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的资料范例6篇

秦兵马俑的资料

秦兵马俑的资料范文1

秦俑原本色彩绚丽

秦兵马俑雕塑是秦代雕塑发展到一个炉火纯青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在全世界,至今尚未发现比秦俑更为高大、雄美的陶俑。而且,秦俑千人千面,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秦俑方阵中,你绝对找不到两个相貌形体雷同的陶俑。但让许多观者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兵马俑都呈灰色,远远望去,灰蒙蒙的颇显单调。“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兵马俑当年在出土时,并非现在这般颜色。”曾在1974~1976年间参与试掘秦俑1号坑的老杨回忆说,“虽然大部分兵马俑的彩绘在出土时已经脱落,只是残存了一些色彩残迹,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兵马俑在出土时仍保留着黑色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褐色的铠甲、红色的甲带等等,色彩完整而绚丽。但是,让人万分痛惜的是,这些通体彩绘的兵马俑出土后一接触到空气,绚丽的色彩在五六分钟内便消失殆尽,而那些出土时还残存有部分色彩的陶俑,残彩随后也大部分慢慢剥落了。” 尽管当时的文物保护手段根本无法有效保护兵马俑身上的 彩绘或残存的色彩,但当时上级对秦俑考古队的指令是:尽快把俑坑内的兵马俑全部挖掘出土。于是,发掘工作继续展开,一件件兵马俑继续出土。由于条件所限,文保工作者当时只能采用极原始的手段来保护兵马俑,雨天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冬天时则用草席来遮挡。直到1976年,在文物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呼吁下,发掘工作才停了下来,秦俑坑开始回填建馆。而这时,已发掘出的俑身上的残彩早已“随风而逝”了。 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俑考古队原队长袁仲一先生对不同兵种、不同个体的武士俑的服装颜色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秦军三大兵种步兵、车兵、骑兵的铠甲由政府统一发放,同一兵种、地位相同的士兵穿的铠甲的形制和颜色比较一致,铠甲片为统一的褐色,甲带均为红色。但是,由于秦国实行的是征兵制,平民在服兵役期间的服装除铠甲统一发放外,其余衣服皆由士兵自备,由士兵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所以,兵俑铠甲内的上衣、下衣和护腿、围领、袖口的颜色则互不相同,异彩纷呈。 “根据我对出土兵俑身上色彩的分类统计,秦兵马俑在入坑时,除铠甲外,服装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其中绿色最多,白、黑色很少,未发现一件黄色。而且,秦人很注意上下衣及袖口、领口的色彩对比和搭配。秦俑在入坑时,有的着绿色上衣,下穿天蓝或粉紫或红色的裤子;有的着红色上衣,下穿深蓝色或浅绿色的裤子;绿色长衣,镶着朱红色的领子和袖口;红色长衣,则镶着绿色或粉紫或天蓝色的边。由于俑衣颜色的搭配采用强烈、鲜艳的对比色,所以可以想象,兵马俑方阵的本来色调是何等的明快、热烈和生机盎然呀……”袁仲一先生无限感慨地说。

秦俑为何“黯然失色”

是什么原因使色彩绚丽的兵马俑失去了原本的光彩了呢?从1990年开始,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开展了长期的秦兵马俑彩绘保护研究。经中德专家多年的大量实验和模拟,终于确定了秦俑彩绘底层和褐色有机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彩绘颜料大多是天然矿物颜料。而且,专家们判定,秦俑彩绘颜料粘和剂为动物胶。 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祺介绍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现了秦俑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颜料颗粒之间及彩绘和层次之间粘附力很微弱,特别是底层(生漆)对失水非常敏感,在干燥过程中底层剧烈收缩,引起起翘卷曲,从而造成整个彩绘层脱离陶体。” 袁仲一先生则从另外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秦俑“黯然失色”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一是由于遭水浸泡。秦俑陪葬坑在建成后,骊山几次出现山洪,俑坑内数度大量进水,致使秦俑遭受长时间浸泡。二是由于惨遭火焚。据史载,项羽入关时曾攻入秦始皇陵,“燔其宫室营宇”,陵内的许多建筑物包括兵马俑陪葬坑曾被项羽的军队放大火焚烧。三是由于自然侵蚀。兵马俑埋藏地下至今已2 200余年,长期遭受重土覆压和自然侵蚀。正是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秦俑身上原来鲜艳的彩绘层绝大部分脱落。而那些没有被水浸火焚的兵马俑,出土时身上保留的色彩比较多,但出土后一接触空气,很快便发生氧化,绝大部分也逐渐失去了色彩。袁先生说:“紫外线对色彩影响最大,文物一出土,光线一照,彩塑马上起翘氧化。因为文物在地下成百上千年,它已经适应了地下的那种环境。一出土,马上打破了原来的平衡,于是便发生各种快速的变化。” 而对于秦俑的保护来说,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乃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可供借鉴。

在没有掌握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情况下,为了不使弥足珍贵的兵马俑继续遭受损坏,秦俑坑基本不再进行大的挖掘。秦俑最大的1号坑在发掘后又大部分进行了回填,2号坑和3号坑只是试掘。据考古勘查,秦俑1~3号俑坑内共埋藏有近8 000件兵马俑,然而由于保护技术所限,3 000多件已发掘的兵马俑已重新回填。目前 ,陈列展出的兵马俑只有1 000多件。“等什么时候我们拥有完善的保护技术了,才可以把绝大部分至今仍埋在土里的秦始皇的‘地下兵团’全部发掘出来。”吴馆长说。

秦俑何日本色再现

秦俑彩绘对研究秦代军人的服饰和服装来源、秦代科学技术和雕塑艺术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秦兵马俑彩绘保护一直是秦俑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心。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秦兵马俑博物馆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攻关科研,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兵马俑彩绘保护科研小组,并积极与中外科研单位及其文保专家开展合作,努力寻求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突破。 1990年以来,科研小组成员和德国专家合作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和直接实验,试用了几十种加固剂和十多种保护方法。经过大量实验,2003年,彩绘兵马俑保护难题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专家们终于成功获得了彩绘的两套有效保护方法:一套是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保护方法,另一套是单体渗透、电子束幅照固化加固保护方法。 彩绘保护方法取得阶段性突破的主要证明是,1999年,对秦俑2号坑新出土的10件通体彩绘武士俑按上述方法保护获得成功。2号坑先后出土的这10件跪射武士俑,彩绘颜色前所未有地大面积完好保存,彩绘颜色也让人称绝。这些武士俑的发髻及发带上主要为赭石色或朱砂红,面部为粉红色,领部为粉绿色,手为粉白色或深红色,衣袍为粉绿色,腿部为粉绿色或深红色,脚面为粉白色,而且其整个形体的比例大小如同真人,纤细的缕缕发丝也酷似真人一般。 在按照专家们研究摸索出的两套彩绘保护方法进行严格保护后,到目前为止,这10件武士俑身上的彩绘一直保存完好,彩绘色调稳定、自然,颜色鲜艳。后来,这一保护方法又在4件百戏俑上推广应用,也效果良好。 彩俑的保护成功,不但真实再现了当年秦兵马俑的风采,而且为研究秦代彩绘工艺、服饰颜色、颜料成分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003年,这一成果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技术鉴定,认为“在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领域中,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秦兵马俑的资料范文2

一、教材分析

《珍爱国宝――秦始皇兵马俑》一课内容虽然抽象,但它并不孤立存在。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抓住了与学生切身感受相关联的一条线:《有趣的汉字》、《认识图形标志》、《民间玩具》等,基本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发展顺序。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观察雕塑作品的点、线、面及色彩。了解古人雕塑的杰出水平,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爱护祖国珍贵文物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造型和色彩基础,感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也正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鼓励他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认识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操作领域:用简洁和朴素的语言与兵马俑沟通,用角色体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觉。

3 情感领域: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性地与欣赏对象进行沟通和对话,激发学生对祖国拥有的珍贵文物重视与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认识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提高对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学具准备:收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影视片断、图片和陶俑纪念品等。

六、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历史、语文、思想品德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共同合作,共同游戏,建构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由静变动,新颖活泼。

2 激趣引新,变幻无穷。

3 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七、说学法

1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玩、看、想、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 倡导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是可以与秦始皇和他的兵马俑进行对话的”。

八、说教学过程

1 快乐情境导入

(1)带着学生进行一次快乐之旅

师:同学们,在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发展历史中,有一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秦始皇。(对秦始皇进行概括性介绍,略)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去―个地方,我们一起做一次快乐的旅行。(请学生观看秦始皇兵马俑影视作品)

师:刚才观看了秦始皇兵马俑影视作品,请大家谈谈对秦始皇的看法。

生:老师,我觉得“始皇帝”真是太厉害了!

生:没想到中国古代还曾有过这么一段辉煌的历史!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始皇帝”和兵马俑的故事呢?

生:老师,什么是兵马俑呀?

师: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都要用“活人”也就是“奴隶”来陪葬。但到了商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渐渐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奴隶”的陪葬就改成了用“俑”代替“活人”的方式来进行。

(教师打开课件中的图片)

师:这就是“俑”。有商代的“囚徒俑”,战国的“木雕女俑”,秦朝的“武士俑”,汉代的“说唱俑”……。

(2)引入欣赏话题

师:同学们,欣赏一件美术作品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这件作品的种类、内容与题材、形式和材质,这样才有欣赏的基础。

师:你们知道如何欣赏雕塑作品吗?

生:老师,我有相关的资料!(学生到展示台出示卡片)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些兵马俑给你们带来的感受。

生;宏伟、庞大、漂亮……。

(设计思路:这个小环节要求学生用点、线、面和色彩表现兵马俑的一个精彩局部特征。通过辨识和观察让学生尝试雕塑作品的点、线、面和色彩,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

(3)揭示课题:《珍爱国宝――秦始皇兵马俑》

师:在我国的陕西临潼县城城东五公里处,有一处显赫的皇陵,高43米,这就是秦始皇陵。它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设计思路:整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情景中,通过学生与“秦始王兵马俑”做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师生共同探究雕塑艺术的造型表现方式和相关的欣赏知识,直观地感受兵马俑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通过师生和同学间图片、文字资料的相互交流和感受,畅谈和表现自己对秦始皇兵马俑雕塑作品的不同看法,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包容性。)

2 师生合作体验

(1)出示兵马俑的照片,引导学生进行逐一观察。

师: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艺术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这些兵马俑都和真人差不多大,而且都做得栩栩如生,真的好神奇噢!

师:对呀!这是写实手法。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6页,仔细观察这些照片。

①看军队的排列(气势磅礴、阵容壮阔、布局严谨。)

出示欣赏资料: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宝,是秦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

②看人物的表情,观察细节(写实、抽象、夸张、变形。)

③看服装和配置,如战马、兵器等。

(2)师生共同探究:分辨谁是将军?谁是士兵?为什么?(发式、胡须、装束)

①先分组观察图片,分析兵马俑的细部刻画。

②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设计思路:本环节为本课的重点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了解兵马俑雕塑写实的艺术特色;通过辨一辨,认一认,进行小组内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对秦俑雕刻的细部刻画进行观察、讨论、分析、描述,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解释,使学生逐步学会欣赏雕塑作品的内在本质。这样,学生的判断能力得到锻炼,欣赏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展示个性表达

(1)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对兵马俑新的感受,并选代表发表看法。

(2)教师进行小结: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及世界艺术史增添了光彩。

(设计思路:学生不但要学会欣赏,而且还要学会评价,把自己的看法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教师及时对学生从兵马俑雕塑的欣赏延伸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使他们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4 运用知识欣赏

师:你们知道如何欣赏其他雕塑作品吗?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吗?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欣赏美术作品要知道作品的种类、表现形式,雕塑内容与题材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是静物。

师:有谁可以补充吗?

生:还有材质的选择上,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生:还有作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师:说得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知道欣赏一件作品该从哪些方面人手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把我们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只要大家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美。

秦兵马俑的资料范文3

一、视听冲击,激情导入

师(谈话导入)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掘开那厚厚的黄土,一支沉睡千年的军队醒了,它震撼了整个世界。它就是——秦兵马俑(引读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到这神奇的地下王国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秦兵马俑》视频,同步播放韵律铿锵的歌曲《千年兵马俑》)

师:欣赏了秦兵马俑,你最想说什么?

生:兵马俑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数量很多。

在这一板块中,充分应用白板的链接功能,把课前准备的兵马俑视频链接于课件之中,让学生仿佛走入秦兵马俑的坑洞,真实地感受恢弘的气势和逼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穿越”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埋下伏笔。

二、图文结合,感受宏大

师:刚才我们通过画面感受到兵马俑“规模宏大”,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再读一读。

(生交流汇报。)

(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可以感受规模宏大。(相机圈点勾画,电子白板出示)

师:作者将兵马俑坑和足球场对比着写,这种方法叫做“作比较”。

(2)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俑坑里的俑有6000个左右。写出了兵马俑面积之大,数量之多。(相机圈点勾画,电子白板出示)

师:作者一下子用了这么多的数字,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3)(走进大厅……)

师:“鸟瞰”是什么意思?(从高处往下看。)

(电子白板出示一号坑的鸟瞰图)从高处往下看,你看到了什么?

(4)生: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电子白板出示)

师:正是这“一行行,一列列,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秦国大军横扫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他们简直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引读:走进大厅……)

在这一板块中,给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走进文本,在字里行间感悟文本,边读边划,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充分应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维状态,课堂相机应用电子白板的对象“显示”、“隐藏”功能,让孩子一下子“穿越”到秦兵马俑坑中,“亲眼目睹”它的“规模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三、自读品悟,把握特点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4~9自然段,划出描写每种俑的外貌、神态、动作的词句;(电子白板出示: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的图片并标好序号)再仔细观察图片,想想它们分别是什么俑?开始!

哪个是将军俑?请用投票器进行选择。(使用电子白板投票器功能)

(电子白板出示将军俑图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电子白板出示文字)

哪个是武士俑?请用投票器进行选择。(再次使用电子白板投票器功能)

(电子白板出示武士俑图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电子白板出示文字。)

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俑吗?(电子白板出示其他四种俑的名称。)

这六种俑外貌、神态等各不相同,真是……(电子白板出示: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啊!引读。)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电子白板出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引读)

仔细观察图片,再读读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都有什么特点?

(电子白板出示兵马俑图片)老师这里有一组文中没有写到的兵马俑,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态,展开你们的想象,让我们仿照课文的句式写一写。

拍摄学生的作品,(电子白板出示作品)进行点评、修改。

在这一教学板块中,充分应用投票器的反馈功能,这是对学生自读课文情况反馈的有效方法。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默读课文,走进文本,而且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辨析。通过再观察、练说,让学生掌握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描写这种写作手法,并学以致用。另外,还充分应用电子白板开放式的资源库功能,收集上课所需资料,随教随用,并与智能手机同步,及时采集、传输、展示学生的作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电子白板投票器的使用,让孩子们近距离地“穿越”在每个秦俑面前,与秦俑亲密接触。

四、谈话感悟,提升情感

1.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震惊了海内外,许多外国朋友看了都发出由衷的赞叹……(电子白板出示: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

秦兵马俑的资料范文4

“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历史把发现留给这代人

袁仲一,1932年11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较早的一批研究生,师从著名史学家束世潋。他告诉记者,先生的一句“做研究不要学李闯王,要学八路军”让他受益终生。这话的意思是要先占领一块根据地,再慢慢扩大,最后连成一片。袁仲一离开上海前,束先生叮嘱他:“给你五年时间,看你能不能占领根据地。”

1974年,作为第一支秦俑考古队的成员,袁仲一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阵地”将会是深埋地下两千年的庞大军阵,更不会想到这个数千兵马俑的阵地的挖掘工作几十年后还在继续。

之前听过太多有关兵马俑的传说,也曾有人说曾经到过地下10米的一个宽敞的地下宫殿。背了大批的金银财宝回来,但最终证明这仅仅是传说而已。袁仲一对于每个故事都将信将疑,却每次又都希望从中寻找到蛛丝马迹。这一次,当洛阳铲打到两米五的时候,发现了木炭:打到4米,竟然出现了兵马俑残片!关键是,这个位置与东边的点,相距150米,一号坑的长度很快确定下来。

历史上曾经有30余次人们见到过兵马俑,每次又都失之交臂。最终历史把兵马俑的惊世发现留给了袁仲一这代人。此后,他在学界被赋予“兵马俑之父”的称号。

以兵马俑为“根据地”,袁仲一对古代兵法和古文字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三次发掘准备阶段,刚刚揭开覆盖在外的塑料布时,许卫红在T23号探方西南侧的隔梁上发现了一处环形印记。许卫红翻阅了一号坑第一次的发掘报告,也有类似的记录,但没说清楚,这个直径达60厘米的环到底是什么?

看过这个木环遗迹之后,袁仲一表示,三号坑也曾有木环,但中间还有圆形的盖子,“当时推测是华盖,级别较高的车上才会有华盖。”袁仲一说。

事实上,这组兵马俑已经发现了四个坑,四号坑在二号坑和三号坑之间,现在是草坪。因为没有探测到陶马和陶俑,不为人所知。袁仲一认为,那是因农民起义而未完成的部分。现有的三个兵马俑坑各自独立,形成有机结合的一组。他说:“古代军队是有编制的,一号坑属于右军,二号坑是左军,三号坑则是指挥部。从古代兵法来讲,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可分可合,适合多兵种作战。”

相似的木环是不是意味着一号坑将出土在“指挥部”出现过的华盖?但这个木环中间并没有盖子,而且已经脱离了原来的位置,究竟是做什么的,袁仲一也说不清楚。只能等到有类似的,没有脱位的木环出现,才能揭开谜底。

对袁仲一而言,兵马俑就是自己的孩子,永远需要呵护与照料。在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出差时间久了,回去第一件是便是到坑里转转。退休之后,他和老伴住在西安的家属院,开始的几年,他对这种“没有坑,空气也不好”的生活很不适应。如今,在兵马俑博物馆,袁仲一还有一间办公室,里面堆满了他的书和资料。

中生代女领队许卫红:在犄角旮旯也能自得其乐

6月13日中午休息时,许卫红脱掉工作服,换上了白色的短袖衫和薄薄的七分裤。她把刘海翻开,指着露出的额头,告诉记者:“野外的太阳特别大,我有好几个地方晒伤了,就再也恢复不了。”好在晒过的痕迹并不明显,她的皮肤白净健康。

在一号兵马俑坑里,许卫红很少走路,从工地到办公室,常常是一路小跑。她找到文保部的工作人员,和他们商量之后,决定把刚刚发现的木环提取到实验室。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近400人,各部门有不同的分工,这次考古发掘,技术之外,更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过去20多年的丰富野外考古经历,为许卫红处理这些繁琐的事务打下了基础。

1986年,许卫红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一晃20多年就过去了,她从20来岁的漂亮女大学生,变成了考古队的执行领队。在大学,她曾到考古工地实习过,第一次去兵马俑挖掘现场时,她穿的是耐磨的长裤长褂。“蚊子可真是多啊,隔着裤子都能叮出了大包来、腿都肿了,”她笑着说:“被咬之后,我就抱着腿挠,还冲着大家喊‘我又变大象腿’了。”

有人把带队进行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称作许卫红考古事业的“巅峰”。秦陵被称作考古学家的天堂,她觉得这种“巅峰”指的是兵马俑本身的价值和地位,并不是自己能干得怎么辉煌。袁仲一等上代人发现了兵马俑,并铺开了针对兵马俑和秦陵的研究框架,如今她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前人的高度很难逾越。

结束二号坑的大范围发掘之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开始“走穴”,许卫红开始了自己的“终身执行领队”的道路。由于跟着陕西省考古所等其他单位进行项目发掘,在领队前面都要加“执行”两个字。

2009年年初,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发掘领队资格。一号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也是该馆第一次以独立资格组织考古发掘队开展的考古工作,这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意义之一。正是因为意义重大。队长由馆领导担任,许卫红还是“执行领队”,

一号坑第三次挖掘期间,游客参观不受影响,可以让人们看到各种遗迹遗物出土时的现状,了解考古发掘工作的过程。这让许卫红却觉得“憋屈”。“考虑到观众,不能随便‘出土’,只能把挖出来的土装在袋子里,晚上再运出去,”她说:“在野外工作,除了下雨天一直干活,能出效率。但现在要考虑博物馆的制度,按照上下班和周末时间工作,加班要有一套申请流程。”

许卫红本想等第三次挖掘步入正轨之后离开。她说:“我喜欢的是这个行业,即便在犄角旮旯也能自得其乐。兵马俑是一个奇迹,但对于我来说只是一次考古工作。在我看来,它和任何一个平民墓地的地位是一样的,我都能读出故事来。”没想到的是,清理第二次发掘的回填土时,就已经发现了彩绘,这让许卫红兴奋起来,

在G9过洞中,两匹马已经露出地面。按照常理,马后面必定有战车,但它们之间仅隔了三米。在第一次发掘的2000平方米中,两辆战车的间距至少有十米。两辆四马战车“亲密无间”,可以说是兵马俑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如果两辆战车一主一副,就有可能发现级别较高的战车。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卫红很好奇,但只有慢慢发掘后才有答案。

指着工地上的一个塑料盒子,许卫红告诉记者。这里发现了陶釜的残片,

兵马俑里有炊具,真是奇怪。许卫红经常会因为某个小小的残迹展开自己的想象,发掘二号坑的时候,在门道有围着一圈砖烧火的痕迹,弄灰的时候,发现了小动物骨头。她开玩笑说:“这些人偷懒来着,还在这里烤肉吃!”

发现一个很小的半两钱之后,在大家讨论货币流通的意义时,许卫红想:“这个人真可怜,好不容易发了几个工钱,还从口袋里掉出来。”

新生代邵文斌:这次才算入门了

6月16日下午,文保部副研究员荣波把去离子水送到发掘现场,并嘱咐邵文斌马上喷洒。通过实验室的监测设备,他刚发现这里的湿度仅有67%。工地上的两个仪器正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测试。不远处,文保部布置了一个工作台,银色的无线设备将收集温度湿度和颗粒物检测的情况发送至实验室。

“现在的环境对于青铜器的影响不大,对彩绘保护很不利。”荣波对邵文斌说。他把陶俑比作人的皮肤,俑表面的一层生漆好像人穿的内衣,彩绘则是兵马俑的外衣。内衣在兵马俑上色过程中起到调节的作用,使其颜色更为自然。漆入土千年不化,却因对温湿度格外敏感而成为保护彩绘的最大难点,“内衣收缩变形,外衣也就不平展,会收缩起翘脱落。”

邵文斌。1979年出生,北京大学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生毕业。见到他第一眼,就知道他是个好学生,戴眼镜,沉默寡言。1996年高考时,他填了热门的北京大学法律专业,却被调剂去北大学考古。这位好学生郁闷了一年。邵文斌研究的方向是旧石器时代考古,虽说科班出身,旧石器时代离秦汉还是有着数万年的跨越,更重要的是从首都来到临潼的巨大落差。上班两个月后,邵文斌拉了根电话线,总算可以在宿舍拨号上网了,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办公室和宿舍之间的两点一线。

邵文斌不喜欢读时空穿越小说,就像他觉得历史学没有意思一样,他更喜欢现实的东西,比如考古。历史学是拿着文献来研究的,里面有太多主观的东西:考古总是以实物形式出现,研究是有证据的,实实在在的,没有结束挖掘。谁也不知道究竟怎样。

秦兵马俑的资料范文5

关键词 符号学;旅游品牌符号;泰俑馆;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9)08―0066―05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品牌是企业组织形象的标志,经济实力的标尺和市场地位的象征。企业是否拥有品牌,反映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国家和地区是否拥有或拥有多少知名品牌,标志其经济扩张力和竞争力的强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对旅游的品牌经营进行努力探讨,并取得一定成果,“广之旅”、“华侨城”、“白天鹅”、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城、北京大观园等旅游企业,堪称传播产品信息、塑造企业形象之翘楚;大连、珠海、北京、上海、云南、海南等省市,确为塑造区域旅游形象之先驱;八达岭长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张家界、南岳衡山、九寨沟、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景区(点),雄霸旅游景区品牌之鳌头,十多年并不算长的光景,旅游品牌建设的业绩历历在目。在这个消费的时代,一切以消费者为主导,品牌是这个消费社会通用的语言,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品牌不仅以物质实体的形式,更以符号化的信息构筑起整个消费神话,品牌符号在今天的消费社会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以秦兵马俑为研究案例,运用品牌符号理论探索中国旅游品牌的打造和管理,为旅游景区的品牌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相关研究及旅游品牌符号体系构建

2.1 旅游符号学相关研究

现代符号学发端于语言学和逻辑学,其创始人分别是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与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前者的研究基本局限于语言符号,方法论依据是二元的,即一切符号学的问题都是围绕能指和所指展开,后者则把符号问题的探讨推广到各种符号现象,并且方法论依据是三元的,即一切符号学的问题都不能回避符号自身(媒介)、对象客体、解释项3个方面。西方学术界把符号学思想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麦克奈尔(NacCarmell)率先提出旅游的符号意义,第一次把符号的研究引入了旅游研究的领域。他把“旅游者”描述成附属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旅游吸引物系统之下,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符号意义进行“解码”、并追求早已失去的真实意义的现代圣徒。国内学者彭丹、刘丹萍、周常春等对应用旅游符号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回顾,其他一些学者如王宁、彭兆荣、马晓京、谢彦君、李蕾蕾、董武亮、周常春、席建超等进行了有益探索。综合国内外旅游符号学相关研究,不难发现此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方面主要包括符号吸引理论、旅游的符号学三角形体系和遗产目的地构建一消费环形模式3个范式的建立。符号吸引理论是麦克奈尔(MacCannell)提出的用于系统解释旅游资源形成和发展的旅游理论。该理论认为旅游资源形成是其不断神圣化的过程,并且把旅游资源的形成分为命名阶段、取景和提升阶段、神圣化阶段、机械复制阶段、社会复制阶段5个阶段。艾特纳(Echtner)提出旅游的符号学三角形体系(图1),可作为将符号学应用于旅游研究的基础。哈伯特・大卫(David Herbert)在旅游符号三角体系延伸出遗产目的地构建一消费环形模式(图2)。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基于上述3个旅游符号学体系而进行的一些旅游营销手册的实证探究。

2.2 旅游品牌符号体系的构建

从符号学和传播学上来看,旅游品牌是用以指称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具有一定内涵义的传播符号,它是对应旅游产品或服务的具有两层意义序列的符号。除了品牌符号的指示义产品或服务的指称外,还有丰富的内涵义,也就是旅游消费者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各种体验、感受、联想和解释。笔者在结合符号学、品牌相关理论以及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旅游品牌双角度“三位一体”符号系统(图3),该旅游品牌符号系统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第一,品牌符号所指物的创立,即旅游经营者为游客提供怎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是旅游品牌符号的基础物质环节;第二,旅游者的实地消费及当地居民等对品牌符号的解释,即品牌符号的解码过程;第三,品牌符号的传播,包括制码和发码两个过程。企业主为自己的产品创建一个品牌符号,这是传播的制码过程,随后企业进行品牌符号推广。由于传者和受者的经验域上的差异,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受到的种种噪音,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偏差,同时受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进行解码,在进行实地游览消费后他们以口头和其他形式传播着品牌符号。企业创建了品牌符号,并向社会推广品牌符号,以期望得到社会成员对品牌符号的认知甚至认同,但如果企业不加强与受众的沟通,设法扩大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那么这样的符号创建和推广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再者,加强与受众沟通、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要求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根据受众的解码特征进行品牌传播的编码活动。因此,企业应该密切注意各种行为主体尤其是旅游消费者对品牌符号做出的回应,判断其是如何对品牌符号进行解释的,从而对自己的产品生产和品牌符号编码和传播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一个产品生产一品牌符号编码和符号推广一品牌符号解释一品牌符号回馈一传播信息的编码调整及产品的调整循环系统。随着这个循环系统的不停运转,旅游产品与旅游消费者的关系日益弱化,游客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趋向于一种符号消费,品牌符号价值超出旅游产品固有的功能价值成为消费的目的,人们光临该景区不是为了它的使用功能,更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实质上,这也是产品时代向品牌时代转换的必然。本文借用此模式对西安秦俑馆这一旅游品牌进行实证探究分析,以期为中国旅游品牌景区的建设提供参考意义,同时引起更多人对符号学与旅游研究的关注。

3 秦兵马俑旅游品牌符号演变过程

3.1 秦兵马俑品牌符号的生成和神圣化

在旅游品牌符号体系内,产品是产品、媒介传播、旅游者解释和消费三者中最基本的支撑。产品的存在是一个旅游品牌存在的基础,有产品的存在,品牌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因为不存在任何 产品,就不存在称呼产品和传播该产品的需要,而旅游者的消费和解释也是增加品牌竞争力的工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对象是第一性的,符号是第二性的,‘名’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这个‘实’所决定的”。根据旅游吸引符号理论,秦俑馆这一旅游产品的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景区的命名、取景提升阶段和神圣化。

3.1.1 命名阶段

通过名字的确定,将旅游资源与其他相似旅游资源差异区别开来。这个阶段主要围绕一号馆展开。秦陵考古工作的历史,自明代就有学者开始考察,真正现代意义的考古工作,却始于20世纪60年代。兵马俑发掘以后,“公开展出兵马俑”的呼声越来越高,197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博物馆筹建处正式成立。1978年前期,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大厅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秦俑博物馆筹建处改为秦俑博物馆筹备处。同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秦俑发掘现场,称秦俑为“世界第奇迹”。1979年4月底,一号坑遗址大厅及一些辅助工程竣工。题写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名。1979年10月1日,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

3.1.2 取景和提升阶段

取景阶段是确定旅游资源规模范围的过程。通常界定旅游资源范围的方式有两种:扩张和保护。扩张是指在旅游资源原来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扩建等使其范围不断扩大,而保护则是通过一定的法律规章制度使其范围固定化。提升阶段是指旅游资源知名度和旅游功能不断提升与完善的过程。兵马俑博物馆有计划地扩建主要围绕二号坑、三号坑以及陈列厅的建设。在此阶段,除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外,还发现了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百戏俑坑、石质铠甲坑、青铜水禽坑等。为了净化博物馆周边环境风貌,进行了秦俑馆东大门扩建改造工程,秦陵遗址公园和秦始皇陵博物院修建工作也全面启动。1999年以前,秦俑博物馆自筹建以来共征地12次321.638亩,自1999至2004年5年间共征地4次771.49亩。同时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拟建设用地2902.51亩,包括原国有土地(表1)。2007年年底,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文物单位经营管理权从陕西省旅游集团公司到陕西省文物局的成功移交,标志着景区进入了整合资源全面发展阶段。

3.1.3 品牌符号的神圣化阶段

即赋予品牌一定的神话般感性思维,此阶段是旅游品牌生成的关键阶段。品牌构建的根本使命即在于“神话”的制造。品牌构建作为一个符号加工、符号制造过程,不仅仅是给商品命名、设计产品和加上外在标志,那只构成了品牌符号的外延,品牌构建的关键,还必须不断实现品牌外延到内涵的“换档加速”。在品牌符号中,品牌符号能指――品牌名称标志等与产品所指实则构成品牌符号的第一系统――外延层面,除此之外,品牌符号还存在一个内涵层面,其是各种传播手段制造出的一个个“神话”。此时真实的产品与各种美好的意象相联系,给“事物罩上一层面纱――意象的、理性的、意义的面纱”,而这些美好的意象、意义的面纱,正是品牌外延所指向的品牌内涵。意义成为消费的目的,品牌符号也成为消费神话。将一个品牌符号打造转变成一个消费神话,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在品牌符号内部形成新的“三元关系”。这个新的“三元关系”,以意义为整个符号的中心,强化品牌与意义的联系;同时降低产品的重要性,弱化品牌与产品的联系,产品成为品牌内部反映意义的一种方式。因此,从根本上说,品牌符号的神话化就是品牌指称对象由产品到意义的转换过程(如图4)。

在这个阶段,兵马俑博物馆通过符号的横纵聚合,转变到与秦文化、中国文明、怀古圣地等完美结合的化身和代表。兵马俑品牌符号实现了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变,此时在品牌符号的结构中,品牌指称的是一系列神话意义。秦始皇作为我国古代开朝皇帝,思想敏锐,行为果决,好大喜功,精于权术,同时又残忍暴戾,冷酷无情,刚愎自用,奢靡无度,这一切使秦始皇千年来始终充满了神秘色彩。其身后的墓葬事宜,世人对其阵容兴趣从未间断,项羽火烧秦俑的历史传闻是否属实,俑坑的面世,考古的开展,逐步为所有的猜疑进行揭秘。同时,秦兵马俑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改变了人们过去言雕塑必为希腊、罗马,东方雕塑艺术无任何称道之处的看法,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秦兵马俑形成时间之久、俑坑规模之大、陶俑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出土文物之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的赞誉,使其成为西安、中国东方文化等的代名词。这一转变正是罗兰巴特的“神话”制造,它使这一具有自己优势的“世界奇迹之一”的旅游产品披上了神秘面纱,变得美丽奇幻,最终成为人们无法抗拒的旅游地。

3.2 秦兵马俑品牌符号的传播

秦兵马俑博物馆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上述的命名、取景提升阶段和神话化阶段,转化成包含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百戏俑坑、石铠甲坑、铜车马馆、展览馆等有形的展览和陈列品的博物馆,同时成为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展示、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整体,成为探索秦史和秦文化、追溯中华远古文明的载体,实现了品牌符号的“换档加速”神话化。然而品牌符号包括这些内涵意义自身缺乏“神话”制造功能,其“神话”构建还必须依赖外在的品牌传播行为。这些传播途径习惯以文本、影印资料、口头等视觉和听觉上的方式展现。

秦俑博物馆在宣传和挖掘秦兵马俑的内涵方面,通过有计划地科学发掘、组织学术研讨会、举办临时展览、边发掘边修复边展出秦俑等形式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广兵马俑,同时报刊上有关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的报道文章不绝如缕,街头巷尾谈论兵马俑的声音持续不断,专家学者关注秦陵兵马俑的热情不断高升,这种良好内外互动的宣传模式使秦兵马俑深入大众,广为人知。多年来秦俑博物馆通过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陈列展览不断,把“精彩献给世界”,科研工作也不断深入。此外,面对游客销售的各种旅游纪念图书、画册、录像带、秦俑及铜车马复仿制品等纪念品,品种不断丰富,扩大了对博物馆及文物的宣传。

在利用大众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博物馆成功进行了名人营销和网络营销。秦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5000多万人,其中,外国观众500多万人,接待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60余位,均在气势磅礴的秦俑前留下由衷的赞叹。通过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和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分别以“terra-cotta”和“兵马俑”及其他一些国内知名景点为关键词对比搜索,结果表明秦俑馆出现频率次数较高,大大提高了兵马俑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3.3 秦兵马俑品牌符号的解读和去神圣化

品牌拥有者只有进行品牌符号的传播,才可能使消费者对品牌符号进行解读,从而获得品牌的内 涵。品牌符号的内涵义正是通过反复循环的符号传播不断得到扩充和丰富,使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被旅游者接受或认可,产生了强烈的旅游冲动。这种强烈的旅游动机导致游客亲临旅游地,产生一个个社会“解码”(解读旅游地的形象和意义)和“去神圣化”(消费旅游地的形象和意义)的旅游消费过程。在旅游者消费这一“解码”过程中,旅游者通过相机拍摄、购买的纪念品等大量进行旅游品牌符号的“社会复制”,且通过对秦俑博物馆旅游实际感知进行着或是满意或是抱怨的口头传播。同时,周边企业或者个人借用兵马俑这一名字所包含的巨大品牌价值进行社会复制,如兵马俑香烟、西安交通大学的兵马俑BBS、兵马俑酒吧等等。

秦俑馆这一品牌通过种种渠道进行传播,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上升,吸引愈来愈多海内外游客到来,游客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通过1979―2005年秦兵马俑博物馆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人次比较分析,得出两类市场在1989年、1997年和2003年在不同程度皆遭受到外部环境恶化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两类市场差异表现为随着客源市场的拓展和多样化,入境旅游上升成长趋势明显,而国内旅游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和变化,发展较国际旅游市场缓慢(图5)。虽然秦俑馆国内旅游市场反映出一定问题,但陕西秦俑馆是中国国际旅游产品中的精品,西安旅游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主打产品,其接待的人境旅游者和外省区旅游者比例之高,在中国众多名牌景点中名列前茅。这些纷至沓来的游客正是使秦俑馆品牌长久不衰的真正动力,也是旅游品牌符号打造和传播的最终目标。

4 结论和讨论

本文基于品牌与符号的理论构建旅游品牌符号系统,并以秦兵马俑这一旅游品牌发展历程运用此符号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品牌符号理论指导旅游品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很强的操作性。运用该理论能够分析出在品牌成长中的症结和薄弱环节,提升品牌生命力。我国旅游业走过了“产业观念确立”――“结构机制调整”――“产品开发建设”几个关键时期,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时期――品牌经营时代。在这个时期,旅游企业的重心转移到品牌符号的塑造和传播中来。在抓好品牌质量同时,须重点注意品牌生成过程的“神话”制造、品牌的传播和游客对品牌涵义的真实解读3方面。尤其注重建立便捷快速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旅游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拓展品牌生命周期、提升品牌活力。

2、通过秦兵马俑的实证分析得出,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秦兵马俑博物馆这一旅游景区经过命名、取景提升和神圣化阶段,演变为具有秦文化、中华文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形象的“世界第奇迹”旅游符号,这些不同的符号通过印刷品、照片、图像纪念等大量机械复制形式进行传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大量中外游客前往进行实地消费和解读,成为了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品牌。

秦兵马俑的资料范文6

关键词:秦始皇陵;兵马俑;审美情趣

几千年来,秦陵兵马俑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不说秦陵地区种类多样的重要发现,仅秦俑坑中的彩绘俑、绿面俑的陆续出土,都极大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秦始皇陵的文物价值很高。近年来在陵区内的新发现表明,目前的发现仅是很少一部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实物,为参观者提供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们留下许多待解之谜,让人们在参观中深思。

秦始皇陵兵马俑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鲜活逼真的人物雕塑,完整形象的军队生活,真实反映了秦人的社会风貌,体现了秦人的审美情趣。秦俑一、二、三号坑出土的各种武士俑身上留存的颜色残迹以及近些年出土的几件保存较好的彩绘俑,使我们能够了解各类俑的原来服装色彩。高级军吏俑的服色:在二号坑出土的一尊高级军吏俑,身穿双重长襦,外层为深紫色,内层为朱红色。下穿粉绿色长裤。头戴褐黑色冠。外穿彩色鱼鳞甲,甲上有精美的图案。在一号坑出土的另一位高级军吏俑,上身穿粉紫色长襦,下穿粉红色长裤。中级军吏俑的服色:二号坑出土的一件中级军吏跪俑,身穿绿色长襦,领和袖口分别镶白色、红色的缘。下穿红色长裤。冠和履为褐黑色。铠甲的领、边缘和背带上绘着精美的几何形图案。战车上的武士俑的颜色:二号坑出土的战车上有武士俑,服色各不相同。御手俑身穿绿色上衣,外套褐黑色铠甲,下穿粉紫色裤、绿色护腿。另两件俑一件穿红色上衣,下着蓝色裤、紫色护腿。一件绿色上衣,下身穿粉紫色裤,套着白色、深紫色相间护腿。骑兵俑的服色,俑身上残留的颜色有的已经粘附在泥土上。从残迹分析,陶俑上身着红色上衣,外披黑褐色铠甲,下身穿蓝色长裤。跪射俑的服色,一般身穿绿色上衣,领和袖口为朱红色。下身穿天蓝色裤,粉紫色护腿,外披黑褐色铠甲。立式步兵俑的服色,三号坑出土的步兵俑,从其身上残存的颜色看,有的身穿红色上衣,下穿红色裤子,有的身穿绿色上衣,下穿红色或者粉红色裤子,铠甲均为黑褐色。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兵种、武士俑的服装颜色是不同的。据此,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秦代的军队没有统一的服装颜色。车兵、步兵、骑兵三大兵种的服装颜色没有统一的规定每一兵种内部成员的服装颜色也不一样,甚至一辆战车上,三件俑的服装颜色也不一致。总之,秦军服装的颜色是多种多样,各随所好,不拘一格。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奏军服装都是自备的,而不是由政府统一发放的。第二,秦军中当官的和一般战士的服装在装束上没有等级的区分。那么区别在哪里呢?原来,高级军吏与普通士兵服装虽没有异样,但在冠与铠甲上却有严格的划分。高级军吏俑头戴鹗冠,中级军吏俑头戴双板长冠,下级军吏俑头戴单板长冠,一般士兵不戴冠。高级军吏俑身穿彩色鱼鳞甲,中级军吏俑身穿带彩色花透的铠甲,下级军吏俑和一般士兵的铠甲没有彩色图案。从秦俑身上残留的颜色看,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秦人最喜欢的服装颜色是绿、红、紫、蓝4种颜色。这是当时主要漉行色,其中以绿色所占似的数量最多。秦人对上衣和下衣的颜色非常注意色彩的搭配。绿色上衣一般配着天蓝色、粉紫色或红色裤;红色上衣配着绿色或天蓝色裤;天蓝色上衣与红色或粉紫色、绿色裤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