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企业范例6篇

微型企业

微型企业范文1

[摘 要]微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微型企业的社会功能。只有依据其社会功能加以正确地扶助和引导才能使其产生预期的社会作用。微型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稳步前进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是社会经济畅通的末端毛细网络;是政府对经济主动调节与市场对资源自动配置的助力器。微型企业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多样性,并能够灵活适应并有效促进社会需求方式的转变。微型企业按照社会功能可划分为两种典型的类型。我们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适当调整二者的比例,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微型企业 生态系统 社会作用 社会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种类划分中增加了一个新类型――微型企业。它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小于10人、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规模细小的企业组织。其实以个体户形式存在的微型企业早已出现,但是却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微型企业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2011年7月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明确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三种类型。

一、微型企业的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对微型企业的理论研究都集中于下面的问题,即从微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究微型企业能否存在与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些研究历经了主张限制微型企业发展“微型企业淘汰论”,主张物竞天择的“共生进化论”,强调大型企业和原有的微型企业互补作用的“原有产业振兴论”,生存于大型企业力所不及之处的“市场缝隙论”和由微型企业聚合产生整体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论”。微型企业的存在形态与发展趋势决定于微型企业如何有效发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探讨微型企业对社会的作用需要把它放入一个社会经济的生态系统之中,探讨其功能如何有效的得到发挥。

二、微型企业的社会作用

微型企业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依靠团队力量,会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一个小小的扰动可以通过系统的加乘作用放大。微型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微型企业虽然组织结构松散,不规范,似乎与大型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但是其游离于大中型企业之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而迅速转变。并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多样性,而且它最能够体现自由竞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垄断力量。微型企业结成的产销网络能够有效的渗透到社会组织细胞中去,微型企业串联成的网络系统甚至能够与大中企业相匹敌。数量众多的微型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出其长尾效应,积极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微型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我们可将大中型企业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有序的结构,而微型企业则相对处于无序的状态。一部机器可能由齿轮杠杆等有序的力学系统构成,但是润滑剂等无序的结构却对其正常运行并保证这种有序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微型企业对社会经济起到的这种润滑作用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并能够保证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的预测与控制能力。

微型企业的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金融形势日趋严峻、欧债危机不断扩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驱动力要逐步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如何扩大内需则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微型企业的发展则能够调动多方面的需求。它不但能够将公民的储蓄用于投资生产,增加货币内部的流动性,而网络上创办的微型企业能够打开地区间的隔阂,增加物流量,从而推动各种社会需求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微型企业能够实现藏富于民。藏富于民就像大树的根深深扎入泥土当中,这样才能保证风吹不倒,我们的经济才能有力的对抗外来的冲击。微型企业能够对社会经济产生稳定的调节作用使得政府的有形的手和市场的无形的手有效的结合,稳步持续的发展经济。

三、微型企业的社会功能

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重要力量。因此微型企业具有扶助贫困、扩大就业、培育企业家、提供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社会稳定等重要功能。扶贫与就业是其基本的功能;而代表新思想、新理念的科技创新性微型企业则有可能发展为大中型企业,从而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型:第一大类型是减少贫困,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功能;第二大类型是培育未来的企业家、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的功能。

微型企业的第一类功能中的减少贫困、扩大就业与稳定社会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最低的生活水平的满足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失业就难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实现,因此会导致或加剧贫困程度。这是微型企业的基本功能。

微型企业的第二类功能培养未来企业家并未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是微型企业的高级社会功能。微软、惠普等巨型企业都是发源于微型企业。微型企业也为平民看到了发展的未来,提供了自我实现的社会机会。微型企业的创新功能不可小觑。例如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新生企业中有90%为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有人甚至将美国新经济视为创新型小企业经济。经济发达的国家对微型企业的重视彰显出微型企业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我们不妨把主要发挥第一大类功能的微型企业称作保障型常规微型企业;第二大类成为发展型创新微型企业。在失业人群中具有性质不相同的两类人。一类是早已经步入社会的农民和失业工人而另一类则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大致而言,第一种类型适合于农民和失业工人创业;而第二种类型适合大学生创业。他们既具有相对性,又能够相互转换。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我们要适时地调整这两种类型的微型企业,必要时要促进它们之间的转变。

微型企业范文2

2012年,小微企业的日子的确不好过。欧美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低谷,亚洲的经济受外部环境拖累,增长有所放缓,加上目前“三高两难”的市场局面(生产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税负高和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越来越严重,大量的小微企业在瑟瑟的经济寒风中艰难度日。尤其在广东、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湖南、四川等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受出口订单的减少,小微企业的日子尤其难过。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到底在何方?

【 事 件 】

小微企业生存环境严峻

2012年7月31日,由易才集团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提供商CHINA HRKEY联合主办的“探寻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之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主办方同时正式对外了行业报告《2012中国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该白皮书指出,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32%的企业表示技术人才是目前招聘的难题。在员工离职原因的调查中,22%的员工是因待遇低而离职的。

2012年12月9日,由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小微企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主题为《2013:小微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马骏在论坛上提出观点,要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改进机制。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三项:小微企业参与的决策机制、建立第三方主导的政策评估机制、小微企业的申诉机制。

2012年12月1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了涉及我国东中西部7省、18市、118家小微企业的调查报告——《中国小微企业生存报告(2012)》。调查结果显示,小微企业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2012年,面临着共同的难题:成本上升、用工难、融资不易且贵、市场竞争激烈、政策玻璃门等。

目前,众多的小微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而处于盈利状态的小微企业基本为拥有独家产品或者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指出,目前小微企业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以及经济效益恶化的困境,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是一个长期的进程,也是企业面临最重要的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提。

【 背 景 】

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

小微企业是新经济时代最具活力的商业单位。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小微企业共计1158万家,占目前注册企业数的9成。我国西部10省市的小微企业超过160万户,占全国企业实有总户数的16.16%;中部9省市的小微企业超过22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22.24%;东部12省市的小微企业超过6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61.6%。从地域上看,我国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福建等5个省市。2011年,小微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实现全国企业利税的40%。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2亿,因此中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就业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2012年2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并明确指出,小微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小微企业的成长动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动向最好的晴雨表。虽然小微企业的资本动态无法在股市中实时反映出来,但小微企业对市场的把握最为敏锐,动作最为灵活。根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目前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平均规模只有13人,平均寿命仅为2.5年。小微企业创新欲望强烈。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的调查,面对2012年的困局,开发新产品成为小微企业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时首选的应对之策,超过一半企业(51.9%)都在通过开发新产品以应对经济困境。由于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正处于缓慢成长期,这些企业更需要政府的扶持。而为了帮助小微企业,同时也为了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从2011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密集推出扶持措施,帮“小微”摆脱成长的烦恼。

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

2012年4月,广东省中山市政府提出要求积极帮助小微微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组建小微企业产业联盟,鼓励商会和行业协会建立价格协调机制抱团竞标。中山市财政统筹1000万元,支持小微企业参加中国小微企业博览会以及各项广货市场开拓活动,并要求中山市应当预留本部门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

2012年一季度,青岛市政府集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7个文件,着力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临沂市市长现场选定200家有融资需求的小企业,协调14家银行给予综合授信10亿元,全部实行基准利率。

2012年5月,辽宁提出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落实出口企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政策,降低小微型企业出口贸易成本;改善和加强对小微型出口企业的服务;提高政府采购小微型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等等。

【 案 例 】

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

调查显示,在企业发展最需要解决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因素中,资金问题占到近6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12月出具的报告显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非常突出,选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企业经营者占51.8%。由于资本具备其他因素所不具有的杠杆效应,在竞争激烈化并高度资本化的今天,融资难题不予解决,就会严重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比如支付高工资就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人才和招工难题。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原因包括小微企业自身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单一、产权不明晰的缺陷,贷款风险偏高,缺少一些法律法规外部政策配套措施等。

在这里我们以北京市最具活力的小微企业聚集地——中关村为例来介绍地方是如何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的。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中关村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94%以上是小微企业。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达到1.9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的高速发展。每年中关村有超过2000家企业创办和消亡。从这一点上讲,中关村是北京市乃至中国经济创新活跃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早在2009年,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与银行、创业投资和中介服务等机构共同搭建中关村创业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资源,打造统一融资服务申请通道,促进有效融资需求的形成。平台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以网上申报和实地培训结合的方式,提供快速、高效、综合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为了帮助中关村的小微企业融资,2011年10月以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将5000万元自有资金作为投资小微企业的专项资金。2012年4月,中关村发展集团与10家小微企业签订投资协议,通过“投保贷”联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联合海淀区、昌平区政府与中关村北部产业带的13家企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通过“政企投”联动,缩短项目落地周期。中关村集团对这23家企业投资1.44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1.14亿元。中关村发展集团对这些小微企业的投资,带动了中海投资、日本三井公司、北京银行、相关区县引导基金等机构的资金支持,为企业长期融资打下了良好信用基础。

2012年2月,建行北京中关村分行推出园区及区内企业独享的金融产品服务方案。其中,“梦想之路”系列包含“房贷通”和“诚贷通”两种信贷产品。

2012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加入到“信贷创新中关村”的活动中,并意向授予中关村示范区高科技企业500亿元授信额度。“信贷创新中关村”系列活动由中关村管委会会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市金融局、海淀区政府等部门联合发起。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中关村核心区设立了16家信贷专营机构,开展了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创新试点。

在不断的金融支持和政府的帮助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中关村科技金融工作已经成为北京金融工作的新亮点。中关村管委会2012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拉动下,前十月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规模超过1.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实现工业总产值4732.3亿元,同比增长14.2%,约占全市四成。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关村上市公司在国内主板为51家,国内中小板32家,国内创业板62家,香港24家,纳斯达克29家,纽约交易所19家。预计2012年全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2.3万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有望达到20%。

而在中关村的经济组成中,具有新经济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增长。前十月,中关村规模以上的200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总收入3775.7亿元,占示范区总体的两成以上,近五个月增幅保持25%以上。其中,设计服务业表现抢眼,近五个月总收入均较上年同期实现了翻番增长。

金融与技术是支持小微企业成长的支柱。中关村实行了专业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帮助小微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挖掘、申请、转让、维权、预警分析、战略研究等。前十月,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92.5亿元,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2430件,同比增长21.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178件,同比增长27.7%。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砚指出,知识产权托管是快速提高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据悉,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将尽快出台《知识产权托管办法》,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继续开拓托管范围并丰富托管手段。

从以上中关村的管理经验可以看出,银行机构、政府机构必须密切关注企业的需求。银行机构要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改革创新传统的信贷操作模式和流程,真正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还需要进一步拓宽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范围,不但提供贷款和债务性融资产品,还要在结算、理财、财富管理、投行、财务咨询等方面进行创新,把卖产品转向为科技型小微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方案。而政府机构则需要树立与小微企业客户共存共荣、同舟共济的理念,合作共赢、相互促进,为小微企业牵线搭桥,同时提供多种服务,为用户搭建便捷有效地信息查询系统。

【 启 示 】

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小微企业崛起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微企业的崛起。小微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在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繁荣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十报告提出,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彰显了中央对小微企业的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繁荣也事关“十二五”时期就业优先战略、居民收入目标能否实现。

小微企业的大部分是创业型企业,但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创立普遍缺少创业培训,以至于小微企业创立之后普遍缺乏营运项目、营运的技能和经验。在美国,70%左右的企业在创立之初曾得到过美国小企业局(SBA)的资助和辅导。在我国台湾地区,绝大部分小微企业特别是资讯科技企业都得益于创业综合辅导计划。所以未来我国政府需要对小微企业实施创业辅导,帮助创业者形成自己的创业项目构想,并对其未来企业的产品、客户、市场发展前景和商业模式等作出明确的定位和发展规划。

微型企业范文3

目前,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发展群体,因受制于规模小、资源匮乏、研发能力薄弱等因素,多数发展缓慢。同时,我国有相当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小微企业及大中型企业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互补发展规律和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协同创新;联盟

一、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共生联盟

(一)共生联盟的模式研究企业联盟分为技术制造联盟(比如合资、技术转让等)和共享联盟(比如共享人事培训、市场营销、广告等)AnatBarNirandKenA.Smitb(2002),结成联盟的企业通常在一定意义上称作贡献伙伴。在对中山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研究中,许彤、李中全(2015)提出了产品联盟、技术联盟、非竞争性联盟、股权联盟四种共生联盟模式,认为通过多样化共生联盟可以达到提升企业角逐力的效果。赵婷婷、冯德连(2011)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特殊性,将中小微企业和大企业的共生联盟模式分为点点、点面、面面、生态工业园和虚拟型模式,并在交易费用的基础上,对这几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黄泰岩、金铁鹰(2008)认为,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间的共生联盟分为独立型和依附型,大中型企业可以帮助小微企业嵌入到它们的产业链中去。

(二)共生联盟的成因研究Dyer(1997)在早期单联盟研究中指出引起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主要因素是降低成本、获取价值、提升竞争力等。这些因素可以在某一程度上对共生联盟的存在进行解释(Wassmer,2010)。但共生联盟并不仅仅是对单个联盟做加法,因此,学者们对共生联盟的成因也进行了探讨。Lavie(2007)认为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与小微企业的联盟来获得更多可操控性的资源,并且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来提升自身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从资源依赖理论来看,大中型企业会更加偏向于跟资源丰富的小微企业联盟,但Eisenhard(t2009)表示资源依赖理论并不能解释大中型企业与资源匮乏的小微企业间的联盟现象,创业导向也是共生联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Wassmer,2010)。此外,还有学者从两权分离的层面来分析共生联盟的成因。Reuer和Ragozzino(2006)发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共生联盟组合的形成,企业倾向于在享有所有权较少的情况下选择与其他企业的联盟。

(三)共生联盟的影响作用研究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通过差异化资源的互补能激发新能量。JohnHagedoorn(2002)认为通过企业间的研发层面的合作有助于增加短期战略柔性即灵活性,比如通过相互激励可以减少整体的研发预算成本。М.В.拉德琴科和Р.Г.列昂季耶(2009)对俄罗斯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共生联盟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联盟可以制约垄断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小微企业能够填补大中型企业不擅长的市场空白,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可以在资本原始积累和私有化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从而承担起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担。罗哲(2005)认为受资源趋向效益的影响,通过共生联盟方式受益而成长的企业个体会对组合外资源产生吸附作用。Mour(i2012)发现不同共生联盟模式下的组合会对资本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本市场倾向于给非同类型和非同职能类型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间联盟提供更加丰厚的回报。而Hoffmann(2007)研究表明,大企业与小企业间的联盟不管是间接还是直接方式都有几率导致协同和冲突。

二、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协同创新

(一)协同创新的动机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它们内在的弱势不仅仅是资源、资格条件等方面,还有通过规模经济学习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Chesbrough(2003)。NolaHewitt-Dundas(2006)研究表明,虽然大公司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开发能力,但这些可以通过规模不经济克服,事实上,沃森的结论指出大中型企业的相对优势主要是材料(规模和范围,财政和技术资源等经济体),而那些小公司大多是行为(创业活力,灵活性,效率接近市场,动机),通过联盟组合中的协作创新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促进效益涌现。赵立雨(2012)认为,协同创新能够使大中小微型企业达到资源信息技术共享的状态,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组合内效率的提升。目前,也有越来越多学者将其深入到网状创新层面的研究,江积海(2009)指出,协作创新可以使得联盟内大中型企业以低成本、短时间实现成果,确保经济实体在各个节点上的创新契合系统化的要求。

(二)协作创新方式及其他影响因素胡源(2012)认为联盟下的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是企业在组合中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种特殊方式。透过博弈论来看,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主要表现为合作博弈创新。当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差距过大时,大中型企业允许的技术或知识溢出率偏高,便倾向于不合作;而小微企业则相反,小微企业允许的技术或知识溢出率偏低,小微企业会更倾向于合作。М.В.拉德琴科和Р.Г.列昂季耶(2009)认为就市场情况来看,大小企业合作方式可以分为特许经营、风险融资、租赁等。小微企业在创新项目引进与尝试方面优于大中型企业,从而可以填补大中型企业不擅长的领域,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他们认为小微企业不存在大中型企业中存在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划分问题,能够更快适应经济发展。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赵立雨(2012)指出协同创新在企业技术扩张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并通过对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分析提出了网络层面技术扩张的模型等;高伟等(2012)认为创新的获取和接受能力与协同创新效应呈正相关的结论。

三、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及政府引导研究

(一)协作配套的现状研究有学者认为,对小微企业来说,由于有限的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协作配套对提高它们的创新绩效很有帮助AnnemienJ,PetraC(2012)。通过企业间的纵向合作模型,MaríaJesúsNieto和LluísSantamaría(2010)指出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技术层面的协作可以提高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且小公司的合作边际效应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而这个研究结果也与Audretsch和Vivarell(i1996)在意大利的研究相一致。此外,他们还认为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的这种垂直型的协作配套会比小微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合作创造更多的可能,但现实中由于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间不平等和不平衡问题的存在还是会有一定的阻碍Blomqvist,Hurmelinna和Sepp•nen(2005)。张超(2014)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指出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存在的问题,大致归纳为发展不均衡、配套能力弱、对接渠道闭塞、管理水平低、政策激励不足等。王玲杰(2014)提出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进入大中型企业产业链配套体系,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攻关、联手开发等方式,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既有利于解决单个小微企业研发力量有限的问题,又利于形成技术集聚优势,进而逐步形成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为纽带,大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合作双赢的协作发展态势。

(二)协作中政府等中介的引导研究许彤、李中全(2015)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分析得出政府及相关部门促进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建立联盟关系的相关措施。М.В.拉德琴科和Р.Г.列昂季耶(2009)认为在实践中,小微企业要在保留自己经济法律双独立,有机地融入大中型企业当中。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这些举措也得到了国家的鼓励,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大中型企业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的资金提供税收优惠。刘铭(2006)针对辽宁省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发展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协作具有较高的投人产出比较效益,其中大中型企业是关键启动源,地方政府要担任好引导和桥梁的角色,与此同时要发挥主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大小微企业协作配套工作的重大意义。赵永杰(2010)认为政府在促进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合作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激励、创造环境、经营培训等。张胡、刘石兰(2003)提出应加强政府对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引作用,完善包括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推动以协同创新中介机构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姚莉(2003)认为中介机构在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间缺乏沟通媒介,主动提出联合的情况很少。因此,由于中介机构能将大小企业和当地机构提供的支持在各个方面协调好,所以可以充当纽带作用。

四、评述和展望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发展面对诸多障碍,迫切需要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分别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实现共同进步,而我国小微企业在自身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大中型企业的带动作用能够更有效地缩短创新周期,抵御风险,增强竞争力。目前,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共生联盟、协同创新、协作配套及政府引导等方面,国内外关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研究中涉及到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带动作用的研究较少,但是理论框架与重点内容初步显现,这对以后进行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带动作用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比如大中型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风险测量以及具体考虑产业或行业异质性的带动效果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胡源《:产业集群中大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合作博弈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22期。

[2]赵婷婷、冯德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类型与优化研究》《,税务与经济》2011年第4期。

[3]王玲杰:《科技型小微企业带动区域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

微型企业范文4

从战略高度重视小型微型企业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2011年6月,在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四部门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第一次提出微型企业之说。二是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泛。目前我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约11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约3600多万户。三是新划型标准确定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划型标准范围参照执行为个体工商户应属微型企业范畴,国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普惠性政策也应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群体提供了政策依据。四是按照新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微型企业从业人员占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部法人企业从业人员的38.7%,三分天下有其一。五是按照新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标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减少约40%,小型微型企业数量得到显著增加。六是量大面广的小型微型企业群体在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培育企业家创业成长、加快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中央频出“重拳”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中央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定向政策和专项措施,主要有国务院的“国九条”、“国四条”,银监会的“银十条”及“银十条”补充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营改增”改革试点方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免征3年管理类、登记类等22个行政性收费通知等。这些政策措施中一大亮点是中央财政出资150亿元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解决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9年来国家层面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和无的问题。即便是每年30亿元,5年到位,其意义为各地方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供政策依据。银行发行小型微型企业专项金融债更是惠企力作,为中小银行找准定位和加快发展提供了机会。

实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政策环境优化的良好预期。

开展《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制度立法后评估工作补充和完善扶持微型企业的法律法规,为微型企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

应将微型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制度的范畴。工商管理部门应在实施《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中,尽快出台个体工商户升级企业的鼓励办法和实施细则。

微型企业范文5

关键词:小型微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并不只是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事,现在,知识产权已经渗透到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甚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只要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不可避免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小型微型企业规模实力均很小,如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如果产品涉及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引起官司,可能引来灭顶之灾。知识产权可分为专利权、商标权和包括计算机软件在内的著作版权。小型微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可以通过申请并获得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不受侵犯,同时通过技术转让方式来扩大生产。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定本企业知识产权技术发展战略目标,以求得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有形资产被侵害可以主张返还财产、知识产权一旦丧失,技术就进入公有领域,人人可以无尝使用。企业知识产权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事后补救机制,要加强知识产权日常有效的管理。小型微型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首先,要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并将该战略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将对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并制定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企业所涉及的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均要加强管理,还要与企业员工签订知识产权保密合同。对于以知识产权为生命线的企业来讲,加强知识产权的保密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保密制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要求员工保守接触到的企业的商业秘密,并禁止员工在职期间或是离职后的一定期限内从事同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小型微型企业最好是也要建立一个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配备专门的、了解企业和行业技术状态、拥有良好的知识产权素质及法律素质的高级管理人员。

其次,必须融合知识产权与经营管理,将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摆在适当的位置。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所对上要了解企业最高决策的意图,对下又能与企业研发部门与生产经营人员紧密联系和配合,形成贯彻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综合管理体系。

小型微型企业规模小,资金薄弱,较弱的自身实力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决定了它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新,并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企业创新模式类型包括基础发明创新、核心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二次改进创新、产品外观设计创新。世界上最新的发明创造,都可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企业应该在对新产品立项目时,注意运用专利文献,进行相关专利情报检索分析,避免企业的重复开发,同时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起点,而且能节约科研开发经费和时间。小型微型企业应当积极与科研能力强的大专院校、研究院或个人合作,对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改进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此外,对别人已经获得专利保护的技术可以作二次开发,注意消化吸收已有技术优点并分析其不足,做出改进,相比较而言,改进创新更注重于工艺和产品的研究开发。集中力量集中在中游环节,从而使得改进创新的成本低于原创发明的成本。通过二次开发改进,并把改进部分尽早积极的向国内外申请专利,以便获得最大范围的保护。二次开发获得的专利技术被称为从属专利,别人的专利技术被称为是基本专利。基本专利大都是要花费大量资金取得,虽然小型微型企业不可能自己取得基本专利权,但可以在基本专利的取得从属专利,如果没有得到基本专利的许可,从属专利没有进行商业开发和经营的权利;同样,如果没有得到从属专利的许可,基本专利也很难进行商业化运作。以前,日本很多中小企业,就是大量在美国人的核心专利技术上,进一步开发许多从属专利,达到与美国专利权人交叉许可换取技术使用权,小型微型企业通过小的代价二次开发获得从属专利,也是有效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一种可行方法。

企业可以将自身的知识产权技术进行有条件转让,可以将资金、技术或是股权等作为条件转让技术。将资金作为转让条件可增加公司收入,加速公司发展;以技术作为转让条件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对约占10%的关键技术采用技术秘密保护。为了长期独占市场,这类技术绝对不转让;20%左右按重大专利管理,只在风险小、回报高的情况下转让;50%为一般专利,只要使用费合理,就可以发放许可证;20%为科研副产品形成的附加专利,很容易发放许可证。

小型微型企业还常要面对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现代社会的全部新技术,几乎都是发达国家创造并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为了加快发展步伐,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就要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但前提是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承认人家的知识产权,消除侵权行为。小型微型企业大都会仿制他人的产品,看市场上产品热销就跟风做,仿制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侵权,这时一定要事先做好产品的知识产权管理,建立专利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企业接了出口订单,也可查下出口产品在出口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状态,以免被海关查处。2011年江西省南昌市有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企业,为国外生产一种保险杠,由于不知这种保险杠广东省有家企业申请了中国专利,在南昌企业大量生产并出口后,被广东省的专利权企业告上法院,不得不花大价钱转让其专利技术。

小型微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要经常关心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政策,以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帮助,国家已经在法律、资金(如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项贷款)、财政税收、信贷担保、信息咨询、促进技术转移等各方面对职 企业的技术创新予以支持。国务院最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还出台了《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11]104号),只有用活国家的政策,就可以更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很多省还出台了扶持发明创造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江西省提高了对科技创新对象的奖励标准,奖励对象包括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优势技术创新团队、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发明专利、中国名牌和江西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着名商标获得者。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利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专利申请及专利保护、预警应急与维权援助。小型微型企业面对的是更加开放的环境与更加激烈的竞争,只有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从而制定适合本企业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杨建君.企业专利工作.专利文献出版社,1994,3.

微型企业范文6

[关键词]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

1创业型小微企业概述

1.1创业型小微企业概念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这一概念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小微企业在税收上的概念和其他企业略有不同,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是指资产总额,工业类型企业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类型企业不超过1000万元;第二体现在从业人数,工业类型企业不超过100人,其他类型企业不超过80人;第三,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这是三个方面——税收指标。符合以上三个要求的就是税收上说的小微企业。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很大发展,小微企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创业,是一个探寻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服务和发挥其潜在价值的过程。为达成创业的目标,花费无数时间、付出艰辛努力,并且承担随之而来的财务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舆论的风险,追求金钱利益的回报、个人成就的满足。创业型小微企业就是在创业的基础上,结合小微企业的行业特点、结构差异、管理方法捕捉市场机遇,发挥创新的作用,创造出使人类生活更加便利、更加高效、更加节能的新型小微企业。

1.2创业型小微企业的特点

1.2.1人力资源方面因为创业型小微企业是以家族为本位,故企业毫无管理秩序及理念,更倾向于家人的日常交往,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也缺乏对员工定期的培训,所以创业型小微企业的人岗匹配度还有待提高。并且,企业想立足于市场,就要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由于员工的专业能力缺乏针对性,不能开展及时有效地员工培训,最终会出现企业文化混乱,员工的精神面貌萎靡、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

1.2.2运行过程方面创业型小微企业的企业结构更倾向于家庭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管理者的独断专行,企业的运行都由管理者一个人进行决策,问题是管理者多数文化素质水平并不高,会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故而其在管理决策上往往不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对待事物的发展,容易受旁人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致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

1.2.3金融支持方面创业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亲戚、朋友和熟人,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所以现在有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增添了许多与小微企业财务状况相匹配的项目。

2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现状与存在问题

2.1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是创业型小微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持续提升创业型小微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力资本聚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创业型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培训持续性强、回报高等特点。但由于企业存在认识不足、培训经费短缺及内部师资等问题,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往往或流于形式,或有名无实,大大影响和削弱了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的作用。因此,创业型小微企业对员工培训体系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实用化的需要十分迫切。

2.2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忽视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创业型小微企业培训体系构成不完整,基本没有专门的员工培训部门,培训工作大多由企业各个部门自行考虑和安排。创业型小微企业虽有员工培训制度,但大都不完善,企业都是轻考核、重形式,仅仅把员工培训当作是一项指标,指标达成就好,没有及时做出培训总结,也不会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受训者在工作上具体应有哪些修改和提升、程度应如何、以后的培训需要进行哪方面的加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管理者总是模棱两可。其结果就是企业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往往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无法与市场的发展步伐接轨,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2.2员工参训积极性不高员工培训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员工缺少长期的规划,也没有认识到岗位竞争的重要性。员工岗位相对稳定,使得创业型小微企业的员工还没有认识到企业为他们提供的培训其实是一种变相福利,反而误认为这种培训是在浪费工作时间,继而把培训当做指标来完成或者直接选择放弃。还有一些问题表现在培训效果方面:目前有一些创业型小微企业的培训实际上都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主要两个原因是有的创业型小微企业开展的培训活动过于繁琐复杂以至于员工无法及时掌握消化,还有就是有些培训项目在其针对性方面做的不到位,导致部分员工觉得培训对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工作效率没有多大实际用处。

2.2.3创业型小微企业培训成本有限创业型小微企业虽然极度需要人才,却因资金链小却难以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及精力到培训当中。企业的人才发展首先要聚焦于人才的“选用”,然后才是“育留”。创业型小微企业还处于求生存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比起大企业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创业型小微企业的薪酬竞争力又确实无法与大企业竞争,所以很容易造成“饥不择食”的情况,导致岗位不胜任或人才流动所造成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给创业型小微企业带来危机。因此创业型小微企业资金链小、培训成本有限成为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问题。

2.2.4培训监管不利,缺乏长期激励机制现阶段的许多创业型小微企业培训工作管理机制过于繁杂,监督手段不力,员工培训经常是有始无终,相对于最重要的培训效果,企业更看重竟是前期准备。培训计划一旦开始施行,高层管理人员就很少有人过问,直到培训结束时简单测评一下,作为此次的培训成果。这种流于形式的监管,使培训效果不能得到有效分析,对于员工培训工作的下一步开展有害无益。由于创业型小微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薄弱,致使一些管理者过多地看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员工的长期激励,很少采用员工持股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等长期激励措施,使许多员工工作积极性被扼杀,导致创业型小微企业出现竞争力下降、生存时间短等问题。

3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的具体策略

3.1加强领导层对员工培训的重视

部分创业型小微企业领导者认为培训就是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人员的责任,也有些创业型小微企业只重视基层操作人员的员工培训。其实,要想把员工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加强领导层对员工培训的重视。企业最高领导层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人物,为了使其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培训应从最高领导层入手。通过中、短期的阶段性学习,培训研讨会或国内外参观考察等方式,使领导层了解本行业最先进的管理知识,使其扩大信息、开拓视野、善于经营,使其深切了解到员工就是企业的基础,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就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3.2将培训结果与绩效挂钩

为了将培训结果与绩效成绩挂钩,员工培训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计划的实施及成功必须有完善的员工培训战略保证,二者都要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员工培训中,可通过不同的培训方法、考核机制、评估手段,科学系统的把薪酬福利的提升、工作职务的变迁、工作环境的改变、等绩效结果与培训成绩相挂钩,在管理机制上突破陈规旧章,在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员工内在活力,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建有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培训体系和用人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做到不同的贡献就有不同的薪酬,全方面体现同工不同酬,同酬必同效的创业型小微企业薪酬绩效结构。

3.3构建基于E-HR系统的培训体系,实施共享人力资源部计划

创业型小微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度非常高,却因资金缺乏难以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及精力到培训当中。所以导致岗位不胜任或者人才流动所造成的成本居高不下,最终给企业带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共享人力资源部的计划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辅助以E-HR培训体系,可有效减少创业型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尤其是员工培训方面。通过共享人力资源部计划小微企业可以与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获得专业的服务,享受到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在员工培训、招聘渠道、劳动关系、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支持。不仅降低了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也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才招聘难题。

3.4建立具有创业型小微企业特色的长期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首先要满足当前生产经营的迫切需求,其次要具有战略发展眼光,最后还要对做到市场变幻的未雨绸缪,要为创业型小微企业的未来成长做好人力资源方面的战略储备。在所需的人、财、物等方面,“长远”和“近期”这两个目标在决策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冲突,为长远筹划的激励项目可能既费时费力又不能立见成效,但我们必须要把眼光放得长远,因为只要人才发展方向预测准确,经过培训的新型人才必将在未来新一轮的竞争中创造出无可比拟的巨大经济效益。要制定出符合创业型小微企业结构特点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要立足当下,还要兼顾未来,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保持连贯性。为了制定科学系统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应对组织人才资源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并且全面考虑到组织的经营结构特点、近期生产目标、长远发展规划,及行业人力资源变化趋势等因素。要对长期激励计划的目标、方式、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系统、广泛细致的研究。通过制定和执行激励计划,保持激励的制度化和连续性。企业还应建立激励效果的追踪检查方案,并根据生产经营的变化,及时对激励计划做出相应的修改。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静.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N].新晨报,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