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导师辅导工作计划范例6篇

育人导师辅导工作计划

育人导师辅导工作计划范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辅导站(以下简称函授站)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部委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或批准,并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本、专科函授教育所属函授站。

第三条函授站是举办函授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主办学校或学校)对函授生进行教学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的机构。

函授站业务上接受主办学校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函授站的工作进行指的领导,行政上接受设站单位的领导。函授站所在省、自治区、导和监督。

第四条函授站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政府法令,贯彻国家有关函授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规章,执行主办学校和设站单位签订的建站协议,执行主办学校的有关制度,配合主办学校认真、严格地组织教学。

第二章设置

第五条主办学校和设站单位根据本规程协商建立函授站。

第六条主办学校设站应遵循的原则。

(一)拟设站的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业务主管部门。学校不得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和个人签订建站协议;

(二)根据系统,行业或地方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本校函授教育发展规划,在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教委批准的招生区域内,合理设置函授站;

(三)设置函授站的数目和函授站距离主办学校的远近,应同学校的办学力量和管理能力相适应;

(四)函授站一般应建在函授生较集中、交通较方便的地方。

第七条设置函授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连续或隔年报考的生源;

(二)能配备专职或以专职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管理人员队伍;

(三)能就地就近聘请合格的辅导教师;

(四)能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场所和其他教学条件;

(五)能提供或筹集函授站经费。

第八条提倡在普通或成人高等学校、普通或成人中专学校、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中心建立函授站。

若干所普通高等学校若同时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举办函授教育,经过协商可以联合建立函授站。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所属学校的函授站及招生的范围,一般不得超出学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国务院部委所属学校(包括受部委委托办学的其他学校)的函授站应根据部委对系统、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函授布局的规划安排。国务院部委所属学校,也可根据地方需要和有关规定建立面向社会招生的函授站。

第十条主办学校和设站单位协商后,应签订建立函授站的协议。建站协议应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一)主办学校(建站方)与设站单位(设站方)各自的职责、权力和义务;

(二)开设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层次(本、专科)、学制、招生对象、招生人数、覆盖地区(或招生范围)、发展规模;

(三)函授站地点及办学条件;

(四)函授站站长、副站长及工作人员;

(五)函授站经费来源和管理办法;

(六)履行协议的期限;

(七)变更协议及违反协议的处理办法;

(八)经双方同意的其它有关函授站的内容。

第十一条建立函授站必须到函授站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备案手续。在履行备案手续时,主办学校应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教委颁其举办函授教育的文号及专业备案情况。建站协议在履行上述手续后方能生效。

第十二条函授站的站长、副站长及工作人员,由设站单位提名,与主办学校协商确定。站长、副站长及工作人员的变动情况应及时报函授站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受上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章职责

(一)及时传达国家有关函授教育的方针、政策;

(二)对教育质量及在函授站所进行的教学环节负责,指导函授站辅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制定函授站协助学校进行学籍管理和招生等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四)派遣主讲教师,聘任或派遣辅导教师;

(五)每学期或每学年对所属函授站工作进行检查或评估,表彰工作成绩优异的函授站和工作人员;对办学条件不能保证,管理混乱的函授站,应会同设站单位进行整顿;对不能保证辅导教学质量的函授站,应予撤消;对工作不负责任或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应与设站单位协商予以批评教育或调整;

(六)每学期或每学年召开函授站工作会议,安排工作,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七)组织函授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学习国家有关函授教育方针、政策和函授教育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

第十四条函授站的职责是:

(一)协助主办学校做好在本站所在区域的招生工作;

(二)协助主办学校做好本站函授生的学籍管理工作;

(三)承担主办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交给的教学辅导任务,执行主办学校交给的有关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

(四)负责及时、准确地向函授生分发教材和辅导材料;

(五)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教师和函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生活条件;

(六)向主办学校推荐辅导教师,并协助主办学校做好辅导教师的管理工作;

(七)做好函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与函授生所在单位联系,争取单位对函授生学习的关心和支持,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

(八)及时向主办学校反映函授生、辅导教师对教学及管理工作和意见、建议;

(九)健全行政、教学辅导、后勤、财务等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十)定期对本站所承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自我检查,积极配合主办学校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受委托的地、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本站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十一)每学期或每学年向主办学校、设站单位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受上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地、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报送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十二)建站协议规定的其它有关职责。

第十五条不承担第十四条第(三)或(六)项职责的,应称为函授点。

第十六条设站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主动配合主办学校落实函授站的建置,提供为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条件;

(二)解决函授站正副站长、专职管理人员和专职辅导教师的编制、职务聘任及工资待遇;

(三)做好函授站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定期研究和检查函授站工作;

(五)及时传达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第四章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

第十七条函授站设站长人(一般可由设站单位负责人兼任),副站长—人。管理工作人员根据需要配备,可按函授生人配备管理人员人的比例安排。

函授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熟悉教学管理业务,工作负责,品德好,作风正派,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第十八条函授站负责人的工作人员应按受必要的培训。

第十九条辅导教师既可由主办学校从本校教师中选派,也可由函授站将本站或本地能胜任函授辅导工作的人员向主办学校推荐。函授站推荐的辅导教师应由主办学校审核同意后,方可作为辅导教师担任教学辅导工作。辅导教师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十条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教师职务,有一定教学经验和能力。

辅导教师应认真按照主办学校的要求进行教学辅导,教书育人,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十一条主办学校应当指导和考核辅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应组织辅导教师到校短期进修、集体备课、交流经验,以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第二十二条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函授站专职辅导教师,经过一定时期教学工作实践的考察,可由设站单位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委托主办学校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评定助教或讲师的教师职务资格。设站单位为其办理任职手续并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不能套改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

第二十三条兼职辅导教师的编制、职务聘任及工资待遇,由其所在单位解决。

第二十四条对于不符合条件或工作不负责的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主办学校或函授站应及时更换。对于作出优异成绩的辅导教师,应予以奖励。

第五章经费

第二十五条函授站所需经费,由设站单位提供或筹集。

第二十六条函授站的经费,必须用于函授站的教学、管理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不得挪作它用。

第六章管理监督

第二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函授站的主要管理职责如下:

(一)向函授站和设站单位传达国家有关函授教育方针、政策,执行有关法令、法规;

(二)根据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和设站单位的条件,统筹规划面向本地区招生的函授站布局,择优设站。注意利用和发挥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其他部委所属学校的优势和作用;

(三)向函授站有主办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指导学校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计划;

(四)监督建站协议的执行;

(五)定期检查、评估函授站的工作。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函授站,应责成主办学校停止在该函授站的招生,进行整顿或通知主办学校撤消该函授站;

(六)帮助解决函授站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在有条件的地、市、区、县设立综合函授站或函授教育中心;

(七)组织函授站交流经验,学习国家有关函授教育方针、政策,培训函授站工作人员;

(八)执行国家教委赋予的有关任务。

第二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可将上述部分职责委托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执行。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部委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所属学校建在直属部门、单位及行业系统的函授站,形成函授网络。为函授站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监督、检查教育质量。配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函授站。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条主办学校及其函授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视其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部委的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顿、责成主办学校停止在该站招生或通知主办学校撤消该函授站。

(一)未按本规程规定设置函授站的;

(二)不履行函授站职责和建站协议的;

(三)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

(四)以函授站名义独立办学等超出函授站职责和建站协议进行活动的;

(五)违法或违反国家教委有关规定的。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规程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所属函授站。

育人导师辅导工作计划范文2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育人导师辅导工作计划范文3

一、做好前期组织工作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基础

⒈通过调查摸底进行培训指标分配,做好参训教师的遴选工作

“国培计划”是根据培训计划采取指标分配的形式来组织培训的。省国培办根据本年度国培计划,按项目、分学科把培训指标分到各市,市里再按比例把培训指标分配到各县(区)。尽管指标分配时是遵循“按需分配”和“项目和学科相对集中” 的原则进行的,但在落实培训指标方面,依然会出现市县学校指标分配不均的现象。指标分配多者,为凑够人数,甚至安排非专业教师参培;指标分配少者,一些农村小学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再者由于政策宣传或相关部门工作做得不到位,每年都会出现重复选派或选“闲人”参培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调查,难以做到“按需分配”;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减缩选派流程,没真正落实“依愿选派”。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第一,国培计划在每年的下半年开展,各县市可以在上半年4、5月份开展调查摸底各学校的培训情况和指标需求,按照“教师学校县教育主管部门市教育主管部门”逐级提交各培训项目的指标需求,市教育局则根据省里下达的指标依各县所需比例分配,县教育局则根据各校所需按比例来分配培训指标,这样就克服了行政指标分配或平均分配带来的名额浪费或名额不足的弊端。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组织学校校长进行专题学习,解读“国培计划”的培训性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明确“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分类和选派学员的要求。要求选派参培学员时,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校长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和指标分配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培训,真正做到按需选派,依愿选派,确保“国培计划”的生源质量。

⒉建构辅导教师能力胜任体系,提升辅导教师的助学能力

班级辅导教师是培训管理最直接实施者,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责任直接决定了培训推进和培训的质量。因此,在遴选辅导教师时,除了在满足学历、学科、教龄、业务表现、培训经历等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等,对于态度不积极,工作不认真,业务水平不达标、工作和辅导时间有巨大冲突的老师应不予聘用,以免影响辅导质量和培训效果。选好辅导教师后,进行开班前的集中培训还是非常必要的。尽管大多数辅导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培训者培训,但每年都会因各种情况调换或增加一些辅导教师,这些教师缺乏国培辅导和管理经验,很有必要进行集中培训。再加上每年培训政策和培训要求或多或少有些改变,也有必要组织辅导教师集中学习和交流。针对这些情况,可以由市主管部门在培训账号发下之时,组织所有承担本年度辅导和县级项目管理工作的教师集中学习。学习培训方案,明确培训要求,交流培训心得,共同探讨培训难题。市级管理员还可借此机会督促所有辅导教师创建好班级QQ群,统一收集,以便县项目管理员在发放帐号时及时告知参培学员,为开班后快速高效引导学员登录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⒊做好开班培训指导工作,提升学员培训学习效能

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远程培训是以市为单位按项目、分学科来组班学习的,班级学员分布广,覆盖面大。如何组织好学前培训也是县项目管理员和辅导教师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纵观3年来的培训实施情况,凡是组织了学前培训的县区,学员上道快,参训率高,整体学习质量好。这也充分说明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一道理。因此,在培训账号生成之后,县级项目管理员与教师进修学校的辅导教师要联合起来利用发放账号的机会组织全区所有参培学员进行学前集中培训(如果参培训学员太多,可以根据项目和学科选派学员代表参加,回校后再进行二次培训)。集中培训时,先把学员集中在一起,分发学员手册,集中解读培训方案,统一讲解培训日程安排和培训考核要求。然后按培训平台分班到网络机房,由承担该平台的学科辅导教师根据本平台的培训方案,对课程的目标,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研修形式、考核评估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同时指导学员加入班级QQ群,并登录学习平台,了解平台设置。通过学前培训,学员明确了培训要求,掌握了平台操作要领,既有利于缓解他们参培的畏难情绪和抵抗态度,也为快速引领学员登录学习,确保培训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是确保培训有效推进的关键

⒈辅导教师辅导、管理及时到位

国培中西部远程培训采取辅导教师兼班级管理员的管理模式。因以市为单位组班,班级人数多、学员分布广,这就加大了辅导教师的辅导强度和管理难度。要如何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好辅导任务,对辅导教师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考验。结合笔者几年来的辅导与管理经验,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①培训前期,陪伴引导。培训开始时,学员遇到的问题多,困难多,辅导教师要舍时相陪,要尽可多的时间在网上释疑解惑,引导陪伴学员登录学习,缓解学员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②培训进程中一要及时批阅作业,参与讨论交流。通过及时批阅作业和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纠正。二要及时班级学情,表扬积极分子,督促落后教师;三要定期组织班级学员进行集中研讨活动,通过集中研讨,了解学情,解决问题;③制定班级评选细则,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培训初始可以结合省级考核评价标准制定好班级评优细则,有了具体可依的评优细则,学员就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激励他们认真对待各项作业,提高研修质量。④通过班级简报展示优秀成果,表彰学习榜样。远程培训中最关键的是要点燃学员学习的激情,而简报就是能够点燃学员激情的一个版块。辅导教师可利用班级简报来写班级寄语,进行学情分析、展示优秀作业,热点沙龙,呈现精彩留言。学员看到自己的研修成果得到肯定和展示,心中自然高兴,学习就更有干劲了。而其他学员通过学习优秀成果,则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同时激发起努力争优的斗志。

⒉发挥好县级项目管理员的督导作用

从2011年开始,湖南省中西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采取增加县级管理员的方式来加大管理督导力度,这一举措不仅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辅导教师的管理难度,也提高了参培学校和参培学员的思想认识,客观上起到了提高培训质量的作用。结合三年来的培训情况看,凡是责任感强的县级管理员,本县学员的参培积极性就高些,学习质量就好些。凡是责任心不强,放任自流(不组织学前培训,不关心本区学情),管理力度弱的县级管理员,本县的参培学员辅导管理起来难度就大,学员思想涣散的现象较前一种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市主管部门在选拔项目管理员时,尽可能选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来承担,这样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行政督导作用,有利于帮助辅导教师解决班级学习“钉子户”的问题,从而使整个培训工作得已顺利推进。

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是确保培训实效的强有力手段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上级部门的规划、指导、管理和评估;没有各级部门的分层负责,没有参培学校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单靠辅导教师、管理员、技术员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激励考核机制非常重要,这是确保县级主管部门重视、参培学校重视、参培学员重视的强有力保证。市县校要把远程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做好宣传发动、指导和服务工作。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对县区的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并纳入年度教育督导内容。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则要建立起对学校的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把各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校长业绩考核的参考;通过建立培训督导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使市县学校重视远程培训管理,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保障校内上网条件,落实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指导和考核等,用绩效考评驱动优质管理,抓实管理。

四、重视培训结果管理是确保培训实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结业统计全市通报,组织交流积累经验

国培中西部远程培训,都安排在年底结束,然后就是省项目组的统计,评优、制证发证等收尾工作。辅导教师和项目管理员的工作似乎到此就完成了,大家都沉寂起来,各自忙自己的去了。笔者认为历时三个半月的辅导管理工作,轰轰烈烈、呕心沥血,优秀者自有良方,落后者定有苦衷,大可利用此时以市为单位进行集中总结和交流。结合省级评优结果表扬一批,针对培训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反思,为来年的国培顺利开展积累好的经验,共同探求良策。

⒉加强培训服务职能,确保培训各项证书及时发放到位

由于国培中西部远程培训规模大,参培人员多,优秀证书、结业证书的审核、打印和分发工作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加之培训过程中学员信息的替换更改导致前后学员名单变化,这也给领证发证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这也是导致有些结业证书、优秀证书不能及时发到学员手上的一个原因。此外,县(区)主管部门领回证书没有及时有序发放,以致于出现后一年培训开始时还有前一年参培的学员说自己还没领到结业证书或优秀证书的情况。这项工作的不及时,不仅磨耗了学员那份期盼和成就感,还徒增几份怨言和失望。因此及时、有序发放培训各项证书是提高培训实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县级项目管理员应在辅导教师的协助下统计好所有项目的最后结业和优秀名单,据此领证发证,确保证书及时、准确发到各个参培教师的手上,圆满完成此项培训的最后服务工作,给学员一种满意服务有始有终的感觉。

育人导师辅导工作计划范文4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每个人都需要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具备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开展了生涯规划的辅导,引导学生从人生发展角度思考当前的生活,设计自我发展,让生活的每一步都更有意义。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他们的言行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很努力地学习。你们将来要与他们竞争,你们在学校的成功不仅仅决定了你们的未来,也决定了21世纪美国的未来。”英国首相卡梅伦说:“中国正在经历教育的复兴时代,印度有很多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自满的做法将会给我们社会的繁荣带来打击。”新加坡教育部指出,政府的长远目标,是要保留母语和传统文化,把握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良机,也保留新加坡在亚洲作为一个现代的、国际化的、多元的文明社会典范。

 

 

一、美国、英国、新加坡教育政策新动向的启示

 

1.增强危机意识和教育改革的使命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保持清醒头脑,针对教育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锐意改革。要尽快调整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心,从主要致力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向教育管理理念、体制的系统改革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和体制的落后,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2.对教育发展导向进行准确定位,切实确立教育的“价值导向”,把广大师生、家长从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解放出来。当国外诸多国家教育发展重心已经或正在经历“知识一能力一价值”的转变时,我们却依然陷入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为他们做出了什么样的示范和构建了什么样的环境。因此教师的个人成长很重要,教师自身的生涯规划应该受到重视。教师的生涯发展具有独特的模式,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对教师个人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教师生涯发展更多是理论研究,如何通过实践促进教师的生涯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恶性循环之中,师生身心负担沉重,学校和家庭苦不堪言,令人忧虑。如果教育价值导向不清,教育实践将南辕北辙。

3.切实重视教育对民生幸福、社会和谐的基础性作用,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以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和价值观来应对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所带来的教育变化,以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来促进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给底层人群向上层社会流动以希望和机会。

教育者的心胸要博大,目光要长远,行为要高尚。

4.以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衡量学校及教师的绩效,尽快解放学校、教师和学生。切实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鼓励校长、师生把主要兴趣和精力放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上,致力于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美德培养和创新精神孕育上。一些政府部门往往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标准来考核学校及教师,这是导致我国教育思想功利化、教育行为错乱的根本原因。当前,创新教育质量督导和评价标准与机制,建立独立、科学、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二、对教师开展生涯辅导的思考

著名的生涯发展学者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它统合了人的~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个人对工作的投入而流露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式。生涯不是个人在某一阶段所特有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终生发展的过程。可见,生涯并不是个人在某一时段所拥有的职位、角色,而是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拥有的所有职位、角色的总和,这个总和不仅限于个人的工作或职位,应该涵盖人生整体发展的各个层面。

那么,生涯规划就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大学专业、一份职业或一个工作地点。它包括彻底地分析我们自身和我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所有角色。持续进行的生涯发展是我们毕生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我们生涯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对生涯决策和生涯问题解决了解的程度。

“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这句话说明了生涯规划的本质与精髓,也指出了生涯辅导的方向:立足现在,胸怀未来。生涯辅导不同于职业辅导,职业是实现生涯目标的一个工具,生涯辅导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美满的人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生活。在教师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危机,也许并不仅是工作上的问题,还包括家庭和个人发展的问题。

因此了解生涯及生涯发展,认识教师的生涯发展的特点,才能帮助教师在遇到生涯发展的危机和困境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应对,最终拥有完满的一生。

目前我们对于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学科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等。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其落脚点也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述理论和实践都忽视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个体生命的意义,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生命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忽视了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克鲁斯博士说:“继续教育是指导人们为了他们的生涯,为了他们的前途而进行的经常性的循环教育。”这提示我们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局限于眼前的,而是着眼于社会与个人未来发展的教育。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生活幸福、身心健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要关注教师的生涯发展,关注教师作为整体人的内在需求,关注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当下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

由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即关注教师“专业”的发展,到关注教师整体发展,即“整体生命”的发展,其中包含专业生活与非专业生活,眼前与长远的发展,它直接关怀具体的教师个人,直接牵挂教师个人的生活质量,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同时,“教师生涯规划”鼓励由教师本人“规划”

自己的发展。教师作为一种专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更需要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因为自主性是教师全部工作的核心,也是教师最基本的特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最根本的是教师个人的自主性成长,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不断地实践反思。因此,有必要通过生涯规划提高教师个人自主发展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真正为学生和自己负责。

 

 

三、教师生涯辅导的实践

 

1.教师生涯辅导的目标定位生涯辅导,是指由辅导人员结合其专业知识提供一套有系统的计划,用来促进个人的生涯发展。在这套计划中,结合了不同心理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帮助个人了解自己,了解教育环境、休闲环境与工作环境。经由生涯决定的能力,选择适当的生活方式,增进个人的幸福,进而谋求社会的福祉。

对教师生涯辅导的目标定位是:教师生涯辅导不仅要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而且也要促进其在生命历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辅导帮助教师树立规划意识,主动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

2.教师生涯辅导的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以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美国著名生涯辅导专家舒伯提出了生活/生涯彩虹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其有生之年的不同时期担当着~个或多个角色,各种生活角色的结合和强度是个人生涯的基础。同时舒伯还提出了职业发展阶段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职业发展分为以下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掌握某个职业发展阶段的特定任务会带来更多的职业上的成熟和下一阶段的发展。舒伯的上述理论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生涯发展和决策制定所涉及的内容。

对于教师来讲,一个成功的生涯发展,不仅需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在生涯设计之初为自己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涯目标。唯有设定适当的目标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去实践,才能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成功的教师应知道自己要往哪儿去,并为自己设定适当可行的目标,同时愿意为达成这些目标付出必要的代价,以督促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的自我成长。

3.教师生涯辅导步骤认识生涯,树立规划意识。了解什么是生涯,什么是生涯规划,以及生涯规划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及人生幸福的意义,建立生涯意识。激发起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的愿望。

探索自我,发展自我。通过心理测试Sn,b理游戏,帮助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分析自身和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构建生涯愿景,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从生涯规划各个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关系)构建自己的生涯愿景,明确个人人生发展目标,做出初步规划。鼓励教师将关于生涯发展的学习与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

4.辅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辅导过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中助人自助的理念,引导教9币感悟生涯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必要性。辅导中首先引导教师们回顾过去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生命经验,包括生命中的高峰与低谷,以及在这个事件中的学习与领悟。通过串起散落的生命故事,从中看到影响个人生涯发展的生命主题。回顾以往的生涯决定,确定现在的位置,觉察到为未来计划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引导教师觉察自己的内在需求与未竟事务,进一步帮助其建构未来的生涯愿景,以及具体的生涯期待,激发他们在未来生命旅程中扮演主动积极的角色。

辅导过程中,要贯穿以下理念。

第一,今天的生活是由以前的选择决定的,今天的生活是过去的累积。今天的选择和行为将决定未来的生活。

人是自己的主人,只要愿意,便能决定自己的未来。

第二,生涯发展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过程,概括了人一生中拥有的各种职位、角色。对生涯的探索是基于人终生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生涯辅导不是狭义的协助人做行业了解和职业选择,而是广义的协助个人学习和认识人生中可能担当的各种角色以及应对人生发展的各种课题。生涯辅导不再只是强调职业探索和职业规划,而是帮助人们从心理、社会、经济等各个层面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怎样才能更加充实,由于生涯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影响人的生命质量,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关注自己的生涯发展,不断了解自己、探索人生、规划发展、确立目标。

第三,生涯规划的领域包括:工作、学习、闲暇和关系。

工作是核心;学习会不断为自己的生命增值;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对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得到支持和帮助,能让人避免枯竭;学习、休闲与职业,交织影晌而形成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生涯的选择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第四,成功的生涯发展,不是狭隘地专指工作上的成功,而是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完成如彩虹般的角色安排。有时全心投入工作者的角色,有时安排休闲者或家庭成员的角色,均衡发展,悠然自得。

第五,人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所有行为将会凝聚在这个希望的周围,活出意义来。

人生的目标让自己明确:你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内心的追求成为你前进的动力,让你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面对成长中的挫折。

 

 

四、对教师进行生涯辅导的再认识

 

生涯发展是一种新的教师成长观。教师生涯发展的实质是教师所有生活层面的整体逐步提升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外在环境与教师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规划个人的生涯发展,将使教师个人的生涯获得极致的发展。生活、学习与工作;健康、婚姻与家庭;知识、情感与技能都将得到完整的发展,得到真正的人生幸福。正如米歇尔罗兹所言:生涯规划有突破障碍、开发潜能和自我实现三个积极的目的。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能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结果,会使一个人以己为荣,并呈现出圆融、丰足、喜悦、智慧和充满创造力的气质。

教师的职业生涯与其他职业生涯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与教师进入职业场所的时间、年龄、人生阶段、职业阶段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将动态的教师生涯规划理解为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静态物,必然谈不上对教师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性。

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化、分阶段开展的过程,应在教师成长的各个阶段渗透生涯教育的内容,要关注教师整个生涯的发展,使他们在不断体验自我潜能的开发过程中领悟生涯发展的积极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和正确的自我发展观。因此,在教师中开展生涯辅导是~件可行且必行的研究,无论其理论和实践价值都客观存在着。期望着通过我们的实践探索,能够将生涯辅导的理念引入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育人导师辅导工作计划范文5

论文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辅导员;人的全面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多,辅导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关注辅导员的自身发展,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着眼点。辅导员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变化是辅导员的首要工作。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眼界,才能时刻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必将使辅导员、学生、学校和社会多方受益,从而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实力。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背景

1.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

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此理念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着发生改变。人们面对的是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如何适应新环境的发展变化成为每个社会人都要思考的问题。第二,人们对自我要求不断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从生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人们开始拥有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不再停留在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充盈,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和平和。短暂的学校教育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寻求终身的学习成为一种趋势。第三,改革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希望能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

2.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

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其意义在于终身教育是一种有关学习的自发意愿,与个体的生命外延相一致,贯彻于个体发展的始终。这教会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一种思想的改造,一种思维观念的确立。其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一方面,时空上的统一。终身教育打破了教育终结的说法,它强调人的一生都需要各种教育的培养,主张人在整个生命中不断学习、补充,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终身教育衔接了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唯一场所,家庭和社会也成为他们汲取知识必不可少的阵地。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在时空上分离的不足,将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不断接受不同形式教育,就是自我完善的体现。终身教育将人的自我完善不断地深入化,它不是在某一时刻的完成,而是在整个生命中不断改善,直至近乎完美。这也是不断开发人的各种潜能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制定各种培养计划,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辅导员——作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者、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却很少得到关注,很少有学校制定辅导员培养计划,关心辅导员的长远发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活动的组织者,是当代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然而,对辅导员较低的社会评价,较少的关注度,使得辅导员队伍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态势。

1.辅导员人数不断增加,结构趋于合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于2006年8月签发部长令,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

2008年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专职辅导员近7万人,与2005年底相比增加2万多人,师生比达到1∶238。另外各高校还聘任了4万多名兼职辅导员,与专职辅导员一起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尽管师生比还未达到规定要求,但辅导员人数的不断壮大,必将使辅导员队伍的比例日趋合理。同时,据统计,全国高校辅导员中,党员比例为77%,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辅导员党员比例已近97%。从学历构成看,全国高校辅导员中,本科学历占62%,硕士学历占27%,博士学历占2%。硕士以上学历辅导员所占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辅导员中,从事这项工作4年以下的占68%,4-10年占23%,11-20年占7%,20年以上占2%。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为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得以提升。 转贴于

2.辅导员工作量繁重、认可度低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部分辅导员所带学生数少则200-300人,有些甚至超过300人。辅导员负责的工作琐碎、复杂,辅导员工作不仅包括学生纪律的管理、各类奖学金、三好、优干的评选,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学校学生的组织和参与,检查宿舍卫生,还包括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毕业前的就业指导等多项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辅导员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在新生入校时和老生毕业前夕表现得尤其明显。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性的工作,开展工作的时间较长,很难短时间内见效。这就使得辅导员工作往往很难得到学生和其他任课教师的认可,缺少成就感,因此导致辅导员很难从工作上得到满足感和归属感。

3.辅导员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制度建设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根本。同样,辅导员制度建设对辅导员队伍发展能够起到规定性、保障性和稳定性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大多停留在量化标准上。而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很难对其工作给予量化评价,这就导致了开展工作和最终的考核工作间的矛盾。这就很难综合性考查辅导员的劳动成果,无法最大程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三、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着眼点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提升理论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在求学期间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等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他人。然而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辅导员也需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不断学习进取,紧跟时代步伐,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知晓传统理念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新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唯有如此,才能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才能在学生无法理性辨别是非观念时为其指明方向。辅导员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拓宽专业领域,增加岗位培训机会

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辅导员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作支撑。虽然,聘任辅导员的条件上要求是思政专业,但实际上,我国高等院校思政辅导员所学专业大不相同。而实践工作中要求辅导员至少要能够成为心理辅导老师,就业指导老师。但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职业生涯规划资格的辅导员并不多,大多情况下,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都要从事此类工作。辅导员所具有的相关知识并不完整、系统,这就使得学生得到的辅导并不全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通知中关于实施高校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条款中阐明:5年内,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设立一批高校辅导员出国研修项目。配合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专项培养计划,每年选送30—40名优秀骨干到国外参加短期访问与课程学习;积极联系国外或港台地区培训机构和专业学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培训,逐步确定一批中长期辅导员研修项目,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计划中,有些高校还没有涉及辅导员的继续教育,少有考虑辅导员的长远发展。但工作中的实际需要越来越要求辅导员能够持证上岗。辅导员自身能力的提高越来越被摆到重要位置。各高校应该为辅导员提供相关岗位培训的机会,使得辅导员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保证辅导员能够具有可持续发展力。

育人导师辅导工作计划范文6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和长效机制。面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考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在目前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在各种环境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下,大部分辅导员能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为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辅导员从事本职工作的思想不够稳定

由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的辅导员多为专职辅导员,这种队伍模式使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小。同时,政治辅导员朝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又没有具体措施保障和明确的前景平台,因此导致很多辅导员彷徨茫然,担心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使部分辅导员产生厌倦情绪,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本职工作,并不看好自身工作的前景,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这些都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理论素养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不但要求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分析社会现象,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都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然而现在的辅导员队伍,一是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辅导员是刚刚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在年龄上和学生比较相近,没有工作经验。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二是社会阅历浅。20多岁的辅导员,他们工作积极有朝气,但普遍缺乏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理论功底也不深。三是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普遍存在对辅导员干部理论培训不力以及辅导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

3.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受编制限制,各高校都不可能给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足够的编制。截止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人数与在校生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1:200的要求,这个比例在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400以上。而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辅导员人数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或相近学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太少;职称结构低,中高级职称辅导员太少;许多辅导员年龄偏低;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根本不适合作辅导员工作的人也挤占了辅导员的岗位。

另外,由于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得在利益分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对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入工作分析与设计,实现对辅导员人力资源的开发

工作分析是对每位辅导员的工作职位进行信息收集、记录的过程。工作分析的结果是职位说明书——对该辅导员的职责、责任及资格条件的说明。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包括一个资格标准(qualificationstandard)以及完成该职位责任的最低知识技能、能力及资格条件(教育、经验)的报告说明。“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在人事行政中的发展与繁荣,首先要归功于它既是科学的原则又不违伦理”。工作分析与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在高校辅导员中建立这一制度不仅是学校进行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高校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平台。

2.制定完备的辅导员需求计划

辅导员需求计划的内容包括配备计划、退休解聘计划、补充计划、使用计划、培训计划、职业计划、绩效与薪酬福利计划、劳动关系计划、人力资源预算等。其中,使用计划、培训开发计划、职业计划与人力资源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使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辅导员的工作轮换的有关安排。这种轮换主要指的是让辅导员参与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外的其他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工作轮换能为辅导员提供新的工作机会,让辅导员经受挑战和锻炼,保持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激情。其次,职业计划是学校为了不断增强辅导员的满意感,并使其能与高校的发展和需要统一起来而制定协调有关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发展与高校需求相结合的计划。在兼顾学校利益的同时,对那些具有高学历及学工队伍中的骨干量身定制职业计划,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

高校辅导员往往是品学兼优,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献身精神,但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相比,多少还会有一种无名的失落感,甚至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为此,必须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在实践中,必须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支持他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使用,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组织发展、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向辅导员倾斜。在经济上适当提高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总之,要确保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中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塑造学生人格的灵魂工程师,在新形势下,辅导员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高校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应充分挖掘人力资本的潜能,在强化激励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构架先进的组织文化及理念的同时,从组织结构的纵向和横向管理上下功夫,努力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柔性化、数字化、虚拟化、动态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第24号令,2006-09-07.

[2]彭轩雁.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