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心情的成语范例6篇

表达心情的成语

表达心情的成语范文1

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提高他们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

1.口语表达主要是依靠口语表情达意进行信息传递。我国有多种地方方言,因此要求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时要有一个标准,就是要以普通话为标准。

2.口语表达是一种有声的语言,它跟书面语言有所不同,表达要口语化,也就是说进行表达时一般对用语不做刻意的雕琢,随想随说,给人自然明快的感觉。如果进行口语表达时刻意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反而会给人虚假,不自然,像在表演的感觉,这样的口语表达不具有亲和力,不易让人接受。

3.表达要围绕一个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表达真情实感。由于是即兴表达,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迅速构思组材的方法。当学生在众多题目和内容中,选择了自己所要表达的题目和内容时,首先要指导他们确定表达的中心。如向大家介绍家乡的“怪楼奇园”,就要抓住题眼“怪”和“奇”。要表达这个中心就要迅速在头脑中呈现出自己印象最深,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景点的直观形象,以及自己在游玩时的真实感受或发生的有趣的事,然后考虑如何把这些直观形象回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只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层次,想好在每个层次中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如何开头结尾即可,其他内容是在自己表达的过程中即兴组织通顺连贯的语言。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一般小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短小精悍,很少山高水长地绕弯子,语言比较生动活泼,纯真幼稚。

学生刚开始进行口语表达时显得语句不流畅,表达起来有些吃力,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是通过一两次训练,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应适时鼓励学生,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俗话说得好“水滴石穿”,如果我们从一年级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那么经过几年的训练,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个个才思敏捷,口齿伶俐。

4.指导学生在众人面前进行口语表达要做到声音洪亮,表情自然大方。口语表达是一种情感交流,如何把握这种情感呢?有些学生平时比较活泼开朗,但在口语表达时不够自然大方,声音也不大,而且语句不连贯,多数是因为他们存在慌张、胆怯、不自信的心理;还有些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语,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

(1)鼓励孩子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有多少人聆听我们的表达,都要以自我为中心,全身心地投入,相信我能行,不要过多考虑别人的态度和想法。

(2)表达前还可以通过做深呼吸来缓解紧张情绪。

(3)还要指导学生在表达时要注意和大家进行眼神的交流。我们常说“XX的眼睛会说话”,是说他的眼神能准确地传情达意,所以在表达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眼睛要直视同学们,用眼神和大家交流,就显得更礼貌更有亲和力。

(4)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多多和小伙伴和父母进行交流,多为他们创设口语表达的空间。只有让孩子克服慌张胆怯的心理障碍,才能使他们平静地自然大方地去进行表达,去和大家交流。

(5)对于表现欲极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加一些手势,会更有说服力。

二、评价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评价

评价包括三部分:

1.小组成员通过商讨对表达者表达的优缺点达成共识,意见达成一致,由小组成员对表达者的表达进行评价,给他一个客观公正的等级(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即组评。

2.表达者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结合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表达进行评价,给自己一个等级,即自评。

3.教师根据各小组及表达者的意见进行最终权衡,给表达者一个最客观公正的等级,即综合评价。无论是组评、自评还是教师综合评价,都要严格遵循如下评价标准。a.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发音准确。b.表达围绕一个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流畅。c.口语表达过程中声音洪亮,表情自然大方。d.表达真情实感。

为了使同学们对每一位同学的表达都能根据以上评价的标准做出全面、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首先要使他们学会倾听。倾听可以满足表达者自尊的需要,倾听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对方表达内容,并进一步作出准确评价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做到听得耐心、虚心和会心。

这样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提高,评价会更加准确客观,而且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能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师在口语表达评价课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口语表达评价课的组织者,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在课堂上集中体现在教师的综合评价这一环节。

1.导向作用。当学生组评、自评给出等级后,教师要根据大家的意见给出表达者客观公正的等级,并适时指出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希望;当给表达者组评的等级,自评的等级十分不一致有分歧时,教师在综合评价时就要根据表达者的表达做一下权衡,做到心中有数,综合评价时才能把握好尺度,给表达者一个最准确公正的等级。

2.激励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最终的综合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教师的综合评价语言既要简短精炼,机敏睿智,又要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教师在课堂上每一句动情的话语,鼓励的话语,都足以打动孩子的心,使他们不断进步。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表达心情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学生;态势语言;训练

语言除了有声语言外,还有辅助语言,这种语言称为态势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无声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用以表情达意的姿态、神情和形体动作。态势语言是通过人体器官的动作,或者某一个部分形态的变化来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是观察并解释人的表情动作的交叉性科学,是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它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形式,是口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甚至可以部分代替有声语言或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认为,在一条信息的传递效果中,词语的作用只占7%,声音的作用占38%,而面部表情占55%。正如体态语研究的先驱欧文?戈夫曼所说:“尽管一个人可能停止说话,但是他不能停止身体习惯动作的传播。”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一定要注意态势语的运用。因此,对学生的态势语言进行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生动直观、自然传神、优美大方的态势语言表达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非常必要。

一、学生运用态势语言表达时存在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面对听众说话或朗诵时,表情死板、动作僵硬、目光呆滞,还存在着许多不优雅、下意识的小动作,态势运用与语言表达内容不协调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是心理方面的问题。

1.紧张

主要表现有:演讲前眉毛紧缩、心跳加快、脸涨得通红、手心出汗、两腿发软等,这种紧张在演讲初期达到极点;场上口干舌燥、声音发颤、表情呆滞、语调失常、姿态死板、心慌意乱、语言颠三倒四等,平时能倒背如流的演讲稿出现卡壳。这些都是因为心理过度紧张所导致的所谓“屏息”现象。

紧张是不可避免,初学者出现紧张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要正确认识“紧张”,著名演说家马克·吐温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讲时,也是心跳加速,嘴里像是塞满了棉花。

其实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每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乃是一种过度的神经刺激。紧张是由于对自己的水平缺乏自信或对结果没有把握而产生的。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提高,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之后,过度的紧张感可以很快得以消除的。

2.羞怯

由紧张所产生的语言、神态紊乱及表情尴尬的心理问题就是羞怯。根据调查,大约有一半的人认为羞怯是自己学习的最大心理障碍。其表现在:回答课堂提问时总是低着头,且声音非常弱小;在公众场合讲话时更是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半天也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甚至面对黑压压的听众,站在演讲席上心慌意乱得不知该如何是好。

羞怯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个性问题;有的是因为认知问题,如过分注重自我,怕被别人耻笑、怕出丑;有的是因为遭受过失败和挫折等等。但总的来说,羞怯的根本原因是“害怕”两字,所以要想克服羞怯,一定要用意志来克服害怕心理,努力提高自信心,多给自己壮胆,多给自己鼓励,而不是自己吓自己。

3.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使人离群、孤立、苦闷、失去自信心。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有自卑心理的人,不敢大大方方地与人平等交往,担心受别人冷落与嘲笑。其表现是:在进行言语交际中,情不自禁出现的脸红心跳、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等现象。在学校里,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往往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性格上表现为内向和沉默寡言,常常会给教师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自卑的原因:身体缺陷如身高、体重、相貌等能力缺陷;表达时咬字不如别人清楚、音色不如别人好听、声音不如别人洪亮、抑扬顿挫不如别人掌握得好等都会令人产生自卑感。很多人就是因为害怕别人嘲笑而不敢在公众面前进行话语表达的。

态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除存在心理问题之外,由于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农村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及社会活动较少,绝大部分学生从没有在正式场合讲过话或做过表演,缺乏多讲多练的机会也是一重要原因。作为一名学生,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要珍惜每一次机会,要敢字当头,并持之以恒。我们相信只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总结,诸多心理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能不断提高。

二、针对学生态势语言表达现状的具体训练方法

1.面部表情训练

表达心情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声表达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提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采用系统的方法指导,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分门别类地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能培养小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一、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语感。培养语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学习习惯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有声表达力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有声的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知识水平。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课标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由有表达作为直接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能真正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而有声表达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听说训练。

二、小学语文有声表达力的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听、说练习,但对于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教师并没有进行培养。学生具有较弱的有声表达力,在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情况。同时,因为缺乏说的训练,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讲话,自卑心理严重,怕讽刺、被人笑话。一旦走向讲台,会怯场,手足无措。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学生有声表达力的训练,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评价手段缺乏针对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对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探索多样化的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途径

1.借助声像传情,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师生进行更顺畅的交流,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让学生倾听优美的音乐,感受鲜艳的色彩,真正做到耳闻其声、目观其形,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2.巧用多媒体计算机,品味语言的文字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主要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仅凭教师反复讲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字,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多媒体网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美。

3.课内外阅读并轨,激发兴趣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教师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复杂关系中,找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无论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还是思维能力,学生都不具备完全离开教师指导而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到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为提高国民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有声表达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表达心情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口语教学;情感焦虑;情感过滤假设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也越来越国际化,很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的实用技能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对口语表达的要求。职场调查显示,如果毕业生如果能把外语技能和自己的专业技术结合在一起,在职场是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的。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偏重输入,对说、写等输出技能有所疏忽,造成很多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佳。除了有语言学习环境、文化差异、教学习惯的原因之外,还有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是影响口语能力表达的重要因素。本文尝试在情感过滤假设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口语教学实践,探讨情感过滤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1 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曾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二语习得方面的五大假设理论,即学习与习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情感过滤假设认为,在习得过程中,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到了过滤的作用,且语言输入必须经过情感过滤才得以实现。(Krashen,1982)影响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三个,即动机、自信和焦虑。动机越强烈,自信越高、焦虑越少,情感过滤就低。

图1

从图1我们可以得知,情感过滤就是像是一个过滤器,情感过滤高时,外部的语言输入就不能顺利地进去语言习得机制;情感过滤低时,获得输入就多,语言输入可以顺利进入学习机制,习得效果就好。每个学习者的情感不尽相同,因人而异。学习者如果动机不足,缺乏自信心,焦虑感强,那过滤输入的作用就强;如果学习者学习动机强烈,自信心足,焦虑感弱,那么过滤输入的作用就小,习得效果就明显。尽管有很多学者对此假设存有异议,但是它解决了困扰很多教学工作者多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尽管一些学生接受的是同样的语言输入、学习环境、同一个教师,但是学习效果所反映出来的差异却令人吃惊。情感过滤为二语研究指出了个新方向,正是由于心理学的加入,使得语言教学很多方面的问题豁然开朗。

2 情感过滤假设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口语教学是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很多大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自信,害怕犯错误而羞于表达。在传统口语教学中,教师也是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语料知识和句型结构等知识点,然后根据课后的口语练习来巩固,这种口语材料往往缺乏新意,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练习方法也是陈旧落后的。学生往往热情不高,情感过滤增强,不利于语言输入的进行。同时,由于我国英语教学是在非自然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课堂又很少有真实表达的机会,缺少有效输出,非常不利于口语的提高。因此,在口语教学实践中,要改善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把情感过滤假设运用到英语口语教学中去。

2.1 利用英美社会文化培养学生表达动机

动机是情感过滤中的一个情感因素,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者在学习初期,由于对英美社会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动机是很强烈的。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在初期就开始进行培养,利用英美社会中的独特文化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表达动机。当学生们向往着向美剧中的人物一样进行自由表达时,他们的情感过滤会降低,会大大较强输入效果。

2.2 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心其实是个人对自身的能力的一种相信以及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态度。一个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自信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时,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建立一种“模糊容忍度”的感受。其实每个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在口语练习中逐渐树立自信心。比如,有的学生音质比较好,可以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领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的学生表达逻辑性强,多让学生参加辩论之类的活动进行语言组织。总之,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教师有可以借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3 减少学生焦虑感

学习焦虑无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指的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的困难而形成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在语言学习上表现为,学习者对自身外语交际能力评价过低,其实就是在进行语言输出时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让学生习惯这种学习方式最终降低焦虑,还在平时注重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练习氛围。教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4 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空缺”练习

在口语教学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一旦学生有着强烈的表达愿望,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思维上了,既消除了学生的戒备心理,又降低了情感过滤,从而使得表达自然化,提高输出效果。

2.5 分组练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口语练习时,可以采取分组制。在分组活动中,教师的控制能力减弱,学生会更加自由地表达思想,他们的表达能力,控制语言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都会相应提高。

3 结语

口语教学是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语言的输入的语料的讲解,却缺少足够量的足够真实的对话场景。而我国大学生在表达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含蓄,羞于表达。因此教师在平常的口语教学中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带来的影响。根据情感过滤假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表达动机,降低情感焦虑,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表达氛围,这样学生的口语输出才能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 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 孟春国. 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的解构与重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表达心情的成语范文5

一、语文教学和发展小学生心灵的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心灵”是什么?简单讲,“心灵”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叶老为什么强调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呢?语文教学和发展小学生的心灵有什么关系呢?第一,语文学科发展小学生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磨练情思,既善于思考,又善于感悟;一方面还要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在说话、作文中将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读书、作文提高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能对所读的文章理解深刻,才能写好文章。第二,思想情感对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有的小学生对人对事都缺乏热情,有些是非常感人的事,他们却无动于衷;无论父母对他有多么好,他也感受不到、体会不到父母的深情,这是非常危险的。情感是小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小学生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小学生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才能形成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所以情感教育,即人格教育。第三,思想情感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带有情绪和情感的,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因为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在情感里保存得最牢固。学生学了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是凡打动小学生心灵的东西,都会在其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终身难忘。以朗读来说,如果感情不投入,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思吗?作文更是如此,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凡是名家名篇,读起来琅琅上口,能打动人的情思,就是因为作者心怀深情,而吐露出的情语。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学习语文也要情感丰富,才能读好、写好。小学生情思的形成是蕴涵在人文教育之中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都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小学生心灵的重要意义。我看语文应成为发展小学生心灵的摇篮。

二、要为小学生创设发展心灵的境遇

创设学习语文的境遇是发展小学生心灵的首要方法。境遇的含义是什么?我认为境遇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广义的境遇,就是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设备、氛围等;一是狭义的境遇,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教学情境。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小学生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小学生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当小学生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使之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李老师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就是在全过程中,也很善于引导、激发儿童的想像、思维和情感。这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丰富,情思绵密。李老师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先是以情导入,激感;再师生载情读文,文中悟情,以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要做到语言和情思统一

语文学科发展小学生的心灵,激思,这是根本。“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不论阅读还是作文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情感,也还要注重语言形式和方法,万不能脱离学生的语言实践。阅读教学在感受思想情感之中,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理解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笔者一直主张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正逆两个过程构成,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这是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主要经过由具体(语言)到概括(内容)的过程。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要点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从语言表达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思和文章表达方法。这是构成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的过程;可以从作者和写作角度探索一些问题,如作者的情思是怎样表达的、文理是怎样阐述的、思路是如何体现的,文章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上有何特点,在遣词造句方面又有何特色等等。学生把这些问题明白了,才能达到“善读”的水平。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大多数是停留在前一过程上。强调朗读是正确的,但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精彩语句不加咀嚼、体会,不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思表达的思路,这样的朗读,学生能感悟到思想内涵吗?

表达心情的成语范文6

初中语文口语表达有效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程要注重语言的感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抒发思想和感情。从新课程的要求出发,我们要深刻领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语言作为语文能力的载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口语表达能力是提高表达和交流效果的关键。从语言学习规律看,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口语表达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养、规范,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学习、工作都是极其有益的。然而,由于长期升学教育的影响,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以中考作为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中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平时按考题形式讲课文,复习时按考题形式做练习,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简明、连贯、恰当地表达出来。要么“金口难开”“茶壶煮饺子”就是倒不出来,要么表达简单、生硬、缺少必要的过渡,条理不清、言不达意,根本谈不上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的自然合度、大方得体。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明确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摒弃陈旧的语文教学意识,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指导,树立与新课程精神相适应的现代语文教学观,突出语文学科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期真正地让语文课回归“语”和“文”的本质,并通过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1.通过谈话与交流,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考试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完成的。同时,由于初中生学业负担较重,生活环境单调,他们总是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间活动,缺少与社会的交往,自然难以感受到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许多同学认为,“口语表达不用练,无师自通”,“中考只考读写,不考口语表达,没必要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课上、课下谈话和不失时机的思想交流,让学生明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交际、交往、交流的客观需要。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性和广泛渗透性决定了它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身心发展过程和继续求学深造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重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潜意识,从而主动参与口语表达学习和训练,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努力做到既能完整、流利、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使人乐于接受,以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面对现实社会的挑战。

2.借助课文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主战场,课文学习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我们要从能力本位的角度设计课文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针对学生对影视作品很感兴趣的心理,我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将课文中最精彩、有较多对话的片段(如骗子与皇帝的对话及小孩子揭穿真相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表演欲望。然后组织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选择角色、制作道具、揣摩人物,在课堂上用声情并茂的分角色表演,诠释文本的内容,体会其中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给语文学习凭添了新意和趣味。这就在保持语文本身特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3.引导合作探究,深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情感投入

新课标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中,教师应自觉地转变教学方式,潜心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辨析、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着力诱发学生的语言交锋,深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情感投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我们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先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文阅读的重点内容,提出: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最大的快乐是什么?苦乐与责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文章的哪些句子呼应了“最苦”与“最乐”。组织学生展开合作讨论、争辩和交流。由于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实现情感同化。学生讨论得深刻,争辩得激烈,交流得充分,在讨论、争辩和交流中逐步培养起口语表达能力。

4.组织课外活动,给学生搭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

语言学习离不开社会生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课堂外的天地更广阔。教师作为学生口语学习的引导者,应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机会,搭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例如,要求学生关注新闻及社会焦点问题,每天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新闻;定期举行“话题”演讲比赛、学生自选话题辩论赛;安排学生彼此进行新闻采访,交流口语运用的体会和经验;举办文学社团、文学沙龙,让学生读名著谈心得等。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生活,扩展了自己的语言运用天地,更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新课程理念和社会发展变化对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只有深谙新课程标准,主动关注现代社会的需要,把握社会发展动态,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确保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口语表达齐头并进,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跃兵.浅谈语文教学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江苏教育报(初中教育版),2011,(6)

[2]李兆亚.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