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小故事范例6篇

抗日小故事

抗日小故事范文1

2、《抗战侦察兵》:是一部网络小说,讲述了侦察兵在1933年的长城罗文峪和日寇浴血厮杀的故事……

3、《抗日之横扫天下》:主角因意外穿越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由此展开了自己的抗日之旅……

4、《抗日之精英特战队》:罗霄带领着自己手下的虎牙特战队穿越到了抗日时期,投身于抗日战争之中,和敌人斗智斗勇。

5、《抗日之我为战神》:主角杨震在回到抗日战争时期之后,在那里建立了一支勇猛的铁军战队,和敌人展开了厮杀,最终胜利而归。

6、《烽烟尽处》:是一部网络小说,以抗日战争作为背景,不仅描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还描述了主角的命运和重大历史事件。

7、《抗日之特战兵王》:抗日之特战兵王:超级兵王因意外穿越到了30年代的淞沪战场至上,面对即将溃败的景象,他究竟是如何力挽狂澜的呢?

8、《交锋》:是在起点网连载的网络小说,讲述了一段关于抗日谍战特供的故事,不仅有热血刺激的战争场景,还描写了关于地下情报工作者的故事。

9、《抗战之还我河山》:讲述了也一段非常热血的抗日战争故事,如果喜欢军事抗战类型的小说,这部作品一定要看,非常的经典。

抗日小故事范文2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和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抗日小故事范文3

2015年9月3日,是中华民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70年前,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字投降为标志,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从此,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从战火中奋起,从废墟中挺立,从屈辱中新生。岁月沧桑,历史不老。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去,但战争留给人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早已完成,但血火淬炼的民族精神仍熠熠生辉。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意义,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弥足珍贵。为更好的纪念这个日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保国二校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一、组织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升旗活动;9月3日上午全体师生集中在操场上,以一种悲愤的心情沉痛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英烈和在抗战中遇难的骨肉同胞!大队辅导员姚老师首先对日本侵华战争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之后,五(1)中队的鞠荣珍老师就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进行了主题讲话,题目是:捍卫民族自尊,抗战精神永存;主题讲话之后,全体师生为死去的同胞们默哀三分钟。整个活动用时20分钟,虽然时间简短,但整个活动气氛十分的凝重,每一位师生都凝神气聚,仿佛自己的灵魂又一次得到了洗礼!

二、组织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讲故事比赛;比赛中,参赛选手激情高涨,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革命故事,有扑向枪眼的的故事,手拿炸药包的的故事,宁死不屈的刘胡兰的故事,还有以以敌百的狼牙山五壮士,少年参军的张嘎等等。经过评委老师与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5.1班的赵玉同学、5.2班的杨万宝同学分获得了一等奖,5.1贾明雪、4.1田莹莹获二等奖,其余3.2陈佳月等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三等奖。

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班会;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全校师生正确了解历史,勿忘国耻,反对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校要求各班在召开班会之前做好以下几点:1、把弘扬抗日精神、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作为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2、各班布置学生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3、活动结束后,各班对本次活动要作简要小结,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大队部全面调控,通过检查各班班会感到:全校每个班的班会内容都非常健康、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的班级以歌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来表达爱国之情;有的以讲述抗日战争中的动人故事来激发爱国热忱;有的以朗诵抗战时期的壮丽诗篇来赞美英雄的爱国情怀;有的则围绕抗日战争这一主题召开讨论会,畅谈对历史的认识;使学生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三年二班的同学们利用多媒体课件,观看抗日战争从国家临难到日本宣布投降的图片,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进一步感受先烈们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勇豪情,不难看出“痛惜历史,热爱和平”之感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才能不受外国欺辱,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小树立“奋发读书,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抗日小故事范文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学季刊编辑部工作时,有位嗓音非常甜美的女同事。听说她是从中学退休后受聘而来客串的。她的文学气质极易感染人,周围常常聚着一批纤巧的儿童文学作者,乃至烂漫如春花的小读者,她与他们一起燕子呢喃,甚至象舞台上那样念台词、唱歌……她的姓名是朱为先。

一次她对我说:“人家说大器晚成,可我们的抗抗倒是少年老成。她的婴幼时代,是跟着我在‘革大’――杭州茅家埠隔离室里度过的,又随我去乔司劳改农场、去留下果园探望她爸爸的迷惘中,捱过了少年时代。”

朱为先原来就是著名作家张抗抗的妈妈。

后来《东方》编辑部解体,同仁各奔东西。我与朱为先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却很少会面,只是在电话中聊聊别后,听着她那甜美的声音,我真怀疑她出身于电影演员。1994年,张抗抗发表了以她母亲在抗日战争年代一段悲怆缱绻生活遭遇为题材的中篇小说《非红》。1997年末梢,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该台摄制的纪实片《迟归的英魂》,朱为先在片中讲述了寻觅革命烈士贾起的全过程。我恍然大悟,她原来真的是这个《非红》的故事女主人公!小说中,她被叫做朱小玲。

我立即打电话去询问。电话里依然是那个甜美的声音,但间夹着啜泣。“是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

朱为先――朱小玲原来有一个揪人心魂的故事。

1941年冬,17岁的朱为先离开松阳湘湖师范,东去瓯江上游的浙江战时行政中心丽水度寒假,不久,她要好的同学捎来十万火急的消息:朱小玲你上了黑名单了,特务来抓捕你时,幸好被金海观校长挡回去:“本校查无朱小玲其人!”

朱小玲是朱为先的别名,她在天目山浙西一中读书时,向往革命,倾心阅读红色书籍,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填写了中国共产党登记表。但没想到,介绍朱小玲入党的那个学生后来被捕了,从此,天真烂漫的朱小玲被笼罩在中统特务头子、“天目王”贺扬灵的阴影中。

学校不能再去了。朱小玲被一位姓孙的朋友(共产党员)介绍去金华,参加一支进步的抗日队伍――朝鲜义勇队。1941年10月,朝鲜义勇队与台湾义勇队联合组建“韩台剧团”。喜欢话剧的朱小玲来到“韩台剧团”,如鱼得水。为了更好地宣传,大家学日语、朝鲜语,每人都拥有一个朝鲜名字,朱小玲被叫做“金路”。

1943年春,日寇发动浙赣战役前夕,“韩台剧团”奉命移至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江西上饶,正式挂牌,在上饶、铅山一带公演进步话剧《北京人》(曹禺)、《心防》(夏衍)、《结婚进行曲》(陈白尘)等。这时朱小玲有了同台搭档,就是被叫做“金志强”(朝鲜名字)的贾起。贾起是个英俊、出色的演员。

1942年初夏,日寇沿浙赣铁路步步进逼,军节节败退,“韩台剧团”却接三战区长官司令部莫明其妙的命令,沿浙赣东进,开拔前线做战地宣传工作。一路上满目凄凉,败兵如潮水涌来。快到衢州城时,他们与的败军遭遇,衣物、行李,乃至道具全部被败兵抢光了。1943年春,“韩台剧团”奉命返回江西上饶。为避免“集体加入”的局面,“韩台剧团”核心小组决定把共产党员、革命进步力量撤走,转移他地。

人去楼空。面对空旷的舞台与场地,朱小玲不禁悲从中来,呆坐在门槛上,抱头哭泣起来。突然,一双手重重地按在她肩上。那是贾起的手。

贾起告诉朱小玲,他的老家在东北,父母住在山东青岛。为了东北受的父老姐妹,也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我们应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白山黑水,与日本小鬼子决一死战。

朱小玲立刻跳起来,拍着手,高声叫好。

但从南到北,大半个中国的路程,哪来盘缠?他俩决定先到常山,常山师范有朱小玲的老师。

到达常山师范后,熟悉朱小玲的余老师安排曾肄业于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的贾起教心理学课,又让朱小玲做教务员,辅导学生文娱活动。

放暑假了。他俩领到了酬金,转道衢州,顺衢江、兰江、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诸条支流北行,过国统区,穿游击区,潜行沦陷区,一路上餐风宿露,既艰辛又浪漫。

朱小玲自从填过入党登记表后,就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她深信贾起是位共产党员,在没有正式接上组织关系前,是决不能打听他的政历的。岂不知贾起更有苦衷:一直追求进步与光明的贾起,“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告别父母亲,前去上海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他与同学吴某离沪来到浙西南山城遂昌县,投奔在那里任第四政工大队队长的上海美专同学,从此他就以文艺宣传为己任,开展抗战工作,引起号称“天目2E”的浙西行署主任、CC头子贺扬灵注意,贾起也上了“通缉”的黑名单。

1943年6月17日下午,他俩来到天目溪畔的小山城于潜。贾起带着朱小玲直奔观山师范学校,找到昔日剧团同人周梦雷投宿。但这位女音乐教师并不认识朱小玲,接待犹豫。朱小玲与贾起约好明天见面时间后决定离开,她想起湘湖师范学生会主席曹平山是于潜人,为当地一大户,于是找到了曹宅。曹平山一见朱小玲,眼珠骨碌一打转,旋即十分客气地接待了她,忙说我正要出差去,今晚你就同我母亲住在一起吧。

天目山区的夏夜十分凉爽,多日劳顿,朱小玲一觉睡到翌晨被鸡啼唤醒。她起床后,从厢房一脚跨进客厅,只见两个穿黑拷绸衫的陌生男子一坐一站:

“小姐是朱小玲吗?”

“我――就是。”

“我们那里先生请你走一趟!”她很快被绑架到于潜县党部。在走廊上,她看到被绑着的贾起。

为何双双被捕?直到朱小玲被押着到曹宅去取行李――行李中还有《大众哲学》等红色书刊――才恍然大悟。“这个曹平山混蛋出卖了我!他是知道我在湘师被通缉的。”

关进警察局一段时间,朱小玲终于知道,曹平山的胞兄曹平旦竟是县党部书记长。“唉,我真傻,犹如林冲误人白虎堂了!”

被捕两个月后(8月17日),朱小玲的堂哥与表弟赶来探监。是她那两位在于潜的同学拍电报告诉了朱父。朱父筹了笔款子,并在省党部通了关节,让他们带来保释女儿。但是朱小玲说什么也不愿出去。“要保,你们把贾起也保出去,否则我就陪他坐下去!”朱家兄弟没办法,又赶回天目山浙江省党部浙西办事处运动,得到肯定答复后,就急忙翻羊角岭,返德清再次筹款。

但仅过了一天,浙西行署就来于潜,将贾起、朱小玲解押到西天目山南庵的行署调查室拘留所。所谓调查室,就是臭名昭著的贺扬灵的中统特务机关,专门折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人间魔窟。

8月中下旬的某一天,她发现南庵的那些特务匆忙来去,神色仓皇,运送长官行李,押解犯人。再三打听,得知日寇要进犯西天目了。正在这时,她

看到贾起了。他被武装兵押着,步履艰难,面色憔悴,正朝自己这方向移来。朱小玲大叫“金志强!志强!”贾起驻足,用无限爱怜又似带忧伤的眼光扫了朱小玲全身,以平静的声调说: “不要紧的,我去去就会回来。”贾起走了,夕阳留下他长长的身影和凄厉的脚镣碰击声。

朱小玲很快被转移了。她被押到调查室主任家属队伍,由专人监视着做女佣。见不到贾起,朱小玲心慌,抓住送饭的小特务打听――

“什么?一个姓金的?那个要犯?长官圈了红圈,送西天了……”小特务终于道出了贾起的结果。

朱小玲顿时感到天崩地裂……

8月底,朱小玲的老母走了300多里山路越岭而来,送给南庵魔窟一大笔赎金。但晚了,损失无法挽回了,失去的永远失去了。朱小玲的心一直在滴血,尽管她后来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从不讳言这段经历。女儿张抗抗在上中学时就知道那个山东青年贾起了。

这位著名的女作家说:“那个被妈妈以悲壮的敬意和至爱的情怀无数次讲述的故事,从一开始就萦绕着徘徊不走的悲恸和忏悔。妈妈坦言的悔恨和内疚,使我深感贾起之死在她一生中留下的伤痕和阴影。由于那种错失之无法挽回,她的伤痛确实是无以排解和无从解脱……”

“于是有一天,我决定要写出这个故事。”

这就是张抗抗写作以母亲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的来由。这部小说的第一部以《非红》为题发表在《收获》1994年第6期上。翌年,天津《小说月报》2月号转载了它。《赤彤丹朱》长篇小说于199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收入张抗抗五卷本自选集。

世上真有不可思议的事。似乎贾起的游魂在冥冥之中作牵引,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1995年春,青岛市规划局干部赵传康由日本出差回国,在上海机场侯机厅等侯转机返青岛时,为了消磨时间,从同行同事手中借阅了对方刚刚买来的这期《小说月报》,又恰巧读到了这篇《非红》。读不多久,“贾起”的名字进入了他的眼帘。再读下去,有关情节也似曾相识。他惊愕地联想起,岳母曾向他夫妻俩讲起过的二舅贾起南下抗日,一走杳无音讯的故事。小说里写的竟是一模一样的故事。他就向同事要下了这本刊物。一回到青岛,将这本刊物先给妻子读了,然后两人急忙赶到岳母家。岳母贾子义是贾起的小妹,排行第五,读着读着,她眼泪流下来了,说:“贾起,就是贾汉卿,是俺二哥呀!抗战胜利了,全国解放了。我们就是盼不回来你们二舅舅。你们奶奶盼得眼睛也瞎了!”为了寻找贾起,他们西去武汉、南下上海,还到处托人在南京、浙江寻找,都得不到一个确切的说法。就是去了海外,改革开放后也应该回来寻根哩。贾起的战友、同学也在打听他。有的来青岛寻找;有的通过组织了解;他的入党介绍人李扬在80年代中,曾致信朱为先,证明贾起在遂昌与他一起过组织生活;朱为先也想寻找贾起的就义之处,但莽莽天目山林,英烈忠骸落在何处呢?而且向人民政府申请烈士,也缺乏具体根据。如今《非红》牵引了贾朱两家人,岂非天意!噙着眼泪,这位退休的中学女教师贾子义立即打电话到济南,把四哥贾民卿唤来青岛。兄妹俩再次认真阅读,仔细推敲,认定文中的贾起是他们青岛贾家的二哥无疑。

同年3月30日,这位大学退休教师贾民卿寄信到黑龙江省作协张抗抗处打听消息。信转到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到了张抗抗手中。抗抗的手“微微颤抖起来”,“那是真的,是真的么?”故事终于撮合在一条线上了,诚如浙江一家报纸的一段导语所说:“生活中的故事变成了小说,小说又引起了新的故事。”

收到女儿转来的贾民卿信后,朱为先惊喜交加,复信时边写边哭,竟写了一天。她说,贾起牺牲时间是在1943年8月20日前后。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就义也是从容不迫,血洒西天目山,是他的绝唱。

应贾家要求,1995年盛夏,古稀之龄的朱为先奔走各方,为贾起英勇牺牲取证。这对以后确定贾起烈士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6年5月,贾子义应邀来到杭州。两位从未谋面的感情因素上的亲人,因为一部小说牵线,终得聚首。贾子义亲密地喊朱为先为姐姐。

这年6月,青岛市民政局派出_一人调查小组赴杭州、临安、于潜(现已归入临安)调查。调查组获得了大量直接与间接的史料,证明贾起是位坚定的共产党员,是位英勇的烈士。

贾起家乡对这位子弟的描述是:“贾起是我党在控制区培养起来的文化战士,在残酷的对敌环境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特殊身份的掩护下,积极为党工作。被捕后,临危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并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96年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批准贾起同志为革命烈士》的批复。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五十三年后,一个活生生的年轻的共产党员形象,一个充溢生活激情、爱恨分明的抗日热血青年形象,在干涸的血泊中,重新站立起来了。

尾声

这是一个完全纪实的故事。既然是故事,自然有结尾,尾声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去。

抗日小故事范文5

关键词:解放区根据地;木刻连环画;红色文献;藏品;延安木刻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28-04

连环画如今已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或收藏家炙手可热的藏品,而连坛里的一朵奇葩――解放区根据地木刻连环画更是众多收藏家和艺术馆孜孜以求的珍品。因为它产生于那个困难深重、战火纷飞的岁月,而随着近一个世纪时光的流逝,到如今能留存下来的木刻连环画已是凤毛麟角,在收藏市场上已十分抢手,非常珍贵了!

说起木刻连环画,就不得不说说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其处的特殊时期的显著特点。

我国木刻艺术的形成,是从1931年起始的,当时正值“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一个巨大的民族反侵略战争就要爆发的时刻。经过党的影响特别是在鲁迅先生的热情扶持之下,我国的木刻艺术逐渐成长壮大起来,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像一道初露的闪光,出现在旧中国紊乱的画坛上。

在鲁迅推荐西方木刻艺术时,就重点介绍了西方的木刻连环画。1933年9月,上海良友公司首次出版了以麦绥莱勒画作为题材的《木刻连环图画故事》四册:《一个人的受难》《光明的追求》《我的忏悔》《没有字的故事》,分别由鲁迅、郁达夫、叶灵凤和赵家壁作序。此书的出版不仅推动了我国的木刻艺术,而且为我国连环画的发展增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品种――木刻连环画。

1937年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爆发,广大知识分子、艺术青年,在党的影响下,纷纷投身革命洪流,用木刻做武器,配合实际革命斗争的需要,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由于木刻的底版材料来源丰富,所用工具简单,木刻复制的要求较低,所以,无论是在解放区还是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宣传工作中都大量采用了木刻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木刻作品大量出现。尤其是在抗日根据地,因为条件艰苦,学油画的找不到油彩画布,学国画的缺少笔墨纸砚,也不可能有固定的印刷场所,于是,木刻这种简便易行的艺术就得到了大力支持,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木刻艺术凭着它锋利的铁笔,坚实的木板,刀腕的力和美,黑白强烈的对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斗争。它们粗犷、奔放,甚至有些粗野不羁,表现出阶级对立的生活现象,民族抗争的呼喊,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斗争,美与丑、善与恶、血与泪、仇与恨、光明与黑暗的交替相克。木刻艺术成为革命美术的尖兵,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它战斗的光辉一页。

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新兴版画的高峰期。因为日本侵略者先后两次入侵上海,所以上海的版画家表现抗日内容的版画特别多,仅就表现抗日的木刻版画连环画就有多部。

温涛(1907―1950),广东梅县人,1928年来上海,就读中华艺术大学绘画科西洋画系,同时致力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版画创作,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早期版画家之一。1936年“三八”妇女节他创作的木刻连环画作品《她的觉醒》在上海出版。原作12×17厘米,由二十五幅木刻版画组成。作品以黑白对比的色块和粗犷有力的线条,描绘了一位少女抗争、觉醒、奔赴战场、壮烈牺牲的故事。《她的觉醒》的封面和封底均为米色布纹厚纸,大方庄重。版权页标明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三月八日。温涛当年完成木刻连环画《她的觉醒》之后,还曾题赠一册给鲁迅先生,今收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扉页上温涛题赠手迹为:“鲁迅先生指正,涛,一九三六.三.十八”。此外,温涛当年在上海时还创作有手拓本木刻连环画《毁灭》等共三部。

张明曹(1911―1978),现代画家。浙江乐清(今属温州市)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中国第一代新兴木刻版画家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家乡温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创作了木刻连环画代表作《仇》,以20幅黑白木刻画,表现一个家庭遭日军奸淫枪杀而愤起复仇抗战的故事,由温州游击文化社出版,半年内再版四次,发行到重庆及一些战区前线,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的原版现藏于上海美术馆。有专家评价,这部连环木刻《仇》,是抗日战争中最早一部以木刻形式创作的连环画之一,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吴耘(1922―1977),上海人。擅长漫画、连环画。当他18岁还在上海艺专半工半读时,抗日的旋风把他卷到了抗战的前线,自此就在新四军从事美术工作。1944年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木刻连环画《日寇残暴罪行》。作品短小精悍,形象地讨伐了日军烧杀掠枪的滔天罪恶,讴歌了解放区民兵的战斗生活。画面黑白分明,风格简朴,平行线条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而带有装饰性。

抗战早期的木刻连环画作品还有李桦的《黎明》,陈铁耕的《廖坤玉的故事》,黄新波的《平凡的故事》,郑野夫的《水灾》和《卖盐》等等。

1930到1940年,在共产党实际控制的地区,连环画成为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山东作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美术宣传成为其重要的革命武器。早在1940年1月13日《大众日报》就连载发表了木刻连环画《张村长》,之后,《大众报》《战士报》等根据地报刊先后发表有《李铁牛》《保卫麦收》《女英雄陶修武》《王士瑞的炸弹》《读书识字就开花》等多篇木刻连环画。

在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解放区根据地还出现了许多有关共产党土地政策、抗日政策、抗日战士等内容的连环画作品,如吕蒙、亚君、莫朴创作的24开木刻连环画《铁佛寺》,杨涵等创作的《黄友根》,林筱、田鲁作画的《女英雄双枪王八妹》,李桦的《没有童年的孩子》《抗战故事》等木刻连环画。

《铁佛寺》是吕蒙、莫朴和程亚君三位木刻家在1942年到1943年的反扫荡的空隙中,深入群众,边创作边打游击情境下,合作完成于淮南解放区。此套作品共110幅。作品内容是通过铁佛寺村庄清除暗藏敌人的斗争,教育解放区军民擦亮眼睛,打击暗敌。《铁佛寺》这幅作品采用黑白对比的表现手法,吸收民间年画、剪纸等工艺简洁明快的特色,改变了原来木刻作品在创作上强调人物阴影和复杂背景的形式,通俗易懂。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洗练的构图,粗犷的刀法,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富于时代特点的故事情节,为中国版画和连环画艺术史留下一部不朽作品。1984年5月,人民美术出版社以“连环画艺术研究丛书”之一重新出版了这部作品。

《黄友根》是在1947年2月至5月的行军作战环境下产生的,由杨涵、杨中流、江有生、王流秋四个人集体创作,当时他们都是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美术创作组成员。《黄友根》木刻连环画原作2013年11月杨涵先生94岁时于温州美术家连环画展上展出。

《女英雄双枪王八妹》由林筱、田鲁作,改进出版社1941年出版,51页,收《女英雄双枪王八妹》(林筱作)《班长范文标》(田鲁作)两篇木刻连环画。

在八年抗战的炮火和敌后的艰苦岁月中,特别在革命圣地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战斗和生产过程中,木刻工作者作为直接参加战斗的一员置身于各种斗争的行列,深入火热的生活,在炮火中吸吮人民战斗生活的营养,作为创作的源泉,因此思想面貌和创作面貌都为之一新。

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以延安木刻为典型。这主要是因为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聚集了大批的美术工作者,创作力量很强。成立之初鲁艺就设有美术系。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美术系几乎成了木刻系,许多美术工作者来到延安后,都以木刻版画的学习和创作为主,所运用的艺术武器,也是木刻。美术系的老师包括胡一川、马达、力群、张望、黄山定等一批美术工作者,著名的木刻家古元、彦涵、罗工柳、夏风等当时都是鲁艺的学生。

1938年冬,胡一川、罗工柳、彦涵、华山等人组成的“鲁艺”木刻工作团渡过黄河,进入太行山,1940年还成立了“鲁艺”的晋东南分校,直到1942年全部调回延安。两年时间里,他们与部队一起行军、露宿、打仗,直接地感受了前方将士的战斗生活,因而,他们在前线创作并带回了一批反映八路军与根据地人民战斗生活的作品,其中就有大量的有故事情节的木刻连环画,如胡一川的《太行山下》彦涵的《张大成》等等。这批作品历经沧桑,至今很多都已成了传世之作。

1939年1月1日,中共北方局机关报――华北版《新华日报》创刊。随后,又创办了《敌后方木刻》副刊,为黑白木刻插图(连环画)开展了良好的宣传平台。其中就刊载了彦涵的《选村长》《民兵的故事》;胡一川的《壮丁》;邹雅的《老百姓要学会打游击》等黑白木刻连环画。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的画家们更是纷纷投身于连环画创作中来,当时成册的连环画就有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力群的《小姑贤・刘保堂》、邵宇的《土地》、李少言的《日军守备队的生活》、杨中流的《三勇士》、罗工柳、张映雪的《李有才・小二黑》、李志耕的《黄胡子被迫登龙门》、张明坦的《选举》、莫朴、吕蒙、程亚君的《铁佛寺》、任迁乔的《翻身》等,其中《铁佛寺》《狼牙山五壮士》《小姑贤・刘保堂》《李有才・小二黑》等作品均采用了木刻连环画的形式。此外,还出现了如秦征的《红骡子》(1950年7月,晨光出版公司曾有重版此书),罗工柳的《小二黑结婚》以及《刘胡兰》等无字木刻连环画。同时涌现了江丰、彦涵、古元、力群等木刻连环大家,为弘扬新文化和革命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区的黑白木刻连环画,歌颂革命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歌颂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杀敌的丰功伟绩;歌颂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建设、拥军支前、民主生活和斗争。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

《小姑贤・刘保堂》(木刻连环图画),力群刻,晨光出版公司20世纪40年代出版。(1949年9月和1950年7月,晨光出版公司曾分别有初版和四版此书)。

《狼牙山五壮士》(连环木刻画),华山文,彦涵木刻,东北画报社编印,1946年初版,1947年12月再版,东北画报丛刊之一,1册,32开,32页。

《戎冠秀》(连环木刻),田间诗,娄霜木刻,东北画报社1946年9月初版,1948年10月再版,东北画报丛刊之二,1册,32开,50页。

《李有才板话》,赵树理作,朱丹插图,东北画报丛刊之三。

《民兵的故事》(木刻连环画),彦涵刻,东北画报社1946年3月初版,1948年1月再版,东北画报丛刊之四,1册,44页,32开。

《黑土子的故事》(木刻连环画),华山文,沃渣木刻,东北画报社1946年初版,1947年12月再版,东北画报丛刊之五,1册,32开,74页。

《纪利子》(连环木刻),吕琳刻,晋绥军区政治部1948年4月出版。(《纪利子的故事》,吕琳木刻,韩果作诗,1950年1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

《女英雄刘胡兰》(连环木刻画),安明阳刻,新华书店1949年3月出版,25页。

《英英的遭遇》(连环木刻故事)可扬作,大众美术出版社,1949年9月初版,1949年12月再版。

这些木刻连环版画,人物众多,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感染力。2001年7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以《解放区木刻连环画》套书的形式重新编辑出版了《狼牙山五壮士》《戎冠秀》《民兵的故事》《小姑贤・刘保堂》、《女英雄刘胡兰》这5册木刻连环画。

江丰(1910―1982)原名周熙,笔名高岗、固林、江烽、介福。祖籍上海。1931年参加上海左翼美术联盟,继而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所。1938年赴延安,负责编辑《前线画报》,后任鲁艺美术部主任。他是最早到达延安的木刻家之一。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重创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胜利的喜讯传来,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在此背景下,于1938年夏秋之际,江丰创作了木刻连环画《平型关连续画》。作品由5幅画面组成,第一幅《平型关连续画之一・会议》、第二幅《平型关连续画之二・买物公平不拉夫》、第三幅《平型关连续画之三・英勇的伟绩与卑劣的丑态》、第四幅《平型关连续画之四・搬运胜利品》、第五幅《平型关连续画之五・发放胜利品》。5幅连续画面表现了平型关大战的全过程,画面清新、明朗,情节丰富、主题明确、通俗易懂,5幅画面环环相扣、不断推进,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作品呈现的新面貌更容易为边区的军民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延安木刻大众化的探索。《平型关连续画》的创作出版,对于探讨抗战初期美术尤其抗战初期的延安木刻运动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导向价值。

彦涵(1916―2011),曾用名刘宝森,著名版画家,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38年,彦涵到达延安参加了革命,同年11月参加了鲁艺木刻工作团,并随军开赴了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以刀和笔为武器,从事抗日斗争,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生活气息的宣传画、连环画等。在此期间,彦涵为《新华日报》创作了大批袖珍抗战木刻和连环画。其中连环画《民兵的故事》《李大成》《选村长》《刘二堂》等作品,现今已经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并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武乡八路军纪念馆收藏。

彦涵的黑白木刻朴素、粗犷、战斗性很强。他的很多创作经验都是来自于前线。所以,彦涵的木刻作品,战争的临场感、现实感很强,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代表作之一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1944年创作于延安,共16幅,由华山编文。作品表现的是1941年日寇进犯我晋察冀边区时,5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面对500多个敌人,凭借狼牙山天险与敌人顽强对抗,后因弹尽,身处悬崖绝壁而无退路,他们誓死不做俘虏,然后从悬崖纵身跳下的故事。这部作品后由转送给美国记者,由美国《生活》杂志在1945年出版精装袖珍本。抗战胜利后,东北画报社和解放后的上海大众美术出版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都为该作品出版过单行本。1984年人美社又以“连环画研究丛书”之一重新出版。199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又出版单行本。此外,《狼牙山五壮士》还有群育出版社1949年11月初版、1950年7月再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1952年12月再版等版本。《狼牙山五壮士》作为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录和反映,除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外,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古元(1919―1996),广东中山人。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艺学习。古元是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不少作品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当年艺术大师徐悲鸿称其为“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中国新兴版画界一巨星”。1942年他创作的木刻连环版画《新旧光景》(22幅),1943年在延安印行,深受群众喜爱。

洛井原名陆云金,1921年1月9日出生于浙江余姚县。15岁时,正逢鲁迅先生倡导的木刻运动的兴起。陆云金从小喜爱绘画,就投身于进步美术创作活动中。1941年春,余姚沦陷,陆云金进入苏北抗日根据地,担任江海报社美术编辑,改名“洛井”。1945年,洛井创作了大型木刻连环画《血战大渔岛》,原版本14×18cm。通过42副木刻,形象地再现了1944年8月25日,新四军在浙东岱山大渔岛与日寇海、陆、空诸兵种近十倍于我的兵力进行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殊死战斗。洛井呕心沥血、日夜苦战,仅用一个月时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塑造了抗日勇士震山河、泣鬼神的艺术形象。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最具影响力的一件代表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革命历史文物价值。《血战大渔岛》原版本现由中央军事博物馆收藏。

陈珂田,生于1914年,浙江宁波人,现代版画家,常用“珂田”名字发表版画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武汉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1年他刻了一套木刻连环画,十多幅,内容是“夏家渡战斗故事”,都是手工拓印,装订成本,印了几十册。

马达1945年的作品《陶端予木刻集》也是一个重要的木刻连环画作品。马达早年是上海“MK木刻研究会”的成员,1938年来到延安的鲁艺任教。陶端予是延安杨家湾民办小学女教师,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被评为文教英雄。马达看了陶端予的报道后,深受感动,决定以陶端予为题材,创作一个木刻连环画,然后汇成这套木刻集。木刻集共14幅,讲述了陶端予如何教育学生,帮助后进学生文富贵改掉坏毛病,成为好学生的故事。

杨可扬,1914年出生于浙江遂昌。自幼酷爱绘画。1937年师从马达先生学习木刻版画,后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长期从事进步木刻运动。其木刻连环画作品有《英英的遭遇》等。1949年4月起,《英英的遭遇》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当刊登到第43幅时,因有反内战内容而遭当局封杀。

吕琳,1920年生于山西省吉县。1938年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开始做木刻画,宣传抗日。1940年到延安,先入陕北公学,9月考入鲁艺美术系。1943年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一旅工作,后调战斗剧团和晋绥军区政治部从事美术工作。其木刻连环画作品《纪利子》描述的是一个贫苦农民的悲惨家史以及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经过。这套作品艺术手法朴实,造型简单,黑白布阵有置,对比强烈,人物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晋绥军区政治部曾把这套木刻连环画编印成册出版,配合当时在部队开展的“忆苦”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林军,著名版画家,原名裴秉哲,1921年生于山西平陆县。1940年奔赴陕甘宁边区,后考入鲁艺美术系,1943年从鲁艺毕业,参加八路军,在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任美术分队长。1945年在晋绥军区战斗剧社任美术组长,后调政治部编辑《战斗画报》。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1948年创作的连环木刻《不朽的战士》即为其代表作之一。主要的版本有:晨光出版公司1948年版;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战斗剧社1949年10月版。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根据地的美术工作者创作编绘了大量反映人民战争、人民生活的木刻连环画。这些作品来自现实生活,作者又有亲身体验和感受,所以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发挥了文艺作品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并在连环画的进一步创新和发挥其社会作用方面起到了先导与示范作用。时至今日,李桦、江丰、古元、彦涵、洛井、马达等老一辈木刻版画家的木刻连环画原创作品,已经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红色文献、革命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张鹏.不朽的战士木刻连环画[J].中国收藏,2008(6).

[2]赵大军.考析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民众美术教育的模式和作用[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3(6).

[3]姜维朴.彦涵同志对连环画的关爱[J].中国美术家,2012(1).

[4]苏林.风光这边独好――解放区木刻概述[J].美术之友,2002(4).

[5]冯荣荣.中国现代黑白木刻插图(连环画)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3.

[6]张军.抗战时期苏北地区新四军木刻艺术研究[J].美术杂志,2011(11).

[7]刘千.人民艺术家:版画艺术大师彦涵掠记[J].中国美术,2012(1).

抗日小故事范文6

[关键词]《云图》;叙事技巧;蕴含主旨

由汤姆·提克威与沃卓斯基姐弟执导的影片《云图》改编自大卫·米切尔的同名小说,在这部电影中的叙事手法以及构思方式所具有的独特性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被许多观众认为是形式与概念大于内容并且其主旨并不清晰的影片,所以本文以挖掘影片《云图》的文学内涵为出发点,从理顺影片《云图》故事情节入手对影片《云图》的叙事技巧和蕴含主旨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一、电影《云图》的叙事技巧

电影《云图》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原著作者大卫·米切尔所建立的故事构造,同时沃卓斯基姐弟对原著故事构造的创新痕迹也十分明显。在《云图》中,观众可以看到哈利·贝瑞、汤姆·汉克斯、吉姆·布劳德本特、雨果·维文以及周迅等人分饰多角,化妆的精美性能够让这些演员在不同时空来成功地扮演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甚至不同物种的角色,这种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影《云图》本身所具备的观赏价值,同时也符合了电影中不同故事之间存在联系的需求。通过对六个故事单独的内容作出了解将有助于对电影《云图》的叙事技巧作出深入的认知与分析。

《云图》整部影片长达三个小时,在这三个小时中所讲述的故事按照发生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六个,而这六个故事在影片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第一个故事发生于1850年,故事风格为猎奇探险,讲述了亚当·尤因在南太平洋的航海旅行中见证了被奴役的黑奴,而后亚当由于患病而要返回家乡,在此途中他搭救了一位黑人奴隶。另一方面,亚当的主治医师想要加害亚当而获取利益,幸好亚当被自己搭救的黑奴救下,为此亚当深受感动并在回到故乡后致力于奴隶制度的废止;第二个故事发生于1936年,故事风格为情感类,年轻的作曲家罗伯特·弗罗比舍在被学校和家庭之后与自己的男朋友告别并前去伦敦学习音乐创作,期间所经历的种种挫折都用书信的形式告诉自己的男朋友,在此期间罗伯特·弗罗比舍与维维安·埃尔斯的妻子发生不正当关系,而维维安·埃尔斯则以自己的名誉被破坏而威胁罗伯特·弗罗将自己的作品《云图六重奏》归在维维安名下,遭受维维安折磨的罗伯特·弗罗终于忍无可忍而用枪将维维安杀死,并在《云图六重奏》完成以后自杀;第三个故事发生于1973年,故事风格为悬疑类,路易莎·雷是美国《望远镜》的记者,她认识一位物理学家以后不经意的置身于一场与核反应堆有关的阴谋当中,并因为这场阴谋而身陷险境,而后路易莎·雷在父亲朋友乔·皮纳尔的协助下将石油公司的阴谋揭穿;第四个故事发生于2012年,故事风格为轻喜剧,英国作家德莫特·霍金斯将讽刺其新书的评论家扔下楼并摔死,而签下德莫特·霍金斯的出版商蒂莫西·卡文迪什却因为新书走红而获利,卡文迪什在遭到了黑道敲诈投奔自己的哥哥却被哥哥出卖而被关进养老院,最终卡文迪什与自己在养老院的三个朋友逃出了养老院;第五个故事发生于2144年,故事风格为科幻类,主人公星美为克隆人,星美对世界的认知逐渐被同事幼娜唤醒,而在幼娜被杀之后,身为反抗组织指挥官的张海柱将星美救出,在与反抗组织的合作中,星美向世界揭露了企业国的阴谋与罪恶,在反抗组织的基地遭到攻陷并且张海柱战死之后,企业国捉住星美并要处死,临死前的星美将自己经历的真相告诉了档案员;第六个故事发生于人类文明衰落之后的第106年,故事风格具有科幻与神话的韵味,居住在夏威夷的山谷人扎克里和自己的外甥与妹夫在归家途中遭遇科纳人,外甥以及妹夫科纳人杀死,而扎克里却因为懦弱的躲藏而存活下来。随后代表者高级文明的梅丽尼姆来到扎克里居住的村庄并拯救了扎克里的亲人,扎克里为了报恩而带着梅丽尼姆前往灵山,在灵山梅丽尼姆向外星球殖民者发出了地球不适宜居住的信号,在此过程中扎克里战胜了自己的心魔并杀死了科纳人的首领,最终扎克里与梅丽尼姆在其他星球居住下来并白头偕老。

在《云图》的小说原著里,由于写作过程中跳跃程度的灵活性不如电影创作中的镜头,所以小说中故事的连贯性显然要比电影叙事更加明显,小说中的六个故事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由于第六个故事的世界末日能够与第五个故事衔接,所以小说的结构呈一二三四五六五四三二一,规律明显且具有对称美。而电影《云图》并没有遵守这种对称,而是将故事进行穿插,故事情节也更加琐碎,从时空上看这些故事虽然能够组合但是却十分凌乱,虽然这样容易因为结构顺序凌乱而难以让观众走进故事内核,但是却能够将全景式影像空间表现得更加开阔,并且弥补了原著情节起伏比较简单的缺陷,从而让影片具有起承转合的节奏变化。与原作相比,电影《云图》对故事中潜在的线索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从而让这些线索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使种族主义、科学隐患、政治阴谋、社会弊端以及艺术思辨和末日幻想等多中主题能够更加扎实的结合在一起。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如胎记、名字、音乐等也在关联紧密的故事中重现穿插,这些线索和细节在汇聚以后共同表达出同样的情感与命题,从而给予观众十分巨大的精神震撼。通过对故事细节的理顺可以发现,六个故事之间是有着相互联系的,其中亚当的日记被罗伯特·弗罗比舍阅读,而路易莎·雷则看到了罗伯特·弗罗比舍的信件,路易莎·雷的经历被写成小说之后被蒂莫西·卡文迪什得到,描述蒂莫西·卡文迪什的电影则成为对星美产生激励的重要内容,星美则成为文明衰落后山谷人的女神,所以电影《云图》是一个漫长而令人爽朗的故事,在整部影片中处处在调动着观众思考并带给观众惊喜。《云图》中的六个故事所产生的空间好像是架空世界同时又好像是处于平行宇宙,这六个并进共行的故事充满着寓言性,同时也相互循环重叠,多个貌似毫无关联又十分复杂的围绕一个清晰而模糊的哲学主题互相干涉与缠绕,共同构成了与常规电影叙事模式不同的故事构造,这种构造使故事内容的深度以及故事讲述的技巧都得到了创新与突破。

二、 电影《云图》所蕴含的主旨

电影《云图》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向观众传达了丰富的信息量与庞大的故事结构,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甚至可以理解为涵盖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与未来,六个故事所涉及的六个节点分别为黑奴解放运动、同性恋问题出现、和能源得到运用、老龄化趋势明显、克隆人革命、返祖人群与进化科技同时存在而又濒临灭绝,对这六个节点做出叙述的故事分别是黑奴与航海家的命运交织、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作曲家为实现梦想而经历的困苦与挣扎、女记者为了世界和平与正义而揭穿阴谋、老出版商飞跃老人院、克隆人发起思想启蒙战役、后文明时代山谷人找到信仰源头,其中每一个故事单独看来都是经典的电影题材并且都具有各自的主旨,所以说电影《云图》所讲述的故事十分“狡猾”,它讲述了传承、命运、因果和轮回,个体故事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被观众挖掘和发现,但是故事整体所具有的主旨脊椎线却需要观众来进行深入而谨慎的思考,而其切入点需要从故事之间的相似之处与故事整体来进行寻找。

从六个故事的共通之处可以看出电影《云图》所要阐述的第一个主旨即由自由精神而引发的对于外界束缚的反抗。第一个故事中的航海家与黑人奴隶所经历的故事表达了对奴隶制度的反抗;第二个故事中的年轻作曲家将限制自身发展的老作曲家枪杀反映了对权威和传统的反抗;第三个故事中老出版商与朋友逃出老人院表达出了对体制化控制的反抗;第四个故事中记者对罪恶势力的揭露表达了对强大资本压制媒体自由的反抗;第五个故事由于人类将克隆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并将克隆人当做工具使用,所以无论是星美还是反抗军的行为所抗争的对象都是技术进步对人性的摧残;第六个故事中的扎克里则始终在与恶魔老乔治进行着抗争,老乔治则是他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疑虑,所以扎克里所抗争的是个体内心的心魔。这六个故事所表达的抗争思想所具有的不同之处是抗争的对象逐渐内化并逐渐接近内心的罪恶。第一个故事中所抗争的奴隶制度是最为外在和原始的,而无论是权威、体制、意识心态还是对科技的发展和使用对人所造成的束缚逐渐接近人的本能,直到疑虑和恐惧则完全是人对自身的束缚,从这些差异可以看出,人类的解放精神与抗争精神是从对外界束缚进行抗争和解放逐渐向对自我束缚或者内心束缚进行抗争和解放发展的;另一方面,影片《云图》中六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上都具有彗星形胎记,这些彗星胎记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如航海家的彗星胎记位于胸口,象征着良知、年轻作曲家的彗星胎记位于臀部,象征着性、女记者的彗星胎记位于肩膀,象征着责任、老出版商的彗星胎记位于小腿部,象征着人身的自由、克隆人星美的彗星胎记位于脖子,象征着人性的自由、害怕心魔的山谷人所具有的彗星胎记位于脑后,象征着精神和信仰。这些彗星胎记所象征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们抗争精神的来源,同时这种胎记的延续也是在阐述着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反抗精神与解放精神的延续,每个人心中的反抗精神与解放精神通过汇聚将能够组成摧残浩瀚的云图。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影片《云图》可以发现它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影片中所讲述了六个故事分别是人类发展历史中过去、现在和未来重要时期的缩影,它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命运的走向:人类在走过技术革新的经历后将奴隶制度废除并走进资本主义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科技的再进步,人类对科技的运用以及对自然的剥削已经达到了极致,在地球资源被消耗殆尽之后,地球终于变为了荒芜之地,于是人类文明只能够寻找地球以外的位置来进行传播和发展。所以电影《云图》在讲述六个看似情节琐碎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着人类创造文明并被文明摧毁或者人类亲手摧毁文明的故事,同时也在警告着人类,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自身环境的毁灭为代价的。

三、结语

电影《云图》正如真实的云图一样具有无限的不可预测性和延伸性,影片本身使用情节穿插的叙事技巧讲述了六个故事并表达出了对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命运发展的思考和忧虑。虽然影片本身所传播的内容太过丰富并且叙事技巧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使观众对影片具有整体具象化的认知,但是却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来引导观众对影片本身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做出思考,就像罗杰·艾比特说的那样:“《云图》绝不是那种看一遍便可了事的电影,但也绝对不是看多遍就可了事的电影。”而这也正是影片《云图》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韩松落.《云图》:大卫·米切尔的六重奏[J].人物,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