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古诗范例6篇

雨的古诗

雨的古诗范文1

早晨下雨当日晴的古诗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雨的古诗范文2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来源:文章屋网 )

雨的古诗范文3

2、细雨度深闺,莺愁欲懒啼。——刘复《春雨》

3、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陆游《春雨》

4、欹枕闻春雨,闭门见绿阴。——仇远《题扇》

5、一宵春雨晴,满地菜花吐。——郭仁移《村居》

6、一犁足春雨,一丝摇晴风。——叶茵《耕钓境》

7、绿树含春雨,青山护晓烟。——唐寅《山水图》

8、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孟郊《春雨后》

9、春雨细如丝,如丝霡霂时。——吟邵雍《春雨》

10、腊雪瑞我麦,春雨嘉我谷。——陆游《后杂兴》

1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13、一水鸣东西寺,春雨洗南北山。——章甫《题画》

1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5、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张协《杂诗十首》

16、江皋正月雨,平陆亦波澜。——齐己《江上值春雨》

17、最怜滋垄麦,不恨湿林莺。——李中《喜春雨有寄》

18、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偁《点绛唇》

19、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张正见《后湖泛舟》

2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21、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虞集《听雨》

22、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朱熹《春日》

2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4、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27、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秦观《春日》

28、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徐凝《春雨》

29、秋风魏瓠实,春雨燕脂花。——范成大《题赵昌木瓜花》

30、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赵师秀《有约》

3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江南春》

32、春雨溟蒙,春云叆叇。——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33、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刘子翚《园蔬十咏·韭》

3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

3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36、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37、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平乐》

38、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

39、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40、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谢良辅《状江南·仲春》

41、梨花千点白,春雨几声寒。——释道昌《颂古五十七首》

42、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戴叔伦《春怨》

43、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44、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5、湿尘轻舞唐唐春,神娥无迹莓苔新。——李咸用《春雨》

46、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徐俯《春游湖》

4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

48、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4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雨的古诗范文4

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讲话中说道:“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画面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既使学生领略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下面就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谈一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教什么。

一、诵读是根本

“熟读成诵”,熟读是古诗积累的基础。清代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诗文字少而意深,单音节词多而韵味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达到辨音识字、明义晓理、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诵读是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性决定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才能培养语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诵读必须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一是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读出停顿、韵脚,读得有板有眼;三是读出内容,通过读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诗句想要突显的意思;四是读入画面,通过诵读在脑海里映现诗句所描绘的或静止或流动的画面,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五是读出情感,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背景的了解,明白借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诗人的情感在诵读中流淌。诵读的过程就是对诗的理解加深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疏言是基础

所谓疏言就是疏通句子大意。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主要在于特殊的诗歌语言、生疏的字词、古今词语差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调”“补”等方法理清一般的句子顺序。可以针对不同的年段特点,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可借助图片、简笔画或提供关键的字词意思,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大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古诗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只要提供“翻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等词的意思,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三、意境是重点

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小学生来说,感悟诗的意境,就是在读诗的过程中,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这样设计:

师:诗写的是夏天的暴雨,如果让你画一幅夏日西湖骤雨图,你觉得好不好画?为什么?

生:一首诗画一幅画,很难画出来,这一首诗是流动的画。

师:如果一个场景是一幅画,你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画面?从这首诗中找答案。

生:可以分为雨前、雨中、雨止、雨后几幅画面。

生: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画面是乌云滚滚;雨中是“白雨跳珠乱入船”,面画是大雨倾盆;雨止是“卷地风来忽吹散”,画面是风来雨住;雨后是“望湖楼下水如天”,画面是雨过天睛、水天一色。

生:前三幅是动态的画,最后一幅是静态的画。

四、情感是提升

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写诗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要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就要“知人论世”,就要了解诗人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只有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在读懂作品之后再反过来进一步认识作者。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是任何一首诗词作品的产生都缘自于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背景下有特定的目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反映自然界风雨的变幻莫测、迅速神奇,但这个变化和诗人个人的坎坷经历、官场无常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补充诗人的背景资料,如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诗人写景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高兴,因为诗人用珍珠来形容雨点。

生:苏轼是书画家,一生爱墨,他喜欢墨超过了珍珠,所以从“墨”字也可以看出他喜欢、欣赏这场暴风雨。

师:让咱们也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一起来读一遍。

师:其实当时的苏轼正遇到人生中的暴风雨。他本来是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大臣,因为某种原因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官,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呢?

生:苏轼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师:这场“暴风雨”把他的忧愁冲得一干二净了,“卷地风来忽吹散”。哦,原来“我”的人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五、表达是目标

2011年版《课程标准》更突出地强调关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教学古诗,首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欣赏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品析“翻墨”“跳珠”“乱”“卷”等词的妙用,鉴赏诗人在写雨来之前、雨到之时、风来雨止、雨过天晴时用词表达的精巧,体会“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形象、“未”“乱”“忽”表达的迅捷。其次,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有一个炒股的人,昨天用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容股市行情,今天他又用了“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知道这个股市涨跌是个什么行情呢?

雨的古诗范文5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雨的古诗范文6

我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典诗歌魅力无限,其中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无可替代。古典诗歌的教学为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诗教学中,不仅应该教授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更应该以引导学生领悟古诗中的情趣与理趣为重点。目前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常以精简的文字描述了许多动静相宜、色彩明丽的唯美的画面,以优美的意境描绘了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是意境美、画面美、语言美相融合的优美篇章。古诗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仅应关注学生情趣的培养,还应让其注重诗中理趣的培养。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人们用语言对其情感、唯美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进行描述,高超的诗人能够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将诗、画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王维的名诗《送元二使安西》中所写的“渭城朝雨混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便描述了这样一个诗中画、画中诗的场景,朗润的早晨、轻柔的柳条、潮润的轻尘、飘飘细雨、幽静典雅的酒店,这些平凡的景物,经过诗人的巧妙集结,使读者像身处画中一样。就这样一句话便描述出了诗人的离别情怀,渲染其凄凉的氛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阴雨天,春天的清晨里细雨潮润了路边的飞尘,使柳树和旅舍得到洗涤,也使得空气中渲染了一种凄清冷落、春寒料峭的氛围,使诗人不舍友人离别之情展现的淋漓精致。

唐代诗人常用赠送折柳来表示对有人离别的留念之情,下雨过后尽管柳色唯美,但是添加了诗人的离别情意。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字便体现出了诗人敬酒时的殷勤,诗人与友人喝越多的酒就表示其离分手的世界也越来越接近。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明了诗人的劝酒心意,频繁殷勤的劝酒,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怀,伤感离别之情,也是对友人日后寂寞孤独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寻常的语言、平常的话语中,饱含了诗人激荡奇崛的离愁、情思。

古典诗歌中德精简语言不但凝练而且传神,若学生们仅仅从语言的理解方面来进行古诗的学习,便会非常含糊、笼统的理解古诗中蕴含的画面美。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将诗与画相结合,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并体会古诗中的画面美,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析文如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诗中体现的情感美食诗的灵魂及生命,因此语文学习阶段的古诗教学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们进行审美体验,析文如情,以陶冶心灵。从景入情,寓情于景,以构建出情与景融洽交汇的艺术境界。诗人杜牧所创作的《江南春》中,便句句蕴含丰富的情感。诗中的开头,便以江南唯美的春色着手,“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表明了千里江南,到处都是绿叶红花、燕舞莺歌、水村山郭,及在风中飘扬的酒旗。江南所展现的生机盎然、春光明媚的美丽景色,诗中所展现的也是整个江南唯美春色的一个缩影。从多个角度如视觉、触觉、听觉,全方位立体的描绘了春风、酒旗、山城、水乡、绿叶、红花、黄莺这七种景物。

这其中景物的形状、颜色各异,但都恰到好处的与诗的题目遥相呼应,构建成一副江南春色的画面。诗中最后两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描绘了在绵绵细雨中德楼台、寺院,但似乎仍然在描绘江南的春色,置于红花绿叶和水村山郭中的楼台寺庙,因此绵绵细雨在笼罩了楼台寺庙的同时,也笼罩了酒旗、红花绿叶及水村山郭,尽显江南春色的神秘美。看似在单纯的描绘江南春景,实则是抒情,并蕴含了讽喻的意义,诗中诗人忆故思今, 静静的聆听鸟啼,表明了诗人对晚唐时期统治者对佛教的迷信的不满。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从景入手,共同再现诗的画面:楼台烟雨、水村山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并从字面了解诗人忧国忧民、感伤时事的深切情怀。能够将学生们带入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以让学生明确诗人作诗的情感创造的条件,让学生易于理解并加强其创作力。

三、想象、体验、品味,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古代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我们的语言文化教学的经典素材。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现代汉语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古诗词可以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物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中的对象;情境则是诗人的主管情感;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统一,是物境、情境的升华。三种境界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我们欣赏一首诗歌一般都是遵从物境――情境――意境的顺序,首先在脑海中构造出诗中的画面,然后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诗中的意境。诗歌的教学需先从字、词入手,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字、词、句最后到全篇,逐步构建诗中的形象,通过诗中的环境、对象等类比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中形象和情感品味其中意境。诗歌教学,积累词句意思是一个目标,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审美素质是学生素质培养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那么,诗歌境界教学法正是一种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方法。

四、享受多维砥砺的理趣

古诗中有许多名句饱含了许多深刻道理,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激励着人们。如诗人陆游著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久不衰的激励着后人,表明纸上谈兵是难以实现目标的、获得真知,应该切身投入,注重实践。因此在对此诗的解读中,不仅要疏通其字面含义,还应该领悟其中蕴含的意思,根据诗中前后文的内容及学过的课文知识进行沟通,全面、多维度的角度去理解诗句蕴含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维,并通过其他课文知识进行佐证。如著名明代医药家李时珍,自小便立志要学习医术,于是尝药草、访名医,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到著作《本草纲目》。又如美国的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从小便没有经受正规的教育,但是他坚持努力不懈的实验,最终拥有了留声机、白炽灯等1093项自主发明。在这些古今中外的事例佐证下,形成现实-哲理-现实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们享受这多维度砥砺的理趣,深化了学生们对古诗中至理名言诗句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