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专业范例6篇

广州大学专业

广州大学专业范文1

中山大学设有新华学院,是广东地区的一流院校。它主要专业有经济学、财政学、国际金融与贸易、保险学等专业,以宏观理念经济为主。

2、广东财经大学。

是一所以法律和商科为教学特色的高等学府,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学校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特色重点学科。

3、暨南大学。

广州大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胡英芹(1975-),女,广东韶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广州职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120421391),主持人:胡英芹;广东省哲学社科院级培育课题“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对策研究”,主持人:胡英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38-04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国家把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教育发展中重要一部分,显然,它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领域资源的有限性和配置不合理性,导致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并非真正达到效益最大化。因此,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转型、加强内涵质量建设的必要前提。

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

教育资源原本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如今移植到教育领域,它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资源的完整含义是指教育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所取得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的总和。而对于职业教育资源,我国学者通常是指全社会投入职业教育领域所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其目的是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个资源系统最终目的是为职业教育领域而服务的。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教育资源就是指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职业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1]。

在西方,“整合”一词最早由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Herbert Spencer)于1862年在《第一原理》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整合是指由系统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优化过程。此后,该词从哲学领域逐渐过渡到经济领域,同样也被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在我国,2002年,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对“整合”有了新的解释: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2]。

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认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就是将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进行加工和重组,对其重新进行调整、协调、优化配置,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发挥其整体功能,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获得整体的最大效益,真正起到1+1>2的效果[3]。

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素分析

职业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按照资源存在的形式它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通常指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而无形资源则是指办学理念、教育特色和文化意识等,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按照资源的性质可以分类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一般指各种设备、办学场地、办学规模及师资力量,而软件资源则是指信息资源和知识传播方式等相关的教育资源等[4]。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素主要包括:(1)布局和类别的整合,如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域内,对同一类别学校的整合。(2)师资队伍和专业设置的整合。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中,整合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根据教师的专业水平、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进行整合,实现结构优化,比例合理。在专业设置方面,根据区域发展,扶持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和民生需求发展特色专业,对于供过于求的专业采取逐步淘汰,最后根据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增设新的专业,这样才能形成专业结构的优化发展。(3)办学层次和管理体制的整合。根据区域实际发展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鼓励和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的各类层次职业学校,实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契合,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5]。

因此,充分发挥职教资源的效益,通过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地尽其利”的目标,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赢。

三、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为落实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广州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合理利用,加强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势在必行。

(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广州市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目前,广州市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用地紧张、办学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共6所市属高等职业院校,除其中一所占地面积达2000亩外,其他各学院的用地面积都只有300亩左右,且不少学校是由多个校区组合而成,不仅达不到教育部有关高职院校生均占地面积要求,还给院校管理带来管理成本直线上升、人才使用分散、教学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等众多难题,严重制约了相关高职院校的发展。广州市市属职业学校16所、市属技工学校6所。其办学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大部分学校的校区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占地面积较小,生均占地面积达不到国家标准,严重制约了中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广州市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

广州作为国际化城市,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长期战略选择不仅是规模性的发展,更是结构性的发展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谐发展的重心转移。目前,广州职业教育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中、高职层级结构失衡,职业教育体系重心明显偏低;职业学校同质化发展、学科设置重叠过多,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不够;市属中、高职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狭小,校区分散,校园重复建设,办学资源分散,行政管理成本偏高;职业教育办学与管理体制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广州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效益,影响到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

在广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完善多元化办学格局,如何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效益有效化,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如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来适应广州现代产业的发展,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广州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在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广州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从“水平效应”转向“结构效应”,从区域布局调整转向结构性、功能性调整,从“供给导向”的发展思路转向“需求导向”的战略规划选择,最终构建与广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路径[6]。

(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广州市职业教育持续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气候下,经济新常态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需求。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调整、保障改善民生、提升人才素质、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和推进依法治国,都要求职业教育应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7]。经济社会转型是目前广东省和广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艰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必须摒弃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驱动力,这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教育应不断提升系统培养人才的能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培养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应用型人才[8]。

但是,广州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分布不合理、专业设置雷同、资源配置缺少统筹、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效率不均衡等迹象,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部分学校缺少先进设施设备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加之高职和中职、公办和民办教育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和生源结构也不尽合理,严重阻碍了广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按照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必须对广州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广州市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各方面健康协调、持续有序地发展。

四、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模式

(一)组建职教集团,走集约发展模式

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结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组建职教集团,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杠杆,实现职业优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它可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从而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方向,它有助于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推进工学结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可以加强政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有效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彼此双赢发展[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广州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先后组建了6大职业教育集团和若干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新格局。6大职教集团包括:由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导建立的广州工业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由广州财经职业学校主导建立的广州财经职业教育集团、由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主导建立的广州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由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主导建立的广州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由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主导建立的广州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主要包括: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主导建立的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由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主导建立的石油化工职业教育联盟、由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主导建立的广州体育职业教育联盟、由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主导建立的广州机电校企合一职业培训联盟等。

通过职教集团办学,不但可以增强办学活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还可以强化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院校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二)集专业集群板块为载体,组团建设教育城模式

为改善广州市属职业院校办学用地不足、资源分散等问题,深度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广州教育城,围绕把广州教育城建设成为立足华南、辐射港澳、影响东南亚,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训、研发、职业指导、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教育服务聚集区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质服务,力求把广州教育城打造成体现国家中心城市水平、符合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的教育高地。通过建设广州教育城,加强人才储备,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广州市职业教育用地紧张、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同时有效置换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功能。根据广州教育城“做强做优、分类整合、资源分享、中高衔接、预留空间”的建设原则和“共生、共享、共融”的设计理念,广州市积极调动政府、学校、社会各方资源,构建“分散共享为基础、组团共享为支柱、城际共享为纽带”的教育城资源共享模式。2012年12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教育城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入驻的中高职院校以教育城为纽带,形成数校一地的发展态势,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办学、高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建设思路。此后,广州市确定了入驻教育城的院校以组团方式进行布局,在教育城内布局全城共享带和组团共享带,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探索独具广州职业教育特色的广州教育城共享模式。

广州市结合实际,按照集约用地、适度超前的原则,总体规划30平方公里建设广州教育城,共24所院校(包括6所高职院校、12所中职学校、6所技工院校)和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入驻,一期初定控规约10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2.78万,二期控规约20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共20.77人,远期规划控规约30平方公里。教育城分两期建设,一期进驻2所高职院校、9所中职学校(含合并及并入高职的中职学校)、4所技工院校和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广州市紧抓教育城建设契机,围绕广州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合并组建”、“整合提升”、“调整优化”等方式,合理布局和整合职业院校,2014年开始研究制定《广州市职业院校专业布局调整和优化的实施意见》,力求引导和调控全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布点,实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的新局面。

广州教育城的建设,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和学校现有办学用地情况,以专业集群为基础形成多个教学组团,以此为基础培育与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对接、产学结合、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若干个职教集团。综合考虑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和教育城一期入驻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布局在同一组团原则和专业在各院校的布局状况,采取一所高职院校带若干中职学校的方式进行组团,按照专业集群进行布局。一期主要组成4个组团,具体如下:(1)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布局的3所院校组成交通运输组团;重点发展专业为公路运输、铁道运输、城市轨道运输、水上运输、港口运输等类专业,制造大类中的汽车类专业、财经大类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对应广州的十大重点产业为汽车产业、现代物流。入驻院校主要有高职院校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技工学校分别为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和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2)土建和财经大类专业布局的4所院校组成城市建设工程组团;重点发展专业为建筑技术、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建施工、建筑设备、工程管理、市政工程、房地产等类专业;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经济贸易、工商管理(其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布局到交通运输集群)等类专业。对应广州市的十大重点产业为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入驻院校高职院校有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市政职业学校整合);中职、技工学校有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和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3)制造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局的5所院校组成工业制造与信息化组团;重点发展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机电设备等类专业;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等类专业。对应广州市的十大重点产业为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入驻院校高职院校是将相关中职、技工学校的优质资源整合,新升格成1所制造与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中职、技工学校分别为市轻工职业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布局中职层次的制造大类专业;市工贸技师学院和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由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与市电子信息学校合并组建),主要布局中职层次的电子信息大类专业。(4)学前教育专业、制药技术和药学类专业布局的院校作为“其他”类集中布局。重点发展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生化与药品大类中的制药技术类专业、医药卫生大类中的药学类专业。对应的十大重点产业为生物医药;入驻院校分别为高职院校市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主要布局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校市医药职业学校,主要布局制药技术类、药学类专业。

广州市通过专业集群板块组团入驻教育城,其总体目标是根据广州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特点,紧密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5-10年之间,建立布局合理、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真正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10]。

参考文献:

[1]李有彬.黑龙江省工业城市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王正毅.上海职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孙元.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化模式一集团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4]徐建中,李有彬.教育资源整合因素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3-6.

[5]孔祥清,张蕊.谈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4):40-43.

[6]李海云.浅析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管理[J].当代经济,2013(22):120-121.

[7]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5-02-03(15).

[8]广州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10.

广州大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 终身学习 远程非学历 项目匹配 宣传推广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89

Abstract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included open education,education, secondary schoo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odern distance non-academic education of students also showed the scale of the increase, how to meet the existing student demand academic education and non-academic education, and better promote the use of remote non-academic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xisting personnel training, Guangzhou TV luhu sub center, for example non-degree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 designed to promote the model exploration, as well as to make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 lifelong learning; remote non-academic; project match; promotion

1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非学历教育延伸出远程非学历教育,强调是正规教育后的知识更新,即对与自身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的学习,属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2广州终身学习网的教育理念以及涵盖的学习资源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广州)】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按照“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理念, 引进、共享、整合、开发等方式建立100多个品种30000多学时的远程非学历学习资源聚于“广州终身教育网”()学习管理平台,为各类学生提供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型的远程非学历教育。

3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对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的定位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称:广州电大)包含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中专及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及影响,现代远程非学历教育学生呈规模性的增长,为满足学生对现有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需求,以及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广州电大依托广州电大麓湖分中,分析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资源优势,探索实现学历与非学历融通共学,目前需要对远程非学历推广应用的尝试,以实现高校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 前期调研阶段

3.1.1 对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的研究

根据对广州终身学习网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进行研究,了解职业类项目的内容、报读条件、报考条件、类型等,其中职业类项目包括:企业管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系列)、社会服务(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系列)、职业英语(广东省行业英语专业职业能力认证培训)三大类别。

3.1.2 广州电大成人教育专业与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进行匹配

以广州电大校本部四大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人工学院、成教学院)、以及附设中专为例,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调研分析,主要找出学历教育课程与远程非学历课程进行匹配(专业匹配),其次无法匹配的学历教育课程以远程非学历的通用课程进行匹配(通用匹配),找到准确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推广。

各学院专业与项目匹配调研如下:(1)管理学院:“学前教育”匹配“保育员”、“人力资源管理”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师”;(2)人工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匹配“计算机网络管理员”;(3)财经学院:“市场营销”匹配“营销师”;(4)成教学院:村官班可以匹配“劳动关系协调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5)其他专业学生及中专学生均可报读:员工关系管理、企业班组管理、国家职业英语等不设报考条件的通用课程。

3.1.3 制定广州电大学历教育与远程非学历教育学分替换的制度

广州数字化教育麓湖分中心根据广州电大学历教育专业设置,对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的难易度、学时长短、学习内容等进行评估,致力实现各学院专业课程匹配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课程,制定《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关于非学历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替换工作指引》,鼓励电大学历教育的学生报读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希望学生能够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凭职业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对广州电大非学历教育的课程进行学分替换。

3.1.4 分析日校学生特点以及相关政策支持

广州电大日校学生:以在校生为主,脱产学习,课余时间集中且充裕,在学历教育周期内对考证需求较大,但对远程非学历教育了解不够,特别是对将来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推广模式以素质教育课程中职业规划的内容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分析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工单位的职业要求,并且提供学分互换的指导,优秀毕业生可提供推荐就业,等待学生考取证书后可实现双证毕业或者多证毕业,充分提高毕业就业的竞争力。

3.1.5 分析夜校学生特点以及相关政策支持

广州电大夜校学生:以走读生为主,业余学习,学习时间不稳定,目标明确,希望获取对职业晋升有帮助的证书,适合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远程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模式。推广模式以行业工种需求的远程非学历工种为切入点,帮助学生选择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待学生考取证书后可享受学分互换、双证毕业、积分入户,以及申请国家专项培训补贴的指引 。

3.2 宣传推广阶段

3.2.1 招生宣传品准备

(1)平面资料:《广州数字化教育优惠免费简章》;(2)《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融通应用计划招生简章》;(3)《开放教育新生就业指导――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项目招生简章》;(4)《广州终身学习网学习卡》;(5)网络宣传:广州终身学习网;(6)微信宣传:广州终身学习微信;(7)视频宣传:广州终身学习活动周宣传短片。

3.2.2 建立校内老师招生团队

由于广州电大校内辅导员、班主任为一线教辅人员,直接接触学生群体,了解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生对于远程非学历的实际需求,能够准确地为学生介绍与学历相匹配的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因此广州电大麓湖分中心定期到学院对班辅老师开展远程非学历的培训工作,并且提供学历教育与远程非学历教育学分替换方案,让老师们熟悉日校、夜校学生报读可享受的政策服务,落实开展招生推广的工作。

3.2.3 嵌入校内校外活动进行宣传

嵌入学校举办的各种大型赛事、艺术节、文体活动,以及各学院举办的社团、讲座、竞赛等进行宣传推广。比如:嵌入人工学院英语讲座进行国家职业英语课程介绍,注重实用性,将岗位工作能力和语言能力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会员发展阶段

根据目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各大网站以及教育机构都以吸引会员为目的,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以少部分人开始接触与传播,怎么让更多受众了解远程非学历这种教育理念,将目前面授的继续教育学生发展成远程非学历教育的学生,这需要我们利用不同渠道发展会员。广州电大麓湖分中心为四大学院以及附设中专学生配发会员卡,进行(学院专业班级)层级推进,安排班主任在多媒体课室指导学生登录“广州终身学习网”绑定为会员,体验多种职业类试听课程,并且收集会员的用户意见,不断对广州终身学习网的平台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吸引会员转化为学员(如表1所示)。

目前广州电大麓湖分中心招生人数达到1010人,根据各学院学生报读不同远程非学历课程的比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各学院根据学历专业匹配远程非学历课程,学生报读率较高,如:报读“保育员”的学生均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报读情况分析得出“员工关系管理”与“企业班组管理”成为职业类的热门课程,根据前期的调研可知广州电大学历教育的学生80%为在校学生,在读期间有证书需求,希望能够提升自我的社会竞争力,但是大多职业资格证书是有专业要求或工作年限要求,因此以上两门没有门槛的课程顺理成章受到学生的热捧。其次,附设中专的学生报读人数为零,根据后期的调查可知,这是由于中专的学生年纪较小,继续升学的需求较大,对步入社会提高竞争力的意识比大学生薄弱,而且对远程非学历教育的课程了解不够,专业匹配度不足等多种因素下导致招生人数不足。

以广州电大校本部试点推广远程非学历教育的模式是切实可行,并且可以适合各大高校复制与创新使用,广州电大广州数字化教育服务中心将继续对远程非学历部分推广应用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建章,史海松.关于建立高校招生宣传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2] 黄永青.近年来理论界关于高校招生宣传研究的综述[J].滁州学院学报,2008(1).

广州大学专业范文4

Abstract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included open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secondary schoo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odern distance non-academic education of students also showed the scale of the increase, how to meet the existing student demand academic education and non-academic education, and better promote the use of remote non-academic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xisting personnel training, Guangzhou TV luhu sub center, for example non-degree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 designed to promote the model exploration, as well as to make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 lifelong learning; remote non-academic; project match; promotion

1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非学历教育延伸出远程非学历教育,强调是正规教育后的知识更新,即对与自身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的学习,属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2广州终身学习网的教育理念以及涵盖的学习资源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广州)】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按照“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理念, 引进、共享、整合、开发等方式建立100多个品种30000多学时的远程非学历学习资源聚于“广州终身教育网”(gzlll.cn)学习管理平台,为各类学生提供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型的远程非学历教育。

3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对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的定位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称:广州电大)包含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中专及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及影响,现代远程非学历教育学生呈规模性的增长,为满足学生对现有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需求,以及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广州电大依托广州电大麓湖分中,分析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资源优势,探索实现学历与非学历融通共学,目前需要对远程非学历推广应用的尝试,以实现高校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 前期调研阶段

3.1.1 对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的研究

根据对广州终身学习网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进行研究,了解职业类项目的内容、报读条件、报考条件、类型等,其中职业类项目包括:企业管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系列)、社会服务(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系列)、职业英语(广东省行业英语专业职业能力认证培训)三大类别。

3.1.2 广州电大成人教育专业与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进行匹配

以广州电大校本部四大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人工学院、成教学院)、以及附设中专为例,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调研分析,主要找出学历教育课程与远程非学历课程进行匹配(专业匹配),其次无法匹配的学历教育课程以远程非学历的通用课程进行匹配(通用匹配),找到准确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推广。

各学院专业与项目匹配调研如下:(1)管理学院:“学前教育”匹配“保育员”、“人力资源管理”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师”;(2)人工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匹配“计算机网络管理员”;(3)财经学院:“市场营销”匹配“营销师”;(4)成教学院:村官班可以匹配“劳动关系协调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5)其他专业学生及中专学生均可报读:员工关系管理、企业班组管理、国家职业英语等不设报考条件的通用课程。

3.1.3 制定广州电大学历教育与远程非学历教育学分替换的制度

广州数字化教育麓湖分中心根据广州电大学历教育专业设置,对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的难易度、学时长短、学习内容等进行评估,致力实现各学院专业课程匹配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课程,制定《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关于非学历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替换工作指引》,鼓励电大学历教育的学生报读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希望学生能够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凭职业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对广州电大非学历教育的课程进行学分替换。

3.1.4 分析日校学生特点以及相关政策支持

广州电大日校学生:以在校生为主,脱产学习,课余时间集中且充裕,在学历教育周期内对考证需求较大,但对远程非学历教育了解不够,特别是对将来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推广模式以素质教育课程中职业规划的内容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分析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工单位的职业要求,并且提供学分互换的指导,优秀毕业生可提供推荐就业,等待学生考取证书后可实现双证毕业或者多证毕业,充分提高毕业就业的竞争力。

3.1.5 分析夜校学生特点以及相关政策支持

广州电大夜校学生:以走读生为主,业余学习,学习时间不稳定,目标明确,希望获取对职业晋升有帮助的证书,适合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远程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模式。推广模式以行业工种需求的远程非学历工种为切入点,帮助学生选择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待学生考取证书后可享受学分互换、双证毕业、积分入户,以及申请国家专项培训补贴的指引 。

3.2 宣传推广阶段

3.2.1 招生宣传品准备

(1)平面资料:《广州数字化教育优惠免费简章》;(2)《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融通应用计划招生简章》;(3)《开放教育新生就业指导――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项目招生简章》;(4)《广州终身学习网学习卡》;(5)网络宣传:gzlll.cn广州终身学习网;(6)微信宣传:广州终身学习微信;(7)视频宣传:广州终身学习活动周宣传短片。

3.2.2 建立校内老师招生团队

由于广州电大校内辅导员、班主任为一线教辅人员,直接接触学生群体,了解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生对于远程非学历的实际需求,能够准确地为学生介绍与学历相匹配的远程非学历教育课程,因此广州电大麓湖分中心定期到学院对班辅老师开展远程非学历的培训工作,并且提供学历教育与远程非学历教育学分替换方案,让老师们熟悉日校、夜校学生报读可享受的政策服务,落实开展招生推广的工作。

3.2.3 嵌入校内校外活动进行宣传

嵌入学校举办的各种大型赛事、艺术节、文体活动,以及各学院举办的社团、讲座、竞赛等进行宣传推广。比如:嵌入人工学院英语讲座进行国家职业英语课程介绍,注重实用性,将岗位工作能力和语言能力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会员发展阶段

根据目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各大网站以及教育机构都以吸引会员为目的,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以少部分人开始接触与传播,怎么让更多受众了解远程非学历这种教育理念,将目前面授的继续教育学生发展成远程非学历教育的学生,这需要我们利用不同渠道发展会员。广州电大麓湖分中心为四大学院以及附设中专学生配发会员卡,进行(学院专业班级)层级推进,安排班主任在多媒体课室指导学生登录“广州终身学习网”绑定为会员,体验多种职业类试听课程,并且收集会员的用户意见,不断对广州终身学习网的平台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吸引会员转化为学员(如表1所示)。

广州大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职汽车类专业;专业布局;优化策略;情况;问题

一、引言

高职汽车类专业一直为汽车行业输送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发展。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合理布局有利于高职汽车类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决定着汽车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所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对以汽车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经济产生着深远影响。随着广州市汽车产业的发展,其已逐渐成为广州市的支柱性产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州市区汽车产业的定位与发展,就需要对高职汽车类产业布局进行优化,从而提高高职汽车类专业教育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分析

1.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汽车产业作为广州市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仍总体上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2015年销量达到220.99万辆,年增速10.13%,广州市已经成为国内第5个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规模的城市(数据来源:《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6)》),实现产值3776.79亿元。2016年广州市政府更是投入25亿建设五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力争在2020年汽车实现增产值2000亿元。

广州市的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非常强劲,从2000年的37万辆到2015年的233.8万辆,每年增速超30%,2015年的保有量是2000年的6倍(数据来源:《广州汽车保有量是15年前6倍》,信息时报2016年4月27日A08版)。整个广东省的机动车保有量则高达1461.2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2.8%(数据来源:《2015年广东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

2.广州市汽车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也成为汽车产业中最具潜力也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大致为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展览、汽车文化、汽车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人才。根据《中国汽车报》2015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行业人才缺口为1400万,其中最为紧缺的是高端汽车维修人才。据统计发达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与汽车维修人员的比例为1∶0.6,而我国仅仅为1∶0.3。随着汽车销售向逐渐重视服务、渠道及品牌等综合竞争模式的转化,汽车销售岗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排在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首位。其次是汽车维修人才,主要是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渐上升,加之汽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对汽车维修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发达国家,汽修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工占35%。而我国的高级技师所占比例为1.5%,高级技工仅为3.5%。因此,我国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将从传统的低学历、技术单一性向一专多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汽车维修人员需要既能做好维护、排查故障、故障维修,还要具有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步上升,汽车美容装修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步增大。而目前我国汽车美容市场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管理水平差、技术层次不高,大专以上的学历仅为5%,随着汽车美容与装修行业的发展,未来对高素质的从业人才的需求将逐步增加。

总体来看,汽车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将逐步提升,对综合素质高、技术层次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将有较高的需求。

三、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情况分析

1.广州市高职开设汽车类专业的高校情况及专业情况分析

广州市汽车产业及后市场服务行业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比较大,许多高职院校均有开设汽车类专业。高职院校招生目录中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专业有12个,包括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代码:56070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代码:560702)、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代码:560703)、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代码:560704)、汽车试验技术(专业代码:560705)、汽车改装技术(专业代码:560706)、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代码:560707)、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代码:63070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代码:600209)、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代码:600210)等。广州市内开设了汽车类专业的学校有29所,其中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校有4所,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有15所,开设汽车电子技术的有12所,开设汽车营销与服务的有22所,开设汽车车身维修技术的有2所。其中汽车专业最多的学校开设了6个专业,分别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汽车改装技术专业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2.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随着汽车产业及后服务市场的发展,汽车行业对汽车销售人员、汽车维修人员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汽车销售类岗位,广州市高职院校开设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岗位之一就是从事汽车销售工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相关的流程与技巧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汽车产品设计、汽车技术服务、生产服务、汽车诊断与维修等技术。

τ谄车维修类岗位,广州市高职院校开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车身维修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都需要学生具备汽车制造、维修方面的技能,同时又各有一定的侧重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主要侧重于汽车的制造、组装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侧重于汽车后服务市场的车辆检测、汽车装配、汽车维修等。汽车电子技术则侧重于汽车的电子技术,了解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中的电子技术,从而能从事汽车电子设备的使用、检测、维护及装配等活动。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则侧重汽车维修中的涂装、钣金、汽车美容、装饰等。汽车改装技术则是在通用汽车的底盘上进行改装以满足一些特殊需要,如制造和改装公交车、混凝土运输车、消防车、起重机等。

四、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体来看,广州市的汽车产业建立了以北部广汽日野和东风日产、东部广州本田、南部广汽传祺等自主品牌和丰田汽车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在车型上以小轿车为主,兼顾轻型客、大客车、专用车、货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从整体来看,广州汽车产业及后服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汽车销售、汽车维修为主,2015年汽车类专业的就业率为96.15%,排在高职类专业的前列,因此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类专业基本符合汽车产业的发展,但在专业布局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汽车类专业的重复设置现象突出,缺乏统一的专业布局

广州市29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汽车类相关专业,其中就有22所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且开设其他汽车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就业岗位、人才培养方案上也非常接近。而一些专业开设的院校非常少,甚至出现两个专业没有学校开设的情况。专业设置没有进行错位发展,这与汽车行业及后服务市场的发展是相矛盾的。其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全局规划,使得汽车类专业的开设冷热不均,专业重复开设,相似度高,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

2.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规划存在政府功能缺位问题

广州市在对高职教育专业布局上主要是从专业大类出发,匹配广州市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发展来进行设置的,其合理规划了财经类、农业类、信息类、制造业类等学科大类的专业布局,而对于具体的行业内专业布局则缺乏规划与指导。对此,各高职院校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置专业,其专业规划与建设的行为存在短期性,专业的设置往往也与行业的发展、企业、岗位及职业相脱节,最终使得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规划的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汽车类人才的需求与相关人才的培养总是存在一个滞后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调整专业规划布局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市场的作用,导致市场调节失效。一方面如近年来,汽车销售增长速度快、后劲足,许多高职院校就开始设立汽车类专业,加大对汽车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汽车销售人才与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培养。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后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汽修检测与维修人才需求的增加,人们对汽车整形和美容有了更大的需求和要求,但是开设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另一方面,2015年汽车销售市场增速放缓,汽车销售类人才的需求量有了较大幅度下降,而此时汽车销售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并未减少,显然这是因为专业布局的规划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现有的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其调节作用。

此外,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模式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了高职人才培养对相关产业的持续贡献能力,同时也导致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类专业过于集中,没有错位发展。比如,当前汽车产业中轿车类小型轿车的保有量逐步增大,小型轿车的汽车维修人才需求量也相对比较大,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均集中在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方面,而面向如客车、货车等特殊车型的汽车改装技术专业却很少有高职院校开设。事实上,广州市汽车产业中广汽日野就是专门制造这类特殊车型的企业,也是广州市汽车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高职院校对汽车类专业布局规划措施不到位

高职院校在对汽车类专业进行布局时缺乏整体的规划,未能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及教学优势,制订汽车类专业与汽车产业的科学合理的规划,专业设置与建设上明显缺乏战略层面的思考与策划,措施不到位,前瞻性不强。对具体的专业定位未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专业设置上明显缺乏合理性。

5.部分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名称的就业岗位与课题体系高度相似的问题

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不同专业但是其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都高度相似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缺乏理性思考与规划,一味追求“短、平、快”专业,从而导致各专业的区别不大,没有自身的特色。如某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均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维修服务等。虽然专业名称不同,但是岗位特色不明显,未能做好错位发展。

6.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跟不上汽车产业需求的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学没有摆脱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加上汽车类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投入高,导致实训的设施设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专业实训需要,即使真正能做到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学徒制教学的学校,其学生往往也只能熟悉部分车型,难以全面学习。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生与教师参与学徒制教学的积极性也并不高;企业考虑到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流失比较大,对学徒制的热情度也不高;校内“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往往都是以证书为标准,而不是真正的“双师”,在质和量上都无法满足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都导致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汽车产业需求的发展。

五、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的优化策略

针对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优化策略。

1.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强化汽车类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

要改变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落后于广州市汽车产业及后服务市场发展的现状,就需要将汽车类专业结构与广州市汽车产业结构进行动态对接。对此,政府或者相关行业就应该发挥其专业设置方面的指导作用,进行动态引导,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发挥评价机制作用。对于涉及广州市汽车行业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地依靠高职院校内部的行为,而应该给予政府适当的干预与指导,这种干预与指导不适合用命令式,而是对相关专业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信贷支持,对开展校企共同培育的战略性人才的企业给予特殊人才培养津贴或者其他优惠。通过政策性引导,促进高职院校与产业的战略发展角度相衔接。地方政府还应该对高职汽车类新增专业设置从前置审批变成后置性评估,同时实施好必要的整改或退出机制,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此外,广州市政府还应该帮助高职院校与汽车类企业建立桥梁纽带,甚至由政府牵头搭建汽车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

2.高职院校应该准确自身定位,合理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还应该根据广州市产业结构及汽车产业的l展趋势,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规划校内专业布局,形成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使得学校的发展,市场的定位与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同时,做好重点专业与优势专业的建设工作,使得自身专业结构与汽车产业结构有效地结合起来。

对此,各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规划,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同时准确做好专业设置规划,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如广东理工学院围绕自身工科学院的定位,成立了汽车工程系,并围绕汽车产业的专业发展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汽车营销与服务4个专业。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做好各专业的错位发展,不同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以确保满足汽车产业及后服务市场的人才需求。

3.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

政府要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相关办法建设,确保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明确高职院校中企业的权利与职责,可以要求规模上比较大的汽车类公司无条件地参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并对该培训师生的数量做出规定。此外,对于参与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可以给予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切实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共建,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汽车类产业相关岗位人才需求的全面覆盖培养。

六、结束语

汽车产业作为广州市的支柱产业,未来对汽车人才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对汽车保养维修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受政府功能缺位以及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营销的影响,广州市各大高校的汽车专业总体来看缺乏统一的专业规划,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冷热不均,且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特色专业;部分高职院校不同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高度相似,难做到错位发展,加上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都会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做好宏观调控,加强汽车类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做到合理布局汽车类专业,高职院校则应该合理规划汽车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做好自身定位。同时,各专业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尝试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邓志革,雷久相.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2]黄兆康.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建设之“蓝海战略”[J].职业技术,2006(16).

[3]张 舸.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动态对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

[4]高小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4(32).

[5]杨振军.协同发展视角下的京津冀地区高职专业布局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

[6]马静波.关于动漫产业教学专业布局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31).

广州大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广州地区;高校;高尔夫高等教育;高尔夫专业方向;现状

随着2009年10月国际奥委会通过高尔夫成为2016年和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全球高尔夫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而2010年3月初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将高尔夫列入2013年第12届全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对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前景来说,更是意义深远。巨大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高素质的高尔夫专业人才,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摇篮,必定担负着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的重任。目前,中国高校开设高尔夫专业方向还处于起步阶段,必然要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成熟发展的过程。通过调查与分析广州地区高尔夫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为广州地区高尔夫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高尔夫专业建设发展的不断完善、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广州地区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

1.1 高尔夫球运动在广州地区日益普及

据统计,广东球场总数约占全国的40%,高尔夫消费人群也相对集中,约占全国的50%。[1]据不完全统计,广州现拥有约16个高尔夫球场和18个练习场。广州作为中国三大城市之一,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适宜的气候,为高尔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广州发达的交通设施也为毗邻广州的香港、澳门地区高尔夫爱好者提供了便利。据香港星宇高尔夫公关有限公司调查的数据估计,香港约有七八万高尔夫爱好者,每到周末约有3万人或组团或自行驾车到珠三角一带打球。[2]同时,广州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人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高尔夫运动的推广。近年来,各项规模不等的高尔夫赛事像雨后春笋般在广州举办,较强的市场需求为广州地区高尔夫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广州地区高尔夫专业人才匮乏

中国高尔夫产业所带动的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其快速的发展也显露了国内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匮乏,这成为制约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瓶颈。未来十年,中国将有500至1000个左右高尔夫球会投入建设使用,比照国外高尔夫运动的普及率,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和健康休闲体育发展的需要,未来高尔夫专业管理人才缺口达5玩至7.5万人。[3]从表1.1中的2010年广州地区高校高尔夫专业方向招生情况来看,目前广州地区高校招生数目都不多,相对一个球场所需人才数目相比,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还远远满足不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广州地区高校作为培养高质量高尔夫专业人才的摇篮,应基于高尔夫市场特点和高校办学情况,不断完善高尔夫专业建设,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尔夫专业人才。

表1.1 2010年广州地区高校高尔夫专业方向招生情况

资料来源:广东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

2.广州地区高尔夫高等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高尔夫运动的发展,高质量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高尔夫运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4]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各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关注高尔夫运动,部分高校已尝试开设高尔夫专业方向或把高尔夫课程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来,在高校增设高尔夫专业教育的势头不减,但也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高尔夫教育模式单一,课程设置大同小异

相对深圳大学于1995年开设高尔夫专业方向来说,广州地区高校踏入高尔夫教育阵地较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地区已开设高尔夫专业方向的院校5所,其中2所院校为本科层次办学,3所院校为大专层次办学;开设高尔夫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有3所。广州地区开设高尔夫专业方向的院校以体育院校为主,设置在社会体育专业下,非体育院校仅有广州大学,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而各院校的专业名称容易使高考学生对选择专业方向不明确。此外,高尔夫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中,关于理论性的内容较多,缺乏实操专业内容,各院校高尔夫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也大同小异,缺乏明显的特色,以培养学生高尔夫运动技术、服务管理、赛事策划与组织以及裁判知识为主,难以符合蓬勃发展的高尔夫产业对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见表2.1)。

2.2 师资队伍较为“年轻”,“双师型”人才紧缺

目前,中国高尔夫教育的发展较为落后,高校设置高尔夫专业方向的条件不成熟以及教育投入不足,是影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参加高尔夫职业教练考试的报名资格里就有那么一条:“须具备职业球手资格”,[3]而中国目前注册的职业球员仅有100多人。[5]由于高尔夫是新增专业方向,部分高校专业课程是根据“个人需要”而设立,教师队伍依靠其他专业教师“转行”而组成,基本都是未经过长期、系统的专业学习,更不用说具备职业教练资格。此外,部分教师更是完全属于“理论学习”型,平时也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进修和实践中。“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导致高校培养的高尔夫人才素质不高、能力匮乏等问题出现。

2.3 教学条件缺乏,不利于专业方向发展

据调查,除广州大学已建有户外练习场外,其他各高校基本上都缺乏教学场地与设备,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各高校只能依赖与外界高尔夫练习场、球场的合作,以较优惠的价格为高校学生提供练习挥杆的场地,但教练给予学生指导方面较缺乏,且学生每年要为此付出较高的费用,从而对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增加了负担。在实习安排方面,各高校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于高尔夫球场、高尔夫媒体公司、高尔夫球用品公司、高尔夫协会以及体育事业机构等,学生实习岗位一般由企业临时安排,实习岗位较为局限,部分实习岗位缺乏针对性。在实习时间方面,广州大学高尔夫专业方向学生的每次实习时间较为短暂,一般为1个月左右,而体育院校实习则相对时间较长,一般为3―5个月左右,但依据与企业的访谈,高尔夫企业尤其是高尔夫球场希望学生每次实习的时间为半年甚至更长,同时也希望在球场旺季期间,高校能安排学生前来参与工作。此外,个别学校更是缺乏实习基地,只能任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更顾不上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以完成实习任务为目标。这种状况使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熟悉高尔夫企业的管理与运作,不利于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

2.4 学生就业现状不理想及其影响因素

从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大专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较为对口,而大专毕业生从事高尔夫职业的“忠诚度”也较本科高。整体来说,高尔夫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尤其是非体育院校本科毕业生流失状况较为严重,同时,目前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较好地适应高尔夫企业的工作岗位,这与高校设置该专业方向的意愿不符。

2.4.1 生源素质不高

据调查得知,部分学生在高考报志愿时并非意愿选择高尔夫专业方向,但由于分数过低而被动选择;也有些学生仅对高尔夫感到好奇而选择该专业方向,他们普遍对毕业后从事高尔夫行业缺乏兴趣。其次,本科层次毕业生尤其是非体育院校毕业生,普遍认为自身缺乏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从事该行业缺乏信心。调查显示,本科院校一般从大三才安排高尔夫专业方向课程,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短,前两年都为专业大平台课程,学生在专业学习前只能靠自学或自行到球场进行练习。而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提前为大四求职作准备,因此,部分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缺乏信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2 “贵族运动”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碰撞导致毕业生流失

据调查了解,各高校高尔夫专业方向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多数一般,而高尔夫专业学习的成本费用较高,高额的花费使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方向时望而却步,也令到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过于看重薪酬待遇,短期内收入上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程度时就轻易跳槽,导致毕业生流失现象严重。同时,高尔夫行业重工作经验轻学历的现象也导致本科毕业生产生职业倦怠。[6]

2.4.3 传统社会观念影响高尔夫的普及

2006年厦门大学校长提出要求大学生都要学习高尔夫球课程,此说法即刻引起社会各方争议,而随后北京大学要修建高尔夫练习场的消息更是闹得沸沸扬扬。被蒙上“贵族”色彩的高尔夫运动在中国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传统社会观念认为其是高消费、腐败的娱乐项目,乱征地等不良影响又使其成为社会上倍受争议的话题;而国家政策也缺乏支持力度,中国将高尔夫运动定位为娱乐业,高额的征税更是让高尔夫在国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娱乐”、“贵族运动”。

图2.1 人民网关于高校应否开设高尔夫专业方向网上调查情况

人民网就高校应否开设高尔夫专业方向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共有4225人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网友对高校开设该专业方向表示不支持,占总票数89.8%。[7]因此,传统的社会观念影响着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

3.有效推动高校高尔夫专业方向发展的建议

3.1 争取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高尔夫在中国被划分为娱乐业,税收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尔夫运动在社会的推广,而部分高尔夫球场建设涉及占用耕地也一直是饱受社会争议的话题。随着高尔夫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后,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有力支持,把高尔夫列入体育项目的行列,降低税收,同时鼓励企业利用荒地等建设球场;其次,政府应该建设部分公众球场,降低“门槛”,让更多的高尔夫爱好者有机会参与。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监督球场的管理,严肃查处占用耕地、擅自建设球场的行为。高尔夫将从“腐败的温床”、“奢侈的娱乐”等负面形象中解脱出来,成为“正经”的体育活动,加入到这一运动中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8]

3.2 国外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高尔夫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并与足球、网球一起并列世界三大体育运动。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高尔夫球场是建于1984年的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这是高尔夫真正跨入国门的标志。[8]高尔夫是由国外传进中国的体育项目,在中国开展的时间仅为20多年,快进式的发展使中国高尔夫高等教育存在许多不完善。因此,中国可以多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和模式,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3.3 积极拓展教学与实践基地,探索深层次、多样式的合作形式

3.3.1 从适应市场需求角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优化专业设置

市场需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南针。高校需要对高尔夫市场进行深入、详细的调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高尔夫专业方向的归属问题一直都是倍受高校关注的焦点。中国高校高尔夫专业方向是设置在众多专业名下的,如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社会体育、农林等专业,据调查,学生大多为“被”选择或者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学习高尔夫,对高尔夫专业方向的生源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校设置高尔夫专业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3.3.2 适当延长学生实习时间

高尔夫与其他体育项目有所不同,对实践性要求较高,而中国高尔夫教育还是参考以往体育专业或其他专业的实践模式。与国内高校的高尔夫专业相比,美国方面更加重视实习和实践活动,实习时间达到16个月。[3]而广州地区各高校高尔夫专业方向实习时间大部分为1―3个月左右,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适当延长实习时间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和熟悉企业运作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3.3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办学层次

国内高尔夫高等教育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办学,高尔夫部分专业课程尤其是球技训练、球场管理、草坪护理等课程,可以利用球场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与实习的条件,也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的形式,聘请部分专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和授课,提高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也可以让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做到资源互用互补。一方面教师能不断获得进修和实践,弥补自身专业缺陷,另外也解决部分专业学习的花费,大大减轻了高校经费的投入;而企业也能利用高校为其提高员工的理论知识与素质。摆脱以往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使校企合作逐步走向深层次,形式多样化,从而优化了高校高尔夫专业教育水平,也有利于今后提高现有的办学层次,培养更高层次的管理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飞加,陈恩玉.我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经营现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37-41.

[2]梁健,卢元镇,刘罡.广东部分高尔夫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5(4):32-34.

[3]高尔夫进大学被指大势所趋,国外教育更注重实战..

[4]李燕,,杨俊刚.体育院校高尔夫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29-30.

[5]刘惠英,胡庆龙.我国职业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46-49.

[6]陈志明.高尔夫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考试周刊,2010(31):134-136.

[7]人民调查:近九成网友反对高校开设高尔夫专业..

[8]罗俊强.高尔夫时代的到来[J].森林与人类,2010(4):8-17.

上一篇在雨中漫步

下一篇不正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