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范例6篇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由来范文1

一、 相关联想

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而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之相接近、相联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例如说到“桥”就想到“水”,想到交通,想到各个不同时期富有特色的桥;说到“春天”就想到青山绿树,万物复苏等。老舍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由烈日下的“热”通过相关联想,想到了“街上的柳树”,又由柳树想到具体的“叶子”“枝条”,还联想到“干巴巴”的马路、尘土飞扬的便道、“狗趴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铺户门前的铜牌”等,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给读者强烈的天气热的感受,这正是善于联想的结果,也使得老舍的这段描写成为经典语段。学习这篇课文后,我就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归纳出由“冷”联想到的相关事物,以冷为题描述天气的寒冷而不出现冷字,以训练学生的相关联想的能力,学生思维大开,兴趣盎然。

二、 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由一事物而想到与之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茅盾在《白杨礼赞》中由白杨树的生态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联想到“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我们民族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杨朔在《荔枝蜜》中由荔枝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由蜜蜂辛勤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忘我劳动,由此而产生深沉的情感;在《回忆我的母亲》中由母亲的勤劳联想到“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由对母亲的回忆和热爱联想到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从而使主题得到深化。

这是一种运用得最多的联想,也是最重要最便于训练的联想方式。训练学生这种联想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其相似性。如在大雨来临之前,我让学生观察乌云翻滚的天空,要求学生说出所想到的事物。于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云的形状联想到峰峦、河川、雄狮、奔马等,这是在形态相似上进行联想,属较低层次的训练要求。由此而进一步,我们还可从性质相似上来训练学生的较高层次的联想能力。例如不少电影中当人物心理矛盾冲突达到顶峰的时候总出现波涛汹涌的大海的镜头,这从联想的角度来说,就是性质相似的联想,把思想斗争和大海联系到一起,形成一种互相对称、相得益彰的视觉、心理奇效。

教学过程中,课文有很多这种联想例子。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简短的一句话中,对“夜”“路”的联想写得深刻隽永。学习《爱莲说》后,根据莲的特点写感受也是这种联想训练的妙用。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涉及考查考生的联想能力。“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就要善于联想到“清泉”的特殊含义,文章才能开拓新意,否则就无法展开。“找回童年”则要求考生认真读懂“找回”二字,要读懂这两个字,自然会联想到真实的童年生活。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这也要求考生要由诗中的寓意,巧妙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议论。“船主与油漆工”如果不展开联想或者联想不丰富,就不可能写出文章的新意、深度。“甩掉多余的顾虑”也要从材料中体会“顾虑”,从而展开联想,联想到现实生活,这样文章才会切合题意。综观2012年全国十多套语文高考试卷,要想写好作文都离不开联想能力。

三、 相对联想

相对联想是由一事物而联想到与之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于勒是否有钱为中心,构思出菲利浦夫妇“盼”“赞”“见”“躲”于勒的一系列矛盾经过,使得读者悟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不难看出莫泊桑精湛的相对联想能力。《变色龙》围绕着一条狗是否是将军家的而演出的近乎一出闹剧,也可以看出作者相对联想的功效。

文章中使用相对联想,可使文章构思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要想把文章写好,必须训练学生相对联想的能力。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相对联想能力呢?

教学中我曾作过尝试。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写出文章事件的波澜。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在学习一些课文后,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或作文题进行训练。如学习《项链》之后,我要求学生展开联想续写课文:“当佛来思节夫人得知玛蒂尔德为还项链而受的十年痛苦的折磨后,主动把那挂项链又卖了出去,并把卖项链所得的钱全部给了玛蒂尔德,从此,玛蒂尔德又过上了……的生活。”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完成省略号里的内容。学习《包身工》后,我要求学生展开联想,以《我与“芦柴棒”比童年》为题作文,由于新旧时代的不同,在物质生活上,当代少年儿童的无比幸福与“芦柴棒”的极端贫苦形成鲜明对比。同学们从“芦柴棒”的描写中,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自己的营养丰富、饭菜香甜、学习环境优越的幸福生活。经过系列训练,学生的相对联想能力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四、 相因联想

所谓相因联想就是由一事物而想到它产生的原因或发展的结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如果单就这句话的字面来解释,就显得太一般了,无非是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景物。然而我们一旦应用相因联想的方法来理解这句诗,那么诗的意境就不一般了。本来烟是随风飘动的,此处为何说“孤烟直”呢?原来在这广袤的大漠中连一丝儿风都没有,这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本来太阳就是圆的,为什么此处还要说“长河落日圆”呢?原来是要突出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更加增添了“寂静”的意境。本来一句十个字的诗句,一运用相因联想就使得意境顿开。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这便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相因联想的能力。孔乙己和范进同属旧社会的读书人,为什么两个人的结果截然相反?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运用相因联想就不难回答出是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惨死在反动派的枪口之下?学生只要运用相因联想,就不难理解:作者写了一个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写她的“微笑”“和蔼”就以一当十,塑造了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可见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卑劣便不言而喻了。

对联的由来范文2

一、何谓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此一事物想到彼一事物。通过联想,人可以由一个事物知道另一个事物.或者由一个事物知道一系列的事物。也可以由事物的一方面特征想到另一些特征,由事物的外形想到事物的本质。如由“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屁风、送礼风、腐败风、贿赂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炒股热、武侠热、莫言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会怎么样,等等。

二、联想的类型

以下是几种最为基本和常见的联想类型:

1.相类联想。是指对同类事物间的质同联想。如由“犬守夜”联想到“鸡司晨”:由“路遥知马力”联想到“日久见人心”:由狐狸联想到狡猾的人:由青松翠柏联想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种联想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以及具体与抽象互换等。

2.相似联想。指针对两种不同的事物,就其相似点而展开的联想。相似而不同质是其特点。如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一席谈,悟出了养生之道。这“养生”与“解牛”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梁惠王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就是相似联想。

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这道作文题,可以联想类比到“毁掉人才容易培养人才难”。《树木・森林・气候》可以联想类比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大片森林又可以引起气候的改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如由医生错截一个好指头.而留下了一个本该截去的多余、累赘的指头,联想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本末倒置、粗心大意,由此挖掘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真理性的主题。

相似联想的思维过程,大致有三步:确定要写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将这些特征加以抽象的概括:最终提炼出鲜明、正向的观点。

3.对比联想。即由事物间具有的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也叫反向联想。如由炎夏酷暑联想到数九寒天:由“朱门酒肉臭”联想到“路有冻死骨”:由爱国忠烈联想到卖国奸贼;由今日的幸福生活联想到昔日的苦难遭遇,

如论证“和平与发展”这个论题时.可以反思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处于内乱外患的动荡之中的教训,也可以反向联想到美国本土由于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有了今天的强盛:当今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也强盛起来,都是因为它们在战后一直致力于经济建设。这些正、反中外历史事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会使论点阐明更为透彻、精辟。

4.因果联想。如由“寒冷”想到“冰雪”,由“艰苦奋斗”想到“成绩辉煌”,这是由原因联想到结果;由“火灾”联想到“吸烟”,由官员的“锒铛入狱”联想到“贪污受贿”,这是由结果联想到原因。这样的联想,更具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作用。

5.变形联想。是从原信息点出发,合理地增加一些与它有关的信息材料.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的一种联想方式。如命题作文《习惯》,如果运用变形联想思维法,将题目变形为《关于习惯的形成》,可写说明文;变形为《一个新习惯与旧习惯斗争的故事》,可写记叙文;变形为《培养良好的习惯,造就坚强的性格》,可写议论文。针对一道作文题,考生如能这样采用变形方法,加以“灵活”处理,便会使信息材料增多,题目的内涵变得集中明确,审题立意也就容易到位了。需要注意的是,思维中的变形.不能误认为是“重起炉灶”的“易题”。

6.连锁联想。就是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地联想下去.思维随之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就如我们常常提到的“蝴蝶效应”、连锁反应等。

如作文题.母亲带着一对双胞胎姐妹到玫瑰园玩,两人对玫瑰园的认识和感受就迥然有别:一个说玫瑰园是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花,一个说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会刺手。把“玫瑰园”“刺手”“坏地方”“好地方”这些语言因素联系起来分析,我们不准发现后面这个小姑娘因刺痛了手,而片面地认为“玫瑰园是个坏地方”。从小姑娘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联想到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使题旨升华到要全面地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高度。

由此,我们联想到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玫瑰园),成就(花)是主导方面,失误(刺)是次要方面,要全面地看待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如果再联想到当今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提出要运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分析我国的社会制度,客观地看待我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政策,进而充分肯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就是连锁联想,形成了一条“寻找要素,揣摩题意,挖掘含义,提炼论点,联系现实,选定角度”的思维路线,使文章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三、写作技能

关于联想类作文的写作.除了掌握上述知识以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体悟写法。即多读有关的优秀作品,包括名家名篇,报刊上的时鲜文章,以及高考高分、满分作文等。广泛阅读,体悟写法,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兼收并蓄,储备素材。即扩大自己的素材积累范围.使联想具有大量的素材依据,为写作提供坚强支撑。

3.内外迁移,为我所用。主要是指理解和领会课本中大量的有关联想的知识和作品,将其转化为自己写作的指南,提高自己展开联想的自觉性。

对联的由来范文3

关键词:档案 历史联系形态

1 历史联系

1.1 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

在二元档案实践体系下,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实体构成的。二者其一以单独形式存在时是不能构成档案的。只有在这两种物质实体有机结合和相互依存的状态下,档案才能形成。“文件实体集合”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样,“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也必须转化为物质性存在——记录性文件,同时与“文件实体集合”相配合,才能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

在这两种物质的比较中,对于档案工作而言,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更为本质的物质。因为档案物质实体的构成成分之一——文件实体,在其转化为档案之前就已经存在,是文件管理阶段的产物。档案部门是在文件进入档案管理阶段后才介入,对文件实体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旨在将隐含在文件内容之中、客观存在的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加以抽象、固化、显现为历史联系,并创建具有记录历史功能的历史联系的记录。可档案工作并不涉及对文件内容本身的变更。如果仅靠文件材料就能独立、完整地记录历史,档案工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明确,文件本身不能记录历史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档案人员工作物化的结果,档案一旦失去了历史联系的记录,就等于割断了历史的链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件材料,人类社会记忆的延续将无从谈起。

1.2 文件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档案的历史联系以及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四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件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间必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与内容记录的文件之间也必定承载着与形成它的那项社会实践活动一脉相承而又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单份文件却不具有系统性,只能记录和反映孤立的事件和局部的片段,只有在反映该项社会活动原貌的文件整体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因为,文件“都是活动的产物,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它与活动过程的关系而定。”可见,档案之所以成为档案,是由于它载运了单份文件不具有的、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和发展脉络相对应的、自然形成的内在联系。其实,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所承担的功能就是将文件按照其内在联系串联成历史,记录一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正如怀特所说,“档案的实质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成就,而且记录了获得成就的过程。”

在档案实践中,文件实体整理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完全分离开的两个实践体系。“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客观历史关系的反映,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根源于文件与产生这些文件的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对档案历史联系固化的结果。但档案学家不可能进入客观的历史事实,因为档案的历史联系是对文件之间历史关系的一种抽象认识和主观再现,是对历史原貌的无限逼近,而不是绝对还原。所以,档案学家在重构历史信息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发现其所构建历史的内在逻辑。所谓历史逻辑就是指档案的历史联系,由来源联系、事由联系和时间联系组成。那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如何体现历史逻辑的呢?

2 档案的形态

从理论上讲,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对应单一的物质实体。而在实践中,档案是有多种形态的,由档案内的文件、案卷、全宗、全宗群构成,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可以说,这些具体的档案实体形态是档案历史联系记录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历史联系的结构一一对应。

2.1 案卷层次

案卷是档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档案的最小保管单位,也是档案数量统计和一般检索的基本单位之一。《简明档案学词典》是这样定义它的:“案卷是把处理一件事情或属于一个问题、一项活动的文件组合在一个卷夹或卷皮中的有机文件单元。”可见,卷内文件的相互关联性,是案卷概念产生和存在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当然,这个定义是对案卷内涵的准确描述,不过是站在档案工作的角度上诠释它的。果我们侧重于案卷在历史联系中所起的作用对其进行定义,就可以更加洞穿其本质。简而言之,案卷就是对同一具体事由的文件按其形成过程排列而产生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文件组合体。

当然,这里的事由指的是一件具体的事,一个具体的问题,一项具体的活动,一项具体的工作等。它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囊括的都是单项的事情,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记录历史的角度分析,事件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元素,不可拆分。从档案记录历史的角度讲,档案的最小元素是案卷。文件转化为案卷必须也只有通过事由,才能完成对事件的记录。因为,同一事由必然赋予在该事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以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自然形成的、客观的、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么来源于同一事由的文件就自然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天然的历史联系,不可分割。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只有将同一事由形成的文件排列在一起,再按照事由内的发展过程组成案卷,才能对该事件的过程及内容完整地进行记录,反映出文件在形成时的客观规律和有机联系:才能比较具体地反映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这种“一事一卷”的立卷原则要求文书立卷时必须完整保存文件实体,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同一具体事由过程下文件的历史关系。它可操作性强。没有太多的灵活性,克服了以往组卷时需要考虑文件的六个特征带来的不便,也更符合文件形成的客观规律,便于保管和利用。

我们说,案卷具有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功能,这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其更为本质的作用在于使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在微观层次得以保持。正如何嘉荪教授指出的:“立卷在文件和档案管理中还有另外一个极端重要、却又易于受到忽视的功能——它是使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微观层次也能得到保持的有效手段(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一件事情形成的文件,基本上组织在一个案卷中)”。因为一项具体的事务往往需多份文件来完成,我们只有把同一项具体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联系在一起,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具体事件的历史原貌。

诚然,近年来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档案界出现了电子文件是否仍需立卷的学术争论,甚至提出了取消立卷的设想。有

本文原文人提出:“在电子文件从文书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人们无需费心去分类、组合、检索,可以尽情地表现文件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不可否认,纸质文件时代的传统案卷原有的保管功能和一般信息检索功能,对于计算机而言可谓是驾轻就熟,已被电子文件时代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所替代。但是,由于计算机无法模拟人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无法自动判断隐含在文件材料字里行间的历史联系。只要档案记录和体现历史联系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无论其载体形式几经变迁,案卷保持文件形成过程和文件间历史联系的作用就无可替代。“取消案卷的概念,使同一件事情的若干份文件相分离,指望用主题词、文件标题或没有案卷号的所谓档号(全宗号、类号、年号和件号)等,来反映、表现文件之间的互有联系,是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的。”因此,案卷在电子文件时代仍然应该保留,而且更加重要,因为电子文件的特点要求档案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文件背后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联系。

2.2 全宗层次

全宗的概念是由法国第一次提出的。按照法国尊重全宗的原则,来源于一个团体,一个机关,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所有文件的集合体就称为全宗。荷兰档案学家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编目手册》中定义全宗为“一个档案全宗是下列各种文件的整体,这些文件便是一个行政单位或它的一个行政人员所正式受理或产生的,并经指定由该单位或该行政人员保管的书写文件、图片和印刷品。”在苏联早期档案学中,全宗的概念是“在机关或个人的活动过程中有机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总和,称为机关或个人的档案全宗。”我国传统经典档案学理论将全宗定义为:“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全宗的定义进行分析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具体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所有定义中都存在着一类相似的概念,如团体、机关、个人、家庭、行政单位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具体概念在档案学中,被抽象表达为全宗构成者。在档案实践中,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决不仅限于所罗列的这几种具体形式。”

如果说在传统纸质文件时代还确实存在着众多全宗构成者的具体形式,只是我们难以一一列举,那么进入电子文件时代,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方式和特点与纸质文件有很大区别,使得传统的实体来源概念受到了挑战,单一来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认识全宗时不能在全宗构成者具体表现形式的取舍间徘徊。而应扩大视野,将全宗置于其记录与反映的档案历史联系的大背景下,对众多的表现形式进行概括和逻辑加工,抽象出各档案有机群体共同的本质特征,使用抽象的词汇来阐述更为深刻的客观规律。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将全宗定义为: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体。首先,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容分割。其次,全宗是在一定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是历史的记录。第三,全宗是同一来源及其机构形成文件的集合体,这是对来源要素的高度概括,对来源原则的充分尊重,

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产物,在产生和运转过程中会形成多方面的历史联系,包括来源联系、事由联系、时间联系,其中,文件之间的来源联系是首要联系,也是最根本的联系。只有首先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将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集中到一起,使它们和其他来源的文件分开,才能保持同一来源形成的文件之间的本质有机联系,全面深刻地反映形成者的活动原貌。实践也证明,档案馆馆藏来源众多,只有将同一来源的档案组成一个全宗,才能将档案与其特定形成者一一对应起来,档案所记录和反映的其来源主体的历史活动全貌才能得以维护。因此,将案卷组合成全宗的过程也就是区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不同来源主体的过程。事实上,全宗无非是一群产生于同一来源及其机构的文件,它们最大的特点是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而与其他来源及机构产生的文件联系较为疏松。不同来源及其机构的社会活动过程相对分离,所以产生的文件可以相互分开,各自构成全宗。

2.3 全宗群层次

全宗群是具有某种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的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不同机构、不同事件之间是互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必然会反映在其形成的档案之中,使得某些全宗之间具有某种历史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全宗群。全宗群是在全宗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全宗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区分尽管它不是馆藏档案整理的实体单位,却是在实际上起指导和组织馆藏的一种思想原则。这要求我们在整理和管理档案时,不仅要维护全宗的完整性,还应维护全宗之间的历史联系。

历史联系在全宗群层次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最宏观的联系。这种宏观联系同样表现为三种形式,具体表现就是全宗群里面的来源全宗、事由全宗和年代全宗。这种宏观联系也就在这种不同的全宗与全宗之间的组合中展现出来。

具体来讲,记录同一年代内发生事件的全宗组合体就是年代全宗,例如大事记。年代全宗易于理解,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地记载同一年代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揭示重要事件和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提供某些事件的历史梗概,便于人们研究史实的演变及其规律性。

对联的由来范文4

【关键词】联想体系;梦的解析;副产品;弗洛伊德1前言

自由联想法,每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其都爱不释手。它在精神分析学发展史中占有绝对的地位,是一条进入人的无意识精神层面的途径。自由联想法:固有的精神分析技法只有一个,弗洛伊德年轻时曾使用催眠术探讨过患者的无意识,但由于某些原因放弃了催眠术,转而使用自由联想法(李武石,2009)。遗憾的是,精神分析学家只是知道自由联想法的使用,而它的工作机理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视。

梦的解析(Sigmund Freud,1900)诞生于一百多年前,其释梦理论作为弗式精神分析的本质影响了人类一百多年。所谓梦的解析,是指精神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技术。它是从分析梦的内容来了解和收集潜在的或被伪装起来的动机、象征性意义或象征性表象的证据(弗洛伊德,2008)。

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活动是处于无意识的自由联想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并不受到人们大脑的控制,也使得人们毫无意识去觉察到它们的存在,但联想的思维模式却占据着人们大部分的生活,在这里提出来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联想机理

2.1 联想的记忆结构。 善于观察的人会发现,人的联想的思维过程有时候和人所做的梦的内容极为相似。“我们晚上所做的梦类似于白日梦或幻想”(Sigmund Freud,2007),弗洛伊德一百年前在《论艺术与文学》中已经觉察到了两者的相似性。但联想过程又不同于做梦,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联想出现的内容与睡眠状态下做梦梦到的内容又不一样,而最大的不同处是:人们似乎可以控制自己的联想,让联想出现的内容随着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但人们却不能控制自己的梦,不能控制梦中自己的行为及梦中所要出现的梦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些误区。联想属于人们思维过程的一部分,人们在进行思考问题过程中,常常会伴有联想产生。实际上联想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使得联想具有目的性,具有使用的意义;而联想使得思维具有多样性,具有扩展的意义。缺乏思维的联想是没有意义的,常用“胡思乱想”、“走神”等词语来形容,这种情况下联想出现的内容是毫无逻辑且没有意义的,这一点与人们所做的梦很相似,现代科学上给予梦定义的特点就是逻辑混乱,缺乏实际意义(彭聃龄,2004)。所以两者存在着一些相同的成分。

联想之所以存在和运行,是因为有了记忆的存在和产生。我们对一种物体或者一件事情进行联想同时再做记录就会发现,联想出现的内容总是与物体或者事情的属性是相关或者相近的,例如我们可以从乔布斯联想到牛顿,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苹果”这个相关的物质;我们也可以从牛顿再联想到万有引力,联想到宇宙天体,这也是由于它们之间有相关性。

这可能是由于人的大脑客观存在的储存记忆模式造成的,大脑喜欢把相关的记忆和相似的记忆储存在一起,或者说是由于大脑中记忆系统的固有生理结构使得它有这样的一种存储性质。

2.2 联想的运行机理。 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经常会发生的无意识联想,例如我们在走路、看书、吃饭、学习、听音乐、与人交谈等等的过程中都会伴有自由联想或无意识联想产生,这种联想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我相信,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不时创造出幻想,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事实,由此它的重要性也没有被充分理解到”(Sigmund Freud,2001)。那时的弗洛伊德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幻想在生活普遍的存在。

广泛的说,任何神经网络都可以称为记忆。经验会导致网络结构发生变化,联结分布和联结强度就是经验的记录。神经网络对处理过的模式会有“记忆”,因而可以更为轻松地处理和再现某些模式(Douwe Draaisma,2009)。

所以当人进行无限制无目的的自由联想时,由于客观的记忆模式使得人们产生了联想这一种现象:我们的记忆系统就像一张网一样,自由联想或无意识联想的运行就像是有一条电流在网上流动一样,当电流流过记忆系统时潜意识中的记忆就会被激活,由此包含感觉信息的记忆细胞给大脑传递了感觉信息,使得人们觉察到了自己在联想。并且较新的和较深刻的记忆部分对联想电流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这使得自由联想出现的内容正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印象深刻的事情。当联想电流流过记忆的网状结构时,同时会被人们所觉察到,但这种觉察是短暂的,我们常常会想不起来自己是由什么开始联想的,只是对当前的联想出现的内容或脑海中的场景有短暂性的觉察,我们只能感觉到大脑产生的内容与场景,对于联想过的记忆痕迹很容易消失,正是由于这样的过程使得我们很容易忘记联想过的事情,也使得我们很难发现“自己在联想”,所以无意识联想像灵感一样一触即逝。如果对梦有深入研究的人就会发现,无意识联想与梦有着三个相同的特点(Sigmund Freud,2008):我们不知道做梦是从什么开始的;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所做的梦;我们在梦中很难发现或者几乎不能发现“自己在做梦”。

人们总是很难找出联想或者做梦是怎么开始的,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开始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于它发生的过程不容易被觉察到,无意识联想的思维过程在不知不觉就发生了。联想电流的产生肯定是有原因的,这里就存在一个定义——刺激点。每个联想都会有一个起源点,也就是使联想运行的刺激点。刺激点包括物质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刺激,物质上的刺激点往往源于外界,精神上的刺激点往往源于体内。我们可以在外界毫无干扰的情况下产生联想,这就是内在刺激点的体现,由于人的精神层面产生了刺激点导致人们产生联想。联想的刺激点与梦的来源很相似,梦的来源也被弗洛伊德分为外界刺激和内在刺激(见梦的解析,梦的刺激)。所以联想过程可能是这样发生的:由于一个物质或精神刺激点的存在,产生了联想电流,当电流流过大脑的记忆时,我们的主观意识能觉察到这些被激发的记忆,从而使我们感觉到了自己在联想,这里强调的是,联想是一个“被发生”的过程。

人的这种自由联想思维模式是受自然环境控制的,而不是受自由意志控制的,只是人的主观意识感受到自己思维的自由性,一切皆是由“感觉”这个词语引起的错觉。这就如同在人们的梦境里,似乎是人们自己在梦中控制着行为,但实际上是大脑内部的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刺激作用下造成的,而人的行为与意识只是对潜意识呈现出来的环境做出一种条件反应。

以上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去讲述联想的过程,若再把联想的过程细分后,则会对联想有更深入的认识。

3 释梦理论

3.1 梦的结构框架。 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大多数梦的背后都是有逻辑的,在任何表面繁杂的梦象中都能解析出一条逻辑,这条逻辑就是做梦的一个结构框架,梦是按照这个结构框架进行下去的,并且这条逻辑说明了梦象为什么会在梦中毫无逻辑的出现以及梦为什么会毫无逻辑的进行下去(Sigmund Freud,1900)。在这里笔者需要建立起一种梦的结构,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梦。人类的梦被弗洛伊德分为梦的显意和梦的隐意,梦的显意是梦象的组成,也就是我们做梦所梦到的内容,常简称为梦内容;梦的隐意是梦隐藏起来的精神结构,由梦元素组成,也就是我们通过梦的解析解读出来的逻辑,精神结构决定了梦到的内容,梦的隐意称为“梦念”或者“梦思(见梦的解析)”。下面的图示可以使人更清楚的了解梦的结构。

梦象可以与梦元素一一对应,若干的梦象就组成了梦内容,梦内容是梦念的表达,梦象是梦元素的表达,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弗洛伊德经历多年研究最终发现了梦有这样的规律。他将这种梦的转换称为梦工作(见梦的解析,梦的工作)。梦元素是构成梦念的基本单元,无数的梦元素就组成了一条梦念。梦象是我们在梦中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景象,无数的梦象就组成了一场梦。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的实质就是把每个梦象破译成梦元素,把梦元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把梦内容破译成梦念了,这个过程称为梦的解析。

3.2 梦元素的跳跃性与表达性。 当今时代的许多人对梦的解析过程已经很熟悉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经常忽略了梦的内容中会有跳跃的梦象出现。但我们在回忆梦的时候常常忽略这些跳跃。在梦境里,常常会从一个梦象跳跃到另一个梦象,两个梦象之间的事情没有发生,这种梦象的跳跃性是梦杂乱无序的根本原因。随机性是两个梦元素之间跳跃的特点,梦元素在做梦状态下的出现是随机的,这种特性是由于大脑的记忆结构引起的,而这种现象可能是联想电流在记忆网上随机流动造成的。随机性的跳跃范围不会超越梦念的结构框架,也就是说,随机性产生的梦元素都是与某一个梦念有关的。一旦梦元素跳跃出原有梦念的范围,也标志着梦者进入了下一场梦了。

记忆的结构是将相关相似的记忆存放在一起,梦元素的随机性虽然跳跃方向无法确定,但是前后两个梦元素之间一定能找到跳跃的原因与联系——它们是相关或相近的。由于梦元素有某种限制性的跳跃,就像是联想电流流过记忆结构,使杂乱无序的记忆被重新激活一样,当记忆被联想电流激活,同时梦元素就会表达成梦象,使人体验了做梦。而且正是记忆的杂乱排列让梦内容变得繁杂无序,但又让梦象与梦象之间有着跳跃式的联系,这种联系恰好给了梦的解析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得梦在被解析以后变得有意义。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加拿大医生Wilder Graves Penfield在用电刺激法研究颞叶时发现,微弱的电刺激使病人产生一些有关童年的回忆(彭聃龄,2004)。这可以说明,人的记忆在人为产生微弱的电流刺激下被激活,可以使人产生了像梦象一样的视觉效果。弗洛伊德在宏观上讲,“人们可以区分出梦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首先是白天残留的意识向无意识的转化,在此过程中,必须具备控制睡眠状态的各种条件,其次是完全潜意识中的梦工作,第三,梦材料向直觉领域的复归,在这个过程中梦变成了意识”(Sigmund Freud,2001)。由此,可以猜测梦在微观上的形成:梦的形成可能是联想电流在记忆结构上流过时产生的副产品,电流流过记忆的每一部分都变为梦元素,当梦元素受到联想电流激发时,就会在大脑中转变成梦象,若干的梦象就组成了梦内容,人在睡眠状态下就体验了梦。这与联想现象的产生很相似。

4 联想体系

“我不能略去幻想与梦的关系。我们晚上的梦不过是类似于此的幻想。通过梦的解析,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Sigmund Freud,1900)。弗洛伊德曾这样讲述幻想与梦的关系,说明他在那时已经觉得人们的幻想与做梦极为相似了。联想,当被赋予某种目的或者情绪化后就会被称为幻想或者白日梦。

4.1 联想与做梦在结构上的相似。 基于前面所述的梦念与梦内容的转化过程,在此提出一种假说:梦是一种副产品。梦是由一个刺激点引发记忆网上的联想电流产生梦象过程中出现感觉效果的副产品。人们在梦中大多是以视觉记忆来体验梦的,其他的感官效果也是少量存在的,且所做的梦只能通过回忆的方式来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常常把自己在梦中看到的以及感觉到的内容称为自己的梦,这些内容只是我们在产生联想或者产生梦念过程中附带的副产品。可以说大脑在连接梦元素时,我们就开始做梦了,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示认识两者的关系:

可以认为联念就是梦念,联想内容就是梦内容,但两者由于处于人的不同状态下,不能认为是完全一样的概念,人在清醒状态向睡眠状态下过渡,联想的隐意就转化成了梦的隐意。当把联想过程细分成联念和联想内容时,人们就会对联想的认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进行联想时,脑海中产生对应的场景和景象组成起来就是联想内容,这与梦内容的形成是一样的。

4.2 联想与做梦的状态。 在这里仍会有人疑惑,仍然不能理解做梦与联想的等同,我们要继续进行一种认识上的洗革。造成我们不能对联想与做梦等同的最大障碍是:我们没有搞清楚人在清醒状态下与睡眠状态下产生联念和梦念的区别。人在睡眠状态下,与清醒状态下最大的差别就是大脑的大部分系统处于停止工作状态,人们主要失去了主观意识,不能感知到联想产生的过程,而只能感知到联想内容或者是梦内容的存在(感觉到自己做过梦),也就是说,睡眠状态下,人们不能感受到自己在联想,而只能感受到联想出现在脑海中的景象,即不能感受到联想的发生。反之,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由于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联想产生的过程,大脑能感知到联想的发生,但却忽略了出现在脑海中的景象。如果我们仔细回忆自己的每一个联想过程,必会发现这样的事实:每个联想都有伴有脑海中的景象产生,而我们忽略了大量的脑海中产生的景象,这些景象竟然是杂乱无序的。

内部语言,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当我们在头脑中考虑某种行动计划或希望调节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就使用这种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彭聃龄,2004)。在联想体系中,人们时常处于联想并伴有大量内部语言产生,而我们却只注意到了内部语言的发生过程,忽略了同时性在脑海中产生的视觉效果。举个例子,假如某人想要出一本自己的专著,担心出版商对于自己的不信任,在与出版商交谈之前就会进想意识中,产生一些内部语言来设想自己会说服出版商,比如会对出版商说“我的书籍会有很多人欣赏”、“会很畅销的”等这些内部语言,这些内部语言的产生可以视为白日梦。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在他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谈话的背景:自己与出版商在一间办公室里谈话,他会假设一个陌生人当作出版商。这个背景就是联想出现的内容,但是人们常常把内部语言与视觉效果混为一谈的称为联想,这种混淆使得人们忽略了脑海中景象的存在,从而限制了联想内容的研究,我们务必要将两者分开研究。“梦中所产生的意象,比清醒时的概念和经验要来得生动和逼真。其中一个理由是:在梦中这类概念可以表达潜意识的含义。而在我们意识思考中,压抑自己的理性化的内部语言界限里——这种内部语言显得没有过于富有色彩,因为我们除去了大部分的心灵上的联想”(Carl G. Jung,2004)。从荣格对梦的意象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把梦象与现实中意识的思考做对比,想要表达梦象的体验过程强于意识上的思考带给我们的体验,而他给出的原因是现实中理性的压抑迫使我们放弃心灵上的继续联想,反之认为,如果我们放弃逻辑化的理性控制,梦所产生的意象将与清醒时的意象趋于相近,这就是自由联想式的思维模式。

5 小结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联想与做梦之间的相似点:

5.1两者都是由某个刺激点开始工作的,无论是外界刺激还是内在刺激,都可以引起联想系统的运行。做梦的开端往往是突然出现的,正是某个内在刺激点的表现,可以说做梦多是由内在刺激点引发,联想多是由外界刺激点引发。

5.2两者都可以由新的刺激点引起原本进行的联想或做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增添上去的。比如在做梦过程中,由于外界刺激产生脚冷,则会在梦中原有的梦象中添加‘脚冷’这一梦元素;在联想过程中,更会有很多的新的内在刺激改变原来的联想电流的方向。

5.3联想与做梦的过程都不容易被大脑觉察到,两者的过程就像用刀片在水面上划过一样,容易消失,并且也不容易觉察到自己正在联想或者做梦,当主意识有觉察时,联想和做梦的过程就会中断。

5.4联想与做梦都是表现出人们最近和最新所经历的事情,无论是联念或梦念,还是联想内容或者梦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最近获取的记忆有关。

5.5联想是联念表达出联想内容,做梦时梦念表达出梦的内容,两者具有相同的模式。由于在清醒状态下主意识(主观意识)对联想系统的干预程度导致了联想内容的逻辑化,干预程度越高则联想内容越符合逻辑,反义,不干预则处于自由联想,联想内容就随着大脑的记忆模式和客观刺激共同作用来表现,做梦就是主意识完全不干预的结果。

由此,有一种趋势认为,之所以清醒状态下的联想与睡眠状态下的做梦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是因为两者可能是一个系统,人的大脑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联想系统:联想系统无论在人处于何种状态下,系统都会保持运行状态,只要有外界或者内在的刺激点存在,这都将引发记忆网上产生联想电流,随之相应的记忆细胞被激发表达出感觉信息,这些感觉信息连结起来就形成了人们的联想或者梦。并且无论主意识是否觉察到联想系统的运行,它都一直保持着工作的状态,所以自称晚上不做梦的人,只是没有觉察到或者遗忘了梦的过程,并不表示梦没有发生过;当我们没有思考问题时,并不代表潜意识没有在思考问题,而许多伟大的灵感就是潜意识思考下突然产生的。人的这种联想思维模式是自然的产物,它并不是我们想要控制就可以控制的,我们只是可以控制刺激点的产生,引发联想电流在记忆网上随机的流动,是这种客观的流动使我们感觉到了自己在思考问题,使我们感觉到了思维的存在和运行。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著,常宏译.(2001).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弗洛伊德著,陈焕文译.(2008).梦的解析.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3]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2007).论艺术与文学.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杜威 德拉埃斯马,乔修峰.(2009).记忆的隐喻. 广州:花城出版社.

[5]李武石著,李光哲译.(2009).寻找弗洛伊德. 北京:科学出版社.

对联的由来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风险 特征 防范对策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大量的资本涌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空前。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一系列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如在2013年,“众贷网”在上线不到半月就关闭了营业网站,紧接着P2P“城乡贷”也停业了。上述两个网站的关闭,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蕴藏着的风险。本文将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风险的特征,并希冀提出切实的有效地防范对策。

一、互联网背景下金融风险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由于增加了互联网这一要素,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具有独特性。

(一)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互联网金融的高技术性决定的,具体是指由于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整体性、安全性存在缺陷所带来的操作上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和互联网金融系统软硬件的可靠性相关联。如: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会采用外部技术,但由于外部技术并无可靠地监管,一旦外部支持出现风险,会导致互联网金融不能提供良好的在线金融服务,从而增加了运营风险,另外就是安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容易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风险:一是用户账号的安全性;二是黑客侵入互联网金融系统内部,盗取机密资料、篡改信息等。

(二)传染风险

所谓传染风险是指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度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互联网金融网络节点互联紧密,任意一个网络节点出现了风险,就会波及到整个网络,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整个网络的崩溃。并且,由于互联金融具有十分发达的处理系统,这虽然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也应该看到,一旦微小的风险未能有效管控,可能会使风险快速累积,导致金融风险集聚爆发。

(三)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我国法律尚未对互联网金融出台相关的法律。我国互联网金融虽然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但互联网金融的立法还在酝酿当中,使得互联网金融在法律定位上不明确:第一,互联网金融是否合法尚不明确,我国的民法虽然有“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但如果法律不赋予互联网金融具体明确的合法地位,就很难完全树立投资者信心;第二,法律法规对网购中的权力义务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导致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第三,法律法规未有关于保护互联网隐私的具体规定,比较模糊,不够清晰;第五,我国现行的反洗钱制度中规范的领域比较狭窄,约束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洗钱的规章制度还未出台。

(四)声誉风险

传统金融机构一般以国家为后盾,实力雄厚,互联网金融由于更多地吸引了民营资本的进入,而民营资本大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如大规模违约、技术故障的情况,将会大大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声誉。

当然,互联网金融同样具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金融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基础金融变量的市场价值因变化而不确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从而会让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资产负债表项目头寸不一样而遭受损失。信用风险指的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交易中因为相对方违约,导致信用评级降低,使得互联网金融资产持有者损失不确定的一种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合理的价格销售资产或者借入资金满足流动性供给的不确定性。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一种瞬时交易,一旦错误产生,没有机会进行纠正,而且错误会进一步快速扩散。

二、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更加复杂,传统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能形成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时,应当将分业监管模式和混业监管模式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统一的监督体系。首先,确定监管主体。监管主体应当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范围进行监管,划分监管范围,明确监管责任;其次,以监管主体为中心,其他部门协同监管的模式。最后,利用互联网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

(二)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制度框架

首先,应当完善互联网基本法律制度建设。如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网络征信平台的构建,以及电子签章的法律效力及其认定等。其次,制定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网络技术应用未形成一致的标准,导致各个互联网金融企业各自为战。最后,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应当加快相应立法步伐,将P2P、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范围中来,加快规范互联网金融运营。

(三)严格互联网金融准入制度,加强网贷资金管理

第一,严格互联网金融准入制度。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准入门槛过低,导致资金实力弱、信誉差的企业混入进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圈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要提高准入标准,防止劣质企业进入。第二,加强网贷资金管理。规定网贷企业的资金应当由银行进行管理,将网贷资金全部纳入到国家的信贷管理体系中来,实现对网贷资金的监控,防范金融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领域,而金融界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谋求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能够为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多种风险,如对这些风险监管不力、控制不当,将会给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陈纪国,黄诚.网络金融及发展趋势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1

对联的由来范文6

朝鲜战争和东亚冷战的产物

说起“联合国军司令部”,还得从朝鲜战争这一东北亚冷战中唯一的热战开始讲。1950年6月,当朝鲜战争爆发时,几乎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这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半岛上。在冷战思维的驱动下,美国政府将这一朝鲜民族之间的内战视作在中苏支持下的共产主义势力向自由世界的一次挑战,于是在杜鲁门提议下,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迅速共同起草一项提案,敦促联合国成员国“向韩国提供必要的援助”,具体的建议是成立统一的“联合国军”司令部,由美军推荐一名司令统一指挥各国军队,同时在朝鲜使用联合国的蓝色旗帜,并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美国故意歪曲朝鲜国内战争性质,以“紧急援助”李承晚集团为名,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为美国搜罗侵朝军队。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军司令部”成立,并与当时美国的“远东司令部”合署办公,由“远东司令部”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兼任“联合国军”司令。之后正式出兵朝鲜半岛,介入半岛南北双方的冲突。当时的“联合国军”主要为美国军队,占90%以上,另外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等15国也派出了少量军队,另有5个国家提供医疗支援。

朝鲜战争结束后,本应从朝鲜半岛撤军的美国却拒绝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而是借口防范朝鲜再一次发动进攻,坚持以“联合国军”的名义留在韩国。美国的这一做法是从其遏制苏联和中国的冷战政策出发的,作为在东亚地区的桥头堡,韩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战略地位,为了保有将来对中苏作战的前沿阵地,美国坚持将驻扎在韩国的美军部队和指挥这些部队的“联合国军司令部”保留下来。加上当初签订的只是《停战协定》而非《和平协定》,这样形成一种政治态势,即朝鲜半岛至今也只是“停战”,不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和平。从1957年开始,“联合国军司令部”从东京迁到了韩国首都首尔,其针对朝鲜半岛的倾向更加明显。

朝美两国的争论

冷战结束后,来自苏联的压力和威胁消失,“联合国军司令部”也渐渐变得有名无实了。早在1978年,为了对抗联合国大会关于“撤销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决议案,美国成立了“驻韩美军司令部”,接过了对驻韩美军的作战指挥权,自此以后,“联合国军司令部”实际上被架空了。目前,“联合国军司令部”主要由以美国为首的澳大利亚、比利时、哥伦比亚、法国、菲律宾、泰国和希腊等13个参战国所派的联络官组成,对于这样一个实际上的空架子,美国一直不愿予以解散,因为“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存在即使在冷战之后的今天仍具有相当的政治意义,有它在,当年由联合国“主导”的战争就不算真正完结,而美军也可以堂而皇之作为“联合国军”驻扎在朝鲜半岛。

对于朝鲜来说,“联合国军司令部”虽不是心腹大患,却也是它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在朝鲜眼中,虽然这个机构名义上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但无论是就组成还是就作用而言,美军无疑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何况“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司令也是由驻韩美军司令兼任,因此朝鲜一直以来都认为所谓“联合国军司令部”只是美军的傀儡机构,其存在的价值只是为美军长期以联合国的名义驻扎在韩国提供合法性保证。只要“联合国军司令部”不解散,美国就有可能再次借联合国之名组建多国部队侵略朝鲜。所以朝鲜要一而再地提出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这一次朝鲜是借联合国改革这个近两年来一直被热烈争论的话题提出自己的要求的。朝鲜那么急于废除“联合国军司令部”,这究竟是为什么?如果仅仅是因为“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存在对它是一种暗含的威胁,那它又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提出废除的建议?要搞清这两个问题需要从冷战后的朝美关系和朝鲜的外交作为中寻找答案。

朝鲜外交的首要目标

应该说,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使朝鲜经历了一个外交上的危险期,由于失去了苏联这个最大的靠山,朝鲜在安全上一度感到受到了美国巨大的威胁。在朝鲜看来,作为小国,它只有通过发展核计划才能增加其在与美国谈判中的筹码,而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方共同保证的半岛永久安全机制,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国际安全问题。因此朝鲜在六方会谈中一直坚持以美国的正式安全承诺换取朝鲜取消核计划。经历了五轮六方会谈的艰难谈判,朝美在半岛核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这种背景下,朝鲜希望将结束持续了50多年的半岛停战机制提上议事日程。如上文提到的,朝鲜战争后,朝鲜与“联合国军”并没有缔结真正的和平条约,半岛维持的只是一种终战体制,“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存在从法律上看正是这样一种体制的象征。只要“联合国军司令部”存在,半岛万一有变,美国不需经联合国批准即可纠集有关国家介入。由此可见,在朝鲜看来,“联合国军司令部”为美国进攻朝鲜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使联合国不仅不会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障碍,反而自动授予了这种针对朝鲜的军事行动以合法性外衣。如果“联合国军司令部”走向终结,这将标志着持续了50多年冷战对峙机制开始出现松动,伴随而来的是第四轮六方会谈达成的共同声明中提出的讨论建立半岛永久和平机制问题有可能付诸实施。一旦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得以建立,朝鲜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国对其国家安全的承诺也将自动到来。在朝鲜的对外议事日程上,终结“联合国军司令部”、结束停战机制、建立永久和平机制可以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最终指向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