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花叶病毒病大豆黔豆13的培育技术

抗花叶病毒病大豆黔豆13的培育技术

摘要:黔豆13是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用贵州省地方大豆品种资源材料六枝六月黄、大方封顶豆、龙里大白水豆、纳雍光壳豆、镇远大黄豆进行复合杂交培育而成的高产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贵州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711.26kg•hm-2,较对照黔豆7号增产5.50%,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24.15kg•hm-2,较对照黔豆7号增产10.31%;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病SC3和SC7株系病情指数为0,抗性评价为高抗;粗蛋白含量44.09%,粗脂肪含量19.21%;生育期116.90d,株高56.50cm,主茎节数12.30个,分枝数2.30个,单株荚数35.10个,单株粒数52.60粒,百粒重23.90g,紫花,灰毛,亚有限结荚,株系收敛,叶片椭圆,种皮黄色,种脐褐色。2020年通过贵州省审定,审定编号黔审豆20200002,适宜在贵州省作春播推广种植。

关键词: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新品种;黔豆13;培育

大豆是富含植物蛋白质、脂肪及多种活性物质的主要农作物,其产品供人类食用及畜牧饲用,需求刚性。大豆花叶病毒病以不同株系方式存在于各大豆产区,影响大豆生产,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区,山区的高湿度、低温度容易诱发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从而影响当地的大豆生长,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品种是贵州大豆产区的主要技术需求。以适宜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抗大豆花叶病毒病为育种目标,根据植物遗传理论,从本地各生态区中选用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种质资源材料六枝六月黄、大方封顶豆、龙里大白水豆、纳雍光壳豆、镇远大黄豆作亲本,通过复合杂交方式聚合优异基因新材料,对创新材料采用大豆的系统选育方法,按育种目标进行多年多点的繁殖、鉴定、选育,培育出高产、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新品种,于202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业委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豆20200002,提供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作春大豆推广种植。

1选育过程

1988—2009年,对[(六枝六月黄♀×大方封顶豆♂)♀×(龙里大白水豆♀×纳雍光壳豆♂)]进行复合杂交并对后代进行株系培育,培育定型株系编号为黔豆08003;2010年,在贵阳用株系黔豆08003为母本,用收集的本地地方品种镇远大黄豆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F1代4粒种子,编号黔豆10-9,2010年冬在海南繁殖加代混收2株得到种子32粒,于2011—2015年的春季在贵阳、冬季在海南岛分别进行了F2-F10代的繁殖,在繁殖过程中按照大豆杂交育种的系谱选育方法,在F2-F5代进行单株收获,在F6-F10代选择紫花、灰毛、田间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强、株型较好、籽粒较大(百粒重22g~25g)且植株表现相一致的单株进行混收,于2016年培育成新品系,编号黔豆16-9,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与田间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表现出产量较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强的特性,2017年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病SC3和SC7株系鉴定,病情指数均为0%,抗性评价为高抗,2017年、2018年参加贵州省区域试验,2018年并参加贵州省生产试验,均表现出丰产性高、稳产性较好、抗逆性较强、农艺性状较为优良的特性。

2主要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

根据该品种在2017、2018年两年参加贵州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2个试验点次鉴定平均结果及田间表现记载,主要特征特性为:全生育期116.9d;株高56.45cm,底荚高度10.30cm,主茎节数12.3个,分枝数2.3个,单株荚数35.05个,单株粒数52.55粒,单株粒重12.15g,百粒重23.85g,完好粒率90.05%;株型收敛,紫花,灰毛,亚有限结荚习性;种皮黄色,种脐褐色。

2.2品质表现

经农业部谷物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定品质结果:2017年粗蛋白含量44.09%,粗脂肪含量19.21%,粗蛋白+粗脂肪总含量为63.30%;2018年粗蛋白质含量43.45%,粗脂肪含量20.10%,粗蛋白+粗脂肪总含量为63.75%;2年平均粗蛋白含量43.87%,粗脂肪含量19.66%,粗蛋白+粗脂肪总含量为63.53%。2018年生产试验样品品质分析结果:粗蛋白含量44.01%,粗脂肪含量19.23%,粗蛋白+粗脂肪总含量为63.24%。

2.3抗花叶病毒病表现

2017年,送样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进行网室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SC-7鉴定抗性结果:SC-3病情指数为0、SC-7病情指数为0,对两个株系的抗性评价为高抗。同年经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通过田间自然诱发大豆病毒病鉴定,该品种病情指数21.00%,评价为中抗(MR);2018年经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通过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大豆病毒病鉴定,该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22.20%和16.20%,综合评价为抗病(R)。2019年,再次送样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进行网室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SC-7鉴定抗性结果:SC-3病情指数为14%、SC-7病情指数为3%,对两个株系的抗性评价为抗病。

3产量表现

3.1区域试验

2017年,首次参加贵州省区域试验,试验点设贵阳、安顺、毕节、遵义、盘州、铜仁6个试点,试验结果平均产量2644.65kg•hm-2,比对照品种黔豆7号(平均产量2560.80kg•hm-2)增产3.27%,增产不显著,增产点率66.67%。2018年,继续参加贵州省区域试验,试验点设贵阳、安顺、毕节、遵义、黔西南、铜仁6点,试验结果平均产量2757.80kg•hm-2,比对照黔豆7号(平均产量2558.45kg•hm-2)增产7.79%,增产显著,增产点占参试点的83.33%。2017年、2018年两年平均产量2711.26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产量2559.63kg•hm-2)增产5.93%,增产点次75.00%。

3.2生产试验

2018年参加贵州省生产试验,设立贵阳、安顺、毕节、黔西南、遵义、铜仁6个试验点,平均亩产2724.15kg•hm-2,比对照黔豆7号(平均产量2469.58kg•hm-2)增产10.31%,增产达极显著,增产点占参试点的100%。

4栽培技术要点

精选种子并晒种,播前精整土地,贵州省内播种时期3月下旬—5月上旬;保持密度21.00~25.00万株•hm-2,行距40cm,株距10-12cm;中等肥力土壤为施农家肥9000~12000kg•hm-2+含氮磷钾45%的三元复合缓释肥300kg•hm-2作底肥,上等肥力按下限量,下等肥力地安上限量,部施追肥;田间出苗后长出第一片复叶及时匀苗,出苗后25~30d进行一次中耕除草,人工拔除杂草保持田间整洁,杂草生长较重地块可选用低毒安全的大豆专用除草剂除草,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杀田间多种害虫。

作者:陈佳琴 朱星陶 杨春杰 谭春燕 龚锡震 娄利娇 徐熙 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油料研究所/贵州省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