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例6篇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1

一、情感流露,孕育言辞美

古代文人博览群书,含英咀华,文采斐然。情感表达或豪放洒脱,或温和婉约,或悲苦缠绵。情感的宣泄,倾注于字行里间,孕育了绝美的言辞。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如能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言辞的精美。

1.清新质朴

宁静的乡村,幽美的景致,深深的眷恋。诗人往往用自然朴质的言辞来描绘田园美景,抒写沉醉之情。如《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句,诗人完全沉浸于乡村生活中,辛勤的劳作和宁静的生活,带给诗人恬淡的心境。所描绘的语言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清新质朴之美。

2.简洁明快

爽朗的个性,热切的追求,诗人往往用简洁明快的诗句来表达自我情感,读来琅琅上口,读罢真实强烈。如《关雎》一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一位大胆而热情的青年,面对心仪的梦中情人,向往之情是何等强烈,所以情感表白直接大方,言辞表达也是简洁明快。

3.委婉蕴藉

很多古诗词以含蓄见长,讲究的是“意在言外”,言辞表达含蓄深沉,委婉蕴藉。如《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离别之苦,相聚之乐,时空倒转,虚实相映,给我们创设了极富想象力的生活空间和情感空间。无尽的情感,倾注在三言两语中,带给读者委婉蕴藉的言辞之美。

4.豪放激荡

古代诗人有豪放不羁的,有任性洒脱的,也有含蓄内敛的,但他们在表达自己宏伟抱负或执着追求时,言辞则同样是壮怀激烈。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诗人梦回沙场,杀敌御辱,既悲且壮。这样的情感,孕育而生的言辞必定是慷慨激昂,让人荡气回肠的。

二、情感融注,营造意境美

《人间词话》中“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是诗的“意境”。境由心生,诗人的情感融注,带给我们独美的意境。

1.自然恬淡

历史长河中很多诗人,仕途不顺,身世沉浮,转而向往田园生活。宁静的生活,如水的心境,缱绻的爱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自然画卷,无不氤氲着自然恬淡的意境。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意采菊,无意见山,一切天然而成。

2.雄奇壮阔

大漠苍穹、沧海青山,诗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或是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或是意气风发追求人生,极目远眺皆是雄奇壮阔之境。如《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人以一幅雄奇壮阔之景,抒写了攀越绝顶,一览群山的雄心壮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

3.凄清孤寂

历史长河风云变幻,或使诗人命运坎坷,壮志难酬;或使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离散之苦,命运之危,往往使诗人满心愁苦,一腔忧愤。见山则山寒,见水则水凄,所写之景满是凄清孤寂。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冷寂之景,凄神寒骨之感,皆是源于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三、情感流转,彰显人性美

诗言志,文传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可谓是诗人生命体验的高度概括。经典诗词中,诗人的情感是跌宕起伏、流转回环的,一首诗就是一段真实而曲折的心路,在情感流转中,我们最终能看到人性的最底面。

1.闲适淡泊

古代诗人中有很多厌恶世俗,无意功名的,他们心性高雅,志趣高洁,但身陷世俗,历经辗转,最终归于田园。如《归园田居・其。》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对世俗厌恶:对官场痛绝,深陷其中而遗恨无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与自我抗争,与世俗决裂,重返自然家园,寻迹心灵归宿;最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平生之志得以实现时那种庆幸、慰藉、喜悦之情油然而生,闲适淡泊之性跃然纸上。

2.旷达豪放

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这是很多古代诗人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有理想的追求,有现实的无奈,有命运的抗争,有官场的厌倦,最终愤然出世,在白鹿青崖间放声高歌。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情感流转,回复跌宕,一波三折,写尽了诗人一段艰难坎坷的心路历程。诗人从满心忧愤到酣饮高楼,从自我欣赏到九天揽月,从愁苦难解到超然尘世,在情感流转中,尽显旷达豪放之情怀。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大风歌》 艺术解析 文学史意义 美学解读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途径故乡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充分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大风歌》的时代背景解析

(一)历史背景

刘邦当上皇帝后,于公元前195年出兵东征,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的回归途中,经过沛县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饮酒,在宴席上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心情。

(二)文学背景

西汉初建,天子初立,为奖功绩,遂封诸王。

英布其人,正在其中,按其功勋,乃王九江。

因其异动,刘邦发兵,苦战得胜,凯旋回乡。

酒宴之上,不胜觥俦,豪饮之下,乃成此歌。

大汉政权刚开始建立,汉高祖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胜利凯旋,荣归故里的庆功宴上,情不自禁,思绪万千,饮酒高歌,创作出千古史诗《大风歌》。

(三)基本含义

刘邦《大风歌》前两句诗气魄豪壮,雄迈飞扬,充分表现出一代英雄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气概。后一句诗则表达了刘邦要巩固大汉王朝的统治,急需招揽人才的心情。依据史书记载,刘邦唱此歌时“泣下数行”,可见他情绪十分激动。这是一首成功的凯歌,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霸王之气,气魄宏大,意气风发,境界非同凡响。

曾多次评价赞誉刘邦和他的《大风歌》时说:“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并认为汉高祖刘邦没有读过几天书,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很不容易,并在多个场合咏唱。

二、《大风歌》的艺术特色

《大风歌》这首诗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一是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全文只有短短3句,23个字,却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既有大风起云飞扬的自然景观描写,时代背景的高度精练概括,又有威加海内、创建大汉王朝,平叛凯旋、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志得意满的壮志豪情,还有急于招揽勇士贤才,巩固大汉王朝政权,保卫边疆的渴望和忧思。二是思想深刻,逻辑性强。在极短的篇幅内,既写出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群雄争霸,创业的艰难,又揭示出了平叛归来,巩固政权,守业的不易,流露出急于招揽贤才勇士镇守边疆的渴望。全诗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高屋建瓴,哲理深刻,思想性极强。从逻辑推理来看,先写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再写威加海内建立大汉王朝,平叛归来的豪情壮志,后写招揽贤才勇士镇守边疆的渴望,顺理成章,层层递进,十分严密。三是对比强烈,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全诗选材精当,跌宕起伏,写法独特,雄伟壮丽,气势恢宏。既有风起云涌的自然景观时代背景的刻画描写,威加海内的豪情壮志和荣归故里的志得意满,又有安得猛士守四方的忧郁和渴望。动静描写、喜忧对比十分强烈,逐层递进,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大风歌》的内容解析

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沛县丰邑人,汉朝开国皇帝,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秦朝末年,刘邦曾任亭长。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在沛县起兵响应,成为起义军首领之一。秦亡以后,他先后消灭项羽的军队及其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创立了大汉王朝。

“大风起兮云飞扬”,对这一句的理解,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形势。“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形势为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运气。“大风起兮云飞扬”,既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又是客观的时代风云,为全篇抒发豪情设置了恢宏自然的时代背景。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句是说刘邦自己平息叛乱,荣归故里。邀请旧日好友一起饮酒庆祝,喝到醉醺醺的时候,刘邦一面击箸,一面唱这首《大风歌》。这时的刘邦不但了暴秦,经历了楚汉相争,艰难地战胜了项羽,成了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刚刚经过恶战,好不容易才平息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令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从“威加海内”四个字中就不难看出他此时的一派志得意满,胜利凯旋的豪情壮志和心态。然而,眼下的异姓王诸侯各据一方,随时都会爆发英布那样的叛乱,又使他内心深处对如何守住这份霸业,巩固汉王朝政权,充满了忧虑、恐惧和悲哀。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一句表达了一种求才若渴的希望,也包含如何做得到的困惑。大业初成,急需效忠和真心辅佐自己保卫大业,稳定大业的“勇士”,可是这样的“勇士”到哪里寻找?如何才能得到呢?忧虑激切、深沉,困惑、悲哀的情绪难以排解。

四、《大风歌》的美学解读

刘邦这首《大风歌》诗,气象宏大,雄奇壮美,一气呵成,势如江河横溢,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朱熹在《楚辞后语》中赞道:“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这种壮美具体表现在:

(一)气势恢宏的魄力美。

整首诗把沧海变桑田、风云激荡的历史演变过程蕴藏在大开大合的意象营造中。“大风”横扫一切,象征了摧枯拉朽的历史变迁之力;“飞扬”的“云”衬托出大风的强劲,大有“狂飙为我从天落”之势。“大风”推动了“云”,由云的流动联想到人世的沧桑巨变,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风云所推动。诗人刘邦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气油然而生:他从风云奇诡变化中看到了自己的从容镇定,感到了尊严和成就,获得了一种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美感。

(二)建功立业的成就美。

诗人刘邦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到达了建功立业的最高峰,确证了人生的最高价值,于是自然而然吟出了“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神来之句。这里的“威”含义丰富: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征战取得胜利使征服欲得以满足的自豪感,有终成统一大业之后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成功感,有登上帝位之后“天下舍我其谁”的踌躇满志感,又有衣锦还乡向乡邻炫耀的自我荣耀感。令世人瞩目的功绩体现出一种催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成就美。

(三)求贤若渴的胸襟美。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中的“猛士”是富有阳光之气的壮美,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他不仅指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豪杰猛将,而且包括在和平年代治国安邦的良臣贤士,请贤臣求良将保家卫国是刘邦的迫切需求。一代雄主若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襟,岂能让“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因此,“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刘邦求贤若渴的博襟美的体现。

总之,刘邦的《大风歌》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充分体现了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实践诸要素的紧密融合,把刘邦作为一代雄主的非凡卓绝的伟人情怀、本质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大风歌》的文学史意义解析

(一)击筑慷慨歌《大风》,泣血深情悲《鸿鹄》。

《大风歌》记于《史记·高祖本纪》,《鸿鹄歌》记于《史记·留侯世家》。刘邦两次即兴而唱的楚词都是即兴而作,流传至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皇帝诗作。

《汉书·礼乐志》祭祀刘邦,必须演唱《大风歌》,遂成为汉王朝一项重要的礼乐制度。本来,诗被谱曲而唱之,就容易流传,而刘邦的《大风歌》诗、曲、舞皆佳,三美合一,再加上朝廷的礼乐示范,日益深入人心,朝野皆习,对两汉四百年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两汉文学艺术的直接源头。

(二)偶尔即兴一歌哭,从此天下遍楚声。

鲁迅《汉文学史纲》极为简略,却专门拿出一个第六篇章《汉宫楚声》,讲述刘邦歌诗对两汉宫廷文化巨大而长远的影响,可见鲁迅对其评价极高。

刘邦的《大风歌》诞生后,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楚风。最先接唱的是刘邦的戚姬。其次是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所作琴曲词《归风送远操》,达到了相当的审美品位。“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忘,感予心兮多慷慨!”唱得最好的,要数他的重孙汉武帝刘彻。留下了一批传世之作,情深,意美,词丽,在中外诗坛颇受重视。著名的《李夫人歌》: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而来迟。仅仅十五个字,却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凄美得令人心痛的意境,在真实与虚拟、梦想与幻灭的巨大反差之间,把真诚的爱情和执著的向往表现得那样炽烈、那样感人。楚歌不仅用以抒情,有时还被用以说事。如《汉书·司马相如传》《汉书·外戚传》。

(三)唤起屈子兴楚辞,催生汉赋昌汉文。

当人们在刘邦引领下唱着楚歌跳着楚舞,情怀依然难尽的时候,一种源于楚歌长于楚歌的新兴文体——汉赋应运而生了。这种“不歌而诵”的文章,既可作为楚歌的直接扩展,相伴而生,相得益彰,又可独立文坛,径自舒扬,比楚歌有着远为广邈的表现疆域和浩莽的抒情自由。全新的汉赋再经武帝、宣帝爷孙的大力倡导奖掖,遂成为两汉时期的主流文体。

今天,当文化拯救已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觉醒,当传统经典的不朽价值再次被惊喜地发现之时,是谁拯救了濒临灭绝的楚辞?是谁把屈原推向了当仁不让的辉煌?这里面固然有司马迁、贾谊、刘安、王逸等史学家文学家的撰述编辑之劳,但比这更重要的奠基导向之功,无疑应属那位天生爱唱楚歌的皇帝——刘邦。

(四)大风起兮云飞扬,江河连波写辉煌。

刘邦《大风歌》诞生后,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刮起一股磅礴大气的雄风。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论:“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来艺术所难以企及的。”(《美的历程·四楚汉浪漫主义》)楚歌楚辞唱彻九州,成为上自天子,下至草民、抒情表意的一种活泼鲜灵的文化生态,让历史认知屈原,让文学、史学、艺术,都在沛然楚风、油然楚雨中,勃发雄奇与伟丽,生长豪情与浪漫。读《史记》、《汉书》汉代士人表意,则多为楚歌楚舞,还有继之以楚风辞赋的。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生态开天辟地以来的一次重大变革。

综上所述,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楚歌的皇帝,他的《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任何一本完整的《中国文学史》都要提到汉高祖的《大风歌》。以三句之诗二十三个字留名青史的,恐怕除此一首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首。正如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言:“《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大风歌》开创了后代的雄健豪放派诗风,卓尔不凡的宏大气势,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跌宕起伏的艺术感染力,一直影响到现代和当代文学,像一座艺术的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刘邦.大风歌.鉴赏[OL].[每日阅读],2006-1-27.

[2]王荣华.九万里风鹏正举——对刘邦《大风歌》的新解[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8(2)2006-6-15.

[3]南怀瑾.历史的经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20.

[4]任海滨,杜民喜.楚汉战争中刘邦用人心理探微[J].绥化师专学报.20.3.

[5]王立群.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191000字.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3

一、读全诗分类别

这是鉴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分清它是哪一类,才能知题材,从而定主旨,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高中所学的诗歌根据描绘对象内容可以分为:(1)写景抒情诗;(2)咏史怀古诗;(3)伤春伤别诗;(4)羁旅行役诗;(5)山水田园诗;(6)托物言志诗;(7)即事抒怀诗;(8)边塞征战诗;(9)赠友送别诗;(10)闲适隐逸诗;(11)谈禅说理诗;(12)悼亡游仙诗。

这种粗略的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诗的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分析景是如何表达情的。诗歌中两种主要的情和景的关系:(1)描写之景和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它们之间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描写之景和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与今的关系,可以借古讽今,也可借古喻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与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要思想感情,是心旷神怡、热情洋溢、豪情满怀、慷慨激昂,还是忧国忧民、消极避世、壮志难酬、激愤悲壮、孤独寂寞等。

二、读题目明题材

有的题目往往是诗眼或中心事件,里面包含了诸多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看题目“归”即回归、返回,“园田居”即田园山居生活,我们据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的题材是闲适隐逸诗,思想情感应该是和喜爱田园生活、厌弃官场有关。

三、读作者解风格

经常说知人论世察诗,了解作者的基本经历、风格,能大大帮助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譬如:杜甫――现实主义手法,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的人生;李白――浪漫主义手法,清新飘逸的风格,愤世嫉俗的人生;王维――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写恬淡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诗中透露着禅味哲理;辛弃疾――满怀抗金复宋大志,壮志未酬的遗憾,闲居江西二十年中也有描写乡村生活的清新作品;杜牧――怀古诗为主,比如《题乌江亭》、《泊秦淮》,主题多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这里所说的风格是就诗人的多数作品而言的,我们也知道伟大的作家往往是不拘一格的,李白也有反映现实的诗句,杜甫也能浪漫,“豪放之祖”苏轼也会写委婉哀怨的动人作品――“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而“婉约之宗”李清照也可以豪放慷慨地高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所以,知人论世察诗仍要结合诗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读注释知背景

诗词鉴赏一旦给了注释,往往有重要作用:第一,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和此诗写作的背景。第二,解说重要的字词、典故,消除阅读上的障碍。注释一定会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以,一定要利用好,并结合诗歌本身细细体味。

例如2009年琼宁高考中,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下的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这一注释透露的信息是作者此时遭弹劾解官归居,古代的文人被罢官被迫归隐,这种不得志的时候往往会比较失意,而为了排遣这种失意的情感,诗人们往往寄情于外物。他们看惯了官场的浑浊,退居山野乡间时,和村人为伍,与清风明月为伴,诗歌大多抒写清闲安适的乡村生活,表达自己悠然恬淡的心情,这一类诗词即为闲适隐逸诗,据此可以确定这是一首隐居题材的词,从而知道它的主旨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的厌弃。

五、读内容悟态度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4

一、写作目的

《蜀相》中杜甫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杜甫的“泪满襟”,又多了一层含义:大唐多难,贤相何在?纵有贤相,圣主何在?这泪水背后,千言万语,能向谁诉?杜甫对国家的忧患,对时局的牵挂,是多么深切。

而《书愤》中陆游借歌颂诸葛亮,来抒发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此诗鲜明地表达出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以及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手法

《蜀相》集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部分描写景物,后半部分纯乎用事与议论的方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露出作者满腔的激情。作者咏史抒怀,诸葛亮赍志而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意境深沉悲凉。

《书愤》先追慕往事:作者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然后慨叹现在,由于主和派把持朝政,使自己满腔的豪情壮志无处释放,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作者以诸葛亮自况,表现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凌云壮志。

三、意象塑造

《蜀相》中的武侯祠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青翠,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质朴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而“碧草”“黄鹂”两个意象,色彩鲜明,音韵嘹亮,动静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书愤》中的意象“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两两相合,犹如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作者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包含着作者难言的激愤和辛酸,从而使得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四、语言表现

《蜀相》自问自答,以实写虚,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5

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巧用导入处“留白”,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想象美

导入处创设意境意在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主动、创造性的学习。人本心理学者认为:把人的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因而,教师如能在古诗词鉴赏课教学时,巧用“留白”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想象之美,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观沧海》一课时,首先我选择了一个有关大海、秋风、天空、日月星辰的视频资料,在学生观看视频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诗文。进而,我引导学生说道:“亲爱的同学们,大海雄浑开阔、苍凉慷慨、气势宏大、力量惊人,有哪位同学见过大海,请说说你心中的大海?”有同学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出了内心的大海。接下来我说道:“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观沧海》,你有哪些问题想质疑?”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说道:“作者在何处观的沧海?”;“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观的沧海?”;“作者观沧海时的心情是什么?”。这个导入部分。我用时不多,而学生在静默欣赏的同时,早已构建出不同的大海,并从文题中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去思考、去质疑,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文,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

二、利用词句处“留白”,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意境美

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诗读的就是一个味,读出诗的意境美。而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受升学任务的压力,过分注重字、词、句的翻译,把古诗词讲的支离破碎,没有推敲出“词句”中所表达出的意境美。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古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诗中此景此人的心情,进而挖掘出诗歌的主题。

例如:我在听一个青年教师在教授《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就有很深的感触。他在讲解“水光潋滟晴方好”时,首先提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没有哪位同学注意到诗中哪一句是描写西湖晴天的景色?”。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该句。接着教师质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答:“晴方好”。教师继续让学生借助注释说一说“晴方好”的意思。然后问:“那西湖的晴天是什么样子的,用诗中的词语回答?”。学生抓住了“水光潋滟”。这是,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探究。“你还能用其他词语或自己的话来形容波光闪动的湖面吗?”教师问道。学生形容完后,教师再问:“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秀美的西湖上自由飞翔,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拿起手中的笔,用两三句话,写一写晴天西湖的美丽。”在这节课上,教师能够抓住“潋滟”两字“留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感受了诗歌的意境美。

三、运用结尾处“留白”,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回味美

中国历代文人对古诗词的结尾是相当重视的,白居易就曾说过:“卒章显其志。”。由于历代文人的刻意追求,这就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的结尾变化多端,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此,教师如果能在诗歌结尾处巧妙“留白”。让学生回味古诗歌的妙处,注重对古诗歌意蕴做更深的挖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婉约;豪放;题材;主题;表现方法;语言

在宋代词坛上,先有婉约派,后有豪放派。明人张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坡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词的风格明显不同,分属两派。

下面就拿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做一比较鉴赏,看看他们词的不同。

先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作者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因所做诗文被人诬陷有毁谤朝廷之意,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结尾二句归结为词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词人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再看《雨霖铃》这是一首离别之作。作者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壮豪放、旷达飘逸,《雨霖铃》婉约清丽、缠绵绯侧,各有特色。

从题材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霖铃》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

从主题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雨霖铃》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霖铃》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霖铃刚停,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天色将晚,即将分别的恋人,双手相执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哽噎无语,哪有什么心情在帐篷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从语言上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雨霖铃》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读者未免不受影响,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

苏柳这两首词表现了不同意象,也抒发了不同的感情,对于我们都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借鉴的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永不磨灭的光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