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诗词范例6篇

咏梅诗词

咏梅诗词范文1

关键词:《卜算子・咏梅》;京剧唱腔;演唱实践;诗词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83-01

一、《卜算子・咏梅》创作背景

声乐作品《卜算子・咏梅》是孙玄龄根据诗词编曲的带京剧唱腔的声乐作品,由殷承宗编配钢琴伴奏谱。①

(一)诗词创作背景

声乐作品中的诗词《卜算子・咏梅》是读陆游同名题词,反其意而作。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诗词》,当前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仍然保持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始终未能动摇。②诗词如下: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前有这样一句引言:“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道出创作缘由。首句“风雨”、“飞雪”、“春归”、“春到”这四个词道出了时间交替,四季变换的场景。第二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梅花所生长的严寒场所。 “犹有花枝俏”,一句写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不屈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与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道出梅花清丽脱俗的气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暗喻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一改原诗低沉,幽怨的风格,将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作曲创作背景

作曲家孙玄龄1944年出生,他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专攻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戏曲。由于作曲家在中国戏曲上的造诣使得他对创作带有京剧唱腔的歌曲游刃有余。在一次广播中,听到合唱版本的《卜算子・咏梅》,深谙京剧唱腔的孙玄龄对音乐中京剧元素运用有不同想法,于是有了创作京剧唱腔声乐作品的想法,加上深厚的音乐功底《咏梅》就这样在中国黑暗、压抑的期间诞生了,为当时的中国,带去了一丝光亮与希望。③

二、《卜算子・咏梅》演唱分析

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曾有歌唱的“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理论,以下将从这七个方面对《卜算子・咏梅》进行分析。④

1.声,即为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卜算子・咏梅》中有大量的京剧的唱腔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有较好的声乐歌唱功底,更要有京剧的歌唱韵味,这对音色就有极高的要求。

2.情,即为演唱声乐作品的感情。《卜算子・咏梅》中,作曲家采用多变的板式、节奏,将作品演绎的跌宕起伏,将梅花的品格演绎的淋漓尽致,歌唱过程中应多理解歌曲的曲式配置,掌握歌唱的最佳方法与技巧。

3.字,即为歌唱中的吐字。《咏梅》这首作品,本来就是一首严格韵律的诗词,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每一个字“字头”“字尾”需要仔细研读,多多朗诵,找准歌唱的感觉,争取做到字正腔圆,将京剧唱腔的作品表达到位。

4.味,即为声乐作品的韵味。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最难唱的就是这个韵味,京味,也是这类作品出彩点睛的重要之处。可以在歌唱学习之外,多听京剧作品,提升京剧歌唱能力,争取将作品中的原有意境表达到位。

5.表,即为声乐中的表演和形体。《咏梅》在演唱时,可以掌握京剧中的云手、亮相、眼神等重要要素,多学习京剧中的“唱”念“做”“打”,从各个部分做好唱京歌的准备,手、眼、声三者相互配合,将歌曲中自信、高贵的气质表达到位。

6.养,即为歌唱者的音乐修养、音乐素养、文化素质。无论演唱什么样的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对作品的内在意义有所了解,才能在演唱的时候有感而发。《卜算子・咏梅》这首声乐作品,是由我们伟大领袖所做诗词,歌唱前应对创作背景进行深刻了解。

7.象,即为歌唱者的形象、气质。《卜算子・咏梅》这首作品,强调梅花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等高贵品格,在歌唱中,应大气、自然,把梅花的品格演绎到位。在演唱时,“声”“情”“字”“味”“表”“养”“象”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绝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在学习和日常练习过程中要将各个方面的要领都融会贯通,才能在表演时自然得体的表现出来歌曲的内涵。⑤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我们的民族声乐也应以其传统的音乐艺术为基点,不断探索、寻求新的血液,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走向世界舞台。而京剧,我们国家的文化精粹,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若将它与民族声乐相结合,相信一定会迸发出绚丽的火焰。

注释:

①陈小珍.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咏梅》的演唱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6.

②李玉婷.民族声乐作品《卜算子.咏梅》的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5(01):97.

③孙玄龄.关于《卜算子・咏梅》京剧曲调唱段的创作[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8(29):101-110.

咏梅诗词范文2

关键词:咏梅诗,萧德藻,以丑为美,咏梅

中图分类号:l.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萧德藻的生平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萧德藻的诗歌曾经名动一时,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萧德藻曾向曾几学诗。杨万里《淳熙荐士录》列他为第13人,说他“文学甚古,气节甚高,其志常欲有为,其进未尝苟合。老而不遇,士者屈之”。杨万里将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举,称为“四诗翁”、“四诗将”。

萧德藻著有《千岩择稿》七卷,在萧德藻死后由其好友杨万里为其作序并刊行,可惜在元代时,在永州被毁,所以后人无法看到他的诗集了,这不免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全宋诗》也只辑录了他的十二首诗歌和若干残句。由于萧德藻的存诗不多,宋诗的研究者对他也没有给予很多的重视。各种文学史、诗歌史均未对其人其诗予以评价。所以直接导致当时名噪一时的大诗人至今的销声匿迹,人们对他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真的成了他所期盼的“隐士”。

二、宋代的咏梅诗

梅花是中国古老的花卉之一。今天提起梅花我们总是能想到它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又同兰、竹、菊被誉为“园林四君子”。但是任何事物想要被认识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梅花虽然在今天被大众所熟悉喜爱,但是最初它也是不被关注的。咏梅诗最早发源于《诗经》。但是直到宋代才发展到顶峰,宋咏梅诗的诗人没有清代的人多但是由于宋代文人对咏梅的偏爱,所以宋代的咏梅诗数量反而多于清代。宋代的咏梅诗数量比前代的咏梅诗数量加起来都多。足见宋人对咏梅的偏爱程度。宋代的咏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宋人用梅来表达思乡之情,用梅来表达对隐士情怀的向往,表达个人感情,通过咏梅来言志。不仅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赋予了梅深刻的内涵。可以说宋人的咏梅诗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还出现了记载梅的专著。在宋代几乎每个诗人都写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

三、萧德藻的咏梅诗赏析

《全宋诗》中收录的萧诗这些诗每一首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有几首甚至堪称佳作。萧德藻的咏梅诗就是萧德藻七绝诗中最具有独创性的诗歌。

《古梅二首》(其一)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古梅二首》(其二)

百千年藓著枯树,一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直愁斜日冻蜂知。

萧德藻的第一首咏梅诗是这样描写这枝古梅的,他首先把梅花比喻成湘妃这样的美女,可是这位美女却是立在冻僵了的蛟龙的脊背之上。萧德藻还把梅花比喻成像月亮一样的海中贝壳。可是这美丽的贝壳却是挂在珊瑚枝之上。这里的“冻蛟脊”和“珊瑚枝”都是对梅枝进行的比喻。通过这两个比喻我们能形象的感知到这枝古梅的丑陋、奇怪。可是接下来又写到这枝丑怪的古梅也有他惊人的妩媚,只是这惊人的妩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知晓的。只有晓寒能为之极致的妩媚所吸引,再无其它的欣赏者。很有几分孤高、凄凉的意味。也抒发了作者的知音难觅、缺少知己的感叹。作者好似有意的描写古梅的丑陋、奇怪,有几分“以丑为美”的意味。作者的比喻也比较新颖、奇特。我认为作者有以这枝丑陋且奇特的古梅自喻的意味。作者与古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孤高、冷傲。同样感叹知音稀少,能理解自己的人不多。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株被千年的苔藓附着着的枯树,它的古老的枝桠上只开出了一两朵花。这枝老树开放在绝壁之上,笛声很难传到这悬崖峭壁之上,可是这株老树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它只是担心在这寒冷冬日的黄昏被冻蜂知道它已悄然开放,要来打扰它生活的宁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株古老的梅树所具备的孤高品格,以及厌烦尘世的纷扰的心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首诗看出作者的归隐之志。

萧德藻所描写的梅都是丑陋的奇怪的,他们有古瘦,冷峭等特点,作者好似故意“以丑为美”,萧德藻所采用的比喻都比较新奇,用典多但是都很精确。将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的理论运用的惟妙惟肖。用字用词全是精心琢磨,精炼而准确。可谓是字斟句酌。萧德藻笔下的古梅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精神鲜活,形神兼具。萧德藻的诗句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含义深远,韵味悠长。

我们还可以从他对“老梅”、“寒梅”、“瘦梅”的咏叹声中,看出萧德藻的气节情操,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封建文人所具有的独立的文人品格意识。封建文人有着高洁的人格意识,萧德藻也不例外。高洁的人格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品行端方,有正义感;二是贞洁自持,出污泥而不染;三是超凡脱俗,不趋附权势,有独立的人格。萧德藻的高洁品格从他的两首古梅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它的梅就像他的人一样。

四、萧德藻的咏梅诗与其他人的咏梅诗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写咏梅诗最出名的可谓是“梅妻鹤子”的林逋,林逋的《山园小梅》这首咏梅诗历来受人们推崇。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料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欲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钾,不需檀板共金尊。

林逋的诗前两句写的是花园中的花已经落尽,只剩下梅花在园中独自开放,占尽风情。颔联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神来之笔。描写的是梅花的影子倒映在清浅的水中,淡淡的香气在黄昏的小园中浮动。颈联描写的是蝶儿、霜禽为了梅花而疯狂,写出了梅花所具有的强大的、无法抵挡的魅力。最后两句写了梅花不为霜禽、蝶儿所动,只愿与诗人相钾而不愿与蝶儿、霜禽进行觥筹交错的应酬。林逋的《山园小梅》写出了梅花的清秀淡雅,不愿被世俗污染的一种高洁的品质。

虽然林逋的咏梅诗与萧德藻的咏梅诗都写到了梅花的高洁,不愿被世俗所扰,想要回避世俗的纷扰,想要归隐的品质。但是两个人的手法是明显不同的。萧德藻描写的梅花是丑陋的、奇怪的,没有什么魅力的。大有“以丑为美”的意思。萧德藻笔下的梅花是枯瘦、冷傲,生存环境也是艰苦的远离世俗的。而林逋笔下的梅花是美丽的,清幽的,典雅的。生存的环境也是很好的。而且也是很有魅力的。近代人陈衍评云:“梅花诗之工致,此可叹为观止,非和靖所想到矣。”认为萧德藻的咏梅诗高于林逋的咏梅诗,但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清代的潘德舆却不喜欢这种风格,他认为:“宋人萧德藻梅诗,有‘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看似倔强,实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一太熟,一太生,同是诗家左道。凡学诗者,入手即辟此二种,方有根基可望,勿认萧君二语胜于季迪也。”我认为萧德藻的瘦硬、丑陋,奇特,虽然不一定能胜过林逋的咏梅诗,但是却也绝不是“诗家左道”。只能说是萧德藻在有意另辟蹊径。不愿亦步亦趋,单纯模仿。他能创造出“丑怪惊人能妩媚”的古梅形象也是实属不易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萧德藻的咏梅诗是在宋代诗人大量写作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所作的与一般咏梅诗不同的,采取的“以丑为美”的独特写法所创造出的风格独特的咏梅诗。

参考文献:

[1]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中华书局,2010年8月

咏梅诗词范文3

关键词:梅花;原型意象;伤春;品格;寄托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梅花是一个备受追捧的意象,咏梅诗数量庞大,精品甚

多,虽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诗歌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发展为一种象

征模式,以至梅花意象所呈现的情意流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加拿大文学批评

家弗莱看来,这种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种典

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

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梅花作为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成为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那么按照弗莱的定义,梅花也是原型意象。

古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梅花本身花色淡小以及地理分布

等因素,秦汉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最初只取其实用之处,晋宋以来才

渐渐得到人们的亲睐,直至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其甚为推崇,才逐步上升为一种

崇高的文化意象。这可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的看出来:"《书》曰: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又曰:‘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毛氏曰:‘梅,枏也。’陆玑曰:‘似杏而实酸。’盖但取其实与材而

已,未尝及其花也。至六朝时,乃略有咏之者,及唐而吟咏滋多。至本朝,则诗

与歌词,连篇累牍,推为群芳之首,至恨《离骚》集众香草而不应遗梅。"???从

梅花作为审美对象开始,一代代诗人对其不断再现、反复运用,强调、突出和强

化了它所蕴含的各种品质。梅花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丰富的

内涵。概括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寄寓伤春之感,表现对时序迁转,年华

易逝的感伤。二是象征高洁离世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品格。三是以梅为思乡怀人

的寄托。

一、 寄寓伤春之感

梅花的花期早,先春而发,待入春后万物复苏,便凋零,其时令特征在诗人

的渲染下演绎成一种伤春感怀,感时伤序的情怀。魏晋时乐府横吹《梅花落》是

最早的以梅花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而早期的咏梅作品大部分是对《梅花落》旧题

的拟作,更多的是由花开花落的表象引出的伤春之感,寄寓诗人对时序变迁及年

华易逝的感伤。南朝梁著名文人何逊的《咏早梅诗》中有"兔园标物序,惊时最

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横枝却月观,花绕凌风台。"这首诗诗抓住梅

花开放的时令特征,感咏时序。梁简文帝萧纲的《梅花赋》里写到"层城之宫,

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北宋秦观的《和

黄法曹忆建溪梅花》中有"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慨叹梅花的凋

零,感慨韶华易逝。南宋刘克庄《落梅》的首联"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

堆墙"则描绘了落梅的凄凉景象,透露了诗人惋惜伤感之情。而北宋周邦彦的《花

犯*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

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

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

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更是以饱含感情的

笔触移情入景,借咏梅抒发了自己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的际遇中所产生的落寞

情怀,是对传统睹梅惊时、伤春怨逝之抒情意态的发展,但对伤春的指涉意义还

是不变的。即便是到梅品被推之尊弥的南宋,诗人仍不能不为之感怀兴叹"何事

雪霜际,不随松桧长。"(邹浩《次韵文仲落梅》)梅花的开落一直是古代诗人词

客伤春怨逝之情的触媒。

二、 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

梅花不争春,其洁白淡雅的孤傲特质,成为了高洁、坚贞的人格象征,常常

被诗人用来自比。唐末陆希声退居故乡时写有《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冻

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这首诗

赋予梅花傲视流俗的品格,表达了自己闲隐绝俗的品质。宋朝人爱梅蔚然成风,

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林逋,他一生未娶,以"梅妻鹤子"自诩,以隐士之心性、

视野去关照体悟梅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花也因此与隐逸之流结下了不解之

缘,被视为志节自守、离世隐逸者的至爱和象征。林逋现存八首咏梅七律,世称

"孤山八梅",另有咏梅词一首。"孤山八梅"中最著名的三联便是"疏影横斜

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数,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

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此三联清绝出世,艳冠古今。他将梅花疏雅娴静

的神韵和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侧面反应出他离世隐逸的生活状态。王安石

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赏了

梅花不畏严寒冰清玉洁的高洁品性,表现了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

下,积极改革却得不到支持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苏轼在《红梅》中以梅花自比,颠沛流离的身世中融入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傲岸之

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他的

另一首《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

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

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而在南宋,由于中原故国的沦丧,使得南宋文化人对孤傲白洁的梅花有着难

舍难分的宿命般的爱,最具代表的就是陆游,他走在沈园里慨叹"何方可化身千

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陆游一生留下了一百三十七首咏梅诗,

其中著名的当属《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鲜明地突出了梅花坚贞不屈的品格,也是陆游一生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及孤傲个性

的写照。他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只有梅花这样

的‘另类’形象才能充分展示超 越流俗的品德意义,也只有梅花这样集松之劲、

竹之峭、兰之幽、菊之贞,而又自具其平淡闲雅之性的典型‘另类’,才能成为

时代精神的最佳载体、道德意志的理想写照。"???

三、 思乡怀人的寄托

古人常以花草相赠以示思念或情谊,梅花也是其中寄托情意的一种载体。"以

梅花作为馈赠之礼可以追溯到先秦","一般民间士女间折梅馈赠的情景大量出现

在梅花始受关注的魏晋时期"。???晋乐府民歌《西周曲》里写道:"忆梅下西周,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兰叶始满地,梅花

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这里梅花被

用来作为一种爱情信物。《赠范晔诗》中有"折花奉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

所有,聊赠一枝春",虽然该诗作者和年代不明(一般认为是陆凯所作),但却是

后世最常用的典故之一,诗人赠春的妙想让人称道,梅花在此承载的是友情。唐

代杜甫的一首《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表达了思乡之情以及对

友人的挂念,"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

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人由睹梅、寄梅、咏梅而生的一系列想象,深刻地表现了其对家乡及友人的深

切想念。 南宋姜夔的一首《暗香》也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在一起,"旧时月色,算

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

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

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

尽也,几时见得。"姜夔的这首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

的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今昔对

比,以人衬花,人花两见。

梅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从古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情

感,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古诗词中大量对梅花这一原型意

象的运用和发展使得其蕴意深入人心。梅花成为长久以来文人雅士的至爱,但不

管诗人词客们在其中注入了多少个人的情感与审美,也不管他们的创作心境和目

的如何不同,凝结在梅花中深层次的稳定意象却一直流转到今天。

参考文献: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第99页.

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丙编卷四.

咏梅诗词范文4

关键词 课后练习;咏梅诗词;知识整合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代诗歌五首》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把“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词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

在硬件设施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都能把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补充完整,并能准确无误说出它写的是“梅”,因为从题名“咏梅”中就能看出来。其全诗如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诗一首托物言志的词,作者以梅花自比,表现了不怕嫉妒,不怕摧残,始终保持自己高洁本性的孤傲品格。

而现在,我们须解决的问题是,《卜算子·咏梅》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课堂上,学生们有说冬天的,有说春天的。说冬天的学生的理由是:梅花没有春天开花的,只听说有“腊梅”,它应是冬天开放。一连串的理由,使得持另一种观点的同学哑口无言。老师面对这样的场景,身处这样的处境,应怎样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应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解释,其解释的合理与正确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是对知识的整合程度。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应首先搞清楚并解决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应把以前的知识储备中与梅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快速地与问题进行整合。整合的步骤是:

1 梅的植物学定义

梅花,《汉语大辞典》里有这样的解释: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叶卵形,早春开花,以白、淡红为主,昧清香。果球形,立夏后熟,可生食。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同样的所指,在《植物学大辞典》里对其有这样的描述:“梅,蔷薇科,樱花属,落叶乔木,茎高二三十尺,叶椭圆形或卵形,有尖端,缘边多锯齿,早春光叶开花,香味甚高,花梗极短,尊紫绎色或绿色,下部连合如筒,上部五裂。花冠五瓣,色有红白、淡红等之别,亦有重瓣者,雄蕊甚多,雌蕊一枚,果实为核果,可食。”而在其他介绍梅的书里,一般把它归为“蔷薇科李属……梅花常在冬季或早春先叶开放,它的花期很长,一般为20—40天。”(《植物王国》)

2 咏梅的佳句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诗人词家都心有灵犀地为梅花留下了最为浓彩的一笔。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到李清照的“雪里己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从宁调元的“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早梅》),到高启的“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梅花》九首之一);从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末销”(《早梅》)再到王初的“迎春雪艳飘零极,度夕蟾华掩映多”(《梅花》),再到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卜算子·咏梅》)。众多的梅咏诗作中,虽然诗词家们各自选取的情感抒发视角不同,或写景,或抒情,或明志,其中暗示人生品质、人生情怀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是有一点可以从中找到共同之处,那就是梅花的不畏严寒的品质,梅花可在冬天或早春开放,且有较强的耐寒性,一般能抵御零下8—14度的雪地低温。正因如此,人们将之与松、竹共誉为“岁寒三友”。又由于早春延绵,并过渡着冬天积雪消融的寒冷,梅花的花期恰与此基本同步,因此,梅花于早春独开而报春,故有“报春使者”之美名。梅花花期成就了它成为春的信使,同时也成就了它报春后随即离开,它的“不争春”。

3 腊梅与蜡梅的刊误

至于腊梅,我们认为还是把它从梅花中另列出来比较适宜些。原因在于,尽管广义上说梅花也指称腊梅,但从植物学的观点来看,腊梅与梅花是非近亲非同种的。具体说,腊梅届于腊梅科腊梅属,而梅花属于蔷薇科。它们虽都开花与冬末春初,但腊梅花是单生,呈杯状,外轮以蜡黄为主,中轮带有紫色条纹,清香扑鼻。因腊梅的花整体呈蜡黄色,故曰蜡梅,而不是人们想当然地理解“腊梅”即腊月开花的梅花。

4 释义刍议

咏梅诗词范文5

“骚雅”是张炎在《词源》中提出的一大词的审美理想。其《词源》云:“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使人读之神观飞越”。对于姜夔本人来说,“骚雅”之词多是一种雅淡之意趣,走的是托物言志、因俗为雅的道路,并且姜恪守法度,即“比兴引托”的手法以及其高超的音乐才能。

首先看其词的“比”、“兴”、“引”、“托”的手法。

“比”、“兴”为《诗经》六义之二,诗中用比兴的手法已成寻常,而姜夔以诗法为词法,所凭借的主要手段为比兴,其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运用比兴来寄托家国之慨。而姜词的比兴较之一般诗词的“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所不同,姜夔词的比兴主要体现在言外之意上,即具有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的特征,这无不和时代政治背景密切相联系,南宋朝廷的苟安,使词人在沉痛中更加悲惋。“引”在这里是指引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的作词手法,而“托”是指姜词末尾以景托情,画龙点睛的手法,如《暗香》和《疏影》。

《暗香》与《疏影》是词人冒雪访范成大期间,应主人之邀而作的两首咏梅词,词调取名于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爱梅是中国文人高雅情趣的集中表现,尤以南宋发展到极致,白石咏梅词颇多。

1.先言比兴

《暗香》《疏影》历来被认为是寄托深意之作,虽然所寄托的内涵各家理解各有迥异,但以政治寄托为多。《暗香》咏梅主要从爱梅、赏梅视觉忆昔伤今,沿盛衰脉络的起伏回环叙写,融入身世感叹。上片由旧时的月下赏梅,与佳人采梅,说道今日文采已减,但西湖梅香,让诗人幽情涌动;下片言江南水乡,叹寄梅无路,忆浪漫故事,喻时光匆匆。《疏影》咏梅则巧妙地运用数则典故,刻画梅姿、梅品、梅命,来比作者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并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2.再言引托

《暗香》引用两则典故:“何逊而今渐老”,梁朝人何逊曾写过《咏早梅》一诗,作者以何自拟,喻文采已不是当年之勇;“寄与路遥”暗用南朝陆凯折梅赠友事(见其《赠范晔诗》一诗)。而在《疏影》中,所用典故数量令人惊叹:“翠禽”两句引用赵师雄遇梅花神典故,写梅之芳洁!“无句”之句化用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之句;“昭君”至上片结束,分别引用汉宫女王嫱出塞故事(《后汉书・南匈奴传》)与杜甫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之句;“飞近蛾绿”是寿阳公主梅花妆额头之事;“早与安排金屋”云云,引用汉武帝刘彻少时故事;“玉龙哀曲”指笛曲《梅花落》,同时李白也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部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句。各种典故在作者笔下运用得十分巧妙得体。

其次,词是一种音乐文学,这是人们的共识,姜夔音乐造诣极高,他将自己的诗歌与词曲编成为一集,命名为《白石道人歌曲》。他认为不同的词曲应在不同的场合吟唱,并对当时一些俗乐进行了雅正改造,如将仄韵的《满江红》改为平韵,将《照小贰督钦小犯奈琴瑟曲,并对一些曲子注明乐谱,如《杏花天影》《玉梅令》等。

先作词后成曲有利于作者情感的不拘束的抒发,更能切合文学与艺术结合的本质。姜夔的这种作词作曲方式,也是对“雅词”诠释的另一有效途径,正如赵晓岚所云:姜夔这种“文乐互为表里的创作精神、独具个性的自创曲谱,加上贵族背景的创作场合和传播媒介,都是对以柳永为代表的市井文化的反拨,必然造就出入雅于俗、以雅济俗、化俗为雅的结果”。

姜夔去世后,有大批追随者集中于其身旁,由于共同艺术追求和相互之间切磋,使这种词风在南宋晚期的词坛上余波不断,代表人物为史达祖、高观国等人,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词自鄱阳姜夔句啄字炼,始归醇雅;而达祖、观国为之羽翼”。这种影响尤其到了清代的浙西派与常州派时期,掀起了学习姜夔的又一次高潮,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文学景观。浙西派的开创人朱彝尊甚至提出“词莫善于姜夔”、“姜尧章氏最杰出”的说法;常州派的陈廷焯对姜的评价也很高,他在《白雨斋词话》中讲到:“姜尧章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绕有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各种评介虽不同,但对姜夔的这种词风影响的肯定几乎成了一个定局。

参考文献:

[1]张炎.《词源》卷下[M].北京:中国书店,1985.

咏梅诗词范文6

1.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石灰吟》和《墨梅》。

2. 石灰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白色,由石灰石烧制成的材料。“吟”什么意思?(预设①: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赞颂。)

3. 我们有没有背过古诗中有“吟”字的。

(预设①:《暮江吟》《游子吟》)

4. 那《石灰吟》是什么意思?(赞颂石灰)

5.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① 粉骨碎身 不是粉身碎骨。② 焚烧的“焚”墨痕的“痕”都是前鼻音。)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问题,由生活实际出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和感觉,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 检查预习,粗知诗意

1. 指名读古诗,强调节奏。

2. 了解诗人。用简短的语句介绍查找的资料

(预设1:于谦:明朝人,为官清正,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爱戴。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预设2:王冕:元末明初人。靠自学成为画家、诗人。尤善画梅,人称“画梅圣手”。这首墨梅就是题写在画上的诗,叫作――题画诗。)

【设计意图】在这一个教学板块中,将读懂“诗意”作为重点。其次,了解作者才能感知诗意,所谓“诗品即人品”。教师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并给予有重点的指导,同时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贯穿在读中,为后面的读做好了准备。

三、 精读《石灰吟》,梳理学法

1. 读了《石灰吟》,对石灰有哪些了解?

(预设1:石灰要经过开采石灰石、烈火焚烧、最后要碎成粉末;石灰的品质是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 在读诗时,我们的眼光会被这三个词语、十二个字牵动,这三个词语点明了石灰产生的过程。(出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集体读)

3. 结合图,感情渲染介绍石灰的一生。

4. 看到这12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5. 可是,诗人并不是想让我们慨叹石灰的不幸。请关注这样两个词:若等闲,全不怕(点红)。你读出了什么?(预设1:坚强不屈、顽强……)

6. 出自深山的它们,在千锤万击中经受住了考验,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这一切为的是什么?(要留清白在人间)

7.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8. 结合于谦生平,说说他的志向。找石灰与他的志向之间的联系。

9. 于谦借石灰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样的写作方法叫作“托物言志”。

10. 背诵《石灰吟》。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一句提醒语:“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学生知道写的不仅仅是石灰,还暗含着诗人自己,明白了他写诗的目的。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辨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背后的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

四、 总结咏物诗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墨梅》

1. 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咏物诗的方法。预设:通过读诗,了解物的特点和品质;感悟联系诗人经历故事想表达的情感或志向;抓物与人之间的联系。

2. 用刚刚总结出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读懂第二首诗《墨梅》。(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3. 交流汇报:

(预设①墨梅特点:花开得很清淡,高雅。颜色素净,清香阵阵;② “清”清高、有一种清廉,有一种高洁的意思;③ 王冕的志向:淡泊名利,坚贞不屈,不愿同流合污。)

4. 背诵《墨梅》。

【设计意图】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对咏物诗的学习方法进行回忆和梳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合作学习。

五、 总结

上一篇张信哲信仰

下一篇珍惜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