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春范例6篇

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范文1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

【中图分类号】I26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自1919年发表第一首白话作品开始步入文坛,至1948年去世,创作持续了三十年,共写有诗与散文等二十多种,合计200万,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本文拟就朱自清20年代至40年代的散文创作为研究对象,浅谈之。

语言风格是对语音、词语、句子、篇章、辞格等综合运用产生的言语作品的风貌和格调。就语言风格来讲,朱自清散文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是具有口语色彩,二是饱含情意,三是饶有风趣。

一、具有口语色彩。

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而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一个怎样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把文章写得朴素自然些。在《内地描写》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所以朱自清写散文经常追求语言的口语色彩。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用的就是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读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地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达他的生活感受,说之上口,听之悦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与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本篇中,朱自清使用了很多口语词汇。例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又如句式,这里文句都很短,长话短说,符合口语的习惯。“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像人们平常说话那样,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综的结构和节奏,很好地表现出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快的心情。

朱自清的议论散文也尽量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来写: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吧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没饭吃会饿死,严刑惩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认点儿。(《论吃饭》)

这一段话,是作者针对苏北饥民群到江南就食,江南的有钱人无奈何只得给他们饭吃而发的议论。用口语说来,明白晓畅,一点也不文绉绉的。作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例如,不说“统治者”,而说“官儿”;不说“为什么”,而说“干吗”;不说“顶多”,而说“大不了”。句式很简短,没有长修饰语,例如:“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这三个分句都只有两三个词构成。句子里很少用关联词语的地方,即使使用,也是口语的,不用书面语的。例如,用“可是”不用“但是”。文中还常使用语气词语,如“吗”“呢”等。

二是饱含情意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着诗歌的影响。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可以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具有诗情画意的。

仍以《春》为例,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又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来写,给这幅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一个动人的意境。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在这里,作者观察极其仔细,把诗情与画意相结合,和谐的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对春天深情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

三、饶有风趣

所谓风趣,就是一种诙谐和幽默,是轻松愉快地对待某些可笑事物的态度。别林斯基曾把风趣的本质归纳为“矛盾”二字,即“现象和它本质之间的矛盾”。如果某位作家在运用语言时,能有意机智巧妙地表现出这种事物的矛盾,那他的语言当然也就风趣了。

朱自清先生待人处事严肃认真,但并不冷峻。他爱真理,有至情,也不乏幽默感。到了这种个性反映到他的散文中来,就使得他的散文除有严肃纯正的内容外,表达上还很风趣,饶有风趣可以说是朱自清语言的第三个特点。

作者为了愉快地向“过去的历史告别”,在这里并没有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来讽刺旧式婚姻,而是把他对这件事情自以为明白而实际上并不明白的荒诞心理活动如实地叙述出来,把他那种虽然“茫然”,却还说“毫无意见”的童稚心理和家长们为他的婚事过早地来包办操心对比起来,就显得十分矛盾可笑,于是产生了风趣。

总而言之,朱自清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其散文有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口语色彩,二是饱含情意,三是饶有风趣。朱自清的创作对我国散文的发展特别是散文语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一定要善于继承、研究,学习、汲取其间的营养。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朱自清散文春范文2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500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里的段落,我喜欢这两段。美若仙子的荷花,挨挨挤挤碧绿的荷叶,流水一样的月光,高高低低的灌木,飘摇的杨柳,让人感觉恍若仙境一般。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500字

  春天来了,百花吐芽,百鸟齐鸣,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重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朱自清散文《春》读后感。春天,就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想在秋季里获得好收成,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播种。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对于我们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来说,今日的辛勤耕耘与播种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毕业考试的优秀和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六年级下学期复习是重点,有同学以为复习便是“炒冷饭”,都是学过的东西,再学没有必要。我的观点却不同。复习应该更认真,用平时上新课的那种精神去复习,将小学6年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系统地复习,要像一块干海绵吸水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复习。就像苏东坡的《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中所说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500字

  读着朱自清写的散文《匆匆》,我感觉像是一阵舒心的清风迎面扑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自己始终无法解答的问题,也是留给我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解答的难题。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是庄子曾说的话。时间的确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了,课间玩耍的时候,时间从欢声笑语里过去,畅所欲言的时候,时间从嘴里过去,看书的时候,时间就从字里行间不见了。

  古今中外真正把握今日的人也不乏少数,祖逖闻鸡起舞,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停,后来成为了名留千古的大将军,鲁迅先生一生都笔耕不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工作,成了人人敬仰的大文豪……

朱自清散文春范文3

鉴定清宫旧藏,博物馆专家们的意见是维持清宫“原判”,还是重加审定?存争议的传世作品,其实有怎样的艺术价值?对馆藏清宫文物作相对集中的观摩与思考,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

清末及民国初年,溥仪以赏赐等名义,使部分宫廷所藏书画名作散失;出宫时还将大批藏品迁离紫禁城,至洲国结束期间,部分藏品失散于民间甚至海外。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传世重宝,陆续为国家的博物馆所收藏。

“清宫佚出书画”是辽宁省博物馆的特色藏品之一。这批书画计225件,或为清代各朝皇帝手书――“御制”,或经其品题并钤有“御览之宝”印玺――“御赏”,或为清宫收藏并著录子《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御藏”,其中160件左右,又见于1934年出版的《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亦即由末代皇帝溥仪盗运出宫的“清宫散佚书画”。

本刊拟陆续按不同门类为读者呈现这批历千百载流转,递藏至今的瑰宝;今辑且先以“历代草书”为切入,为读者展开大清王朝全盛时期的皇家收藏图卷。

清宫旧藏之历代法书,有不少是国宝级的草书作品,如《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宋徽宗《千字文》、南宋高宗《洛神赋》、南宋孝宗《后赤壁赋》、陆游《自书诗》和文天祥《木鸡集序》等。

今次披露的清宫旧藏唐代《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论书帖》,目前鉴定界存在不同的认识;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唐代孙过庭千字文第五本》则被认为或是宋人所摹,但这三件作品对“张癫素狂”及唐代书法艺术的研究,仍为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宋徽宗《千字文》纸精墨妙,心手相应,一气呵成,深得书法之三昧,颇显书家之造诣。南宋高宗《洛神赋》、南宋孝宗《后赤壁赋》运笔沉稳,结体圆润,既有草法之严谨纯熟,又得韵致之潇洒飘逸,从中可见宋代皇室在书法方面的影响和传承。

“书如其人”。陆游和文天祥虽不以书名于世,但在《自书诗》和《木鸡集序》两件作品中,分别表现出“意致高远”和“凛然之气”,又可以看出二人在书法上的深厚学养。就连清帝乾隆,也在《临怀素千字文》中,吸取了怀素的笔意,更有婉约圆厚的书法特点,可视之为一件草书名作。

《明拓王羲之群鹅帖册》

(原名《宋拓王羲之群鹅帖册》)

[纸本,尺寸:17开(每开)26.5厘米×27.3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四十三著录:

《宋拓王羲之群鹅帖》一册。

[本幅]宋拓本,折装十六幅丰,皆纵八寸,横八寸五分。六十三行,墨拓晋王羲之《鹅群草书帖》,内间有朱书释文。

[前副叶]宋徽宗摹王羲之像,并识语。

[后幅题跋]右军书品,早经前贤评定,而换鹅书,非今之楷书《黄庭卷》,即此册也。或谓《道德经》则谬甚。世无翻本,亦罕见。后之得斯帖者,幸珍重之。至正元年夏五十曰,题于灵石山房。句曲外史张雨。(钤印二:“贞居”“句曲外史”)

茂苑文嘉阅于宅晋楼中。(钤印二:“文休承印”“文嘉之印”)

万历庚寅五月晦日,尊生斋坐雨,展阅漫记。太原王a登。(钤印二:“王a登印”“广长阁生”)

[鉴藏宝玺]五玺全,“宝笈三编”。

[收传印记]“贞痔猛际榧恰薄疤伯虞仲家风”“性命可轻,至宝是保坚”“茅斋”“正始堂印”“庭侯”“蜡屐斋”(重一)、“爱竹”“庋藏宝玩”“元起氏”“项省斋家收藏”“汉阳项诠私印”“宝藏”“唐子畏图书”“丛桂堂”。

除嘉庆“五玺”之外,灾谢诡杂小靶统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宣统鉴赏”(朱文方)、“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印

据1934年9月北平故宫博物院印行的《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下简称《佚目》)载:”宣统十四年”(1922)”十月十八日赏溥杰……《晋王右军鹅群草书》一册(静字三十一号)

1962年国家文化部书画鉴定组(成员有张珩、刘九庵等)的鉴定意见是:明拓本,题跋假。

流传与递藏:嘉庆(1796―1820)年间入清官,1922年溥仪出宫之前,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张园。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册散佚。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拨交入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人摹王x之尸门书翰卷》

(原名《唐摹晋帖卷》,又名《唐摹王羲之等万岁通天帖》)

[纸本,本幅尺寸:26.3厘米×253.8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乾清宫/卷四著录:“《唐摹晋帖)一卷,上等天一”。

除乾隆诸印之外,此卷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宣统鉴赏”(朱文方)、“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一月初八日赏溥杰……《唐摹万岁通天帖》一卷(二十六号)”

流传与递藏:唐武则天时藏建隆新史馆,历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雀,又为岳珂等收藏,元初先在王芝手中,后藏于宜兴岳飞五世孙岳浚处。明代传于无锡华幼武之裔孙华夏真赏斋,后经项氏等收藏。入清藏于雀,期间曾遭欠焚,重裴后次序有误、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张园,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后为长春守军郑洞国所得。1948年长春解放时被收缴。后郑氏以全国政协委员和国防委员会委员名义出面,咨询此卷下落时,在军事机关作战地图和档案堆中找出。1954年9月周桓捐。

周桓(1909-1993),辽宁省庄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卒特务团和部分干部赴东北,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后勤部政委。参与争取长春守军曾泽生部起义等工作。1955年任政委,同年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1979年任文化部顾问。

《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

(原名《唐张旭四帖卷》)

[纸本,本幅尺寸:30.9厘米×420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卷四著录:“《唐张旭四帖》一卷,次等黄一”。

除乾隆诸印之外,此卷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皆朱文椭圆)、“宣统鉴赏”(未丈方)、“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一月初四日赏溥杰……《张旭四帖》一卷(静字五十一号)”

流传与递藏:曾藏于北宋宣和内府,南宋后期入贾似道处。明时曾归华夏真赏斋,清代藏于雀。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张园。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后辗转入东北银行。1950年6月从东北银行接收入藏辽博。

此帖是否出自张旭之笔,学界尚有不同意见。

《唐怀素论书帖卷》

(原名《唐怀素论书帖》)

[纸本,本幅尺寸:28.5厘米×40.3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卷四著录:“《唐怀素论书帖》一卷,上等元一”。

除乾隆诸印之外,此卷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皆朱文椭圆)、“宣统鉴赏”(朱文方)、“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一月二十三日赏溥杰……《怀素论书帖》一卷(永字二百四号)”

流传与递藏:宋季为宣和、绍兴内府庋藏,后为贾似道窃据。元代曾经张晏之手。明代则为项元汴氏家藏。清初由高士奇父子收藏,又一度为安岐所有,后入清宫。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张园。后携往长春,藏于伪M“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拨交入藏。

《唐孙过庭草书千文第五本卷》

(原名《唐孙过庭书千文第五本本卷》)

[纸本,本幅尺寸:25.7厘米×82.5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第十七/养心殿二著录:“《孙过庭千字文第五本》一卷”。

除乾隆诸印之外,此卷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皆未丈椭圆)、“宣统鉴赏”(朱文方)、“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一月二十 曰赏溥杰……《孙过庭书干文第五本》一卷(永字三百十五号)”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纂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下简称《书画图目》)著录是卷,并注有鉴定组意见:“南宋人作。”

流传与递藏:宋时在苏子由(苏辙)家,后转入王诜手中一南宋至元初流传不详、元末明初为蒲阳孝义郑氏收藏。清乾隆时入雀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此后三十多年一直为辽宁盖县农民徐忠诚(曾做过“国兵”)保存。1979年徐氏将其捐献文物部门,后转入馆藏。

《宋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原名《宋徽宗书千字文卷》)

[纸本,本幅尺寸:35.1厘米×1172.1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卷三著录。

除乾隆诸印之外,此卷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皆未文椭圆)、“宣统鉴赏”(朱文方)、“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一月二十二日赏溥杰……《宋徽宗书千文》一卷(永字二百九十二号)”

流传与递藏:宋时藏于御府、元明时期流传不详。清入内府。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后辗转入东北银行。1950年6月从东北银行接收入藏

《宋赵构草洛神赋卷》

(原名《宋高宗书洛神赋卷》)

[绢本,本幅尺寸:27.9厘米×398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卷二著录:“《宋高宗书洛神赋》一卷,上等曰二”。

除乾隆诸印之外,此卷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皆朱文椭圆)、“宣统鉴赏”(朱文方)、“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一月二十日赏溥杰……《宋高宗书洛神赋》一卷(静字二百一号)”

流传与递藏:元代曾经鲁国大长公土详哥刺吉收藏。明代一度为内府庋藏 清初为梁清标所有,后入清内府。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后辗转入东北银行1950年6月从东北银行接收入藏

《宋赵脊草书后赤壁赋卷》

(原名《宋徽宗书后赤壁赋卷》)

纸本,本幅尺寸:24.5厘米×101.4厘米]

此卷钤虽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印,却不见《石渠宝笈》各编著录

又,此卷还铃有“宣统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二月初四日赏溥杰……《宋徽宗书后赤壁赋》一卷(五十四号)”

《书画图目》著录并注有鉴定组意见:“应为宋孝宗赵奋所书。”

流传与递藏:元代曾由莫氏寿闾檬詹亍G宄跷粱清标所有,后入清雀。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后辗转入东北银行。1950年6月从东北银行接收入藏

《宋陆游自书诗卷》

(原名《宋陆游自书诗帖卷》)

[纸本,本幅尺寸:31厘米×1015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卷三著录:“《宋陆游自书诗帖》一卷,上等暑一”。

除乾隆诸印之外,此卷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皆朱文椭A)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一月二十三日赏溥杰……《陆游自书诗帖》一卷(永字十三号)”

流传与递藏:元初在高秋泉家,元末由镇江杨时中购得,后转至其侄扬敏。明代中期曾由沈周收藏:清初经孙承泽、王铩⑿戆补递藏,后入清宫。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后辗转入东北银行。1950年6月从东北银行接收入藏。

《宋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卷》

(原名《宋文天祥书木鸡集序卷》)

[纸本,本幅尺寸:24.5厘米×96.5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卷四著录:“《宋文天祥书木鸡集序》一卷,次等辰一”。

除乾隆诸印之外,此卷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皆朱文椭圆)、“宣统鉴赏”(朱文方)、“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月十七曰赏溥杰……《文天祥书木鸡集序》一卷(静字三百一十二号)”

流传与递藏:元代流传不详。明代为归希之收藏,、清初由宋荤所有,后入清内府。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后辗转入东北银行。1950年九月从东北银行接收入藏

《明董其昌行草书宋人兰亭跋诗卷》

(原名《董其昌书宋人兰亭跋诗真迹》,又名《董其昌字卷》)

[纸本,本幅尺寸:23.5厘米×396厘米]

本幅董其昌行草书:“东坡道人少曰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硬,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妙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冠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数百年后有知余此语者。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 种俗气。要之,右军一言,群言之长也。

一麾东晋守,八体书入神。书墨传遗迹,兰亭表旧居。挂冠高兴逸,坦腹旧床虚。岭峻崇山景,依然想似初。堂堂淮阴侯, 夫岂哙等伍。放翁评此本,可作兰亭祖。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此本得其骨,殊胜兰亭面。

偶临定武兰亭,后有宋人跋诗俱妙,得前人笔意,乃知宋时书学,非今代所及。董其昌。”(钤印二:“太史氏””玄宰”印。卷首钤印二:“玄赏斋”“口口珍藏”)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二月初五日赏溥杰……《董其昌书宋人兰亭跋诗真迹》一卷”

此卷右上方“东”字与“少”字之间,有一类似“U”形破洞(见局部图版),边缘有似火烧痕迹 综合判断,此处原钤有“宣统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 后末的收藏者出于某种原因,将此宣统印挖去,又做成似欠烧过之状

1999年辽宁省博物馆鉴定意见:真品

流传与递藏:清代后期入内府。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后携往长春,藏于伪M“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1984年自辽宁省文物店购入

《元赵孟\临皇象急就篇卷》

(原名《元赵孟\临皇象急就篇卷》)

[纸本,本幅尺寸:31厘米×1015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第五十五/宁寿宫十二著录:“《赵孟\临皇象急就篇》一卷”。

除乾隆诸印之外,此卷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宣统鉴赏”(朱文方)、“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印

《佚目》:“宣统十四年”(1922)“十一月初七日赏溥杰……《赵孟\临皇象急就篇》一卷(一百十号)”

1998年,辽宁省博杨仁恺、刘忠诚、刘建龙、由智超、罗春政、戴立强、子成龙等人鉴定,认为是真品(罗春政、刘建龙认为可疑)。

流传与递藏:明初为燕山赵景晖收藏 清初归宛平王崇简,后入清内府。1922年溥仪以“赏溥杰”之名盗运至天津,后携往长春,藏于“皇宫”。1945年8月,溥仪出逃通化,此卷散佚。后辗转入东北银行1950年6月从东北银行接收入藏

《清弘历临怀素草书千字文卷》

(原名《清高宗临怀素千字文卷》)

[纸本,本幅尺寸:30.8厘米×689.3厘米]

草书临怀素《千字文》。署:“庚寅嘉平,御临。”(钤印四:“乾”“隆”“勤学好问”“心以静堪寄”;前钤印一:“古香斋”)

引首行书“逸寄临蕉”。[钤印一:“乾隆宸翰”)

朱自清散文春范文4

论文摘要: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

(一)“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1929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如:

(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儿女》)

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自然。“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再如:

(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谈抽烟》)

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1],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五四时期,他在努力打破白话文的艰涩难读并自觉追求“口语化”语言艺术的同时,并不回避文言词语及某些西欧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朴质的叙事散文《背影》中,就含有不少文言词汇,如“惟”“箸”“诸多”“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等。这些词,典雅传神,蕴涵了作者怀念饱经沧桑的父亲的深沉感情,凝练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朴素自然中见精工”,收效甚奇。

朱自清对西欧语言的借用也是审慎的,少数的外来词尽量音译,如《荷塘月色》中的“梵阿铃”;对西欧语言中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方法的借鉴,是借助了汉语中动态助词“着”“了”“过”放在非动词类的后面,以利于表情达意。如

(3)她松松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梅雨潭》)

作者在形容词“皱缬”“明亮”后面加上动态助词“着”,使其动词化,与中间一句的“摆弄着”结构一致,句式整齐,更显露出梅雨潭的情态。

可见,朱自清巧妙地选用一些文言词语及西欧语言,是对“口语化”艺术的有益补充,使他所追求的“口语化”语言成为了一种能雅俗共赏、具有大家风范的文学性语言;也是当时的文学语言在努力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纵横相联的一种自然痕迹,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特征。

(二)遣词造句的艺术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相当重视,他在《语文拾零·自序》里曾谈到:“因为研究批评和诗,我应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达意和表情作用。……我们说达意,指的是字面或话面;说表情,指的是字里行间或话里有话。”文如其言,朱自清散文用词贴切、句式工整,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意。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织排列上。恰当的动词,可使所写之景活跃起来,给人以无限遐想与诸多启发。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写道:“沿路听见断断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这一“飘”一“度”,既与歌源“妓楼”“船里”相呼应,又呈现出断续歌声的丝缕之美,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离情思。

朱自清还十分擅长运用儿化词与叠词来表情达意,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情。北京话里的儿化词常带有很浓的感彩,也带给朱自清的散文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春》中的“桃儿、杏儿、梨儿”就满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给人亲近、活泼的感受。再如《回来杂记》中用了“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街口儿”“马蹄儿烧饼”“闲味儿”等儿化词,字里行间更有醇香自然的生活质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亲切自然。

恰当地运用叠词,不仅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还特别能给人舒缓婉转、轻柔真切之感,传达出深远的情意。如:

(4)人生若真如一场大梦,这个梦倒也很有趣的。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无数的小梦。(《跋》)

文段中的几个叠词意象丰富、广阔而形象,描绘出形态、情味、程度各异的人生梦想。这样的叠词在朱自清的各类文中都有,而写景抒情类散文里尤多,带给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还十分注意句子排列的节奏感。他的文句总能散、整结合,长、短句式间隔有致,且行文的缓急、跳跃与停顿,都与内容的张弛和情感的起伏紧密相联,句子之间有音乐的韵律美。在《冬天》里,有一段写回家时情景的语句,就兼容了这种字词与句式恰当组织的双重美感:

(5)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个;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冬天》)

先是对称简洁的转折句式,两个“老是”朴实传神,家中的温情便清晰地凸现在外面的凄冷之上。接着写回家景象,全用短句,“开着”“挨着”“向着”几个动词令人回味无穷,一家人的团结友爱表露无遗。最后再用“似乎…只有…也只有…”的句式抒发感受,把作者对家的深情与家带给作者的感动表现得自然流畅、形象空灵。

无论是动词的传神达意、儿化词和叠词的轻巧蕴藉,还是句式的跌宕有致,都表现了朱自清对语言技巧的深钻细研和运用语言的纯熟与机巧,反映出他对时代语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表现手法的灵活

朱自清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用情均细腻深刻。他能把对平常景物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主要是因为他善于联想,并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做到虚实结合,从而营造出各种幽美意境来。

朱自清喜欢设喻,将自己善感的情思寄托在一个个清新而完整的比喻意象之中,使文句优美传神。在《荷塘月色》中,这样的比喻就很突出。如:

(6)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作者先将“月光”比作“流水”,化无形为有形,接着紧扣“流水”,写出其完整的姿态动作“静静地泻在……”,表现出月光的轻灵生动,月夜的静谧和幽美。

再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作者写到一个五岁女孩只卖七毛钱时,把它喻为“正如九头牛与一根牛毛一样”,极言生命价格之贱。比喻贴切形象、内涵丰富,有力地唤起了读者的联想,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

朱自清散文中的“通感”艺术是其语言的另一大特点。他善于以“移觉”的方式使各种感觉融会贯通,给人灵动漂渺之感,在传情达意上收到了奇效。在《荷塘月色》中,作者这样描写“荷香”: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花香本属一种“嗅觉”,似与“歌声”无甚关联,但作者却感受到“缕缕清香”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

朱自清散文中的表现手法自由灵活。为了更细腻准确地传达某种感触,他常把几种修辞串连在一起,而无堆砌之感:比喻常将比拟融合其中,使意象生动完整;通感事物之间的神似又借助了比喻的形式;有时将多个比喻或拟人形成排比,在层层递进中表达出更深厚的情意;或顺情引用文字,使文情更浓,意更切……

二、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

杨振声曾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2]这“朴素”“平淡”之论,既符合其创作实情,又与其“谈话风”口语特点相一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简约传神,形成了一种“朴质清幽”的神态。

在他的散文中,情或由事发,或由景生,自然地抒写出其独特的心眼观感,深刻地展现了在那个变革的时代里,一个善感的爱国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怀。读者徜徉在其质朴的文字中,也似走入了他那片细腻的感情天地。这种风格,在其不同类的散文中,表现形式与内涵却又各有特点:

(一)在叙事散文中,他能抓住平常人及事件中动情的细节,用质朴、简明的白描式语言进行描摹、勾勒。一些看似淡然的、不经心的语言,却正是作者的传神之笔:不夸张、不雕饰,浓浓真情孕于质朴之中。在大家都熟悉的《背影》一文中,作者就全用了白描来记事,未作多余的修饰、渲染。全文主要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深情,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但像“爱”“感激”“关心”等抽象概括的词儿一个也没有,更没有华丽铺陈的词句,就凭着自己用心地观察、感受和细致地描摹,将父子之间浓厚的真情写得真切感人。如车站买票那一段:

(8)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背影》)

作者抓住父亲动作——“拣定”“嘱我”“又嘱咐”,写出父亲不只操心“我”的位置、衣物,还担心“我”的旅途生活,想方设法为“我”做极其精细、周密地考虑和安排。这些描写,看似平常简洁,却恰到好处,使一个饱经沧桑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他的《给亡妇》,也全是这种简朴生动的语言。此文具体描摹“亡妻——谦”对孩子和“我”这两方面的爱,表达“我”对妻的感激与缅怀。通篇无一夸张矫情的“爱”字,却给人情真意切之感。如写谦对孩子的惦念:

(9)“……但孩子跟老妈子睡,你就没有放过心;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

“你病重的时候最放心不下孩子。病得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 (《给亡妇》)

这一个个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妻子的爱子之情,十分感人。

(二)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朱自清尤其注意了情与景地紧密结合,写景细腻清新、景中含情;抒情真切朴素、情中有景。

在《春》中,一幅幅春景图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无论是春草、春花,还是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都被写得意味盎然。如写春花时,有一句“闭上眼儿,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联想,与上文连贯自然,不仅侧面写出了花的多与香的浓,更使人感到了这花儿带来的希望与收获。画意与诗情,浑然天成。

另外,在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他的抒情感喟也不空洞,而是写出了生活中的情景事理,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由衷之情。如《匆匆》第三段中写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叹:

(10)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城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众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匆匆》)

作者把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融入了“太阳的挪移”“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着”“叹息”等行为、场景之中。这些细小平常的生活情景,带来了他对时光深深地思考。朱自清用多情的眼看天然的世界,把笔下的世界也变得多情、美丽。

无论何时,朱自清都善于捕捉细节,细腻刻画对象,以有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充分体现了他朴实真挚的写实风格;而写实不落窠臼,总是蕴含了作者的浓情真意,表现出朴中见巧的独特风格。

注释:

朱自清散文春范文5

正如书上所说“《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拂过我们灵魂深处;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给文字注入了新生,为读者打造了朴素流畅、清新自然的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1这些天,把刚买来的《朱自清散文集》大致看了一遍。有许多文章都是一知半解,但读来读去才发现,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篇早已学过的《背影》。

一次普普通通的送行,让儿子改变了对父亲两个字的认识,更表现出那份伟大的父爱。

文中“我”虽然已经不小,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但并不放心的父亲还是执意要为我送行。到了车站,安排好了一切,还要嘱咐再三。父亲的一举一动让我不能理解,“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明白了父亲的伟大,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自责。这也就是文章中最令人感动和难忘的一幕,“登月台,买橘子”,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接着“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个个简单的动作轻易的就能做到。但对于身材肥胖,腿脚蹒跚的“父亲”来说,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他还是做到了,是对孩子的那份爱便成了他源源不绝的动力。

这一幕,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这一幕,也同样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父母有何常不是如此。即使儿女已从昔日的一棵小草长成了一颗苍天大树,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儿女永远是一棵长不大的小草,永远需要照顾。但无知的我们总是不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总是嫌他们唠叨。殊不知,那一局局的唠叨是有点点滴滴的关爱凝聚而成的啊!

其实,在我们生活之中的“背影”还有许多,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地去发现。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感受,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每一次感动都能会集成一张张美丽的“背影”。

让我们用心去发掘那一张张“背影”用感恩的心去铭记他们,去报答他们!

所以,感恩的心,从现在开始!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2很多人都明白朱自清,他的散文集也十分地有名。但在他的散文集中最著名的要数《背影》和《荷塘月色》了。

《背影》这篇散文集描述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画面。主要资料是:“我”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我”回到了徐州,在父亲家见到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我”留泪了,父亲教育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然后就去办丧事去了。

办完丧事后,“我”的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去南京后,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了,但因他仍然不放心,最终最终还是说服了“我”送我去念书。

我们到了车站后,“我”买票,他就帮着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小费,他又去谈价格,谈完后便送“我”上车。又叮嘱“我”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我”让他走,他说;“我去给你买些橘子,别动!”他带着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胖胖的,蹒跚地走了过去。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他抱着几个朱红的橘子往那里走,走到了铁路那里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我慢慢爬起,然后再抱着走了过来,一股脑的将它们放在了“我”的大衣上,然后就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然后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如果说《背影》的语音质朴,那《荷塘月色》的语言就十分清丽了。

《荷塘月色》里主要讲的是“我”在院子里乘凉,想到荷塘去看看,于是就去了。到了荷塘,荷叶,荷花让“我”感到荷塘里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让“我”想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州曲》。这样想着,突然发现自我已经到家了。

这篇散文集里最美的一段在第四段:区区折折的荷塘上,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些场景让我想起了叶圣陶写的《荷花》里的第二段: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荷花多美丽呀!我又想起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比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朱自清散文集》真好看哪!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3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们的日子快的就像被偷了一样啊!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时间总是比我们要跑得快。洗手时,时间从水盆里溜走;吃饭时,时间从饭碗里溜走;掩面叹息时间的飞速,而新来的时间又在掩面叹息中溜走了。

时间,是时间最珍贵的事物了。虽说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但依然感谢上帝给予了我们这么多的时间啊!这是我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基本,然而现在的人却有人随意的虚度光阴,“视时间如粪土”。上帝给予了我们短暂的使用权利,而是谁,给予了我们浪费的权利?!如果我们不是时间最好的主人,上帝会用另外的方式来收回宝贵的时间,赠予能够充分利用的人。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在写《匆匆》前,已经在文学上有了很高的成就,但他依然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一个这样的大学者,竟用这样的文字评价自己过去的时光。

这样的成就,也依然让时间溜走,没有得到充分的价值,那怎样才能让时间充分的发挥作用啊!这不仅仅是诗人珍惜时间的体现,更是他为人谦虚低调的体现啊!但我们,却真正应该考虑怎样才不在世间平走一遭。我们从到来,至离开,仅仅是一个过程,结果不是重要的,因为我们离开时什么也带不走。“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这个过程,我们要让它价值最大化,更加的有意义,更加的丰富多彩。虽然现在的我们依然是未成年人,但对是非的判断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概念。

或许真的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应怎样的渡过自己的一生,浑浑噩噩?还是分秒必争?走这一遭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世界对抗的过程。这些,需要思考,需要计划,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出一张切实可行、不好高骛远的蓝图。对照图纸从地基开始,为了梦想努力拼搏。数年后,一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些东西。世界因我们而精彩!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4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景抒情的,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往往因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视。《背影》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这种感情。再如《春晖的一月》就体现了朱自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果然名不虚传,令我如身临其境,合上这本书,鼻孔里还残留着荷香,目光里还带着对荷的柔情,脑海里还浮想联翩,意犹未尽啊!

早就听说朱自清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直到我们课本上学到他的作品《匆匆》,让我深刻领悟了时间的珍贵,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习,不能枉度此生。此后,我迷恋上了他的散文,要求妈妈给我买了这本《朱自清散文集》,看到此书,我便爱不释手,不肯放下了。

朱自清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大致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个人以及家庭生活为主,具有非常浓烈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另一种主要是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景物为主,抒发了朱自清的个人感情。书里既有《荷塘月色》美轮美奂的荷花,又有《背影》中父亲伟大无私、宽容的爱。还有《春》中一副生机盎然的画卷,《乞丐》,《儿女》,《佛罗伦司》等等,篇篇都令我回味无穷。朱自清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过多的修辞以及惊心动魄的内容情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那清丽隽秀的文笔,一点也不做作,令人读起来觉得亲切朴素,深深打动着我的心,他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和真挚情感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此外,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如《博物院》,让我知道了国内外的一些稀世珍品,知道了许多名人轶事,学到了许多历史及书画方面的知识。《冬天》,《绿》,《看花》,则让我学会了更多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丰富了阅读知识,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诚意》,《儿女》,《哀互生》,又让我看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朱自清散文春范文6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语言风格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

叠字叠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2.善于运用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常用新颖的比喻,使文字别开生面。《荷塘月色》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的裙”,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这类比喻可谓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

3.敢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属一种“嗅觉”,似与“歌声”无甚关联,但作者却抓住了“清香”的“缕缕”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三、寓情于景,意境幽远

朱自清散文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写景抒情,景语心境,寓情于景,意境幽远。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先生是个感情丰富且细腻的人,其笔下的事物同样也充满感情。

在《绿》一文中,先生在极尽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之时,喜爱之情不可抑制,奔腾汹涌着倾泻于笔端,此时最能体现其感情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你”,一连用十多个“你”,便把他对绿的深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起到了升华感情的作用,将自己内心细腻而真挚的感情合盘托出,如水晶般纯洁通透,似骄阳般温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不着一点痕迹。写荷塘,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写荷叶,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即时风过荷塘那一瞬间的现象,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在用整个身心来感受自然,而且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美。

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细腻的描绘和生动新鲜的比喻更引起读者梦幻似的感觉,与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胧的憧憬与追求,形成一种心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的契合。甚至对形成这种朦胧意象的原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赏,喻之为别有风味的小睡。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

上一篇效益工资

下一篇软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