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两个人范例6篇

习惯两个人范文1

2022关于养成良好习惯演讲稿范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好习惯伴我成长》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我们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好习惯。好习惯养成得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

  记得一家企业公开招聘管理人才,在应聘者当中,有海外归来的博士,有品牌大学的研究生。但最后总经理却选中了一位在走廊上随手捡起一张废纸的应聘者。后来,有人问这位总经理为什么选中那位不占任何优势的应聘者。这位总经理回答说:”一个有好习惯的员工,就是一座金矿,一定可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

  是的,当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的人格魅力便会自然得到提升。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妨试着去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比如:习惯于主动打扫卫生,形成爱劳动的习惯;习惯于说声”谢谢“、”你好“、”对不起“,形成以礼待人的好习惯;习惯于每天坚持锻炼,形成健美的体魄;人际交往中习惯于理解、宽容,便能化干戈为玉帛;习惯于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才能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当然,我们更应该习惯于用爱心去面对周围的世界,升华我们的人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所说:只有用行动,才能让”习惯成自然“。

  人们常说: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切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特质,所以,就让我们将好习惯的种子埋下,用恒心去浇灌,去成就我们生命的精彩。最后送给大家一个歌谣,希望大家都养成好习惯:小学生上学校,好习惯要记牢。课堂发言要积极,认真听讲不能少。午间阅读要安静,用心看书不吵闹。教学楼内不奔跑,上下楼梯往右靠。只要大家齐努力,学校一定更美好。

  谢谢大家,我们的演讲结束了。

  2022关于养成良好习惯演讲稿范文

  大家早上好!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那就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参天大树,需要从小树苗一天天成长起来。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首先体现在基本的行为规范上。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不懂就问;作业独立完成、讲究质量;午休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课间文明休息、不追逐吵闹;集体活动整队前往、文明有序;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不损坏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让我们的校园洋溢着与老师、同学相遇时温馨的礼貌声、早读课上朗朗的读书声,课堂上清晰流畅的表达声,优美动听的歌声,课间操中规范有力的脚步声,体育课上雄壮有力的口号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能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就一定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们的校园,也必将成为一个文明的校园、和谐的校园。

  同学们,我们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播下一个品格,将收获人的一生。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做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学规范、个个讲规范、时时守规范,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携起手来共同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让我们的双中明天更加美好!

  2022关于养成良好习惯演讲稿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习自觉性强,不需别人提醒,不需他人强制,该学习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学习,该玩儿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玩;学习时全神贯注,思想不开小差,即使稍有走神,也能立即调整。培根在谈到习惯时也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古人云“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心理学专家做过对比研究:请来两组知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当然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周伯通除外。

  2.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什么是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呢?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人脑也像机器一样,功率是一定的,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因此,学习需要长流水不断线,需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事倍功半。俗话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不能一锹挖个井”,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说,定时学习这一学习习惯是完成学习计划、是实现目标的前提。

  3.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整个科学生涯中,正是凭这种“善于思考”的精神,才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

习惯两个人范文2

精选优秀养成良好习惯的励志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往往一辈子平平庸庸。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时期,如果你想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想有效地利用时间,就需要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高中阶段同学门应该着力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第一、一心向学的习惯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你就会自动自觉地甚至不由自主地把万事万物都与学习联系起来,你的感观便会成为知识信息的扫描仪和接收器,你的大脑便会成为容纳知识百川并且对其进行过滤、加工、再造的法宝。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向学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牛顿平时一心向学,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

  第二、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专家曾有人做过对比研究:请来两组知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都有所降低。同学们也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左手右手各拿一支笔,一手画圆儿,一手画方,双管齐下。其结果必然是圆也不圆,方也不方。古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专心致志,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至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二是全神贯注不溜号。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第三、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定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人脑也像机器一样,功率是一定的,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因此,学习需要长流水不断线,需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只要一日三餐,常年不断,虽粗茶淡饭,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饥一顿饱一顿,虽吃山珍海味,也难有好体格。与此相似,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事倍功半。俗话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不能一锹挖个井”,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说,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

精选优秀养成良好习惯的励志演讲稿范文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习惯,这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词,它的释义为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西寒罗曾说过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这让我深思,习惯究竟有多大的能量?

  “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那就是说,倘若我们能看清并且改掉坏习惯,看清并且坚持好习惯,我们至少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分。关键在于看清自己。关键在于经常地“自我评估”。譬如一句西班牙谚语: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开始。譬如一句中国人都知道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生的进程。

  世间万物无穷无尽,有正必有反,所以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作为一个人当然会有坏习惯,但是如果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可是好习惯并非自然而成的,自然而成的常常是懒惰、生活无规律等等坏习惯。所以我们才要自我控制来培养好习惯,而且这样的培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勤奋是这条路的捷径。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可见毅力对于习惯来说有多么重要。

  “小偷针,大偷金。”大家一定都听过的。这句话就形象地反映了习惯的作用。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习惯,而一个有好习惯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若一个人有不好的、不良的习惯,那么他一定会失败。纵观历史,失败的人无一不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而失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人来说,蚁穴就是坏习惯、不良习惯。提前提防“蚁穴”,压住不良习惯的苗头,也不失为一种改变习惯的好方法。

  在生命的途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人会在困难中迷失方向,而那些具有良好的习惯的人,往往会在困难中学会东西。这就是习惯,可是总而言之习惯真的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我坐在习惯的肩上,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预见大千世界。我一个人站在路口,等候着什么;身边的一片树叶落在长椅上,你也在等些什么吗?口袋里也只剩下一个硬币,就给我一份夕阳吧。格外得艳。我会发现,每一天的习惯中,会隐蔽着所有的不相似。

  精选优秀养成良好习惯的励志演讲稿范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在国旗下讲话,今天我所讲的主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什么叫习惯呢?首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这样荒谬的场景: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年幼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可见,“习惯”是指长期重复地做并逐渐养成的不自觉活动。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他人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众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英国有一位名人,他叫培根,一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有研究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智力超群的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在谈到自己成绩优异的原因时,都强调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13岁进入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周峰,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周峰认识汉字,记忆英语单词,都是每天10个,即使走亲访友时也从不间断。就这样,一年下来,便记住了3000多个汉字和3000多个英语单词。周峰该学习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学习,该玩儿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玩儿,自觉性极强,从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别人强制。他听英语广播学英语,一到点便准时打开收音机。这是他定时的学习习惯。周峰学习时总是全神贯注,思想从不开小差,精神略有溜号,便立即作出调整。这是他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习惯两个人范文3

[关键词] 两个习惯;培养;安全

【中图分类号】 X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50-1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出家后,开始学剃头。老和尚先让他在冬瓜上练习,小和尚每次剃完头后,将剃刀随手插在冬瓜上。后来小和尚在一次给老和尚剃头时,将剃刀随手插在了老和尚的头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良习惯造成的危害性是多么可怕。

“按规定着装”和“乘车必须系好安全带”,看似简单的基本行为,时常因有人触底而酿下事故苦果,说到底是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仅仅是因为习惯性的举手之劳,就可以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然而,“两个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它是一项长期的生活工作态度的转变,是自己对自己的挑战,是一个摈弃以前的陋习,以安全责任为理念实现自我改造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从如何养成“两个习惯”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敢抓善管,以制度促进“两个习惯”养成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前提基础,也是促进“两个习惯”养成的前提保证。

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员工日常操作过程往往重复而又繁琐,对于日常再熟悉不过的操作行为,存在省时间,图速度,怕麻烦等麻痹思想,时常有不带安全帽、不穿工作鞋等行为,这些不正确着装的细节,其实在生产操作中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对员工很可能是致命的。要知道,意外情况下它所起的保护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乘车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殊不知,安全带是人们乘车安全的保护屏障。发生意外时,安全带可以将车辆碰撞时人的惯性作用抵消,从而保护人体不受撞击。

其次,要严而有据,有法可依。管理部门要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约束和培养员工的安全着装观念和行为,把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在管而有序,考核有据的基础之上。对员工的不带安全帽,不穿防砸鞋等不规范着装的行为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做出层级划分,充分发挥全员智慧,全方位辨识不安全行为,为做到管理制度内容全面、针对有效提供牢靠保障。

最后,要宽严相济,情理交融。要建立严格公正的奖励考核机制,通过加强日常管理纠正员工的不良行为习惯,严格制度执行力,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警示作用,使不安全行为成为员工生产生活中不能触及的“天条”。一方面,领导要严而有理,秉公办事,对于违反制度要求的不安全行为要公平、公正处理,严格考核,不能存私心,走人情,制度之下应人人平等。另一方面,要把管理和教育相结合,对于考核的员工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使员工认识到严格管理及考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时消除员工的抵触情绪和误解思想。

二、构筑平台,以案例警醒“两个习惯”养成

要推动“安全经验与事故分享”规范化、制度化,把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汇总,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具有警醒、启示意义的东西,能让人深刻反思,汲取教训,改善自身行为。

要用鲜活的事例,沉痛的教训给人们造成心灵震撼,深刻认识到“两个习惯”在安全细节中的重要性,彻底抛弃旧有观念,把“两个习惯”意识升华到行为层面。同时,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在分享过程中就近期不安全行为进行点评,营造出人人要安全,人人共建安全的良好氛围,逐步促进检查督促长效机制的形成。

三、率先垂范,以典型引领“两个习惯”养成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领导要身体力行,大力引导教育,要严而有情,正确处理,促进干群之间关系和谐稳定,积极融洽。同事、朋友之间要互相提醒、督促,促进员工养成按规定着装、乘车系好安全带的良好习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的言行对员工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一个规范着装,遵守制度的领导,培养出的员工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大都会严谨认真,珍惜生命和拥有;反之,一个经常违反规章制度,要求别人自己却做不到的领导,也很难培养出具有严格执行力,敢于负责的员工。所以,领导更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刻注意自己在安全工作中表现出的一言一行。

四、提升素质,以自身需求实现“两个习惯”养成

技能素质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两个习惯”的养成是个人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员工保证自身安全的重要前提。

一是要持续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制度和规范,吸取行业及企业等事故教训,让员工从内心真正懂得“两个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企业要求、上级安排被动的“要我安全”转变为自觉主动的“我要安全”。二是要努力提高安全技能。员工要自觉融入企业理论培训和现场演练活动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促进“两个习惯”养成,切实提高个人安全素质和能力,把“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化为“我能安全”、“我会安全”的本领和技能。三是要大力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为员工展示安全才能和技艺提供广阔平台;大力宣传遵守“两个习惯”及安全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全面推广优秀经验和做法,营造养成“两个习惯”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员工要安全、学安全、会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员保证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习惯两个人范文4

好多人说我和爱人长得像,我不以为然。说与老公听,他道:“人家说我们像,是指我们有夫妻相,言行举止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看着神似。”

是啊,两个人在一起久了,生活习惯都几乎一样了,两个人磨合得是那样默契,一举手一投足间有了那么多的神似。

我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太多的一样,或许别人看来并不是好的习惯,在我们做起来时却是最适合的。

我们习惯下班后,先说说话,聊聊天,很晚了再一起下厨房,一起张罗晚饭,我们习惯了吃完饭后,不着急洗碗,而先对一个问题争执一番。

我们习惯周末一起去街上转转,或是回到双方的父母那里听听他们的唠叨。

我们习惯把各自听到的趣事新闻让对方分享。

他习惯了早晨早早地起床,去买回热乎乎的早点,再一遍遍喊醒还与周公相会的我。

他习惯了每天提着几个塑料口袋去倒那些生活垃圾。

他习惯了每晚饭后拿起拖把,边唱歌边拖地。

他习惯了炒菜时,保留几分生感,因为我爱吃这种口味。

他习惯了上班前,轻轻地吻一下我的额头,也习惯了下班后,抱一下我的肩膀。

他习惯了早晨起来去阳台上拿干净的衣服穿。

他习惯了……

我则习惯了并心甘情愿地为他洗每一件衣服。

习惯了看他去阳台上拿干净衣服时宽厚的背。

习惯了在炒菜时多放一点儿醋,因为那也是他的最爱。

习惯了把他进门时脱得东倒西歪的鞋子扶正。

习惯了找他扔在沙发缝里的臭袜子。

甚至习惯了对不拘小节的他大吼:“把搁在茶几上的臭脚丫子放下去。”而他每每会笑嘻嘻地放下,继而又犯,我会再吼。

我习惯了享受他亲手烹制的美味。

更习惯了夜晚他放在我头下的那个臂弯。

习惯了……

我常想,也许某一天当这些或好或坏的习惯有了改变,我们却会变得不快乐呢。

常常我们一起开玩笑时,他就会拿出赵本山说的那几句台词:“我一说蒜,你就知道是红皮独头大蒜;我一说水,你就知道我喝凉白开。”

而我也会笑说:“我一说菜,你就知道是……”还没等我说完,他赶紧答到:“就是七分熟的半生菜,必须放上点儿辣椒。”

我们顿时大笑不止。

有时他还会叫我老伴儿,虽然我们还年轻,但这两个字却真真正正地包含了夫妻的含义,老伴儿、伴侣,合在一起才有滋有味,合在一起才是人生。

因了这些彼此的习惯,才让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因了这些生活中的共同点,才让人们看到了夫妻间的神似,才产生了夫妻相。

习惯是夫妻相的根源,因为相像的夫妻,我们不仅看到他们表面的神似,更让我们体会出了他们生活中的爱意与幸福。

习惯两个人范文5

学习习惯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学习习惯:凡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习惯都是学习习惯,无论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狭义的学习习惯:专指在校学习或与在校学习相关的习惯。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涵盖一切学习活动。听讲,读书,写作业,提问,答问,质疑,预习,复习,应试,每个环节都有个习惯问题。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良学习习惯则会给学习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习惯对学习结果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家长和教师就容易产生一种很主观的教育思路:既然学习习惯如此重要,教育者只要搞清哪些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把它们拎出来,然后着力加以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学习自然就能上去了。可惜,这种思路太一厢情愿了,太粗陋了,学习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学习习惯也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

事实上,学习习惯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因为学习是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简单的习惯比较好统一,比如洗手的动作,比如走路右行,这些习惯比较好统一,也比较好培养。越是高层次的行为,越不适合这么训练。学习方法,就绝对不适合统一。很多教师发明了什么“三步学习法”“四步复习法”,硬行以此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愚以为这是很外行很蛮横的做法。你可以把此种方法推荐给学生,但绝不能逼迫学生形成此种统一的学习习惯,习惯最好个性化。有的孩子听讲习惯从头到尾专心致志,有的孩子就只注意听最重要的部分,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听讲,而喜欢自己看课本,你很难说哪种习惯好,哪种不好。课前预习,对有些孩子(慢热型)是有利的,对另一些孩子就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害处。而我们的教师和家长的所谓“培养学习习惯”,指的往往就是一刀切的习惯,他们没有培养个性化习惯的能力,甚至毫无此种意识。这样,他们的培养习惯实际上就成了“按我说的做,就能形成好习惯”,这是很独断的,不科学的,多半是不成功的。另外,教师和家长所谓的学习习惯多指外部可以监控的行为习惯,比如上课是否注意听讲了,作业是否完成了,等等,其实更重要的习惯是内部的思维习惯。人的思维是各有习惯的,即所谓思路,这个东西比行为习惯更重要,但家长和教师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或者没有能力加以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学习习惯如果停留在外部行为习惯的浅层次,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保证学生能有个令人满意的学习“姿态”而已,真正的学习质量是没有办法保证的。很多师生都没有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结果就造就了很多的书呆子。

我并不是反对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正相反,我认为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者的基本功。问题是家长和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时候,最好采用“超市”式的推介方法。就是说,把各种各样确实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哪种更适合自己。如果孩子缺乏选择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适当指点,但要采取“建议”的方式,不下命令,最重要的是让实践证明该习惯是否适合他本人。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学习习惯,当然可以指出,但同时必须给他推荐替代的办法,不能光批评,一般也不可以硬性改变其习惯。任何学习习惯(无论好坏)的养成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专家说至少需要100天),在培养和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必须耐心。急于求成的家长、教师不但难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促使孩子形成和你对着干的习惯。

不同类型的习惯,养成方法也不同

有老师和我讨论习惯的养成。

小熊老师问:

我最近在读林格的书,其中谈到一点:习惯培养是有阶段性的,小学生、幼儿园主要培养动作性习惯,即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等;中学生主要培养智慧型习惯,主要涉及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心理反应倾向等,比如做事有计划、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质疑等。

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您能不能根据您的经验,从实践方面简单谈一谈习惯培养的阶段性。

泥潭老师跟帖说:

看了王老师的评论,我特意从网上找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原文《习惯成自然》,叶老举了走路与说话的例子,然后他接着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他的思路是从“走路与说话”推广到“无论哪一种能力”,这里他使用的是逻辑上的类比推理,但是,叶老可能没有注意,使用类比推理推导出的结论是否合理,要看这两种类比的具体情况。

王老师认为人走路与说话的习惯更多出自本能,后天只不过是发展了先天的本能,的确是这样。但人的很多别的习惯就和本能离得太远了。比如写字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甚至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些更多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基本以先天的本能发展出习惯和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习惯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它们遵循的规律可能是不一样的。前一个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后一个恐怕就不那么自然了。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当年张悟本吃茄子喝绿豆汤那套盛行的时候,我的一个亲戚从遥远的地方打电话劝我要生吃茄子,因为大家都知道,炒菜的时候茄子吸油,所以到了人的肠胃里,茄子也一样能吸大量的脂肪。我觉得很可笑,炒菜时茄子吸油,主要是物理作用,因为茄子的组织松软,有很多孔隙。而人的肠胃吸收营养,主要是分子水平的生化反应,和炒茄子完全是两码事。它们是不能类比的。我觉得上过高中学过生物的人想想就应该明白。

类比推理的用处非常多,比如鲁班被齿状的茅草割破了手指,这激发了他的灵感,发明了锯子。这就是类比推理触类旁通的作用。在文学艺术中,类比更是比比皆是。比如我们中国古诗中的赋比兴。但文学艺术的规律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看到一个说法,说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类比推理,似乎和我们祖先的具象思维有很大关系。我不敢说“中国人”怎样怎样,可是我们教育界喜欢类比推理的特别多。

小熊老师和泥潭老师的发言提醒我们:必须给习惯分类,笼统谈习惯,研究无法深入,操作起来,也很难成功,因为不同类型的习惯有不同的“养成”方法。我到网上查了查,没什么收获,倒是见到一些“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之类的忽悠。没办法,只好自己来。

我试着把学生的习惯分成这样几类:

1.生活习惯

2.人际交往习惯

3.课业学习习惯(狭义的学习习惯)

4.思维习惯

5.心理习惯(比如情感习惯、自我认知习惯等等)

我把1、2两种习惯看成“硬”习惯,外显的习惯,4、5两种习惯看成“软”习惯,内藏的习惯,而把第3种,看成中间类型的习惯。

这五种习惯都是可以训练的,但是:

第一,越是后面的习惯,对训练主持者的素质要求越高,前两种习惯谁都能“培养”别人,从第3种开始,就需要专业人员来做了。

第二,越是后面的习惯,培养时,越应减少强制因素,否则就会失败。

我知道这几种习惯并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它们有交叉的部分,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可是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分法了。欢迎读者批评。

培养习惯:“所以然”比“当然”更重要

这里有海蓝蓝老师提供的二则资料: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毛病太多,贪吃零食,不爱写作业,甚至是旷课逃学。那么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的习惯培养与他之后的人格塑造,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历经10年,对148名杰出青年与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童年教育做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这148名杰出青年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这些人在童年时代就集中体现了6个习惯特点:自主自立,意志坚强,友善合作,明辨是非,选择良友,做人道德为先。与此相反,在对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犯罪原因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他们在童年时代也有着共同的习惯特点:厌恶学习,不知礼节,好逸恶劳,亡命称霸,是非颠倒,荣辱不清。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明显看出,148名杰出青年与115名青年死刑犯的最大差异就是习惯的不同,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让人麻烦终身。

――孙云晓:《五个习惯影响孩子一生(央视讲演要点)》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什么呢?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和综效、不断更新。作为父亲教育的最大受益者,肖恩・柯维延续了其父史蒂芬・柯维的惊世智慧,其总结出的7个习惯又是什么呢?积极处世、先定目标后有行动、重要的事情先做、双赢的想法、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协作增效、磨刀不误砍柴工。

――孙云晓:《七个习惯影响了三代人的命运》

孙云晓先生告诉我们,五种习惯,七种习惯,影响人一生,甚至影响三代人的命运。这当然有警示作用和认知作用,但是愚以为,这些意见,只对那些“尚未认识到这五种或七种习惯的重要性”的人,有一些意义,而我们多数人似乎都知道这些习惯是好习惯,都巴不得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有这些好习惯,只可惜常常不能如愿。为什么?这才是我们最想知道的,可是孙云晓们往往在这个问题上言之不详,令人遗憾。他们强调了某种东西,让我们知道了其重要性,或者我们其实早就知道,在此被强化了一番,这都属于“知其当然”,他们并没有告诉我们“所以然”,于是我们收获就很有限了。说得难听点,这类文章,都有点“布置任务”的味道。告诉读者,此事重要,你一定要重视,你去办去吧!完了。

恕我直言,叶圣陶先生关于养成习惯的论述,也有点这种味道。叶先生告诉我们好习惯如何如何重要,又告诉我们“习惯成自然”,可是这些我们早就知道了,我们不知道的是为什么我们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努力有的成功,有的就很失败。叶先生对此说得并不详细(主要讲以身作则)。比如李双江夫妇,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做电视节目时很有信心地说:“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不坏,因为我们给他的都是正面的东西。”结果李天一恰好走到反面去了,“习惯”不但没有“成自然”,反而成了“不自然”。我相信李双江夫妇肯定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我想,家长若并未做出反面榜样,那一定是他们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犯了自己不曾觉察的错误,也就是说,他们违背了培养良好习惯的某些规律,所以造成了失败。我见过很多人品相当好的家长,孩子不成样子,这不是用“以身作则”解释得了的。怎么回事?作为教育者,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如果不深入研究“所以然”,则你把养成良好习惯的口号喊多么响也是没有用的。就好像“因材施教”,喊了上千年了,进展有多大?然而其重要性人人认同,无人反对。所以我希望,关于培养良好习惯,我们最好还是钻进去,没完没了地追问“为什么”,争取多知道点“所以然”。我认为这才是对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前辈最好的纪念。

习惯:培养的、养成的、生成的、预设的

在2013年的亚洲博鳌论坛上,《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记者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您今天的成就与个人成长经历有多大关系?”

达尼埃尔说:

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对我后来的研究生涯影响很大,事实上,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是个研究人员。我从小好奇心就特别强,我会把花摘下来,一片一片撕开,观察里面到底是什么结构。我从小敢一个人与全班同学争辩,最后结果通常我的答案是正确的。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我从来不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但还过得去。我上小学期间,有一次老师把我妈妈叫过去说,您的孩子很聪明,但学习不太用功,您是希望他成绩好一些,还是保留他的天分?我妈妈说,希望我的儿子保留他的天分。于是,我没有花过多时间在提高学习成绩上。

(《环球时报》2013.4.12第13版)

达尼埃尔在采访别强调“自由地思考,批判地思考”。对于科学家,这是极其重要的思维习惯。现在我们要问的是,达尼埃尔的这个良好习惯是从哪儿来的?是学校培养的吗?看来这不是主要的,母亲对此起的作用比教师大。但我们应该向达尼埃尔的这位小学教师致敬,因为他并没有强迫达尼埃尔把精力主要用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他是让达尼埃尔的母亲自己选择“提高成绩”还是“保留天分”。如在我们中国,教师十之八九会把“不用功”作为一个大缺点、大大的“不良习惯”告诉家长,而且肯定要求家长“配合老师”,“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否则就会指责家长“不负责任”。可见,究竟什么是“良好习惯”,不同的人看法也会不一样的。但我们这里主要讨论习惯的来源。我注意到,达尼埃尔的思维习惯,除了家长和学校的影响之外,好像还有先天的因素,他从小好奇心就特别强。我在研究学生早期记忆(一般是六岁以前的记忆)里经常发现,幼儿的许多记忆显示了他们未来可能会有的习惯,比如探究习惯,人际交往方面的习惯,人际关系重视纵向还是横向的习惯。我们甚至能从早期记忆中看出他长大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有时还能看出他的职业倾向。这是用“培养”、“养成”,甚至“生成”都无法解释圆满的。恐怕我们得承认,有些习惯,具有“预设”的性质,也就是说,他一生下来,心里就装好了某种习惯的种子,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我孙子胖胖两岁了,我正在观察他。我发现他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是弄一辆玩具车往前推着玩,乐此不疲。我看着他的动作,感觉何其熟悉,一下子想起我儿子小时候,也是最喜欢这个动作。不过他那时是在沙土堆上,推一个木块做的简陋的玩具坦克,他能没完没了地推呀推,记得我那时很奇怪他为什么不烦。我当初绝没有刻意培养我儿子这么个玩法,现在我和我儿子也没有刻意培养胖胖这种玩法,可见,这两代人脑子里一定有某种类似的“软件”(我好像也有),设定了这种动作,而这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有关联的。我还发现胖胖对圆形的旋转的东西(比如钟表和汽车方向盘)特别敏感和喜爱,这里应当有他未来思维习惯甚至行为习惯的密码,我正在慢慢解读,以便因势利导,培养他的习惯,而不是把我自认为“良好”的习惯强加给他。很多家长都有这个经验,带孩子去游乐场,有的孩子什么项目都喜欢,有的孩子则只喜欢某些项目,有的全都不喜欢,就在那儿看着。这是无法完全用后天培养和外部影响解释的,你只能承认,他们压根基础就不同。

我的初步结论是:人的习惯,绝不单纯是家长、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培养”的,应该还有不少成分是无意中受周围影响“养成”的,还有些成分是自己主动“生成”的,还有些成分则是遗传因素“预设”的。至于某种习惯的形成,究竟哪个成分占多大比例,这太复杂了。比如达尼埃尔“自由地思考,批判地思考”的习惯,可能“预设”成分占的比例就比较大,而他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后天培养的作用就更大一些。我感觉越是软习惯,越是内在的习惯,“预设”和“生成”贡献率越大,而越是硬习惯,外部行为习惯,后天培养和养成贡献率越大。而我们目前学校里流行的“培养习惯”的说法,其实主要是指外部行为习惯,虽然也很重要,但既狭窄,又浮面。我们的教育是肤浅的。

真实的习惯是一种“化合物”

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了。愚以为,这都是很正常的。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家达尼埃尔,如果学校非要培养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把聪明用在追分上”的习惯,他肯定会反抗,这并不是不尊重老师,而是学校的习惯培养违反了他的心灵“预设”,无法形成“化学反应”,无法整合。

但这么一来问题也就来了。一个孩子一个个性,谁知道他的“预设”是什么呀?如果总是担心学校的训练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那还要不要培养良好习惯?干脆放任自流得了。显然不能如此。学校是一个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得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否则无法正常运转。你共鸣也罢,不共鸣也罢,对不起,该遵守的规矩,你必须遵守。

习惯两个人范文6

关键词:问题;方法;效果;习惯成自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35-01

有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每个人都有许多习惯,这些习惯在成长时逐步养成,有好有坏。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能从一个细小的习惯中揣测出人内在的性格和品质。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了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差、审题不清等问题,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力图通过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学习习惯来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使之习惯成自然。

一、读题时一目十行――养成指读两遍的习惯

出现的问题:学生求成心切,读题速度很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连问题是什么都没看到,就凭借着已有解题经验或大概的印象开始做题,结果出现错误。

解决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放慢速度,连读两遍(我要求学生在考试时,应用题必须读两遍后方可动笔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要求在读题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手眼合一。

实践的效果:今年,我所任教的三年级,是培养各种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中,我在宝贵的40分钟里,不论是做什么题,都要求学生先指读题目要求两遍,再提笔答题,与其多练,不如精练。这样坚持了一年的时间,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指读的好习惯,能按要求逐字逐句地过目、过指、过口、过心。现在学生因题目要求没有看清楚而造成的过失性失分比初开学时已明显减少。

二、题意不能理解透彻――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

出现的问题:基于年龄上的限制,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造成原则性的错误。

解决的方法:强调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划波浪线、点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

实践的效果: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学生们虽然在理解题意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但是与原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全都得益于良好的读题时圈划的习惯。特别是一些从没见过的新题型,约有一半的学生能通过这样的方法读懂题意。

三、条件多而复杂――养成逆向思维的思考习惯

出现的问题:应用题中常常会给出多个条件,学生对如何运用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存在疑惑。

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从问题出发去寻求需要的条件,得到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