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规模培育鱼种的技术

浅谈大规模培育鱼种的技术

1池塘的设计

池塘是鱼类生存的地方,在将鱼放进池塘之前,必须要对池塘进行各项工作的准备,冬季的时候要放干水在里面,使其充分的结成冰块,在初春的时候,经太阳的暴晒,用10~20d的时间来清理池塘,不漏水的地方进行修补。对池塘首选生石灰进行清洁、消毒,每hm2用900~1200kg的生石灰。使用方法:在池塘中放入10cm的清水,在池塘的边缘挖上几个浅水坑用于生石灰的溶化,然后再将溶化后的石灰水洒入全池塘。生石灰能使池塘里面水的pH值极具上升至11~12,并且在短时间内放出热量,能杀死水生昆虫、蝌蚪、硅卵、青苔等一些带根茎的植物;致病的寄生虫病原体能稳定水中pH值,使水呈碱性,非常有利于浮游生物以及鱼类的生长和繁殖。用生石灰清洗过的池塘必须要待上一周的时间,池塘内的毒性方可消失,然后再在池塘内1hm2施上4500kg腐熟的有机肥料,为培育水生饵料,使鱼种在放进池塘后有足够的饵料进食。

2饲养的密度、比例

通常情况下,鱼种的放养密度主要取决于培育技术、饵料量、池塘的生长条件、鱼种的生长期以及鱼种离开池塘的规格等。对于单养鱼种的放养密度主要规定是:如果每亩放养6000尾的夏花,那么育成的规格就是12~15cm,如果每亩放养9000尾,那么育成的规格为9~12cm。对于混养的密度可以按照比例进行推算。对于大规模培育鱼种的饲养密度是1hm2水里饲养70~95万尾。

3冬季和夏季与鱼种的管理

3.1冬季

3.1.1越冬时期的鱼种的注意事项

首先,体积较小的鱼种,在体内储存了较少的脂肪等营养物质,在漫长的冬季很难维持自身的需要,所以通常是因为身体的衰竭而死亡。其次,有的鱼种在拉网并池的过程中因为操作不恰当,使鱼种身上的鳞片脱落受伤,加之体质较差,很容易使病菌的侵入,引发了水霉感染等疾病而死亡。最后,人为的因素:长时间盲目的向池塘内注入清水或者是增加氧气,从而导致池塘内水温的变化不定,迅速的降温,致使鱼种被冻死。

3.1.2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所面临的情况,对于鱼种越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池塘的选择:池塘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鱼种的成活率。越冬池塘需具备一下几个条件:第一,池塘要背风向阳;第二,池塘的面积通常为3~5亩;第三,池塘的底部最好是粘性的土质,既不漏水,还能保证肥料的肥沃。其次,一般对越冬鱼种的规格定在10cm左右。7~9月份是鱼类的生长旺期,尤其是在秋季,鱼类的进食量较大,此时是存积脂肪的最佳时机,所以要多投放含脂肪和蛋白质较高的饲料,使鱼种的体质健壮、丰满、耐寒能力强,以降低死亡率。然后,科学的检疫:将鱼种放进池塘前,先用生石灰消毒池塘,待药效过后,再将鱼种放进池塘;入池塘之前,先用5%的食盐水侵洗5min的鱼体。在放入的过程中小心操作,以免划破鱼体,如有划破涂抹药膏。最后,培育肥沃的水质:在越冬之前,在池塘内放进含有较多浮游植物的肥沃水质,或者是施入化肥培育浮游植物。方法:两米深的池塘,每亩5g的硝酸铵,3g的过磷酸钙;混合放进纱布,挂入水中,使其慢慢的溶解。

3.2夏季

3.2.1对水体环境的调节

为保证水质的活、肥、爽、嫩。首先,夏季的天气变化多端,水温较高,为了防止应加灌深水;还要注新水,排放旧水(每次加入30cm的新鲜水,排出20-30的旧水),时间为每7d换一次水,以保证水的稳定。其次,培养肥沃的水质,通常情况下,每7d泼洒200kg/亩发酵的粪水;或者是在每亩施肥一次加注新水一次,使水体富含营养性,稳定浮游生物,透明度达到30cm左右[1]。最后,定期的对水质进行消毒:每15d用15g/m3生石灰(1g/m3漂白粉)化成水洒如池塘内。生石灰调节水质的酸碱度,改良水质;漂白粉能杀菌和病毒,防止鱼病效果甚佳。

3.2.2调整鱼种的规格

不同规格鱼种要分池饲养,不同品种要搭配合理[2]。例如:培养鲢鱼、鳙鱼为主,需要混养20%~30%的草鱼种,鲢鱼和鳙鱼的种比例就为3-4∶1。放养滤食性的鲢鱼和鳙鱼种,主要是滤食过量的浮游生物,合理的调节水质,减少疾病的危害,能防止水质的富营养化。放养的密度还应该按照池塘的环境、大小、水的深度、饲料的供给等条件而定。一般是在1.5m以上的水深内,每亩可放养5000尾左右的的鱼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