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监测范例6篇

数据监测

数据监测范文1

一、利用统计特性分析监测数据

无线电监测工作正面临着探索面向任务的工作模式向面向数据的工作模式转变,而面向数据的监测工作模式就是要在海量的日常监测数据中,统计分析出有意义的无线信道特征指标。对于无线电管理和监测工作有意义的无线信道特征指标包括:信道噪声电平、信道上的信号数量、信道上的信号电平以及信道占用度等。离线监测数据由监测接收机执行频谱扫描任务采集而来,其基本的数据格式如表1所示。其中,每个频点就是一个无线信道,该无线信道的频谱带宽由接收机扫描任务中设置的中频带宽决定。根据排序,可以得到在扫描时间内每个信道的电平值序列,从而对这个序列进行结合无线通信原理的统计分析研究。这些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包括均值、方差这些二阶矩分析,也可以有概率密度分布和高阶矩分析等内容。

图1所示为2014年1月14日下午六分钟内监测到的160.65MHz中心频点上接收信号的电平值。从图1中电平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到,在不同时刻频信道被无线随机信号所占用。我们可以通过提取有效的信号片段,对其统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准确分辨信号性质、建立针对多个信号及其传播环境和场景的定性定量特征描述的目的。图2、图3、图4分别显示了基于图1信号中的有效片段样本内信号电平均值、电平方差、以及片段时长的统计特征。从图2可以看到,信号电平均值呈现出单一的m-Nakagami分布,图3中的电平方差以及图4中的片段时长则均呈现出多个分布相叠加的状态。通过对统计特征中分布组合的形式,以及独立分布的参数特征,就能够对信道及其占用信号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开展研究工作思考

根据目前无线电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无线信道的统计特性来分析监测数据库,需要切合实际工作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研究,才能最终形成一套可以推广使用的分析工具和监测数据库标准之一。因此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如下研究工作:对无线信道特征分析的理论研究。面对海量的无线电监测数据,需要在理论层面对这些离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并要确保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可靠性和自动化实施成熟度,为进一步进行自动算法的研究和软件开发打好理论基础。对信道特征参数进行研究。最基本和重要的无线信道特征参数包括:信道噪声、信道占用度和最大电平值。但也需要探索在对离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能否发掘和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道特征参数,用以实现有价值的监测分析和支持无线频谱管理工作。对无线信道特征分析模型的自动算法进行研究。

有了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了可以获得的信道特征参数,需要对这种统计分析进行自动化实施。自动算法的研究和实现,关系到研究成果转化的效率和可靠性,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开发基于监测数据的无线信道特征分析处理软件。首先可以根据算法,开发无线信道特征分析软件的简单原型,使之能够针对相应格式的无线电监测数据文件进行信道特征分析,且能支持输入通用的数据文件格式,如:Excel、Txt和Mdb等。并且使计算出的信道特征参数能够呈现和自动生成相应简单报表。

数据监测范文2

以县内种植面积、销售量为基准,以种植(经销)大户、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猕猴桃现代园区为重点,陕西省农业厅选定了16个生产调查点、14个销售调查点,开展了监测,分别召开了生产形势会商会和产销形势会商分析会,对面积、产量、采收期、参考价格进行了预计。从目前情况看,监测的结果比较准确。具体做法是:

找准切入点 让果农愿意提供信息

如何让果农自愿提供生产销售信息,这是试点之初就十分重视的问题,为此陕西省农业厅多次深入到眉县与县农业局、果业局及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多次征询各类种植(经销)大户的意见建议,最终采取了与果园生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信息采集,即研制下发《眉县猕猴桃果园生产管理档案》的方法,解决过去生产过程台账不规范,记录不正规,管理靠经验的弊端,为生产者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合作社、企业积累资料和管理经验,提供依据,同时加入了《标准化生产周年技术规程》,为其分析生产问题,改进工作和提高效率,提供便捷的方法。加入投入品使用记录,为今后质量追溯提供最原始的记录。从试点情况看,生产管理档案很受果农的欢迎。

结合工作抓落实 保证数据准确及时

结合眉县的实际,明确了与果农生产联系最紧密的县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担负监测调查任务的具体实施。每个调查点聘请了信息员,并召开培训会,对信息采集工作进行了培训。每周销售信息员上报一周不同品种的果品销售价格、数量和销售去向,每个监测点分品种按权重计算出周均价,再计算出全县该品种周均价。同时,由中心明确人员负责每个点的落实,及时督查上报数据和质量情况。从试点来看,落实情况较好。

数据监测范文3

1.1监测任务名称的标准化处理

以目前的全国业务化海洋环境监测任务为基础,对上报的监测任务进行标准化命名,如海洋生物多样监测、海洋大气监测,对不同填报的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

1.2组织单位名称的标准化处理

各地上报的组织单位比较混乱,有的上报了监测机构名称,有的上报了其隶属的行政部门名称,不利于监测任务的考核。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以及各海区年度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目前组织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海洋局局属单位、3个分局、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如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对不同填报的组织单位进行标准化处理。

1.3监测区域名称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地方上报的监测区域不够规范,且很难表现出更多的区域信息,同时考虑到区域统计分析,因此需对监测区域进行规范化命名。监测区域命名结构为:沿海地区/海区+沿海城市/特定区域+名称,其中沿海地区/自然海区和名称字段不能省略,沿海城市/特定区域字段若无可以省略。如,辽宁葫芦岛赤潮监控区,广东近岸、福建厦门近岸、东海近海及远海,对不同填报的监测区域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

1.4监测要素名称的标准化处理

每个监测任务里包含了不同的监测要素,且不同的任务可能会监测相同的要素,因此需对监测要素进行规范命名,以便对相同的要素进行统一分析、数据量统计等。以目前的业务化海洋环境监测要素为基础,对上报的监测要素进行标准化命名,如水文气象、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对不同填报的监测要素进行标准化处理。

1.5监测参数及单位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每个监测要素需要监测不同的监测参数,如海水水质需要监测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溶解氧等。而每个监测参数的名称在写法上有不同的形式,如化学需氧量也可写为COD,氨氮也可写为氨-氮或NH4-N等,给数据的统计、评价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有必要规范不同监测参数的名称。另外,每个监测要素的单位也需统一规范。如重金属的锌元素,有的上报其参数单位为mg/L,有的上报为μg/L。在数据统一进入标准数据库时,需将单位统一。参照国际标准、国内海洋环境监测调查规范以及各地监测机构的填报习惯等,针对不同的监测任务和监测要素,对每个监测参数的名称及计量单位进行标准化处理。

1.6站位基础信息的数据类型标准化处理

监测数据的类型包括数值型、字符型、布尔型和百分比等。对站位基础信息如站位编号、经纬度、监测日期、水深和层号等的数据类型进行规范。(1)站位编号。上报的站位编号大部分为字符型,但也有站位编号为1、2、3等,为数据库的统一管理,需统一转换为字符型。站位编号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站位编号英文大小写不一致;②监测机构各自命名;③在站位编号上加“临”“平行样”和“空白样”等字样。参照目前海洋环境监测站位编号规则,由任务编号、海区编号、类别编号和站位序号顺次排列组成。对站位进行统一编号。对于历史站位编号的确认,可通过核查相关的监测数据、核实年度监测方案、联系地方监测机构等方式,将站位编号统一。(2)站位的经、纬度。上报的经纬度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小数形式,另一个是度分秒形式。为便于计算机的计算方便,目前统一为小数形式。由于经纬度的小数位数不一致,会导致部分空间定位有细微的差别。结合监测任务计划和实际监测情况,统一经纬度的有效位数,目前保留到小数点后6位。(3)监测日期。上报的监测日期格式不一致,主要形式为:“2011-08-20”“2011/8/20”、或为时间型等。现统一其形式为“2011-8-20”,年份:填满4位;监测月份:1—12,月信息小于10,前位无需补零。注意检查,监测年份是否为该年度;月份是否大于12;日期是否在该月的自然日以内。(4)采样深度与层号。部分地方监测机构在该填报“层号”的地方填写了采样深度,同时层号不统一,有的为中文———“表层”“中层”“底层”;有的为英文———“S”“M”“B”。《海洋监测规范》中对水深和相应的采样层次进行了规范。对层号,统一用英文表示。其中:表层为S;底层为B;若只有一个中层用M表示,若为多个中层,则分别用M1、M2、M3等顺延表示。另需检查层号与层深的匹配情况,若层号为S(表层),则采样深度应小于或等于2m;层号为B(底层),则采样深度大于3m。部分填报机构填写层号时,出现表层填写“B”和底层填写为“D”的现象,可能是按“表层”和“底层”的首拼音字母填写造成的。

1.7监测参数不规范类型的处理

监测参数的不规范类型问题,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大于号、小于号。某些监测参数如重金属、大肠杆菌数等,其监测参数值上报中含有大于号或小于号。此类数据通常不影响其评价等级的判定,但会影响该类参数最大值、最小值、均值等统计的结果。可研究该参数的理化性质并联系地方监测机构,确认该参数的具体值大小。其缺省解决方法是删除大于号、小于号,以便该参数的统计及评价。(2)未、无、“-”等字样。结合年度监测任务,联系地方监测机构,确认该监测参数是未被监测,还是低于检出限。未监测用空值表示;低于检出限用“未检出”表示。(3)空格及其他无效字符。上报的监测数据中常含有空格及其他无效字符,使得计算机在识别、归类等过程中出现异常。可核查监测数据的内容和性质,确认为无效字符后,对数据值前、后含有的空格或其他无效字符进行删除处理。对经纬度空缺,可核查相关的原始上报数据集和年度监测工作方案,或联系地方监测机构;对层号空缺,可根据水深判断,或联系地方监测机构补缺;对某些监测参数值空缺,可结合年度监测任务,联系地方监测机构,确认该监测参数是未被监测,还是低于检出限,再根据判断结果给出规范填写。

2监测数据的齐全性检验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齐全性检验,是以海洋环境监测方案为依据,检查监测方案中规定的监测数据是否全部上报完整。首先对国家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以及各海区年度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进行分析,对监测工作方案进行信息解析,按空间维度、指标维度和时间维度对监测任务进行细化,空间维度包括监测站位、监测区域、管辖区域等,指标维度包括监测参数、监测要素等,时间维度包括监测时间等。其中监测站位、监测参数、监测时间是空间维度、指标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最小单元,通过对最小单元的数据量统计,可获得其上一统计单元的数据情况。因此对海洋环境监测方案的解析按监测站位、监测参数和监测时间3个方面进行分解。对照监测方案,检查接收的数据是否存在区域、站位或频次等有空缺监测的情况。记录缺失的原因:可能由于某些缘故未能进行监测、地方调整了监测方案或地方漏报。仔细核查年度监测任务计划,联系地方监测机构确认。

3站位基础信息数据质量控制

3.1空间位置检验

空间位置检验主要针对调查单位在站位信息汇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录入错误。将调查站位经纬度转换为十进制的单位后,通过利用GIS生成站位图的方式检查站位落点所在位置,看其是否落在规定的监测区域,对于断面上的调查站位,还要检查其是否明显偏离断面沿线。同时还需检查“相同的站位编号,经纬度不同”和“不同的站位编号,经纬度相同”等数据空间位置精度的问题。对于该类问题,可通过核查相关的监测数据、核对年度监测任务、联系监测机构确认等方法,予以更正。

3.2站位基础信息一致性的检测

根据站位基础信息一致性检验方法,即监测区域、站位编号、站位经纬度、监测日期等基础信息决定一条数据记录,根据不同的监测任务和监测要素,分析站位基础信息一致性是否符合。针对站位编号和经纬度不一致的情况,从空间位置检验是否合理,并核实监测方案进行解决。针对监测日期相同且站位编号相同等情况,判断两条记录的监测参数值是否完全一致,若完全一致则认为是重复记录;若不完全一致,可认为是平行样记录,并进一步核实。

3.3数据记录重复的处理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上报过程中存在很多重复的数据记录,产生这种重复记录的主要有如下原因。(1)地方上报数据时,重复上报了监测数据集,如8月份上报了5月份和8月份两份数据;年底将全年的监测数据再次上报。(2)不同监测机构报送的重复数据,如属于上下两级监测机构(省、计划单列市)重复报送。(3)地方监测机构监测人员填写报表时,将某些记录重复填写。(4)地方监测机构监测人员填写报表时,将平行样的数据填写。(5)数据集合并时,将曾经合并过的数据集再次合并。对于重复的记录数据,在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中应做剔除处理。

3.4平行样的处理

平行样数据只作为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辅助,在实际统计、评价和监测数据时需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只有少数站位上报的数据是平行样。为了数据量统计、环境质量评价等的需要,对于平行样的记录数据,可将监测参数值进行求平均处理。

4监测参数数据质量控制

4.1值域一致性检验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每个监测参数有其对应的经验值域范围,通过值域检测规则对填报的监测数据按不同监测要素分别对每个监测参数值进行检验,对于超出值域范围的值,需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其他站位、其他频次、周边站位的参数值情况,并结合监测任务性质以及超出值域比例,从而判断该参数值的可靠性。

4.2逻辑一致性检验

某些监测参数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即监测参数与监测参数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有些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逻辑一致性检验方法,对于不符合逻辑一致性的监测数据记录,应进一步同监测机构进行核实。

4.3数据输出

对文件进行批量检验处理,对于检验结果,给出合理且足够详细的错误提示,并保存质检日志,使得数据便于修改。为了区别一个数据是否进行了质检、是否通过质检,以及了解质检的情况,需要对质检过后数据增加一个质量控制符号,简称质量符。综合参考“国标GB/T12460-2006海洋数据应用记录格式”以及“908海洋化学标准记录格式”等质量符格式。其中,“908海洋化学标准记录格式”中质量符2表示可疑倾向正确,3表示可疑倾向错误,本研究将这两者综合考虑,记为可疑;另外,“908海洋化学标准记录格式”中质量符8表示痕量,由于与“未检出”有一定的重叠,因此本研究只采用“未检出”。表1给出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符及说明。一般来说,数值型的监测参数数据,对其质量检验出有问题的只能作为“可疑”处理,不宜随意修改或删除。除非经过专家经验检验,并经监测单位核实,可明确其为错误的,其质量符方可标注为“4”。对于监测站位基础信息,如监测日期、站位编号、经纬度、层号等,检验出有问题的,可根据检验情况,标注其质量符为“4”或“3”等。按步骤完成监测数据处理流程后,可分年度或季度对处理的文件形成数据处理报告,并制作经标准化处理和质量控制后的标准数据集。

5结束语

数据监测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 , 数据审核, 准确可靠

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出具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者的责任和立身之本。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是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实行三级审核机制,是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的必要手段。只有确保监测数据在获取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把监测数据差错率消除在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公正性。

一、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任务

由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分析人员技术水平、监测因子的变异性以及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监测数据失真现象时有发生。如果环境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将直接影响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污染纠纷仲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而且对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治理,也不可能得到准确结论。从大量环境监测数据中剔除异常数据,是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环境监测数据审核重点

发现和判别异常数据,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是监测数据审核的重要内容。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质量指标是: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合理性),完整性, 并且监测分析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研究表明,一般在进行监测数据审核时,应围绕“五性”对监测过程中前后制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1.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审核

监测数据代表性表现在”时空”代表性上。审核人员应重点审核监测样品的采佯原始记录是否完整 、采样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认真作好记录、采样点位有无其它偶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的记录等,特别是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与标准规范、评价方法是否现行有效、方法的检出限、仪器设备的测试精度是否符合监测对象的要求。例如在验收监测中,应特别注意采样时工况,各环境要素监测点位的布设是否合理,采样位置和取样方法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数据,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2.环境监测数据精密性和准确性审核

为了取得满足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必须在分析过程中实施各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例如,应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10%样品平行双样分析,必要时进行密码样分析和加标回收试验等。由质控人员详细审查分析人员在分析全过程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并填写相关的质控记录。特别要注意监测数据的精密性是否达到给定的室内标准偏差的要求,同时也应重视数据精密性核查。尤其是在当待测组分含量为痕量分析范畴,且常与空白实验处于同一数量级时,空白值的大小和分散程度直接影响其精密度。总之,只有全面审核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内容,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

3.环境监测数据可比性(合理性)审核

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审核的范围很广,且专业性很强,不仅要运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围家颁布分析标准,还要考虑各污染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浓度变化范围等知识,才能对比各种物质间的关系,对异常值进行合理分析。

一般来说,待测样品的各监测指标之间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在地表水监测中,CODcr>BOD5,同一水样的BOD5浓度高,则CODcr浓度必然高,但反过来CODcr浓度高,BOD5浓度未必高,CODcr浓度高,水中溶解氧必然低,反过来溶解氧浓度高,CODcr浓度未必低,TN>NO3-N、NH3-N、NO2-N三者之和等,反之为异常;目前, CODCr和BOD5、TSP与PM10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在数据审核中得到较广泛应用,对于其它环境指标,如水环境指标中的电导率和溶解性总固体、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指标中的实测烟尘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级数)等环境指标间相关性关注者不多。

在监测数据审核过程中,应从水、气、声等环境要素中各环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出发,按照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检查各指标间的数值有无矛盾之处,检验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一致性),对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验证,找出异常数据及其产生原因,审核其合理性。

4.环境监测数据完整性审核

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不同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环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不同的监测目的有不同的监测方法、规范要求,与其对应的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数据所要求的质量目标也各不相同。故在审核监测数据完整性时,应着重审核不同监测对象的采样频次、采样时间、监测项目设置是否达到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分析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评价标准是否符合监测目的的要求,若方法不当就会发生偏差或不准确。

作为数据审核人员,应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熟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分析方法标准和各种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中分布规律和特点,以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的监测数据,才能保证其准确可靠,更好地为环境规划,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数据监测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应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各种环境因素在满足建设项目需求的同时,是以环境质量来展现的,最终在环境监测数据中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就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执法和守法中的重要应用进行探究。

1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定义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指针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通过一定的分析和监测,确定环境质量的污染程度和变化的情况。环境监测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在以环境为主体的条件下,运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技术,对环境建设中的项目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探索出环境质量确切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保护、环境决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提供依据,切实的对环境污染现象进行监控,从而提高环境的质量,实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环境执法的定义

关于环境执法的定义,是指依法享有环境管理权的行政主体,运用法律手段对相关主体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和义务的环境执行行为,同时对其他环境行为进行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环境执法是我国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改善我国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环境执法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并且依据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实施。

2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注重应用

2.1环境监测数据的合法性

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应用时,一定要注重监测数据的合法性,其中包括监测的资质、监测的程序、监测的标准、监测结论的合法性都是监测数据合法性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监测的采样记录,其中包括对采样地点、时间和采样人员的记录,其次在应用自动检测数据的时候,注重所用数据来源的可比性、可靠性,切实的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

2.2环境监测数据的时效性

其实环境监测活动是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在环境违法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其初步形成、发生和产生环境污染的过程会在时间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削减甚至是消失不见,这就要求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第一时间到达污染现场进行数据采集、测定,切实的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为环境执法提供有效证据。

2.3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渠道的多样性

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应用环境监测需要留意到数据收集渠道的多样性,现如今,环境违法案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其渠道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因此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现场监测设备和其它高新技术,多渠道的开展监测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多样性、高效性。

2.4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环境执法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注重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环境监测数据在进行记录时,保证所有信息的完整性,让各个环节与监测报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为了保证这一点可以采取同步拍照、录像的方式,对监测过程中进行全程记录,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监测报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3在环境执法与守法应用中的作用

3.1为执法的现场提供技术性支持

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数据为其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工作,当一个企业出现违反环境的现象,在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中,成立一个专门的环境监测小组,及时地对污染环境进行评估和测定,比如环境污染的因子、浓度和排放量,在提供准确的污染物种类、量值的前提下,能有效促进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3.2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的服务

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切实的提高人们的守法意识和思想观念。具体说来,通过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对环境污染的现状和特点、程度、范围等一些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为环境执法的工作擦亮眼睛、指明方向,同时也给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个人带来警戒,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保证他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时刻谨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结语

本文对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继续加大环境监测的力度,切实的保证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和守法中的应用程度,有效的促进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国家的环境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安宏,刘济欣.浅析环境监测报告在环境行政执法中的证据作用.

[2]吴惠娜.浅淡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数据监测范文6

【关键词】环境监测;审核;监测数据

1.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人员的素质要求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并具备较全面的环境监测知识,熟悉相关的环境标准、监测技术规范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熟悉质量保证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熟悉各个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分析原理、检出限及其样品保存技术,并掌握同一项目不同分析方法在适用范围、分析条件、检出限、技术关键等方面的差别,掌握各个分析项目、各分析方法的干扰因子及影响条件,掌握各个分析项目分析结果的合理范围。使所审核的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2.对监测项目进行质控审查

质控数据审查包括空白值、质控样、平行样、平行密码样、加标回收等审查。实际工作常忽视了空白值、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及加标回收审查,需加强这两方面工作。

2.1 审查空白值、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是否符合测方法的要求

目前绝大多数监测项目的分析均用到空白和标准曲线,通过扣除空白值从标准曲线算出分析结果,因此空白值与标准曲线合格与否,直接决定结果的准确性。大多数项目的空白值和标准曲线的a、b值均是稳定在一定的范围,通过对照查看空白值和标准曲线的a,b值可判断测试过程中空白试验和标准曲线是否合格。对监测规范没有给出空白值和相关系数范围的,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积累,也可使用有关研究成果。

2.2 加标回收审查

加标回收是检验分析准确度的常用方法。数据审核时要关注加标量及加标回收率。加标量按有关监测规范,加标量要求控制在样品含量的0.5―2倍,加标后的总浓度应不超过方法的测定上限浓度值。加标回收率《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中列出了不同分析项目不同含量范围时加标回收率的范围,数据审核时要看是否超出该范围,如超出,是不合格的。

3.数据合理性分析

数据合理性分析是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中最重要的一步工作。通过对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布点、监测频次、监测时间、仪器设备等审查无误,监测结果的计算也正确的情况下,还不能断定监测所得的数据是准确可靠的,需从多个角度进行数据合理性分析。

3.1 与执行标准相比较

一般的监测项目均有明确的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所得的数据一般也在标准范围附近,当差别太大时,应列为可疑数值,查找原因。如有一地表水溶解氧的自动监测结果为小于1.0mg/L,而相应的执行标准(III类)为5.0mg/L以上,经查是自动监测仪器管路堵塞,需要对管路进行清洗。

3.2 与历史数据相比较

对现有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首先要了解采样地点的本底值范围,特别是例行监测或者是年度监测计划。这种工作一般情况 都是连续性的,一年或是几年,数据可比性比较好,对同点位的数据,如个别项目变化较大,可以先将该值列为可疑数值,然后进行合理性分析。

3.3 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监测项目多种多样,有机的、无机的都有,但是物质本身具有相互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监测数据往往存在一种固定关系,这就为我们分监测数据正确与否提供了依据,对一些例行监测数据,可做出直观的判断。如COD、BOD5和高锰酸盐指数之问的关系:根据COD、BOD5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概念,COD是指用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CO2与H2O所消耗的氧量;BOD5是指在水温为20℃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是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某些有机物及无机物还原性物质,由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相当的氧量,结合其实际的测定过程,对于同一份水样三者的监测结果,应存在以下规律:COD>BOD5,COD>CODMn。

4.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要严格以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依据主要有四个组成部份。

4.1 国家颁布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4一l99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等,此外还有各行业的排放标准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等。

环境质量标准主要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O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海水水质标准》(GB3097一199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等。

4.2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国家现行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等。

4.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竣工验收技术规范

国家现行的环评导则及竣工验收规范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ttJ/T2.4―199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1994)等。

4.4 单位制定的有关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单位制订的管理制度主要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监测质量控制实施细则》等。

5.结论

环境监测的主要成果就是监测数据,如何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及时,为环境管理更好地服务,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业务学习,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严肃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