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的故事范例6篇

心态的故事

心态的故事范文1

一、可能导致事故的心理状态

根据事故心理学的研究 ,事故当事人在步入事故歧途前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较为普遍和重要的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方面:

投机心理:因图省工省料或者是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工作进度 ,而采取投机取巧方法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明知那样做会有危险,但又认为不一定碰巧会出事,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不妨再碰碰运气冒冒险看,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因对某人某事有反感,不服气,不卖帐而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当某人要他这样,他偏要那样,对着干的心理状态。

错觉心理:这是因生理毛病、心理故障及环境因素等造成的错觉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通常导致不自觉的动作或者行为。

麻痹心理 :安全警觉性差,自以为绝对太平,态度满不在乎,麻痹大意。

此外,还有逞能心理、违心心理、从众心理、盲目心理、疲劳心理等。还有一些像心理定势、心理挫折和心理激奋及白日梦现象等也可作为特殊事故心理来研究。

二、事故心理的预防与消除

预防与消除事故心理的基本原则是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治本:就是从消除事故心理的起因着眼,从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着手,努力促使全体职工提高安全意识,加深安全情感,端正安全态度,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心理素质,改善群体安全氛围。治标:就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在上岗前和作业过程中,随时向工作人员发出安全忠告和指令,从而抑制事故心理的发展,防止其转化成为不安全行为。

首先是要搞好井下生产设备本质的安全化 ,从而可从直接接触到的设备的安全性上减轻劳动者的心理负担和紧张程度。如在运输车上安装自动防撞器 ,在罐笼上安装自动防坠安全钢丝绳卡等。其次要优化工作的环境条件,使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心情相对放松,操作方便,从而减少干扰,避免误操作等。第三,要建立一套直接与心理安全挂钩的安全管理制度,从而在行为上制约事故心理的产生与发展。要建立的心理安全管理制度应从基本的劳动组合、职能培训、行为规范、行为实施、检查监督、安全竞赛、奖惩激励等方面入手 ,使劳动者有章可依,有章可循,起到安全导向的作用。第四,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自觉性和积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心理素质的响应调整。形成我要安全,而不是要我安全的理念,造成人人要安全,处处讲安全的矿区群体安全文化气氛。

三、已发事故造成的心理影响的矫治

在煤矿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也会有不少的工作人员在事故现场,目睹事故的发生,其心理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员工心理影响也肯定比较严重,如果只是采取一般心理安抚或其他消除措施不能真正的消除心理压力,那么可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疗法来进行矫治。对于那些对安全抱无所态度,患有麻痹、取巧、冒险、逞能等心理顽疾,常常故意违章作业的工作人员,要有目的地组织他们重大事故的现场或录像、图片展览,让他们耳闻目睹事故的悲惨情景及死者亲属的悲伤痛苦,从而激发他们对安全的责任感,改变他们那种心理上的弱势。但采用此法应注意适度,不能因矫枉过正而产生负面的影响,给员工增加额外的负担。对患有严重事故心理的人,适当调换工种或岗位,让其在新的安全氛围相对较好的环境中逐步进行事故心理感化。特别是对那些事故当事人,因其受的刺激太重、挫折大,采用此法能收到更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心态的故事范文2

我国台湾、澳门地区刑法秉承大陆法系既德日刑法学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认为犯罪构成要件包括该当性、违法性与有责性,而有责性又包括责任能力(如年龄、精神状态等)与责任条件,其中责任条件就主要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态——故意与过失。香港刑法受英美刑法影响,认为构成犯罪需要犯罪行为与犯罪意图两个因素,犯罪意图作为犯罪人实施社会危害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放任、轻率和疏忽。而大陆刑法虽受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影响颇深,但又接受了前苏联刑法学中大量研究观点。因此,台、港、澳及大地关于犯罪故意与过失的理论大体上一致,而又各具特色。

一、故意

(一)故意的概念

台湾《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了故意的概念:“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明知并有意使其发生者,为故意。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预见其发生而其发生不违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论。”

澳门1996《刑法典》第十三条规定:“一、行为时明知事实符合一罪状,而有意使该事实发生者,为故意。二、行为时明知行为之必然结果系使符合一罪状之事实发生者亦为故意。三、明知行为人之后果系可能使符合一罪状之事实发生,而该行为人行为时系接受该事实之发生者,亦为故意。”

大陆《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是故意犯罪。”可见,大陆刑法典也通过故意犯罪的定义来揭示了故意这一主观心态的法律内涵。

香港刑法对故意虽无成文法规定,但从其判例与有关法律中,可以推论出香港刑法中的故意包括故意与放任两种心态。其中的“故意”相当于大陆刑法中的希望,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自觉希望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或自觉希望发生某种特定结果;其中的“放任”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的性质并自觉去实施这种行为的心态。

(二)故意的内容

一般来说,故意包括认知因素与意志因素两项内容。在这一点上,台、港、澳及大陆刑法界的认识比较一致。

(1)认知因素

台湾、澳门刑法理论将认知因素概括为“知”的要件,强调行为人对犯罪事实有明确的认识,即行为人必须对全部构成犯罪的事实都有认识才具备故意。其认知内容主要包括:主体、行为、行为之时期、行为之情节、行为之客体、行为之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联络关系及其他法定事实。台湾刑法界多数学者强调对犯罪事实的认知,认为只有在结果犯中行为结果才属于故意的认知内容。

大陆刑法认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明知是认知因素的核心内容。《刑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对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结果的明知。大陆学者一般认为犯罪故意应当认识的因素包括:行为性质、行为客体(行为对象)、行为结果、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法律规定的其他事实(如禁猎区、禁猎期等)。此外在一些特殊的犯罪中还必须要求犯罪人对某些情况的明知,如窝赃罪中对赃物的认知等。总的来说,大陆刑法对认识因素强调对“危害社会结果”的认知,并且,不象台湾刑法那样将行为主体也作为认知因素内容之一。

香港刑法对认知因素虽不象台湾、澳门及大陆刑法那样研究深入,但香港刑法学者认为认知因素内容包括行为、行为结果及行为伴随状况。其中,“对结果的预见问题一直是判例法中故意争论的中心,焦点是对结果的预见应达到何种程度。”可见,香港刑法也强调对行为结果的认知。

(2)意志因素

犯罪故意中的意志因素主要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必然或可能导致危害社会结果的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它是犯罪人主观恶性的决定因素。

台湾及澳门刑法理论将意志因素概括为“意”的要件,其含义是行为人对已经认识的犯罪事实有使其发生的“决意”。进一步说,行为人对犯罪事实有明知或预见,有使其发生或任其发生的意思。如台湾《刑法》第十三条中,“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明知并有意使发生者”规定了直接故意,“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预见其发生而其发生并不违背其本意者”规定了放任其发生的间接故意。

大陆刑法犯罪故意中的意志因素是行为人在明知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的基础上,决定实施这种行为的主观心态,即希望与放任。希望是犯罪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积极追求的态度,即犯罪人积极实施一系列的犯罪活动来实现其犯罪目的。放任是行为人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也不明确表现出确实不希望甚至阻止其发生,而是有意纵容其发生。希望与放任这两种意志因素体现了直接故意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之间主观恶性的差别。

香港刑法中故意的意志因素在判例中也基本体现为希望与放任。在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其危害结果是希望发生的态度;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的放任心态可表现为两种:第一种是虽然特定结果不是行为人的目的,但他预见其必然发生;第二种是尽管行为人的目的不是要造成某种特定结果,但他预见这种结果必然从他的行为中产生。

二、过失

台湾《刑法》第十四条规定了过失的概念。“行为人虽非故意,但按其情节应注意,并能注意而不注意者,为过失。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虽预见其能发生而确信其不发生者,以过失论。”

澳门《刑法典》第十四条规定:“行为人属下列情况,且按情节必须注意并能注意而未注意的,为过失:a、明知有可能发生符合一罪状之事实,且行为时并不接受该事实的发生;b、完全未预见符合一罪状的事实发生的可能性。”

大陆《刑法》第十五条也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从上述内容看,台、澳、大陆三地刑法关于过失的法律规定大同小异。台澳地区刑法强调的“注意义务”与大陆强调的“预见义务”其本质含义是相同的。并且三地都将过失区分为有认知的过失(过于自信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疏忽大意过失)。

心态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电力系统;损失负荷;安全防御;动态监测;系统安全;隐患事件;故障事件

0 引言

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是指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如出现特定可承受事件,不致引起损失负荷、系统元件的负载超出其定额、母线电压和系统频率超越允许范围、系统稳定破坏、电压崩溃、频率崩溃或连锁反应的能力。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有正常安全状态、正常不安全状态(意味着此状态下系统存在安全隐患)、紧急状态(即系统发生故障的状态)、极端紧急状态(即系统濒临崩溃边缘)等,电力系统安全防御就是针对这些系统运行的状态制定相应的措施,消除故障,特别是防止其扩大为大面积停电事故。可见,时时掌握系统运行的真实状况是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的必要前提条件。

1 我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不利因素

1.1 全国联网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

主要反映在:

1)动态稳定问题趋于严重。电网互联后,如果采用的是交流远距离大容量送电形式(特别是送端发电机采用快速励磁系统时)或交流弱联方式,易产生区域间的负阻尼或弱阻尼振荡模式,造成互联系统的低频振荡及动态不稳定。

2)出现新的安全稳定薄弱环节。电网互联后,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发生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的薄弱环节,例如某些断面稳定水平下降、或者易发生电压不稳定等现象,特别要关注相对较弱的子系统或处于输电通道中间位置的子系统。

3)对负荷特性的影响更为敏感。电网互联以后,随着同步互联电网规模的扩大,在系统发生扰动后,易产生电压和功率的摇摆与振荡,负荷特性的影响更为敏感,尤其当振荡中心靠近负荷中心时更是如此。

1.2 电力市场化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影响

主要反映在个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上。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只有对自身利益的无限追求,各利益主体才能生存发展。就目前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形势看,各发电厂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不顾电网安全需要,根据电价波动恣意多发或少发电量,从而导致某些输电线过负荷或者人为造成供电量不充裕的现象,甚至出现发电侧的垄断现象;在电网故障出现低频等危急状态时可能考虑到自身发电设备的安全早早将发电机退出运行,这对处于危急状态的电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各市场主体依据一定的合同,若故障造成切机或切负荷,电网将给予一定赔偿,这使得电网调度员在事故下实施控制措施不能再象以前那样果断坚决,这对电网事故处理也是不利的。

1.3 其它不利因素

1)电力供应形势十分紧张。

2)直流输电的负面影响。

3)交直流并联运行电网。

4)没有我国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

2 电力系统安全防御对事件识别的需要

电网调度在电力系统安全生产中居于中心地位。不论是对系统全局状态的判断,还是对系统故障的处理,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肩负电网安全运行职责的电网调度员的角度,研究电力系统安全防御对事件识别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对正在监控电网安全运行的调度员来说,他们最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1)现在电网虽然在正常运行,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是什么,在什么地方?

2)控制中心突然间涌来许多报警信号,可能发生故障了,故障在哪儿?什么故障?

3)系统会崩溃吗?

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

1)若系统存在隐患就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尽快消除以防故障发生;

2)在确定故障位置和类型后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切除故障以防故障扩大;

3)若系统快到崩溃边缘采取极端紧急控制措施以防系统崩溃。

由此可见,为调度员准确迅速地采取安全控制措施,事件识别应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系统正常运行时能识别潜在安全隐患;

2)系统故障时从大量报警信号中识别出系统真实的故障情况;

3)能够识别故障下的系统接近崩溃边缘的危急状态。

3 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中的事件识别

3.1 隐患事件识别

电力系统隐患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中潜在的影响安全运行的不利因素。包括外部隐患(如恶劣天气、外力破坏等)和内部隐患(分一次、二次系统隐患)。若不对电力系统隐患加以识别和预防,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引发故障甚至扩大故障。通过事件识别及时发现表面看来处于正常状态的系统所潜藏的隐患,并在未发生故障之前就采取防范措施,是一种主动性的安全防御办法,可以说是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的首选之策。

3.2 故障事件识别

系统故障时,首先是故障元件的电流和电压等发生突变,由此引起保护动作并跳开相应的断路器。长期以来,由于通信水平的限制,调度中心只能获取保护、断路器两层信息,但断路器和保护装置存在误动、拒动,通信存在信道干扰等因素,故障报警信号难免有错误或遗漏。故障事件识别内容可归结为:判断有无遗失警报并确定之;判断有无错误警报并确定之;判断元件故障地点;判断元件故障类型。迄今大部分现有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可以应用的前提条件是电力系统调度中心可以获得继电保护与断路器动作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这样做从原理上讲是不合理的,有可能引起错误的诊断结果。因此,故障事件识别首先对这些信号进行判别(或者说警报信号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较为成熟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识别故障类型,准确判断故障系统真实状态,为实施故障下紧急控制创造条件。

3.3 故障后果事件识别

一般情况下,故障后果事件有失步振荡、电压崩溃、频率崩溃、过负荷连锁跳闸等。实时在线识别这些危急状态以便采用预定的极端紧急控制措施,应是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有效手段。

3.4 建立电力安全防御事件识别体系

电力安全防御中的事件识别伴随着系统运行的时时刻刻。如图1所示,在系统运行中,若没有模拟量越限、开关量变位信号传到调度中心,则进行隐患事件识别,若识别出隐患,则及时地实施预防控制使系统进入正常运行状态。若有模拟量越限、开关量变位信号传到调度中心,考虑到可能发生如枢纽变电站全停等迅速影响到系统崩溃的极端严重故障情形,首先由故障后果事件识别判断系统是否进入危急状态以及哪种危急状态,并采取相应极端紧急控制策略使系统进入正常运行状态。若系统没有进入危急状态,则由故障事件识别判断是否故障,若有故障时就采用相应紧急控制策略,使系统进入正常运行状态。若没有故障,则警报信号出错或有大的扰动,需进行预防控制,以恢复正常。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后继续进行事件识别。这样,就由隐患事件识别、故障事件识别和故障后果事件识别构成了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中完整的事件识别体系,可以满足电网调度员及时了解系统各种状态真实情况的需要。各县调、地调、省调、网调、国调都设立此系统,可以实现时时掌握全国统一电网真实状态。

4 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国内外屡次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证明了有必要研究新的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理论。电力系统规模庞大,影响其安全的许多因素众多,加之安全问题是一个全局问题,这就启示我们应该用以全局性和前瞻性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思维进行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研究。

【参考文献】

心态的故事范文4

[论文摘要]故事是衡量一个社会正常与健康的标尺;故事是影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生态环境——制度的制约,可以说,故事、制度以及影视间有着微妙的审美关系。

故事是什么?福斯特说:“故事是对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从人类早期开始,人们就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信息,教育他人,从口语到文本到传媒,故事在人类的心理过程中慢慢积淀,并渐渐发展成后来的叙事传统。人们导故事,文本讲故事,影视演故事,这样,故事便长久不衰地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阐释自身的基本方式。

理论家曾为我们总结了两种叙述故事的方式“讲述”(telling)和“展示”(showlng),“讲述”是由一个叙述者来讲故事,而“展示”是由人物直接呈现,尽量忽略叙述者的介入和评论。而本文将试从讲述故事的生态环境之一——“制度”和“展示”故事的方式之一——“影视”入手谈谈其间微妙的审美关系。

一、当故事遭遇制度

可以说,健康成长的人和健康发展的文化需要多种多样的故事,对一种理想的文化生态来说,丰富多彩的故事是必须的。故事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正常与健康的标尺,故事的乏味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世界出了问题。

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哈维尔有句话说:“极权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和其原则上是敌视故事的”。这句话曾经很令人费解。浙江大学徐岱先生在《基础诗学》里解释说故事与专制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原因如下:凡故事都承纳并要求个性,没有独一无二的、互相间可以区别的个人,故事就不能成为好故事。个性和故事像如胶似漆的双胞胎那样不能分离。但是,个性与专制制度却水火不容。不错,我们都清楚,好故事应该要有独特的情节,新鲜的人物,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性质。多样化的故事将造就多元化的人生风景。只有丰富的故事才能让人们的眼界开阔起来,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个性,从而让自己的个性成熟和独特起来。

同时,故事具有道德化的倾向。然而,多元化却是极权制度所痛恨的,专制制度希望的是艺术为政治服务,希望的是所有的人成为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奴隶。在其看来,多元化等于个性,个性等于反叛的可能。难以想象在一个没有故事发生,没有故事聆听,没有故事欣赏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将会何其贫弱?我们可以拒绝一个观点,但不能够拒绝一个故事。回头想想那个让国家几亿人集体疯狂了十年的时期,在当时的专制制度下,人们的个性被磨平。很多故事被禁止,很多故事被隐藏,就连仅剩的八部样板戏情节也单一得很,里面的人除了革命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面对那个故事生态环境畸形和故事思想资源匮乏的时期,不得不令人再次深刻地注视那些故事背后的历史反思与理性回想。

二、当故事淡出影视

几千年的叙事传统在受众心中形成一种心理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使受众在接受故事时都具有一种审美的期待视野。而当故事走进影像画面之后,光与影的结合又给了人们另一个空间去享受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影视作为叙事艺术在当代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停地发掘有趣的故事以满足受众对世界永不停息的好奇心所激发出的审美期待,于是故事成为媒体传播最持久、最普遍的形式。

可以说,故事在影视中的动态呈现满足了人们几千年来享受故事的愿望,而故事在影视中同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几乎是一部影片的内核,它能不断激活人们的欲望和期待。然而,故事却一度成为逆反的对象。3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先锋派电影反故事反情节,他们要求以抽象的图像、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试图使电影“纯化”:而到了60年代的现代派电影中,除淡化情节外,呈现出更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疯狂地“书写”着人类的梦幻和下意识活动,影片往往呈现的是一些一个狂欢的时间之流,而留下的却是沉重的沉思。于是,人们脸上开始挂着“看不懂”的无奈和无所适从的尴尬。而在今天,国内媒体内容的故事情节似乎也有着淡化的倾向。也许是我们的故事生态在长期的积弱之后,影视也渐渐变得脆弱,难以强大。故事艺术性的淡出和人文精神的淡出一时在国内电影届竞相抽苗。在当前影视中,爱与生命这些远离制度和政治意识形态、远离社会基础性现实的故事在武侠电影里被碎片拼凑,如在《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影片里面我们看到的似乎是无主题,无连贯情节的故事,内容单薄而平淡,没有留下多少使人激动的东西。几部影片中的故事都被唯美的自然风光和高超的功夫技巧所冲淡,似乎纯粹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视觉效果和艺术空间化的处理上,忽视了故事性和人文性。或许是由于武侠电影没有过多的文化负担、没有过多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束缚,所以它最能表达英雄艺术的无国界性。

三、故事、制度以及影视

心态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故事;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89-01

项目基金:此论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心理故事在培养初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实效性研究》JCJY131710051的研究成果。

采用“故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能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自信心的同时,增强其情感体验,促进其思想升华,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辅导效果。文章结合近两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工作,总结了“心理故事法”的应用价值、优势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以期对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示。

一、“心理故事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心理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它是美国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往对故事法的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在学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及意志力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中学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增强、认知不平衡、意志情感不稳定、社交圈扩大等,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任何轻视、斥责、压制和嘲讽,特别是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希望能和异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深刻的友谊,但是矛盾、担忧的心情时刻存在,遇到冲突或不如意往往束手无策;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不明确、不稳定、不成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是非概念混同,譬如将固执当作顽强,将逞能视为勇敢,将自傲错当自尊,将思维的极端性片面性理解为深沉等;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丰富,但意志却相对薄弱,因此外显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头脑发热,遇事缺乏理性的冷静思考。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学习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其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学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二、积极心理治疗与故事治疗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由德国神经科专家、心理治疗医师佩塞施基安所创立他在心理治疗中尝试把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进行一种综合的治疗模式。这一方法强调心理矛盾和冲突的积极方面,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在治疗中运用直觉和想象以及寓言故事作为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媒介,在不与求助者的观念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提出改变其观念的建议,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认识和评价问题,唤醒学生的自助能力,消除学生的消极想象,从而达到治疗的日的。

在生理生物学的研究中有这样的推断:故事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对某种事物的感受。因此故事也同样能改变人的心理与生活过程,我们观察那些听故事听得入了迷的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的连带变化,如呼吸的变化、肌肉运动的变化、心率的变化等。故事能强化和丰富人的体验,宣传某种生活方式、人生哲学故事本身可以帮助学生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应对在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我们自身是故事创作的源泉,故事帮助我们认识和定义自我,交流彼此的体验与感受,使人处于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调节态度、情感、行为模式,促进个人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保证一种健康的身心状态。

三、心理故事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故事活动中去。比如,在实施故事教学时,也采用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竞赛法等。笔者在语文教学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学习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包括知识讲解、方法传授、现场体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故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学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学校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中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习,面对高考,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故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提高学生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它也能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心态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安全心理;安全管理;事故;心理健康

1. 安全心理概述

1.1 安全心理的定义

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

1.1 研究安全心理学的意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有不安全行为是因为他们在以某种不安全的方式工作时,大多从未受到过伤害,“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是最常见的解释。但如果我们对事故三角形有所了解,就会意识到其实事故正向我们逼近。Heinrich(海恩里希)法则指出每330次不安全行为中,就会有29次导致轻微伤害,而其中1次则导致严重事故。因此,那些长期以来从未受到任何伤害的不安全行为,实际上在增加最终严重后果可能性。

人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需要。通过研究分析广大生产人员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与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有利于制定出切合实际、保护广大员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

2. 职工心理健康安全的影响因素

从宏观方面讲,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个人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健康观念与行为。

2.1 内在原因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内在因素主要与生理的、心理的诸多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个体的思想意识、工作心态、生活态度等因素有关。

(1)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工作不思进取,遇事懒惰。

(2)应付心理:平时工作不努力,遇到问题尽量绕着走。

(3)侥幸心理:一般表现为“明知故犯”

(4)冒险心理: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心,好面子。

(5)逆反心理: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表现为当面顶撞或口是心非。

(6)其他:好奇心理、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厌倦心理等。

2.2 外在原因

在企业日常生产与管理中,员工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敏感,包括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家庭社会导致的情感问题等等。

2.2.1 环境方面

员工工作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照明、色调、色调及噪声等自然因素超出人们的感觉功能的限度时,都会干扰人的正常思维判断,导致判断或操作失误,从而酿成事故。

2.2.2 工作方面

现在许多企业岗位津贴差别较大,部分员工对优越岗位的需求和向往更为迫切,易使员工产生失衡心理。企业生产管理的程序化及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员工缺乏工作创新,易产生懒惰心理。另外部分管理者管理方法过于直接,易造成员工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2.3 社会方面

现代社会人们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导致长期精神压抑,认为理想和现实脱节、前途迷茫等,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容易产生抱怨和抵触情绪,这种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进一步加重个体的心理不健康,进而影响到工作质量。

3. 安全心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

3.1 事故前安全心理的应用

如今,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事故后处理方式渐渐转变为事前管理,预报、预测及预警成了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必须能得到充分运用。

3.1.1人员心理适应性选拔

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岗位,要做到人岗相适,人力资源机构可以通过研究安全心理学分析个人性格特点,对影响整个系统运行或与安全生产有非常关键作用的岗位,选拔合适的人选。

3.1.2重视心理训练

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感知觉、思维、注意力、行动的协调联贯,反射建立,反应能力等,这些素质都可通过教育培养得到提高。人的性格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技术怎样好的操作人员,如果性格不好,马马虎虎,也会经常导致事故发生。因此除了技术能力的培养外,对员工的心理品质教育、加强自我修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3.1.3合理建立规章制度

通过安全心理学对主观和客观心理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认清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坚持以人为本针对性地、合理地制定制度、办法,摒弃条条框框,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避免造成员工的逆反、应付等各种不安全心理,从根本上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2 事故后安全心理的应用

发生事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安全管理人员应分析员工的事故心理,总结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从本质安全着手降低风险,排除隐患,防止同类生产事故的重演。

3.2.1 心理干预

发生安全事故后不少目睹现场的人员其心理必然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时就需要管理者主动实施心理干预。对患有严重事故心理的人,应适当调换工种或岗位,让其在较好的安全氛围环境中逐步进行事故心理感化。对于那些对安全抱无所态度,常常故意违章作业的工作人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观看重大事故现场的录像、图片展览,激发他们对安全的责任感,改变他们的不健康安全心理。但此方法应注意适度,不能因矫枉过正而产生负面的影响,给员工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

3.2.2 事故分析

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的调查不应当把精力集中放到寻找设备和机器的原因上,而是应对事故产生的深层原因、情境因素与人的心理进行分析。通过对大量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事故产生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可以辨识出事故隐患以便采取最适宜的预防措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同类原因的事故。

3.2.3 做好本质安全

运用安全心理学的知识,对生产设备、安全保护装置、工作环境等进行工程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使装置设备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工作场所适合人的操作,工作环境不影响人的安全和健康,从而达到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设备能力、降低能耗、减少工伤事故的目的。

4. 加强员工心理健康安全的建议和对策

4.1 努力创造良好的员工安全健康环境

如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应从实际出发,重点美化工作环境。从人体舒适度的需要出发,尽可能消除如黑暗、潮湿、闷热、噪音、有害物质等恶劣环境对员工的不良的心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干扰,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使其身心愉快地去工作。

4.2 注重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

完善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健康档案,做好员工心理健康评估工作。保持领导层、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三者间沟通渠道的畅通。认真关心职工切身利益,重点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4.3从心理学角度把握安全教育工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应首先从人的态度入手而不是从人的行为入手。因为人的态度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某种态度后,就会产生一种行为定势。当人的态度结构还未完全稳定时也就着手进行教育是最佳的时机。因此,车间新员工的入厂安全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

4.4 运用正确的激励机制

正确的激励需要事先掌握信息,了解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要等问题积累成堆了或产生不良后果后才着手处理。通常表扬或奖励容易调动员工积极性,适时的说教诱导也能使其产生积极的行为。

5. 小结

良好的安全心理活动可以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为提高安全效果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使工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我们的安全生产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趋于稳定。

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心理学知识,努力提高管理的技巧和水平。通过掌握员工的愿望和动机,把安全管理由被动地事后控制变为主动地事前分析、预测,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事故的发生。

总之,在生产活动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以人为本,把人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从根本上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证。我们要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加大对生产人员心理问题的重视及研究力度,保证企业长、稳、安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栗继祖.安全心理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