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子在线互译范例6篇

英汉句子在线互译范文1

关键词: 英汉思维差异 句子结构 翻译 影响

一、前言

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统一的。英汉翻译质量的高低可以体现英汉思维互相转换的能力。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很大差异。不了解这种差异往往会造成翻译过程中照搬汉语的表达习惯,产生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英语句法结构的学习和安排上也会受到干扰。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母语思维负迁移而产生的错误比比皆是。因此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有利于消除汉语的负面影响,对于提高译文质量大有裨益。

二、英汉思维差异在英汉语法中的表现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的两个语系,前者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拼音语言(phonography);后者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 Tibetan language family),为表意语言(ideography),二者差异悬殊。在语法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英语语法是显性(explicit)的,汉语语法是隐性(implicit)的。

语法上所谓的隐性和显性是指有无外在形式上的标志。“形式”指语言的表层结构模式,如英语名词的数,代词的格、数,动词的时、态、体,形容词与副词的级,以及主谓一致关系等,都是有一定的语法形式标志,而汉语却没有。因此,我们说英语偏重形式,汉语偏重语义。从语法分析的步骤来看,英语是根据形态(首先是动词、名词及主谓一致关系)先找出主语和定式动词(finite verb),建立起句子的基本框架,然后将各种辅助成分装进去。只有看清句子的结构,句意才清楚,其过程是“结构―语义”。如:

The credit belongs to the man who is actually in the arena,whose face is marred by dust and sweat and blood;who strives valiantly,who errs and comes short again and again,because there is no effort without error and shortcoming;but who does actually strive to do the deeds,who knows the great enthusiasms,the great devotions;who spends himself in a worthy cause,who at the best knows in the end the triumphs of high achievement and who at the best,if he falls,at least falls while daring greatly,so that his place shall never be with those cold and timid souls who know neither victory nor defeat.(Nixon)

荣誉属于这样的人,他置身角斗场上,脸上沾满尘垢、汗水和鲜血;他英勇拼搏,他犯错误,一再表现出不足之处,因为要奋斗就会有缺点和错误;但是他实实在在为建功立业而拼搏,他懂得伟大的热忱、崇高的奉献精神;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幸运之时,他终于会体验到巨大成就的喜悦;不幸时,如果失败了,至少是在勇敢奋进中失败的。因此,他的地位决不应该与那些既不懂得胜利也不懂得失败的冷淡而胆怯之辈的地位相提并论。

本句是SVO句式,句子主干是“The credit belongs to the man”,the man之后有9个定语从句,其中还有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if引导的假设状语从句和so that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状语从句中还有定语从句。

由于英语句子成分可以层层叠叠,非常复杂,因此弄清其结构关系对于理解其语义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结构―语义”的意思。

汉语语法偏重语义,离开了语义可以说是无所依附。如在分析汉语语法时,我们看到的是一长串汉字,词与词之间没有空隙,加上主语、谓语等都没有形式标志,分析句子时只有从语义着手,把句子拆成一个个片段,弄清其间的关系,句子的结果是语义分析的结果,其过程是“语义―结构”。

2.英语语法是刚性的,汉语语法是柔性的。

就英语而言,该有的不能少,形态上要求的一般必须遵守,如名词的数、动词的时、主谓间的一致关系等。译者必须把这些规则当做铁的法律熟记于心,否则就会犯常识性的错误。如:There is a boy and two girls in the classroom.这句中主语和谓语在“数”上不一致,这是因为该句采用了动词要与“贴近”的名词在数上保持一致的原则。形式上有的东西不能少。

英语形态简化后最大的变化是大量使用虚词,特别是介词。这些虚词的使用也一个都不能少。如:

What matters if we have to face some difficulties?Let them blockade us!Let them blockade us for eight or ten years!By that time all of China’s problems will have been solved.

如果我们要面对一些困难,有什么关系呢?让他们去封锁吧!让他们封锁我们十年八年!到那时中国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三、英汉思维差异对句子结构的影响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民族重视形式逻辑,汉民族注重辩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在句子结构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强调借助语言形式如连词来实现各分句之间的连接,因而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较多。与之相反,汉语重意合,句子的连接往往以意思为基础。尽管汉语也有一定数目的连接词,但在表达上人们却表现出一种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倾向。因此从形式上看,汉语的句子结构松散,短句和简单句多。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就可根据这一差异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

I was just about to make my little bow of assent,when the meaning of these last words sank in,bolting me out of my sad reverie.

我正要微微鞠躬以表示赞同,突然领悟到这最后几个字的含义,就从哀思中清醒过来。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文虽然省略了原文的连接词,但句间的关系依然清晰可见,同时也顺应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反之,如果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一味保留其形合的特点,往往会使译文显得嗦、不自然,以致促使翻译腔的形成。

2.英语重物称、重被动、重静态;汉语重人称、重主动、重动态。

英民族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强调客体意识。所以较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则汉民族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强调主观要参与到客观中去,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语态上看,英语强调主客分明,注重客观、公正地描述事物,因此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主动句多,多用人称表达法,当语义理解允许时,人称可以隐含或省略。第二,从词类上观察,英语中多使用名词,有“静”的特点,汉语中动词使用较多,表现出“动”的特征。

例1:My heart went out to the old warrior as spectators pused by him to shake Darrow’s hand.

观众从他身边挤过去争相与达罗握手时,我很同情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例2:Full machine adjustments can be made by touching the on-screen diagram of the MCF;a manual push-button system is also provided.

通过用手指触及组合式逆流系统电脑屏幕上的图表,你就可以进行机器的全面调节;该系统还备有按钮式操作装置。

例3:One after another,speakers called for the downfall of imperialism,abolition of exploitation of man by man,liberation of the oppressed of the world.

发言人一个接一个表示要打倒帝国主义,要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要解放世界上的备压迫人民。(张培基,2001)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加自然,我们宜将原文的物称、被动及静态的说法变通为人称、主动和动态的说法。如果不注意英汉思维差异和英汉句式各自的特点,我们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和较好的汉语功底,在实际翻译中也会遇到困难。在做句子翻译练习时,要尽量避免汉语句子的欧化、句子长而晦涩、语义重心处理不当、翻译腔明显等问题,尽可能多动词,多人称,多主动语态,多流水式并列短句。

3.英语在语义上呈直线型,汉语则呈曲线型。

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中国人欣赏含蓄委婉。因此在句子表达上英语句子习惯上把要点放在开头,然后再将其他信息补进,句式呈直线性。而汉语句子在语言表达上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环境,最后点出最重要信息,句式呈曲线型。英语是先总结后说事,汉语是先说事后总结。英语句子多是句首式(front-position),即句首封闭,句尾开放;而汉语多是句尾式(end-position),即句首开放,句尾封闭。如: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dare to take up arms,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译文1:小国人民一定能打败大国的侵略,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并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

译文2: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并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打败大国的侵略。

例句中的英语状语从句虽长,但却只是说明条件,因此不是主要的,所以放在主句之后,那么在译成汉语时,根据汉语句子在表达上的习惯,也就是强调逻辑顺序,先出现条件,再出现结果,重点在后,即把主句放在句尾,因而译文2比译文1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4.西方人重抽象思维,中国人重具象思维。

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西方人“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其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其偏重具象的思维方式。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较多地使用抽象名词,而汉语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

He waited for her arrival with a frenzied agitation.

他等她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句中的“frenzied agitation”表示的是某一类概念的抽象名词,在英语中显得简洁明快,然而,翻译成汉语时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使之具体化,才能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

5.英语修饰语的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则是从大到小。

英语民族重分析思维,部分优先。汉民族重综合思维,整体的优先。其差异反映到语言表现形式上为,英语民族谈问题常从具体开始,即个体―整体,而汉民族谈问题常从宏观、全局的问题上讲开,即整体―个体。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逻辑上的这种逆向反差,使得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时间、地点等概念时,修饰中心词的词序常常是完全相反的。如:

It is a small,old-fashioned but important port.

译文1:它是一个小的,老式的但很重要的港口。

译文2:它是一个老式的小港,但很重要。

句中的译法1是按照英语原修饰语的顺序逐字逐句翻译的,字、句都没有错,也符合中文语法,但不太顺口、不自然。而译文2则考虑到了汉语修饰语的排序特点,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综上所述,英汉语在结构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英汉思维的差异。在平时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还要理解出现语际转换错误的原因,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傅雷先生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季羡林教授也认为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他说:“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而西方则是分析的(analytical)。”因此,在英汉翻译中注重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作相应的调整,对消除“翻译腔”、提高译文质量十分重要。

四、结语

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工具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反映思维并为思维所制约。思维方式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语言内容上,而且表现在语言结构及表达方式上,又涉及英汉双语翻译活动。我们只有深刻理解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复杂互动关系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掌握英汉句法结构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多实践,多积累经验,才能在翻译中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司显柱等.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2]尹富林等.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7.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

[4]张萍.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英汉句子在线互译范文2

英语从句是英语各类从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包括that,which,who,whose,whom等,关系副词包括when,where,why等。英语的定语从句可长可短,结构繁简不一,在翻译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1.英汉定语语序的比较

英语句式是从左到右(LR)的句尾开放式,呈顺线性扩展。英语是后置语序,定语可以后置。实际上,英语的定语成分除单词外,多数都要置于中心词之后。正因为呈右开放式,定语从句可以向右无限扩展,从而也造成的句子结构便是头大尾小,像只开屏的孔雀。而汉语句子的语序正好相反,当然,汉语没有定语从句之说。作为修饰成分的定语,无论其长短,习惯上都要置于中心词之前,也不能像英语的定语从句那样向右无限扩展。汉语的句子是从右到左(RL)的句首开放式,呈逆线性扩展,形成头大尾小的狮子头,用“……的”结构表示。但是,如果“……的……的”太多,就会不知所云,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也不符合汉语句子短小精悍的特点。

基于英汉语序及定语结构的不同,以及各自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在翻译英语定语从句,特别是复杂的长句时,要正确理解原文,确切表达,钻进去,跳出来。大量的翻译实践证明,以下几种译法能较好地处理各种形式的定语从句。

2.定语从句的基本翻译方法定语从句有的结构比较简单,有的结构相当复杂,有的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有的和先行词关系不甚密切,有的定语从句还具有原因、结果、让步、目的、条件、假设等意义。那么,一般情况,常见的英语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关系比较密切的)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由关系代词或者关系副词来引导,放在它所修饰的先行词后面。先行词是指带定语从句的那个词或短语,关系词是指引导定语从句的词。因此,定语从句的翻译就涉及到这两种从句的译法。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比较灵活,可根据其结构和含义采用不同的译法。

2.1逆序合并法在定语从句句式较短的情况下(一般在10词以内),翻译时,不按原文的顺序而把置于后面的定语从句译到前面,合并于主句中译成“……的”结构,使译文结构更为紧凑,语意更为连贯。在英译汉时,如能将定语从句译成前置定语,则尽量避免其他译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限制性定语从句比较短的情况。一些较短的具有描述性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也可采用前置法,但没有限制性定语从句使用得普遍。例如:

Ayoungsterwhohasnoplaymatesofhisagelivingnearbymaybenefit

greatlyfromattendingnurseryschool.(附近没有同龄伙伴和自己玩的儿童,上托儿所可以得到很多的益处。)

2.2顺序分译法这是指按原文的基本线型结构或顺序译成汉语的方法。当定语从句很长,无法插入被修饰的成分的前面,译成“……的”结构时,就按照原语序进行翻译,采用这种方法经常需要进行分译的处理,也即化整为零断句处理。把复杂的长句切分为一个个的短句,然后再分别处理。这样符合汉语的行文方式,但措辞上可能需要作些处理,如:省略关系代(副)词而重复先行词或仅省译关系代(副)词或用相关的代词代替关系代(副)词。增加标点符号是很有效的方法,逗号的使用最为频繁。如:

ItoldthestorytoJohn,whotoldittohisbrother.(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约翰,约翰又告诉了他的弟弟。)

2.3混合转换法即打破原文的定语结构,也可能是原文定语从句的定语功能。译者根据自己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用自己的话译出原文的意思。这种方法尤其在英汉表达差异较大或照定语从句结构翻译容易造成误解的情况下。

一般而言,定语从句的句法作用、逻辑关系和句子意义能从相关的词汇或句法结构中得到很好的反映,不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太大的困难。中国学术期刊网写作中心。然而,也有一些从句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内涵于整个句中,要仔细分析上下文,发现这些从句的真正语法作用。定语从句,尤其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除用来限制或修饰先行词或短语外,有时为主句提供背景知识、细节或补充说明,使句子的意义与表达更完备等。在翻译时,不能采用传统的句型译成“……的”,而要打破常规,采用与原文不同的结构,转换译成不同的状语,表示原因、结果、目的、时间、条件、让步等等。将英语的定语从句译成状语,是出于汉语自身表达的需要。以下面这个例句为例:

Youmustgrasptheconceptof“work”whichisveryimportantinphysics.(你必须掌握“功”的概念,因为它在物理学中很重要。)

此句如果按定语结构译作“你必须掌握物理学中很重要的“功”的概念。”就容易引起歧义:

综上所述,对于定语从句的翻译,我们不能孤立地处理,因为其嵌入主句之中或在主句之后,与主句有着密切而又复杂的联系,译者应仔细阅读,认真思考,真正吃透原文,掌握主从句的关系。如果能见定语从句译成汉语中的前置定语,则是最好的方法。如此法不妥,尤其是碰到复杂的长句时,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有意思地突破原语结构的约束,按照译语的思维习惯,进行语序上的调整,进行必要的重新处理和安排,尤其是对于那些兼具状语功能的定语从句,更应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72-73.

英汉句子在线互译范文3

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翻译技巧;逻辑关系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流形式,翻译的“交际效度”的权重最大,“信度”等其他要素也是重要考量的方面。“交际效度”就是交际功能,即修辞功能等值的权重最大。因此,句法意义、修辞意义、句子的联想意义和语义学方面的意义都得服从修辞的功能意义。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这种拼音文字所特有的词形的变化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汉语是用非语音化的词序手段表达意义,实际上是与形态变化相对立的另外一条路,因此汉语在表示动作和事物关系上几乎全依赖意合。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指“句中的词语的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含义表达”。简言之, 形合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分句的连接;意合则不借助语言形式,只求语义上允许搭配,合乎情理,句子的意思就可以意会出来。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

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英汉翻译就是形合与意合的统一, 这一特点要贯穿英汉翻译实践的始终。这种差别对翻译的影响较大, 译者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分析双语的特点, 发挥译语的优势,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提高语际转换的效率和质量。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给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奈达还对此作了说明:(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

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2) 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3)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象;(4)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5)文体成分虽居其次,但也十分重要。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9~1814)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实际上,翻译是把第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根据上面理论的分析,我们得知英语是形态语言,以“主谓结构”(s-v)为句子主干,其他成分通过各种连带附加关系附着在这条主干上,形成树干和树枝的关系,也称作“多枝共干”型。汉语呈现出意合特点。汉语是逻辑语言,外形上没有主从之分,层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因此汉语句子常被称为“竹节”式结构。从下面的译例中可以发现英汉语在形合、意合方面表现出的差异。(1)The policeman caused Mary to die. (2)The

policeman forced Mary to die.

这两句的结构完全是一样,只有动词的语义不同,而第一句是符合逻辑的,是正确的,第二句不符合逻辑,因而不正确。必须对结构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功能。

从上面的例子,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的内在意义。

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归宿语言中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例如: “The boy ha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ff

to school.”“男孩吃过早餐上学去了。”

原句主干为“The boy had…and went off…”;“and”将两个动词“had”和“went off”连接起来并表明它们的先后顺序。译成汉语后句子没有了主干,两个动词“吃过早餐”和“上学去了”一脉相承,整个意思像一条线,直铺到底,读来顺畅自然。如果完全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翻译成汉语则是“男孩吃过他的早餐,然后上学去了。”译文则不符合汉语习惯,太过西洋化。

You can’t comprehend it, if I explain it, that is “to play the

harp to a bull”. 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虽然英语中“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也有“对牛弹琴”之义,但它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达不到原语的修辞功能。

除此以外, 意译法指的是我们把改换法(省略、借用等)、变通法(意译、意译加直译、全不译等)都归为意译。因为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共同的,过细区分,实用性不大,没有必要。

形式总是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是由修辞功能、修辞技巧、句型结构等构成的。其中决定因素是修辞功能,因为修辞功能决定修辞技巧、句型和句子结构,甚至许多语法现象也只能从修辞功能上才能得到解释。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把概念段的语义、语法和修辞紧密结合,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突出修辞功能的重要性,功能靠形式体现,靠结构体现。功能等值的翻译首先必须突出考虑概念段内的语言语境,然后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研究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因为修辞功能受词义、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用意义的支配。句子里每个词的义值由本句的上下文所决定。

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理论,是指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体系。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而“功能就是意义”。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通过以上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汉句子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英语句子多靠形合,汉语句子多靠意合。英语句子之所以形成树形结构,是因为有多种连接词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汉语句子多短小精悍,灵活流畅,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若把此理论单纯认为“英译汉只要把形合变为意合,汉译英就是把意合变为形合”的做法是不全面的。实际上,英汉互译是形合与意合的统一。翻译是以交际一方的意图为另一方所认识和理解,关联理论下的翻译的“交际效度”的权重最大,其次是“信度”等其他要素。关联与推理(inference)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出话语理解过程主要是个推理过程,其中关联判断(judgment of relevance)对于推理结论的形式起着重要作用。功能翻译理论则更加明确地提出并论证:语言是个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因果主题链。阐明怎样抓住这条链,进行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

参考文献:

英汉句子在线互译范文4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性;英汉互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54-02

一、引言

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语言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语言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它包括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而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肯定会对翻译过程和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翻译是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也是思维共享与思维交换的过程。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差异。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和语言活动在亲密接触中,一定有很多相同的,这是一种共同的文化。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形成不同类型文化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中英文表达上对同一件事,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

1.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经常引用涵义概括、指称等笼统的抽象名词以表述复杂的理性概念。但是汉语则习惯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用以表达虚的概念。因此,汉语很难表达英语语言中的抽象名词,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巨大困难。英语国家擅长抽象思维,而汉民族擅长实像思维。具体到语言上,在说明问题上中国人会运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们产生联想,以达到某种教育意义。汉语中的例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英语国家习惯于逻辑思维,喜欢用意义明确的具体的词来表达。举个例子来对比这两种思维和受其影响下的表达方式。汉语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来表达”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更努力”的意思,英语中“百尺竿头”也表达同样的意思,但用的是意义明确的具体的词,远没有汉语表达得形象生动。我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实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实像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英语语言中的大量抽象名词往往很难找到相应的汉语表达方式,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巨大困难。如以下例子:

So we drove along between the green of the park and the stony lifeless elegance of hotels and apartment buildings...

车子朝前行驶着,路两旁一边是青翠的公园,一边是死板乏味的豪华旅馆和公寓大楼……(祝吉芳英汉翻译方法与试笔53页)

由于green,elegance都是抽象名词,在翻译时就需要找到其对应的汉语翻译词语。

2.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通过对英语文章和汉语文章的比较不难看到,中国人习惯从侧面说明、阐述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主要信息。所以汉语表达方式一般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兜圈子”、“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这可能与中国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为人谦虚,喜欢含蓄这一民族特性有关。英语文章通常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习惯首先把要点表达出来,然后再把各种修饰语和其他次要成分一一补充进来。这种情况在英语里具体表现为句式结构多主从句,主句从句相互交e,主句中有从句,从句中可能还有主句,从句套从句,盘根错节,非常复杂。正是由于中西思维的这种差异,在翻译时会产生以下现象:

It spread its wings anew and soared upward, at first carefully and tentatively,soon with greater boldness and assurance,until at last with a wild scream of joy it swung itself high up in the air and made a great circle.

译文:它重新张开双翅飞向高空。起初,它谨慎而尝试地飞翔着,但很快胆子就大了,更有把握了。终于,随着一声欣喜若狂的尖叫声飞向高空绕了一个大圈。(祝吉芳英汉翻译方法与试笔50页)

其实,It spread its wings anew and soared upward是主句,其他都是修饰成分。仔细分析,就不会错译。

西方人性格外露,因此英语经常表态在前,叙事在后;观点在前,事实在后。而中国人往往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主张或情感,相对应的是汉语句子的信息重心经常放在句末,所以汉语的表达方式就和英语常常相反。因此,翻译时需要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来翻译。再看下面这句:

Translation is first a science,which entails the knowledge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facts and the language that describe them―here,what is wrong,mistakes of truth,can be identified.

从这句英语可以看出,英语句子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句子长、结构复杂且有层次感。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喜欢短句子,简单的句子。把握中英语言的差异,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句型转换环节。这个版本很好的处理了这个转换。

3.个体分析性思维与整体综合性思维。在语言上,汉语就表现为经常不强调主体。而美国电影里面,经常出现的是个人英雄形象。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折射到语言表现方式上则常常以主体为论述中心。

我的法Z看报很吃力。

I can’t read newspaper in French without much difficulty.(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青岛出版社2004年5月208页)

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We have won great victories in all fields of our work.

把上面的汉语和英语句子稍作分析,就不难看出,英语句子往往突出自我,而汉语则不太强调主体。在翻译时需要把汉英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出来。

I can’t read newspaper in French without much difficulty.(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青岛出版社2004年5月208页)

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We have won great victories in all fields of our work.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则不太强调主体,英语句子往往突出自我。在翻译时需要把汉英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出来。

中西方因思维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便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正确性。比如:汉语“红茶”,不能翻译为“red tea”;正确的英语为“black tea”;英语的“black coffee”,也不能翻译为”黑咖啡“;正确的汉语为“浓咖啡”;汉语“黑眼睛”,不能翻译为“black eye”;正确的英语为“dark eyes”。请看句子:

A large number of American radio stations operate in the red.(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273页)

英语in the red指“亏损出现赤字”,in the black意为“盈利”。因此这句话正确的翻译为“大量的美国无线电台在惨淡经营”。在西方国家的股市动态显示上,上涨用绿色表示,而下跌用红色表示,这与中国的股市动态显示恰恰相反。中国股市用红色表示上涨,而用绿色表示下跌。因为中国人偏爱红色,而西方人偏爱绿色。红色在汉语中象征吉祥。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男运动员出场时,上衣就是红色的西装。而在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穿的运动服的基本色也是红色。而无论是开幕式和比赛中,这种红色都表达了中国人希望奥运会成功顺利举办之意。但是,在翻译“红白喜事”时,却不能翻译成“red and white happiness”,只能意译为“weddings and funerals”,否则英美人会不知所云。

另外,在逻辑思维上,中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英语句子经常出现双重否定的句子结构,从思维方式上看,它是一种逆向思维。三.结语

尽管汉英的思维方式有如此多的差异,而且其对翻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只要译者正确地理解了原文,就可以用符合汉语或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把原文作者的思想内涵全部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重视中西思维在翻译中的差异,为使翻译更为理想的基础上对原文作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出版社,2004.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一章第二节)[M].1997.

[3]傅敬民,张顺梅,等.英汉翻译辨析[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马冬编.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章第四节、第六章第十一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Modes Embodied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XU Dan-xia

(Ningbo Polytechnic,Ningbo,Zhejiang 315800,China)

英汉句子在线互译范文5

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请一个翻译在身边的,一般来说我们的选择是找一款合适的辞典软件。不过大多数的辞典软件是面向单词的,功能上比较简单。尤其是当我们需要起草外文文档,或是需要直接与国际友人通过IM软件沟通时,传统的辞典软件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而Dr.eye的译典通8.0专业版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较大的帮助。译典通8.0专业版在传统的辞典软件上开发出许多新功能,可以更有效的帮助用户解决遇到的语言障碍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辞典软件,译典通8.0可以提供全文翻译、及时消息全文翻译、网页翻译、即时写作等高级功能。而传统的辞典功能译典通8.0同样具备,此外像是即时语音、即时翻译等功能,译典通8.0也同样具备。另外,译典通8.0的词库还可以在线升级,随时完善词库。

在这些功能中,即时消息全文翻译是一项比较有趣的功能,用户可以在即时消息软件输入界面中直接输入中文、英文、日文,然后使用译典通8.0进行即时翻译。换句话说,有了译典通8.0你可以直接通过各种即时消息软件与非中文用户进行沟通,不再需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询后,再考虑如何构成句式,现在你要做的只是输入中文,然后用译典通8.0进行翻译后发送。从实际翻译效果来看,译典通8.0的翻译准确度相当不错,只是在语言的润色方面不够完善,翻译的语句比较生硬,这就要求用户多少懂点英语或日语,可以对句子进行简单的润色。网页翻译、全文翻译功能与即时消息整句翻译的效果比较接近,大部分内容翻译的比较理想。通过译典通8.0翻译的网页可以比较顺畅的浏览下来。至于全文翻译方面,如果只是用来看外文文档,那么翻译的效果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了;如果需要用作书面翻译,那么通过译典通8.0翻译后的文章仍需要用户做进一步修订和润色,这方面可以说是必须的,无法避免的。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来看,译典通8.0能够做到比较准确的整句翻译已经很难得了,至少这一功能可以有效的节省我们的时间。

传统辞典方面,译典通8.0专业版提供英汉汉英辞典、日汉汉日辞典、汉语辞典、专业辞典、英语学习参考以及在线大众字库,可以说是相当全面。除此之外,译典通8.0还提供了知讯书籍库,其中包括国际长途区号、世界著名书籍、化学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涵盖面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当作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使用。如果这些仍旧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你可以选择“在线辞典”功能,通过访问在线资源,相信你会轻松的找到想要的信息。

英汉句子在线互译范文6

【关键词】四级段落翻译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 局限 策略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所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所必须达到的目标,而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则是针对一些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的要求。这三个要求均包含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300个英语单词/小时,汉英译速为250个汉字/小时。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高要求是“英语国家报刊上的文章,英汉译速为350个英语单词/小时,汉英译速为300个汉字/小时”。更高要求是“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以及能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英汉译速为400个英语单词/小时,汉英译速为350个汉字/小时”。

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翻译能力作为构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重点。

二、四级段落翻译

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均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翻译部分由原来的5个汉译英句子调整为汉译英段落翻译,分值由原来的5分增加到了15分,考查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长度为140―160个汉字。

原来的汉译英句子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词汇、固定搭配和句型等语法点的掌握,现在的段落翻译则更多地考察学生的翻译技巧和对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等知识的积累。

自2013年12月四级改革以来,近几次段落翻译所考察的内容如下:考试年份 考试内容

2013.12 中餐 中国的信息

技术 中国的茶文

化 中国结

2014.06 农村义务

教育 中国的核能

发展 阅读的重要

2014.12 中国年轻

人旅游 中国的大熊

猫 中国的互联

网 中国人的

消费观

从四级翻译题型改革以及近几次译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翻译教学,特别是围绕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等题材的系统的翻译实践教学,是今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局限

(一)教材局限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四级考试新题型的发展趋势,我们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应该强化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训练材料应更多地围绕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以满足学生日后应付考试以及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要,然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却无法满足这种实际需要。笔者所在高校针对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笔者做过统计,在1―4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中,每册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有A、B两篇课文,内容涉及科普、人物、社交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课后习题也多以复习课文为主,6个汉译英句子多数出自课文或者由课文改写。由于教科书中缺乏有关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等题材的内容,教师想要带领学生做相关的翻译练习,只能另辟蹊径。

(二)教学局限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知识点讲解和阅读理解为课程重点,具体表现为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完成课后习题,对于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句型等语法点进行掌握和巩固。为了理解课文的需要,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句子或者段落的英译汉翻译,而只有在讲解和练习语法点的时候,才会要求学生以造句的方式进行汉译英练习,很少涉及段落的汉译英训练。而且教师本身在翻译方面的理论基础也不一定扎实,指导学生翻译实践也缺乏规范性。

四、应对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突破以往的“从阅读中学习”和“为阅读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知识点讲解和阅读理解基础上,开展跨文化翻译实践,逐步实现“学为所用”“为交际而学语言”。

(二)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

应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教师可配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还是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为例,第三册中Unit 4的A课文描述的是美国的五大文化特征,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事物,然后在课堂上做专题任务。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加强个人的翻译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技能,同时,对于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本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鼓励学生课外拓展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指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一些反映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英文报刊和资料,如《中国日报(英文版)》和《21世纪报》等。学生在以英文为媒介加深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关的词汇,为日后的考试及其他实际需要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无论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规定的,还是四级考试题型调整所折射的,能够体现学习者实际水平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今后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广大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顺应这种变化趋势,在自己的课堂上适时做出调整,带领学生更好地适应四级考试的要求,也为学生在日后面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