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例6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文1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2、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许”、“似乎”词语的意思。

3、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难点: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深入研究3、4自然段,领略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风采。

二、学习3、4自然段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简要概括(板书:阵容神态)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先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秦俑的风采吧!

(2)齐读第一句话,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指导朗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写活了,我们能不能把它读活呢?

(4)自由练读,重点读喜欢的兵马俑的句子。

(5)汇报:

A、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这个老战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猛)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虎视眈眈)

B、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欢这样的小战士么?喜欢他的什么?读出小战士的活泼、稚气。

C、一匹匹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要读出战马的什么?理解“膘肥体壮”“竖耳瞪眼”。

(6)我们连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齐读。

(7)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读,可以么?

(8)师读,故意少读“似乎、也许、可能”。

(9)老师这样读可以么?为什么?(有这些词说明是猜想)

(10)出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问:你能不能学着作者的样,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兵马俑的外貌、神态来猜想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许、可能”。

(1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2)交流汇报。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这些兵马俑不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你看到军阵精妙的布局时,更会为之惊讶!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读了这段话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么?准备怎么介绍?

(4)学生准备介绍,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画图介绍、朗读、复述、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等。

(5)汇报。

三、总结

师: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铁马,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真不愧为——世界奇迹(师板书,生齐说)

板书设计:整体

军阵部分前——后——两侧和最后

整体

秦始皇兵马俑老战士:虎视眈眈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巧妙利用 视听结合 激发兴趣

一、巧妙利用图片,为学文设下铺垫

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导入:

1.(出示有关榕树的图片)师:俗话说“独木难成林”榕树却是独木成林。榕树不断在枝干上长出根,根扎到土中,又长成树。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见到了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榕树,榕树的叶子很茂密,很多小鸟在这里住下来了,这里也就成了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

2.(出示有关《鸟的天堂》的图片)师:课文中所说的“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那里有一颗近四百年的榕对,枝叶覆盖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常年栖息着千万只鸟,以白鹭为主。1933年,巴金爷爷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这里,写下了这篇散文,“鸟的天堂”因此得名。

3.接着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教师播放《鸟的天堂》媒体资源动画,范读课文,动画过程与课文的叙述顺序一致,使文章叙述顺序与课文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基本扫清了理顺文章顺序的障碍。

二、利用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教学,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易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容易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人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课文童话《巨人的花园》在绘声绘色的童话故事中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视听结合还可以用在培养想象力方面。

1.可以让学生范读想象“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一次有了新的要求,同样读这几句话,请同学们脑海里要浮现出画面。请把眼睛闭上,用耳朵静静地聆听。

2.教师播放配乐范读录音。然后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交流听到了什么,教师适时补充“鸟语花香”等成语,使学生在感性上体会词语意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学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欢乐。当学生说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时,板书“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引导学生用快乐的语气朗读来表情达意。

4.学习课文内容后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师引导:巨人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想象一下,面对这美丽的花园,这些孩子会说些什么呢?建议大家运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巨人的花园》课文童话,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讲述这个故事。

这几方面的视听结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创设了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我们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1.导入。师:同学们,听说过世界上有奇迹吗?哪位同学能说说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世界奇迹指的是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和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现除埃及金字塔和秦始秦兵马俑保护室完好外。其余六大奇迹已经毁坏。我们来看几张图片。

2.教师展示兵马俑图片导入揭示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首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去游览一下著名的秦兵马俑吧!

3.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学生看录像后谈初步印象。通过世界奇迹的介绍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秦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4.学文中教师展示 “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体味文中语言特点,领会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利用图片,让学生走进意境,构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大量的图、文资料中全面感知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文3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型为支援者、参与者。可是通过对众多课例的观察,这个要求还有待实践。出于多种原因,许多教师仍然以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的关注极少,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习得而非学习能力的习得,重结果而轻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以这样说,学生成为一个容器,离开了老师,学生便无法自己吸纳知识,成了被教师的落后教育模式绑架的“被学习者”。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可以运用“支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架式”学习方式,即在学习伊始就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框架和学习范例,让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熟稔之后,再撤去这些“支架”,放手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搭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支架”,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支架式”预习,让学生有章可循

预习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高年级教材的篇幅、选材及信息量涉猎广泛,要想达到课堂教学预设的目标,如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写作手法的感知与内化,思想内涵的提炼与升华,仅靠两到三个课时的集中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借助预习的手段将学习空间及时间向课前延伸。预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是,尽管我们深知预习的重要性,学生的真实预习水平却不能让人满意,他们情愿写十分钟不动脑筋的作业,也不愿做一分钟的深刻思考。教师要以这种思维惰性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一份学习预案,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案:(1)认识课后的所有生字,做到不借助音节也能认读,并使用工具书为生字组词;(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出感情;(3)画出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或句子,并进行批注;(4)从写作方法来看,你有什么发现?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在查阅各种补充资料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这样的预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预习的主线和范例,学生既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也逐渐内化了预习的方法,有章可循。

二、“支架式”阅读,让学生有线可抓

阅读感悟,在众多的课堂中流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毫无裨益。教师需要精简教学预设,从整体着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思考,衍生出主线式的话题。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当学生汇报交流了预习成果之后,教师可对重点段落的学习进行提示:(1)课文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的?你能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吗?(2)课文的谋篇方式给了你什么启示?(3)读了整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这样搭建整体支架,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明确学习同类型文章的思路,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整体布局,给学生梳理出清晰的框架,再遇到同类型的文章时,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学了。

课文是个性化的,当然也要有个性化的解读,这样才能将课文学得更透彻,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各种指导性支架,如《秦兵马俑》一文的特色是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兵马俑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方法,你觉得效果一样吗?”在对比中,学生领悟到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展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必不可少;通过辨证的剖析,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支架式”拓展,让学生有法可用

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素养的提升,为他们的学习打开一扇窗,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加人文底蕴,使他们透过窗子看世界,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

支架式拓展,在课堂上主要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留白,在留白处做文章,挖掘出更多的内涵。如学生了解了众多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之后,教师可提问“兵马俑还会有怎样的神态”,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课文的语言模式刻画出自己心中的兵马俑。另外,课文的构段方式也可以生长出拓展点,如“学习课文总分式的结构,介绍一处景点”等。

在课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迁移式的创作。如学完《秦兵马俑》后,教师可以展示丰富的秦兵马俑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哪些秦兵马俑的知识,使他们继续关注相关知识,使学习有持续力。

当然,我们还是应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这样,在他们的心中,语文才是有趣的。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符号学;旅游品牌符号;泰俑馆;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9)08―0066―05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品牌是企业组织形象的标志,经济实力的标尺和市场地位的象征。企业是否拥有品牌,反映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国家和地区是否拥有或拥有多少知名品牌,标志其经济扩张力和竞争力的强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对旅游的品牌经营进行努力探讨,并取得一定成果,“广之旅”、“华侨城”、“白天鹅”、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城、北京大观园等旅游企业,堪称传播产品信息、塑造企业形象之翘楚;大连、珠海、北京、上海、云南、海南等省市,确为塑造区域旅游形象之先驱;八达岭长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张家界、南岳衡山、九寨沟、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景区(点),雄霸旅游景区品牌之鳌头,十多年并不算长的光景,旅游品牌建设的业绩历历在目。在这个消费的时代,一切以消费者为主导,品牌是这个消费社会通用的语言,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品牌不仅以物质实体的形式,更以符号化的信息构筑起整个消费神话,品牌符号在今天的消费社会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以秦兵马俑为研究案例,运用品牌符号理论探索中国旅游品牌的打造和管理,为旅游景区的品牌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相关研究及旅游品牌符号体系构建

2.1 旅游符号学相关研究

现代符号学发端于语言学和逻辑学,其创始人分别是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与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前者的研究基本局限于语言符号,方法论依据是二元的,即一切符号学的问题都是围绕能指和所指展开,后者则把符号问题的探讨推广到各种符号现象,并且方法论依据是三元的,即一切符号学的问题都不能回避符号自身(媒介)、对象客体、解释项3个方面。西方学术界把符号学思想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麦克奈尔(NacCarmell)率先提出旅游的符号意义,第一次把符号的研究引入了旅游研究的领域。他把“旅游者”描述成附属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旅游吸引物系统之下,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符号意义进行“解码”、并追求早已失去的真实意义的现代圣徒。国内学者彭丹、刘丹萍、周常春等对应用旅游符号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回顾,其他一些学者如王宁、彭兆荣、马晓京、谢彦君、李蕾蕾、董武亮、周常春、席建超等进行了有益探索。综合国内外旅游符号学相关研究,不难发现此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方面主要包括符号吸引理论、旅游的符号学三角形体系和遗产目的地构建一消费环形模式3个范式的建立。符号吸引理论是麦克奈尔(MacCannell)提出的用于系统解释旅游资源形成和发展的旅游理论。该理论认为旅游资源形成是其不断神圣化的过程,并且把旅游资源的形成分为命名阶段、取景和提升阶段、神圣化阶段、机械复制阶段、社会复制阶段5个阶段。艾特纳(Echtner)提出旅游的符号学三角形体系(图1),可作为将符号学应用于旅游研究的基础。哈伯特・大卫(David Herbert)在旅游符号三角体系延伸出遗产目的地构建一消费环形模式(图2)。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基于上述3个旅游符号学体系而进行的一些旅游营销手册的实证探究。

2.2 旅游品牌符号体系的构建

从符号学和传播学上来看,旅游品牌是用以指称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具有一定内涵义的传播符号,它是对应旅游产品或服务的具有两层意义序列的符号。除了品牌符号的指示义产品或服务的指称外,还有丰富的内涵义,也就是旅游消费者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各种体验、感受、联想和解释。笔者在结合符号学、品牌相关理论以及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旅游品牌双角度“三位一体”符号系统(图3),该旅游品牌符号系统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第一,品牌符号所指物的创立,即旅游经营者为游客提供怎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是旅游品牌符号的基础物质环节;第二,旅游者的实地消费及当地居民等对品牌符号的解释,即品牌符号的解码过程;第三,品牌符号的传播,包括制码和发码两个过程。企业主为自己的产品创建一个品牌符号,这是传播的制码过程,随后企业进行品牌符号推广。由于传者和受者的经验域上的差异,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受到的种种噪音,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偏差,同时受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进行解码,在进行实地游览消费后他们以口头和其他形式传播着品牌符号。企业创建了品牌符号,并向社会推广品牌符号,以期望得到社会成员对品牌符号的认知甚至认同,但如果企业不加强与受众的沟通,设法扩大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那么这样的符号创建和推广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再者,加强与受众沟通、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要求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根据受众的解码特征进行品牌传播的编码活动。因此,企业应该密切注意各种行为主体尤其是旅游消费者对品牌符号做出的回应,判断其是如何对品牌符号进行解释的,从而对自己的产品生产和品牌符号编码和传播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一个产品生产一品牌符号编码和符号推广一品牌符号解释一品牌符号回馈一传播信息的编码调整及产品的调整循环系统。随着这个循环系统的不停运转,旅游产品与旅游消费者的关系日益弱化,游客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趋向于一种符号消费,品牌符号价值超出旅游产品固有的功能价值成为消费的目的,人们光临该景区不是为了它的使用功能,更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实质上,这也是产品时代向品牌时代转换的必然。本文借用此模式对西安秦俑馆这一旅游品牌进行实证探究分析,以期为中国旅游品牌景区的建设提供参考意义,同时引起更多人对符号学与旅游研究的关注。

3 秦兵马俑旅游品牌符号演变过程

3.1 秦兵马俑品牌符号的生成和神圣化

在旅游品牌符号体系内,产品是产品、媒介传播、旅游者解释和消费三者中最基本的支撑。产品的存在是一个旅游品牌存在的基础,有产品的存在,品牌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因为不存在任何 产品,就不存在称呼产品和传播该产品的需要,而旅游者的消费和解释也是增加品牌竞争力的工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对象是第一性的,符号是第二性的,‘名’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这个‘实’所决定的”。根据旅游吸引符号理论,秦俑馆这一旅游产品的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景区的命名、取景提升阶段和神圣化。

3.1.1 命名阶段

通过名字的确定,将旅游资源与其他相似旅游资源差异区别开来。这个阶段主要围绕一号馆展开。秦陵考古工作的历史,自明代就有学者开始考察,真正现代意义的考古工作,却始于20世纪60年代。兵马俑发掘以后,“公开展出兵马俑”的呼声越来越高,197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博物馆筹建处正式成立。1978年前期,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大厅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秦俑博物馆筹建处改为秦俑博物馆筹备处。同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秦俑发掘现场,称秦俑为“世界第奇迹”。1979年4月底,一号坑遗址大厅及一些辅助工程竣工。题写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名。1979年10月1日,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

3.1.2 取景和提升阶段

取景阶段是确定旅游资源规模范围的过程。通常界定旅游资源范围的方式有两种:扩张和保护。扩张是指在旅游资源原来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扩建等使其范围不断扩大,而保护则是通过一定的法律规章制度使其范围固定化。提升阶段是指旅游资源知名度和旅游功能不断提升与完善的过程。兵马俑博物馆有计划地扩建主要围绕二号坑、三号坑以及陈列厅的建设。在此阶段,除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外,还发现了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百戏俑坑、石质铠甲坑、青铜水禽坑等。为了净化博物馆周边环境风貌,进行了秦俑馆东大门扩建改造工程,秦陵遗址公园和秦始皇陵博物院修建工作也全面启动。1999年以前,秦俑博物馆自筹建以来共征地12次321.638亩,自1999至2004年5年间共征地4次771.49亩。同时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拟建设用地2902.51亩,包括原国有土地(表1)。2007年年底,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文物单位经营管理权从陕西省旅游集团公司到陕西省文物局的成功移交,标志着景区进入了整合资源全面发展阶段。

3.1.3 品牌符号的神圣化阶段

即赋予品牌一定的神话般感性思维,此阶段是旅游品牌生成的关键阶段。品牌构建的根本使命即在于“神话”的制造。品牌构建作为一个符号加工、符号制造过程,不仅仅是给商品命名、设计产品和加上外在标志,那只构成了品牌符号的外延,品牌构建的关键,还必须不断实现品牌外延到内涵的“换档加速”。在品牌符号中,品牌符号能指――品牌名称标志等与产品所指实则构成品牌符号的第一系统――外延层面,除此之外,品牌符号还存在一个内涵层面,其是各种传播手段制造出的一个个“神话”。此时真实的产品与各种美好的意象相联系,给“事物罩上一层面纱――意象的、理性的、意义的面纱”,而这些美好的意象、意义的面纱,正是品牌外延所指向的品牌内涵。意义成为消费的目的,品牌符号也成为消费神话。将一个品牌符号打造转变成一个消费神话,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在品牌符号内部形成新的“三元关系”。这个新的“三元关系”,以意义为整个符号的中心,强化品牌与意义的联系;同时降低产品的重要性,弱化品牌与产品的联系,产品成为品牌内部反映意义的一种方式。因此,从根本上说,品牌符号的神话化就是品牌指称对象由产品到意义的转换过程(如图4)。

在这个阶段,兵马俑博物馆通过符号的横纵聚合,转变到与秦文化、中国文明、怀古圣地等完美结合的化身和代表。兵马俑品牌符号实现了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变,此时在品牌符号的结构中,品牌指称的是一系列神话意义。秦始皇作为我国古代开朝皇帝,思想敏锐,行为果决,好大喜功,精于权术,同时又残忍暴戾,冷酷无情,刚愎自用,奢靡无度,这一切使秦始皇千年来始终充满了神秘色彩。其身后的墓葬事宜,世人对其阵容兴趣从未间断,项羽火烧秦俑的历史传闻是否属实,俑坑的面世,考古的开展,逐步为所有的猜疑进行揭秘。同时,秦兵马俑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改变了人们过去言雕塑必为希腊、罗马,东方雕塑艺术无任何称道之处的看法,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秦兵马俑形成时间之久、俑坑规模之大、陶俑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出土文物之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的赞誉,使其成为西安、中国东方文化等的代名词。这一转变正是罗兰巴特的“神话”制造,它使这一具有自己优势的“世界奇迹之一”的旅游产品披上了神秘面纱,变得美丽奇幻,最终成为人们无法抗拒的旅游地。

3.2 秦兵马俑品牌符号的传播

秦兵马俑博物馆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上述的命名、取景提升阶段和神话化阶段,转化成包含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百戏俑坑、石铠甲坑、铜车马馆、展览馆等有形的展览和陈列品的博物馆,同时成为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展示、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整体,成为探索秦史和秦文化、追溯中华远古文明的载体,实现了品牌符号的“换档加速”神话化。然而品牌符号包括这些内涵意义自身缺乏“神话”制造功能,其“神话”构建还必须依赖外在的品牌传播行为。这些传播途径习惯以文本、影印资料、口头等视觉和听觉上的方式展现。

秦俑博物馆在宣传和挖掘秦兵马俑的内涵方面,通过有计划地科学发掘、组织学术研讨会、举办临时展览、边发掘边修复边展出秦俑等形式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广兵马俑,同时报刊上有关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的报道文章不绝如缕,街头巷尾谈论兵马俑的声音持续不断,专家学者关注秦陵兵马俑的热情不断高升,这种良好内外互动的宣传模式使秦兵马俑深入大众,广为人知。多年来秦俑博物馆通过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陈列展览不断,把“精彩献给世界”,科研工作也不断深入。此外,面对游客销售的各种旅游纪念图书、画册、录像带、秦俑及铜车马复仿制品等纪念品,品种不断丰富,扩大了对博物馆及文物的宣传。

在利用大众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博物馆成功进行了名人营销和网络营销。秦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5000多万人,其中,外国观众500多万人,接待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60余位,均在气势磅礴的秦俑前留下由衷的赞叹。通过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和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分别以“terra-cotta”和“兵马俑”及其他一些国内知名景点为关键词对比搜索,结果表明秦俑馆出现频率次数较高,大大提高了兵马俑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3.3 秦兵马俑品牌符号的解读和去神圣化

品牌拥有者只有进行品牌符号的传播,才可能使消费者对品牌符号进行解读,从而获得品牌的内 涵。品牌符号的内涵义正是通过反复循环的符号传播不断得到扩充和丰富,使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被旅游者接受或认可,产生了强烈的旅游冲动。这种强烈的旅游动机导致游客亲临旅游地,产生一个个社会“解码”(解读旅游地的形象和意义)和“去神圣化”(消费旅游地的形象和意义)的旅游消费过程。在旅游者消费这一“解码”过程中,旅游者通过相机拍摄、购买的纪念品等大量进行旅游品牌符号的“社会复制”,且通过对秦俑博物馆旅游实际感知进行着或是满意或是抱怨的口头传播。同时,周边企业或者个人借用兵马俑这一名字所包含的巨大品牌价值进行社会复制,如兵马俑香烟、西安交通大学的兵马俑BBS、兵马俑酒吧等等。

秦俑馆这一品牌通过种种渠道进行传播,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上升,吸引愈来愈多海内外游客到来,游客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通过1979―2005年秦兵马俑博物馆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人次比较分析,得出两类市场在1989年、1997年和2003年在不同程度皆遭受到外部环境恶化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两类市场差异表现为随着客源市场的拓展和多样化,入境旅游上升成长趋势明显,而国内旅游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和变化,发展较国际旅游市场缓慢(图5)。虽然秦俑馆国内旅游市场反映出一定问题,但陕西秦俑馆是中国国际旅游产品中的精品,西安旅游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主打产品,其接待的人境旅游者和外省区旅游者比例之高,在中国众多名牌景点中名列前茅。这些纷至沓来的游客正是使秦俑馆品牌长久不衰的真正动力,也是旅游品牌符号打造和传播的最终目标。

4 结论和讨论

本文基于品牌与符号的理论构建旅游品牌符号系统,并以秦兵马俑这一旅游品牌发展历程运用此符号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品牌符号理论指导旅游品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很强的操作性。运用该理论能够分析出在品牌成长中的症结和薄弱环节,提升品牌生命力。我国旅游业走过了“产业观念确立”――“结构机制调整”――“产品开发建设”几个关键时期,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时期――品牌经营时代。在这个时期,旅游企业的重心转移到品牌符号的塑造和传播中来。在抓好品牌质量同时,须重点注意品牌生成过程的“神话”制造、品牌的传播和游客对品牌涵义的真实解读3方面。尤其注重建立便捷快速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旅游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拓展品牌生命周期、提升品牌活力。

2、通过秦兵马俑的实证分析得出,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秦兵马俑博物馆这一旅游景区经过命名、取景提升和神圣化阶段,演变为具有秦文化、中华文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形象的“世界第奇迹”旅游符号,这些不同的符号通过印刷品、照片、图像纪念等大量机械复制形式进行传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大量中外游客前往进行实地消费和解读,成为了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品牌。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文5

写作是英语的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它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写作也是最难提高的语言技能。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各种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感觉无话可说, 寥寥120词却不知说什么;二是词块使用不准确,受母语负迁移影响造成的中式英语太多,即使头脑里有框架也不知如何准确表达。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尝试将教材的文本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使得学生写作输出变得流畅。现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新标准)第九册的Module 3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日常教学中开展写作训练。

本模块的话题是秦始皇陵和兵马俑。Reading 1― An Underground Army以第一人称描述在秦始皇陵的所见所感,Reading 2― Dragon Guided Tours是关于长城的旅游宣传单,Reading Practice―Secrets of the Terracotta Army客观地评价了秦始皇并且详细介绍了秦始皇陵修建的原因、艺术价值和各兵马俑的不同之处。因此本模块的写作训练是结合本模块的话题及课文结构,要求学生设计一张关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旅游宣传单。

在学生对这三篇课文的阅读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提问与该写作话题有关的问题。例如阅读Reading 1时,提出: When, where and how were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discovered? Why were they made? What do they look like? How were they made? What do you think of Qin Shihuang? 阅读Reading Practice时,提出:What do you think of Qin Shihuang? Why were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made? What is the great value of them? In what aspects are the warrior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学生头脑中储备了关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英语知识,并且掌握了相关词语和结构,为下面的写作训练做好了话题信息的准备。阅读Reading 2时,要让学生意识到旅游宣传单的结构和组成。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做完相关的阅读练习后,引导学生总结旅游宣传单的结构,提出问题:In order to attract tourists, w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leaflet? 总结答案:a picture(图片), an itinerary(旅游计划),a large colored headline(彩色大标题), headings for each paragraph(各段落的小标题), map(地图)...

在本模块学习结束后,结合本模块所学内容及宣传单的结构,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关于秦始皇陵的旅游宣传单。至少包括三条信息,也可上网查询其他相关信息,词数限于120-180。完成后小组讨论,选出最吸引人的宣传单,最后以墙报形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学生头脑中搭建了写作框架,并且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中,极大地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完全照搬照抄课文内容,不会进行加工整合。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一个模块的写作训练结束后应再利用类似话题进行写作训练。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文6

舍弃“效率”,养成自觉、自主的思维习惯

许多教师都曾面对这样的难题:教师很认真地教,学生却未必认真地学。16年前,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的老师也是如此。当我们尝试着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方式来颠覆传统课堂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本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目光呆滞的孩子们,变得目光炯炯、小脸泛红、言辞灼灼……原来,学生成为学习之源、能量之库时,教育也可以轻松地做好。

例如,邹涛老师在执教《圆的周长》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出不同圆的周长,测出直径、半径,求出C/D的值。整个课堂,无论是复习内容,还是新授部分,都是让学生展示。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课堂上学习在提问、猜想、转换、迁移的自然转换中水到渠成: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你能比画一下吗?

生:我认为,圆的周长就是绕着一个圆这条曲线的长度。圆的周长用字母C来表示。(边讲边比画)

(教师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师:那么,怎样求圆的周长呢?昨天请同学们回去研究,请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分享。

第一小组汇报:我们把线的一端固定在圆上,绕圆半圈,再用尺子量长度,得出圆周长的一半是13厘米。乘以2,所以这个圆的周长等于26厘米。

师:他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绕的方法。

第二小组汇报:我们把卷尺绕着圆的边沿转一圈,这段卷尺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最后量出周长是32厘米。

生:他们也是用了绕的方法。

第三小组汇报:我们把圆竖起来,沿着纸上的直线滚动半圈,做好记号,再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周长的一半是多少,这条线段乘以2就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了。

师:你看懂这种方法了吗?

生:滚动的。

第四小组汇报:昨天下午我们组的XX总是在乱折,结果折出一个正方形,这四条边的周长接近圆的周长,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以4,可以算出圆的周长,虽然不是很精确,但可以试一试。

师:刚才的几种方法,你有没有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

生:都是想把圆的曲线变成直的线段,这样就可以方便量出圆的周长。

师:也就是“化曲为直”。

从本课教学中可以看出来,虽然圆的周长这个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深奥,但是孩子们还是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没有直接介绍各个知识点,完全靠孩子们在交流中自己获取知识。

从中可以发现:当我们改变只适合考试的课程,舍弃“效率”,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时,学习过程就凸显了其开放、简单、不断生成的特征,学习自然也就更加精彩。日积月累,孩子就形成了自觉、自主的思维习惯。孩子们在课堂上成了自学者、思考者、探索者和互助者。

事实证明:生本强调人的发展,但也不怕考试。邹涛老师所带班级六年级第一次参加考试,全区第一。其后,学校在学科竞赛、抽考、毕业考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会考更是技高一筹,历届毕业考,学校成绩均名列前茅。良好的效果坚定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信心。

舍弃“完善”,诱发发现、感悟和质疑

课堂的生命力,源自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源自学生的学习实践,源自学生的能力提升。16年来,我们的课堂并不追求“完善”,但恰恰是教师对学生的“放任”“煽风点火”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从我校特级教师何建芬执教的《兵马俑的个性》片段中,我们或可窥斑见豹: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汪曾祺这位当代作家的《兵马俑的个性》中,一起品读,看它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个性和思考。

生1:我觉得文章虽然只写几个石俑,但作者观察很仔细,写得惟妙惟肖。

生2: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30页,“是惊叹于它的气魄之大,还是对它的愚蠢的壮举加以嘲笑”,我觉得“愚蠢的壮举”最引人深思。作者认为他没有考虑过百姓的看法,不知道百姓是会为其宏伟而自豪,还是暗暗叫苦。据我所知,百姓的墓称为坟,并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会触犯法律。这一“举”虽然是愚蠢的壮举,但给了我们探索历史的空间。

师:嗯,你抓住了这一句,的确令人感触。

生3:我也很欣赏这一句。一个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不能光凭兵马俑就判定秦始皇他是为了炫耀自己还是为了什么,也许两方面都有吧。

师:你这个观点还比较模糊。这样吧,我们先从课文中找找令你能发现兵马俑个性的地方,再回来说你对这个兵马俑是自豪呢,还是嘲笑,还是另有看法,行不行?

生4:这里写得十分传神:“搞了一师人,都与真人等大,密密匝匝地排成四个方阵。这样的事只有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始皇帝才能做得出来。”请大家看“六王毕、四海一”这一句,虽然第一个搞兵马俑的人不是秦始皇,但秦始皇所塑造的兵马俑是历史上最壮观的,而且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

生5:这个句子可以反映秦始皇的势力是非常大的,要建造这些兵马俑需要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但我又觉得,秦始皇花那么多的精力和金钱建造兵马俑最后作为他的陪葬品有点可惜。

生6:我知道秦始皇用了70多万人和37年时间才建成这些兵马俑,我认为他用的人力和物力都太多,所以我对他愚蠢的壮举加以嘲笑。

整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和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展示了学生丰富的词汇量,凸显了学生准确而流利的表达。精彩的发言比比皆是。

短短40分钟,学生的回答涵盖了古诗、历史、典故,展现了自己的思辨,课堂辩论又激发了他们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课堂的生命力,不是老师整天分析课文、讲语法就能达到的。

其中的关键词是“舍得”,舍弃手把手教知识点的时间,舍弃文段句法的分析,坚持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诱发思维,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发现;坚持学生的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去感悟,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绽放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舍弃“加法”,做课程整合的“乘法”

华阳小学在生本教育的多年实践中,由教学改革实现课程创生,形成了分类阅读课程。分类阅读课程是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推进阅读,将小课本与大阅读相整合,开展单元主题化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去感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发展其听说读写等能力,解放其思想,提高其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