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范例6篇

关于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1

大家好!我叫××,来自××。首先感谢镇党委、政府,感谢团委,给了我们大家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武器武装新农民,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近年来,我镇利用区位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大规划”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东部观光旅游农业、中部工业加工区、西部物流园区的产业格局,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全镇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在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当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花岗石的开采加工,但是开采完之后这部分农民应该何去何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应当如何谋生?随着各地区公路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区位优势也已经不再那么明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篇章中,重点谈到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有句广告说得好:科技以人为本。其实不只是科技,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以人为本,包括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首要环节。

那么怎么培训新农民呢?总不能都让他们去上大学吧?对,就是让他们上大学!是农村大学,也就是咱们的远程教育。对于培训新农民,远程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网络覆盖面广,每个村都有。里面的讲座知识丰富、全面,涵盖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实用技术、乡村剧场等多个方面,并且更新速度快。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两年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远程教育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网络系统,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学习,是他们学习培训的一件新式武器。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通过远程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员“双学双带”能力。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强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监督,最终达到管理民主。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正确的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民”。远程教育在大力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提倡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为树立农村新风尚做出了努力;通过教育片、文艺片的播放,积极配合各村开展的创建文明户、文明生态村等活动,最终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远程教育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园艺和市场经济的教学,并通过网上农产品信息的疏通交流,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向非农产业、各种企业和城镇其他行业转移。除了必要的技能培训,一些指导性的比如《农民务工指南》等课件,也给务工农民带来很大的便利。再就是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改革服务,农民群众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片,容易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农村改革的主体,从而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改革。通过远程教育,可以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提倡节约型农业,提倡农业商品的绿色化、无公害化,不断提升农业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2

Abstract: farme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w socialism rural construction, so raising farmers' quality and fostering new farmers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Chinese farm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it calls for us to choose the correct path and to cultivate and bring up new high-quality farmers urgently, only by these means can we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a near future.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民素质 意义 途径

Keyword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aising farmers' quality significance way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核心、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大批新型农民。

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总的说来,提高农民素质,可促其彻底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增强其市场竞争意识,使他们懂得按照价值规律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地方性优势产品,从而促进各类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而且还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进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针对农民个体来说,农民的收入和农民自身素质是成正比的。素质高的农民往往致富能力强,致富手段多,他们更善于把科技信息转化为科技成果,从而收入也更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确立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把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以农民“人”的现代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可以将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思维方式,由因循守旧转变为锐意进取,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也更懂得如何把农业科技成果这种潜在生产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之,农业现代化的时代需要要求我们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带动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会推动他们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头脑,自觉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具体来说,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帮助农民扫除封建思想,自觉摒弃不良陋习;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杜绝农村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了思想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也要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文盲率仍然很高的状况,党和各级政府必须立足长远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从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抓起,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人力投人和财力投入,逐步扩大农村初高中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这样就保证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还应在农村修建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房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大院,多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践证明,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尤其是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有裨益。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创新培训内容。既要培训农业生产、生物和环保等现代实用技术,也要传授市场营销方面的经商技能,并且,培训内容一定要跟当地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第二,加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和网络等传播媒体,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或者采取开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制作科技VCD光盘的现代化手段,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第三,抓好典型示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涌现出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先进典型,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闯出“一带多”的 “滚雪球”发展模式,从而营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星火燎原之势。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建设;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品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乡村景观建设旨在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操作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当等相关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步伐。

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景观建设缺乏本土化

乡村景观建设,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创建良好生活家园,是一项丰富自然环境,丰富人文环境的公益建设项目。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良好的利用本土文化特色,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能够体现本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出传播。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对这一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往往只在于重视景观的美化,景观的整体艺术效果,多度引用外来物种和西方园林建设材料,既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这一点是特别需要设计者们予以重视的。

(二) 景观建设不应与政绩挂钩

乡村景观建设,旨在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以维持和谐生态环境,但是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地方官员政绩挂钩,这样一来,容易导致乡村景观建设的目的性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公益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负担。目前,许多地方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为达到现实快速建设步伐,常常不顾一切,大肆破坏地方环境,强拆强占,进行“暴力”施工,不仅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使景观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造成了非常的负面影响。

(三)“圈地”行为导致景观建设难以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水品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地区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农村土地开发过程当中,“圈地”行为开始逐渐凸显,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也造成了非常大的环境破坏。“圈地”行为就是指以房地产、工业为主的相关行业,对农村土地进行商业侵占、恶意侵占,通过收购手段,进行大肆的开垦和工程建设,从而直接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也影响到了乡村景观的建设进度。

(三) 缺乏有效的建设规范

乡村景观建设工程,应该以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发出,要突出我国农村特色,突出农村风俗文化。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景观规划,没有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和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只是沿用城市规划手段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这样,造成了乡村景观建设缺乏实际意义,无法同当地发展有效融合,使得乡村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乡村景观建设策略和建议

乡村景观建设,对于我国新农村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乡村景观建设,采取正确合理的建设措施,确保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展开。

(一) 加强建设规划,突出本土特色

加强乡村景观建设,首先应该加强乡村景观的规划,凸显乡村景观特色。由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节奏较为缓慢,因此,保留了非常多的民俗特色和自然遗产,因此,我们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应该注意同这些元素的有效结合。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生态同建设和谐发展的原则,既要保证景观建设的有效性,不同对地区环境构成威胁和破坏。,补充乡村景观结构中的薄弱环境,不断完善规划方案,使规划内容能够达到统一稳定的目的,保证景观功能的有效发挥,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放松娱乐的良好场所的同时,起到对当地风俗文化传扬的作用,加强地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

(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减少外来物种的引进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即整合当地自然地貌和自然植被,使乡村景观能够突出本地特色,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外来物种引入,不但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负担,比如运输费用,维护费用和采购费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同时,外来物种的引入,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甚至引起物种侵入,造成生态失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丰富景观美观度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

合理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能够有效提高乡村景观建设进度,减少乡村景观建设对地区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提高景观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良好的乡村景观建设,应该充分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尽量少的破坏当地环境、因地制宜的和谐建设,不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并且能够符合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结合当地风俗文化,这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应该在乡村景观评价标准中予以合理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制定乡村景观评价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而提高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性,减少景观建设的盲目性,确保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以人为本,合理发展

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时,同样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在争取当地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工作,而不能进行包办工程和替代工程,实行违背居民意愿的工程建设,这样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是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当地官员的政治业绩挂钩,应该以居民满意度为出发点,多争取村民意见,调动村民建设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活动当中,建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确保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性。

总结: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思想的提出,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工作,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我国新农村农村建设的全面落实。乡村景观建设对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弘扬民风民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极强乡村景观建设工作,做好景观建设规划工作,保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飞平,李华,张绿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1) .

[2] 王峰. 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J]. 创意与设计, 2010,(03) .

[3] 肖笃宁,高峻.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 农村生态环境, 2001,(04) .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归纳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温家宝总理还在他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20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1][p65]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业已经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9亿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到5亩地。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受到制约。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很难有大的突破。即使按照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也不应当超过4000万人。按每个农户3口之家计算,约1.2亿农业人口,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我国10亿农民,其中至少80%即8亿农民,属于“多余”人口,应当转移出来。他们要想在农村就地消化,就地脱贫,永远不可能。尽快的、大规模的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这里所说城市化,不是城镇化,参见[2]严伟 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农民留在农村 [J]社会科学战线 2006 (2))

(二)城市化的理由。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就越高。2000年,上海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其农民收入全国最高。而西藏的城市化水平全国最低,农民收入也是全国最低。[3]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高土地利用率。假设10亿农村人口进入沈阳这样的大城市,总计占地月50000平方公里,而进入小城市面积将扩大十倍,至少五倍,达50万或25万。可以节约45万或20万。对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2]仅此一项就充分地证明我们必须走城市化道路。要实现城市化,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就只能选择大城市。二是大城市容纳和消化农村人口的能力强。现在,我国每年农村常年外出打工人口约为6000—8000万。其中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的农村打工人口就超过1500万。全国的农村进城打工人口主要集中的大城市。小部分集中在中小城市。这个情况表明,只有大城市才有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容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可能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拥有十几个、几十个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我们的农村人口数量就不会像目前这样庞大。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采取放手发展大城市的方针,到现在,我国就很可能拥有十几个北京、上海那样规模的城市了。

(三)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与现实不相适应。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峰值。为了实现城市化,必须设法将至少10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依靠现有的680个城市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城市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包括大城市也还是太少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不是太大了,而是还不够大。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需要更多、更大的城市。中国应当是世界上大中小城市最多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10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把农村人口装进小城镇,不是城市化,不是真正改变农民身份,不是我们的目标。一句话,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

200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38%,比世界水平低9%,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0%,比高收入国家低40%。[4] 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0%,那是把城市郊区县和小城镇的农业人口也计算的内的。准确地说,中国的实际城市化水平只有20%左右,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4年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城市人口为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得不到20%。这才是我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即使把1亿农民工计算在内,最宽泛意义上的我国城市人口也只有3.5亿,城市化水平为27%。[2]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只有当城市人口占70-80%的时候,才算实现城市化。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里,没有二三十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没有二三百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就无法把10亿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就实现不了真正的城市化。

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城市化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作为人类一部分未来的自身品质和生存质量。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权益。

农民拥有的最大宗资产是土地,我国农村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从土地改革入手。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农民脚下的土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由于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国家垄断以一级土地市场,农地要转换为建设用地,其唯一途径是国家征用,国家对农地进行低价征收,而在土地市场则实现准市场化运做。征地标准大大低于市场价,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大量弄地用途转换增值收益的分配过程中,农民持有的土地财产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农民没有相应的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

目前,我国土地制度至少在下面几方面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影响着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

2,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土地呈条块分割状态,影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对农业的科技改造。

3,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合理,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

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

《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用。”《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然而在实际中,“公共利益”这一范畴被扩大化了。国家建设用地也成了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征用土地,即公共利益与国家建设划上了等号,这就人为地跨殴打了征地范围。征用权没有限制,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在征地补偿标准上 ,也存在范围窄,仅限土地补偿,安置补助费,地上附者物和青苗补偿费。二是计算方法不科学。我国仅以前三年平均产值的若干倍计算,不考虑区位差异。在补偿款上,也存在截留现象。

2, 农村土地产权的不完整。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但国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种权利具体表现为农户对地的所谓承包权。

然而,在现实中集体所有权是虚拟的,他不拥有土地的收益权,抵押权。由于中国关于农村土地的一系列法律政策要通过乡村干部来落实,这使乡村干部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征地过程中的利益驱使,让乡村干部和政府,开发商联合起来 侵占农民利益。由于农民没有完整的土地产权,也缺乏一系列的救济措施,权力侵犯农民权利就不可避免。据统计,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损失了大约2万亿元财富。[5]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必须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制约政府滥用征地权力。另外,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征地的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改变征地补偿办法,对被征地土地产权主体实行合理补偿。二是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使农民拥有处分权,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抵押权。这样不但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权益,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条件,必然将我国的现代农业置于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宏大背景之中。

(一)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村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销售就是中心环节。农产品只有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单单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工业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农产品价格问题,因为它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仅在国内封闭的市场中运行,现在迫于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不但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一些农产品质量次、包装差、价格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是原来具有一定优势园艺产品的出口也受制于技术壁垒,农产品的低价优势也随着农产品成本增大而慢慢消失,这都是我们面临农产品市场新情况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二是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和储运环境,认证和审批制度,都提高了标准和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出,甚至一些优势传统商品的出口也障碍重重。这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至今我国尚未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从全国来看,重点是要在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其实施与示范,加强管理与监督。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动植物重大疫病和虫害防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能力。“七大体系”不仅是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力措施,同时也为建设新农村、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保证。因为,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蓄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和完善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的支票物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系统工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进而建构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建构发燕尾服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的农产市场信息体系;通过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工程、沃土工程、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加强农业资源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部级渔港工程和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工程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进而建构围绕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三)拓展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规模,塑造“绿色经济”的形象,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绿色按照标准化生产加工的,经专业部门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要加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建立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扩大精深产品比重,逐步实现绿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园艺作物以及肉蛋奶产品、土特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要加强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针对国内外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勇于进入国际市场渗加竞争,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要加强绿色食品法制建设,把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 [M],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严伟 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农民留在农村 [J]社会科学战线 2006 (2)

[3] 鲜祖德. 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 曾业松. 新农论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5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部署今年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央和自治区举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和总理以及自治区储波书记、杨晶主席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一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领导的讲话精神。最近以来,新农村建设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成为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课题,理论界在研究探讨,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通过学习要在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央和自治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第一,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的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个字的要求,内涵非常丰富,要求全面具体,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问题,自觉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尤其是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或者主要是热衷于新村庄建设。

第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不是新概念,内涵却是全新的。怎么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是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发生了变化。总体上看,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到20*年GDP达到了18万多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也可能达到第四位。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二、三产业占到了GDP的87%左右,一产已经降到了12%左右,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或二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收入达到3万多亿元,从2万亿到3万亿元仅用了2年的时间。这说明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了支持农村综合建设的实力。再就是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的阶段搞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这一根本方针。就我市来讲就是要坚持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不动摇,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经济转型紧密结合起来,走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如果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回到过去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老路上去,是没有出路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克服农业思维的惯性,防止穿新鞋走老路。

第三,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伴随着整个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全过程的历史任务。韩国是一个小国,不如我们一个省大,农村人口也相对较少。它从1970年开始搞"新村运动",到现在已经30多年,分了五个阶段,才基本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世界大国,建设新农村情况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需要的时间会更长。所以说新农村建设慢不得也急不得,尤其要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当地的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

第四,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注重实效,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选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扎实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只有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才能取信于民,激活建设的主体。要防止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更要防止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就是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这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初步思路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谋篇布局,有一个既体现中央精神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好思路。比如贵州遵义提出的"四进农家",即富进农家,学进农家,美进农家,乐进农家;江西赣州提出的"五新一好",即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经济组织、新风貌和建设好班子,这些思路就比较好,既抓住了重点,也突出了特色,还通俗易懂。那么我们这个地区怎么搞?这次自治区专题研讨班上有三个盟市作了典型发言,我市是其中之一。我根据市委一届五次全委会的精神,作了进一步的归纳,讲了"实施五项工程,实现五个提高"的思路。讲完以后反映不错,大家认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实际内容,自治区领导要求就照这个思路往下抓。

第一,大力实施增收富民工程,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提高农牧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首要的是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20*年,我市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65元,分别高于全国、全区1010元和1276元。按照市委提出的规划建议,"十一五"期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要翻一番以上,达到8500多元,还将明显高于全国全区水平。所以说,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比较好的,有条件走在全区的前列。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变,农业生产由普通大路产品向绿色、特色产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初级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富裕农民。

第二,大力实施节水改造和村通油路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能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涉及许多方面,要在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重点。河套平原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农田水利建设始终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自治区也要拿出10个亿用于水利建设,这10个亿主要投在东部,西部放3个亿,主要用于河套灌区的节水改造。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搞好河套灌区大型节水改造的续建工程和末节渠系改造的试点工作。另外,我市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很大,这方面现在国家有关部委都在动作,发改委提出要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国土资源部要加大"土地整理项目"的力度,农业部要实施"沃土工程",还有其它的一些项目,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农民,开展平地缩块等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农民水费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为全区全流域的发展做贡献。其次是村通油路工程,这也是农村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市农区道路晴通雨阻的问题十分突出,抓好通村油路建设也非常重要。近几年我们的小油路建设开始起步,临河和杭后发展比较快,目前全市大体上有四个旗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有五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按照全市道路交通规划,到"十一五"末,通乡村油路总里程将达到7719公里,是现在的5.5倍,苏木乡镇全部实现通油路,嘎查村通油路率将达到95%以上。要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投资力度,超前搞好规划,加快组织实施。除这两项建设外,还要抓好农网改造、通信设施等方面的基础建设。

第三,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近几年,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积极探索"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圈、改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模式,有的还包括住房改造的内容。目前已经搞了6000多户,总体效果不错。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过去的基础上,内容要进一步丰富,标准要进一步提高。市委一届五次全委会提出要实施以"五改、五建、三通、三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五改",就是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五建"即建新房、建青贮窖池、建沼气、建养殖小区,有条件的建大棚;"三通"就是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三化"就是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这个是总要求,各地可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和生产特点,采取不同的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其中"一池三改"在"十一五"期间要搞6万户,占到农户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对村镇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新村庄建设的重要基础,适度规模的集中居住好处很多,有利于节约耕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效益,有利于产业发展。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所以要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有计划地合并村庄,适度集中。还有一个就是安全饮水问题,直接关系农牧民的身体健康,要把防砷改水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十一五"期间重点地区要基本实现安全饮水。要加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的科技支撑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保障能力,切实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其中,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要达到90%以上,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通过"生态家园"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使农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第四,大力实施"河套文明长廊"工程,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河套文明长廊"已经提出几年,得到自治区的认可。以"河套文明长廊"建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河套文化内涵。河套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几千年来,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边塞文化等在这里传承积淀,聚集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通过打造河套文化品牌,提高地区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首先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撤乡并镇和教育资源整合,腾出许多的设施,应当充分利用起来。积极争取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阵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改变落后的生活习俗,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按照培养"有文化、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教育培训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第五,大力实施"双链双推"工程,积极进行组织和管理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去年在自治区领导的倡导下,我们把"三结合致富链"与"三级干部服务链"结合起来,推进农民组织化的提高,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双链双推"活动。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比较明显,今年在全区组织部长会上,杨利民副书记、陈朋山部长提出要在全区推广。这项活动的功效很多,从产业化经营方面看,有利于加强组织化水平低这一薄弱环节;从基层组织制度创新的需要看,目前产业组织的创新更为迫切;从转变行政职能看,能够推动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看,是"三级联创"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保持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探索。目前,这项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成果,鼓励在实践中创新和探索。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更直接,推动发展更有力。并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中心,逐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实现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要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搞好乡镇机构、教育体制、财政体制三项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其它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普遍性,专家和各地探索的比较多,新牧区建设如何搞?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需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就我市来讲,总的想法是新牧区建设要围绕"退牧转移富民"工程来展开,既要保护和恢复生态,又要实现牧民致富,实现全市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达到、三个提高"的目标。我想牧区这一块,不仅可以享受对农村的普遍政策,还可以享受一些特殊政策。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除了目前实施的几项生态建设工程,国家还可能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经过努力,国家扶贫办可能把我市的中旗、后旗的北部边境牧区作为全国边境扶贫的试点,我们要积极争取。所以新牧区具体怎么搞,市里和相关的旗县要抓紧研究,争取能够在近期内提出一个比较符合我市牧区实际的初步思路,并抓紧付诸实施,使新农村和新牧区建设同步推进,共同发展。

三、当前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启动工作

(一)组织调查研究,起草实施意见。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调查研究班子,深入到农村、牧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央、自治区的精神和我市实际,拿出我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总体实施意见。重点是明确"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措施,包括今年怎么起步,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来,指导好我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

(二)明确工作分工,统筹制订规划。新农村建设各级都要搞规划,自治区的规划要与国家的规划相衔接,盟市的规划要与自治区的规划相衔接。自治区主要负责大的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的规划,这一块投资主体是国家和自治区。盟市主要负责乡镇布局、产业规划和自治区以下的专项规划。首先要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的专项规划,包括水利、村通油路、通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要在实施意见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全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规划。旗县主要负责自然村的布局规划,重点搞村庄的建设和农户的建设,这里面并村是个重点和难点,要认真研究。要在提高规划水平上下功夫,有些规划可以请专家来帮助研究论证。

(三)从突出问题入手,抓紧实施启动工作。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任务繁重,情况复杂,方法问题非常重要。总体上要坚持点面结合、常规工作与重点建设结合的原则。特别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抓住关键环节,切实抓好起步之年的工作。要搞好试点,中央确定搞100个县的试点,每个县搞一个村,我们要争取1个。自治区要在每个旗县搞1个村的试点,具体放到哪里请各旗县区研究。市里也要搞试点,但起步阶段不要太多,主要是探路子。旗县区要不要搞试点,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定,即使搞也不要太多,有1-2个就行。试点主要在探索机制和模式上下功夫,要有典型性,使其立得住,推得开。在搞规划、抓试点的同时,面上的工作也要动起来,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措施。比如,在产业发展上,今年要突出养畜和特色种植业,特别是养奶牛和种番茄,要实现新的突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除了向上争取项目外,现在就要开始动员农民进行农田平地缩块,水利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制度措施。加快村通油路和通有线电视,通油路要按照规划抓紧实施,通有线电视工作也要加快步伐。村容村貌治理要全面进行,不管是不是试点,都要结合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治理脏乱差,要有新变化。村屯绿化、林网绿化、城镇绿化和城郊绿化要结合春季造林,全面推开。牧区"一带两山"的"退牧转移富民"工程要启动实施,从方案到具体运作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社会事业方面,教育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搞好资源整合,重点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卫生要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同时搞好三个旗县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要落实好农村低保政策,自治区安排了40万人,我市也安排了预算。"双链双推"活动要在去年的基础上,作为农村牧区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努力建立长效机制。这几项重要工作都要落实责任,由具体部门和分管领导来抓。

(四)认真研究中央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国家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过去主要在"少取"上做文章,现在主要在"多予"上下功夫,重点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20*年中央要实行"三个高于"的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今后还要逐年增加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我们是农业大市,在争取建设新农村项目方面有优势,一定不能错失良机。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自治区各项惠农政策,做好项目,争取资金。建设新农村投资主体是国家,建设主体是农民,要发挥好两个积极性,组织农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不能坐等国家的支持。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后备支持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世纪为了积极推进城乡发展,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目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又责任有义务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从大局来讲,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新农村建设需要中央、地方政府及各人民的全力支持,就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后备支持不用质疑,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当地政府机构该如何做到后备力量呢?笔者结合个人的观点谈谈几点。

一、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

普法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要求,我们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即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就更加需要发挥法律规制、调解纠纷的作用。在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深远意义。

1、更新普法宣传观念。要坚持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权利作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容上,要针对农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宣传,不求系统性,但求针对性,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在方式上,通过在平时工作中开展法律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农户、进学校、进单位的“法律五进”和法律资料送到家、法律条文讲到家活动,并在充分利用墙报、横幅、标语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采取文艺汇演、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普法山歌、普法三字经等多种形式,寓法于事,寓教于乐,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熏陶,从而使法律知识进入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加大投入、提高重视抓法制宣传。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在指导和参与普法依法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基层法律服务、保障广大农民合法权益中的法制宣传教育前沿阵地作用。其次要加大对法制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对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视,变“法律下乡”为“法律常驻乡”,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使广大群众在法制宣传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对广大农民工的法律宣传率。加强对广大农村的政策法制宣传,扩大法律宣传的覆盖面和知晓率。采取喜乐见闻的宣传方式,制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阵地在农村和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定期进行宣传。深入普及与农民工生活、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法律援助制度和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已的合法权益等法律知识。让更多的农民兄弟了解法律,知道法律,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廉政文化资源共享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建设者、领导者新的观念和要求,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腐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农村新生的领导者,如大学生村官等,而廉政文化具有导向、陶冶、凝聚、规范、预防等功能。共享廉政文化资源,能有效抵御腐败文化的蔓延,促进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1、不断丰富和创新廉政文化内容。丰富和创新廉政文化内容是提升共享绩效的根本。一是着力赋予廉政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时总结提炼出一批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及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积极倡导尊廉崇廉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二是认真汲取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资源,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尊重并批判性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2、集中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是廉政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和有效载体,在反腐倡廉教育中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利用。一是分类建设、突出特色。制订科学标准,对现有的教育基地和教育场所进行筛选、整合,要突出特色、各显功能。二是合理布局、方便实用。坚持就近教育原则,挖掘、提炼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廉政文化素材,总结、宣传本地本单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三是项目带动、集聚资源。采用政府购买方式,确定一批重点廉政文化项目,公开招标,鼓励联合攻关,以期凝聚一批高素质的创作人才。要坚持组织牵线和单位自愿相结合,吸纳更多的单位参与共建共享,提升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