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师的名言范例6篇

关于尊师的名言

关于尊师的名言范文1

1、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2、疾学在于尊师。

3、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4、事师之犹事父也。

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6、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7、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9、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10、君子隆师而亲友。

1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13、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关于尊师的名言范文2

关键词: 权势因素 同等关系 社会语言学视角 中美师生称呼语

一、引言

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称呼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是否称呼对方及如何称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会关系,并直接映射出双方之间的权势和同等关系,而具体的称呼方式又取决于双方社会、文化、教育、年龄和性别等诸多因素,即称呼语是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言语行为上的体现,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

二、与权势因素、同等关系和称呼语有关的研究

布朗和吉尔曼(Brown,Roger & Gilman,Albert,1960)在有关第二人称代词T(单数)和V(复数)用于单数的研究中提出了“权势”(Power)和“同等”(Solidarity)理论。所谓“权势”,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她对后者就具有权势,这是一种非相互的关系。“同等”指的是双方有共同点,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拉丁文中有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分别是单数“tu”(T)和复数“vos”(V),复数V表示敬称。权势高者对权势低者使用T,反之称V;而当同等因素被强调时,无论权势强弱,有共同点就称T,无共同点则称V。布朗和吉尔曼在对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研究中发现,到20世纪中叶“同等”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人们倾向于用T相互称呼,而权势高的人是促进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

根据布朗和吉尔曼的研究成果即“权势关系”与“同等关系”的模式,社会语言学家把称呼语分为两种范畴:对等式称呼(reciprocal)和非对等式称呼(nonreciprocal)。前者指交际双方使用相同的称呼语,例如双方用相互直呼其名的方法称呼对方,目的是要建立“同等性”关系;非对等式称呼则指交际双方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例如交际双方的一方直呼对方的名字,而另一方则用头衔加姓氏的呼语。这种差异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即一定的权势关系。从呼语策略中可以看出交际双方的权势、平等、熟悉程度及职业甚至性别等。布朗和福特的研究发现,美国英语是以姓名称呼选择为主,包括直呼其名(FN:First Name)和以“头衔+姓”(TLN:Title+Last Name)称呼(Fasold,2000)前者的使用意义类似于代词T,代表同等;后者则与V相似,传达权势与差别。

三、中美师生称呼语对比分析

称呼对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及亲疏程度起到标示作用,是言语层面最先也是最明确体现人际距离的方式。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称谓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汉语称谓的不对等性和美国英语称谓的对等性。在中国文化中,等级因素仍然发挥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姓名称谓与称呼代词使用上的不对称性:拥有相对权势者更倾向于接受彰显自己地位、等级、尊严的姓名称谓和称呼代词的尊称形式“您”,相对权势低者倾向于使用尊称形式“您”和接受非尊称形式“你”的称呼。美国人在交往过程中选择称呼时不看重双方的地位、等级、阶层差别,而主要是看双方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代词称呼和姓名称谓两类称呼方式在中美师生言语交际中都被广泛应用,下文将从师生关系的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代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在指代第二人称方面,汉语里有“你”(平称)和“您”(敬称)的区分,这与欧洲语言中T/V的区分相似,其使用方式基本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中国教师被“尊敬师长”的传统赋予的优势社会地位和师生之间教育层次差别构成了老师对学生拥有的权势。“你”和“你们”是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美国英语中没有平称和敬称之分。“you”既可以表示“你”,也可以表示“你们”,常被教师用来称呼学生,显示了双方之间关系的同等。

2.学生称呼老师

在使用代词称呼老师方面,中国学生往往会采用“您”这一尊称来表现对教师的尊敬,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对那些不太熟识、年事较高且学术声望较高的老师更倾向于用此称呼。可见,在中国文化中年龄和学术地位是两个很重要的“权势”因素。但有时也会出现中国学生对那些年龄相仿的教师使用“你”称呼,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感觉与年轻教师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较小的缘故。

(二)姓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①姓+名VS First Name+Last Name

“姓+名”是中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如“张鹏”、“李晓”等。即使在有些课堂上学生的年龄甚至比教师都大,教师也可以连名带姓直称学生。作为最普遍的称呼方式,“姓+名”称呼肯定了教师的权势地位,同时也弱化了师生间的同等关系。而“First Name+Last Name”的称呼形式由于过于正式在美国课堂上很少被采用。

②直呼其名

在美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就是直呼其名,如“Mary”、“John”等。之所以如此,是教师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这也是对学生坦诚友好的体现。而中国教师很少对学生直呼其名,不带其姓。主要原因是中国老师觉得直呼其名显得较为随意,与课堂教学这样的正式语境显得格格不入。不过也有老师为了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直呼其名,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但这种称呼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身份意识。

③姓名+同学VS头衔+姓

在特定情况下,为了表示特殊的意义,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会分别用姓名加身份词和“头衔+姓”的方式称呼学生,如称学生为“李小鹏同学”、“王萍同学”和“Mr. White”、“Miss Smith”等。这些特定情况多是教师表扬或责备某个学生时,并伴随着一定的语调。

2.学生称呼老师

①姓+老师VS Title+Last Name

“对人的尊敬只有通过采用以示尊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Levinson,1983)。“姓+老师”是中国学生对老师最常用的称呼形式,如“张老师”、“李老师”等。呼出教师的“姓”是为了区分,而“老师”作为一种头衔和职业身份标识在称呼语中的出现恰当地传递了学生对教师及其职业的尊敬。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学生相对老师的晚辈身份和师生之间的社会距离,但师生之间的同等关系却没有显示。

美国学生通常以TLN的形式来称呼教师,即Mr./Mrs./Miss/Ms.+Last Name。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师生之间相互不熟悉或老师学术地位较高且备受尊重时。TLN形式的称呼代表的不是师生之间的等级和权势关系,而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意、庄重感和距离感。

③姓+学术头衔/职衔VS学术头衔/职衔+Last Name

中美学生都会根据老师的学术头衔选择对其的称呼。如:“王教授”、“顾博士”、“Professor Smith”和“Dr. Brown”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称谓方式通常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如Professor(教授)和Doctor(博士)等用作称呼语来表达对被称呼者的敬重。而相对较低的职称如讲师、助教或较低学位如硕士、学士等都没有被两国学生用作称呼语。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如果一位老师既有博士头衔又有行政职务,他会向学生强调他的学位而非行政职务。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根据老师的行政职务来称呼,这足以说明学术地位在英语文化中备受重视,而行政权力在中国文化中更为人所强调。

⑤老师VS Sir/Madam

交际中常把那些处于职业系统较高层级的、受人尊敬的职业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刘楚群,2003)。在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老师”作为“读书人”从事的职业往往受人尊重,所以在师生交际中“老师”常被学生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直呼“老师”这一职业头衔而省略其姓,在表示对教师亲近感的同时也暗含了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在美语中却没有直呼老师“teacher”的现象,这是因为teacher只是一个称谓名词,表示的仅仅是一种职业,“绝不可作称呼语,也不是尊称”(胡文仲,1982)。在美国南部一些地方,sir和madam常被学生作为敬称用来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和与老师保持的距离。

四、讨论

通过上文对中美师生之间的称呼语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一)和美国师生之间较为随意的称呼相比,中国师生称呼语显得严格而正式,且中国学生有多种称呼老师的方式。

(二)在代词称呼方面,中国师生之间是非对等式称呼语。学生一般采用尊称“您”来表示对教师的敬意,类似于欧洲语言中的V称呼。而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你”称呼,与T称呼相近。美国师生之间是对等式称呼语,双方均采用T称呼。

(三)在姓名称呼方面,中国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姓+名”结构的称呼方式。学生在称呼老师时通常带上“老师”这一标明教师职业身份和头衔的标识词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同时,对老师绝不能用姓名称呼(英语课堂例外)。这一非对等的称呼形式表明了中国师生之间礼仪化的权势关系:教师处于明显的权势优势地位,而学生处于相对应的弱势地位。彼此间的称呼体现不出师生的同等关系。美国师生均可接受FN模式的称呼,老师对学生是舍其姓而直呼名,学生通常也可以较为随意地直呼教师名字,从他们的称呼语中可以看到较多的师生同等。

五、结语

本文结合布朗和吉尔曼提出的“权势”和“同等”理论探讨了中美师生之间称呼语使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师生之间的称呼语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而美国师生称呼语体现的更多是师生同等。这两类称呼语的不同显示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是一个高权势距离的国家,“权势”比“同等”更有优先权。由于受差序格局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师生之间更是如此。美国文化相对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独立和相互平等,是低权势的,“同等”理念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价值导向,因此T称呼,主要为不带姓的名的运用有着日渐上升的趋势,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理论上的V称呼。美国师生称呼语的运用反映的就是这一种同等关系。

参考文献:

[1]Brown,Roger and Gilman,Albert.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A].InT.A.Sebeok.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I.T.Press,1960.

[2]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Levinson,Stephen.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刘楚群.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6]高慧芬.称呼形式与社交距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2).

关于尊师的名言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宽灵荥”为你整理了这篇【新春有感】以敬畏之心尊师重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新春有感】以敬畏之心尊师重教

自古至今,有孔子孜孜不倦教学育人,有王杰“挺文人铮铮铁骨,扬师道万里长风。”更有曾国藩叙写“家书”,对子女谆谆教导。《师说》中亦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观之,老师作为我们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解惑人,意义非凡,所以我们应该尊师重教。

尊师即尊重老师,是学业有成的前提。只有尊重老师,将老师视为指路人、摆渡人,才会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因“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而甘愿驱于百里外“向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有时“遇其叱咄”就“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他的求师之路上,无一不用点点滴滴的细节为尊师做诠释。更有宋代杨时、游酢二人在雪中站立许久,只为等待梦中的程颐醒来,向其求师。最终两人不仅在学术上小有成就,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程门立雪”的佳话。可以试想,假若宋谦等人丢失了尊师的品德,或许他们的成就也不会如此闪耀吧。

尊重老师,是师生和谐的根本,是尊重知识的表现。近些年“教师体罚学生,致使学生身心受伤”、“教师暴力教学,学生不堪忍受”等类的新闻已不算稀奇,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不排除个别教师教学方式不当,但我要说: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在授课,为了学生,他们献尽芳华,守职一生。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老师对学生的爱很多时候都无法用言语表达。所以,请大家给教师们多一些尊重,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都请给那些默默付出的园丁们多一些体谅,多一点宽慰。千万还要让他们既流汗又流泪。对老师的尊重,同时也展现出一个人对知识的尊重。谈到此,我不得不提及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耻辱。在 1966—— 1976 年,文革沸沸扬扬,许多学生罢课,甚至辱骂、殴打教师,学风日下,这段阴雨晦暝的日子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不可抹去的伤疤。

尊重老师,不仅要内化于心,更应外化于形。一些人认为,求学十数载,早已将尊师铭记心中,但我认为内化于心还不够,也要外化于形。近日,某地学生因数学老师的相貌大开玩笑,又将其言行编为颇具刺意味的打油诗,甚至还贴在了教室的墙上。我想,这是对老师的极不尊重呀!对于老师的言行应当怀以敬畏之心。但这些学生却以其为乐,虽无恶意,但也确有失情理。我们只有将尊重老师外化于形,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职业带来的温暖。

关于尊师的名言范文4

一、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热爱、关心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才取得了那么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世人的赞颂。我国教育家斯霞也正是用她那颗“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心,以她“童心母爱”的精神博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三年级时我教的班上转来了一个留级生,全班同学都怕他拖了班级的后腿,而看不起他。教育不能没有爱,教师只有付出自己的一片热情,用真诚来打动学生,建立起感情酌桥梁,这时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亲近教师,才会对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我们都知道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甚至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也相对来说不太好的,他们在长达近十年的义务教育中缺乏教师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爱护,对于教师的关爱相当陌生,所以,我们要倾注更多的耐心、爱心。

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要发挥民主作风,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也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开拓潜能和发挥其创造力的积极因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使他能尽其言。把学生视为亲密朋友,尊重其人格,时刻记住眼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教师不能高高在上,粗暴待人,甚至专横独断,这样,只会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破坏融洽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从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甚至每一个眼神流露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例是真正建立一种亲密、真诚的感情。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班级是自己的家,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采用“等一等”、“看一看”、“帮一帮”的态度,给他们思考的余地和改过的机会,以感化促转化。那年我教高一计算机班,我班有名高个子男生,平时自由散漫,爱顶撞班干部,学习也很懒散,是位较典型的后进生。我找他谈话,对他批评,但收效甚微。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发生了一件事:一次大扫除,他表现积极,见一女生擦窗户够不着上面,他自告奋勇,爬上窗户,起劭擦起来。可当他下来时,却发现新粉刷过的窗台上留下了脏脏的两个大大的脚印。同学们纷纷批评他。他红着脸,欲言又止。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平时都有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状态。当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的时候,正是他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候,现在,这位学生原有的满不在乎的平衡心理受到了集体舆论的冲击,这正是教育他的最佳时机,于是,我制止了大家的埋怨,高兴地夸赞他劳动积极能干,并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你帮人心切,忘了脱鞋,是吗?”他连声称“是”,可看着那脏脚印又不自在起来。我说:“老师相信你能处理好这件小事。你知道怎么做了吗?”他高兴的点点头,拿起抹布便小心擦了起来,擦不净的地方还像像皮加工呢!同学们想帮,他不让。劳动结束后,我又表扬他:“你不仅爱劳动,而且知错能改。相信你在其它方面也能发扬积极主动的精神,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说完,我让大家为他今天良好的开端鼓掌。这热烈的掌声唤醒了他沉睡的良知,他从大家赞许的目光中,看到了希望,迈开了前进的步伐。他的点滴进步使我坚信:只要我们信任学生,给他们留下余地,使他们有时间去判断自己言行的正误,体会老师的“言外之意”,就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自身修养不断提高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教师严于律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那么,良好的教风就如清新之风感染、熏陶着学生,这也同样加深了学生对老师的信服和敬佩,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不难想象一个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言行举止,谈吐粗俗的人,怎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所以教师要不断在品德和学识上提高修养,成为学生的楷模。

关于尊师的名言范文5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有爱心,有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对学生倾注一片真情。既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又要看到学生是处在成长期,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多一些坦诚与共鸣,多关心学生,多和学生们亲近,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多给予理解与宽容,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使师生融为一体。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演讲:“你喜欢的老师”和“老师喜欢的学生”,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双向的,是互动的。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潜在力量。”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他们往往要求独立自主,而不喜欢别人的管教。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事倍功半。教师必须摈弃陈腐的师道尊严,摈弃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采取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为你敞开心扉。人有个“弱点”,就是经不起尊重,你越尊重他,他就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即使最难以接近的学生,也会被你的真诚和尊重所打动、折服的。

有人说: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赏。赞美对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在教学中,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关键是多赞美,多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课堂互动了,师生交流畅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赞美的评价,可能会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师应做到:多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热心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教师如果能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诚地帮助每一名遇到困难的学生,就会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一名学生的心田。自然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达到了心与心的融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乌申斯基也指出:“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使学生真的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有富有实效。师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融为一体。不管生活中有多大困难,见到学生就什么都忘记了,不管心里有多少愁事,投身到学生中间就一下子晴了,不管自己已经是一把年纪了,在孩子们中间总觉得年轻。可以说,这样的教师达到了“修成正果”的程度。

4、运用语言艺术,搭建沟通桥梁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肢体动作,手势,眼神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学生回答正确时,为他竖起大拇指;学生诚恳认错时,给予理解与信任的眼神;学生神情沮丧时,善意地拍拍肩;学生精神萎靡时,投以鼓励的目光……,肢体语言运用的恰当,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于尊师的名言范文6

一、以身示范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于教师十分依赖,十分相信。总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老师的话甚至比父母说的还管用。无形之中教师就是一种榜样,对学生的喜、怒、哀、乐,期待与信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进步、人格的形成。

纵观现在的小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再加上父母的娇宠溺爱,孩子的个性都很强,人人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这么多的名人凑到学校,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颇有一种争霸的味道。小学生的依赖性、向师性非常强,那如何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谦逊的品质,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还真不可小觑。

广播操就要比赛了,要求班主任和学生齐上,可我以前没学这套广播操,所以要想不拖班级的后腿,只能让学生当我的老师。在班上我向学生说明这一点后,学生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老师要拜我们为师,新鲜!”但他们看到我认真的样子,眼里都充满了敬佩。之后的日子,班级的凝聚力强了,团结向上的氛围浓厚了。班上同学骄横跋扈的少了,友好谦逊的多了,后进生也懂得请教了。是啊,教师用自身模范的语言、行为、待人处事等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比一百次、一千次的说教都要有实效。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以身示范的作用必不可少。

二、维护尊严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半岁寒”。良好的师生语言交流氛围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剂,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作为教师都不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要处处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引导学生,教师要处处以情感人,以言“诱”人,接近师生间的距离,创建融洽、愉悦的氛围。

李镇西老师也曾说过:“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三、以爱育爱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用爱教育学生。爱学生,要热爱所有的学生。没有界限,没有等级,秉公无私,一视同仁;没有偏爱,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让全体学生亲近你。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成为爱的传播者,唤醒学生爱的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去表达爱,培养学生爱的能力。“知心姐姐”卢勤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少年儿童的研究,它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激励孩子,用爱的渴望跳动孩子,用爱的细节鼓励孩子,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用爱的机会还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需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热情点燃的火把。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雷某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周六周日,母亲上班,姥姥一人在家还要带孩子,根本管不了雷某。于是孩子就时常步行十余里到镇上的网吧玩游戏。一次在校住宿时,雷某又想起了游戏,自己偷偷翻墙去网吧,刚进门就被及时赶到的老师抓了正着。回来之后,我狠狠批了他一顿,孩子沉默地低下了头。我知道,孩子并没有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召开了一次“告别网络游戏”的班会,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网络游戏的认识。趁机我又向同学们讲解了网络游戏的危害,雷某的脸上顿时红通通的。之后的日子里,我时常对他予以关爱,让他感受到爱的温暖,不让他有孤单的感觉。偶尔问问他,有没有去网吧?孩子都响亮地回答“没有!”看到孩子自信的小脸,我知道,孩子真的是对网络游戏深悟痛绝。“老师,这个火龙果你吃吧?”看到孩子那腼腆的笑容,我不禁笑了。

爱是什么?爱是责任和宽容;爱是关心和理解。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多一些爱心和责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从而使他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上一篇水果派对

下一篇该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