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技术范例6篇

培育技术

培育技术范文1

关键词:黄连木 壮苗培育 营林

随着国际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我国政府从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及时提出大力开发生物能源的应对策略。国家林业局根据我国现已了解的树种资源筛选出包括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在内的几大能源树种,并已将规模化培育黄连木能源林列入“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与中石油、中粮集团和国家电网公司等合作,先后在冀、豫、皖、陕等省重点建设黄连木采种基地25万公顷,以满足未来能源之需。

一、栽培技术

1、采种:

黄连木3至4月开花,9 至10月果熟。当果实从红色变为铜锈色时及时采果,否则10天后自行脱落,铜绿色果实是成熟饱满的种子,红色、淡红色果多为空粒。采种选择20~40年生长健壮的母树上采集,当果实由红色变为铜锈色时即成熟,熟后10天左右收获。及时将采收的果实放入40℃至50℃的草木灰温水中浸泡2至3天,搓烂果肉,除去蜡质,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阴干后贮藏。

2、种子处理 :

将采收的种子浸入40℃~50℃的草木灰温水中浸泡2~3 天,或用5%的石灰水浸泡2~3天, 搓烂果肉,除去种皮蜡质,捞出沉在水干后储藏。秋季育苗,随采随播,种子不进行处理,于晚秋土壤封冻前播下。

3、层积贮藏 :

第二年春季育苗,当年冬季种子需要贮藏。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挖深、宽各一米的坑,将种子与湿沙按1:3的比例混合均匀,倒入坑中,距地面15厘米处填入河沙,做成土堆,在坑内竖一通气草把。来年2~3月,取出育苗。

4、圃地选择:

黄连木喜光,圃地应选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每亩施入2000公斤基肥。

5、播种育苗 :

春播一般在2月下到3月中旬。采用开沟条播,行距20~30cm,播幅为5~6cm,播种深3cm,播前灌足底水,将种子均匀撤入沟内,播种量为每亩10kg左右,播后覆土2~3cm,轻轻压实后覆草,保持湿润。出苗时分次揭去覆草,1个月后苗可出齐,发芽率50%~60%。

6、苗期管理:

种子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湿润。为提高成活率,要及早间苗,第一次间苗在苗高3~4cm时进行,去弱留强,以后根据幼苗生长发育间苗1~2次。幼苗生长期间,每隔10~20天除草松土1次,多在灌溉后或雨后进行,行内松土厚度要浅于覆土厚度,行间松土可适当加深。苗高10cm 时即可定苗,苗距5~10cm。后期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追肥灌水2次,幼苗生长期以氮肥、磷肥为主,速生期以氮肥、磷肥、钾肥混合,苗木硬化期钾肥为主,停施氮肥。一般一年生苗高60~80厘米,每亩产苗2~2.5万株。

二、壮苗培育

造林的物质基础是种苗,要营造高效丰产型经济林,首先必须把握好种苗培育关,用壮苗造林。

1、前期准备

1)改良土壤。我场苗圃土壤为下属系黄棕壤,属老苗圃,由于多年育苗,有机肥料得不到适当补充;加之不断施用农药和上方灌水,改变了部分土壤结构,特别是长年单一施用同一种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肥力差,苗木生长不良。为此,育苗前通过增施有机质、沃土和绿肥等使土壤的理化性质达到改良。

2)整地消毒。整地在头年冬季进行,三犁三耙,深度在20cm以上。春季育苗前筑床,宽1.5m,长10m,高15~30cm,床面中央稍隆起,以利排水。播种前14d左右可用2g/L的55%敌克松稀释液或用30g/L的硫酸亚铁喷洒床面,进行土壤消毒。

3)施足基肥。培育壮苗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迟效和速效肥料兼用,并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用。施有机肥45kg/hm2、尿素、磷肥200~400kg/hm2或饼肥1?200kg/hm2,精细翻耕,使肥料与土壤均匀结合。也可在闲地上播种或在大苗行间间种绿肥,如紫云英、田菁、豌豆、肥田萝卜等。

2、育苗管理

1)播种育苗。选用纯度为90%~95%、发芽率50%~60%、千粒重85g以上的种子砂藏层积催芽100d,解除休眠后再进行消毒,将种子浸入0.3%~1.0%硫酸铜溶液中1~3h或0.5%高锰酸钾溶液中2h,取出密闭2h;然后用清水冲洗数次,阴干后播种。播种是在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进行,尽量早播。早播发芽早,出苗齐,生长期长,生长量大,炎热到来前苗木抗热、抗旱、抗病虫害能力强,减少管理难度。播种采用条播,行距20cm,沟深3cm,用种量为150~225kg/hm2,播前灌足底水,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厚度为黄连木种子直径的2~3倍,轻轻压实,上盖地膜或稻草、芦苇、木屑等,覆盖后要用竹片、树枝或草绳等压住覆盖物,以免大风刮跑覆盖物。当种子大部分发芽时,于傍晚或阴天1次或分次揭去盖草。揭草要及时,以免幼苗弯曲,苗脚过高,生长纤弱,造成损失。

2)苗期管理。一般当气温10~14℃,地温9~13℃,20~25d开始出苗。随着苗木生长,相互拥挤现象凸显,当苗高5~6cm时,进行第1次间苗,去弱留强,去密留稀,以后再间苗1~2次,在苗高15~20cm时定苗,保留株数22.5~30.0万株/hm2。同时根据幼苗的生长状况追施肥料,生长期以氮磷肥为主,速生期以氮肥为主。苗高5~8cm时,施尿素、磷酸二铵450~600kg/hm2(比例2∶1);苗高15~20cm时,施同样肥料750~900kg/hm2。8月下旬至9月下旬进入生长后期,苗高生长停止后,根系还要继续生长10d左右,控制肥水,促进苗木木质化,以利安全越冬。

三、病虫害防治

培育技术范文2

关键词:森林;种苗;培育;技术1 森林培育面临的现状

①森林资源匮乏。我国森林培育资源数量少,再加上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生长发育等环节的重造轻管等生产调控不当,人为地对森林的肆意砍伐,使森林资源的植被大量砍伐,直接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而至。②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人们对森林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的一切生活都有赖于生态环境,造成人类对生态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濒临灭绝。旱灾害严重,自然界危害程度日趋加剧。③耕地资源质量下降。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均耕地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受荒漠化危害的影响,造成土壤污染、酸化,耕地面临的治理任务艰巨。 荒漠化的根本措施在于造林种草,所以发展林业,建立农林牧水有机结合的体制迫在眉睫。④防灾减灾的任务艰巨。为了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可减弱冬季的寒冷和夏季的高温日灼危害。森林可以吸收、固定 CO2,提供氧气、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在提供木材、薪材的同时,对振兴山区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促进我国森林种苗培育技术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种苗培育科技含量

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大种苗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工作,推广地膜覆盖育苗、营养钵育苗,逐步培育出适宜当地的良种壮苗,抓好现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随着森林经济的发展,森林培育技术必须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培育出适宜当地的良种壮苗为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技术服务工作。在森林培育上应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关生产加工企业。加大种苗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工作,逐步抓好现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森林培育技术必须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充分利用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关生产加工企业。

2.2 依法治种

要初步形成依法开展种苗生产、经营的良好氛围。实行种苗生产制度,从根本上保障林业建设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种苗供应招投标制禁止使用“人情苗”,实行种苗价格听证制,坚决制止哄抬种苗价格的行为。确定合理的苗木价格有效地保障苗木生产者和合法权益。 要求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和审批规定,认真落实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的实际育苗情况,认真研究和分析重建种苗需求,适当扩大培育周期短,提高造林种苗的生产,积极推行订单育苗,落实好造林育苗基地,签订容器育苗合同,大力推广芽苗移植,全部完工要通过检查验收。

2.3 深化国有苗圃改革

国有苗圃对促进全国林业种苗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整合资源合作发展统一规划,不断促进国有苗圃的快速发展。苗圃要重点以引种、试验、示范新品种,以国有苗圃技术、信息、市场的优势带动社会发展育苗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地区性种苗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

2.4 做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2.4.1 健全护林队伍。天然林保护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性,为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打下基础,林业站应组建专门护林队伍,健全护林网络。护林员要落实管护区域,配合做好管护区内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和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破坏林地的采砂、采土的行为,同时针对护林员工作地点分散,林业站应在护林员的公开选聘等环节强化管理。

2.4.2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站要切实把天保工程区的森林资源管好,狠抓采伐限额管理,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采伐审批程度,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把限额采伐管理当作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头等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积极抓好农民自用材,林业站要严格执行征、占有林地管理制度。防止林地非法流失和林地逆转。强化林权管理,协助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明确森林资源的权属关系,对林权证发放情况进行清理登记,明确和稳定森林资源的权属关系,同时积极协助调处林权纠纷,保证集体林区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在培育针叶树种人工林时,对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定期进行监测,对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措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做到林地土壤养分管理的精准化。同时要对林分凋落物严格保护,采伐剩余物要全部归还到林地,准确掌握凋落物归还后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程度,高度重视采伐剩余物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林地长期生长力的维护。

参考文献

培育技术范文3

1材用毛竹林的培育

1.1护笋养竹

护笋就是护养冬笋与小年竹笋,冬笋能生长成竹而且材质较好。毛竹林入秋后逐渐进入孕笋阶段,每年都有大量鞭芽萌发,其中80%以上不能出土而死亡,或出土后成为退笋。竹鞭上发笋多的、瘠薄地段、距离母竹远的退笋多,尤其是露尖早的浅鞭笋与密生笋,退笋率最高。对材用竹林最好不挖冬笋,对笋厂加工或大年需要挖冬笋的,要有计划合理挖笋,挖笋后将笋穴填平。清明至谷雨发笋最多,约占笋期总数的75%。一般出土较早的竹笋,成林质量和数量都较好。春笋合理留养,分期适当挖去孱弱、个体小或稠密的竹笋,以利于留下的竹笋旺盛生长。留养小年竹是解决大小年提高竹林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露土的春笋40%~50%不能成竹,成为退竹,要及时挖掉。大别山区大量退笋的时间为4月15~20日。

1.2抚育措施

1.2.1劈山。陡坡、土层瘠薄、易于水土流失的稀竹林,以5~7月劈山抚育为宜,适当清除杂草灌木。此时雨量多,气温高,灌木杂草枝叶幼嫩,砍后1~2月即能全部腐烂,肥效高。白露后,气温逐渐下降,劈山的枝桠已木质化,不易腐烂。冬季劈山,杂草第2年萌芽较旺盛,影响劈山的效果。如果连续劈山数年,可收到抑制灌木杂草再生之效。

1.2.2挖山。土层板结、老鞭崇塞的竹林,以挖山、埋青为宜,均以大年的6~7月毛竹生长旺季为宜。挖山一般约15cm或更深。立竹周围竹鞭稠密处、嫩鞭附近和土壤疏松处宜浅挖;林中空地、竹鞭稀疏处、老鞭附近和土壤板结处可深挖。除挖老鞭、浮鞭外,对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应开沟排水。

1.2.3埋青。开沟埋青法,土层深厚立竹稀疏的竹山,开宽约50cm呈“U”字形的横沟。将砍下的树枝杂草放入沟内,然后在其上方开设第2道横沟,取土覆在下面横沟的杂草上,依次向上。客土埋青法,鞭浅根多的林地,劈山后将树枝杂草平铺林地约30cm,然后客土覆盖埋青1次,可在7~8年内,连年生长大竹。

1.2.4松土。松土可以改变土壤的容重,有利于出笋、成竹。同时,还可把林内表层的一些枯枝落叶翻入土壤作肥料,把含有矿物质营养的底土翻到地表,使之风化成为有效养分。松土6月初至8月底为宜,松土深度20~30cm。如结合松土再施入土杂肥,则效果更好。对荒芜林地,第1次松土效果很好,即使不施肥也可增产20%左右。

1.2.5施肥。化肥可在挖山后撒施或劈山后条施;厩杂肥可采取穴施,施用未经消毒的杂肥,笋期笋夜蛾较多,注意防治。竹伐桩内施肥,肥料有碳酸氢铵、尿素、氯化铵、复合肥等。毛竹伐桩内施化肥有下列优点:一是可节省劳力和费用;二是伐桩内施肥,肥料不会被杂草吸收,不易挥发散失和流失;三是碳酸氢铵一类肥料沟施容易造成烂鞭,浅施则肥效不高,而在竹蔸内施,不仅成本低、肥效高,而且竹蔸烂的快,又不伤鞭。

1.3合理采伐

1.3.1采伐季节。竹林采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伐竹应在大年竹伐的秋后,小年竹林的春前。伐竹技术较复杂,要识别竹龄,掌握密度与留竹度数。

1.3.2采伐年龄。采伐年龄大小关系着竹林复壮、更新与竹材使用价值。毛竹的繁殖能力以三至六年生最强,其中三至四年生竹母发笋率最高,竹材的力学强度以五至九年生最好,竹龄低的竹株蔑性好,竹材易加工,采伐年龄以四年生为宜;培养特大径级的毛竹林,伐龄可推迟至8~9年;造纸用竹以当年的新竹进行砍伐为宜。

1.3.3保留密度。土壤疏松肥沃的条件下,砍伐后密度3750株/hm2左右;立地条件较差的竹林2250~3000株/hm2。密度过稀的过伐竹林应暂缓采伐,使其尽快恢复。

2笋用毛竹林的培育

2.1选择适宜的竹林改造

(1)立地优良。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土层厚度50c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不积水。

(2)生长正常。无严重病虫害,立竹度1500株/hm2以上。

(3)经营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充足。

2.2垦翻林地,增施肥料

首次林地的翻垦,大年5~6月、小年10~11月进行,清除

杂灌,挖除“三头”,再进行垦挖,深度25cm。此后2~3年内,5~6月和10月翻垦,深度40cm。翻垦要结合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2月至3月上旬施速效催笋肥,在挖笋早期施笋穴肥,以促进笋芽分化和竹笋生长。

2.3合理砍伐留养,调整竹林结构

留养4度的毛竹林,竹材和竹笋的产量均高。对于生长稳定,立竹较密的毛竹林砍五留四,竹龄结构保持1~4度竹比例为3∶3∶3∶1;对于生长衰退,立竹较低的毛竹林,砍四留三,竹龄结构保持1~3度竹各1/3,以促进竹林复壮,增加立竹度。一般立竹数应在2400~3300株/hm2。

培育技术范文4

关键词:低温;彩叶植物;耐寒性;栽培技术

凡在生长季节叶片或茎杆可以较稳定地呈现非绿色(除生理、病虫害、栽培和环境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的植物都可称作彩叶植物。呈现色彩的如金叶国槐、金叶榆、紫叶皂荚、蓝冰柏、千层金等。植物即将落叶时,叶色发生变化的植物不属于彩叶植物,如银杏、元宝枫等。但是关于彩叶植物冬季在户外安全越冬这一问题,困扰着彩叶植物的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彩叶植物的越冬机制以及彩叶植物耐寒新品种的培育。

一、彩叶植物耐寒机理

植物体细胞中一些细胞器或者细胞结构是由膜围绕而成,被称为细胞的内膜系统。细胞内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结构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另外还有溶酶体、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膜结构也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植物体内许多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膜内部或者细胞膜表面进行。植物的生物膜系统参与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活动,与植物抗冻性有密切关系。不同低温环境下,植物的生物膜便会发生相应程度的相变。遭遇低温灾害时植物细胞膜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膜系统从正常的液晶相变成病理状态下的凝胶状态。病理状态下许多电解质开始自由出入膜系统,此时细胞质内的溶胶开始大量排出。最严重的情况是病态时间过长引起植物死亡。因此必须温度降低时生物的膜系统维持在液晶相,使植物机体内生物膜维持正常,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植物的抗冻性以抵御低温灾害。另外膜脂的相变温度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加膜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能够降低相变温度,增强细胞膜系统的耐受性。

二、彩叶植物耐寒新品种培育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彩叶植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彩叶植物的多样化,使其在城市绿化以及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成为重要考量因素。我国地处温带,气候变化差异大,冬季寒冷干燥。因此为使彩叶植物更好的度过寒冷的冬天,必须对彩叶植物进行耐寒新品种的培育。

1.抗寒性栽培改进措施

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植物自身的抗寒性特性。彩叶植物培育过程中通过对植物进行抗寒锻炼来提高植物品种的抗寒能力。该措施需要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冬前培育壮苗是至关重要的,是提高作物抗寒性的基础。除此之外,保证配方施肥合理性,这是顺利进行抗寒锻炼的重要条件,土壤的氮、磷、钾含量维持适当的比例。除了土壤营养三元素之外,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微肥也能提高作物抗寒性。还需要注意的是土壤水分保持适中或稍偏低,有利于抗寒锻炼。另外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蔬菜生产和水稻育秧等农事操作过程中塑料大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抗寒性栽培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措施。对于彩叶植物同样可以采用现代农艺技术,培育抗寒新品种。

2.彩叶植物抗寒育种技术

抗寒育种主要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三种方式。

杂交育种是培育抗寒新品种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生产上多数抗寒丰产良种,都是通过品种间杂交育成的。因此对于园林建设中的绿化植物也同样适用。所以抗寒性彩叶植物品种的培育同样可以依靠杂交育种技术。植物的抗寒性基因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具有累积效应。育种过程中采用都具有较高的抗寒性的杂交亲本,那么在杂交后代中抗寒性基因数量就得到积累。

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以及化学诱变剂使植物体进行基因突变,用以培育抗寒新品种。尤其是在彩叶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对其进行诱变育种,往往能快速有效得到所需品种。实际生产过程中诱变育种虽然不及杂交育种应用范围广,经过大量样本筛选后,但是同样也可以取得成功。

植物抗寒性是植物长期在低温环境条件下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变异,以及自然选择可以获得的遗传特性。植物体自身存在抗寒基因,证据表明,植物体内生理活动的变化是通过低温改变基因表达而产生的。在实验室中筛选出抗寒性基因,然后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抗寒性基因转移到其他植物体内后可以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

三、结语

本文对彩叶植物抗寒性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且介绍了已有的关于彩叶植物抗寒新品种培育的相关研究。在园林绿化中,彩叶植物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组字、拼图、装饰花坛等可以使园林主题更加突出,园林造型更加鲜明,园林小品更加含蓄。彩叶植物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在春季盛花期过后与绿叶植物相互映衬,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色彩。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在农业领域的迅猛发展,这将会对于揭示植物抗寒机理方面有新的探索,对与提高抗寒力方面将会有更大的突破。未来研究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一定要抓住机遇,全方面利用技术改革的进步,在增强植物抗寒性研究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江勇,贾士荣,费云标,谭克辉.抗冻蛋白及其在植物抗冻生理中的作用.植物学报,1999,41(7):677-685.

[2]康国章,王正询,孙谷畴.植物的冷调节蛋白.植物学通报,2002,19(2):239-246.

[3]SzabadosL,SavourA.Proline:amultifunctionalaminoacid.TrendsinPlantScience,2010,15(2):89-97.

[4]GillSS,TutejaN.Reactiveoxygenspeciesandantioxidantmachineryinabioticstresstoleranceincropplants.Plant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2010,48(12):909-930.

培育技术范文5

关键词:双低油菜;育苗;栽培技术

近年来,常常由于变化无常的天气,尤其是干旱灾害,导致油菜播种出苗率不高甚至不出苗,严重影响了油菜产量[1]。提高或改进油菜育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能更好地为油菜栽种服务,稳步促进长江流域冬油菜产业科学发展。现将油菜育苗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

为了保障商品品质,同一区域内或同一个乡镇连片种植同一个双低油菜品种,采取统一供种的方式进行[2]。选择适应性强、高产、高含油量、优质、抗病强、适宜种植的主推品种,如中双9号、中双10号、华双4号、华双5号、华油杂5号、华油杂6号、华油杂13号、中油杂2号、丰油701等。

2苗床管理

要求选择保水保肥、疏松肥沃、平整、有机质含量高、不受荫蔽、远离畜禽、2~3年未种过油菜或其他十字花科作物的早稻田或进行过水旱轮作的好地块,且排灌方便,尽量靠近大田场地,苗床与大田按1∶5备足,苗床面积要足够大[3]。

作苗床的前作收获后抢墒翻耕炕田,翻地不必过深,播种前1d将田耕耙平,土块细碎,厢面要平整。苗床深施碳酸氢铵375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氯化钾75kg/hm2,或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20-10-18)450kg/hm2,或者进口复合肥(16-16-16)300kg/hm2、硼肥15kg/hm2,在苗床平整时均匀撒施在宽1.5m左右的厢面上,并加施7500kg/hm2充分腐熟的猪牛栏粪。严禁施用油菜秸杆或果壳堆制成的有机肥,一是防止将菌核病带入传染给苗床,二是避免油菜果壳中藏有其他品种的油菜种子,影响幼苗的纯度和质量。

3播种技术

3.1抢墒播种

一是抢有利墒情,充分利用塘边、港边、渠边、沟边水源好的条件,抢墒播种;二是推行“三湿”穴播,针对每年播种期持续干旱特点,引导农民采取“种湿、穴湿、籽湿”的办法,进行打穴点播,提高出苗率;三是抢茬口,抢收黄(大)豆、芝麻、花生等前茬作物为油菜育苗腾苗床,充分利用已割中稻田的早播优势以播代育,抓粪点播,覆盖稻草;四是调配水源,实行机械提水到田头地边,动员群众挑水播种,抗旱保苗;五是抢管,对已播种出苗的苗床,及时提水抗旱、追施提苗肥、喷药治虫、促苗升级,做到棵苗必保,培育大壮苗[4]。

3.2抢早播种

油菜对播种期要求较严,长江中游流域适宜播种期为9月5~15日,根据近年的经验要抢早,突出早播、早栽,主攻秋冬发,以保证油菜具有较强的抗御冻害的能力。

3.3播种

播种量为7.5kg/hm2,分厢定量播种,稀播匀播,播种时可和细土、细渣肥混匀撒播。用竹扫帚或其他工具在厢面扫1遍细土浅盖籽粒,使种子与土密切接触,起到保墒提墒的效果。用稻草或花生禾等覆盖保墒,严禁用油菜秸杆或果壳覆盖,同时浇透水。播种3~4d后揭草,当油菜苗出土时及时揭草以免形成线苗。因旱缺苗严重的苗床应及时抗旱补种,并连续多次浇灌水。

4大田管理

大田移栽前7~15d,用免深耕3750mL/hm2加水1050kg/hm2喷施田面,并保持足墒。沟要深,厢要窄,三沟相通,以厢面宽1.5~1.8m开沟,沟宽30cm、深25~30cm,围沟稍深,沟土敲碎均匀撒在厢面上,雨后沟内要无积水。大田总施肥量N∶P∶K为1∶0.5∶0.7,施纯氮300kg/hm2、P2O5180kg/hm2、氧化钾210kg/hm2、硼砂22.5kg/hm2,或施碳酸氢铵750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氯化钾112.5kg/hm2、硼砂15kg/hm2,并加施15~30t/hm2充分腐熟的猪牛栏粪,或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20-10-18)600kg/hm2、硼肥7.5kg/hm2混合施入大田。肥料运筹原则是重施底肥,增施磷钾肥,必施硼肥。氮肥按底肥∶追肥∶薹肥=5∶3∶2平衡分配,磷肥作底肥一次性施用,钾肥按底肥∶薹肥=6∶4平衡分配。

5移栽

长江中游10月中下旬油菜长至6~7片绿叶时移栽,苗龄30~35d,最迟要在11月上旬结束。拔苗前苗床墒情要足,移栽前1d,苗床要浇水润土,以免起苗时伤根,且苗床移栽前追施尿素45kg/hm2。移栽时,先拔大苗,大小苗分级拔,秧苗要求矮壮青绿、叶片厚、无病虫;带土拔苗;当天拔苗当天栽。按大田肥力确定密度,肥力高的田块移栽12万株/hm2,中等肥力的移栽15万株/hm2,肥力差的移栽18.0~22.5万株/hm2。苗要栽稳,行要栽直,苗间距要匀,根部要按紧,不能将苗栽得过浅或过深,培土到子叶节,边移栽边浇足活根水。苗活后施尿素60~75kg/hm2或碳铵150kg/hm2,15d后再施尿素75kg/hm2或碳铵210kg/hm2促苗。

6间苗定苗

1叶1心时间苗,疏理窝堆苗、拥挤苗,以苗间互不拥挤为宜,一般间苗2~3次。3叶1心时定苗,留足90~110株/m2,苗距5~8cm,以叶不搭叶为宜,剔除异品种,去小留大,去弱留壮,去病留健,去杂留纯。定苗后及早追肥,一般施尿素67.5kg/hm2。

7培育矮壮苗

三至六叶期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加水750kg/hm2均匀喷雾于菜苗上,培育矮壮苗,切忌重复喷雾。久干无雨或苗受旱时,于晴天早晚浇水保墒。用尿素37.5kg/hm2追施1次苗肥,雨天可撒施,晴天结合抗旱加水追施。

8病虫害防治

油菜苗床期气温较高、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是治虫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遵循治早、治小的原则,力争把害虫消灭在发生初期。出苗后每隔3~7d用10%吡虫啉800倍液加万虫统杀800倍液喷雾,或杀虫灵750mL/hm2加BT750g/hm2,或克虫星750mL/hm2加水750kg/hm2,或25%扑虱灵800倍液、锐劲特1000倍液和80%敌敌畏乳油300倍液配合喷施,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黄曲跳甲、甜菜夜蛾、白粉虱等害虫。病害主要有病毒病、茎腐病等,可用灭菌威粉剂450g/hm2加水750kg/hm2进行喷雾。

9参考文献

[1]傅寿仲,戚存扣,蒲惠明,等.中国油菜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1):86-92.

[2]颜承达.优质油菜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10):35.

培育技术范文6

关键词:海南蒲桃;培育;技术

海南蒲桃是速生、丰产、优质的乡土阔叶树种,它不但具有适应性强、根系发达、主根深、抗风力强、耐火、生长迅速、持水力强等特点,而且树干通直,木材材质好,结构细致、有光泽、耐腐等优点;因而它既是优良的水源涵养林树种和绿化树种,又是造船、建筑、家具等重要用材树种。它可广泛适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营造或改造,园林绿化和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的营造上。本文在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其培育技术进行论述。

1 海南蒲桃的形态特征

海南蒲桃是常绿乔木,高可达10m。树冠球形,小枝压扁状,近四棱形。单叶,具短柄,革质,表面有光泽,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叶背侧脉明显,全缘。伞房花序顶生,花绿白色,常数朵聚生;萼倒圆锥形,4裂片;雄蕊多数,比花瓣长。果圆球状或卵形,径2.5~4cm,淡黄绿色,内有种子1~2粒。花期3~5月,果熟期6~9月。识别要点 树冠球形,小枝压扁状,近四棱形。单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伞房花序顶生,花绿白色,常数朵聚生。果圆球状或卵形,果熟期6~9月。果实可以食用,具香甜气味。海南蒲桃性喜暖热气候,属于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和肥沃疏松的砂质土壤,喜生于水边。

2 海南蒲桃培育技术

2.1 造林地的选择 根据海南蒲桃喜光、耐高温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的生物特性,造林地可广泛选择于酸性土壤或碱性土壤中,也可选择在需进行套种改造的针叶纯林、疏林地、残次阔叶林和灌木林地等生态功能等级差的生态公益林地带。

2.2 树种配置 在树种的科学配置上,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下科学配置树种结构。根据海南蒲桃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造林宜造混交林,可根据培育目的的不同进行设计。营造商品用材林时,海南蒲桃可与杉木或松类树种进行混植,混交比例为1:2~3,也可采用与木荷、桃花心、红锥等阔叶树种进行混栽,混交比例1:3~4;混交方式可进行行间混交或行带混交,并宜适当密植,株行距2~2.5米。营造生态公益林或风景林时,可与降香黄檀、小果香椿、木荷、岭南山竹子、潺槁木等混植,混交比例1:4~5,混交方式宜为不规则配置的方法进行混交,株行距2.5~3米。在疏林、残次林、针叶纯林等生态公益林的改造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套种。

2.3 整地技术 造林前,对造林地按2~3米的距离沿山地等高线进行平行铲带,并将带内的杂草、杂灌及其他草藤本植被等全部铲净,同时对带外的杂草、杂灌劈落,然后在铲好的带内按照株距要求进行打穴;对于套种补植,可直接在需要补植的地方进行劈开杂草、杂灌约1×1m的位置,然后进行整地。穴规格一般为50×50×40cm。完成打穴工作后,在春季造林前一个月以上时间进行回穴土,回土要打碎及清除石块、树根,先回表土后回心土,当回土至50%左右时,基肥与穴土充分混匀后回填至高出穴面10厘米;回土后,穴面开蓄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根据立地条件,基肥标准为:复合肥0.15kg/穴或磷肥0.25kg/穴。

2.4 栽植技术 采用良种所育一年生、高50cm以上、地径0.5厘米以上,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根系发达且木质化充分的Ⅰ级容器苗。此外,尽可能通过就地育苗或就近调苗,以减少长距离运苗等活动造成的碳泄漏,有效保证苗木质量和新鲜度。栽植应在早春雨透后的阴雨天进行,要求在4月底前完成。栽植时先在植穴中央挖好栽植孔,去营养袋并保持土球完整,带土轻放于栽植孔中,扶正苗木适当深栽,回填细土并压实,使苗木与原土紧密接触。继续回土至穴面,压实后再回松土呈馒头状,比原苗蔸深栽2cm以上,以减少水分蒸发。此外,根据气候情况,适当采用生根粉、地膜覆盖、保水剂和无纺布容器苗造林新技术,以提高碳汇造林成活率。栽植后1个月要全面检查成活率,发现死株、漏栽的应及时补植。

2.5 抚育管理 抚育是促进苗木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的重要措施。设计连续抚育三年3次,即第一、第二、第三年初夏各1次,在6-7月抚育。抚育工作内容主要是除草、松土、培土、追肥、补植,除草要求铲除以植株为中心1平方米范围内的杂草。补植在初次抚育时进行,应全面检查植株的成活情况,发现死株及时进行补苗。

抚育时进行追肥,每次施放复合肥0.15kg/穴。具体施肥方法是在除草、松土、培土等工序完成后,沿树冠垂直投影线方向两侧各开挖深5-10cm的浅沟,将肥料均匀地施放于沟内,然后用土覆盖,以防肥料流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对于造林地在人畜活动频繁的路边,村边,采取相关方法进行封禁,并做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预防和控制工作。

当林分郁闭且林木出现分化后,根据林分情况和培育目的合理进行间伐抚育,间伐强度每次在10%~15%之间,间伐时应注意不要损伤保留的林木。

3 小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海南蒲桃我国珍贵观赏和高效多用途树种,开发前景广阔。但目前,对于海南蒲桃的育苗技术、良种选育、抗逆性试验、无性系繁殖、树种经营措施及木材材性等方面仍需加强研究。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及早备耕,尽早种植。海南蒲桃栽植的季节性强,宜尽早栽植。而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暧冬春旱情况常有出现,苗木抽萌较早。若不及早备耕,常出现苗木已抽萌才种植情况,甚至在清明还在造林的情况,影响了树苗的生长。

(2)适地适树,合理密植。海南蒲桃对适生环境要求较严,特别是肥水和湿度条件。在种植中,适当密植有助于尽早郁闭,加快高长生。

(3)集约经营,加强管护。“三分造,七分管”彰显了管护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林地租金上升,适宜营造海南蒲桃种植的林地越来越少,集约红营是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生产力的关键。对于以蔓山莠竹、淡竹叶和大芒为主要杂草的林地,建议尽可能使用化学除草。

(4)合理规划好防火林带,确保林木资源安全。

(5)加强海南蒲桃抗寒性、抗旱性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96,30(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