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范例6篇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范文1

生:清朝政府修建铁路,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要挟和嘲笑。

师:不错,说得简洁又准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题目是《詹天佑》,这两个自然段写的内容似乎和詹天佑没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呢?

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评析上课伊始,教者在引导学生总结回顾的基础上,趁势紧扣学生的质疑问难,生成一个颇具思维价值的问题,为课堂学习找寻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1.学习“接受任务”,理解困难是压力。

师: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你认为对詹天佑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我认为是困难。因为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时候,帝国主义者一直在阻挠、要挟和嘲笑他们,对中国工程师和工人的自信心多少会有影响。

师:有一定的道理。

生:我认为是压力。

师:为什么是压力?

生: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给詹天佑带来巨大的压力,修筑京张铁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面对这样的压力和困难,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詹天佑不怕困难。

生:詹天佑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他把祖国装在了心中。

师: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三自然段吗?

生:为了反映詹天佑的伟大。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没有退缩,勇敢地接受了任务。

生:作者写詹天佑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任务,是为了衬托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2.学习“勘测线路”,理解困难是动力。

师:詹天佑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一画相关句子,然后再读一读,想一想,把感受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生边读边画,边想边写)

师:谁能通过朗读告诉老师,你的理解是什么。

(指名朗读詹天佑所说的话)

……

师:詹天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谁能把描写詹天佑所做的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体会到詹天佑对待工作十分认真,白天那么辛苦,晚上那么劳累,可以看出他对工作高度负责。

生:我看出他以身作则。

师:从哪儿看出他以身作则?

生: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这些具体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工人去做,不需要詹天佑亲自去做,而他却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给工人做榜样,保证线路勘测的科学、合理。

师:你补充得太好了。詹天佑当时是总工程师,他完全可以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指挥指挥,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亲临现场,身先士卒。詹天佑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你能不能联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来谈谈?

生:是帝国主义者给逼出来的。帝国主义者在等着看笑话了,詹天佑为了不给他们看笑话,就必须严格要求工人,必须事事亲力亲为,保证线路的科学、合理。

师:非常有道理。掌声鼓励!还有谁补充?

生:我认为线路勘测好了才能保证京张铁路的质量,这样不仅能给中国人增强信心,而且能给帝国主义者以强有力的回击。

师:太好了!你的想法就是詹天佑的想法,就请你来读读描写詹天佑所想的句子。(生读)

师:如果说刚开始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在詹天佑的心中是压力的话,那现在变成了什么?

生:一种动力。

师:有道理。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三自然段了吗?

生:我知道了詹天佑一丝不苟地勘测线路的原因。

生:进一步衬托出詹天佑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3.学习“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理解困难是创造力。

师:在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线路的时候,詹天佑又遇到了哪些困难?读读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勾画有关句子。(生默读勾画)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所画的句子,好吗?

生:开凿居庸关隧道,山势高,岩层厚。

生:八达岭隧道长1100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

师:在设计“人”字线路的时候,詹天佑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

师:这些困难詹天佑又是怎么解决的呢?现在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

(生在黑板上画图,师生评价)

师:我们刚才是通过画图来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的。现在老师请一个同学再读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詹天佑采用的开凿方法好在哪儿?(生读)

生:这样可以缩短工期。因为同时有几个工作面在施工,工期就能缩短了。

师:詹天佑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呢?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脑中想一想“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生读)。

师:“人”字形线路是怎样的,谁到黑板上来画画?

(一生在黑板上画出“人”字形线路,并作说明)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好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好,可以少花钱。“人”字形线路是顺着山势而建的,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师:是呀,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一共为清政府节省了28万两白银。学了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再联系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你认为詹天佑把帝国主义者制造的困难又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一种智慧。

生:一种创造力。

师:对,就是一种创造力。由此他发明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衬托出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有才华、有智慧的人。

生:是一个有杰出才能的人。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时处处显示出执教者的匠心独运:一是围绕问题,紧扣环境,循循善诱,步步深入,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品读文本,叩问环境,体悟语言,感受形象,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深入理解和体验文本的内容。二是抓住“一条线”——环境和人物的关系,牵动“四个点”——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此循环往复,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在质疑问难时所提出的问题。三是师生互动和谐,教与学相得益彰,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师:这篇课文写了很多困难,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困难?

生: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操,困难最能考验一个人。詹天佑不仅经受住了帝国主义者的考验,而且经受住了自然的考验。

生:我认为这些困难也能表现詹天佑的才能出众,困难是要靠智慧去解决的。詹天佑在战胜这些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人的才能和杰出的智慧。

师:的确,困难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胆识与才能。作者把詹天佑放在困难中去表现,其实就是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去描写。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社会环境,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一些自然环境。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如果把环境描写和人物结合起来,就更能体会到人物的特点。在写作文的时候,适当描写环境,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出示:有一天,我突然发高烧,母亲很是着急,急忙把我送到了医院)

师:这件事,如果放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更能突出母爱的伟大?

生:我会放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师:怎么想的?

生:因为下着大雪,肯定很冷,而且是晚上,天很黑,这样更能表现母爱的伟大。

师:想得不错。还有吗?

生:我放在夏天的下午。妈妈刚下班,已经很累了,刚想休息,但是我又发烧,她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送我去医院。

……

评析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探秘,让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这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在这里,执教者能够睿智地发现、把握文本中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的语言形式,并将其转化为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探寻文本表达的美妙,在“得意”的基础上“得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在此,执教者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环境描写,体现了学以致用、适时迁移的教学意识。

总评

这是一堂“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课,充分展现了“简约语文”的教学张力和魅力。教师紧扣学生的质疑,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做到了目标简明、内容简要、环节简化,构建了低碳高效的课堂。

1.独具匠心,开门见山,目标简明。“少则得,多则惑。”(老子语)语文课堂需要有少而精的教学目标作指引,这样就能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以使学生在触摸语言、钻研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在教学中,执教者紧扣第二、三自然段和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了一个很有思维价值又切合文本特色的问题,整堂课的教学就围绕此问题展开。如此教学,开门见山,直指文心,目标简明,体现出执教者独具匠心的教学智慧。

2.独辟蹊径,紧扣环境,内容简要。“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老师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吕叔湘语)所谓的“挑几处”应该是每篇课文语言文字最精妙妥帖的那几处。在课堂上,执教者围绕问题,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挑选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感悟詹天佑伟大的形象。暗线:抓人物和环境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此,抓明扣暗,精选内容,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可谓独辟蹊径,简约之中见新奇,简要之中显智慧。

3.独具慧眼,强化实践,环节简化。“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孔子语)其实,简约不是简单,更不是简化。“简约”是对“冗繁”语文课堂的巧妙“瘦身”,是对“浮华”语文课堂的智慧回归。执教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文本,巧妙地把握文本的个性和精髓,立足语言,强化实践,简化环节,让学生在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意蕴,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又扎实,获得了语言的滋养、思想的浸润、智慧的启迪,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

詹天佑教学反思范文2

在真正意义的对接开始之前,一切近乎传说。美国有坚船巧计,中国有精美瓷器。

真正的了解随着海轮而来,以李鸿章的访美为一个标志,于是传教士来到中国,而留学幼童来到美国。一种崭新的处在世界前端的现代文明,激发了另一种古老的悠远民族文化的活力。

而在二次大战期间,抱着留学救国愿望的留学生纷纷去到美国,而支援中国抗战的美国顾问来到中国,在战争中,中美交流成为一种真正互动的交流,并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

第三次从上世纪80年代后至今,则使中美交流真正成为一股热潮。处在世界两个半球上的两个疆域广表的国家,真正拥有了全方位的对接。

詹天佑:乘慢船到美利坚

李 梓

留童詹天佑开创了中国铁路史的新纪元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大言非虚,这一段响当当的话,出自詹天佑之口。

詹天佑,以筑造“人”字形铁路坡道而写进中国小学生教科书的工程师,是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1872年的清朝赴美留学幼童,他和他所修筑的铁路,曾深远地影响了中国。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这话,出自曾国藩和李鸿章于1871年8月5日的奏折。按照曾李二人的规划: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詹天佑,就这样成为大清帝国选中的担负了重要使命的第一批官派赴美生中的一员,其年虚岁12岁。

1881年,詹天佑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学士学位,他的论文题目叫做《码头起重机的研究》。

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后又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直到1888年,詹天佑进入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参与天津一唐山铁路施工,方才进入学以致用的正轨。

从此开始,詹天佑主持修筑了多条铁路,1892年,清朝修关内外铁路,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时,前后有英、日、德多国建筑商前来承包此项工程,均不能成功。最后工程交到詹天佑这里时,他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终于打桩成功,建成滦河大桥。这一成功使他声名大噪,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而他从此也能以总建筑师的身份主持修筑铁路,如京津路、萍醴路等。

1902年,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一条特殊的铁路。当时袁世凯为讨好那拉氏,1902年奏请修建一条皇室祭祖专用铁路(高碑店至易县)。为了不误]903年祭祖之用,工期只有6个月。尽管此路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詹天佑彻底抛弃了当时外国人必须在路基修成之后风干一年才可铺轨的常规,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以极省的费用建成新易铁路。

在1935年京张路动工之前,中国的铁路建设基本上还是列强圈地的利器,修筑铁路成为政治的砝码。当清廷要修京张路的消息传出后,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与沙俄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自修此路,双方可都不伸手。这一外事纠纷反而给了詹天佑一个展现他天赋的机会。

詹天佑教学反思范文3

    学习目标:

    ①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③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④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A案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

    相关磁带

    教学过程

    导入:建构阅读话题

    1.板书课题“詹天佑”,请学生谈谈课外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2.詹天佑是谁?──京张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1905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百多年)

    3.对于京张铁路来说, 20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整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 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请看大屏幕:

    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

    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

    10月12日开始,“詹天佑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演周”将在张家口市大众电影院拉开帷幕;

    10月13日,发行1000套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邮品。

    4.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5.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初读:回顾难忘岁月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文,请告诉老师,从1905到1909年这四年

    中,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

    4.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并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边板书边指导“勘测”的写法,提示“隧”字的读音。

    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一)刚才,我们匆匆地回顾了一百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詹天

    佑修筑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路的四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学生细读4-6自然段,圈圈画画, 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 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二)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

    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交流预设:

    片段一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

    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指名回答)

    引读,进一步体会“勉励”。(以下只是预设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生成。)

    师: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

    长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片段二: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

    (学生练读)

    2.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你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

    你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

    你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你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

    3.那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学生从书上找句子回答。教师追问: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屏幕出示以下文字──配上贝多芬的《命运》,老师低沉地读屏幕上的文字):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

    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

    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4.看完了这几段让人动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有别样的触动。指名读──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5.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片段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

    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3.练习朗读

    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上台讲解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

    师以课件辅助,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超群智慧。

    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用话筒当火车,在老师画的“人”字形线路上表演火

    车是怎么上山的,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三)孩子们,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

    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1.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联系詹天佑修筑

    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回顾那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难以平静

    的,谁来读读有关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抓住以下内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的高山深涧;国人的期望;技术条件的落后,资金的缺乏,理解詹天佑面临的压力)。

    面对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面对国人的殷切期望,面对高山深涧,我们可以想象詹天佑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在压力面前,他犹豫了吗?退缩了吗?

詹天佑教学反思范文4

1.找“勘测线路”这部分阅读材料,快速浏览、思考:用什么方法学习?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归纳学法:与课本对话,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段,细细品读,深深思索,在书旁注上自己的体会。

3.学生用以上学法自行探究,自主对话。

4.学生畅谈感受,相机出示以下句段,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指名读。

(2)其余同学与他展开对话。

生1:小明同学,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特别是“一点儿”读得真好听,不过我也想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我觉得“精密”一词应读得重些、慢些,稍加强调,更能体现詹天佑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生2:这句话是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的,应该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

小明:谢谢你们的金玉良言,我相信现在我能读得更好了,再让我试试行吗?

(3)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4)掀起赛读高潮。

(5)谈感受。

评析: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一句“用什么方法学习”激起千层浪,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段。一方面,为后面更加精彩的对话埋下伏笔;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品读佳句,力求感知文本,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在理解詹天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时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努力为学生创设对话氛围,搭设对话舞台。在生生对话中,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这样促进了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能体会到詹天佑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爱国情怀及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同时,教师大智若愚,表面让学生为自己纠错,实则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教学片段二:学习“开凿隧道”部分

1.学生走进文本,无声地读书,读时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2.当一回小小工程师,绘出“开凿隧道”示意图。

3.请一生通过投影展示出自己的示意图,并简单复述图意(附学生画的示意图)。

4.看了这位同学的示意图,你想对他说什么?(教室里小手如林)。

生1:××同学,你能大胆地展示出自己的作品,这很令人佩服,但你的示意图有不妥之处,箭头没有对齐,詹天佑是经过周密计算的呀!

生2:八达岭该是居庸关的3倍长,图上没有反映出来。

生3:居庸关岩层厚,图上没有标示出来。

生4:山顶的泉水往下渗,也该标示出来。

师:你们读书真仔细!

生5:竖井没直,歪了会塌陷的,很危险呀!

生6:应选择山势低的地方开凿竖井,更省时省力。

师:你们能细读课文,还能随文查阅相关的资料,真会学习!

詹天佑教学反思范文5

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给学生新奇之感,又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利用它图文并茂与形象直观的特点,展示有趣的画面、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充分调动学生眼、耳、脑等多种感官,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学生情绪饱满、兴趣高涨,自然产生愿学、乐学的意愿,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恰当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情境展示出来,能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感铺垫。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的时候,利用课件播放轻松愉快的乐曲,直观展示张家界优美的自然风光,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于张家界美妙神奇的境界中,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张家界的赞美与向往。这时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剖析事物细节,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学习语文将变得趣味十足。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思维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很好地完成搜集处理信息这一任务。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育时空,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课文,而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就能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如《詹天佑》这篇课文通过修筑京张铁路当时的历史情况和修路施工中的典型事件,表现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民族自尊心。但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自然环境的了解不够,这样对于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就有了一定的障碍。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詹天佑及京张铁路的资料,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关于詹天佑的信息入手,并从中点拨、拓展,凭借现代教学手段的造势,为导入新课作了行云流水般的铺垫。这样就调动了学生情趣,发展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获

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天然放射线”“工业废渣冶炼”等,这些知识以学生生活实际和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上课时再借助多媒体,再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及实验情景,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跨越百年的时间与空间的情景,学生也就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与艰辛。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弥补了生活经验的不足,学习就变得轻松,同时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空间。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单凭教师用语言文字去讲解,既费口舌又费时间,而且学生听起来也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然而,当信息技术与语文进行有机地整合,便能把教学中讲不清、道不明的重点、难点,通过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将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信息技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课本上只有一幅插图,如果仅凭老师讲述,那么讲得再详细、再具体,学生也只能获得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使学生能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真正体会到詹天佑的创新精神,理解他是如何周密设计,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

情,在理解“人”字形线路时,我播放了一段动画,一步步演示火车上山走“人”字形线路的过程,配上有感染力的解说语言,再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片段。这样,既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又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这种直观的演示,无需教师多讲,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了“人字形”线路的独创性。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绝妙设计,为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此,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学生自然被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总之,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教学时间更加灵活、开放,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我相信,语文将因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加

詹天佑教学反思范文6

1872年至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年龄在9~15岁的学生赴美求学,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童。”在当时递给朝廷的奏折中,此番壮举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古来未有之事”,开启了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

从此,晚清民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留童”的身影。詹天佑即是其中的一位。

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官费留学十五年,绝对是件“抢破头”的好事。但在一百多年前,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却需要过人的眼光与勇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根深蒂固,把自家骨肉送往远在天涯、祸福难料的“花旗国”,无异于现在的人们上火星探险。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留童”中没有一个八旗子弟。

詹天佑祖籍徽州婺源县,天资聪颖,酷爱学习。承蒙詹家好友谭伯村引荐,12岁时考入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同治十一年(1872年),詹天佑随容闳由香港到上海,进入预备学校接受训练,由在刑部当了二十年主事的陈兰彬教汉文课,容闳教授英文课。

与如今国家公派留学需签订的《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相似,清政府当年也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由学生家长签署保证书,以示凭证。条文规定留学人员不准半途而废,不准加入外国籍,不准自谋职业。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也许在优越的现代人看来,一百多年前的镀金要求实在苛刻残忍。詹天佑当时的保证书就是由其父詹兴洪签字画押的。

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1872年8月11日),30名幼童登上轮船,启程赴美。在纷乱复杂的中国近代史上,这一天,这件事,被载入史册。它标志着封闭的中国正在打开国门,了解世界,开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梦想。

在没有民航的年代,想要穿越太平洋到地球另一边的神秘国度绝非易事。历经30天的海上漂泊后,第一批“留童”抵达美国旧金山。上岸前,他们换好崭新的华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引得观者如云。当时的《纽约时报》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昨日到达的30位中国学生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志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

要问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火车时代”无疑是最好的概括。1829年,英国人乔治・史蒂芬逊驾驶其创制的“火箭号”蒸汽机车行驶于铁轨之上,视为世界铁路运输之始。当“留童”抵达美国时,这个年轻的国家刚刚修筑了横跨大陆的火车干线。十几年前还处在田园牧歌时代的土地,一夜之间从东到西冒起了滚滚浓烟。

由于要前往纽约学习,幼童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旧金山,搭上了横贯美国大陆的火车。此时的中国尚无铁路,交通运输依然是古旧的车马驿道、舟楫水运。驰骋的火车在詹天佑和同学们眼中实属新奇,就连随队护送的清朝官员也未曾见过。他们这样描绘着眼前喷云吐雾的钢铁巨兽:“火车,其下两面,用相思缝铁条。中垫以木,度距尺横一木。车轮相辅铁条而行。转弯外形如叉。前后有铁钩,可层层以接。车头尾设火炉二,有水柜二。一舱大如蒲鞋船,中间行走之处约尺余。设对面座,长六尺,阔如一人榻……”于是,这群稚气未脱的孩子便成为了最早乘坐火车的“中国团”。

经过6天6夜的行程,火车到达终点站――位于康涅狄格河畔的斯普林菲尔德,中国人给这座城市起了个清新的名字:春田。大作家马克・吐温一家就居住于此。为了让年纪尚小的中国幼童尽快学习语言,并得到家庭的关怀,在容闳的积极奔走下,康州当局决定将幼童三五一组,分散到康涅狄格河谷的美国人家中。由于当地居民报名踊跃,有幸获得批准的“Host Family”(负责接待的家庭)便成为詹天佑远渡重洋的第二个家。

1873年,詹天佑考入康涅狄格州威士哈芬小学读书,寄住在校长诺索布家中。在这段时间里,詹天佑主要学习英文,熟悉和适应美国的风俗习惯。两年后,他考入纽哈芬的希尔豪斯中学,各科名列前茅,不仅掌握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尤以数学成绩优异,而且还在课余时参加了“东方人”棒球队,技艺娴熟,令人称道,可谓学习休闲两不误。最后,詹天佑以全班第一名,全校第二名的成绩高中毕业。

就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科学技术出现了突破性进展: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机,1878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l879年又发明了造福人类的电灯。而在中国,依旧是没有一条铁路,没有一根电线,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1876年,美国人为了纪念建国l00周年,在费城举办博览会,容闳带领中国留学生前往参观。博览会上展示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其中就包括铁路机车的现场表演。机器的轰鸣,开放的思想,自由民主的西方文明猛烈撞击着詹天佑的心灵,对他未来的求学方向和职业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岂智力不若欧美,而史蒂芬逊之流,何不能产生于中国耶?”这是少年詹天佑发自内心的不甘。

詹天佑中学毕业时17周岁。远远优于当时封建教育的先进教育制度,使得他与中国国内的同龄人相比,更加博学、开放。在监护人诺索布夫人的鼓励和支持下,1878年7月,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雪非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铁路专业。

在他就读的1878班有个拉丁文座右铭:在实践中求希望。正是秉承了这句座右铭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志,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詹天佑刻苦攻读,先后学习了德文、英文、法文、解析几何、物理、化学、工程制图、球面三角学、力学、自然地理、植物学、经济学、等角投影绘图学、微分学、测量学、投影几何学、积分学、地形测量学、野外工程学、铁路路线勘测学、路基土方计算、桥梁及房屋结构学、工程材料学、凿岩工程学、地质学、矿冶学、蒸汽机动力工程学、水力学、天文测量学等三十余门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无论如何也学习不到的东西。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以报国为己任的詹天佑没有辜负那个时代的要求。他成绩突出,大学一、二年级两次获得数学奖,并通过实地调查完成了《码头起重机研究》的毕业论文,成为继容闳之后,又一名耶鲁大学的中国毕业生。对他来说,自幼远渡重洋、身居异邦的留学生涯,就是为了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知识,使其传入中国,并发展创新,为国家富强所用。

就在詹天佑刚刚毕业后,由于清政府极其愚昧地听信保守势力对留学事业的歪曲,加之美国政府排华的逆流,尽管容闳从中斡旋,甚至美国著名文学大师马克・吐温也发出呼吁,清政府仍然自食其“不准半途而废”的规定,下令留学生全部撤回。包括詹天佑在内的留美学生被迫回国后,愚昧的清政府非但不给予重用,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智,还把海归们看作是危险的异类。一起归国的黄开甲曾在书信中悲叹道:“我们这些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犯人’,被水兵一路押送,禁闭在以‘格致’命名的书院中。”(格致即“格物致知”,清朝末年把“格致”作为物理、化学等科学的总称)

上一篇指导老师

下一篇于谦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