗中的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众芳凋零的冬日,梅花凌寒独开,占尽一园风情。“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疏落落,倒影横斜在清浅的水中,传神之笔写出梅花爽朗清澈的风骨,多么像一幅水墨画。“暗香浮动月黄昏”,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梅花的醉人芬芳,暖了一个冬日的冷寂。世传他爱梅爱鹤成痴,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林逋在这首诗中,正是借着咏梅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俗的清高和淡雅。

还有一位词人,也是借着梅花表现自己的人格。如果说林欣赏的是梅花疏影横斜的摇曳和脱俗的气质,那么这位词人钦佩的就是梅花的傲骨。他便是南宋的爱国词人陆游。林逋的诗是咏梅诗中的绝唱,陆游的词在咏梅词中亦然。词曰: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整首词的基调有些清冷和愁苦,正与他此时的心情相映。爱国如他,却壮志难酬,如何能不愁?陆游一生铮铮铁骨,立志报国,却命途多舛,饱受挫折。这在断桥边寂寞开着,“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梅花,凌寒先开,无意争春,却受着群芳的妒忌,多么像一直承受着各种猜忌迫害的词人。然而,梅花仍旧是留着自己的高风亮节,无论风雨如何摧残,仍有香如故。陆游自己不也是这样,尽管人生坎坷,却还是不肯摧眉折腰,仍要留得一片冰清玉洁吗?

写梅爱梅的自然不只林逋和陆游二位文人,我们能够想到的还有很多。柳宗元、苏轼、王安石,曹雪芹……生命中不乏起伏波澜的诗人都曾经用咏梅的佳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只有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独具一格,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更显清气,被誉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经过历史的沉淀,梅花已经作为清高和傲骨的象征化入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成为君子傲骨的象征。

二、幽清高洁之兰

兰生幽谷,是中国文化中幽清高洁的君子品格的象征。西方文化中,有一个叫纳西瑟斯的少年,迷恋自己水中倒影的美貌,为拥抱自己的影子而溺亡,化身水仙花,孤芳自赏,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生于幽谷的兰花有些相似。然而,在中国文化里,兰花的生于幽谷、孤芳自赏却是另一种韵致,毫无贬义。它的隐于深谷,是对繁华的不屑一顾,它的孤芳自赏,是远离利禄功名的淡泊。《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最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洁身自好。

在中国文化史上,与兰关系最密切,也是文人爱兰源头的,应该是先秦时期影响了后世无数士人的两个人――孔子和屈原。

几年前一部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叫做《幽兰操》,空灵悠远的音调正合了兰花生于幽谷的空灵。而这首歌的歌词,便是韩愈的《猗兰操》,韩愈序曰孔子伤不逢时作: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有之。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猗兰操》相传最早为孔子所作,韩愈可能只是补轶。兰是孔子自喻,“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表现了虽不得用,也应该坚持自己操守的人格。正是出于对君子如兰的推崇,对孔子的敬仰,历代文人多有仿《猗兰操》的诗作。

兰之为文人喜爱,还因为另一个洁身自好的诗人――屈原。“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曲《离骚》,将兰花与屈原联系在了一起。不管屈原那时候写进诗里的兰是不是后来的兰花,兰花作为清高的文人品格象征的意蕴都是屈原赋予的。为奸邪小人所害,见疑于楚王的屈原,空有一腔忠君爱国的抱负却无人赏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用兰花来寄托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兰花与屈原,其实是相互成就的。

渐渐地,兰花的高洁在士人中成为共同的理想追求,颂兰之诗层出不穷。唐代张九龄自伤怀才不遇,作《感遇》诗十二首,其中一首为:

兰叶春葳蕤,桂华自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的意境,既得《猗兰操》“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情致,又有屈原美人香草的意境,表达了君子修德不为功名利禄,只为自身无愧的洁身自好。这正是兰无人而芳的品质。

非但诗歌,历代画兰者也是不绝,而且画法各异,极具神韵。有名的有宋末郑思肖,他爱画墨兰,但所画兰花从不画根土,寓宋土已被掠夺。如此,兰于幽清之外,又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寓意。

“孤兰生幽谷,众草共芜没” (李白《古风》),但它却能洁身自好,“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程樊《咏怀》)。兰,是幽清自持的君子。

三、谦逊坚韧之竹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它的“劲节”代表着文人坚强的骨气,它的虚空代表着君子的虚怀若谷,它的萧疏代表着文人的潇洒脱俗。所以,文人的住宅中,大都种植着竹子。

潇洒的魏晋之风,自然少不了竹。嵇康、阮籍等七人,以其洒脱的魏晋风骨留下了竹林七贤的绝响。名士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最痴,《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关于他爱竹的故事。王徽之有一次临时寄居在一个地方,让身边的人种上了一些竹子。有人问,你不过暂住几天,何必要种竹子呢?王徽之指着那几竿绿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已经成为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象征。

唐代女诗人薛涛曾作《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此诗,尽显了竹在古典文化中丰富的意蕴。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在冬天观赏更能品味它那刚劲之风。若在春天欣赏,也能够看出它虚心的谦谦君子之风。竹林七贤的潇洒,舜妃泪洒斑竹的忠贞悲苦,都在这首赏竹的诗中了。

除了诗人,自古画竹者也不在少数,而最有名的,当数郑板桥。

郑板桥善画竹,用一支画笔,以竹的气节表白自己。郑板桥为人父母官,多次为百姓获罪,仕途不顺,却仍坚持着自己的高风亮节。他最有名的题画《竹石》诗便是如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落拓不羁的郑板桥,在这一诗一画中,使青竹在破岩之中挺拔生长,不畏磨砺的坚韧之态跃然纸上。又有《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爱竹已经成为郑板桥的一种生活习惯,正像王徽之那样,“何可一日无此君”了。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竹,是那清高自立的君子。

四、隐逸坚贞之菊

菊,花中之隐逸者也。而菊之所以具有了隐逸的意蕴,是归园田居的陶渊明赋予的。

东晋诗人陶渊明,误入尘网,违背心意为官,终于还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享受自然的躬耕生活。他在《饮酒》诗中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远离官场的纷扰,他在秋菊的一片佳色中陶醉着。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所以,他创造的许多意象也随着他的隐逸之名成为了隐逸的化身,菊就是其中之一。后代诗人笔下的菊,似乎有一大部分都是长在东篱下的那丛陶令的。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东篱之菊,刘克庄的“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也是陶渊明的菊。甚至,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个用酒浇灌才更显茂盛的精,名叫“醉陶”,亦是以陶渊明为原型的。在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菊与陶渊明是一体的,是文人隐逸情怀的象征。

除了隐逸,也有与梅花一样傲霜的骨气。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寒意渐侵的秋冬时分,百花纷纷枯萎,而却能够不屈于严寒,最后凋零。王安石亦有诗:“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都是赞美傲霜的精神。

不仅凌寒独艳,而且有着不屈不挠的气节。即使枯萎了,也不会离开枝头。宋末元初画兰的郑思肖也擅长画菊,并曾题画菊诗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枝头抱香,即使枯萎了也绝不被北风吹落的宁死不屈的气魄与宁死不降元军的诗人画家分明是一样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不仅是隐逸的君子,也有着傲霜的不屈风骨。

梅,迎霜傲骨;兰,幽清高洁;竹,谦逊坚韧;菊,隐逸坚贞。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独有的脱俗风骨,与华夏士人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华士人抒发感情、追求理想人格的精神载体。而这梅兰竹菊四君子也在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临摹中,被赋予了迷人的意蕴,不断丰富着其文化内涵。

五、中考链接

1.(2013四川达州卷)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⑦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⑧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

(选文有删改)

【迁移拓展】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别名秋菊、九华、帝女花、笑靥。因其花开于晚秋且浓香扑鼻,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诗人的青睐。

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

现代・《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①请你结合诗歌摘录中的有关描述,说说象征了哪些精神品质?

②结合选文相关内容,推断“菊文化”形成的原因。

上一篇文学体裁

下一篇团队口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