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

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 感恩 生命意义感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 归属感

分类号 B849

1引言

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学界对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日趋活跃,甚至有学者将生命意义感视为心理学十大概念之一。已有研究证实,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希望感密切相关;相反,知觉到生命无意义则是酗酒、低自尊、抑郁、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前兆。鉴于生命意义在维持个体积极心理功能中的重要角色,近十年来,不断有研究探究提升生命意义的方法。其中,学会感恩是一条有益途径。

感恩可以理解为一种情绪特质,也可以是心境或情绪状态。作为一种情绪特质,特质感恩高的个体更容易、更频繁、更强烈地经历和表达感恩。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独特地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人际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即使在控制了大五人格和社会称许效应之后,感恩个体仍然感受到了更多的生活满意度、乐观、活力、更少抑郁和妒忌;Froh等(2008)以青少年为被试发现,感恩个体对同伴和家庭环境更为满意,领悟到的同伴和家庭支持更多;此外,感恩也可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在控制了广义大五人格因素之后,感恩仍可有效地预测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的及自我接纳。

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是幸福生活的两个关键元素,两者相关密切,但构念并不尽相同。前者指的是个体觉知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感的程度,后者与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和快乐程度有关。关于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的探究发现,社会支持对于生命意义感知至关重要。个体遭到社会排斥,或者持续的孤独感会降低整体的生命意义感,相反,社会支持会维持意义感。当询问个体生命意义的来源时,最常见的回答是人际关系及其相关变量。这说明社会性变量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共存共生。实验研究也同样表明,人际关系是生命意义感的重要来源。Sehlegel(2011)发现,相对于如何对待“一般的他人”,个体如何对待“亲近他人”促进了生命意义感的增加。归属感是预测个体生命意义感的另一重要变量,研究发现,无论是高特质性的,或者情境性地提高个体的归属感,都可以增加个体的生命意义感。那些相信自己是社会网络中有价值的成员个体,将感受到更强的自我效能和目的感,这将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存意愿。Haslam(2009)认为,归属感可以伴随着意义感帮助个体创造一种共享的社会身份,从而允许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集体目标以实现人生意义。

已有研究证明了感恩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目前,还没有研究探索感恩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了生命意义感。已有研究显示,高感恩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低感恩个体,而社会支持是形成归属感的基础。基于已有文献,本研究假设,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在感恩和生命意义感间起多重中介作用。本研究拟以感恩为自变量,生命意义感为因变量,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为中介变量,建立假设模型,感恩通过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影响生命意义感。

2研究方法

2.1被试及施测程序

被试来自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采用集体施测,在课堂上统一发放问卷,说明指导语,包括施测目的、自愿原则、匿名填写、答题方式,最后当场收回。剔除作答不完整的数据后,收回有效问卷412份,其中男生164人,女生248人,平均年龄为19.90岁,标准差为0.99。

2.2研究工具

2.2.1生命意义感量表

使用Steger(2006)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刘思斯等(2010)将其修订为中文版。中文版量表由9个条目组成,分为两个量表: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本研究仅选取生命意义感分量表进行测量,共5个条目,α系数为0.79。每个条目7点评分,从1分到7分,数字越大表示被试越认同该条目的描述。

2.2.2感恩问卷

使用由McCullough等(2002)编制的六项目感恩问卷测量特质感恩,台湾学者Chen(2008)对其进行了中文翻译和检验删。该问卷包括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7级评分。本研究中该量表a系数是0.70。

2.2.3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选用Zimet(1987)年编制,姜乾金(2001)修订的中文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量表共12个题目,包括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括4个项目。三个分量表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α系数分别为0.81、0.87、0.77。该量表采用从1到7为“完全不同意”到“不确定”到“完全同意”的七级评分标准。分量表代表个体领悟到的该领域社会支持的多少;总分代表个体领悟到的总的社会支持为多少,越高的总分则代表了更高的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x2=188.65,x2/df=3.70,NFI=0.92,IFI=0.94,TLI=0.93,RFI=0.90,CFI=0.94,RMSEA=0.08,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2.2.4归属感

选用Lambert(2013)编制的归属感量表,共有5个条目,如“我身边有一些人,和他们在一起有归属感”。采用7点计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AMOS20.0及Mplus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了控制共同方法偏差,采取施测程序控制与Harman单因子检验。首先在数据收集时通过指导语向被试强调研究本身的保密性与匿名性,继而通过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显示,有6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并且第一个因子能解释总变异量的28.94%,小于40%,可见共同方法变异是可以接受的。

3.2描述性分析

表1列出了各主要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结果显示,感恩、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及生命意义感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7至0.59之间。

3.3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3.3.1数据前期处理与检验

为建构结构方程,首先需要对以下条件进行检验:(1)数据特征检验。数据应该为多元正态分布,并且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2)各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符合要求。采用偏态和峰度指标对数据进行多元正态检验,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1.55,说明各变量符合多元正态分布。共线性检验显示,感恩、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及归属感的容差值分别为0.77、0.60、0.63,大于0.10;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分别为1.30、1.67、1.59,小于10,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另外,为了控制由潜变量的多个项目造成的测量误差膨胀,采用两种方式对项目进行打包处理。潜变量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由三个因子构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它支持),验证性模型拟合指标良好:绝对拟合指标RMSEA为0.08,GFI、AGFI均大于0.90;相对拟合指标CFI、IFI值均大于0.90;模型简约适配度指数PGFI大于0.50,因此直接使用各分量表的总分作为因子的外显指标。其它潜变量均只有一个因子,选用平衡取向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打包,把负荷最高的前几个项目放到各项目小组中作为锚定项目,然后依照反方向依次加入次高项目进行平衡,打包后的观测变量以每个包裹内项目的平均分替代。

3.3.2对结构模型的检验

根据柳士顺等(2009)提出的多重中介模型的分类,假设模型(M0)为复合多重中介模型。为检验各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系,在假设模型(M0)的基础上提出两个竞争模型。竞争模型M1删除了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到归属感之间的路径,形成并行式多重中介模型。竞争模型M2同时删除了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到生命意义感以及感恩到归属感之间的路径,形成链式多重中介模型。

表2列出了三个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模型MO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但归属感至生命意义感这一路径的CR值小于1.96,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模型M1拟合程度明显变差,模型M2与假设模型拟合指数较为良好,但与假设模型M0相比,拟合程度也明显差了一些(AX2=10.71,df=2,p

虽然假设M0拟合良好,但从归属感到生命意义感的路径系数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删除感恩到归属感以及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至生命意义感两条路径后(竞争模型M2),模型拟合仍较为良好,且各路径系数均显著。我们推测,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存在较强的相关(r=0.59,p

综合假设模型M0及各竞争模型拟合指标,各路径系数显著性水平以及模型的简洁程度,我们认为竞争模型M4拟合指标良好,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模型也较为简洁,据此将模型M4作为最优模型(见图1)。

3.3.3中介效应检验

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比法。首先通过重复随机抽样方法在原始数据(N=412)中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然后依据这些样本拟合模型M4,生成并保存5000个中介效应估计值,形成一个近似抽样分布,同时计算中介效应的平均路径值,并将这些效应值进行排序,用第2.5和第97.5百分位数估计95%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如果这些路径系数的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零,说明中介效应显著。结果显示,从感恩经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到生命意义的链式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030,0.125];感恩经领悟到的社会支持预测生命意义感的95%置信区间为[0.036,0.139],感恩经归属感预测生命意义感的置信区间为[0.001,0.090],三个区间均不包括0,表明该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依据温忠麟等的建议,对中介效应量作如下计算。从感恩到生命意义感的直接效应是0.16;总间接效应即总中介效应值为三条中介路径的中介效应之和,即0.58×0.60×0.20+0.58×0.20+0.18×0.20=0.22;总效应为直接效应与总中介效应值之和,即0.38,总中介效果量为57.9%,三条间接路径的中介效应量分别为18%、30.5%、9.5%。

4讨论

4.1感恩与生命意义感

感恩是一种重要的个体资源,宗教和哲学界认为感恩为所有美德之父,是推动个体关心他人、传递社会性支持的一种道德情感。人际感恩是感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他人帮助而产生,除此之外,感恩也可以通过投身宗教活动、个体潜能的实现以及积极的主观体验得来。无论感恩的对象是什么,感恩的产生都以认识到事件、对象、他人以及行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为前提,由此可以推理,感恩与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的确,不少研究都证实感恩与生命意义感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再次证实了这一假设,高感恩个体体验到生命本身更有目的、价值和意义。之前的研究还表明,即使在控制了广义的大五人格三十个因素之后,感恩仍然可以有效地预测包含生命意义感在内的多个心理幸福感成分,包括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积极关系和自我接纳等等,表明感恩对于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具有独特的贡献。

4.2感恩、人际变量与生命意义感

以往关于感恩与生命意义的研究,多为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缺乏探索感恩影响生命意义机制的研究。作为个体的一种重要心理资源,感恩与许多积极心理功能密切相关,比如积极情绪、共情能力、内部动机、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亲社会行为等,这些变量都可能中介两者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与感恩相关的积极特征很多,单一特征能够解释两者关系的效应可能有限,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人际变量为切入点,考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的作用。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作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一方面,社会支持提供情感性支持功能,帮助个体形成安全性依恋及积极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感恩),又促进了社会支持的形成与维系,成为链接积极心理品质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纽带。

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发现感恩通过两条主要路径影响生命意义感:1、直接路径。感恩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高感恩个体能够更强地体验到生命意义;2、中介路径。感恩经由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及归属感作用于生命意义的感知,高程度感恩的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更强,也由此产生了较强的归属感,进而增加个体的生命意义感体验。这或许是因为个体在对他人的帮助报以感激之情的同时会得到更多周围人的关注,随之将体会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即便这种社会支持并不是实际发生的,但个体却可以感知领悟到,在知觉到来自周围的社会支持之后自然会提升其对于群体的归属感,进而实现对其生命意义感增强的目的,最终实现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优化。

在中介效应显著的前提下,感恩对生命意义感的直接效应仍然是显著的。感恩不仅经由人际变量预测生命意义感,个体层面的变量也是重要中介因素。由于感恩包含了除人际感恩之外的其他诸多类别,比如感恩生命、感恩环境、感恩上帝、感恩经历等等,使得感恩成为一个复杂的心理构念。感恩与众多积极心理功能密切关联,这些构念也可能中介感恩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4.3研究价值与局限

本研究对于如何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首先,可以通过增加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进而使之产生归属于某一实体的感知来增强个体生命意义感。其背后的机制可能在于,当人们对自己的同伴表达更多的感激时,个体会感知到更多的社会力量,并保持更多的关系维持行为。这可以解释个体的感激如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进而进一步提升生命意义感的体验。其次,感恩可以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知,这说明除了人际感恩之外,个体感恩的众多其他方面,比如感恩生命、感恩环境、感恩世间一切的美好等等,对提升生命意义感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法,存在以下局限:(1)被试的回答可能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2)选用大学生为样本,研究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其它样本尚不明确;(3)本质上,本研究属于相关研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后续研究可以用实验或纵向研究进一步补充验证;(4)本研究中,对感恩的测量选用了六项目问卷,没有进一步区分感恩的不同方面,比如人际感恩、生命感恩、环境感恩等诸多方面在提升生命意义感上的不同贡献,下一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不同形式的感恩对生命意义感提升的大小如何,途径怎样;(5)在中介变量选取上,仅选择了人际变量,没有将个体特质方面的因素纳入模型,降低了模型的解释力。

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生;生命 尊严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课程学习过程既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过程。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而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鼓励学生在探究思辨、交流感悟中不断认识生命价值的内涵,产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教师则应根据教材所承载的生命内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汲取情感和审美感悟,激发学生生命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健康成长。

一、阅读感悟教材,深化生命意识

文本教材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载体,阅读理解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特征的个体,理应融入到自然去感受来自生物生命的灵感。英语阅读教学就是鼓励学生从教材分析中去感悟贴近自然的生活情趣,去探寻隐藏其中的生命意识。

《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教材中的素材,多来自于自然和生活,多与学生的生活习性等相关。学生在阅读这些教材时,不仅需要用心去体味和感悟,更需要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教材尤其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人本关怀素养的培养。

学生阅读感悟教材,更能够知晓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能够激活学习的动力潜能。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学中,围绕“Do you know about ORBIS doctor?”和“Why do the people all hope to keep healthy?”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良好的身体是存在世界最为关键的因子,保护好身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也会因此而增强。

二、关注合作探究,激活生命潜能

合作探究是学生加深理解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够更好交流,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生命的潜能不断得到激发。这样的合作,更能够让学生的潜能意识得到增强。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对话,可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产生一定的思想共鸣,能够起到彼此接纳、诉说、倾听的效果,从而形成相互配合支持、共同激励的作用。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是不同的,在讨论中分享各自的看法,摆正心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感悟尊重生命非常重要。合作探究的过程更是学生潜能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

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的内生动力与潜能进行有机融合贯通。在《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 Hosting a charity show”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来担当时尚表演的导演,让学生去组织指挥表演,鼓励学生进行思考:What do you need to have the charity show?和How to have the charity show?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更能够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生命的潜能得到激活。

三、丰富实践活动,绽放生命光彩

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让学生的生命光彩得到绽放的有效渠道。通过这样的实践运用,能够更好增强学生语言知识转化运用能力,能够让他们的生命更具有色彩。实践活动过程的运用,能够更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

教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活思想和鲜明个性的学生,不能用预设的框框去限制鲜活的生命自由绽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激励并且适时满足不同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更要引领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发展,实现真正意义的生命成长。课外实践活动的运用,则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才华提供载体,为学生的生命光彩绽放提供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领悟、自由表达。

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 What should I do?”教学中,可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教学来帮助学生深入感悟青春期的成长烦恼。可要求学生能够与朋友扮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剧,围绕Why do we want to say with our friends when meet the problems?和How to make our life become more interesting?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不仅能够感悟文中的表达内涵,还能够让学生在表达学习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思考思维,尤其是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深入感悟,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兴趣。

如上所述,新课程英语教学倡导的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让学习过程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品质意志。对生命的尊重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升华思想情感,让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绽放生命光彩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郑明霞.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04期

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3

一、在理解整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整体把握”

2011年版课标依然重视学生篇章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在中高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分别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精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说理性散文。据此,笔者把引导学生学习“整体把握”作为本文核心的教学内容之一。《生命 生命》围绕“生命”主题写了三个事件,叙述简洁。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全面把握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引导把课文读通读顺,进行生字词教学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学习概括“用实例说明道理”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上。把生字词分成3组进行词串教学,接着问学生,看到这些字词,你分别想到课文的哪些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写的几件事,教师概括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再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把三件事情连起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概括的过程,归纳相应的方法。这样,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过程,蕴含着把握“这一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在理解例段内容的过程中,感悟“语用”密妙

在凸显“语用核心”的教学中,我们不需要对课文所有内容做面面俱到的深刻理解,更不能在容易进行人文拓展、堆砌教学手段、制造表面热闹的地方,进行与“语用”学习无关的“深挖洞”;而是在确定“语用”教学核心目标的前提下,选取课文某一语段做例子,引导学生在精读理解的过程中,感悟“语用”密妙。确定“语用核心”的要素有二:一是课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二是课文在“语用”表达上的特质。《生命 生命》的单元专题是“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而这篇课文的三个事例叙述简洁,都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体会含义较深的词句”就是理解文中表现作者对生命认识和态度的、含有哲理意味的语句。因为课文三个事例既相对独立又渐次深入,所以,笔者把第一个实例――“飞蛾求生”,作为本文精读理解的例段,教学流程如下。

请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 ”画出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写下体会,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郾指名说自己画出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郾引导学生抓住“挣扎”“鼓动”“极力”,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挣扎”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文中句子来解释吗?(极力鼓动双翅)“极力”换成“用力”行吗?为什么?随机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

3?郾角色想象: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伸出你们的手,抓住那只飞蛾。此时此刻,你就是那只飞蛾,你能从作者的手中逃走吗?但你仍然极力挣扎,你会对自己说什么?对作者说些什么?相机指导朗读,注意关键词的语气。

4?郾感悟“震惊”:面对求生欲望如此强烈的飞蛾,作者的内心有何反应?作者被震惊了?她被什么震惊?你们知道飞蛾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呢?只有九天!为了这短短的九天,飞蛾在杏林子的手里极力挣扎着,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不放弃。此时此刻,你就是杏林子,你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5?郾课件出示:生命是小飞蛾(?摇?摇?摇)!学生说各自的理解。带着对生命的敬意齐读这几句话。

这篇课文“语用”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文中有哲理意味的语句,领会文章主题;感悟“何为说理性文本的关键语句”“学习理解这种关键语句的方法”。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语句,圈出重点词语,使他们在“无意中”知道这类文本的关键词句。全班交流中,着重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关键词句内容含蕴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理解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哲理句或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笔者安排比较细致的理解感悟的步骤。这样,学生在理解句子含蕴的过程中,就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理解方法,主要有:抓住关键词语、调用生活经验、角色想象体验、适当参考资料等,做到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与“语用”核心的学习融为一体。

三、在理解其他内容的过程中,练习“语用技能”

1.阅读方法的运用。“语用”教学中,例段往往只是课文的一部分内容。那么,课文其他内容要不要做深度的理解?这是教师们经常发出的疑问。笔者以为:它们同样需要做比较深刻的理解,只是这时的理解过程已经不是为了学习、获得“语用”知识或方法,而是为了迁移运用从例段中学到的“语用”方法,让学生在运用相关“方法”理解其他内容的过程中,感悟新的“语用”密妙,练习“语用”技能。

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生活;阅读;推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77-1

写作需要想象力,生活需要想象力。学生想象力的贫乏,或者说因种种客观原因使其丧失想象的空间,造成了学生作文没血没肉而丑陋不堪。作文要承载生命情感的体验,映现个性生命的色彩,闪烁思想的光环,使其成为鲜活生命的表现,首先要从想象的构建开始。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写作展现了丰富的舞台,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本之木,那种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做基础的所谓想象只能是胡思乱想,这是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写作者都明白的道理。因此,当我们要开始写作实践之前,往往经历了一个生活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的生活体验不足,就应该再次投入生活,去观察,去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去想象,去创造。但是,由于作文中想象力的缺乏,学生的作文被一种“八股”式的“套子”污染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了学生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在校学生由于环境和年龄等原因,生活经历比较简单,阅历相对肤浅,思维深度不够,这对于他们施展想象是极大的束缚。浅显的心智活动和狭窄的生活层面,很难使学生在写作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大千世界是那么丰富精彩,四季转变,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大自然的一切都与我们的内心世界相通着。春天的校园,生机盎然;夏天的绿荫,怡人心田;秋天的果实,喜上眉梢;冬天的飘雪,纯洁浪漫,这一切,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抓住生活的点滴变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生活,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心去体味,学会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学会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学会什么是爱,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丰富的生活体验不仅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写作素材,对于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锻炼心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生活是写作想象力永远不竭的源泉。

二、在文本阅读中,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

生活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直接经验,但这还不够,因为写作实际上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不仅要有直接经验,还应有丰富的间接经验。这里的间接经验指各类知识,各类知识的获得就要求我们要多读书,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提高语文素养,更是积累语言的根本途径,是知识为我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读书学习,来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读书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要用心读,要善于感悟这是培养写作想象力的关键。通过读书时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即是对书中所描写的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写作需要的不仅是创新,更需要借鉴。只有充分吸收前人知识的养分,才能谈得上创新。很难想象一位学生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胸无点墨或知识浅薄,能写出什么好文章。学生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再加上扎实的生活体验,那他在写作中便能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想象天地,纵横驰骋。

很多学生来自乡村,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生活环境所限,他们接触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不多,知识面窄,知识积累不足,甚至部分学生还受到不良书籍的误导,在写作中,有一个制高点,想象才能飞得更远,而有了丰富的想象,才能在写作的天空自由翱翔。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扩展知识面。平时除了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注重知识和材料的积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丰富的写作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在推敲感悟中,升华我们的想象能力

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实践,感悟,内化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以下简称“感悟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内化为宗、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感悟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操作体系。本文就感悟式教学的核心——即三个基本理念作简要介绍。感悟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生活为源”的理念和“实践·感悟·内化”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这个“本”是指教学活动的本体。所谓“本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源和本质所确定的对象本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和行为归宿,是“教学之本”。否认了学生这个本体,教学活动就会被异化。

当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如何认识这个理念的内涵,如何以这个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1.1 确立学生观,因为学生是能动发展的生命体。学生的生命是整体的,学生的个体是独特的,学生的发展是能动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探求知识的主体,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1.2 确立师生伦理观,强调高度地尊重学生。“尊师爱生”的提法没有明确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感悟式教学认为,师生是平等的,尊重是互相的。爱生的前提是尊生。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和个体独特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1.3 确立教学效能观,充分地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个个优秀,相信学生一定能很好地学习和发展,相信学生每天进步,相信学生将来一定能成材。

1.4 确立学习主体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表现在学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和支配者,还表现在学生中有丰富的内部学习资源。

2.“以生活为源”的理念

“生活”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指人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这里讲的“生活”一词的含义与“生存”的含义是不同的。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的生活,以生活为源,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个理念用一句简要的话概括起来,即“以生活为源”。“以生活为源”的理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2.1 生活是语文教学之源。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一个故事:河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湿气和唾沫相互湿润。离开水的鱼到底能存活多久呢?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喻为水中的生灵,那么生活就是这生灵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将失去活力;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喻为河流湖泊,那么生活就是其源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将是一潭死水。语文是人的生活方式,语文学习自然不能离开人的生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开人的生活而存在。生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之源。离开了生活,语文——这一颇具人性魅力、显现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活动的课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深入生活,使语文教学焕发活力。深入生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为真正有生活价值的精神活动、情感活动。要使语文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二是要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前者要求心与心相通,这解决了语文教学的生活深度问题;后者则要求课内与课外相通,这解决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广度问题。

2.3 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言语的生活。语文教学在做什么?感悟式教学认为是三个方面:发展言语,感受文化,滋养心灵。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发展言语”是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那么语文教学就是发展学生言语的生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言语生活中发展言语。

3.“实践·感悟·内化”的理念

从学习过程上看,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个过程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从方法论上讲,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3.1 确立新的语文学习过程观——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条直线,即“知识-能力”。后来,这条线又被丰富为“知识-感知-体悟-练习-能力”。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一个始于知识而终于能力的线性过程。感悟式教学认为,语文学习不是一个线性的练习过程,而是实践、感悟、内化三者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这里的实践是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感悟是学生对言语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内化则是指学生语文素养是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与感悟中慢慢地积淀、熟习而得以提高,并融入自己的身心中去,化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

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教给学生成长的道理,而不是局限于学习能力的提升。生命是一个深刻的话题,而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其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已趋于成

熟,而生命意识是当前中学生所欠缺的精神。因此通过语文教育这一平台,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一、语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紧密联系

(一)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生命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生命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中教育当中,应该将生命教育深入的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在高中教育的学科当中,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中体会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能够将生命文化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相比于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更能体现出人文性,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做到生命意识的有效融合。在生命活动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进行表达,思想、意识、情感都是通过利用语文这一工具来体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更容易进行生命教育,利用富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生命真谛,让学生体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内涵[1]。

(二)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高中教育教学当中,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引。对于生命教育而言,语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当中,感悟生命美好、表达热爱生命的作品不胜枚举。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经受人生苦难之后,凭借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努力奋斗,终究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杰克·伦敦作品《热爱生命》,描述了作者自身的真实经历,在旷野中求生,与狼进行搏斗,充分表达出热爱生命的思想,让读者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透过这类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生命意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以名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看待生命的态度,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2]。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

(一)阅读学习

在语文教材以及课外读物当中,有着大量的生命教学素材和资源。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需要从教学当中入手。而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一些表达对生命的敬畏、热爱等作品的阅读学习,认真的审视和解读作品,体会到其中的内涵。生命教育不能直接教会学生热爱生命,而是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才能有效提升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珍视生命,能够直面逆境,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和困难,而不被吓倒。尊重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热爱生命,充满自信,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阅读学习,从名篇佳作当中去感悟和体味生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内涵[3]。

(二)作文训练

在语文教育当中,除了阅读之外,写作同样是生命教育有效渗透的途径。教师围绕生命问题向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在作文当中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对生命意识也会有所提升。联系生活日常,从生活实践当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生命题材的作文可以是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未来的畅想等等,开拓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通过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对学生的心态、想法以及生命意识进行了解,以更好的予以引导。让习作贴近生活,学生通过对自然生物的观察,记录相关生物的生命状态,包括绿色植物和家中动物,从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使生命教育更加浅显易懂,便于理解。

(三)社会实践

除了阅读和写作之外,参与社会实践同样是生命教育的方式,作为语文教育课外拓展。观看与生命相关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参观医院,对生老病死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从中对生命会有更深的感悟。饲养动植物,在悉心照料的过程当中,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联系自身,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4]。

三、结论

充满人文性的高中语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具体、生动的对生命的价值进行阐述,加深学生的理解,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提升自身的生命意识。充分实现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通过阅读学习、作文训练以及社会实践,让学生从中理解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朱小会.唱响生命之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

[2]陶然.高中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探究[J].才智,2009(16).

[3]侯红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