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诗句范例6篇

关于爱国的诗句

关于爱国的诗句范文1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与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尽管舒婷与北岛、顾城、江河、杨炼一起被称为“现代派”诗人,他们所出版的《五人诗选》都有舒婷的现代诗(或叫“朦胧诗”),但舒婷并不认为北岛等人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不过,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命运,也承认自己受到过他们的影响。舒婷诗作中表现对民族命运之关注的诗并不很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是这类诗作的一个代表。

舒婷是经历过十年浩劫的知识青年,初中未毕业就下乡到了闽西山村,直到1972年才返回厦门。在下乡期间,舒婷就写了许多表现知青的喜怒哀乐的诗,其中也涉及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思索。《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正是作者长期对民族命运关注与思索的结晶。这首诗写于1978年,与这时间相关的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十年“”;另一个是1978年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诗中“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指出的正是这些历史;“神话的蛛网”指的是极“左”思潮,“挣脱”指的不只是“”的结束,也不只是“”后的拨乱反正,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上至下的思想解放。诗中相应的也有了“簇新的理想”“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但是,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十年浩劫的反思上,而是从历史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两个方面对民族命运展开关注。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字音

干瘪(biě) 簇新(cù)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绯红(fēi) 迷惘(wǎng) 隧洞(suì) 富饶(ráo) 纤绳(qiàn)

淤滩(yū) 沸腾(fèi) 喷薄(bó)

2. 词义

驳船:本身无自航能力,需拖船或顶推船拖带的货船。 簇新:全新。

胚芽:诗中指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绯红:鲜红,深红,通红。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迷惘:迷惑失措。

纤绳:纤夫用来拖拉船只的绳索。

(二) 整体把握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怎样通过四个诗段来抒发感情的?

【明确】第一段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重写实;第二段写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重写虚。这两段写祖国的历史。第三段写祖国的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第四段写“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结束全篇。前两段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段流露出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

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主要有哪些抒情特色?

【明确】第一,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诗中所有象征和比喻,既质朴,又生动,每一个词都与被描绘的景物、形象紧密契合。诗人既用含有自己民族要素的眼睛观察,又以人民能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写出人民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精神实质和典型色调,她感到的和说出的也正是同胞所感到和所要说的。诗人不仅创造了“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花朵”“胚芽”等意象,又在它们前面加上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簇新”等,较好地传递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且使诗意的语言具有色彩,更加具体可感,一幅幅画面仿佛在读者眼前掠过。

第二,在句法上借鉴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痛苦。我是战争的声音。……我是饥饿!……我是……被吊死的女人的喉咙。……我是戈雅。”沃兹涅先斯基写的是“我”和战争的关系,用圆周句式强化对战争的悲伤和愤怒。舒婷写是“我”和祖国的关系,也用了这种句式,既增加痛苦和挚爱的深度,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重复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圆周句式则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即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它通常分双成分、三成分、四成分和多成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的是多成分。

(三) 重点研习

1. 怎样朗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明确】全诗先抑后扬,表达了诗人由低沉而至高亢的思想感情,朗读中要注意把握这种节奏变化,读出情感。诗的第一段由“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意象,写出祖国的贫穷和落后,情绪痛苦而沉重,读时应缓慢低沉;第二段“飞天”袖间的花朵虽未曾落地,但那是人们的希望,读时语调较前者可以稍高;第三段“簇新的理解”等意象的运用,写出了祖国的新生,读时要充满欣喜,加快语速;第四段是高亢激昂的情感表达,读时要有情感的全心投入,要读得有力量。

诗中的四个“──祖国啊”,分别出现在每一段诗歌的结尾,朗读处理是不一样的。读第一个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读第二个时,要在沉重中透露出点点希望;读第三个时,要充满希望;读第四个时,要竭尽力量表达。

2. 吟诵祖国,作者与前人不同在哪里?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抒情的?

【明确】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首先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其次,以赤子的目光,扫描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然后,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最后,为了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又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3. 第一段是怎样借鉴圆周句式抒发作者感情的?

【明确】以题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主句,以“我是……老水牛,……;我是……的矿灯,……;我是……稻穗,是……路基;是……驳船,……”等多成分意象构成四个副句,结尾回到主句(省略形式)“――祖国啊”。这样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尤其是选取四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抒发了对祖国历史的反思之情。头两个副句是平衡句,寓有音响和色彩的描绘;三、四句则缩短,不描绘;五句却伸长,行短意紧,强度超过前面四个副句,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回到主句。

4. 第二段是怎样通过先短句后长句方式进行抒情的?

【明确】开始一反前段的抒情方式,运用短句直接叙述,连形容词都不用;然后运用两个长句进行总结,“我”是“希望”的“花朵”。这一段先短句后长句,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倾泻于笔端。

5. 第三段诗的感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第三段诗中的感彩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6.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课后检测】

1. 舒婷和同代人_____、_____、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

“ ”大潮,她的《致橡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以第 人称写成,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加点的字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纤绳( ) 淤滩( )

3. 根据解释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 非常疲乏。 ( )

(2) 极新(多指服装)。 ( )

(3) 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 )

(4) 鲜红。 ( )

(5) 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 )

4. “你以伤痕累累的 / 喂养了 /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请用诗歌的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诵读,诗句断拍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 / 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 / 挣脱

B. 我 / 是你雪被下古莲 / 的胚芽;我 / 是你挂着眼泪的 / 笑涡

C. 我 / 是新刷出的 / 雪白的起跑线;是 / 绯红的黎明 / 正在 / 喷薄

D. ――祖国啊,我亲爱的 / 祖国!

6. 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自由体新诗 ② 现代格律诗 ③ 叙事诗 ④ 抒情诗 ⑤ 哲理诗 ⑥ 近体诗

A. ①④ B. ①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⑥

7. 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诗歌,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 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二段诗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结合全诗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在诗中的具体象征义。

(1)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北岛 顾城 朦胧诗 一 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2. biě bó wō pēi wǎng suì qiàn yū

3. (1) 疲惫 (2) 簇新 (3) 迷惘 (4) 绯红 (5) 喷薄

4. 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5. B(应为“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6. A(自由体新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格律诗:是依据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脚进行创作的诗体。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的诗体。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哲理诗: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指在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7. 示例:(1) 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2) 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8.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这两句诗是说: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变成现实。

关于爱国的诗句范文2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关于爱国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主题; 分析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十四行诗中的第18首是莎氏十四行诗中最广为人传诵的一首,评论众多。一般认为,该诗是一首爱情诗,主题是赞美爱人不朽的美貌,然而笔者认为,该诗既非爱情诗,亦非赞美爱人的美貌,这首貌似爱情诗的诗赞美的是诗歌使事物永恒的功能。以下从该诗的结构功能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主题。

一、结构遵循传统,但功能偏离

首先,从结构上看,该诗是标准的英国式(或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的结构,即诗共14行,分一个8行组(otave)和一个6行组(sestet);8行组中有两个4行组(quatrain),6行组中有一个4行组和一个2行的结尾对偶句(couplet)。诗押abab cdcd efef gg 的韵式,且以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的格律写成。按照传统莎氏十四行诗的结构功能分配,一般第一个4行组先起题,给出一个议论的题目,并说明或议论;第二个4行组承接上题,更进一步议论或论证;第三个4行组进行转议,即不再顺接上题,而是要么对上题提出新意,要么进行小结;最后2行的对偶句是合议,即对全篇进行总结,往往多格言警句,是对诗主题的最集中、最精练的概括。换言之,传统莎氏十四行诗的四个结构组其功能顺序一般都是起、承、转、合。然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虽然具有标准的传统结构,但其结构功能却与传统的不符,显示出其特异性。

诗第一个4行组起题为“我可否把你来比作那夏季”,并比较了夏季(当时五月称为夏季)与“你”。第二个4行组承接上题,继续把夏季中的物(即太阳)象(即美貌)与“你”进行对比。第三个4行组进行转议,并小结。前三句说“但你的长夏将永不会凋落/你的美貌亦不会丝毫消褪;/死神难夸口你在他的暗影里蹉跎”,符合传统的转议功能,但最后一句小结“当你在永恒的诗行中与日月同辉”,则不符合传统功能习惯,因为它不是对诗歌首句起的主题“我可否把你来比作那夏季”的逻辑小结,而是额外重点指出了“诗行”的作用,这就岔出了另外一条思路,不在原来的逻辑轨道上了。因此可以说,第三个4行组开始偏离了传统的结构功能,这种偏离在结尾的对偶句中更为明显。按照惯例,结尾对偶句应该是对诗首句起的主题“我可否把你来比作那夏季”的概括总结或提炼而不是歧离,但本诗的结尾两句却是对诗歌提升美至永恒的作用的充分肯定,与前面11行诗里论述的“我”、“你”以及“夏季”的关系没有多大逻辑联系,只是承接了第12行诗的议题。因此结尾对偶句已经完全偏离了莎氏十四行诗结尾对偶句的传统结构功能。由此可见,从结构功能上看,该诗在最后两个结构组中偏离了惯性的功能行为,因而诗歌起首提出的爱情主题一路走到诗歌结尾处时没有得到总结和升华,也就自我否定了本诗的爱情主题,转而成为一首弘扬诗歌功用的诗歌。

二、内容貌指爱情,结论突显诗歌

该诗在前11行中把“你”和夏季以及夏季的物象进行对比,极言“你”的优和好,同时赞美你的美貌的永恒,看起来真像是一个人对恋人表达无限深情的爱慕:“你” 不像狂风那样粗野,不像太阳那样过于炙热,或时阴时晴。“你”比夏季更可爱更温婉,也更长久;“你”的美貌超越了天地一切的大美,脱离了死神的掌控,甚至超越了时间而至永恒。这是何等高的赞美!而除了爱情之外,怎么还会有其他感情能让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如此之赞美?但是,这些貌似爱恋的内容,没有一处暗示或指出“你”是人(不论男女),也没有一处直接形容对方的容貌。因此“你”可以指人,也可以不是指人(也许就是美的化身)。因此诗中的爱恋也可以不仅仅指人间的男女爱情。该诗结尾三行是全诗的总结,极言诗歌在保持“你”的美的永恒上的重要性,实际上是转而突出了诗歌使“你”(甚至万物)不朽的作用,而不是顺接前面的内容来颂扬“你”的美及其永恒性。也就是说诗歌在结尾处改变了诗歌原来的预设,使诗歌从爱情(不论是人间的或非人的)的内容转向了肯定诗歌(或文学)这一体裁的保值功用。因此该诗貌似爱情内容的铺垫最终却成就了颂扬诗歌(文学)功用的主题。

关于爱国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认知诗学;概念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

一.引言

Peter Stockwell (2002) 认为“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就是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蓝纯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分析了部分唐诗宋词,并提出了由初遇-钟情-欢会-分别-相思等5个基本步骤构成的中国古典爱情脚本;封宗信以认知诗学为视角,分析了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里的逻辑荒谬和悖论;李金妹、文慧、李宏鹤等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诗歌进行了认知解读,验证了该理论对解读英语诗歌文本的可行性。不少学者曾经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过李商隐的诗词,如胡菁娜曾专门讨论过李商隐诗词中的隐喻距离。鲍红(2006),刘羽,杨文地(2011)分析了他诗词中的隐喻,熊国华(1997)还专门总结过李商隐的概念隐喻系统。但这些学者都过分强调隐喻的认知理解机制在李商隐词的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有些忽略在阅读理解诗词文本本身所体会到的美感及诗词的主要功能。本文章主要采用Peter Stockwell关于认知诗学的定义,以李商隐的诗歌《无题》为依托文本,细致探讨概念隐喻的体现以及隐喻为阅读诗词带来的美感。

二.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分析

诗人李商隐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忧伤、空灵虚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其中有取材于自然景象、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事物,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佛道故事中的人物。诗人运用这些现实和非现实的人与物创造隐喻时,手法十分灵活,有通篇写实的,有整章虚写的,也有将实物与虚事相糅合乃至融合无间的(鲍红,2006)。这就使得李商隐诗中的隐喻形式多样,摇曳多姿,具有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特殊艺术效果。下面我们以李商隐的一首无题为例,分析此诗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东风”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这是春天的特征。 大西洋的风刮过大陆,给这儿带来了第一丝春雨,但这时的风还不足以让花草繁茂。同时在中国“花”总是作为一种“美丽,易逝”的意象。所以,当秋天到来时,风靡了整个春夏的东风退回大洋。失去东风庇佑的花儿就会日益衰败,秋霜、冬雪让她们失去往日的光彩,同时她们日渐走向死亡的道路。

诗的前两句所包含的隐喻为情感是变化的季节。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本体隐喻这一概念。“我们通过某些物体或实体来理解我们的某种经历,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历看做某种实物。一旦我们将某种经历物化,就可以指称、范畴化、分类和量化。”而本诗中的季节隐喻聚焦于季节和花草之间的关系。春天时,在温柔的东风下,花朵盛开,而秋天则会让花朵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在初春的季节东风还太弱小而不足以让花儿复活”。因此,上升到更深层次,这儿将爱情比作冬季。这个比喻非常新奇,因为很少有人将爱情比作冬季。春蚕在变成蛾之前会吐出蚕丝,中国人认为蚕吐丝将自己包成蚕茧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虽然它还活着,但不能活动,因此人们将它看成死的了。汉字“丝”和“思”发音相同,这是一个双关语,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想念。人类有很高级的隐喻机制功能,比植物高级,而植物比无生命物体又高级。人类实际有“人类是创造者”的隐喻。在类比的过程中,我们至少用到了三种认知技巧:对两物体相似性的认识,又叫“属性映射”,对两物体关系的感知,又叫“关系映射”,还有对物体关系体系的认识,这能让人类理解更抽象的事物,又叫“体系映射”。在“属性映射”中,源域是春蚕,目标域为叙述者,两域之间形成映射关系。同时“丝”是源域,“对爱人的思念”是目标域。“春蚕的死”是源域,而“爱人的死”是目标域。在关系映射中,源域“春蚕吐丝的过程”与目标域“对爱人思念的痛苦”,源域“春蚕的死”和目标域“爱情的终结”分别形成映射关系。然而,如果我们仅限于此而忽略体系映射的话,对诗的理解就会片面而不够完整。体系映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商隐的诗为什么神秘有深度的原因。我们仔细研读诗句,就会发现“丝(思)”这个双关语构成了体系映射,因为“思”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本诗中“丝”就由具体的意象抽象成了不具体的情感。诗人含蓄,没有直接用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间。从句法角度,这句诗可以看作是完整的双重结构,“春蚕的死”映射为“叙述者的死”,“死”映射为“对爱人的思念”,“吐完丝”映射为“对爱人思念的结束”。诗人利用同音词,使用相同的动词,将两个句子融合成一个句子。也就是说,本来需要两个句子来描绘春蚕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但诗人很好地掌握了暗含的技巧,将两句合成一句,极大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语义角度,诗词从对春蚕的描写逐渐过渡到对爱人的思念,名词“丝”与“思念”的“思”同音。通过这个词,读者便能领略到诗人所暗含的意思了。因为春蚕会一直吐丝直到死去,叙述者也会一直怀念他的爱人。两个意象之间的映射可以使我们将两个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起来(Lakoff and Johnson,1989)。又长又亮的蚕丝使我们想到不定的无尽的爱情。因此,诗句的语义通过体系映射与结构联系了起来。此映射有利于诗句的衔接,使读者理解诗人的意思。

“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知道如果点燃蜡烛,它会一直燃烧直到燃尽。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会产生淌蜡,就如同人类的眼泪一样。源域“蜡烛”映射到目标域“人”,“淌蜡”映射到“眼泪”,这些是实体隐喻。“蜡烛燃烧尽”映射到“死亡”,这是关系隐喻。从系统映射看,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是高度浓缩的,诗人将“蜡烛”和“相思之人”两个意象联系起来,因为他们都能流“泪”。因此,就是“泪”这个词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将两个意象结合起来。当诗句到“泪”时,读者就开始联想到叙述者浓烈的爱情:生命但在,爱情长存。

最后一句诗主要描绘了一个神话故事,诗人将自己深爱之人比喻成一个住在一个遥远神秘山上的一个仙女。因此,他只能通过青鸟来传递自己对仙女爱慕的心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此时充满大量隐喻,它们为整首诗添加了许多信息,同时增加了许多模糊感和神秘感。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在诗人直接表达自己对爱人深深的爱之前,这些隐喻构成了诗歌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些隐喻才使得诗富有诗意,使得诗区别于日常语言,并且在语义上扩展了诗性语言的内涵。

三.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通过对诗句的研究,分析出了该诗当中的所有概念隐喻,得出了许多违反人类常规思维的隐喻种类。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同时文章还探究了概念隐喻对这首诗的作用---帮助诗人表达自己含蓄、炽烈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通过诗句领会到诗人的意图。因此,这些隐喻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3]鲍红. 李商隐诗中的隐喻[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4-87.

[4]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5]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研究[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

[6]刘羽, 杨文地. 概念隐喻观照下的诗歌解读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J]. 学术论坛, 2011(7): 95-103.

[7]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关于爱国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阿赫玛托娃 祖国土 爱国主义 绝唱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

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1961)是一首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其发展有三个标志性的阶段。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可以说是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他使十四行诗臻于完美,其形式是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第二个阶段以莎士比亚为代表,他的十四行诗由三段四行和两行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 GG;每行诗句10个音节,抑扬格。普希金是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他创立的“奥涅金诗节”可分为四组,用的也是抑扬格,韵脚分别采用交叉韵(ABAB)、叠韵(CCDD)、环抱韵(EFFE)和连韵(GG)形式。前三段陈述事实,后两行常用来做警句式或哲理式的结论,其押韵形式更为丰富。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的14行诗是抒情的,而普希金的“奥涅金诗节”则是叙事的。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采用的基本上是莎士比亚体。这种体式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常常在最后两行诗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

《祖国土》有的译为《故乡的土》(见《阿赫玛托娃诗选》乌兰汗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也有译成《故土》的。原诗的标题下还有这样两句题词:“世上不流泪的人中间,没人比我们更高傲、更纯粹。1922年。”这两句诗出自诗人1922年创作的《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最后两句。收入本集的作品,大多创作于192l年。老革命京尼・奥辛斯基谈到这本诗集时写道:“阿赫玛托娃歌颂了在战火中诞生的美好事物,她越来越接近了我们从饥荒和贫困的枷锁中争来的东西。”[1]P75《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写了诗人对那些在祖国命运危难之际而一走了之的人的鄙视,歌颂了包括诗人在内的不逃避危难而从容面对的人的高尚,流露了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土》以这两句诗为题词,不难看出诗人在其中所要宣泄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下面我们按本诗“四四四二”的结构形式进行欣赏。

诗的前四句主要强调的是祖国土的平凡,不为人们所重视。诗人每一句都用了否定的词语说明祖国土平凡到人们无视的地步。“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2]P139祖国土太过平常。它不仅值不得人们像宝贝那样“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更值不得诗人们用充满激情的诗篇“为它放声痛哭”(这里的“痛哭”实际上是歌唱);因为它不会给我们本来就充满痛苦的生活再“增添苦楚”;它更不像是上帝许给人类的“天国乐土”,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感受不到伊甸园般无忧无虑的幸福。

第二个四行主要写人们不理解这块平凡的土地的价值,以至于忽略了它的存在。“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2]P139俄罗斯大地太辽阔了,太平常了,人们天天与它接触,谁会想到它的价值,更不曾想到拿它进行买卖。人们只是在充满灾难的土地上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煎熬,忍受着各式各样的天灾人祸。人们似乎已经麻木了,连天天接触的土地似乎也不存在了。这里,女诗人以沉痛的感情,写出了当时人们的麻木。土地,对于人来说,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平凡,同时也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人们离不开土地就像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人与生俱来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上帝造人,普罗米修斯造人,女娲造人,其原料都是泥土。而人类也靠土地上所生长出来的东西维系生命。没有土地就没有人类。而祖国土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它见证了国民生息与繁衍,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国民,是离不开生他养他的祖国土的,但这一切人们都没有意识到。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何等的痛心疾首。

第三个四行紧接上四行,写祖国的儿女们因不理解其土地的价值而对其进行无情的践踏。“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2]P139祖国的儿女们竟然把祖国土视为套鞋上沾满的污泥和牙齿间的沙砾。污泥和沙砾两样东西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厌恶的。于是就连靠它维系生存的儿女们对它也是无情的蹂躏践踏,要把它磨成齑粉,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实际在表现一种真实的感受。人们往往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哪怕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也熟视无睹,就连对生他养他的祖国土也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对此,诗人是何等的心碎,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苦楚。

最后两行,表现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2]P139祖国的土地不仅生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甚至我们死后也要投入它的怀抱,和它融为一体。祖国土成了我们最终的归宿地。可见,我们永远也无法和祖国土分开。这是诗人对祖国土的理性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诗人对祖国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亲切而且不拘礼节地称祖国土为“自己的土地”。在这句质朴而亲切随意的称呼里,诗人那种对祖国土的深沉赞美之情不觉流溢于字里行间。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是震撼人心的,它将使那些没有认识到祖国土价值而对其任意践踏的人们警醒,从而热爱那片与自己生息与共的祖国土。

以上是就诗歌字面的意思进行分析。如果我们了解诗人的经历,就更能理解阿赫玛托娃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女诗人,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虽有此美誉,但命运多舛。1910年,她与第一任丈夫古米廖夫结婚,后因感情问题于1918年离异。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政局动荡,许多作家和诗人都跑到外国去,但阿赫玛托娃却毅然选择留下。她在《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1922)一诗中写道:“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我不能和那种人在一起,/我厌恶他那粗俗的奉承,/我不会为他们献出歌曲。”[3]P76诗中对那些祖国处于危难时选择离开的人表示了鄙视,并表明自己是不会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的。1921年,古米廖夫因“参与反布尔什维克的阴谋活动”罪被枪毙(1991年)。虽然诗人早已与古米廖夫离婚,但她和儿子还是受到牵连。尤其儿子列夫・古米廖夫曾三次入狱,被判死刑、长期流放,直到1956年才获得自由。阿赫玛托娃创作于1935―1941年间的《安魂曲》就是关于自己的命运、自己儿子的命运的作品,当然“也是一部关于整个民族背负十字架的苦难的作品”。她为入狱的儿子而痛哭,这也是千万个因儿子受难的母亲而发出的悲鸣。儿子的命运如此,其第二任丈夫――艺术评论家尼・普宁命运似乎还要糟,他在肃反扩大化中两次入狱,并于1953年死于监牢。不仅如此,在那个没有自由的极权专制制度下,阿赫玛托娃本人更是受尽侮辱和摧残。1946年8月14日,联共(布)中央《关于与两杂志的决议》。决议严厉批评两个杂志给阿赫玛托娃和左琴科等作家提供发表文学作品的阵地,指责阿赫玛托娃“诗歌渗透着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表现了停滞着的资产阶级贵族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立场而不愿同本国人民一起前进的旧日沙龙诗歌的风格,她的诗歌给我国青年教育事业带来损害,因而在苏联文学中是绝不能容忍的……”。之后,当时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安・日丹诺夫对阿赫玛托娃进行了大肆的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说女诗人是“奔跑在闺房和礼拜堂之间的发狂的贵妇人”,是“混合着淫声和祷告的和尼姑”[4]P315。随之阿赫玛托娃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她的作品也无法发表,生活陷于困窘。她只被允许做一些翻译和普希金研究工作,这就是当局对她示以的“宽容”。 “面对这些悲痛连群山也折腰,浩瀚的大海也不再流淌……”“天使齐唱这伟大的时刻,天空在烈焰中熔化。”[5]P245这是俄罗斯生活的悲剧。面对这些灾难、痛苦和当局对自己不公正的对待及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阿赫玛托娃坚强地承受住了。她没有沉沦,没有走上绝路,更没有因此而动摇她对祖国的爱,从早年没有离开灾难深重的俄罗斯大地到斯大林时代受尽磨难,她对祖国的爱痴心不改,相反,这种爱更加深沉、凝重。阿赫玛托娃是普希金的崇拜者和继承者,她以自身的行动和创作实践了普希金“要把心灵的美丽和激情献给祖国”的宗旨。其1956年抒写的《祖国土》就是一首洋溢着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绝唱。

深入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及个体对祖国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应是我们教授这首诗歌的主要目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6]P1739,她是祖先为后人所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对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恋情,不仅崇敬,而且爱惜和誓死捍卫。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和祖国连在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独特的风俗人情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等。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谓“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等充满爱国激情的语句,人们一看就明白他心目中的祖国就是“最美、最母亲的中国”。阿赫玛托娃把祖国称为“自己的土地”,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和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性格、情感、命运和记忆永远和祖国相关。因此,对个人而言,祖国不仅生育他、养育他,而且给他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赋予他继承、延续和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祖国尊严,促进祖国繁荣,也因此成了每一个国民的义务和责任。爱国是一种感情,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内容,激发这种感情,并付诸行动。今天,让我们把全部心力奉献给祖国伟大的事业――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这就是爱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真理报,1922年7月4日.

[2]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十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3.

[3]阿赫玛托娃诗选[M].乌兰汗,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

[4]辛守魁.20世纪文学泰斗――阿赫玛托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关于爱国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艺术魅力 朦胧美 含蓄 艺术技巧

李商隐作为晚唐的著名诗人,爱情诗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爱情诗就犹似唐代万紫千红诗苑中一朵晚开的奇葩,以它无比的艺术魅力为千百年来的读者所倾倒。尽管我们并不能完全识透他诗句的含意,但仍非常喜欢它,觉得它很美。

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一种意境深邃的朦胧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峻含蓄的朦胧意境。诗意含而不现, 蕴意深广, 从而引发读者无尽遐想,千回百转,回味无穷。尤其是他独创的“无题”诗或类似的诗篇, 寄托深邃高远, 情致缠绵悱恻, 篇章华丽细密, 大都具有朦胧的意境。

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这里即以蓬山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此情此景,前途渺茫,与爱人会合无期,蓬山万里,青鸟难凭,但仍寄希望于使者――然而也深知这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罢了。诗句就这样笼罩在一片迷离的色彩中,令人怅然若失,又凭空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朦胧。

又如《无题四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诗中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首联说来已属空言,一去又成绝踪,待至梦醒后,已是月光斜照,五更钟鸣了。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这里作者渲染出朦胧的意境,为主人公制造一种怀人思远空寂孤清的氛围。接着写他追忆梦中的情景,啼哭难唤,梦醒后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见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糅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突跌宕,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朦胧恍惚的情怀。

李商隐的诗其所以具有感伤情调、朦胧意境、表现其内心复杂的情绪,这与他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烽火弥漫的乱世。他出生于没落士大夫家庭,少年寒微。李商隐在仕途上经历坎坷,他的感情婚姻生活也非常不幸,他一生的遭际,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欲回天地之志而成虚;爱情上的追求,又总是“一寸相思一寸灰”;昔日昵交密友,旋即摧抑自己的势力;相濡以沫的妻子,又在盛年奄然去世。这一切使他常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这种感情基调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

二、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 内涵丰富, 读来耐人寻味

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包括一些以篇首二字为题者),有些是单纯的爱情诗, 有些则是托美人、香草以寄寓个人遭遇, 使它具有了双重内涵, 有了更普遍的意义。这些诗体现了诗人对爱情、对事业、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力量, 从而激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对此, 李商隐自己在《有感》诗中曾说:“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 楚天云雨尽堪疑。”即是说他写过以微词寄意的作品,也写有只写男女之情并无寓意的作品。冯浩在《玉溪生诗笺注》中也说:“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 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冯浩的意见是正确的,对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两种情况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李商隐原本是有“欲回天地”的远大抱负,他关心政治,想挽救国家的颓局,无奈晚唐社会政治黑暗,加之宦官专权、朋党相争, 致使他没有干预朝政的条件,且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形成了他内心的矛盾。时代的悲剧造成了他个人的悲剧,从而形成了他的抑郁心理。他的希望与追求、他的失望与悲哀, 便在爱情的描写中表现出来, 使爱情的歌唱与人生的感怀融成了一片,从相思的痛苦中透露出个人遭际的苦闷心声, 这就是写爱情诗有政治寄托的原因。试看他的《无题》(照梁初有情):

照梁初有情, 出水旧知名。裙衩芙蓉小, 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局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冯浩说这首诗是“寄内诗。盖初婚后应鸿博不中, 闺人为之不平,有书寄慰”,似觉附会。但纵观全诗, 绝不仅仅是写一个女子对失去爱情的怨恨, 实在是含有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她的“有情”、“ 知名”, 喻诗人早年成名和对理想的向往;少女的美丽容质,喻诗人的出众才华;女子多次寄书达情, 但不被看重,她的失恋,喻诗人政治上的失意。他多次上书令狐, 希求援引, 但终成泡影。最后从突凸的棋盘, 联想到政治斗争中的波折,感到自己就是政治棋盘上一颗随时会被吃掉的小卒, 强烈地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他的《无题四首》中“ 何处哀筝” 一首寄意也很明显: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诗歌先从暮春三月美好的环境写起, 这时阳光明媚, 樱花盛开, 垂杨轻拂, 筝管相逐, 乐声悠扬。在这良辰美景之中, 贵族女子纵情赏游,及时行乐;而贫寒女子却无媒难嫁,自伤迟暮。这阳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情景, 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 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 越发触动了贫家女身世孤独之感, 增添了内心的苦闷和哀怨, 故归来后“展转到五更”,为自己的朱颜薄命而感叹。在这幅对比鲜明的艺术画面中,更加突出了寒士的落拓不遇和显贵子弟的仕宦得意, 寄寓了诗人在政治上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此, 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此是一副不遇血泪, 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 一语道破真谛。

李商隐爱情诗中的诸多名句, 如“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轻狂”、“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等等, 似对爱情充满无限痴迷, 又似对个人不幸遭际的沉痛倾诉, 从而使诗句具有了丰富的内涵。正是这种超越字句本身的深刻内涵,才使带有不同感情的读者有了各自的认同。“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人必定认为是写情,政治家必定认为是寄意, 从而使李商隐的爱情诗获得了如此永久的魅力。

三、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魅力还在于他那富有个性特征的高度的艺术技巧

李商隐爱情诗千百年来赢得无数读者的喜爱, 除其内容之外, 还在于他那富有个性特征的高度的艺术技巧。

李商隐写爱情诗,往往略去爱情生活的外在方面,如人物的外貌、恋爱中的情事等,而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人物内心深处的思念、追求和离别的痛苦、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等复杂情感, 从而充分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如著名的《无题二首》之一的“ 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诗中并没有具体描绘恋人形体、外貌、服饰等人物形象,也没有写人物相见和分别时的情事活动,而是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写出热恋中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表达出真挚缠绵的爱情。

李商隐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渲染一种迷离的意境,用移情于景的方法表达对爱情的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和那些艳体诗把恋爱情事做直露的琐屑描绘相比,自然品位更高, 也就更耐人寻味。如《如有》一诗:

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徽。良宵一寸艳,回首是垂帷。

首联诗人以神女喻所恋之人,仿佛如在,他们相亲之后又旋即离去。额联写送处之所见,作者驰骋想象,仿佛相送于芭蕉碧绿、荷花艳红之地。颈联用《洛神赋》与《神女赋》中的神女喻幻觉中的恋人愈去愈远, 以至于朦胧渺茫。尾联言良宵美好, 但稍纵即逝, 现实是深夜独坐, 回首依然垂筛。诗人情之所注何在?系念之人为谁?诗中没有交代,他只是运用神话传说,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勾勒出一个朦胧而又“余味曲包”的意境, 表现出诗人深藏于心间的强烈而又执著的恋情。唯其意境朦胧,就越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象征和暗示,就越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纵观李商隐的爱情诗,借助象征手法创造的朦胧意境比比皆是:恋人的容光绝艳和居处难窥,通过天尊楼阁中缥缈高远的意境来表现;悼亡的情怀和羁栖的寒峭, 融到银河吹笙、风帘残烛的倘恍境界;恋人的负约而走所引起的惆怅, 借助嫦娥神话来点染。这样的艺术手法, 虽受《楚辞》的影响, 但更主要的是李商隐的一种艺术追求与创造。

比兴、象征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 能够起到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隐晦地表达主题的作用。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大量运用了此手法, 来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真情, 以及终生不已的别离之恨。在这里, 烛泪难止, 蚕丝不尽, 既有比喻之义, 也有象征之义。又如“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彩凤比翼双飞, 象征美满的爱情, 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喻爱情的阻隔, 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近的双方心灵的相通, 这也是诗人独特的风格和巧妙的构思。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增强了诗歌内容的蕴涵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

广采神话传说入诗,惯于用典,这是李商隐诗歌又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神话充满虚幻与奇思异想, 再加上李商隐隐晦的感情, 更增加了诗的迷离特色, 如《重过圣女祠》、《银河吹笙》等。而那首《锦瑟》的用典尤其叫人拍案叫绝: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间四句各用了一个典故: 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 呈现出人生的恍惚迷惘;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感伤意味浓厚;“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虽不知出自何典, 也是着意形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虚幻美景。这样, 四句中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 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

李商隐用典,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所以能用得恰到好处,有如神来之笔。有学者评价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摆脱了当时写闺阁生活的庸俗情调,写出了在感情领域里对女性倾心悦慕而又寻求理解的爱, 表达了他们热烈执著的精神追求”。李商隐流传于世的很多都是他的爱情诗, 或者具体地说是失意的爱情诗, 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他的爱情诗, 色彩斑斓、情思婉转、意境迷离、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是对诗歌题材的创造性发展, 也预示了晚唐以后文人走向内省, 重视观照心态的新趋势, 同时又在一定的思想和艺术高度上架起了诗通向词的桥梁。这些深情绵邈的诗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在中国古典爱情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是值得后来人关注和深究的。

综上所述, 李商隐特殊的经历成就了他诗歌创作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把爱情诗写得深邃朦胧,含蓄隽永,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这跟他深厚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分不开。他用诗歌来形象比喻自己人生经历,用一种美好情感的毁灭来展示现实中的悲剧,这既是李商隐对人世间诸多美好事物的不幸命运的概括,更是诗人自身一生美好精神追求惨遭打击的深远寄托。

参考文献

[1] 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张雅歌.西风残照――中晚唐五代著名文学家巡礼[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5] 杨季.关于李商隐爱情诗的研究[J].作家,2008(2).

[6] 罗锡诗.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及其朦胧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7] 梁仁盛.李商隐爱情诗艺术魅力探微[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7.

[8] (清)冯浩,注.玉溪生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上一篇货币贬值

下一篇铸造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