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记阅读答案范例6篇

核工记阅读答案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1

“独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dú tè,形容词,意思是指特有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体的独特性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体的独特性⑴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⑵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⑶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狈⑾郑嗣堑?a href='//xuexila.com/naoli/' target='_blank'>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⑷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⑸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⑹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⑺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⑻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

1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人类个体具有独特性,交代说明对象,引出下文。

2第⑹段划线句子“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

3第⑸段加点词语“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至少”是不少于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不少于或超过90%。去掉之后就变成90%了,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阅读选文,写出文章是从哪六个方面介绍人体的独特性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长相;指纹;步态;耳朵的形状;心跳。

5文中说“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人体的独特性除了用来破案,还具有哪些功能?(写出一条即可,可以合理想象)

示例:一、可以用指纹开门开锁。二、用脸谱签到。

人体的独特性阅读题答案相关文章: 大脑也要每天洗澡阅读题答案

人体模特玛利亚的阅读题答案

人类体能的极限阅读题及答案

人体内的夜班工作阅读题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

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阅读题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阅读题答案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2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不失分、少失分呢?从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本固元,从兴趣上培养语文阅读爱好,提升语文素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修炼文化素养

(1)充分发挥学生图书室的作用,让学生读得起书。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使学生读得起书。(2)充分发动学校、班级的力量整合学生图书资源。(3)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拿一到两节课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独自领悟感受。(4)教师每学期给学生指定固定的读书目录并规定一定的任务:或是读书心得体会、或是故事会、或是经典诵读、或是诗歌朗诵会、或是读书心得手抄报等,并适当地给予奖励,在交流展评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有所收获。

二、授人以渔,让学生把握解决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一)读题目:判断文体,搜索对应信息。读题目,确定文体,快读文章判断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散文(狭义的散文),迅速将相关文体知识与该文体对应。

(二)读文章:明确内容,感知大意。读文章进一步明确文体,了解内容,知道讲了什么事、主要人物、主要观点(找准议论句)、抒发的感情(发现抒情句)。说明文的篇首句、段首句还有过渡句等常常就是把握文章结构的关键处;而议论文的标题、文章的开头及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对把握大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散文、小说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与文章的主旨及其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三)读关键句:明确主旨,抓住核心。读段首词、限制词(例如《看云识天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段首句(如《敬业乐业》);读过渡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段末句(《紫藤萝瀑布》《敬业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篇首句(《谈骨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影》);读篇末句(《紫藤萝瀑布》《第一次真好》《沁园春・雪》);读抒情句、议论句,直接与课文主旨密切相关。

(四)读问题:精读问题,联系语段。(1)仔细阅读问题,联系与问题相关的句子、段落,找出中心词、关键词。(2)直接作答:尽量用课文原句或是关键词回答(说明文居多),在答题时语言力求简练,切中关键,把握出题的方向。(3)提炼概括作答,在根据文章的抒情句及议论句把握主旨的基础上从关键句中提炼答案。(4)联系背景、主旨句、抒情议论的句子作答时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核心词。

(五)把握相关文体在答题时的语言内涵。比如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说明方法与说明文语言特点、论证方法与论据、语言特点与表达效果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一一把握,就不会出现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等混为一谈的现象。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中考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九年级五级阅读技能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要达到此目标,阅读教学的方法尤为重要。七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八年级下册开始课本上设有Reading(阅读)内容,就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九年级中考冲刺阶段,要进行专项阅读题型训练,把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解题的技能技巧,提高中考应试能力,以达到提高中考成绩的目的。

1 分析中考试题

1.1 试题内容:纵观中考英语试题,尤其是2009年中考题,阅读理解题的篇幅逐渐加长,篇数多为4-5篇,分值增加,多达40分,占到满分120的三分之一。体裁形式多样,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还有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从题型上看,阅读选择题仍然是中考阅读的主导题型,但填写表格,按要求答题等任务型阅读显著增加。从题材内容上看,那就是阅读理解题材多样,信息量大,话题覆盖面广,涉及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奇闻趣事、学校生活、娱乐休闲、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疾病与健康等各个方面,同时关注时事热点。

1.2 题型特点:大体上看是阅读单项选择题和任务型阅读,具体分析其问题的设置,不难看出,有的是比较简单的题目,只要通读全文,了解主要事实或细节就可以选定,甚至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有的是理解性的题目,要求对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准确理解才能答出,甚至要借助上下文的理解,猜测词义,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有的题目具有逻辑推理性,不能从文中直接找到,需要理解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前因后果,经过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有的还需计算,或依靠学生的常识,生活经验等作出选择;有的具有概括性,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选择合适的标题;任务型阅读中,还有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要求学生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正确表述出来。因而我把阅读题型的设置分为以下五类:

A、 直接选定型

B、 重点理解型

C、 逻辑推理型

D、 概括总结型

E、 不同表达型

2 指导阅读方法

针对阅读理解题的具体题型,我采取“阅读理解三步曲”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2.1 粗略读: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将文章快速浏览一遍,整体感知文章,抓住主干,不要被孤立的个别生词难住而浪费时间,找出主题句,一般在句首或句尾,它是本段落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再者要善于从开头和结尾中感知文章的背景、结构或全文主旨,大致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主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的只需知道它是人名或地名即可,不必细究其具体意思,在大脑中形成大致的轮廓,了解大意,理清脉络,掌握文章的要意主旨。

2.2 详细读:了解大意之后,直接看题,看清选择的项目,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重新审视文章的内容,哪一句或哪个词涉及题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读具体的句子或单词。

根据阅读选择的题型分析,如果是直接选定型,就直接从文中找到原汁原味的答案。

如果是重点理解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获取答案:

A、 借助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尤其是较长的句子,通过连词 代词、连接词(宾语从句),关系词(定语从句),引导词(状语从句)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B、 猜测词义。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猜测词义;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并列、同义、反义、因果等关系;运用构词法(词根,词缀、派生、合成)的规则,猜测其词类及词义。

C、 特定语境另当别论。任何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准确判断某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的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是逻辑推理型,就要重点分析已知的信息,可能是句子或词,也可能是全文,作出准确的、合乎逻辑的、符合文中的前因后果的推理判断,有的需计算,有的需推理,有的需确定代词的含义,常见的由名词和代词单复数一致性,可推断前后指代的对象,有的需推断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有的需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或感觉,这一类往往体现在对记叙的人或事的赞同、同情还是厌恶、冷漠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是概括总结型,就要通盘考虑全文的内容,站在全文的高度看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不直接说明,需要学生的思考,深次地分析概括综合,作者通过这样的记叙或议论说明,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即言外之意。

如果是任务型阅读,前面的题型也可用来解题,有一种不同表达型,就要求学生对同一语言有多种表达的能力,准确把握问题关键所在,简言之,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就怎样答。(包括人称、时态、语态等的运用)。

2.3 整体读:经过详细研读关键词句,初步选定答案后,要把答案放回到文中,复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题,对照题目,验证答案,看是否有与文章矛盾的地方,瞻前顾后,首尾照应,不要局限于某一具体的词句,从短文整体考虑,从主线向外扩张,围绕主旨全盘考虑,排除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决不可定向思维,按原来的思维方法再过一遍,一定要按照文章的实际来验证答案,才能查出问题,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3 培养阅读能力

3.1 阅读理解能力的内涵:阅读的方法不等于阅读能力。要培养阅读能力,要从七八年级抓起,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阅读是一种积极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古人说:读文明意,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因此,阅读理解能力重在理解,它是一个由表象的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到主动积极地思考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3.2 养成阅读的习惯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

多年来人们一致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明确指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这充分说明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人们在自然活动中,如果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而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则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和表现能力两个方面。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面对的重要问题。我根据多年的实践和对阅读的理解,阅读能力可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能力,即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这三种能力由浅入深,有低层到高层,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力系统。因此,一个人只有提高阅读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吸纳语文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来武装自己,形成独特的意识和个性,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富于个性的思想感情。从这一点来说,作为语文教师就得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鉴于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正确掌握、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钻研的一大课题。

一、广开渠道,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所说的“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只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阅读的自觉性。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不懂的阅读的重要性;二是对阅读抱有神秘感,面对文章感到无从下手;三是畏难,觉得自己读也读不懂,与其白费精力,不如得过且过。这些心理障碍不克服,就不会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就不能调动阅读的积极性,自然的就不能很好的提高阅读能力。

二、加强训练,交给阅读方法

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应着力抓好“读、思、问、写”四个环节的训练,力求让学生通过练来掌握学法,形成阅读技能。

(一)“读”的训练。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这里的“读”是朗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更高的激情投入到更深的阅读活动中,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思”的训练。思即是在默读中思索,面对学习的文章,通过思维活动,理解、概括归纳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辨析关键词、句、段的妙用,理清材料的取舍和布局条理,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点明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说明了学习中“思”的重要性。

讲是练的基础,应精悍简练;练是讲的继续,要触类旁通。精讲巧练的核心是启发,“启”是前提,“发”是结果,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究出答案。因为学生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学时教师应抓住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讲深入讲透彻,剖析出语文的重点、精髓,使学生领悟通透,能举一反三。

(三)“问”的训练。问,就是提出疑问,或口头设置问题,或书面设计测试题。

思源于疑,疑在于问。问得恰当、科学、合理,会激发兴趣,开启智慧。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的作用很大。

(四)“写”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内容,教师的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如果学生只会把老师讲的、同学说的死记硬背下来,而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那可以说阅读教学没有达到目标。因此,如何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意义所在,也是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为了实现“课外的问题答案课内找”的衔接,一定要抓好“写”的训练。所谓“写”,既是把上述几个环节的内容重点,进行整理归纳,付诸笔端,形成文字,把抽象的、易忘的内容固定化、长效化。

通过写的训练,只要牢记了各知识点的内容,就会形成一种解题技能,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可以逐步提高了。

三、科学评价,形成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是学好知识的基本功,培养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在不断的阅读教学中来实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还必须养成新闻记者的习惯,时常对阅读能力进行操练,这样能不断提高,以致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科学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各异,在阅读训练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错误,教师在评估时就得认真对待。评估时,须遵循这几个原则:1、真情原则。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2、民主原则。当发现学生的答案有失偏颇时,不宜图省事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耐心、细致的引导他们分析原则,在师生的民主讨论中让学生发现思维的错误,认同正确的答案。3、鼓励原则。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教师要一分为二看待,不能一棍子打死,以致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诸如某生用词巧妙,某生思维活跃等,让他们在惋惜自己不足的同时,又能以新的激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4、开放性原则。当学生得出言之成理的不同答案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性地运用学到的阅读知识,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养成阅读习惯,在经常的课内外阅读中操练阅读能力,使他们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5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 要】尝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利用问卷调查法、测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验证改模式是否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业成绩。

关键词 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测试;英语阅读

基金项目:海口经济学院教研教改重点项目“构建以能力测试为主体目标的外语课程考试模式改革与研究——以外语专业为例”(hjyj2012008z)。

作者简介:段欢庆,硕士研究生,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

0 引言

教学评价是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部分。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过于依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其利弊已被多方面分析和研究过,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过分强调考试成绩、知识的传授和测试的选拔功能,却忽视了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对阅读能力的测试一直是语言能力测试及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中占比重最大的部分。传统的阅读测试方法采用固定的形式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过度强调阅读的结果,忽视人文性与评价的激励功能。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估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极大地遏制和阻碍了教师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因此,高校英语阅读教学要进行改革,在强调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转变的同时,还应该直接针对现行英语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建立与教学改革新模式相适应的、符合新教学理念的评价体系。

1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欲知一种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在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之前,第一要使之具备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即导向、鉴定、促进、反馈、展示、激励、检测、监督等功能。第二要使之符合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四个重要原则。

(1)坚持学习者与教师的整体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在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中,学生应该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学习者,不仅仅是被评价的对象。

(2)坚持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的原则。英语新课标指出,教学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效率上,不能只强调学习结果,应该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和谐统一。

(3)坚持同时重视共性和个性的原则。重视评价标准的共性是指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充分系统地考虑教与学各方面的因素;重视评价对象的个性是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其特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

(4)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评价应该在科学的态度下,采用先进的现代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进行,按照科学制定的计划和标准来收集、处理、分析相关信息和作出判断。但在坚持科学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如果评价的方法、程序或标准太过复杂,或者得不到正确的实施,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一评价体系缺乏可行性。

在秉持上述功能要求和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对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测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原有的考核模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平时分30%,期末考试70%,其中平时分由教师根据考勤记录和课堂印象打分。结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尝试建立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模式,即“N+1” ,其中“N”具体包括课内和课外英语阅读档案20%,考核登记表(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30%。“1”即期终考试50%,并将这一考核模式应用于大二年级“基础英语”课程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本研究想要验证的研究假设为:合理运用形成性评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业成绩。

2.2 研究对象与工具

研究对象为研究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两个自然班共62名学生,分为控制组(30人)和实验组(32人)。研究者承担这两个班级的基础英语教学工作,控制组采用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实验组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研究工具为学生课内外英语阅读档案、考核登记表、阅读能力调查问卷。

2.3 研究过程

实验前,对比两组学生前一年的“基础英语”期末成绩,结果为两组学生期末平均分相近,控制组平均分为71,实验组为69。接着使用自编阅读能力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前测。实验后再次使用该阅读能力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以比较两种考核模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有何差异。

实验过程中,首先制定英语专业学生大二年级阅读能力标准,并将该标准告知实验组学生,以此为基础为实验组学生建立“课内外英语阅读档案”,在实验学年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监督完成建立自己的阅读档案。

实验学年中教师使用自编考核登记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全学年学习情况记录。主要记录项目有:考勤、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等。

实验学年结束的学期末,使用同一期末试题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考试。试题中考查阅读能力的题型有:选词填空、完型填空、篇章阅读、paraphrase和翻译。

3 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前后,研究者均使用自编阅读能力调查问卷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比较两种考核模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有何差异。问卷包括10个问题,答案分三等级,分别对应0~2分。下表为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验学年开始时几乎处于相同水平,到学年结束时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验组学生问题的平均分提高幅度均相对高于控制组,尤其在第2、8、9、10等问题上。由此可知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相对终结性评价具有更有效的促进作用。

为检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者将两个班级前一学年期末的期末测试作为前测,实验学年期末测试作为后测,两次测验使用的自编试题题型一致,其中涉及到阅读能力的题型包括选词填空(10%)、完型填空(10%)、篇章阅读(20%)、paraphrase(12%)和翻译(18%)。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

上表数据显示在实验前,两组学生的期末测试平均分接近,而实验后,实验组平均分显著高于控制组。这表明实验组学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实验组学生通过建立课内外阅读档案这一形成性评价工具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了阅读能力,在基础英语测试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4 结论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档案给教师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学生,使之能更及时地给予反馈和鼓励,从而增强了学生在英语阅读信心。同时,阅读标准的颁布使学生更加明确阅读训练的标准,而建立阅读档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这些形成性评价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业成绩。

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模式,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自我发展上,这种考核模式给英语阅读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晓秋.高职英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体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6

一、传记阅读试题的评价目标和试题特点

(一)课标卷传记阅读试题的组成要素与层级

1. 传记阅读试题测试内容的要素分析

传记阅读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范畴,所涉及的测试内容要素共包括9个方面,每年测试的内容要素并不完全相同,表1是2007年以来传记阅读测试内容的要素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传记阅读测试内容组成要素与层级的发展有明显的特点。

第(1)题,2007年-2014年都集中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2015年的试题,甲卷减少了“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乙卷则增加了D层级“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的考查。

第(2)题,从2007年起一直都稳定地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第(3)题,2008年-2014年都集中考查考生“对原文(或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2015年,甲卷改为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D;乙卷改为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为D。

第(4)题是探究题,能力层级为F。这类题自2007年开始设置,由于其“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2015年甲),成为了“新课程高考的亮点之一”(2008年),考查的内容一直处于发展之中,2007年-2012年考查的是考生的“探究能力”,不具体。2013年-2014年,甲卷考查的是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强调了探究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乙卷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探究能力”,强调了探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2015年,甲卷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能力”,乙卷则着重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这些变化都体现了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2. 传记阅读试题测试内容的层级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传记测试内容的层级以C级(即分析综合能力)为主,可见传记阅读注重考查考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即能通过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加以归纳、整理,对文章内容作出阐释,归纳中心,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从而达到整体把握全文的目的。

另外,传记测试也注重对F层级考查的探索,近年来特别强调考查的重点是在理解或者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能力,借此来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乙卷的命题改变了原有的试题能力层级分布格局,减少了分析综合层级的考查份量,在鉴赏评价的层级上设置试题,提高了传记阅读试题的难度。

(二)课标卷传记阅读试题的特点

下面以历年课标卷真题为例谈谈传记阅读分析综合类、鉴赏评价类和探究类试题的特点。

1. 分析综合类试题

《考试说明》的解说为“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在传记阅读测试中,分析综合试题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

(1)选择题

选择题的命题思想出现了几次变化,2007年和2008年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两项;2009年起,引入世界经合组织PISA测试理论,在所提供的五个选项中,除两个错误选项外,三个正确选项的准确度依次递减,要求考生在所提供的对传记材料分析与概括的五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命题者认为,“虽然命题难度加大了,但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分析综合能力”(2009)。到了2013年,命题思路有了调整,往年E项与文学类阅读的选项设置相似,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自是年始,五个选项都是对所给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借以增加试题的难度。到2015年,甲卷的命题又重回2009年思路,而乙卷的命题却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提出了在命题上“既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系,强调实用类文本的泛读必须和细读相结合,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虽然大体上是客观的,但有其主观性,不能毫无分辨地接受”(2015乙)。

2014年课标乙卷第12(1)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 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 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 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 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本题最恰当的选项是B和E。其中,B选项是对原文第3、4两个段落的归纳整理,把原文中彼此不一致的信息组织成为一句话,借以概括玻尔在培养后进和发展量子力学理论两个方面的突出成就;E选项是对原文第7段的归纳整理,变换了主语重组段落,以突出玻尔的贡献和成就。两相比较,B选项的分析范围更大、分析思维更复杂,因此是3分选项。另外,1分的A选项也应特别注意,它的问题主要是不准确。原文的第2段,由于玻尔高度评价这场论争、爱因斯坦也称赞玻尔,因此选项中的分析句“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是成立的,问题出在对文中事实的概括不准确,爱因斯坦只是称赞了玻尔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并且结下了长久的友谊,但并不全等同于“支持”玻尔,因为“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可见,用“支持”这个词语概括两人的关系是不准确不严谨的。而0分的C选项尽管“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和“反对纳粹暴行”的概括是恰当的,“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的分析也是合理的,但由于“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的转述与原文“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的表述意思不一致,因此属于不恰当的选项;D选项“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的分析和“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的判断是正确的,但由于“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的转述与原文“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的表述意思不一致,因此也属于不恰当的选项。

(2)主观题

主观题的分析综合层级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一是对材料(或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

这两个考点都是C层级,我们要注意区分两者的不同。从分析的范围看,前者分析的是文章中的具体某一个或几个段落,后者分析的是文章的具体段落或者全文,甚至有时还会包括相关链接,因此,后者较之前者分析范围更大;从分析的对象看,前者是对文章表层信息的分析,后者是根据题目所归纳的隐含信息(即“相关内容”)从原文表层信息中反向推求其依据,后者较之前者思维难度更高;从思维内涵来看,前者是对文中语句意思的提炼和整合转述,后者是对文中多个信息的归纳和整合,后者较之前者思维强度更大。

2014年课标乙卷第12(2)题: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这道题目考查考生对文章第1、2段内容的分析概括,要求考生能从原文的表层信息中提炼出成员、内容和影响这三个构成“巅峰对决”的要素,并根据题目要求简要解释即可: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2014年课标乙卷第12(3)题: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6分)

这道题目给考生“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的命题,要求考生从原文的表层信息中推求这一说法的根据,这道题目涉及文章的3、4段内容,字数较之第(2)题略多。考生做题时,主要是从材料中寻找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优秀特质有关的信息,并对梳理出来的多个信息进行归纳和整合,由此得出答案: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2. 鉴赏评价类试题

《考试说明》的解说为“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传记阅读测试中,这是一个新的考点,只在2015年乙卷中出现过。鉴赏评价试题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

(1)选择题

2015年课标乙卷第12(1)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 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 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 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本题的3分选项是D项。其中,“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一句是对文章最后一段和相关链接②内容的准确整合、恰当分析,从考查的能力层级上看,是对材料大范围的分析综合,属于C层级;而“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则是对相关链接②作者傅璇琮观点的准确评价,要求考生能够从文本中评价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在能力层级上属于D层级。

(2)主观题

2015年课标乙卷第12(3)题: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评价可以定义为依照标准做出判断……包括的认知过程是核查(内在一致性判断)和评判(基于外在标准的评判)”。由于许多考生对学术自传的考查准备不足,这道题的得分不高。但根据“评价”类试题的特点,题干中会隐含着评价准则,如“学术性质”、“自传”这两个词语就是评价的准则,考生如果能够依据这个阶梯在原文中分析出与“学术性质”和“自传”有关的文章风格、修辞性质等,就可得分: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3. 探究类试题

《考试说明》的解说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这道题目的特征是: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知识,对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或对一个命题作深入探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根据考生答案的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和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自从2007年开始,探究题一直在命题方式、评分标准、难度设置等方面进行探索。总的来说,其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为主要考查内容,都在限定的答案以外鼓励考生有其他的探究发展。2015年乙卷较之其他年份的试题,有了更大的变化。

2007年课标卷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就某个问题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究,而参考答案只设定了某些探究的角度,如答案的①角度,是结合“孺子牛”这一典故的出处,探究传主对待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③角度,是探究传主在工作上,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另外,如果考生在其他角度能够发现传主在文中体现了“孺子牛”襟怀的细节和内容,都可以概括分析论述出来。因此,这道题目的评价标准就是考生是否是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的。

2013年课标乙卷第12(4)题: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这道题是对之前六年探究题的一次改进,要求考生对一个确定的命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要回答好这道题,就要扣准陈纳德与中国的关系。由于有了限定的条件,回答这道题的难度无疑加大了,更加注重考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这是命题者对“探究”认识的一次变化。

2015年课标乙卷第12(4)题: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这是一道分析综合基础上的探究题,其特点一是要求考生先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特点二在于探究的对象不是传主而是传主的观点,学生可批判其观点也可认可其观点,但要提出理由。这道题的出现,是命题者对探究类试题命制认识上的一次变化。

二、传记阅读的备考策略

尽管传记阅读的备考千头万绪,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考试的性质,以及高考试题的评价目标分析,高三阶段学生的传记阅读备考,应注重在快速读懂文章和思维严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1. 立足快速读懂

这里的“快速读懂”,就是学生能够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灵活运用速读、批注等阅读方法,准确读懂文章意思。要做到快速读懂文章内容,就要在平时的备考训练中,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各种训练方法使学生形成传记阅读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在每份试题的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并优化其传记文体的阅读习惯。

上一篇请示格式

下一篇家乡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