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向的诗句范例6篇

关于志向的诗句

关于志向的诗句范文1

摘要:文章主要从徐志摩翻译中体悟到诗理,体悟到语言美、音乐美对诗歌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其欧化句"欧而化之"的特色,总结出徐志摩的翻译为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对其创作成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徐志摩 翻译英诗 诗歌创作

徐志摩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作家,而且是一位翻译成果颇丰的翻译家。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成功离不开翻译英文诗歌过程中对他产生的影响。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徐志摩自己文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就徐志摩来讲,译介翻译外来诗歌,给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带来不少益处。

翻译外来诗歌,给了徐志摩仔细推敲诗理的实践机遇。“谁不曾见过野外的草花,但何以华滋华斯的《野水仙》独传不朽?谁不曾听过空中的鸟鸣,但何以雪莱的《云雀歌》独享盛名?”. 他还说到:“诗是人天间的基本现象之一,同美和恋爱一样不容分析,不能以一定义来概括的……” 徐志摩从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里,窥探着诗的秘密。他探讨了诗美的根源,思考了内容和形式等诗内外在素质的关系问题,也探讨了诗的构思、创作灵感等创作过程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就徐志摩而言,他对这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探讨,是和他诗歌创作及翻译实践同步进行的。这样,译介外国诗歌促进了他对诗理的关注和他的诗歌创作。

在译诗过程中,徐志摩更警悟到了语言之于诗的重要性。“爱文艺之诸君,为什么,譬如苏曼殊的拜伦译不如郭沫若的神韵节奏?”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凝练集中,徐志摩从这个特征出发,努力发掘汉文字的表现力,尤其是白话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徐志摩那清丽、优雅、柔美、准确的文字,得益于他的译诗追求,也是他长期诗歌语言美追求的结果。

徐志摩在翻译中,学到了外国诗歌精到的技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会程度不同的看到,他借鉴运用了外国诗歌的想像及丰富的表现技巧与手段。徐志摩一边翻译,一边写作。两者不可避免地互相影响与互相渗透。

徐志摩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受哈代影响最大。哈代的优秀诗作中几乎没有两首诗的格律是相同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在格律方面进行探索。对于文学革命,志摩的反应是―在这点上,他从哈代的榜样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不停歇地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试验。他的诗包括十四行诗、歌谣和无韵四行体诗,运用抑扬格、抑抑扬格、民歌节奏,采用独特格式的纤细新颖的韵律,他创立了格调鲜明的新式对偶句,以重读单音字奏效,并且引进了招眼惹目的英国风格。尽管生命短暂,但他也像哈代一样,“至终仍在进行摸索。”

徐志摩译的哈代的《致人生》(To life)和徐志摩的创作《灰色的人生》都描写了文学的本质,描绘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也就是文学对人生的作用。徐志摩说:“人生是苦的”,他认为深沉的悲哀与苦楚深深地盘伏在人生的底里,他相信生的质是苦而不是乐,是悲哀而不是幸福,是拘束而不是自由。所以他在诗歌中吟唱:

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

……

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再看哈代的《致人生》 (To Life):

0 life with the sad seared face

1 weary of seeing thee,

And thy draggled cloak,and thy hobbling pace

……

That earth is Paradise?

I’11 tune me to the mood,

And mum with thee till eve;

And maybe what as interlude

I feign,I shall believe!

可见徐志摩在《灰色的人生》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启迪。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强调音乐美,这与西方诗歌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与他的翻译、阅读不无关系。他对十九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推崇备至。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都曾对他产生了不小影响。

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韵律上。英语诗格的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是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情趣的重要元素。英诗中常见的音韵形式可分为两大类:行中韵和尾韵。行中韵是诗行内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似的音素而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头韵、腹韵等,头韵是指一行诗或一个句子中,由于较为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起首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

如fire和folk。腹韵也称元音叠韵或半谐音。相同或相似的元音在诗行中重复出现,即构成腹韵。如old与close,though与know,等。头韵与腹韵类似汉语的双声叠韵。尾韵也叫脚韵,是指诗行与诗行之间在行末的押韵。英语诗歌押韵的格式灵活多变,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连续韵,指邻近的两行诗相互押韵的格式,全诗或一个诗节中诗行按照aa,bb,。。的次序押韵即为连续韵。布莱克的《老虎》一诗就是这样。第二、交叉韵,指隔行押韵。其韵式为abab。第三、首尾韵也叫抱韵,是指含有四个诗行的诗节中,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与第三行押韵,其韵式为abba。

在徐志摩翻译的一些诗中,基本韵式用的很多。如阿诺德的《谏词》就属于abab式:

撒上玫瑰花,撒上玫瑰花,

休掺杂一小枝的水松!

在寂静中她寂静的解化;

阿!但愿我亦永终。

徐志摩的作品《问谁》、《去吧》、《一星弱火》、《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阉芦色作歌》、《叫化活该》、《再别康桥》等都用了这种韵式。象《雪花的快乐》、用的是aabb韵式: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们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像《为要寻一个明星》用的是abba的抱韵式: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徐志摩诗中的经典,除音乐美外,还有欧化句的使用。徐志摩作品中因为欧化句,翻译腔被人贬为语言“生硬不堪,估屈警牙”。徐志摩的名篇却得益于正确运用欧化句式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是英文Quietly I went away,按现代汉语当是“我轻轻地走了”。又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是英文的倒装句法,是把表语提前的结构,英文结构为silent is tonight’s Cambridge 。

再如徐志摩的《偶然》最后一节: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像“在黑夜的海上”副词片语在诗中置于句末,当然有些欧化。不过这样使用,今日已经习以为常,不值得计较了。倒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欧化得十分显明,却也颇为成功。主语不同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宾语,在中文里是罕见的。中国人惯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简化为“公说公有,婆说婆有,理”,徐志摩如此安排,确乎大胆,但是说来简洁而悬宕,节奏上益增重叠之感。如果坚持中国文法,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反而噜苏无趣了。他是按“You have yours and I have my direction”结构造的诗句。

另有一处句法上的欧化,却不易察觉,那便是最后三行。“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不但是一个名词片语,而且是句子的宾语,承受的动词又是双重的―“记得”和“忘掉”,正是合用这宾语的双动词。徐志摩等于在说:“你记得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也好,你忘掉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最好。”不过这么说来,就是累赘的散文了。在篇末短短的四行诗中,双动词合用宾语的欧化句法,竟然连用了两次,不但没有失误,而且颇能创新。此欧化用法为“欧而化之”,而非“欧而不化”。

朱自清先生将白话文的欧化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模仿欧化语法,一般人行文时,往往有牵强不过的词汇,读起来感觉非常别扭。第二个时期注重到欧化的方法,如徐志摩的文章就是代表这个时期的成功作品。尽管徐志摩作品中有大量的难懂的欧化句,那是第一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翻译和创作中的语言表达日臻完善。

对徐志摩创作产生影响的西方文化中有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诸多因素,本文是由文学翻译一维推演开去,把他的翻译作品作为西方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翻译对徐志摩的创作影响关系为切入点,力图彰显徐志摩与西方文化的深层联系,把握徐志摩创作成功的西方源泉,这既是对徐志摩作品研究的一次深度开拓,又可以管窥所有身兼译家和作家的创作之路以及中西文化交融与现代文学之关系。

参考文献:

[1]谢冕.徐志摩作品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2]许钧.译介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关于志向的诗句范文2

读郭沫若诗集《东风第一枝》

《东风第一枝》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的郭沫若先生诗集,收集了郭老在1976年10月到1978年6月这段时间所写的几十篇诗作和文章,以及部分写作在先而至1976年10月后才得以发表的作品。郭老于1978年6月12日逝世,嗣后诗集出版。

《东风第一枝》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扉页之后,即为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摘录,然后是6帧人物照片和3幅诗文手迹照片。人物照片有“1954年和郭沫若”、“1954年、委员长和郭沫若在一起”、“同志和郭沫若同志”等。手迹照片有“郭沫若同志手迹:《纪念》”、“郭沫若同志手迹:《水调歌头·粉碎》”和“1977年12月1日题关良同志画鲁智深”。这都是现今难得一见的史料。而书中所汇集的郭老几十篇诗文,则更是一场惊涛骇浪的历史见证,扬播着历史的正义之声,体现出这位文学巨子生命最后两年的情感和理念。

郭老在《永在》诗中写道:“伟哉领袖万民亲,改地换天绝等伦。三座大山齐扫地,五星红旗高入云。”在《怀念》诗中,郭老写道:“革命前驱辅弼才,巨星阴翳五州哀。”“盛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在《八一怀》中,郭老写道:“服务为民公仆责,同仇敌忾万夫雄。反封反殖反双霸,赤旗高擎贯始终。”充满了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热爱,真挚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在1976年10月,当得知祸国殃民的“”覆灭后,郭老在书中立场鲜明地用投枪匕首般的语言写下了《水调歌头·粉碎》,词中写道:“大快人心事,揪出。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这上半阕词句,当时曾广为传唱。确实,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十年“”期间,身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老也难幸免,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更为残酷的是,他的在农业大学读书的儿子被绑架后坠楼身亡,郭老和夫人于立群因无计可救而悲痛万分。然而,历史是公道的,于立群在“序”中写道:“的倒行逆施,使郭老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他的健康被夺走了,但他顶住了这股逆流。可以宽慰的是,郭老在他有生之年终究看到了的覆灭。”

郭老能在晚年亲身经历1976年10月这个地覆天翻的历史时刻,目睹了中国历史上又一群丑类倾巢灭顶,正如于立群在“序”中所言:“他的心该是何等的畅快、何等的欢快、何等的痛快哟!”在1977年12月1日,郭老写下了《题关良同志画鲁智深》,诗云:“神佛都是假,谁能相信它!打破山门后,提杖走天涯。见佛我就打,见神我就骂。骂倒十万八千神和佛,打成一片稀泥巴。看来禅杖用处大,可以促进现代化,开遍大寨花。”(原注:“诗末三行是指泥巴可以肥田利农。”)诗人虽已老迈,但心如火中的凤凰欲再振翅冲天。《人民日报》1979年1月29日第6版发表了郭老这首诗和关良的画。当时正值破除迷信拨乱反正之际,《人民日报》发表郭、关的诗配画,显然具有深意。

《东风第一枝》是郭老20世纪后半叶的重要诗作,印数达7 万册;而出版这本诗集的目的,如于立群女士在“序”中期望的那样:“愿这本集子成为一束迎东风而放的花枝,加入万紫千红的队伍,为神州的春天再增一分春色。”

郭老未及看见《东风第一枝》出版便离我们而去了。但他是带着对党对祖国的忠诚,带着胜利者的微笑而去的。也就在郭老逝世的当年年底,即1978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读郭沫若诗集《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是195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诗集,分24开平装本、精装本;采用“一花一诗”的写法,即一首咏花诗,旁边配一幅黑彩版画花卉图案,文图并茂。百幅花卉插图和扉页之后的郭沫若肖像都是由大师级版画家刘岘先生雕刻的。

郭老在诗集里扬弃传统写诗方法,无华丽辞藻,无深奥典故,而是以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笔法,短语长句,韵节自然,让花卉自个儿娓娓道来——或一段故事,或一段常识,或一段感悟,或一段警示,有直白也有妙句,首首诗歌都有所指,内涵深刻,耐人细品。

《百花齐放》中许多诗句通俗易懂,如儿歌般朗朗上口。比如《蒲公英》全文:“倒不希罕人们所宝贵的的黄金,在转瞬间会把黄金变成白银。银色的种子,是一团空降部队,但我们是向大地中投下生命。中国大夫知道我们的药性,他们会用我们来治病救人。很好,我们实在是热爱中国,我们是大地之子,别名叫地丁。”

《百花齐放》不乏机巧诙谐的语句,显得轻松有趣。如《含羞草》的后四句:“因此,人们便叫我们为含羞草,我们害什么羞?人们应该知道。我们是替动口动手的人害羞,请设身想想:岂不是太无礼貌?”又如《紫薇花》的后四句:“因此,又被人们叫作怕痒花,其实我们倒不痒也不怕。只是告诫人们要规矩一些,为什么对花木要用手乱抓?”诙谐中包含着谆谆教诲。

诗集中有不少篇幅结合花卉的生物学特征比喻一种生活的哲理。比如《玉簪花》的后四句:“我们不需要任何阔气的享受,但温暖的阳光定要十分足够。如果把我们栽种在阴暗偏陬,那就染上官气暮气,苗而不秀。”又如《夹竹桃》的后四句:“阳光如果缺少,我们要起变化,红色的花会变成白色的花。在这里显然包含着深刻教训:红色专家也能变成白色专家。”

诗集中有几首借花讴歌农民的诗,情意真切。比如《菜籽花》、《木笔花》、《石榴花》、《凤仙花》、《向日葵》,其中尤以《向日葵》前四句最为简约:“我们当然没有牡丹那样高华,但和死不了一样是到处开花。老百姓谁个不知道向日葵?我们是向着太阳,也向着农家。”《菜籽花》也是如此:“我们把大地化成一片黄金,多谢春天,更要多谢广大农民。劳动人民是真正的宇宙真宰,为了他们,我们甘愿粉骨碎身。”菜籽粉骨碎身就是榨油以报答农民,多准确。

当然,由于诗集写成于1959年“”时期,数量不菲的诗篇如《荷包牡丹》、《马蹄莲》、《玫瑰花》、《蜀葵花》、《郁金香》等,大都有深深的时代烙痕。比如《郁金香》的前四句:“波斯诗人曾经把我们比成酒杯,但他错误地只用来作自我陶醉。我们今天是要为而干杯,高呼中国共产党和万岁。”又如《蜀葵花》中间三句:“我们要做多快好省的花模范,我们要做力争上游的青云梯。超过英国,赶上美国,不算稀奇。”其中,蜀葵开花正是双花梯次而开,“青云梯”的比喻十分贴切,非四川人不会用此比喻。诗中的豪言壮语和口号,亦属特殊的时代语言,真实而无矫饰。

郭老在诗集中还歌咏了少数很特别的花,如《罂粟花》。罂粟是,罂粟花常被比作妖艳的妖魔,但诗中说道:“我们本是药草,用量自有分剂,你们当成三顿饭吃,怎不坏事?”多明晰的辩证观!

在《百花齐放》中,郭老满怀着一片真诚,愿中国大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总是春。所以他在《后记》别声明,“普通说‘百花’应该包含一切的花,只写100种似乎就不包含其他的花。这样,‘百花’的含义就变了。因此,我就格外写了一首《其他的花》,作为第一百零一首”。而这个“一”在《易经》里既是万物的结尾又是万物的开始。哲理深邃,郭老真是用心良苦啊!

关于志向的诗句范文3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

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

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关于志向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诗言志 缘情 音乐

“诗言志”一直是中国诗学的经典命题,朱自清先生称其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①。早在上个世纪,朱自清先生即著《诗言志辨》一书,对此命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受西方文化“理智/情感”的影响,今人看待这个命题,多认为“诗言志”只讲政治之怀抱,而不讲情。而近年来,出土的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楚竹书中关于先秦儒家性情问题的论述,也给我们带来了儒家诗论的新认识。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诗言志”能够成为中国诗学的核心命题,不仅仅在于其形成了对中国诗学影响深远的诗教理论,更在于这个命题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诗言志”,这个命题显然是历经一代代构建起来的。可以说,“诗言志”是个“历史积淀”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返回“诗言志”这个命题产生之初去探索这个命题的丰富性。

一、“诗言志”之产生

对于“诗言志”,我们首先面临的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就是它的产生时间。首见“诗言志”是《今文尚书・尧典》中舜对他的乐官夔所说的一段话: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上述这段话是否真实可靠,“诗言志”是否产生于年代久远的舜帝时代?赞同此说的有顾易生、邻木虎雄等。支持战国说的有蒋善国、郭沫若等人。而陈良运先生在《中国诗学体系论》一书中,则提出 “诗言志”观念应当形成于秦汉之际。②

《尚书・尧典》产生的确切年代在学界仍然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至今尚未达成一致。但《尚书・尧典》一书的成书时间和“诗言志”这个命题的产生时间应该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徐复观先生认为,对于《今文尚书》的文章应分三类来看:一是根据口头传说整理、记录的,如《尧典》、《皋陶谟》等;二是经整理过的典籍,如《甘誓》、《汤誓》等;三是传下来的原始材料,如《商书》中的《盘庚》及《周书》等。③对于根据口头传说整理的这些材料,我们不能像“疑古派”那样一概否定掉。近年来新的地下出土文献也为我们提供了“诗”与“志”的新材料。曹建国先生根据文献材料证明殷墟卜辞就存在“蔽志”的描述。“依据战国简、周原卜辞殷墟卜辞,以及《尚书》、《左传》等传世文献所记载占卜‘蔽志’,则舜的时代产生‘诗言志’的观念是完全有可能的。”④而在春秋时期,“诗言志”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共识。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是认为“诗言志”产生于殷商时期,或者是久远的舜帝时代。

二、“言志”与“缘情”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思考着“诗言志”和“诗缘情”的关系。“志”与“情”究竟是一体还是对立,两种观点莫衷一是。特别是五四以来,受文学是感情产物的影响,这个问题更是引起了极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志”是以理性为主导的怀抱志意。朱自清在《诗言志辨》认为“志”是与“礼”结合在一起的怀抱。另一种观点则“志”是意与情的结合,代表人物有罗根泽、郭绍虞、王运生、顾易生等人。

应当承认,在不同的时期,“志”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着的。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认为“志”有三个内涵:记忆、记录和怀抱,并“代表了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叶舒宪先生则在《诗经的文化阐释》一书中认为:“诗言志”也就是“诗言祝”、“诗言寺”。把与宗教祭祀相关的诗歌唱词和民间自由传唱的歌谣韵语作为上古诗歌的两种发生,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因此,《尚书・尧典》所记载的“诗言志”应当是巫术文化语境下“人―神”关系的诉说。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在《新科学》中认为人类的原始文化史是一种诗性文化:古代异教民族把一切涉及占卜预兆的事情都归原到约夫这种想象的共相,所以这些民族生下来就具有诗性。他们的诗性智慧是从这种诗性玄学开始的,诗性玄学就凭天神的意旨或预见这方面来观照天神。⑤顾祖钊先生在《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一书中对华夏巫术文化和“诗言志”的产生有着很详尽的论述。然而又把“志”解释成“天之意志”(简称天意)则是我不认同的。作者又举《墨子・天志篇》“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此处只能解释“志”与“意”想通,而不能证明“诗言志”之“志”即是“天意”。正是诗所表达出来的“人意”与“天意”相互交感,才有可能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

因此,“诗言志”之“志”最初应当是表达祭者的意愿。从实践层面来看,宗教祭祀的诗歌唱词和民间自由传唱的歌谣韵语都有可能产生“诗言志”的观念。但由于当时特殊的书写条件及文化集中上层,被记录下来的应当只有和宗教祭祀相关的“诗言志”。到了西周时期,“诗言志”才慢慢开始从神的诉说转向了人,用诗来表达自己怀抱。《诗经》中出现了一些“作诗言志”的篇章。春秋时期,“赋诗言志”则成了当时社会政治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到了先秦儒家这里,“诗言志”才和诗教理论结合起来。然而,无论怎样发展,我们都不能简单地把“志”看做纯理性的思想,还是要笼统地看做“怀抱”。

三、诗与乐舞

闻一多认为:上古歌诗由分途趋向合流。而陈伯海则认为:“歌诗的发展自不会由分途趋向合流,反倒是由一体走向分化”,而“诗的因数曾长期隐伏于歌谣之中,而后才分离出来,最终取得自身独立的形态。”⑥“歌”与“诗”到底是合流还是分途?我们仍不能确定。但我们能肯定的是:上古的诗一定和乐舞有着密切关联。

对于“诗言志”,我们关注的重点一直是“诗言何志”以及“诗言志”是怎么一步步确立起来的。而海外汉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特别注重诗如何才能言志。诗作为一种符号,必须和乐舞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言意的效果。对于《尚书・尧典》的这一段话,郝大维和安乐哲说:“用语词表达心志,用诗赋论争,都要用乐器加强诗的效果,这一过程也就是增强语言表达的精炼、微妙性以及表达的潜力。”⑦同样,高友工也认为:第一句,诗言志,一直被确定认为是中国诗学中最著名的命题,但人们忽略了同样重要的第二句话:歌永言,这第二句话恰恰提醒我们,只有在音乐理论这一语境中才会对第一句加以正确的理解。“永”一词的准确意义是难以解释的,但它的要旨是,用以交流的普通语词必须转化得更为集中更为形式化。就语言而言,这一切可以通过重复、延宕以及其他的形式变化来完成。将“诗言志”和“歌永言”合而论之,便构成了后来的音乐理论的核心……

“诗言志”能够成为中国诗学的重要命题,不仅仅在于儒家诗教理论和政治建构的结果,还在于这个命题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历代都有影响。

参考文献

①朱自清,《诗言志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②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3-48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台湾商务印书店,1969:589-590

④曹建国,《楚简与先秦》《诗》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34

⑤顾祖钊,《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0

⑥陈伯海,《释“诗言志”》[J].《文学遗产》,2005(3)

⑦[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5

关于志向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曹植诗歌 司马彪 继承 蓬意象 萍意象 境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80-02

作者简介:来森华(1986―),藏族,甘肃卓尼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唐文学研究。

曹植诗歌成就蜚然,对后世诗歌深有沾溉,堪称诗坛宗主之一。

关于曹植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或言后人对曹植诗歌的继承,学界对此学术现象不断深入发掘,其学术思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世诗人个案对曹植诗歌继承的微观论述,二是曹植诗歌接受史的宏观梳理。笔者于平日读诗偶有所得,发现在司马彪今存有限的诗歌中对曹植诗歌的继承痕迹明显,故不揣谫陋,野人献曝,撰小文呈之于学界,祈请方家指正。

司马彪(244?―306)①,字绍统,西晋皇族成员,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因好色薄行,睦与之断绝父子关系,后出继于司马懿弟司马敏门下。房玄龄《晋书》载云:“初拜骑都尉。泰始中,为秘书郎,转丞。……后拜散骑侍郎。”[1] (PP.2141-2142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者、军事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司马彪曾有文集四卷,惜不存于今。就诗歌层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有五言诗八首,其中两首为残句。

一、意象的选择与诗句的化用

白云《元前曹植接受史》一文说道:“六朝时期涌现出大批摹拟曹植的作品,从题目、内容、文辞到意象不一而足,显示了曹植对当时文学的重要影响作用,从而确定了曹植典范作家的地位。”[2] (P.2 )曹植的诗歌成就主要在五言诗方面,而司马彪今存诗歌均为五言,其对曹植的继承或接受主要体现在相同意象的选择与诗句的套用或者化用方面。

(一)蓬意象

司马彪《诗》云:

百草应节生,含气有深浅。秋蓬独何辜,飘遥随风转。长飙一飞薄,吹我之四远。搔首望故株,邈然无由返。②

其中“秋蓬独何辜,飘摇随风转。长飙一飞薄,吹我之四远”四句无论意象的选择还是诗句的化用,均摹拟曹植诗歌而成。曹植《吁嗟篇》(一作《瑟瑟歌》)即以“转蓬”起兴,开篇便云“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诗中更有“卒遇回风起,吹我之云间”句。另有曹植《杂诗七首》(转蓬离本根)一诗亦云:“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之云中。”

关于蓬这个意象,《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有载,年轻的鲁昭公丢掉王位后逃至齐国,齐景公问他何以沦落到如此地步,鲁昭公后悔自己疏远贤臣、亲近小人,并以秋蓬喻自己的处境,其云:“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偾而揭矣。”[3] (PP.338-339 )《说苑》亦载鲁哀公言曰:“是犹秋蓬恶于本根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本拔矣。”[4] (P.294 )总言之,随风飘转的蓬往往就是茫然无依的象征。

(二)萍意象

司马彪诗中还有残句“泛泛江汉萍,飘荡永无根”,而曹植《浮萍篇》亦云“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都是以浮萍喻个人境遇,表达一种失根的无奈与悲苦。

诗文中的蓬与萍往往代表那种飘荡不定的生活,似乎失去了生活的寄托与本根。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言:“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5] (PP.398-399 )萍飘蓬转随后更是作为一个固定的成语来表达那种难觅归属感的生活状态。

(三)其他

除去以上二处,司马彪对曹植诗歌亦有不少摹拟之迹,如《诗》“玉出阆风侧,珠生南海滨”与曹植《杂诗》“美玉生盘石,宝剑出龙渊”,《诗》“秋节良可悲,百华咸萎落”与曹植《赠丁仪诗》“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均句式相近。再者,司马彪《赠山涛诗》(其一)有“中夜不能寐,抚剑起踟蹰”两句,其实这两句自前人诗歌化用而来,如《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云“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阮籍《咏怀诗》(其一)开篇便云“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曹植《弃妇诗》亦有“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抚节弹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收泪长叹息”八句。钟嵘《诗品》言古诗与曹植诗歌皆源出于《国风》[6] (P.91,P.117 ),而阮籍诗歌源出于陈思,早在《周南・关雎》即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形象描写,司马彪对于夜不能寐形象的塑造可谓渊源有自。

二、失志公子的宣泄

但是,司马彪为何偏偏摹拟曹植的诗歌呢?这需要从二人的身份及其人生遭遇说起。

曹植的身份自不待多言,前半生享受着贵公子的荣华富贵,深受曹操喜爱与赏识,然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在与曹丕争夺太子之位时败下阵来,在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从此曹植的人生境遇在曹丕与曹父子的先后限制和打压下每况愈下。所以在他后期诗歌当中,更多抒发着高压恐怖下愤懑、哀怨而又无奈的感情。

司马氏家族在魏末已经鼎盛一时,司马彪亦曾担任骑都尉一职,职掌为监羽林骑。参以《赠山涛诗》其一为干谒诗,赠诗于山涛以求仕③,由此可以发现司马彪亦有仕途失志之时。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西晋泰始初正好是司马彪的仕历空白期。按照常理,一个家族登上最高统治地位,其家族成员必定加官晋爵,然作为皇族成员之一的司马彪却要向一个大臣赠诗求仕,心中的无助与憋屈昭然若揭。司马彪西晋初年未仕,笔者推测与其个人好色薄行的德行不无关系,因为司马氏家族尊奉礼教,注重个体品行修养,司马彪因为家不容致为国所弃。

综上对比曹植与司马彪二人的身世及人生境遇,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曹植的失意更为持久、彻底。无尽的苦闷与憋屈唯有付诸笔端,在诗行中宣泄着命若蓬与萍般随风飘荡、茫然无依的心绪。

在曹植接受史上,曹植那种失志后的苦闷或许只有司马彪这样的贵公子方能完全领会,浮萍与转蓬是他们人生的真实写照,风起的时刻早已注定了他们的飘荡与失根。在蓬与萍等意象的支撑下,司马彪的诗歌与曹植后期诗歌一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苦闷、失志的贵公子形象。

注释:

①《晋书・司马彪传》云:“惠帝末年卒,年六十余”,惠帝末年为公元306年,然依“年六十余”之说,据一般表达习惯当不超过年六十三,故将司马彪生年姑系于公元244年左右(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

②文中诗歌皆录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③关于此诗的主题与作时,学界看法不一。笔者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认为其为干谒诗不假,然作时当为泰始初初求仕时,而非陆侃如先生所言太康二年为迁官而求于山涛。就此拟作专文论析,此不多赘。另,囿于篇幅,不录其诗。

参考文献:

[1]房玄龄 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白云.元前曹植接受史[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5.

[3]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刘向.赵善诒 疏证.说苑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关于志向的诗句范文6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7、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8、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0、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1、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4、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19、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0、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2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22、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23、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5、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6、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7、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8、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9、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0、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32、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3、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