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跳远运动员范例6篇

致跳远运动员

致跳远运动员范文1

在操场的一角,有那么几个人反复地跳动,原来是在练习跳远。

也许你们不曾被人注意,但你们跳远的风姿,实在令人难以忘怀。迅速地起跳,缓柔地落地,在这之间,能有多少时间呢?但我们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腿用力一蹬,一蹲、一起,然后有力地蹦出,在此之间你们的表情多么严肃,你们的眼神多么坚定啊!

你们为了自己的目标默默地练习着,只有在此时,你们才可以一展自己的风采。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祝你们取得好成绩,加油!

淄博外国语实验中学初二:刘雪莹

致跳远运动员范文2

1.1 研究对象

河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3名男跳远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助跑速度的因素

2.1.1助跑的距离

跳远运动员助跑距离的丈量一般采用走步式丈量法,即从踏板开始向反方向走的方法,起跳脚踏在起跳板上开始走动,如果助跑步数为n步,则运动员在丈量助跑距离时应该走2n-2步,然后确定助跑起点,进行全程助跑。根据运动员起跳放脚与起跳板的距离,进行前后调整,如果超出起跳板一脚的距离,则应相应地向起点处后移一脚就可,反复测量直到踏板准确无误。在进行试跳练习时,运动员的助跑起动方式和加速方式应该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助跑的稳定性。助跑距离的长短应根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身体状况、场地、风向等多种情况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助跑过短达不到最佳速度,过长会错过最佳速度与起跳的有效结合。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一般在30―35米,助跑步数是16―18步;研究对象助跑距离分别为:32米、33米和35米,均在常规助跑距离范围之内。

2.1.2助跑的速度

助跑速度是跳远取得优异成绩的先决条件,2006年我院秋季运动会运动训练系前三名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充分说明,助跑速度快的运动员,跳远专项成绩也相应好一些。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应重视运动员快速助跑能力的训练。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运用多种科学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助跑能力。

2.1.3助跑最后10米的分段速度

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10米的分段速度与成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表2可以看出,我系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5米的速度越快,成绩也相对越好。主要原因是助跑速度越快,最后起跳后腾空水平初速度就越大,水平动量就大,在适宜的起跳角度下起跳,必然取得较好的成绩。从我院跳远运动员最后10米助跑分段速度分析中不难看出,最后10米速度快的运动员成绩较好,特别是最后5米的助跑速度与成绩相关性更大。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应十分重视最后10米的助跑速度与助跑节奏的训练。

2.2影响上板的准确性的因素

2.2.1助跑的起动姿势

助跑的起动姿势主要有两种,即站立式和行进间式。其中站立式又包括两脚左右开立的站立式和两脚前后开立的站立式,行进间式又包括走步中踏上助跑的标志起动和先走几步后缓步踏上助跑标志起动。

站立式起动姿势的优点是由于身体处于静止状态,容易控制身体的姿势,双脚站距、双膝弯曲角度和上体前倾的角度容易保持一致,从而使起动的蹬地力量、速度及步长增长的规律等保持稳定,特别是助跑的第一步的步长变化较小,准确上板的成功率较高;缺点是肌肉相对比较紧张和僵硬,不利于提高助跑速度。行进间式起动姿势的优点是肌肉比较放松,由运动中开始,所以易于发挥助跑速度,动作放松富有弹性;缺点是踏上助跑标志线的第一步的步长变化大,容易造成上板犯规。运动员的起动姿势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而定,无论采取哪种姿势都应固定下来以保证上板的准确性,起动开始几步应控制好步长,速度和蹬地力量都要保持一致,在助跑过程中运动员的节奏感要强、身体重心要高、助跑速度要快。研究样本助跑启动姿势及上板准确性如表3。表3数据显示,样本3次上板准确性均较好,站立式相对行进式准确性稍高。

2.2.2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对跳远上板准确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外界因素包括场地变化、气候变化、裁判员裁决情况、观众情绪等。运动员平时在自己熟悉的场地训练,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很适应,但在比赛时往往都是在其他的地方进行,这就要求运动员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身体的现实状态来调整助跑的距离和节奏。比如,在我院2006年秋季运动会男子乙组跳远比赛中,运动员正好在逆风的时候助跑,阎双路同学由于受到风向影响,导致上板时两次犯规,从而影响到自身水平的发挥,仅获得第3名。因此,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在平时训练中,应加强在不同的气候和场地情况下训练,以减小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3.结论

3.1助跑速度是影响样本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最后5至10米的速度。

3.2起跳上板准确性对于样本跳远成绩影响较大,其主要与助跑启动姿势、外界因素干扰有关。

致跳远运动员范文3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知网搜索查阅有关跳远运动技术方面的专著和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类总结并仔细研读,提炼出与本研究有关的数据和理论资料。

1.2图像解析法。用一台拍摄频率为50Fps的高速摄像机进行定点拍摄。采用APAS运动解析系统对录像进行剪辑――图像解析――导出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图像解析采用APAS自带人体运动模型,标记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全身20个标志点(身体双侧的脚尖,足底,踝、膝、髋、指、腕、肘,肩,前额、下颌、腰),获取有关环节的运动参数数据。

1.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获得相关的研究参数。

1.4对比分析法。将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与所查文献资料中的二级运动员的跳远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发现技术参数上的不足,总结归纳出胡鑫杰的技术特点。

2.研究对象

实验测试对象为湖北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班的学生胡鑫杰。

3.实验步骤

3.1视频采集。采用一台JVC摄影机固定在三脚架,在跳远场地进行定点定焦拍摄,拍摄频率为50帧每秒,摄像机主光轴与助跑跑道中线垂直,拍摄范围为”倒二步“至起跳离板后的技术动作,用皮尺测得取景范围为6.5米,摄像机高度为1.42m, X轴(助跑方向)长度为0.31m和,Y轴(与X轴垂直)的长度为1.2m.

3.2视频剪辑。采用APAS软件,将实验所需视频截取后存盘。

3.3选择人体模型坐标标定。在图像中标定基准点,标定起跳板的宽为X轴,长为y轴,选择已经建好的通用模型进行标定。

3.4实验室视频打点。将每一幅图片都选取同样的20关节个点进行标定处理。

3.5输出分析数据。将标定后的视频进行3D转换,再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截止频率为6Hz,然后选择相对应的数据,输出实验数据。

4.结果与分析

跳远起跳时间是指跳远运动员起跳脚着地瞬间到离地瞬间的时间,起跳时间是评价运动员起跳效果的指标之一,起跳时间的合理与否关系着起跳效果的好坏与跳远成绩的优劣,有关研究表明: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时间0.10s--0.125s之间,如今世界记录保持者鲍威尔(8.95m),前世界记录创造者刘易斯的起跳时间分别为0.120s和0.125秒。尼尔(1974)研究发现优秀跳远运动员在完成起跳动作的基础上,跳远成绩与起跳时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9。

实验数据如下:

综合上图实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胡鑫杰起跳时间平均值是0.203s,最大值是0.224s最小值是0.183s,而二级运动员的起跳时间平均值是0.130s,胡鑫杰的起跳时间偏长,与摆动腿也密切相关,摆动环节的摆动角速度小,摆动动作不够积极也是造成缓冲时间过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摆动腿的最大摆动角速度与缓冲的时间呈显著性的负相关(R=0.64)。

把起跳分为缓冲阶段和蹬伸阶段,所谓缓冲阶段是指运动员起跳脚着板瞬间至膝关节最大缓冲时刻;蹬伸阶段是指运动员膝关节最大缓冲时刻至起跳脚离地瞬间。

胡鑫杰缓冲时间平均值为0.15s,蹬伸时间平均值为0.053s,而所查资料中二级运动员的缓冲时间平均值为0.048s,蹬伸时间平均值为0.082s,缓冲时间和蹬伸时间较长,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如果缓冲时段的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水平速度损失过大,能量利用率降低,同时也会导致最适宜的蹬伸时机的延误,限制了起跳后的腾空远度。蹬伸时间过长,运动员获得了更大的垂直速度,导致水平速度损失较大,肌肉过分拉伸影响到最终的发力,这样反而会减小起跳速度。最终引起腾起角度偏大,腾空远度受到影响。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胡鑫杰的起跳时间平均值是0.203s,缓冲时间平均值为0.15s,蹬伸时间平均值0.053s,缓冲时间,与文献资料数据库中的二级运动员来比较,其蹬伸时间与整个起跳时间过长。

5.2建议

致跳远运动员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6―0076―01

跳远是田径项目中技术较为复杂的一个项目。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跑的技术和快速的助跑能力,同时还需要在高速运动状态下准确踏跳板和爆发性起跳的能力。因此,在正确地认识跳远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来训练青少年跳远显得尤为重要。

完整跳远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有机结合的技术部分组成的。高速助跑和快速踏跳的转换以及紧密结合能力应该是各个层次运动员训练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即便是高水平运动员在全年的跳远技术训练中,这方面的训练比重也占了整个技术训练的60%左右。因此,跳远运动员在初级训练阶段应该更加重视助跑和快速踏跳结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做得好,将对其跳远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良好的基础性铺垫作用。

一、培养良好的“攻板”意识和技术

“攻板”意识首先体现在助跑的技术环节上。跳远运动员在跳远助跑时,容易出现步点不准和最后几步减速的现象,尤其在最后几步“紧凑”不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怕犯规和上不了板、助跑的步幅不稳定、助跑的最后几步步频下降等原因所致。因此,要在助跑的过程中既保证较高的速度,又保持较稳定的步幅,并在助跑的最后4~6步“紧”起来,做到“蓄势待发”的状态,具体做法可采用:

1.反复练习踩标记跑以建立较稳定的助跑步幅。教师可在助跑道上设置明显的每步跑的标志点(12~18个为宜),让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反复练习,以建立良好的较稳定的步幅的动作动力概念,克服步幅忽大忽小的不良习惯,采用此法最好结合中小幅度的腾空步进行。

2.踩标志点下坡跑发展步频,以利于快速踏板。在坡度3~4度的下坡上设立标志点,让跳远运动员踩标志点跑以借助外力发展在较稳定步频前提下的步频。此练习有一定难度,练习量可由少到多,要特别注意严格要求最后几步跑的步频,尽量让最后几步跑的节奏“紧”起来,这样养成良好习惯,有助于为踏跳时不致损失过多的水平速度打下良好的动作基础。

3.注重发展腰腹、髋带以及跳远相关的下肢肌肉群的爆发性力量,以利于快速踏跳。可采用在垫子上做仰卧起坐、仰卧举腿、肋木悬垂举腿、腿拉橡皮条、杠铃蹲伸等练习,不断发展腰腹和髋带力量,为提高步频及速度能力做好丰厚的素质贮备。要让跳远的最后几步做到快速积极、高步频、下脚快、缓冲积极自然、蹬伸快速充分,腰腹和髋带力量起着“承上启下”、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跳远运动员的腰腹等部位的力量。

二、反复练习4~6步或半程助跑接腾空步起跳

有研究表明,4~6步助跑的跳远成绩占全程助跑的40%左右,半程竟然高达70%~90%左右。由此可见半程左右助跑跳远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此项技术应该作为跳远运动员的关键重点技术反复加以练习。

三、加强对跳远节奏的助跑接腾空摸高的练习

跳远运动员跳远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注重平跑,容易出现“跑板”而踏跳腾空不足的现象。因此,教师可有意识地采用在板前3~4米的地方悬挂标志物,使练习者腾空后触摸,加强改进腾空意识和技术的练习。

四、加强练习,完成完整的跳远技术动作

这里主要指在半程或不同助跑距离下利用助跳板加强练习,帮助跳远运动员完成完整的跳远技术动作。利用助跳板可以加强青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腾空技术和“快”下脚的能力,因此,教师可组织反复练习。

五、借助辅助物的弹性,形成良好的踏跳缓冲、蹬伸、腾空等技术和意识

致跳远运动员范文5

1.1研究现状

近年来,优秀中学生跳远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常在1-2cm之间就决定了比赛名次的高低。很多运动员往往平时训练的成绩很好,可是一到比赛中,由于受到踏跳犯规位置的严格限制,致使其技术和自身素质难以发挥出较高水平。亦或者,当其技术和自身技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往往因为仅犯规一两公分而被判为本次试跳失败。故此,跳远助跑的准确性经常困扰着许多跳远运动员,使不少有实力的跳远运动员由于助跑准确性差,致使发挥受限,从而失去了夺冠的良机。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跳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田径运动项目。许多中学生运动员在参加训练和比赛时,其目光往往集中于成绩上,而在助跑技术和踏跳技术等影响踏跳准确性因素的掌握方面不够重视,特别是在助跑与踏跳连接时的技术掌握不好,以致出现助跑时动作僵硬、低头看板甚至最后几步凑步、减速等现象,不仅使自身助跑的速度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更会影响踏跳的准确性从而影响运动成绩。所以,我认为助跑踏跳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运动技术和自身运动技能的良好发挥继而左右比赛的胜负。因而,我认为对影响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因素的研究十分重要。然而,通过对中学生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影响因素的探析,了解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使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通过提高踏跳准确性使运动技术和自身素质得以更好地发挥,最后达到提高跳远成绩的效果。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邢台市中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搜索或查阅相关体育教材、报刊、杂志来了解各界人士对本课题的研究状况与水平,收集有关影响中学生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的因素的资料及科研成果,为撰写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对中学生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中出现的问题和一些现象设计100分调查问卷。

2.2.3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发放回收的情况和问卷的反馈的信息内容进行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结合调查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并运用excel对问卷的反馈信息进行数字计算与统计最后得出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影响中学生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的因素进行调查

通过对影响中学生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的因素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因素非常多且复杂。经调查如上表所示,邢台市中学生在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的问题上普遍受到以上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技术因素,占55%;其次为心理因素,占30%,最后依次为客观因素、身体状况以及其他因素,这些所占比例明显较前两项少。

3.2对影响中学生踏跳准确性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

主观因素又可以分为技术因素、心理因素及个体差异因素。a.技术因素大致包括:助跑速度、启动方式、助跑节奏、加速方法、助跑距离长短、步点的丈量与定位、目测能力、受训练水平、最后两步的跑法、起跳角度、踏跳速度等等影响因素。b.心理因素大致包括:运动员的自信心、心理素质,当时的情绪、注意力集中程度、意志品质、以及对手实力对自身心理状况的影响等因素。c.个体差异因素大致包括:性别因素、年龄因素、个人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状况等等。

经调查,在主观因素中,踏跳准确性受技术因素略高于心理因素,这两项为主要因素,相比之下,个体差异因素所占比例显得较小但仍为20%还需稍加重视。因此,无论在教学、训练还是比赛中,应着重训练,把技术的基本功打扎实才能确保比赛时的良好发挥。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良好心理因素的培养与调节,把训练当成比赛把比赛当成训练,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训练时注意力集中,比赛时不过度紧张,从而确保助跑踏跳的准确性以及促进成绩的更好发挥。

经调查得出,在技术因素中,无论初学的中学生还是训练有素的中学生,对步点的丈量与定位都非常重视,事实也是如此,此因素是关系踏跳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前面环节做好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后面的训练,才能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最后两步跑法、踏跳速度和助跑节奏对踏跳准确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最后几步,要做到“快、准、狠”的踏跳到位。

在心理因素中,心理素质、注意力集中程度、当时的情绪以及对手实力对自己的影响,这些自身心理因素对踏跳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训练比赛时应充分做好心理调控。自身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够促进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更好发挥,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个体差异因素受到个人身体素质、年龄因素、身体健康状况、性别等因素影响,各个差异群体对踏跳准确性的把握也不同,但由于比赛是分年龄、分性别等不同分组进行的,主要是受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因素影响,经过技能掌握和训练之后,这种差异因素的可以改变的。

3.3对影响中学生踏跳准确性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客观因素对踏跳准确性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风向因素,在助跑中要根据当时顺风逆风等实际情况对步点进行适当的前后挪动。比如场地因素,根据当地地形上坡还是下坡,对步点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服装因素,在天气较冷的情况下比赛时,在前一次试跳之后,应立刻尽量多的着装,保持体温以免下一次试跳时踏跳点受到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助跑的准确踏板是跳远技术与最后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此,无论在教学、训练还是比赛中都应提高重视程度。不仅充分运用好平时所学所练的技术,还应做好心理调节,具备稳定、沉着、适度紧张的心态积极、冷静、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试跳,并尽力发挥出较好水平取得优异成绩。本文通过对影响邢台市中学生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解到困扰中学生踏跳准确性的问题以及各项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克服方法及建议,望能对邢台市中学生的跳远踏跳起到积极作用,促进其成绩的良好发挥。

4.2建议

鉴于跳远助跑准确踏跳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建议从以下几点加强教学和训练:

1、要确定和固定一种适合自己的助跑方式,在助跑启动开始之前,在心里默默的想一遍从启动到结束的过程,当助跑启动之后就不要有太多顾及,更不要在最后几步看板。

2、在前一次试跳结束后,根据自己情况合理调整步点远近,或者在助跑最后几步用余光目测离板距离并做出适当准确的精细调整。

致跳远运动员范文6

摘 要:以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的少年跳远运动员及其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对该年龄阶段的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少年跳远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少年;跳远;训练;现状

中图分类号:G82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704-04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Training Situation of Junior Long Jumpers in China

LI Tielu1,ZHANG Hongwu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Through a research on junior long jumpers and their coaches in the National Junior Athletic Championships, the current training situation of juniors is analyzed and the problems are found. All these will contribute as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of junior long jumpers.

Key words: junior; long jump;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跳远是我国的田径传统优势项目,但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我国田径教学训练大纲对14~17岁的青少年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设有专门的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目的是检查这一年龄阶段运动员的训练和选材情况,对规范我国青少年田径训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解该年龄阶段的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情况和与大纲规定的要求执行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全国部分优秀跳远苗子的基础训练情况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目前我国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情况和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5年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少年跳远运动员70名及其教练员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收集整理有关跳远运动训练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了《运动员调查问卷》和《教练员调查问卷》。

1.2.3 访谈法 在2005年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期间,走访了有关跳远教练员。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等综合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刻的探讨。

1.2.5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年龄和比赛情况

2.1.1 运动员开始接受训练的年龄

运动员的多年训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即使具备优秀的身体条件,如果不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要达到较高水平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运动员开始训练和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都十分重要,过早或者过晚都将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参加田径训练的年龄结果见表1、2。

从表1、2可以看出,我国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开始参与田径训练的平均年龄是13.1岁。

我国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开始参与田径训练的平均年龄是12.1岁。

根据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田径》中的划分,我国的教学训练大纲中的基础训练阶段(13~15岁)相当于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而8~12岁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一般基础训练阶段。因此,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接受田径基础训练的年龄偏大。

2.1.2 运动员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

在《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田径》教材中,13~15岁是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这一阶段应确定专项方向。专项基础训练阶段应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基础来组织训练。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跳远专项训练的年龄见表3、4。

从表3、4看出,我国少年男、女跳远运动员开始进行跳远专项训练的平均年龄分别是:13.9岁和13.5岁。因此,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跳远专项训练的年龄符合教材的要求。

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开始专项训练的时间,平均是在接受一年多的田径系统训练之后进行的,而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开始专项训练的平均时间则只是在接受田径系统训练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在没有经过必要的全面的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即确定专项的方向,由于对运动员的运动潜力没有足够的预测,为运动员进一步的专项训练不利。

2.1.3 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的时间安排

运动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运动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作保证。此外只有对训练次数、训练时间合理安排才能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间情况统计见表5、6。

训练次数、训练时间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能否系统进行、以及其训练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训练积极性。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次数都在6次以上,集中在次到8~11次之间,而且除正常的上下午训练外,绝大多数的运动员每周还要出2~3次的早操进行训练。据大纲在基础训练阶段的跳远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是5~6次;而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的跳远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是6~8次。因此,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次数远远超过了大纲的规定次数。

从表6可以看出,运动员每次的训练时间集中在2~2.5 h之间,而根据大纲的要求,基础训练阶段和初级专项训练阶段的运动员的每次训练课的时间分别是1.5~2 h和2~2.5 h,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的每次训练时间基本符合大纲的要求。

另外,大纲要求少年跳远运动员的年训练次数为,基础训练阶段220~240次,初级专项训练阶段为250~280次,即年平均训练约39~48周和32~47周。在调查中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了解到,大部分运动员在寒、暑假能够保证坚持训练。因此在每周训练次数增加而全年训练周数不减少的情况下,运动员的训练总次数必然多于大纲的要求。

2.1.4 少年跳远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

参加比赛是检验教练员的执教和管理水平以及运动员的训练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教练员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运动员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但是,青少年田径训练是基础训练,青少年的运动竞赛是为选拔后备人才的需要服务,不应该只是为了达到专项运动成绩而安排竞赛。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参加比赛情况见表7。

根据调查,运动员每年参加部级或者省市级的田径比赛都集中在2~3次左右,占调查运动员总数的78.3%,而且还有部分运动员只参加过一次甚至没有参加过此类比赛。而根据大纲的要求,少年跳远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每年参加的比赛次数是6~8次,而初级专项训练阶段的运动员每年参加的比赛次数是8~12次。因此可见,少年跳远运动员每年参加的比赛次数远远低于大纲的要求。

在调查中还发现,从比赛内容上看,少年跳远运动员参加的比赛绝大多数是采用成年人的竞赛方式,而没有对少年运动员进行体能、身体素质以及技战术的测试。这些比赛,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是评判运动员的唯一标准。过多的参与这类性质的比赛,必然会导致在运动训练中过于重视专项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运动员全面基础的训练,不利于少年运动员的成长。

2.2 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情况调查与分析

2.2.1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安排情况分析

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除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应具有合理而先进的专项技术才,技术训练应该是运动员专项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技术训练的目的是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或者改进和完善技术中的某个部分或者环节,青少年的技术训练应该贯穿与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调查结果见表8。

从上述对教练员每周技术训练课的安排次数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教练员对技术训练重要性的认同。在绝大多数的教练员的训练安排中,技术训练课在准备期每周约为2~3次,在比赛期约为每周1~2次。

在准备期中安排较多的技术训练,主要进行一些技术的专门练习和一些分解技术练习,使运动员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对技术进行体会,有利于掌握新技术和改进技术的巩固,重点放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上。而在比赛期中,由于运动员要参加一些比赛,现代的运动训练将比赛看作是训练的一部分,所以运动员的比赛被看成是一种实战性质的训练,所以每周技术训练课的次数较准备期减少。但是这种实战性质的训练在某种意义上对运动员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技术训练多以完整技术训练为主,保证完成技术动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运动员训练的强度,其目的是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的情况下完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努力将准备期中相对较低的强度的训练中掌握或改进的技术以较高强度不断地进行加固、强化,努力适应比赛的高强度要求。

由于技术训练对于运动员的体力和神经肌肉系统的要求较高,运动员必须在各方面状态都较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高质量的完成技术训练任务。如果运动员在状态不好或者疲劳情况下进行技术练习,很难以正确的技术完成动作,这样不仅由于多次重复达不到改进和巩固技术的效果,还会破坏原有的动作结构。在实际调查中同样肯定,技术训练应安排在运动员体力和精力较好的时间进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练员对于跳远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安排是符合运动训练的规律要求的。

2.2.2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手段选择

研究表明,在基础训练阶段,技术练习的核心手段是:原地或分解的起跳模仿练习、短助跑完整技术练习和3-5-7步助跑起跳练习,技术练习是在先掌握完整动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起跳练习、模仿练习来提高起跳技术。初级专项训练阶段的技术练习与前一阶段相比,表现为逐渐增加助跑速度下的起跳和完整技术的练习,促进起跳技术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常用技术训练手段统计见表9。

通过对运动员的调查,发现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在训练中突出了助跑和起跳这两项技术训练的关键环节,并在训练中十分注重这两项技术的衔接,以中、短程助跑为主,完整技术练习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模仿练习在训练中出现的频率较低,技术训练手段在基础训练阶段即表现出了较强的专项化特点。而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技术训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技术训练手段是全程助跑练习和完整技术以及中程助跑完整技术练习,短程助跑练习和分解技术练习出现的频率较前一时期减少,与对教练员的调查基本一致。

2.2.3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安排 不同时期每周安排速度训练课的次数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在准备期中每周会安排2~3次速度训练的教练员占80%。在比赛期中每周也会安排1~2次训练。主要是安排与运动员助跑距离接近的短距离跑的练习,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适应比赛的要求。在调查中,大多数教练认为在训练中,速度练习的距离不能过短,因为速度能力是发展绝对速度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速度能力基础,运动员很难获得好的绝对速度水平。对于训练的强度,绝大多数跑都要求达到最大强度。

2.2.4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手段

青少年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好,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快,是提高步频的最佳时期。因此青少年训练阶段要多安排快节奏、高步频的练习,打好步频基础,对以后绝对速度的提高会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跳远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利用跑的专门练习,学习和掌握跑的基本技术,提高跑的能力,重点突出提高跑的步频能力和动作能力;初级专项训练阶段以60 m和100 m跑为核心练习手段,主要利用跑的专门练习和跑格练习改进和提高跑的基本技术,速度训练手段增加。

从表11看,在基础训练阶段,各种距离的跑是运动员速度训练的最常用的手段,发展步频的各种跑的专门练习也是练习的重要手段,基本符合该年龄段的运动员的身体发育特点,但是其它各种跑的专门练习在训练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不利于该年龄段的运动员掌握基本的跑得技术。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可以看出,运动员训练的手段明显的减少,速度训练手段出现了明显的专项化特点,不符合该年龄段运动员速度训练特点。

2.2.5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训练安排

在众多的力量类型中,与起跳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快速力量。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很重视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训练。但是盲目发展下肢力量,尤其是下肢的绝对力量,会导致肌肉收缩的速度下降。而且由于青少年骨骼钙化程度相应较低,骨质较为疏松,富于弹性而硬度小,在外力或重力的作用下易于弯曲变形,所以少年儿童不宜进行负重过大的力量训练,以免骨骼发生畸形。15~17岁年龄阶段是力量增长的敏感期,因此对于少年跳远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发展是力量训练的主要内容。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快速力量的训练的安排,在准备期和比赛期中,每周的课次均在2~3次左右。在准备期,快速力量训练的强度和量都相对较低,主要是对运动员进行专项力量的恢复性训练。到了比赛期,快速力量的训练强度和量都较前一时期提高,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水平,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准备。

由于肌肉工作力量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发射的神经冲动的强度有密切的关系。神经冲动的强度越大,肌纤维参与工作的数量越多,表现出的力量也越大。因此,运动训练中应注意有意识的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求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进行爆发力训练对神经系统兴奋性要求更高。快速力量的训练应该安排在运动员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较好的时候进行。

2.2.6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训练手段

快速力量的训练在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就必须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应该说,跳远教练员对快速力量的重要性有着很清楚的认识,因此都非常重视其训练。发展快速力量的方法有许多,但在实际的训练中,发展腿部快速力量的最好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就是与专项技术动作相似和肌肉用力特点一致的各种各样的跳跃练习。一是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水平,二是提高运动员掌握基本跳跃技术的合理程度。教练员通常此类训练手段和方法来同时对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和基本跳远技术进行训练。

通过对教练员的调查,认为在基础训练阶段,专项跳跃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是立定跳跃,而在初级专项阶段以短助跑5~10级跨步跳为核心练习手段,突出在一定助跑速度下的跳跃能力的训练, 练习手段逐渐由立定跳跃练习过渡到助跑跳跃练习,跳跃训练的专项化程度在提高。而通过对运动员的调查,在基础训练阶段,除进行立定跳跃的训练之外,具有一定初速度的跳跃练习的训练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具有较强的专项化特点。而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训练手段的选择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3 结 论

1) 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接受田径基础训练的年龄分别是13.1岁和12.1岁偏大。而开始进行跳远专项训练的平均年龄分别是13.9岁和13.5岁比较合理。

2) 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次数远远超过了大纲的规定次数。而每次训练时间基本符合大纲的要求。但每年参加的比赛次数远远低于大纲的要求。

3) 教练员对于少年跳远运动员的专项训练的安排以及训练负荷的认识符合跳远项目的特点和训练规律,但是训练手段的选择不符合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的各阶段特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 章碧玉.中国青少年田径远度项目选材和训练的方法学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4] 林萍仙.从当前世界跳远技术的特点谈运动员的训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3):21-23.

[5] 朱振杰.跳远踏跳专项力量特征及训练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21-22.

[6] 张亚平,程晖,王麒麟.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25.

[7] 于川茗,宫本庄,王今越.几种跳远起跳练习手段效用的运动学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4):24-26.

上一篇演讲词

下一篇秦兵马俑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