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英雄范例6篇

抗日战争的英雄

抗日战争的英雄范文1

【关键词】抗联精神;基本内容;概述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12-02

抗联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展示的崇高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精神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抗联精神的内容丰富,亟待我们挖掘研究,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其基本内容。

一、坚守信念、矢志不渝、忠贞报国的精神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只有坚守理想信念,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的解放而奋斗。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们在同日本侵略者斗争中,对抗战必胜充满了信心,始终相信中国不会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他们以对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深情热爱,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独立而顽强拼搏、甘洒热血,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

最早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抗日前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宣言、决议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政府不抵抗行为,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抗日号召。500余名党团员响应党的号召,[1](P.88)从祖国各地奔赴抗日前线,成为最早投身到抗日战场的志士。比如,杨靖宇来自于河南,周保中来自云南,魏拯民来自山西,冯仲云来自江苏,赵一曼来自四川,等等。他们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千里迢迢来到东北林海雪原,战斗在抗战前线,充分表现出共产党员听从党的召唤,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而义无反顾奔赴抗日前线的高尚品德。

忠贞不贰的意志不动摇。抗联英雄不仅要面对数十倍于我的强敌,而且还要战胜严寒、缺衣少食等艰苦环境的巨大考验。杨靖宇将军的话代表了抗联英雄的心声:“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日寇威胁和利诱的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的败类。”抗联英雄之所以能够面对艰苦的斗争环境、生与死的考验毫不退缩,就在于支撑他们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

孤悬敌后不忘使命。东北抗日联军战斗在东北边疆,对外交通极为不便,再加上日伪军的封锁绞杀,对外联系几近断绝。抗联英雄即使在与党中央断绝联系的情况下,靠着坚定信念支撑,孤军奋战在林海雪原,坚持斗争不动摇。1940年,魏拯民将军在一份报告中谈到与中共中央断绝联系的痛楚时说写道:“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碰,不知所从……”就是在这样情况下,抗联英雄以对党的无限忠诚,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坚守共产党员的信念,不忘初心坚持抗日,体现了共产党员坚强的h性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甘愿为理想信念而献身。为了革命理想信念,为了驱逐日寇,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抗联英雄甘愿奉献热血和生命。赵尚志将军在诗中写道:“献身为抗日救国真荣耀,抵挡那倭寇匪徒的残暴,纵然阵亡了无数的英豪,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的一朝!”“携手一致革命者才是知友,用大家精诚的鲜血将旗染好,庆凯歌看红旗到处飘飘,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的一朝!”充分展示了抗联英雄们不畏,坚守心中的信念,甘洒热血的高尚品德。

二、英勇顽强、宁死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联英雄们面对强悍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尊严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充分表现了抗日英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彰显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

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敌军以数十倍于我的优势,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讨伐”“围剿”,其中,大规模的行动有1936年夏至1937年春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1937年夏至1939年春对三江地区的大讨伐,1939年10月至1941年3月对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进行的联合大讨伐,1940年初至1941年秋对东北抗联第三路军进行的大讨伐等,同时还不断地轮番“扫荡”、不间断的搜索、各种封锁和剿杀。抗联英雄没有被凶悍的强敌所吓倒,而是勇敢地去面对,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抗联英雄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顽强同敌人血战。东北抗日联军运用伏击、奇袭等游击战术,攻占敌军据点、车站,袭击列车、采伐点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取得了著名的小汪清保卫战、摩天岭大捷、冰趟子大捷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给日军沉重打击。据不完全统计,14年间抗联毙伤日军达22.4万人,[2](P.395)辉煌的战绩是抗联英雄不畏,敢于同强敌英勇拼搏才取得的,充分展现了抗联英雄同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英雄主义风采。

视死如归为国捐躯。在惨烈悲壮的斗争中,抗联英雄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牺牲,彰显了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英雄本色。杨靖宇拒敌高官厚禄诱降,只身拼死血战,直至壮烈殉国;赵尚志负伤被捕,宁死不降,惨遭杀害;陈翰章因伤被俘,怒斥敌人,壮烈牺牲;赵一曼面对酷刑,拒不投降,慷慨就义。此外,还有“八女投江”“十二烈士山”‘莲花泡四十二烈士”等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抗战14年中,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联伤亡33万余人,[2](P.396)正是由于东北抗日联军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中华民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吃苦耐劳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抗联英雄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同疯狂剿杀的凶残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坚韧的革命意志。

身处困境决不退缩。抗联英雄经常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踏着没膝的积雪开展游击战。敌军除了发动轮番的“讨伐”“扫荡”,还采取修建“集团部落”、实行保甲连坐、修筑警备道路、制造无人区等手段,妄图隔绝了东北抗日联军与外界的联系,使东北抗联出现了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困难。艰苦卓绝的环境不能削弱抗联英雄的革命意志,阻碍抗联英雄的步伐,他们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勇于面对这些困难,毫不畏缩地接受艰苦环境的考验,坚持在林海雪原中与敌人开展游击战。

克服和战胜困难。没有粮食和装备,就从敌人手中夺取,为了生存、为了抗日再苦再难也要坚持斗争。敌人来“讨伐”“扫荡”,抗联英雄就转入“密营”之中与敌人周旋。巧妙修筑于茫茫林海雪原之中的抗联密营,既是屯兵休整的兵营、储备军需给养的基地,也是_展游击战打击敌人的根据地。这里有医院、被服厂、修理厂等保障机构,也开荒种地,储备粮食,自给自足,粉碎敌人封锁的围困。一次又一次的出击、远征都是从这里出发,每一次凯旋也都在这里欢庆。他们驰骋在林海雪原之中,转战于乡村城镇之间,攻据点、炸军车,勇敢机智地打击敌人。抗联英雄以意志、智慧和勇气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克服艰难险阻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坚强的战胜困难意志。抗联英雄能够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艰苦环境的考验。他们甚至十天、半月吃不到粮食,渴了就抓把雪,饿了吃树皮、野菜、草根,常常是空腹与敌军搏斗。踏着没膝的积雪,在严寒中,没有鞋穿,就用破布、麻袋片把脚包起来踏雪行军,有的战士冻掉了手指和脚趾也不言疼。在冰天雪地里露天宿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有的在雪地宿营被严寒夺去了生命。即使这样的艰苦环境,抗联英雄们从不言苦、从不怕难,以不畏艰险气魄、百折不挠的意志,甘受艰苦的考验,勇挑抗日救国的重任,英勇顽强地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四、根植群众、生死与共、团结一致的精神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只有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东北抗日联军之所以能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一个最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扎根东北老百姓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始终做到心系群众。抗联英雄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时刻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杨靖宇将军告诉大家:“没有根据地人民的支持,部队就像没有油的灯芯。我们决不能做没有油的灯芯,什么时候也不能脱离群众。”东北抗日联军入队誓约书第二条规定:“我必定要爱护同胞人民,决不敢倚仗势力,利用机会欺侮人民,或营私作弊。对于同胞妇女和劳苦兄弟,特别尊敬和保护他们。”杨靖宇曾经亲自为双山子村扒头子堡贫民隋大爷家修理门窗,抗联第一军野战医院也为当地老百姓送医送药,抗联会把缴获的物资其中的一部分分给当地群众。良好的军民关系即体现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宗旨,也使东北抗日联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开展抗日游击战创造了前提条件。

始终做到依靠群众。东北抗日联军向东北同胞发出“亲密联合,响应中日大战,暴动起来,打倒日本军国主义,傀儡政府‘满洲国’,为独立、自由、幸福之中国而奋斗。”“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的号召,通过演讲、通告、报刊等多种方式广泛地动员发动群众共同抗日。在与外界联系断绝、外无援军,也没有任何金钱和物资补充的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唯一的依靠就是人民群众。东北抗联依靠群众发展队伍、获取情报、补充给养,克服重重困难、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依靠群众、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东北抗日坚持抗战的根本保证,是东北抗日联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始终得到群众的支援。在这场血与火的斗争中,人民群众不畏以各种形式支援和帮助抗联,有的通过媒体介绍、宣传等方式声援抗联,有的直接参军参战投奔抗日联军队伍中,有的捐钱捐物、送衣送粮支援抗联,有的提供情报、暗中帮助抗联,有的照顾伤员、掩护抗联官兵,等等。许多群众为了抗联的安全而流血牺牲,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绝不向敌人透露一点抗联的信息。人民群众用自己的行为验证了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深受人民群众拥护的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始终做到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日。东北抗日联军在发展进程中,按照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团结抗日义勇军、反日山林队等抗日武装力量,积极地联合作战,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东北抗日联军能够团结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鄂伦春部落头人把抗联当做亲人,为他们带路、提供军备物资和修养基地。东北抗日联军中有很多朝鲜族官兵和流亡到东北地区的朝鲜革命者,他们有的成为抗日联军的中坚力量,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抗日战争的英雄范文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局部抗战的序幕,到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涌现出一大批抗日英烈和众多英雄群体。他们身上展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永远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伟大功绩,与日同辉、永载史册。

国务院通知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管理,做好抗战史料文物和英烈事迹的发掘整理、宣传陈展工作,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拜谒、参观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学习宣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据介绍,第二批部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遴选的是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战役战斗或为抗战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人物的设施和遗址,同时兼顾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现状以及作用发挥情况,涵盖了反映日军侵华罪行、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正面战场抗战,以及纪念著名抗日英烈和阵亡将士等方面,其中大多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部级烈士纪念设施或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抗日战争的英雄范文3

一、寻觅抗联足迹,发掘战争烙印,实践团整装待发

依据东北抗日联军在黑龙江省的几大战场,深入挖掘抗联在白山黑水间活动的足迹,团支部多名同学组成背景调研小组,查阅抗日战争及东北抗日联军的相关资料,将散落的碎片一一拼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史料、参看名人传记、搜集展馆资料等多种方式,经过近半个月的群策群力,小组成员对所查资料反复争论,最终绘制了一条涵盖哈尔滨、绥化、牡丹江、伊春等地的路线图,连接起了36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场馆和遗址。

实践团出发前夕,团干部们为了让全支部同学更加深入认识此次调研的重要意义,邀请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哈工大博物馆的光荣革命与传统展厅为实践团举行了出征仪式。在展厅中图片和文字的共同演绎下,一大批哈工大人积极投身抗日爱国运动的精神激励着团员青年。在接过旗帜后实践团团长郎青·额尔德尼激动地讲到:“瞻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带给我们大家的是由衷的敬仰和感动,在感怀之余我们更要通过此次调研将这些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二、走入场馆遗址,对话抗联英雄,实践团体悟历史

实践团分赴全省各地开展调研活动,历时近1个月,行程超过3000公里,涵盖了哈尔滨市区和市辖的宾县、尚志、呼兰、依兰、通河、木兰,牡丹江市区和市辖的宁安、海林,伊春市区及市辖的铁力,绥化市区及市辖的海伦等12个县市区。

团员们用脚步丈量战斗遗址的距离,用纸笔记录抗战史实的真实感动,先后拜谒了杨子荣、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的陵园,参观了宁安市抗战博物馆、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室等展馆,寻访了欢喜岭战斗、铧子山密营等抗战遗址,走进了一曼中学、海伦复员军人光荣院等其他与抗战相关的场所。在呼兰烈士陵园,面对护园老夫妇19年的坚持守护,团员们满怀敬意;在萧红纪念馆,面对英雄在苦难中顽强抗争的故事,团员们热血沸腾;在虎头山和三岔河,面对近乎消失的遗址,团员们充满忧虑;在七三一罪证陈列室,面对触目惊心的铁证,团员们痛心疾首。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发生在白山黑水间的抗联故事,加深了对抗战英雄的敬仰之情。

在调研同时,实践团还对省政协原副主席、歌剧《星星之火》的原型李敏、曾担任过东北抗日联军营长的陈贵三等七位抗联英雄进行了采访。老人们结合自身经历热情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了交流,讲述战斗经历,回顾参军体会,结合他们近百岁的人生分享了生活感悟并对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在真诚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中,团员们读到了老英雄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深受感动和鼓舞。“一定要热爱国家,跟党走,做有用的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团员们也将会把这种期待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努力学习和成长。

三、总结实践体会,砥砺青年前行,实践团立志成才

为更全面深入地记录每一日的行程与感受,实践团采用每日“一总结、一讨论、一感悟”的工作模式,各小组及时将参观调研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先后形成了近5万字的实践纪实和万余字的总结报告,以及60余条团员心声感悟,详细记录了各组的实践情况和团员们的真实感触,并结合实际讨论分析,为当地抗联遗址的保护和抗战精神文化的传承建言献策。

团员青年吴李斌在完成宾县调研后表示:“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开始了‘重走抗联路’之旅。在这一天的调研中,我们被感动、被震撼、被熏陶。一座座遗址无声地告诉我们战争的惨烈。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一名共产党员,我会牢记英雄们的无畏精神和伟大事迹,把对英雄们的无限缅怀和对英魂的不尽敬仰,化为现实中不懈奋进的动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团员青年张荣钊在完成铁力调研时,感慨道:“英雄先烈保卫自己的家园不受破坏,保护自己的同胞不被欺凌。这种小我的保家情怀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中慢慢上升为卫国情怀,最终凝聚成为一种不怕牺牲,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恰好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

化工学院学生团委副书记李睿楠在祭扫赵一曼衣冠冢时感触万千,她回忆道:“在参观的时候遇到一位老人在给他的孙子讲述日本侵华的罪行,这一场景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孩子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外,还要加强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和传承,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责任意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化工学院学生会主席李柱石在瞻仰烈士陵园无名的墓碑时被每一位默默付出的英雄战士所感动。在团支部总结分享会上他激动地表示:“这次寻访之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心灵的洗涤。想到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战英雄,我们要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饱含斗志,在未来为国家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的英雄范文4

我们幼儿园位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余姚临山镇。400多年前的明朝,日本群岛上的倭寇经常呼啸而来,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组建戚家军,保卫临山镇,保卫富庶的祖国东南沿海。祖先们军民同心,痛击觊觎中国的倭寇,捍卫了民族尊严。戚继光的英名与临山镇共存,戚家军的故事在临山人中代代相传。我们为自己的家乡拥有这样一段英勇悲壮的抗倭历史而自豪。临山镇就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倭英雄的故事和历史遗存,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

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改编民间故事。在临山,口口相传的戚家军、戚继光故事很多,但因为是成人记录与整理,故事讲起来比较拗口,幼儿不易理解。我们对众多的民间故事进行筛选并改编,努力做到情节生动、语句通俗、寓意深刻。生动的情节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浅显通俗的语句容易让幼儿理解,故事中蕴含着的教育意义又能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对于小班孩子,我们编了韵律感强又琅琅上口的儿歌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中班,我们改编了“戚继光的传说”“戚继光在临山”等故事;大班幼儿的活动就更丰富了,师生走出校门,来到抗倭战争遗址,缅怀英雄、聆听历史。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孩子对英雄人物的理解。动画片《戚继光》讲述了戚继光带领戚家军金戈铁马、舍生忘死、清剿倭寇的英雄故事。这个片子适合大班幼儿观看。对中班与小班幼儿,我们选取了动画片中一些镜头,参考《戚继光》连环画,上网收集图片,去曾经的战场拍摄小影片,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教学视频,来辅助教学,帮助中小班幼儿更好地认识抗倭英雄。

抗日战争的英雄范文5

关键词:《刀尖上行走》 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 历史化与个性化 革命英雄叙事

在中国电视剧叙事传统中,革命英雄叙事成为影响中国电视文化审美精神的重要范式,革命英雄在民族危亡时刻赴死救国的故事演绎,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奉献、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革命英雄叙事已经遭遇到非合乎历史规律性与非合乎目的性的解构与改写,整体、连贯、统一的革命英雄精神世界已呈现出碎片化的存在状况,在这种颠覆性的革命英雄叙事场景下,永恒的真理、善良的正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图景又指向何方?因此,在重返革命英雄叙事的电视剧创作中,急需建立一种合乎正确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现代叙事秩序。

在重返革命英雄叙事的电视剧创作中,根据麦家长篇小说创作的电视剧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从《暗算》到《风语》,导演与编剧努力回到真实的革命历史原点上,在叙事中将信仰铭刻在英雄的灵魂中,力图重建当代社会的精神空间,昭示世俗人生的自我救赎之路,并让人们重温一种阔别已久的英雄哲学。

《刀尖上行走》是由高希希导演和麦家编剧的电视剧,是一部以抗战为核心,张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英雄篇章,作品又一次以富有血肉感的革命英雄形象,重新建构出理想、光芒、庄严、高贵的人生。《刀尖上行走》通过对革命历史真实的呈现,通过跌宕起伏又富有悬疑的叙事,通过矛盾冲突,以正确的历史观和美学观,真实地揭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刀尖上行走》中的民族话语是显在的,作品真实地呈现出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等各阶层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①作品中描绘了在日寇的侵略下中国民众的屈辱生活,日寇随意殴打中国民众,糟蹋中国妇女,甚至大开杀戒,形象地揭示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特别是所叙述的中心事件:“秘字黑号与秘字白号”毒药的研制,这是一个日本侵略者针对中华民族所策划的种族灭绝计划。对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御辱杀敌的丰功伟绩,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进行了热烈歌颂,如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神“阿牛”、为处死叛国者而舍身赴死的地下工作者“中华门”等。作品中的民族话语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针对日本侵略者毒药研制的破坏行动上,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行动中,林婴婴、杨丰懋等被捕入狱。在民族危难时刻,他们“共同受苦,共同欢乐和共同希望,”成为“相互联结的意象”,感情的共同体。

作为一部以革命英雄叙事为主题、抗战为核心的电视剧,《刀尖上行走》在凸现民族话语的同时,还充满了阶级话语。《刀尖上行走》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以及日伪机构中的地下工作者的抗日斗争,也写出了与共产党的围剿与反围剿,既表现出严重的民族矛盾,又表现出剧烈的阶级矛盾。因此,在“保卫历史”的前提下,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真实,在这部作品中达到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反映,这就形成了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双重展现。地下工作领导人“革老”传达戴笠的命令,务必清剿南京残存的共党地下组织。金深水质问:“难道我们非要把抗日同胞赶尽杀绝?”受到了“革老”的训斥。随着叙事的展开,他们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破坏共产党在南京的地下组织上。电视剧《刀尖上行走》主要以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抗战为视角,形象地传达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对政权有不少指责:在民族危亡时刻,皖南事变,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充分暴露出政权抗战时期热衷内战的险恶用心。地下工作者金深水,正是由于看透了政权的阶级本性,进而在共产党人林婴婴的引导下,摆脱无休止的精神烦恼,加入到共产党的行列中。《刀尖上行走》对阶级话语显性展现,由于按照正确的历史观进行情节叙事,按照正确的美学观进行人物塑造,在重返革命英雄叙事的创作中,开启了一条重新进入革命历史现场的审美之路。

重返革命英雄叙事的电视剧创作,其中心命题是如何塑造具有人性化、又富有历史感的英雄形象。在对革命英雄进行重新建构中,解构、歪曲、颠覆、戏弄、拆解等非历史化、非美学化方法,都不符合革命历史的本真,也无法获得精神救赎的深度。有价值的革命英雄叙事重构,应着眼于将真理、价值、信仰安置在民族存在的整体性境遇之中,以此来解除庸常现实对人们心灵的蚕食。

《刀尖上行走》通过正义与邪恶的冲突、爱国与卖国的冲突、反侵略与侵略的冲突,描绘了一群在刀尖上行走的身怀崇高信仰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是人民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显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英雄人物金深水、林婴婴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却形成了一个整体性、连贯性同时人性丰饶、感性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民族大义前,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承担历史责任与使命。金深水是隐藏在日伪机构中的地下工作者,沉稳老练、机智敏锐,利用自己隐藏的伤痛,在日伪机构中与敌周旋。然而作品也描绘了他无休止的精神痛苦,妻子与女儿被日本鬼子随意射杀的伤痛,历史理性与情感生活的矛盾纠结,在民族危亡时无法接受政府剿杀共产党的精神烦恼,最终在共产党人林婴婴的引导下有了新的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重返革命英雄叙事中,这是一个重构的英雄再生的故事,一个新的民族寓言,一种深刻的国家精神的显现。电视剧《刀尖上行走》在革命英雄大叙事下,把弘扬英雄人物的精神信仰作为重点,并且还贯穿着对个体命运的深刻理解与人文关怀。展示雄浑的人生,展示人的生命价值意义,逃离后现代主义解构民族真理与民族寓言的虚无镜像,重构革命英雄叙事的内在线路,为人们摆脱灵魂深处的焦虑与困顿提供精神的帮助。这正是电视剧《刀尖上行走》创作的深刻性、独特性、有效性。

这是一部民族史,更是一部心灵史,在《刀尖上行走》中,把个体的命运纳入到民族的命运中,又把民族的命运反转螺旋到个体命运中。作品深刻地揭示出历史与个体之间的内在理性逻辑,透视出革命与爱情、理智与情感、生存与死亡等众多人性命题。作品在高扬民族精神与理想信仰的同时,还展现出个体生命在残酷的现实中的痛苦、反叛、拯救、恐惧,在充满了紧张、悬疑、压制的叙事中,让人们看到正义、忠诚、情爱、友谊等内在精神的存在。因此,作品对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没有符号化、脸谱化、意识形态化,而是以还原历史、保卫历史的态度,对革命英雄形象的人性作符合历史观、美学观的解析。

《刀尖上行走》中,林婴婴的精神世界与人性世界是丰富、立体、多面的,坚定的信仰、情爱的温存、孤独的心灵、感伤的,作品将宏大革命历史背后的细节无限放大,使观众可以聆听到在革命历史场域中誓言无声的英雄人物所经历过的命运挣扎与灵魂呐喊。林婴婴出生于上海,上大学,谈恋爱,如果在和平年代,她会有普通人应有的人生。然而,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家人被杀,自己被鬼子糟蹋,最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获得精神上的新生后,林婴婴打入到国民政府内部,又潜伏到日伪机构,参与到破坏日本侵略者毒药研制的行动中,成为在刀尖上行走的人,她以自己的方式对革命历史进行参与和对民族灾难现实进行反抗。林婴婴在日伪机构中,能以坚定的意志、敏锐的智慧和对信仰的虔诚来对抗怀疑、死亡,表现出革命英雄灵魂深处雄浑的精神力量。当然,作品也表现了她柔性的一面,如对爱人高宽的柔情,高宽牺牲后的痛心忧伤。总之,作品以人性的眼光并放置在历史的场域中去重构革命英雄形象,“从历史镜像的折射中展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书写他们深入灵魂的信仰与理想的同时,还能倾听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呼号与低吟,去关注与抚摩个体灵魂的痛楚,构建出一种浸润人文关怀的历史图景。”②

重构革命英雄叙事,还原历史的真实也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坚信对于真实性的追求是电视剧艺术美学的重要特征。对于革命英雄叙事而言,革命历史已成为过去,创作主体只有在既有的材料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虚构的方式再现或表现在艺术空间中,因此,革命英雄叙事中的历史不是客观的过去,它连接着现在,并指向未来。从当前的重构革命英雄叙事实践来看,出于对既定历史的不满,从而以个人化的角度随意切断艺术空间与历史材料的联系,这种架空革命历史与英雄人物的叙事方式显然无法切入到历史的真实场景,也无法达到艺术真实的高度。

《刀尖上行走》出色地完成了还原历史真实的美学追求。首先,作品再现了抗战时期真实的民族历史空间形象。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我国民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地下共产党、、各阶层所进行的反侵略活动,时代特征、社会氛围、作品内容、人物情感的基调是悲壮凝重的,让读者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斗争的严峻和艰苦,传达出在民族危亡时刻有良心的中国人身上沉重的责任感。第二,作品的真实还在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不可否认,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虚构与想象的成分,具有修辞与隐喻的维度。而事实上,真正的电视剧创作应该通过想象建立一种同构于生活的逻辑真实,建立一种超越于生活的哲理真实。在《刀尖上行走》中,为了建立起同构于生活的逻辑真实与超越于生活的哲理真实,作品补叙人物的过去,交代与之相关的事件,从而使人物性格的成长建立真实的逻辑,并深入到人物的人性深处,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融合,使许多熠熠生辉的灵魂成为人类精神哲学的综合。如作品中日本女子静子形象的成功塑造,静子性情温柔善良,丈夫作为一个日本军人在侵华战争中被杀,她也被刽子手腾村任意蹂躏,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静子深爱着金深水,但由于民族矛盾,她的爱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当破坏侵略者研制毒药的计划陷入僵局时,经过林婴婴、金深水的劝导,最后在静子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由善良的本性到正义人性的张扬,静子的性格成长符合生活的真实逻辑,并且在她的灵魂深处折射出对人类自由、博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种超越于生活的哲理真实。总之,电视剧《刀尖上行走》做到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感,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抗日战争的英雄范文6

关键词:抗联精神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67-02

自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始,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知多少生命在战争中陨落。在家国危亡之际,是那些抗战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以面对战争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不畏生死的气节成功结束了战争,将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家园,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他们在战争中所凝聚下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久传承的,而且这些精神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将抗联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气节、有责任感的栋梁之才是势在必行的。

一、抗联精神概述

(一)以国家为己任深沉的爱国情怀

在抗联精神中,核心精神就是以国家为己任深沉的爱国情怀。若是不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将国家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每个人就会变得十分冷漠自私,而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才能将人生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抗日战争中,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自我的先辈英烈都对这个国家有着深沉的爱,在这种爱国情怀的驱动下,前辈英烈才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民族、为国家而战。他们的这种爱国情怀,值得后辈人学习和继承。[1]

(二)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

在残酷的战争中,有很多抗日英雄被敌人所俘虏,但这些英雄无论是被利诱,还是被严刑拷打,都没有出卖自己的国家。甚至有些英雄宁愿一死也不愿意做俘虏,这种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三)决不后退、不畏的英雄气魄

在抗战中,我国军民伤亡惨重,很多战士失去宝贵的生命,但,当一批人倒下的时候,就会有另一批人站起来,前仆后继,抗日战士秉承着绝不后退、不畏的精神英勇抗争:当年老的人倒下时,年轻的一代拿起武器继续战斗,当男人倒下时,女人加入战争的行列中。在那个战争的时代,很多人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将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明天而战斗,为民族而战斗,这样的精神支柱就是我们在抗日战争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2]

(四)坚定不移的信念

抗日战争了持续8年之久,在这8年的时间里,若是前辈英烈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么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在抗战中,人们的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在战场上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人们在面临生理痛苦的同时,还要顶住心理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坚定不移的信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人们坚信会取得胜利,能够重建家园,才能在8年的战争中绝不放弃,一直战斗到最后,直至获取胜利的那一刻。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抗联精神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抗联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一)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国家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想要让国家富强,就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意识,让大学生能够把国家发展当做自己的责任。一些大学生因为是家中独子,父母娇惯,所以比较自私,在做事的过程中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而且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吃过苦,享乐主义较为严重,这样的大学生是担负不起国家发展的重任的。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抗联精神进行弘扬,通过讲解一些真人真事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将教师所讲授的爱国信念融入到思想中,并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树立自己的爱国意识。[3]

(二)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气节

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国家的发展的关注,而且个别大学生崇尚西方生活,生活用品乐于选用进口商品,甚至还有人对一些爱国人士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其是哗众取宠,这样的大学生如何肩负国家发展重任?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抗日战争中宁死不做亡国奴的人物故事讲解给大学生听,以生命的逝去、血的代价来触发大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观念,让学生能够真实认识到若是没有这个国家,那么我们将无处可处,若是没有这个国家,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只有当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才能够具有民族气节,成长为国家脊梁。

(三)可以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

近些年来,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基本没有吃过苦。现代大学生就好比温室中的花朵,一旦经受严寒酷暑就会灭亡,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了挫折茫然无措,甚至个别的大学生以自杀等极端方式来回应挫折。若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那么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因此,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抗打击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论吃苦耐劳,抗联英雄们的事迹绝对是典型案例,他们吃草根、喝雪水、嚼树皮,饱受严寒饥饿的折磨,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依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依靠的就是精神、信念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4]因此,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讲解抗战生活的艰苦,让学生了解抗战英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坚持不

懈战斗的。这样真实的事例,刻骨铭心的事例,激励着大学生,影响着大学生艰苦奋斗品质的树立,不依赖父母,不骄奢淫逸,这样的大学生才能撑起国家未来发展的脊梁,成为国家的支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新一代支柱,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价值观念等对国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若是大学生骄奢淫逸,不懂人间疾苦,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么大学生想要取得成功难比登天,而这样的大学生群体也会让国家发展看不到希望。面对这样的情况,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让教育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性,教师就应结合抗联精神,通过抗联故事的讲解来让学生感受抗联精神,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现在美好的生活是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进而促使学生觉醒,自觉传承抗联英雄们的意志,以国家发展为己任。

参考文献:

[1]邹安祺,刘奇梅.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06):7-10.

[2]刘经纬,林美群.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