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会计制度范例6篇

工会会计制度

工会会计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会计制度;中专;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2-0165-01

随着我国新会计制度的提出,中专院校为了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效率,也进行着会计核算工作的变革。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中专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提高中专院校的会计核算工作,研究者通过对新会计制度变革下的财务工作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进行经验总结和文献分析,提出更好的促进会计会计核算工作变革的措施,保证中专院校财务总做的顺利实施。

一、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化

传统的会计制度涉及的工作比较局限,财务会计工作的方法也比较落后。为了促进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国家提出了新的会计制度。新的会计制度在财务记账、资产核算以及相关科目的设置方面均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传统的学校会计记账主要是根据财务的收付进行管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不涉及不财务收支分配和财务成本核算。为了保证财务管理的系统性和高效性,新的会计制度对财务的记账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方法,对单位实时的财务状况进行掌控。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采取的是政府收支科目进行分类,但是这一制度并不符合现在中专院校的实际需要,在财务核算上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因此,新的会计制度根据现实社会所需的财务分析功能和收支进行科目分类,使财会工作更加高效实用。最后,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制度,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于中专院校的固定资产进行预期与折旧,保证财务报表可以准确的中专院校的真实的资产价值,使中专院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科学准确。

二、现阶段会计制度下中专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专院校的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专院校来说,单位资产中的绝大部分属于国有资产,其巨大多数的资产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投入。因此,在资产核算方面,中专院校能否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细致有效的管理关系到资产的利用,对于中专院校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但是,现阶段很多中专院校并没有建立完整有效地资产核算体系,尤其是院校的无形资产核算,存在很大的漏洞。而且很多院校对于财务的管理并不系统全面,尚未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二)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均

对于中专院校来说,财务工作比较繁杂,其工作压力较大,而且由于财务工作比较复杂枯燥。因此,财务工作人员往往容易对工作产生烦躁情绪,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由于财务人员的流失,新的工作人员对于财会工作不熟悉,导致其工作效率不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财会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断增加。现代中专院校的财务工作者不仅应该是熟悉会计业务的专业人才,而且应该水量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由于中专院校工作人员的的素质不均,导致中专院校财会工作的效率低下,影响院校的发展和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会计工作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

现阶段,中专院校的会计核算的工作还是延续传统的工作方法。会计工作的没有明确的规范,管理人员只是关注财会工作的核算,并没有建立健全的财会监督体制。因此,在制度的漏洞下,就会导致相关人员对制度的漏洞做文章,进行虚假凭证报销,使单位的财务受到损失。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很多院校的交易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的,电子交易对于院校的财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由于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中专院校的财务工作问题不断出现。而且,现阶段中专院校的财会岗位比较缺乏,很多财会工作人员不仅承担数据的录入工作,而且还进行着数据的审核工作,职责不清导致财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财会工容易出现问题,且不易发现与控制。

三、完善中专院校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现阶段,新的会计制度提出应该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时计提折旧,一般是按月进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但是,对于中专院校来说,此种折旧方法并不适合中专院校。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固定资产折旧,对学校的成本进行一体化的管理,严格控制资产的购进、使用以及保管,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中专院校之差的真实有效,便于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资产的监控与管理。

(二)增强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中专院校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其财务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为了保证院校的正常运行和工作,中专院校应该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会计工作人员。国家应该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全面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会计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应该积极进行人才引进与岗位规划,选择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进行岗前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积极的适应工作,全面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引入财会审核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为了保证财务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减少单位的财务损失。中专院校应该对其财会工作进行有效地审核和监督。会计工作人员应该注意对于报销凭证的审核,采用专业人员进行材料审核,管理人员应该设置专门的审核岗位,建立健全监督体制,进行定期的检查审核。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应该定期进行行业法规的培训,使工作人员了解相关财会法规,进行严格的财务审核,保证单位资金的有效利用,减少单位的损失。综上,对于中专院校来说,新的会计制度下存在一些新的会计审核问题,管理人员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保证中专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素红.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7:146-148.

工会会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 工会会计制度;工会会计信息质量;工会社会责任

为了适应工会经费拨缴方式、业务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变化,进一步规范工会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财政部于2009年印发了《工会会计制度》和《工会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09]7号)。文件要求,从2010年起,工会执行新的《工会会计制度》(下称“新制度”),由全国总工会1998年制定并报财政部备案实施的原《工会会计制度》(下称“原制度”)将废止。新制度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会会计信息的社会公信力,而且也有利于工会财务工作的改进和工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全面、公允记录和反映工会的各项经济活动,不断提高工会工作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履行工会的社会责任。

和原制度比较,新制度具有层次高、体例新、内容明确等鲜明特点,较好体现了工会工作的特点和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制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旧制度的平稳转换,是当前工会财务工作,尤其是会计工作的重点。

一、突出了工会工作特色,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作为核算重点

为配合“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落实,此次制度修改中突出了对重点工作资金投入的反映,设置了“维权支出”核算科目,集中反映各级工会组建、维权的资金投入情况。对基层工会组建、困难职工帮扶、就业培训教育、法律援助服务、劳动争议调处、劳动安全保护等有了统一明确的核算口径和支出渠道。通过“维权支出”,可以反映工会围绕大局、配合党政工作的投入情况和为职工服务的力度,有利于政府、职工群众和社会加深对工会的了解并给予大力支持。

二、顺应国家财政预算改革的形势,体现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1.新制度根据《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规定,将工会经费的五项来源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将原在“代管经费”中核算的政府补助项目,全部纳入“政府补助收入”科目核算,为配合财政国库支付制度改革,补充了财政“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返还额度”等科目,增加了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核算的相关内容。新制度明确了“政府补助收入”与“代管经费”的核算内容,把原来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补助项目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财政资金收支两条线,使工会预算内容更加合法、合规、完整、准确。同时,新《工会会计制度》新增了核算政府补助资金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明确了财政对工会的补助资金全部纳入工会预算收支范围,这样既符合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使工会组织的经费收支全貌得以反映,又有利于审查监督与控制。

2.突出反映对工会重点工作的资金投入情况,为工会职能履行提供评价基础

工会“十四大”以来,根据劳动关系出现的新特点,全国总工会提出了“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总体思路,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社会职能进一步突显。为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要求,新制度增设了“维权支出”科目,全面反映工会维护职工权益、帮扶困难职工、就业培训、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处、劳动安全保护重点工作的资金投入情况。“业务支出”科目集中反映工会自身建设、组织发展、业务交流、干部培训等内容。“资本支出”科目归集核算应由同级政府或行政解决的房屋购建和修缮、各类设备及大型工具的购置等经济活动。而工会组织的人员和办公等经常性费用归入“行政支出”科目核算。新制度的上述变化,使各项支出反映全面、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有利于各级工会财务部门准确把握工会经费的使用方向,保障工会重点工作的资金需要,有利于工会组织的决策者分析、调整并优化支出结构,有利于社会各界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工会各项工作、监督工会经费的使用。

3.增强会计报表体系的科学性

会计报表是反映资金状况、收支业务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是使用者和决策者关注的内容。新制度改革了会计报表的种类及报表指标体系,新的会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两张主表,以及“往来款项明细表”和“经费收缴情况表”两张附表。突出的变化是资产负债表不再反映收支类会计要素,而增加收入支出表来反映一定时期的工会经费收支过程,将收支结余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科目;两张附表反映工会财务工作的现实需要,充实了主表难以反映或无法反映的核算内容。新会计制度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必将促进工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全面提高。

三、规范和统一了相关业务的核算标准

新制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规范和统一了相关业务的核算标准,尤其是在财政划拨款等方面,制度体现了“专款专用、全面预算、严格使用”的原则。

国家划拨款项是工会资金的重要来源,《工会法》规定政府对工会的补助是工会组织五项经费来源之一。多年来,国家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工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工会组织能够较好地配合政府,服务大局,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履行好教育、引导、维护、服务的职责。

在会计核算方面,原制度对政府给予工会的补助是否列入工会收入科目,没有严格的限定,工会组织收到财政资金,可以列入“政府或行政补助收入”,也可以列入“代管经费”,县以上工会收到财政拨给的工会离退休费、疗养事业补助费、劳模会议费;基层工会收到行政拨给工会的劳动竞赛费等,列入“代管经费”,即“工会代管的不属于本单位收入的大宗经费”都进了代管。这样规定,从核算角度,虽然便于资金的专项使用,收到多少钱,花多少钱,一目了然,但没有纳入到工会总收入的范围,预决算中不能全面反映工会经费收支情况。新制度设置了两个一级科目,即“政府补助收入”和“行政补助收入”。“政府补助收入”核算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工会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工会的补助款项、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和生活补贴,帮扶资金,送温暖经费,疗养事业补助,劳模补助,基建、维修及大型活动补助等,这个科目主要是县以上工会使用。“行政补助收入”核算工会取得的所在单位行政方面按照《工会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工会的补助款项。包括工会收到行政拨付的劳动竞赛经费、工会开展活动的补助费用等。这样一来,不仅工会收入的内容完整、清晰,也有利于国家财政、审计部门进行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工会会计制度范文3

1、“虚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概念和内容的引进;2、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管理内容的增加;3、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4、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中的基建数据的定期加入管理;5、会计科目及其构成的体系的完善与使用说明的增加;6、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的强化与突出;7、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等项目的相关会计核算与规范;8、财务报表结构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提倡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确保信息准确度和账面整洁度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由于信息化会计核算流程中人力劳动所占的比例较小。换而言之,如今所使用的信息化会计工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对手工的大部分替代。能在大幅度降低会计劳动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精准的运算能力,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在信息化会计核算的流程中,需要会计亲力亲为的就只有的汇聚总结工作,原始凭证。而绝大多数之前必须用手工核算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也全都可以让计算机代劳。况且,在手工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倘若出现错误,则需要手动修改并签章并标明负责人。较为浪费时间,并且会造成账面存在修改痕迹,降低账面的整洁率和直观性。而在运用计算机来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提供记账结账方面的逆运算。换而言之,倘若出现问题,便可一键清除解决,不留痕迹。在修改后看不出任何修改。毋庸置疑,由于信息化会计核算流程利用计算机来替代大部分的人工劳动,其精准度也大大提高。因为计算机具有智能性和快捷运算功能,有时需要好几位会计专家核算几天甚至数月之久的复杂账目,计算机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内得出结果。虽然计算机不能完全替代人脑,不能从主观上带有感彩地思考问题,然而就犯错几率而言,大大低于人力。因为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除外自身程序上的偶尔错乱以及由于操作者电脑技能的不足,或由于赶时间而产生不慎按键错误,基本上不会存在其他较为严重的错误。这对会计们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福音。然而,计算机只能成为辅助工具,况且,虽然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是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上供不应求的稀缺人才,然而由于此类职务就业率高等特点,近年来蜂拥报读此专业的人数急剧攀升。低端会计人才遍地开花。但是只有高端会计人才才能更好帮助企业理财,为企业赢得强烈的竞争优势。故而会计自身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保持工作热情。与此同时,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不断自我约束,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减少或从根本上杜绝取缔因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下会计信息泄露或失真概率。

(二)会计主体的改变和益处当会计制度还处在传统阶段,会计制度下的会计工作将事业单位的主体与预算资金活动这两方面划上等号。换而言之,将预算自己活动作为记账的其中一个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这样就让国家事业单位的“报销性”大大增强。换而言之,一些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有待提高的员工会利用传统会计制度的弊端,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将个人消费和自身的日常吃喝用度都“想方设法”报销。这样不仅使企业内部风气之间腐化,不仅不利于国家单位的长治久安,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减单位本该投入到社会民生工作中的资金量,违背了国家事业单位的初衷和根本职能。然而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卓有成效的击碎了这一明显弊端,大大提升了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思想觉悟和操守。新财会制度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工作的对象应该被锁定为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服务。为了确保资金流向的合法性,还要求财会人员做好记录和等级工作。这样才能减少水分,将钱用在刀刃上。这样不仅明确了事业单位自身的会计主体性(即资金只能用在和单位工作有关的诸项事宜上),有利于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并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效率。因财会工作是事业单位核心重点工作,一旦抓住重点,革除传统弊端,就一定能突破事业单位“尾大不掉”的特点,并取缔单位员工“坐拥铁饭碗,什么事情有单位扛着”的慵懒侥幸心态,有益无害。

工会会计制度范文4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内容

1.会计主体定义的变化

以往的会计准则中会计活动的主体是资金活动,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内容主要是管理资金的收支情况。新的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主体扩大为事业单位本身。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现在涵盖了事业单位全部的经济行动,现在会计需要管理包括事业单位的投资,盈利,资产购置,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行为。

2.预算资金核算和预算管理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再将预算内外资金分开核算,而是合并为一个整体的会计核算。同时,在新会计制度之中原本的预算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增加了如下的新预算管理方法:核定收支,也就是事业单位统一对预算进行编制,要求事业单位对各类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定额补助如同其名,也就是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收支情况来进行财务补助。定项补助的概念是只对事业单位出现资金不足的项目进行补助,不补超支情况下的结余留用。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金管理显得更为现代化和规范化,通过会计核算能更好的衡量事业单位运行绩效,运营效率,财务状况的情况,是会计行为更好的达到监督和评估的效果。

3.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组成

在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业务中并没有规定事业单位会计需要采取何种要素,在实际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一般以收入支出结余作为三大会计要素。在新的会计制度中会计要素被详细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这五种。对于新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规定而言,不断地接近企业会计准则,吸取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有益经验。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加贴近事业单位实际运行情况,对事业单位的行动决策,财务管理,资金分配等行为有着巨大帮助。

4.会计科日更改

新会计制度加入了同定资产折旧准备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概念,对于事业单位的同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开始像企业会计准则那样计提折旧费用。同时,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折旧和摊销费用计人非流动资产基金,不仅便利了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又体现了事业单位的特性,也符合资产价值规律与实际T作的要求。对我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了极大的改进。

二、新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工作的影响

1.进一步的规范了会计行为

对于旧的会计规范而言,年限过丁久远,许多市场情况不断发生改变,旧的会计规范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有许多规定不明或是不合情理之处,影响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要求。新的会计规范添加了许多内容,进一步的为会计工作提供了规范与参考,同时它也参照了一些企业会计规范中的内容,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T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更加明确化,便利了会计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2.使得会计工作变得具有可比性

基丁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会计工作的数据与格式变得更加规范,使得不同单位的会计报表变得可以进行对比,同时也方便了会计报表的检阅。

3.提高了会计行为的适用性与配套性

我国技术与各项制度都在随着时间不断进步,这也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改变。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能够更好的与事业单位其他的制度与特性相配合,与事业单位的特性与会计行为的准确性规范性相契合,有效的帮助了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

三、事业单位如何正确迎接与实施新会计制度

1.增进对新会计制度的了解与运用

事业单位的有关管理者需要对新会计制度加以认识并重视其意义,积极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加以管理和配置,增强会计单位财务能力,更好的运用新会计制度所发挥出的管理便利性。

同时,事业单位在运行中要结合会计制度与本身实际,对本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加强财务监督工作,使新会计制度能够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起到帮助。 2.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管理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进行良好的会计管理的基本,会计单位需要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与管理,不断加强他们的职业能力与对新制度规定的认识与掌握。对于会计人员素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在岗培训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队伍进行更新,引入一些素质更高的专业性人才。

3.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方法

在财政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制度做出重大变革,旨在适应新的体制,规范事业单位的运行管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当正确编制预决算,准确核算各种渠道来源的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结转,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会计人员应基丁对新制度的科学认识,对资金以外的资产管理、折旧的计提,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业务,能够根据单位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会计处理,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单位的运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同时还要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报表的制订加以规范。

四、总结

新事业单位会计规定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重要的改进与变化,能够有效的改进会计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要增加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与应用,不断对工作作出改进。

参考文献:

工会会计制度范文5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事业单位;问题;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

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作为我国预算会计的几大关键内容,一直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变革而不断更新。当前,我国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理论设计框架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编制、执行等关键环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使预算会计运行客体也有所变动,同时也引发预算会计制度的一系列问题。

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1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

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共同组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相关会计制度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准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原有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只是反映国家财政年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资产负债等有关信息。另外,原有政府会计体系的会计科目分类繁杂,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的会计核算内容不尽相同,难以准确评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运行状况。为提升政府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规范会计核算工作行为,政府会计改革已是势在必行。2015年,国家财政部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相关标准,并于2017年7月1日实施。2017年,财政部颁布《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优化了行政事业单位部分会计科目及报表,于2019年1月1日实施。

1.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经济市场化进程日益加速,原有预算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与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存在多个方面的冲突,已经无法适应时展需要,因此必须强力推进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使之与市场化经济充分契合,才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提供支撑。新的会计制度强调专款专用,需要主管部门加强资金流向监管,有力遏制贪腐问题,使资金运作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1]。

2当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2.1预算制度不灵活

预算制度灵活性指的是当经营条件、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等能够影响到预算结果的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够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依照合理合法的程序,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一是影响单位运行。如果不关注外界因素的影响,一味以制度规定的条条框框来执行,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原则性和灵活性掌握不够,并且没有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势必会导致会计核算方法无法满足单位工作需要,在发生异常情况后,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查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对单位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二是会计信息滞后。单一的会计核算方法会使会计信息滞后,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三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原有会计制度条条框框过于教条化,无法应对市场经济的灵活多变,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强有力的保障[2]。

2.2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不完整

一是会计信息重复。财务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由于事业单位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无法全面、清晰地掌握单位财务状况,导致出现会计信息重复,并且使用价值较低,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二是结构不够统一。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会计行业的统一规定,但是由于行政、预算管理等相关会计工作自成体系,没有能够很好地整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体系出现不统一现象。

2.3会计信息公开性低

一是会计信息失真。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轨的关键时期,政府职能也在跟随经济发展而变化,其最终目的是使现有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趋于公开化、透明化、高效化,但我国原来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核算简单,财务报表覆盖面不足,与单位财政实际运行情况不相符合,在对外信息披露时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不准确,采用误导性陈述,使得信息获得人产生错误判断。而且对于重大事项不作披露。二是单位极个别领导缺乏法制意识,责任心不够,对于会计工作不重视。为了单位利益,授意单位财务会计做假账、编造和篡改会计数据。

3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影响

3.1对部门预算改革的影响

一是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优化整合。部門预算的目标是反映整个部门的收入和支出,因此,要求预算会计在核算对象里将预算资金做进去。比如,当前基建资金的核算方法以独立会计核算为主,以此类推,会计制度改革后,基建资金必须与其他资金同样列入到部门预算之中,也就是说部门预算作为包含所有收支的综合预算,自然应该将基建预算收支涵盖其中。可事实上,因为基建会计较为特殊,需要对其进行另行分类处理,实际操作就是增加一个专门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且将预算编制细化量化到每一个项目当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预算会计需要重新设计一个专用会计科目,在明细核算方面也要作出一定调整。二是需要使用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指的是不考虑以前的预算项目与收支水平,将零作为基点编制预算,具体是指将过往预算安排排除在外,单位所有收支都按需审议,包含本预算年度内每一项费用内容和开支标准,并且结合单位财力状况,以综合平衡为基础来编制预算的科学预算编制方法。采用零基预算方式后,行政事业单位各类支出都要与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有所区别,改变原本“基数+增长”的预算模式,把预算年度内全部因素(具体到每一个科目、款项)按支出需求进行重新测算,自然对预算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3.2对政府采购制度实行产生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资金由财政预算资金和其他资金共同组成,集中后由财政部门来进行统一支付,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资金流动与实物流动相互脱节,因为资金直接从预算单位流向财政部门。政府采购制度规定,只要商品和劳务被列入政府集中采购计划,都必须由政府规定的采购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实施集中采购,财政部门则只负责通过国库支付款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集中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总预算会计对于大多数财政资金支出金额的列报口径将以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或者劳务提供者所拨款数为依据,并且在总预算会计支出类项应当增设核算财政直接拨款科目。

一是增设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政府采购制度的变革也推动了预算会计制度的变革。这是因为政府采购制度变化为集中采购以后,用款单位不能够直接得到政府采购资金,而是转为直接支付给供货商的模式。如此以来,当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就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改变支付、核算办法,来适应政府采购制度变革。现今我国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十分复杂,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资金,需购商品或接受服务单位的预算外资金、自有资金与其他收入、国内外贷款、捐赠款,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所规定的其他资金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财政行为难以在短时期内规范化。所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作为一种过渡措施,在当前是十分有必要和可行性较强的措施。因为凡是列为政府采购控制范畴的资金,最后必须存入到国家财政部门专用户头上,一切用于政府采购方面的资金原则上只能从此专用户头中支付,这样一来,财政部门就能够将政府采购资金处于有效监管与控制状态。财政部门牢牢抓住资金支付权,其甚至有权跳过所有中间环节,直接将资金支付给所采购的商品或者是劳务供应者,从而能够掌握每一笔政府采购资金实时、真实去向。

二是权责发生制的实施。权责发生制指的是在本期实际发生的收入与费用,其权利、义务是否真实可靠,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能够客观、公正反映出一段会计时间内的收入和支出水平,是当前国际公认较好的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缺乏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预算会计准则有待完善,加上现有会计人员在自身专业技能的掌握上还存在不足,因此,从预算会计制度到权责发生制之间的转换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政府集中采购为契机,逐步更换至权责发生制,这其中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过渡。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实施权责发生制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采购支出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使得核算更加精准,尤其在跨年度工程支出方面核算的准确度上有了很大提升,使财政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配比和协调目标得以实现。

3.3对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实行产生的影响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实行,我国的预算资金在流转程序上与以前相比有了大幅改变。有关收入、支出业务的发生以及会计核算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现行“收付实现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单位工资发放模式将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不需要通过单位会计,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财政总预算会计所做支出只有一笔,记上拨款总数即可。而现行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必须要做两次账,一笔收入、一笔支出,这与“收付实现制”的实施原则有所相背。但是如果把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成政府會计,那就既要在政府会计支出总账记上一笔,同时还要在某个支出明细账目上记一笔。

工会会计制度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财会工作;影响

财会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命脉具有直接决定作用,从基础上奠定了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针对事业单位的全新的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不仅改变了传统会计制度中会计主体、要素等,还完善了传统会计制度的预算资金核算和管理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管理水平。

一、新会计制度概述

为顺应财政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财政部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拟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1月1日新会计制度正式实施,目的在于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新会计制度结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对会计事项、会计计量、经济业务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范,对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财务报表编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新会计制度注重会计政策与制度的匹配问题,完善了传统制度的结构体系,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在资产计价、负债核算、收人确认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惯例相互匹配,符合国际会计工作管理和国际财会工作惯例。因此,新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新会计制度的出台是一种必然。

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分析

颁布实施新会计制度后,使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产生了巨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主体的改变

确认会计主体是开展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首要条件,我国传统会计制度并没有对会计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仅仅是将会计主体看作预算资金的活动。新会计制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完善,要求在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明确主体对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与明确事业单位资金流向。

(二)会计要素的改变

传统会计制度资金的收付记账法决定着会计要素,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存结三个方面。新的会计系统扩展和改进了传统的会计要素。覆盖原来的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中包含的负债,净资产和其他元素。新的会计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会计制度的缺陷,为事业单位提供基础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效率,也有利于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和国际接轨。

(三)会计报表的变化

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制定过程中,传统会计制度仅仅是明确规定了资金的收入、资金支出与资金给付方面的内容,并依据这些内容做出资金活动表和经济支出明细,但是还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财务报表体系。新会计制度除了覆盖传统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中的内容,还对事业单位负债表即会计报表辅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报表基础上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会计辅助报表等,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报表分析水平,更好的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服务。

(四)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上的变化

传统的事业单位记账方法只是简单地记录资金的来源和分配方式,是一种针对资金的收付来进行记账,资金的实际使用和来源二者是相等的,这种方法适合于用在资金来源单一且分配方式十分简单的情况,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财会工作的实际要求。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提出新要求,采取借贷记账法,这对传统会计制度采用以收付为主的单一记账方法无疑是一种创新,不能符合当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充分的发挥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事业单位综合效益。

(五)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

在预算资金核算方面,传统会计制度只使用预算资金,计算单一这一手段不符合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和资金来源渠道,容易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企业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新会计制度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预算会计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对各项资金的时间差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将事业单位的收支、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等方法归类为预算管理中,有效弥补了传统会计中预算管理方式的不足,不仅可以管理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同时,还能够在具体的劳动分工管理中进行细分,从根本上提高其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这样使事业单位中的财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进而有效推动了事业单位各方面稳定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应对新会计制度变化的有效对策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报表,也改变了事业单位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财会工作的变化,事业单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重视新会计制度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薄弱,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也是如此,因此,财会工作中财务不明、审核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新会计制度中要求事业单位需要随时掌握财务问题,管理者及财会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新会计制度需要全面的掌握,将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进行详细分析与理解,落实新会计制度管理方法,并且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用财会工作来对经济效益实现真正促进与带动。因为只有上级领导引起足够注重,才能保证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使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加快掌握新会计制度中的各项指标,才能确保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与应用,为其后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财会工作的监督

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复杂,任务繁重,为促使财会工作尽快适应新会计制度,实现事业单位财会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安排合理的监督人员,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监督人员在工作中,主要监督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性,一旦发现工作中有与新会计制度相悖之处,就要及时进行解决。只有重视监督工作,才能使财会工作与新会计制度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了事业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

财会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发展中重要的资源,新会计制度也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只有具有较高的素养和专业的财会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执行新会计制度。因此,事业单位需要进行特殊培训,让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新会计制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同时,有必要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财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财会工作更加圆满完成。

四、结论

颁布并实施新的会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变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给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充分重视新会计制度,加强对财会工作的监督,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景F举.探究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6,(01):142-143.

[2]蓝敏.试析新会计制度对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172-173.

[3]夏晨光.浅析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0):42-43.

[4]张云.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6,(3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