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格式范例6篇

说课稿格式

说课稿格式范文1

关键词:画谱;山水画课徒稿;造化为师

一、龚贤的生平

龚贤,字半千,号野遗,又号柴丈,别号其多,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生于江苏昆山,他是十七世纪我国南京地区著名的爱国山水画家,是当时画坛上“金陵八家”之代表,同时又是一位很出色的爱国诗人。

龚贤十三岁时始学画,十四岁时与杨文骢同师董其昌。后又受益于李流芳、李永昌、恽向、邹之麟等画家。交游甚广,有诗名,一生清贫,但始终正直耿介。据《昆新县志》卷三十八著述目,龚贤的著作共有五种:《诗遇》《半亩园诗草》《半亩园尺牍》《草香堂集》《中晚唐诗纪》。而作为一个山水画家,龚贤把自己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将授徒的绘画技法用“课图画稿”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世学习山水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至今被当作是习作山水的绝佳教材。

二、关于课徒画稿

龚贤曾以授徒为生,在授徒过程中留下大量的“课徒画稿”。课徒画稿是画家以教学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示范的绘画稿。课徒画稿不仅记录了画家的绘画技法,更多地展现了画家诸多的教育理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自魏晋以来至清初,历代大画家中,有画论传世者不乏其人。早在南齐时期,就有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其中“传移摹写“就指明了习画者应该重视临摹的意义。此后,又有北宋年间出现的《宣和画谱》,尽管它对宫廷名画记述颇为周详,但只有文字而无图录。至南宋时期宋伯仁编著的《梅花喜神谱》,在书中收录了梅花图样一百多种,才有了渐趋完善的画学图谱。以后便在此基础上丰富起来,形成了可依靠图画形象、文字解说的可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料。而有个人授人真传的课徒画稿,而又最值得称道的,大概只有龚贤一人而已。而他的课徒画稿,则更加突出了画学传播中直接与间接的特性,显示了教与学的互动效应。

三、龚贤课徒画稿的内涵

龚贤课徒画稿与一般的画谱不同,他在给学生上课时,既有图解示范,又有文字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秦祖咏在《桐阴论画》中说龚贤所著的《画诀》,“言近旨远、精确不磨,初学者最宜探讨”。龚贤善于吸收前人之长,又善于在实践中独辟蹊径,他在课徒稿中提出:“我师造物,安知董、黄。”显见他并不模仿死板的图式,而更多的是在大自然中体验和感悟其理、其情,以“造物为师”,身体力行。

如果说,《石涛画语录》以其深奥的哲学精神而光照画坛,那么龚贤的课徒画稿上,以高标、充实、科学、系统的艺术实践苦功,探索艺术规律,并将其高层次的创作心得及艺术手段的隐秘难能之处,深入浅出地公开讲解示范给初学者,实在是值得赞颂的学画经典之首例。

(一)龚贤山水课徒画稿的教学理念

1.树石法

龚贤提出学画山水“先画树”,《课徒画稿》中开篇就说:“起手式,画山水先学画树,画树先画树身。”又说,“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如看诗者先看二律也”。指出画山水须先学画树的道理。

接着又点明画树的要求,“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顿挫者折处无棱角也。一笔是画树身左边,第一笔讲笔法,笔法要道劲……”这里第一笔已经提出画树用笔需注意转折顿挫,注意用笔轻重、方圆、缓急、干湿等的变化,第一笔就显示出其变化的丰富性。第一笔完成后,接着画第二笔,第三笔,他提出:“向左树,先身后枝,向右树,先枝后身,从便也。一笔能下即下,不能到底即断一断,不可强下,强下即弱。”这是考虑用笔的连贯性,要笔笔有联系、有呼应。

在介绍完画树起手、枝干的方法后,循序渐进介绍画丛树的构成。“丛不宜方,大丛之树,根不长。丛不宜欹,大丛之树枝不奇,丛宜密,烟补隙。……此妙在虚处、淡处、欲接不接处。”这段话指出画树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注意疏密,空隙,使之灵动。接着又指出,在丛树中画主树的方法。龚贤提出“主树多欹者”与“丛树不欹”之说,都是根据画面注意到布置变化的结果。

山石和树木都是构成山水画的重要元素,固画山石要把握其外形和质感。不同质感的山石决定了它不同的形状,因而其表现方法也大不相同,因为山石的形质之多样性,为营造笔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又在课徒画稿中提出,“正面山如大人,望之俨然生色不动。群山一从,如列辟朝君之象”,把山石之表现拟人化,使山石也富有其情,生机勃发,这便能使观者感动,坐而忘对终日。

2.笔墨法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手段。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说,“山水信有笔墨而成”。没有成熟的笔墨,便难以形成气韵生动的画面。后梁元帝在《山水松石格》中提到“信笔妙而墨精”,将“笔墨”紧紧连在一起,之后北宋的勾,南宗的“水墨渲淡”,都揭示了“笔墨”乃是表现中国画的生命符号,成为中国画生生不息之根源。因此,对笔墨的追求成为中国画画家重要的命题。

龚贤在课徒稿中提出:“笔法要古,墨气要厚,丘壑要稳,气韵要浑。”又说:“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奇,气韵要雅。气韵,犹言风致也。笔中锋自古,墨气不可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提出对于笔墨的把握要古、厚、健、活。笔墨气质愈佳,则画面之精神愈显。画事注重笔墨,则在练习树石,林泉,屋宇等等自然景致时皆注意用笔用墨之妙,画便有其生命力,值得研味。

从来是书画同源。龚贤说:“笔练成,通于书也。”而我们在他的画面上所看到的勾勒、点苔、密笔短皴、墨的渲染,都是书法用笔。因此,学习中国画,笔墨的严格训练是不可忽视的,而高的笔墨关键更在于书法的功力。

3.布势法

宋郭熙有三远法:曰平远,曰深远,曰高远。龚贤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远水景,深远烟云,高远大幅。画手卷要平远,画中幅要深远。”这是他长期在写生中深察自然之理,结合绘画的实践而发展出来的新的理念,指明了所要表现的物象与表现方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龚贤在《课徒稿》中多次提出画面构图的重要性,即章法。在对山峰画法上,他提出:“或瘦若刀,或利若剑。插入云中,千片万片。下士柔肠,试此或断。”这段论述,概括了山水画中峰形、峰势的置陈之法,画中山峰之势如果布置得当,则画面形势劲活,章法上已有耐人琢磨的气息。而山峰中主峰尤其重要,因其所占的位置也比较大,更要特别经营。而在大局完成后,龚贤提出,“分布浓淡”,浓淡得宜,则必将使原来所布之局更富意、势、韵、趣,有其巧夺天工之妙。

对于章法的论述,龚贤可谓不惜笔墨,甚至对于“沙岸”“坡冈”等等景致在画面的位置都有详述。如他说,“沙滩 石块,俱立水旁……高沙为埠,高埠为冈。高冈为岭,高岭苍苍。山因水厚,水以滩长。岸薄水岸,苔少山荒,山荒水阔,画之最良。”对画面景物之大小、疏密、宽狭的变化,都细致入微的阐述出来。可见,龚贤对生活的观察是具体而又深刻的,也可以看出其作品、画稿言论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是“师造化”的结果。

4.师造化

唐张璨很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石涛也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提倡“造化为师”之论。而敢于尖锐地指出“粉本”并非“先天”,“师说”未必“上智”,对其时画坛上泥古不化的风气提出批评的龚贤,更是说,“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并进一步指出,画家的“心”应当穷究“万物之源”,以自然为师,写出心中的山水。又说,“古人所以传者,天地秘藏之理,泄而为文章,以文章浩瀚之气,发而为书画”。无疑是一种回归自然与回归传统的合一,即将传统还原为在“道”的制约下,人与派生天下万物的“道”合一不分叉的境界,龚贤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建传统的。

所以,以心师造化的绘画理念并不是说要忽略优秀传统的画迹,而是要在学习前人画技的基础上,去师造化。不管对任何事物,都要观察细致,抓住特征,体会其物理、物情、物态,才能把握住它的神彩,在表现时便可做到“胸有成竹”了。

(二)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及对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由于明清时期画谱著述的兴盛,绘画中的各类题材手法,各种创作理论及各项技法形式,相应地得到了较为有序的整合和梳理。龚贤在长期授徒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课徒稿,电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形成了系统的画学著作,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对山水画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

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是在授徒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充实起来的。从起首第一笔开始,循序渐进,技法完备,系统地论述了技法、章法、等等习画的基础知识。并在每一幅图例中都写有简洁的画法记录,很容易让人明白山水画创作的规律。不仅是一本可供临写的范本和启蒙教材,还可以当作山水画作品来欣赏。其所具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山水画课徒稿》不仅融入了中国画教学的经验,实际上更揭示了自然物象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画之重乎技是所有创作的基础,技进为道,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学识修养等严格考验而升华的结果。从这些被龚贤剖析得近乎“简单”的课徒画稿,我们可以看到其治学的严谨,龚贤在课徒稿上谆谆告诫学生:“画要有士气何也?画者诗之余,文者道之余,不学道,文无根,不习文,诗无绪,不能诗,画无理。固知书画皆士人之余技,非工匠之专业也。”都是在探索画理、画法中将画家的人格、画品统一起来,使笔墨程式成为“技进乎道”的实践基础。

龚贤的学生王概,是龚贤好友方文的女婿。王概的功劳是编了一套《芥子园画传》,是学画的一个很好的教材。王概也工山水,貌似龚贤。他所编著的《芥子园画传》也是参考了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在其绘画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遵循传统的基本规律,去表达自己对山水画创作的切身体验,进而发展、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山水画。现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也是深受龚贤山水“积墨法”的影响,发展成自己的绘画面貌。黄宾虹也有其课徒画稿的著述,对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也是有借鉴和吸收的,对当下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

2.龚贤课徒稿对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总结、验证前人走过的足迹。毫无疑问,学习山水画,对古代绘画经典作品及优秀画稿的学习是不可避开的唯一途径。上个世纪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一批批颠覆传统的画家们,用西洋人对绘画的观念去改造“中国画”,在一个时期内让我们丢失了自身的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丢失了自身的创作规律,迷失了品读中国画的路径。在当时学院教育的模式上,传统笔墨的概念也就变得很模糊,而这些优秀的课徒画稿在一定的领域里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当一个浪潮过后,新的浪潮的酝酿,又重新卷来。当下对传统的深刻反思,毋庸置疑,将会促进绘画又有一个新的回归,正确对待传统,成为现代中国画创作的强烈诉求。而对于山水画,从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师承关系,一直是山水画家比较重视的问题。古代美术教育中分重“艺”的教育和重“技”的教育,两者的性质不同。龚贤课徒稿的方式则更多的揭示了由“技”的形式,上升到“艺”的高度。对于临摹山水画的初学者而言,选择优秀的范本,更利于入门,进而体会古人的山水精神,然后“食古而化之”,再加以自身对大自然的观察、写生,取证前人,写出表现自身性灵的山水。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山水画教学也可谓参差不齐,地域性延续的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从表面上看来,对传统的学习,对师造化都是当代学院派山水画教学的宗旨,这是可取的。但中国绘画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合,人格、学识修养等都成为艺术创作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传统笔墨的要求,从龚贤的课徒稿中我们很明显感受到其对书法的重视,而且在他的一笔一画中所蕴含的哲理,以及从他的画理、画论中,都可以看出他的博学,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作出深刻反思的。

小结

历史上留下来的绘画理论著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的艺术瑰宝。龚贤《山水画课徒稿》便是其中介绍山水画技法的典型画谱,其山水有着丰富的笔墨,复杂的布局,在山水画史上有其独到的创建,在其画稿中所体现出来的画学思想,也是课徒画稿中的经典。从龚贤的课徒稿中可以窥见古代山水画教学的方法及其特点,尽管也有一些不足,尤其是明显的技法程式化的倾向,但它的审美价值、教学认知的意义是不可抹杀的。画稿中所提出的绘画思考、观念的形成,对于当代山水画的教学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需要我们去作出更深刻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华德荣:《龚贤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卢辅圣:《龚贤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说课稿格式范文2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微格教学的概念微格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的单一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建立教学技能的培训模式。

【关键词】微格教学的概念 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 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的单一技能

【本页关键词】省级部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们正大张旗鼓地进行教育的改革,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培养出好的走出校门就能上岗的未来教师,微格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培训措施。

1 .什么是微格教学

1.1 微格教学的概念微格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的单一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建立教学技能的培训模式。形象地说,微格教学是一种通过“讲课———观摩———分析———评价”的方法,用录象机、磁带录音装置和实验室式的教学练习,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的训练变得可被观察、分析和评价,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选择性的模拟。微格教学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技能训练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需要,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微观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和培训教学技能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1.2 微格教学的作用

1.2.1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培训,输送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多年来,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的技能训练,主要措施是开设教学法课程。然而,传统的培训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师范生理解教学,学习教学。这种言传身教固然产生一些影响,但目标笼统而不具体,使师范生很难把握教学的原理和原则,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学技能。传统的培训模式中,师范生一般通过实习而获得经历和感受教学的机会,但这种做法有诸多不足和不便,例如实习过程中若出现失误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等,而微格教学则将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分解简化,使学生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师范生在学习、把握教学时不再主要靠心领神会,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改进来进行。

1.2.2 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我国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来看,90%以上学历合格的新教师需要进行上岗培训。这些新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边实习边学习的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培训形式。即使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在科技日新月异,教学手段丰富多采的今天,也存在更新知识和改进教学方式的问题。

1.3 微格教学的特点微格教学之所以被广泛推广应用,主要由于它具有如下特点:

1.3.1 训练内容单一在微格教学模式中,训练内容被分解为一项一项的技能,每次课只训练一种技能或其中某一类型。训练中,还能把某一技能的细节加以放大,便于观察、讨论,反复练习,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目的。必要时,可以随时观摩有关录象资料,供实习生和在职教师模仿学习,以取得最佳效果。

1.3.2 参加人数少训练中,每组学生不宜过多,一般7- 10 人,这样可以频繁地调换,机动灵活便于更加深入地讨论与评价。

【文章来源】/article/47/17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说课稿格式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10一05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

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

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课标新版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应引起我们注意,诸如:(1)强调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强调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3)强调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这些理念,对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3.对课程设计思路的新调整

课标新版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是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即“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这一总体设计思路下,课标新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其中,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的划分思路和课程内容六个板块的设计思路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学习主题,而是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所谓“点”,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来说,是要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课程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调整,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此外,这一部分中还提出了一些在课标实验稿中未涉及的设计思路,诸如:(1)提出在内容的编制上要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提出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3)

课标实验稿在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有些地方较为含混,如将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合在一起论述(计算历史年代、使用历史图表的等应属历史学习方法的范围)、将表达能力界定在陈述历史问题等。而课标新版则明对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进行了说明;(4)提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问题,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留有余地。

二、课程目标的新确定。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中,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具体的目标方面,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明确和完整,也更为清晰和易于把握。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对照如下。

确划分为五条,其中第1、2条涉及知识目标,第3、4、5条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再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分别。

课标实验稿对过程目标的阐述不甚清晰,在方法目标方面提得尚欠具体,而课标新版将这一领域的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涉及过程目标,后两条涉及方法目标,尤其是对方法的目标要求提得较为具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标新版是列出了六条,其基本精神与课标实验稿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则是更为强调,论述更为清晰,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例如:

(1)在民族观的培养要求方面,特别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

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标新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提得更为具体,指向更为明确。

三、课程内容的新构建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这部分涉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指标,因而也是教师们最为关切的。课标新版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其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内容概念

课标新版将课标实验稿的“内容标准”的提法,改为“课程内容”。这是因为“内容标准”的概念在内涵上不易廓清,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而“课程内容”的概念则更为明确,即指课程所含具体内容的体系、线索及要求等。

2.体系新构

课标新版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部分,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对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在每一板块的内容中,改变了课标实验稿学习主题的结构,而是按照历史时序的发展,列出重要的史事要点。

3.知识增减

在内容的编排选择上,秉着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这一基本原则,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过难、过偏、过细的内容,以降低难度,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体上来说,课标新版中的内容知识点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五十多个,如世界古代史板块中,减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知识点。’

课标新版的课程内容在消减一些知识点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一些课标实验稿未涉及的知识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东汉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现代史增加了雷锋;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早期大学、基辅罗斯;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点。这些新增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范围和时代的特征。

若将增减的内容统一计算,课标新版要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三十多个知识点,使知识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

4.提法新变

课标新版在内容编排和提法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历史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出现而有所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新版在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兹举数例如下:

(1)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这一传统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指合成为一体,容易使人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产生误解;而“交融”则表明是相互性的,更符合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将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这一提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但从全国的角度上讲还仅是局部性的抗战,七七事变后则转为全国性的抗战。

(3)课标实验稿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而课标新版则改放到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这是根据国内外史学界已基本得到公认的划分,即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形式更新

在编排形式上,课标新版是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如中国古代史板块的起始部分,是这样显示的: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

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之,课标新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有不少新的变化,教师们应加以认真的钻研和领会。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新修改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构成。课标新版在这四个方面也作了新的修改,简述如下:

1.教学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概括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有不少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已经提出过的,但也有新提出来的,例如第三条建议,指出教师要进行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条建议,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

另外,在课标实验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列出了多个教学活动案例。而课标新版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的教育文件,主要是在指导性、引领性上提出有关教学实施的思路,不必论及过细的教学具体操作方案,这样也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至于教学活动案例,可以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供教师参考。

2.评价建议

课标新版的评价建议,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尤其是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在评价的设计上,课标新版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出了评价思路和要求。同时还对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主要是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说课稿格式范文4

【关键词】整体构思 周密计划

教案是辛勤劳动的果实,是深思熟虑的记录,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它不但承载着教学内容,也承载着教学方法。在教学准备中,应编写出一份构思新颖、布局缜密、内容科学的好教案,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整体构思,打好“腹稿”

为保证教案的可行性,在编写前应根据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等,对授课进行整体构思,确定该课题或课时的具体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和安排课的结构,明确施教的形式和方法,合理划分教学的具体步骤等,并打好“腹稿”。“腹稿”是整体构思,其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明确精细的关节点。例如究竟要讲授几个基本概念、几个基本原理和哪些基础知识;在分析得出某个原理、总结出某个规律、形成某个观点的过程中,需运用哪种思维方法;在解答某一类问题的过程中应形成某种思路、掌握某种观点等,都应有一本明细账目。

其次,应从教学全局的高度,谋划能够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的高潮点。教学必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行为为前提。要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应新奇,具有一定的思维递阶和跨度,而且有理、有趣、有用。

要确定如何实现教学信息的良好交互传递。在教学中应注意信息传递的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述较深的概念,应通过生动准确的举例,让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或通过比较,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同时还要实现有效的控制,这就需要有精确限定的目标、有效而明确的控制程序和良好而及时的反馈。

二 精心设计,写好“话稿”

什么是“话稿”?由于每堂课的具体任务不同,课型不一,教学方法各式各样,教学过程也千差万别,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写“话稿”的模式。当然也不需要有统一的格式,它的详略繁简也不需作统一的规定。但每一个教师,不论教学经验多么丰富,知识多么渊博,都应无例外地编写“话稿”。“话稿”是讲稿和教案的结合体,它好比拍电影时的剧本,教师手里有了“话稿”,就好比导演手里有了剧本和拍摄计划。讲稿是台词,教案是各个分镜头,讲到哪,演到哪,道具是什么,灯光怎样,加不加音乐,加不加特效,这些在教案中都有体现。

如果说“腹稿”是个草图的话,那么“话稿”就是个详图,纲目内容有,详细的内容也有,详略个人掌握。“备法”除了“腹稿”、“话稿”这个草图、详图外,还要有“图标”,就是附件。

三 周密谋划,准备“附件”

准备教案必须周密计划。在备课写教案时,一般要编写一个正本,三个附件。正本是教案的主体,通常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讲课层次、时间分配等,在讲新课时最好能把要讲的主要内容都写出来;附件包括板书板画计划、运用设备演示计划和物资保障计划等,它是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附件采用什么形式,根据教学硬件设施、教学场地条件而定,更主要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取。我们这次集训最后,有田辉教练员的一堂观摩课,他在选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时就很灵活、便捷,有多媒体演示,也有自己做的简单的教具,甚至就用两张纸做实验,但对原理验证的直观、清楚、具体,效果很好。不一定一提教学辅助手段就要做电脑三维动画,教学辅助手段的效果才是关键,所以说,附件的准备要遵循适用、管用、好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向德全.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说课稿格式范文5

一、准备工作

1. 上网下载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用百度搜索下载即可,建议到正规网站下载. 下载安装之后,桌面就会有一个快捷方式的图标. 通常,还要下载安装“格式工厂”, “格式工厂”是套万能的多媒体格式转换器,可以用来转换音频和视频.

2. 选定教学内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 一个微课的播放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左右,一定不要超过10分钟. 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还要根据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充分研究学情,明确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困惑点和障碍点在哪里. 基于教材和学情,充分挖掘课时教学中的难点,找到教学的难点,也就明确了微课的设计思路. 再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好PPT课件,写出讲解稿,讲解稿字数大约在1000字以内, 在讲解稿中注明什么时候播放下一张幻灯片,这个很重要,是为后期的录屏做准备的. 以上这些工作是能否成功录制微课的必备条件.

3. 制作微课的片头、片尾. 片头中一般要体现哪种教材、哪个学科、什么教学内容、作者、单位这些内容,我觉得不要太花哨才好. 片尾一般可以用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设计,这样,整体看起来很协调. 我是做好了两张PPT,其中有片头、片尾的相关内容,然后用QQ截图截取再保存下来,建议把所有与这个微课有关的材料都放到一个文件夹里,方便使用.

有了微课程的设计内容,接下来就是借助手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进行录制. 录制时,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也可以先录屏或操作,后配音;还可以先录音,再录屏. 我是采用先录音,再录屏这种方式制作的,下面介绍一下我是如何用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微课制作的.

1. 用手机录音. 打印一份讲解稿,先小声练习五遍左右,对稿中内容熟悉一下,熟练后开始录音. 看着稿读就行,但要有面对学生讲解的感觉,注意开始的前10秒内先不要讲解,在讲解结束后也要留出10秒左右的时间,因为Camtasia Studio这个软件不是很强大,剪辑的时候时间太短,不易操作.

2. 用Camtasia Studio录屏. 第一步,将录音文件导入电脑中,我的录音文件格式与Camtasia Studio不兼容,所以需要用“格式工厂”先转换成MP3格式. 双击Camtasia Studio快捷方式的图标,显示一个对话框. 单击左上角的“导入媒体”,找到录音文件“打开”,再添加到时间轴. 第二步,将PPT文件打开,单击Camtasia Studio左上角的“录制屏幕”之后,弹出一个黑色方框. 单击最左侧的“全屏幕”,再单击最右侧的“red”,倒计时321结束,表示开始录制. 此时将Camtasia Studio中的录音播放,边听录音,边看讲稿,按照讲稿中注明的什么时候需要录制下一张幻灯片操作. 要结束录制时,就要先找到底栏右下角,呈红色闪烁的方框,将鼠标放在方框处,单击鼠标右键,又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进去后单击“停止”表示停止录制. 之后又会出现一个“预览”方框,它会重新播放刚刚录制的视频,让我们查看播放效果,确认是保存还是删除. 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单击下面的那个保存按钮,将录屏文件保存到文件夹.

3. 编辑. 首先,双击Camtasia Studio快捷方式的图标,单击左上角的“导入媒体”,找到录屏文件“打开”,再添加到时间轴. 此时,出现对话框“项目设置”,在“预设”选项中一般设置“宽为720,高为576”;在“调整大小选项”一定要选择“更改视频大小”,然后,播放一下,看哪些画面需要剪切,剪切好了,再将片头和片尾导入,添加到时间轴, 点击左边的“过渡效果”,选择喜欢的方式设置好过渡效果.

说课稿格式范文6

一、自主高效课堂课型划分与导学稿编写的常见误区

1.课型划分僵化、课堂流程固化

有的学校固定地把课型划分为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有的学校把课堂流程固化为前一天发导学稿自主预习、课堂上分组展示、反馈检测这样固定的三个流程。有的学校数学导学稿有统一的格式化环节设置:学一学、议一议、讲一讲、练一练。语文导学稿的格式化环节设置:字词过关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预习检查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导学稿板块设计照搬固化,课堂流程则从属于导学稿的设计而固化,课堂失去了流畅与灵气。

2.课堂教学各环节用时固化

案例1:某学校将他们的课堂模式命名为5211模式,学校规定一堂课的流程设置为教师点拨指导、预习自学、讨论展示、反馈检测,各环节时间分配为5分钟教师点拨指导、20分钟预习自学、10分钟展示、10分钟反馈检测。还有著名的昌乐二中的“271学习态”,其五个含义中的时间分配为老师的讲不超过十分之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占十分之七、十分之一为“反刍过关”。如果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的导向则没问题,但如果每一堂课都如此照搬时间分配,则其负面效果可想而知。

3.导学稿教案化、习题化、试卷化

很多导学稿的编写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编写的,这样的导学稿实质上只是教师的教案而已。有的导学稿则通篇皆是问题与习题,导学稿变成了试卷与习题集,还美其名曰问题引领,学生每天都面对着七八张试卷,苦不堪言,当然这样的导学稿更谈不上导学性了。有的将知识的学习全过程编写成案,全篇既是预习文本也是小组讨论的文本,也同时是教师讲解点拨与学生展示的文本,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的导学稿变成了他们绝大多数同学在预习阶段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严重受挫。

二、误区成因分析

1.把自主高效课堂中知识的学习过程与课型划分等同。

预习、展示、反馈只是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主要步骤,但很多学校与教师按自主高效课堂中知识的主要学习过程将课型划分为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将知识的学习过程生硬地割裂开。当然,有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这样来划分,如适合大单元教学的知识内容。但大多数的递进式知识点的学习内容不适合这样的课型划分。

2.课堂流程及各环节的用时固化

没有因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而灵活安排课堂流程。没有因“学需”定流程、定环节用时。有的学习内容基本上通过学生自学即可完成,有的内容直接让学生自学有困难则可以在学生自学环节之前进行教师的点拨与精讲,而递进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则采用边预习边展示螺旋上升的模式。

3.对导学稿的导学性认识不足

导学稿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不是教师教学的文本。可以用一个极端的提法来认识导学稿的导学性:即使没有老师上课,学生也可以根据导学稿有效完成本节学习内容。(这里之所以用“极端”这个词语,是因为导学稿并不排斥与否认教师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在初期,可以要求导学稿上注明教师课堂中的每一条指令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三、应对误区的策略

1.熟练掌握自主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更要正确认识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与课堂流程的联系与区别

自主高效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为预习(自学)讨论(对学与组内群学)展示(班内群学、质疑补充、点拨与拓展)反馈(消化与检测)。

一堂课可以只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步骤,也可以是几个步骤或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还可以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几个循环。课型划分应当依据课堂学习内容的分类而采用不同的课堂流程来划分,如下文案例所列。

2.课堂流程的设计要遵循知识的学习过程,但又不能机械地照知识的学习过程而固化课堂流程的设计,而应当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立一堂课的课堂流程

如下文案例4中,编写者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及其知识特点,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为自学、反馈两个步骤,环节二则从自学到对学、讨论、帮扶、展示、反馈练习,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

3.课堂流程的设计决定导学稿的环节设计

课堂流程的设计决定导学稿的环节设计,所以我们在编写导学稿时,应当先有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认知基础的分析,然后确定课堂流程,最后确定导学稿的环节设计编写导学稿。

4.导学稿要体现其导学性

导学稿主要是备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老师怎么教; 导学稿要遵循自主高效课堂的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原则;导学稿要体现课堂流程。体现导学稿导学性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学生独立学习方案的预设;二是学生展示环节中教师点拨追问的预设。

可以说自主高效课堂的难点与精彩呈现点也是在这两个地方,对教师的高要求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地方。点拨追问比教师自己直接讲解要求更高更难,教师得要预设足够备用的各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最佳路径,各种路径的最佳语言表达方式,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操作方式。

这个关键点的突破,一是通过教师的工作积累,二是可以通过集体备课,集集体力量来完成。

5.课型划分及其导学稿示例

(1)适应大单元教学模式或是类似于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可以将新课学习分为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

案例2: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采用大单元教学法,导学稿主要流程

第一课时:预习。

主要流程:第一步: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再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给课后的生字注音组词。第三步:默读课文,作批注。(画出重点句子,圈出关键字词,可以是修辞方法、人物品质等,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作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课文疏导。

主要流程:学习目标、温故知新、课文导读、记忆达人。

第三课时:文本分析——初识鲁迅。

主要流程:小小储备库(人物的细节描写方法)、文本分析(读了本组课文,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法指导:①用简短的语言或小标题概括文章讲了哪几件事;②标出重要的句子和重点的字词;③提炼出人物的细节描写;④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⑤展示前请集中全组智慧,方式可多样。我的板书设计、猜猜他是谁)

第四课时:反馈检测(流程略)。

案例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小单元导学稿主要流程

第一课时:预习(自学),主要流程为作不同二次函数图象(提示作函数图象的方法与步骤、分别提示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中位数及取值公差)、分析图象特点。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小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