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的治理范例6篇

雾霾天气的治理

雾霾天气的治理范文1

关键词:雾霾天气;PM2.5;大气;机动车;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一、雾霾天气概述

雾在气象学上定义: 是一种由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雾滴的平均直径约为10~20μm,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根据能见度雾分为三个等级:雾,能见度0.5km~1.0km;浓雾,能见度0.05km~0.5km;强浓雾,能见度小于0.05km。

霾在气象学上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空气的水平能见度 <10 km 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其平均直径约为1~2μm,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近年来,每到秋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经常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造成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频发、视程障碍,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健康。PM2.5 成了公众广泛议论的词语,PM2.5 是气象部门用以监测空气质量的指标,指大气中直径≤2.5μm 的颗粒物,它是大气环境中普遍存在又无恒定化学组分的聚集体,可以使一些气体污染物转化成有害的颗粒物或使某些污染物的毒性增强,并散射太阳光,致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雾霾这一灾害天气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一)雾霾天气的成因

1、大气在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增多

近些年,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用地紧张,于是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建筑密度越来越大,使风在经过城市时由于建筑物的阻挡和摩擦导致风力减弱,水平风向上的静风现象增加,不利于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导致大气中污染物聚集,形成雾霾。

2、大气在垂直方向上逆温现象增多

逆温层就像是覆盖在城市上方的锅盖,高空气温高于低空气温的逆温现象将限制低空空气的垂直运动,同样阻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而滞留在近地面,形成雾霾。

3、大气污染物及悬浮颗粒物增加

这是形成雾霾污染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原因。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私家车数量增多,工业不断发展,这些都导致人类向大气排放的悬浮颗粒物及大气污染物增加。我们通常所说的 PM2.5指的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μm 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只有人发丝粗细的1/20。PM2.5只是大气成分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大气能见度。PM2.5中的可溶粒子都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它们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吸收,就会形成雾霾天气。

(二)雾霾天气的危害

1、影响人体健康

由以上对雾霾成分的分析我们知道,PM2.5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它会进入人的呼吸道和肺部,生活在雾霾中会使人出现咳嗽、困乏、恶心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这种污染得不到控制,长期下去甚至会诱发肺癌。另外,雾霾还会减弱地表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加速传染。除此之外,雾霾还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灰蒙蒙的天气会导致人的情绪低沉,易怒,而雾霾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也会让人产生焦虑和恐惧的不良情绪。

2、形成酸雨的几率增加

酸雨从来都是人们所惧怕的,而它与雾霾也脱不了干系,因此我们更需要控制的是可能导致酸雨的雾霾天气。雾霾污染的本质实际上是有害悬浮颗粒物的污染,这种颗粒主要来源是工业燃烧废弃和汽车尾气。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污染物毒性更强。

3、引发交通事故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空气质量和大气能见度,市民出行不便,行车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开车时,视野受雾霾影响直接导致交通拥挤,引发交通事故。

三、雾霾天气的治理措施

(一)全面提高监测和监管能力

1、建立覆盖全国的PM2.5监测网

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着力加强专项监测能力建设( 含 VOCs、NH3、重金属、臭氧);推进区域代表性监测网络建设和农村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进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应用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数据质控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在线PM2.5监测与膜采样对比工作;加强对大气颗粒物组分与粒度分析的能力建设,完善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完善重大环境科研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PM2.5分析测试中心 。

2、重点行业PM2.5排放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环保监测部门PM2.5排放监测能力建设;推动PM2.5重点控制区域内重点行业企业的PM2.5排放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程,着重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及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的执法能力,逐步健全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立跨区域的联合执法机制,联合查处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和污染纠纷。

3、加强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和预报预测能力建设

提高PM2.5及相关污染物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建立PM2.5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环境风险管理方案和环境应急监测管理制度;发展PM2.5污染及灰霾污染的预报预警系统,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强PM2.5污染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加强环境信息共享与应用能力。

(二)加强雾霾重点污染源的控制

1、民用生物质燃烧

禁止农作物秸秆、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木材、锯末等生物质的露天焚烧;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制肥、秸秆制气等综合利用;建立并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采用遥感技术等辅助手段,完善跨部门的执法巡查制度,加强生物质露天燃烧的监管;稳步实施以沼气、太阳能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研发和推广生物质能清洁利用技术,防治生物质燃烧的含碳颗粒物排放。

2、钢铁及炼焦

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形成与资源和能源供应、

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需、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 “零排放”,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环保设施的建设。

3、机动车

控制机动车的污染与防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移动源的排放,包括交通以公交优先为主,鼓励居民步行、自行车出行,鼓励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调控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和控制车辆出行量;使用清洁的油品等。

(三)科学布设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区重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避免这些企业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同时在重点区域实行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禁止新建、扩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电厂、钢铁厂和水泥厂,推进电力行业、钢铁、石化等行业的二氧化硫减排治理,加强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治理。要充分考虑大气扩散条件,预留一定的大气排污通道,预留一部分绿化带作为空气系统循环,从而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四)完善大气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当前,要把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进一步落实 《环境影响评价法》、 《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 《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从源头控制污染,促进能源的节约使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五)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标准

1997年,美国联保局首次制定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欧盟颁布新的空气质量指令( 2008/50/EC) 进一步严格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 VOCS,O3,NOX以及颗粒物排放,为 PM2.5达标创造条件。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于2012 年2月29日,将于2016 年全面实施。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增设了 PM2.5 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 8h浓度限值,收紧PM10 和二氧化氮浓度限值,调整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并提高了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

参考文献

雾霾天气的治理范文2

关键词:雾霾;形成原因;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8月31日

一、雾霾现状

近几年來,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受到雾霾的影响,尤其是以京津冀地区最为严重。人们的健康受到雾霾的严重危害,PM2.5等颗粒物进入人的呼吸道使人们得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成倍增加,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危害更大。同时,雾霾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单双号限行使许多市民出行困难,天津机场也因为雾霾天气而导致航班延误,高速因雾霾禁止通行也时常发生。这些由于雾霾天气带来的恶劣影响充分表明天津市治理大气污染的迫切性。

十八大以来,我国树立了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我国在既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当前的雾霾天气,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治理雾霾。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广大学者对雾霾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史军等(2010)通过对499个站点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地分析了华东地区雾霾天气变化的特征以及雾霾的形成原因。赵桂香(2011)则从大气环流形式、气象等要素对持续频繁发生的雾霾天气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比较分析,进而探讨雾霾的形成原因。潘本锋等(2013)分析了雾霾天气在我国大中城市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吴萍、余文周(2014)重点从气象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雾霾天气产生以及雾霾治理的对策。刘晓红等(2014)从化石能源的燃烧,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区域污染的扩散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雾霾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在应对雾霾中存在的监管问题。

1962年,GeorgeA.Jutze和CharlesW.Gruber在《EstablishmentofanIntercommunityAirPollutionControlProgram》中提出了,大气污染的扩散不仅涉及一个特定区域的环境、经济和人体健康,还涉及其他区域的利益,因此各区域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共同治理大气污染。1972年,StephenWiel在《EvaluatingLocalAirPollutionControlAdministrationEffectiveness》中提出了从大气环境现状、政府采取的措施、政府改进的方向三个方面相统一,提出了对政府实施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进行评估的评估流程。

以上列举的中外学者对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主要从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因素对雾霾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应对雾霾的防治措施应该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统筹区域协调治理。

三、天津市雾霾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天津市主要是以滨海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等平原组成的地形,而影响气候的高大山脉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西部。由于近年来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弱、风速较小,加之华北平原西部山脉的阻挡,使西北寒冷空气难以到达天津市。冬季无风,最终导致雾霾频繁发生并长时间的聚集难以消散,有时连续几周甚至更长时间。

(二)人为因素。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这些污染物恰恰是导致雾霾产生的主要污染来源,而天津市每年的煤炭消耗总量大,污染物的排放较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频繁发生。由于过度集中的人口导致资源消耗巨大,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垃圾增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加大,超过了大气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雾霾的产生。同时,由于人口的过度集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了雾霾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天津市作为国际化的大城市,人口集中而且外来人口众多。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居民对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知之甚少,甚至个别居民环保意识极差,环保参与度低,并经常做出破坏环境的举动。通过一项对天津市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天津市居民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甚了解。

四、针对雾霾治理的合理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长不能再一味地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应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保护。统筹结合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贡献率,使我国由依靠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改革、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雾霾,就需要逐渐地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对于那些污染较重、能效较低的小企业要实行关闭或停业整顿等政策,鼓励企业利用清洁能源、改进环保设备和自主创新,从而最终统筹协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雾霾的治理。

2、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法律法规是加强环保法制建设的根本。现有大气治理法律法规的出台都存在自身的不足,实际实施的效果也不甚理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部分雾霾治理的法律法规难以发挥实际的效用。环保法规的制定应该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考虑各个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差异,根据雾霾治理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平衡各方利益的合理化法律法规,从而使雾霾治理有法可依。

此外,雾霾治理的法制建设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战略管理的高度衡量目标、时间和效果,将责任考核制度作为管理手段。以此来加强环保法制建设,使治理雾霾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根据考核的目标充分发挥行政手段,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雾霾的治理取得成效。

3、加强区域内的合作。由于雾霾的污染不是某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全国大多数城市所面临的通病。雾霾污染会大面积地向周围传播,所以雾霾污染在我国很多区域呈现集聚效应,因此某个城市的雾霾污染会传播给附近的城市。所以,要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为治理好雾霾而共同奋斗。

雾霾的区域协同治理主要以周围的城市群为单位,协商相关的雾霾治理措施,跨区域成立联合治理雾霾的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统一协调各个区域的行动,统筹各区域的雾霾治理工作并制定突发性雾霾的应急预案,联络各区域的行政机关共同及时地应对雾霾污染。雾霾治理的资金由雾霾治理办公室在各大区域内统筹分配,从而使雾霾治理的资金用到实处,不受各区域行政部门的干预。

(二)公众层面

1、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要从小对孩子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目前,许多公众缺乏环保意识因为从小未曾接受过相关的环保教育,在思维观念中未树立起环保的意識。所以,在加强当代人环保意识的同时,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还要利用课外读物去培养下一代人的环保意识,倡导孩子积极参加各种儿童环保公益活动。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要做到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应该以身作则成为环境保护的斗士。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破坏环境的事情,同时看到身边的其他人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要给予及时的制止。增强自身的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参与到雾霾的治理工作当中。

2、树立公众的低碳意识。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两大源头:一是农业废弃物焚烧。我国每年大约有6.4亿吨的秸秆被焚烧;二是城乡生活垃圾随意焚烧。城市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会运到农村随意弃置或就地焚烧。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必须要让低碳生活的意识深入人心,使公众自觉做好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进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要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目标,需要公众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低碳环保,倡导低碳生活。而广大民众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则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对雾霾的治理。如,倡导公众低碳出行,鼓励公众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无形中为雾霾的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加大对汽车数量的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拥有汽车的数量也在大幅度上升,而造成雾霾等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中的大气污染更为严重。所以,有效地加大对汽车数量的控制对雾霾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下治理雾霾采取的有效措施。

此外,在加大对汽车数量控制的同时,还要倡导低碳出行、绿色出行,能乘坐公共交通就不要开私家车。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要给予一定补助,同时增加充电桩的数量,为新能源汽车的出行提供便利,积极鼓励广大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要严格控制区域内汽车的增长数量,继续完善摇号购车政策,根据雾霾天气污染程度继续实行限号政策,合理控制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数量。

作者:王帅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红,隗斌贤.雾霾成因、监管博弈及其机制创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3. 

[2]史军,崔林丽,贺千山.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5. 

[3]赵桂香,杜莉,卫丽萍.一次持续性区域雾霾天气的综合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1.28.5. 

[4]王旭光.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8. 

雾霾天气的治理范文3

关键词:雾重天气 成因 治理措施。

最近一两年,雾霾天气不断出现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严峻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大家重点关注和热烈谈论的问题。雾霾笼罩着整个蓝天,雾霾天气的治理应将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1雾霾天气成因。

1.1气象原因。

有关的气象环境进·步促进雾霾天气的出现,依照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定分析指出,秋冬季节是雾霾天气出现的主要季节,秋冬季的气象条件是造成最近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九月份开始,出现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冷空气较少,并强度不大,地面风速较小,有助于水汽在大气地层积累,给雾霾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环境条件。同时,青藏高原南边暖湿空气强度较强,从而导致了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活跃,这股暖湿气流顺着西南方向将丰富的水汽运送到我国中东地区,从而引起了这些地方空气湿度大,另外也促进了地层逆温的产生,给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众多城市的搞建筑物不断涌现,引起了风流在经过市区时被强有力地阻碍下来并出现了摩擦从而降低了风力,往往产生微风或者静风,从而不能促进悬浮颗粒的分解和消失,最后只能长期积累在城市中或者郊区附近。

1.2人为原因。

有关气象和环保专家支持,雾霾天气除了由气象因素导致的,化学工厂、汽车尾气增多、农作物燃烧和烧煤等人为行为引起了大气中颗粒物含量加大,这是雾霾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当前,许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已经濒临界限,对气象条件1一分敏锐,空气在较好的气象环境下能达到标准,但是只要出现了不利的气象环境,窄气质量和能见度会靛刻下降。另外,有些城市还存在地理位置处于不力位置,除了自身城市所产qi的废气,还有一些周边地区的废气顺着‘t流进入,导致了该城市的空'e质量更加严蠹。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均消费水平的提丁f,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着汽车给我仃】带来的便利,却不知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气体和悬浮颗粒的产生,从而大大降低了能见度。

2雾霾天气的治理措施。

虽然在当前我国治理雾霾天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雾霾天气的质量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大力整治,努力实现空气质量长期达标的目标。如何有效治理雾霾天气,这就需要我们要始终贯穿邓小平同志提到的“三个有利于”原则来开展治理工作。就是说雾霾治理措施要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提升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在治理雾霾天气时要根据自己城市的实际,认真贯彻环保部门要求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整治雾霾天气需要从如下方面开展。

2.1注重研究。制定达标规划。

不仅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空气质量信息公布透明力度,更要集中力量尽早开展研究活动,找出规律,确定排放清单和控制措施。根据城市空气质量政治方式和阶段目标以及相关的治理项目技术,鼓励开展全面、科学、深入地研究,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要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最低限制的标准,加强整治,责任落实到人,采取一票否认制。

2.2积极防护。

加大对交通运输重要场所的监管,主要包含了道路和机场的安全监管。按照有关制度要求,只要是雾天的能见度低于50 m的情况下立即要求封闭道路或飞机跑道,虽然会引起车辆和航班的拥堵,但是却能够有效减少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从而有效降低了安全隐患。另外,汽车司机也要有力配合,平时多学习雾霾天气处理方法,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出行。

2.3全面总动员。

治理雾霾天气的重要措施就是政府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建设方针,提高环境准入的门槛,严把新项目建设许可关,将环境影响纳入到企业产业发展评价体系中。

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逐渐淘汰高污染产业。加大推行清洁能源力度,重点整治煤炭排量。制定并执行更加严格的石化、钢铁、火电等重点产业大气污染排放限定值,保证:氧化硫、颧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总量下降。重点实行多污染物协同限制,避免第二次污染的Ⅲ现。另外,机动车辆排除的大量尾气也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政府部门要重视机动车辆的污染防治力度,实行奖励和制约两手抓政策,推动汽车使用的燃油质量和机动车排放标准开展速度相一致,提高汽车燃油清洁能力。另外政府要加大对机动车环保监管力度,完善车辆环保验收机构的监督机制,全方位控制汽车排气总量。

另外,治理雾霾天气仅仅依赖政府的治理是不科学的,必须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才能有效提高治理雾霾天气的效率,扩大范围。总所周知,机动车辆的尾气增多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频繁的加油门和踩刹车极易导致更多的PM2.5排出,因此机动车辆司机在行驶过程最好保持三四十公里以内的匀速形式,不仅能实现省油,而且也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另外,汽车和冰箱等物喷涂的油漆,室内装修中所采用的黏合物品,都会出现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会不断推动大气反映更加强烈,加大大气氧化性,从而增强更多的二次颗粒,所以,社会公众可以尽量减少私家车辆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杜绝过度装修等行为为减少PM2.5做出自己的贡献。

2.4建立雾霾抬起预报系统。

逐步建立各大城市城区雾霾天气预报系统,逐渐加强风险信息判定和预警作用,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保障,完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监测系统。

注重加强对雾霾天气防治预警应急预案、建立城市四区应急机制,出现雾霾天气时有效启动应急系统,开展限制重点污染企业排放量、建筑工地立刻停止施工、机动车辆限制出行等方法,加强对防护措施建议的宣传。

随着各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源矛盾越来越大,多样,要根本解决雾霾天气,最重要的是认真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合理解决人力资源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和谐发展,让大家都达成绿色生产生活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成天蓝、地绿、水净的荚丽城市,才能一步步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雾霾天气的治理范文4

关键词雾霾污染专项立法政府问责

作者简介:米姿洁,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11

雾霾天气是人类活动与特定气候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大气污染。2013年1月,我国发生了四次雾霾天气,笼罩了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在北京,这一个月只有5天不是雾霾天。自此,雾霾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雾霾”也被评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PM2.5颗粒,能够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并引发一些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雾霾对幼儿、儿童发育的影响更为严重。雾霾天气,太阳光照不足,导致儿童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大减少钙的吸收,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在心理健康方面,雾霾所形成的灰暗天气会影响人体松果体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趋于抑郁、消沉。

对于大气雾霾污染形成的原因,至今还尚无权威定论。根据材料查阅,可以得知雾霾不仅组成成分比较复杂,而且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既包括工业污染排放、生活垃圾焚烧、汽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等人为原因,也包括一定的自然客观原因,比如雾霾多发生在冬天以及特定气候条件下。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雾霾中的PM2.5颗粒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该项研究的具体数据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膠(气溶胶即对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粒的统称)分别贡献了PM2.5颗粒的15%、18%、12%、4%、25%和26%,其中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均为化石燃料燃烧行为。综上,可以看出,雾霾天气成因复杂,构建有效的法律应对机制对其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雾霾治理的相关法律制度

对于大气污染,我国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依据,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主要规范以及各省、市的地方法规相配合的法律体系。

首先,《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问题防治的基准。随着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环境保护法》在2014年的修订稿中有针对性的规定了雾霾治理的具体措施,比如建立重点区域防治协调机制,尤其是跨行政区域;出台一些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法规等。

其次,我国在2015年由全国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有八章,对污染治理、监督管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等内容作了规定。由于机动车尾气、燃煤废气等大气污染全部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因此雾霾污染也在该法的规定、治理范围之内。

最后,为了有效治理雾霾污染,很多地方政府也积极进行区域立法,根据辖区特点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和细化做出努力。比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以及《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

此外,我国国务院在2013年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新形势下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总计划。该计划的具体目标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等区域的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该计划具有明显的“蓝图”色彩,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而不是设定了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

二、我国雾霾治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雾霾治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的改变,法律和社会的匹配性也会发生变化。如今,我国虽然有着较为完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但近年来持续的雾霾污染仍反映出我国在某些治理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

首先,我国在大气污染方面的立法理念落后,法律法规的制定偏向于经济发展。尽管法律法规中多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互相协调、统筹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绝大多数的工厂和企业都是优先考虑经济利益,然后“迫不得已”地考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防治模式无疑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投入,也是大气污染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其次,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很多法律条文较为空洞,难以作为污染防治的准则。以赔偿为例。大气污染的污染主体是企业和工厂,但危害的受体却是广大群众,并且污染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关于污染主体向社会公众赔偿的规定,我国法律制度还有着较大漏洞。

再次,《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虽然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规定,但并未明确规定其概念及内容,导致政府或环境主管部门在执法监督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从另一方面讲,正是由于缺少法律约束,政府或环境主管部门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滥用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或环境主管部门既可能为了经济利益放任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也可能通过执法权利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

最后,法律法规中对环境问题出现后各主体的责任划分不明。尽管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提高了环境问题中的处罚标准,但由于处罚幅度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律的严厉程度很难得到保障。

三、雾霾治理的法律制度对策

第一,我国应当转变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观念。如第二节所述,我国法律法规中多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互相协调、统筹发展。这种理念在现实操作中往往效果不佳,更多的企业和政府重经济、轻环保,导致环境治理问题愈来愈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只顾及了效率的实现,而未兼顾公平价值的实现。因此,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应当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环境中心主义,衡量标准以环境利益优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模式。

第二,我国应当完善雾霾污染专项立法。尽管新修订的环保法为雾霾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基础和依据,但环境治理和保护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专项而细致的法律规定为其保驾护航。因此,我们需要抓紧制定一些法律空白方面的法规,比如《空气质量法》、《工业废气排放法》等。在专项法律制定过程中,应当着重加强联防联控。联防联控是以环保主管部门为主导,其他公安、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商行政管理等主管部门为辅助的联合执法。尽管《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有所提及,但缺少详细的规定如各职能单位间怎么协作。国家应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详细规定工作程序,建立协调机构统一指挥监管重点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此外,国家应建立雾霾监测预警机制。如今,各层级法律对政府的预警机制均有所规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当借助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并公开信息,保证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并做好防范工作,降低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危害。

第三,应当落实政府问责制度。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够把握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权衡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不力的政府进行问责,强化对政府负责人的追责机制。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公务员法》等相关规定,依法对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置大气污染事故等做出相应的处分。在问责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问责的范围,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问责,一旦政府出现环保违法行为,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政府负责人不能擅自决策而不考虑生态环境;问责还必须具有规范的程序,扩大问责主体包括公民、企业、环保组织或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另外,在对政府及其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中,可以将环保绩效作为一项指标,将对大气治理任务的完成情况、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等情况纳入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应当强化企业环保意识和责任。企业的超标排放是雾霾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实行源头控制是解决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往企业污染受到的处罚往往较轻,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则取消了大气污染事故中的罚款上限,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环保问题违法成本。其实,我国当前雾霾问题严峻,对于企业偷排、乱排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仍需提高。对企业排污可能构成环境犯罪的,可考虑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刑事处罚。

第五,应当注重社会公众的环保自律宣传。雾霾天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工业生产,农村秸秆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也对雾霾的生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社会公民既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但同时又是雾霾天气的创造者。只有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防治雾霾天气,例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禁止露天燃烧、倡导减少烟花爆竹燃放等,从而推动民众对环境保护和雾霾防治理念的理解,进而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还可以建设雾霾污染信息公开机制,将大气污染数据告知每一位民众,从而引起社会对雾霾问题的重视;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案件的处理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通过法律程序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论文篇幅问题,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四、总结

雾霾天气的治理范文5

关键词:雾霾;影响;对策;徐州

项目基金:江苏环保厅环保科研课题(编号:2012089);徐州市科技情报项目(编号:XKQW018);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5043);通讯作者:李惠娟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5日

一、研究背景

2013年1月发生的雾霾污染事件覆盖了我国整个华北及华东大部分地区,影响8.5亿人,严重污染暴露人口2.5亿,其持续时间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污染程度之高、危害人群之多在全球均属罕见。2013年12月,雾霾污染在中东部地区再次大面积爆发,几十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级别,导致许多地方交通严重堵塞、飞机延误、学校放假,医院就诊人群大量增加。从2013年12月到2014年3月,徐州市大部分时间都被笼罩在雾霾之中,空气质量常为重度污染与中度污染,轻度污染与良好的空气质量较为少见。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雾霾治理,于2013年6月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徐州市作为国家环保部重点监测城市,被要求实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014年,大气污染及防治成为各地“两会”讨论的焦点。在31个省份中,除、宁夏之外,29个省份的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大气污染治理,其中,15个省市区提及治“霾”,全面治霾开启。2015年,大气污染仍是“两会”的焦点。

二、雾霾的危害

由于雾霾可以由气流长距离输送而在异地显现,所以雾霾污染属于跨界污染。目前,国内对跨界污染合作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污染方面,对空气污染方面涉及较少。偏煤的能源结构、异常的静稳天气等原因是我国大范围雾霾的主要原因,对治理雾霾污染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要有充分的科学判断。当居民持续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中时,急性健康损害风险及健康经济损失极大(谢元博等,2014)。但是,我国在雾霾污染法律治理中存在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完善、执法模式条块分割、配套制度欠缺的问题,需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联防联控区域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侵权损害保障体系,力求建立治理灰霾污染的长效防控体系。

雾霾污染的不良影响: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速度比想象得快(Giddens,2009)。雾霾污染产生主要是人为原因,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化石燃料燃烧和建设活动等。雾霾造成的空气污染会引发一些社会、经济、气候事件,如公共健康、交通拥堵、设备故障等。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病、过敏性鼻炎、哮喘等,也可导致心血管疾病,使运动能力减弱,还会对大脑产生损害而造成认知障碍,尤其是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与身心发育也会造成极大影响。对动、植物的生长也有不良影响。

三、研究方法

针对徐州雾霾污染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形式。通过制定科学的调查问卷,在徐州市的各个地区对居民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目前徐州居民对雾霾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雾霾的影响、雾霾的防范和治理以及居民对行政部门的建议。通过获得的调查数据,分析徐州居民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相应的雾霾治理的措施和建议。

四、雾霾污染对徐州居民影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成员利用周末时间在市区及农村发放调查问卷,总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7份,问卷可信度较高。

(一)居民对雾霾的关注度。首先,随着雾霾天气的逐渐恶化,徐州居民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一直关注、经常关注、偶尔关注的总人数占到一半以上,各占29.05%、23.46%、39.11%;很少和从不则只占7.26%、1.12%。其次,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居民多通过网络关注天气变化。

(二)居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于雾霾的相关知识,根据问卷调查,很多居民对于雾霾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很多居民认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悬浮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是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然而我国记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可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的部分,但是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且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然而居民对于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仅占16.3%。说明普及雾霾知识势在必行,只有更好的了解雾霾,才能更好地防治雾霾。

对于徐州近年的雾霾现象,58%的居民认为这种污染是可以避免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经济与生态环境要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雾霾对居民的影响程度。根据问卷调查发现99%的居民认为雾霾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37%的居民认为雾霾已经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并且对这种现象非常困扰;48%的居民认为雾霾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点影响,但是不明显,可以接受。居民普遍认为雾霾对身心健康和交通出行产生较大的影响。

1、身心健康。人体方面:雾霾天气出行时,居民普遍认为,由于身体暴露在空气中,雾霾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尤其是呼吸系统、皮肤、五官造成的危害更大一些,容易造成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咳嗽、皮肤病、鼻炎、结膜炎等疾病,但仍有极少数居民对此表示一无所知。心理方面:居民认为,雾霾天气比较阴沉,因光线较弱及低气压,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烦躁的状况,遇事不顺甚至容易情绪失控。

2、交通出行与安全。雾霾天气时,90%以上的居民会减少出行计划,降低户外运动的时间和次数。其次由于雾霾使得视野能见度降低,居民出行时需减慢行驶速度、或者更换交通工具。这不仅延长了路途耗时,也给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图1、图2)据徐州交通广播报道,徐州的机场、公路等都曾受到雾霾影响而无法提供正常服务。除此之外,交通堵塞甚至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3、居住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居民认为雾霾污染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宜居性,对于举家搬迁到空气质量清新的城市,有14%的居民想法非常强烈;46%有点想,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没有那么坚定;27%的居民表示从来没考虑过。居住环境是居民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居民愿意在徐州市新城区购买住房,即使新城区尚未完全发展,但其周边环境却比老城区要好得多,雾霾污染程度也较低。

4、工作与学习问题。工作方面,超过半数的居民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选择一家收入较高并且稳定、但是稍微有点粉尘污染的企业,而是希望自己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方面,在孩子选择就读大学时,26%的家长对雾霾污染这一因素会考虑较多,希望自己的子女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上学,而52%的家长会考虑一点。

5、消费支出。据相关文章中的淘宝数据显示,2014年淘友们在对抗雾霾的用品上,花掉了几亿元。在淘宝网上购买口罩的人,与之前相比大幅增加。因此,雾霾天气增加了居民的不必要开支。但从本课题组实地调查来看,90%以上的居民反映雾霾对他们的家庭支出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52.3%的居民对于抗霾所支付费用低于50元,说明居民虽然知道雾霾的危害,有抗霾的意识,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在抗霾行动上,付出甚少。

(四)居民采取的抗霾方式。根据问卷调查,居民通过佩戴口罩、选择中午阳光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开门窗换气、外出归来立即清洗面部及的肌肤等方法避免雾霾对身体的侵害,46%的居民在雾霾天气佩戴口罩,29%的居民雾霾天气时偶尔佩戴口罩,并且居民普遍反映佩戴专业PM2.5口罩或者吃一些食物和药品有助于降低雾霾对身体的危害。而从不和每天都佩戴口罩的居民各占21%、4%。

(五)对政府治霾的建议

1、为了更好地防治雾霾,居民认为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大对污染严重企业的监控和治理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气象局加强雾霾天气的预报,相关部门定期检测,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如图3所示。(图3)但是,居民认为环保部门对防范和治理雾霾付出一般甚至很少,仍有很多不足。居民认为自身主要可以多乘公共交通、多骑自行车、多步行、购买小排量汽车以防治雾霾。

2、根据问卷调查,居民认为提高居民自身的环保意识与行动是治理雾霾的重要环节,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居民科学防治雾霾污染,其次科技的进步、国家相关法规定的完善在雾霾的防治工作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3、根据统计局的数据,过年期间,雾霾天气急剧恶化,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急剧上涨。居民普遍认为是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造成的影响,并赞成适当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用电子烟花、彩纸礼花、无污染烟花等代替传统的烟花爆竹,或者政府可以统一组织花灯会、庙会、年会等活动。居民普遍接受环保型的烟花爆竹,但由于价格原因很多居民只愿意买一小部分。

五、徐州市雾霾治理措施建议

(一)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相关法律。在应对雾霾的各种对策之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无疑是降低PM2.5的必由之路。所以市政府应该严格控制新增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为重点,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同时,我国大气污染立法尚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等,建立完善雾霾天气应急预案、控制PM2.5的法规体系。徐州市政府可借鉴日本经验,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修订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规制。严格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必须按规定的尾气排放标准设计安装过滤器,已上路行驶而没有安装过滤器的汽车须补装过滤器。

(二)加强绿化建设,鼓励绿色交通。众所周知,绿化带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能滞尘、减弱噪音、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因此,绿化建设也是雾霾治理的重要手段。到2014年9月为止,徐州市的城市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此外,绿色交通也是治霾的重要一环,徐州目前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不仅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也对环境保护产生了有效作用。所以政府应继续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鼓励市民多乘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努力引进电动汽车,对买主实行高额返利,允许免费停车等措施。政府方面,应提倡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多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起到榜样效应。应对雾霾绝不仅仅依靠广大市民,也是政府的职责。

(三)减少污染排放,转变能源结构。面对徐州雾霾日益严重的形势,徐州市政府必须通过现有机制、体制的改革,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企业则可实行“三步走”战略,首先应反省自身,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做好颗粒物排放控制;其次应节电节水节气,采取清洁燃烧技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努力推进清洁生产,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少排放或不排放废气,以高效用、低排污为目标,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四)提高思想认识,提倡低碳生活。在小组成员的问卷调查中,市民对于雾霾的相关知识并不是很了解,更不懂得如何去应对雾霾。因此,提高思想认识,普及雾霾知识是广大市民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应时刻关注雾霾动向,了解如何抗霾,时刻绷紧安全弦。市民有责任采取措施应对雾霾,自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应成为每个市民的准则。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元博,陈娟,李巍.雾霾重污染期间北京居民对高浓度PM2.5持续暴露的健康风险及其损害价值评估.环境科学,2014.1.

雾霾天气的治理范文6

[关键词]雾霾 热点话题 引导 对策

近年来,雾霾一成为全民关注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2016年10月份以来,全国多地遭遇几轮严重雾霾污染,12月份更是经历了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雾霾天气,71城市中度以上污染,17省份“沦陷”。严重空气污染下,爆表的不仅是雾霾指数,更是舆情指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0月份以来,全网范围雾霾舆情相关信息超过400万条,负面舆情超过50%。面对汹涌的舆论,如何回应舆论关切,化解舆论隐患,降低舆论风险,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重视。

一、雾霾类热点事件梳理

1.“这是一辆穿过雾霾区的高铁”。

2017年1月3日,央广网刊发报道《这是一辆穿过雾霾区的高铁》,报道称一辆上海至北京穿越800公里的高铁车身布满尘埃,这辆穿越了华东、华北全部重雾霾区的高铁未经沿途雨水冲刷,尘埃布满整个车身。随后,该报道中的照片刷爆网络,图中的列车车头就像被灼烧过一样,成了黄黑色。网民们热议称,这辆列车被披上了一层“雾霾金”。据监测,该报道被人民网、环球网、新浪网等1600余家媒体网站转载报道。

2.数百学生雾霾天露天考试。

2016年12月21日,大河网报道称,12月19日林州市教体局下发了全市停课通知,而林州市临淇镇一中学家长爆料称学校不仅没有给孩子放假,还组织几百名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考试。校长称当时雾霾不严重,没有引起重视。该报道一经刊发被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今日头条等超过7000家媒体网站转载报道。21日上午,涉事校长被停职接受调查。

3.学生举报学校雾霾天未停课被约谈。

1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称西安西北大学附属中学一名高三学生1月3日给西安教育局举报了学校高三年级还在上课的情况,可是举报信息被教育局泄露给学校,而后举报学生被学校约谈并停课一天。该事件在知乎平台被热议,谈论范围扩展至教育局学校侵犯学生个人隐私等问题,引起网民热议。据监测,该报道被中国网、人民网、观察者网等1700余家媒体网站转载报道。

4.武汉女子雾霾天晨跑得肺炎。

2016年11月9日,有媒体报道,武汉一名热爱运动的王女士因为晨跑生了病,连续发烧三四天,住进医院诊断发现,王女士患上了肺炎。医生介绍,王女士患肺炎是因为低温和雾霾天气双重原因影响。该报道被中国新闻网、腾讯视频、长江云等超过50家媒体网站转载报道。

5.环保部门曝光“2016年度十大雾霾谣言”。

12月30日,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和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联合曝光“2016年度十大雾霾谣言”,并一一σパ宰龀稣嫦嘟舛痢F渲校“微距镜头中的北京”、“汽车尾气比空气干净10倍”、“雾霾空气中含抗生素耐药性细菌”、“80个PM2.5颗粒可堵死一个肺泡”等热传谣言纷纷上榜。据监测,“2016年度十大雾霾谣言”报道被新华网、央广网等1000余家新闻媒体转载报道。此外,关于网传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加剧雾霾、雾霾引起癌症高发等传言也多被媒体报道。

二、雾霾类热点话题的炒作点

1.雾霾数据和视觉冲击力极具传播力。

近年来,随着PM2.5、PM10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等监测数据公开,网民对雾霾有了客观量化的判断标准,全国PM2.5指数排名成为各地网民关注焦点,如“石家庄PM2.5和PM10指数双双破千”、“临汾大气二氧化硫浓度一周内再次破千”等指数爆表新闻往往刺激着人们感官,导致舆论关注度上升和心理上的恐慌加剧。同时,“北京高楼看雾霾与蓝天分界线”、“这是一辆穿过雾霾区的高铁”、“延时摄影记录北京雾霾来袭”、“NASA拍北京雾霾15年”等相关内容,用图片或视频等多样化表达和呈现方式,视觉冲击力极强,在社交网络广泛传播,短时间内就成为舆论场热点话题。

2.雾霾成因不明确导致谣言多发。

面对雾霾施虐,网民常常拷问雾霾成因。面对舆论关切,政府官方回应不一致容易引起网民质疑。12月24日人民日报称“餐饮油烟已成为大气的重要污染源”把雾霾成因归为餐饮油烟,12月26日中新网报道“环保部称民用散媒燃烧排放是京津冀重污染主因”,仅仅两天,官方口径的前后不一致让官方公信力损失严重,丧失话语主导权。舆论对官方的不信任给谣言滋生提供了温床,“中国大量进口石油焦导致雾霾”、“风电站、防护林阻挡大风导致雾霾”等谣言大量传播,错误引导了舆论风向,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3.政府部门应急处置措施被拷问。

雾霾严重污染情况下,政府部门应急处理措施备受舆论关注,前期雾霾预警,和短期治霾行动是否积极,如是否积极落实查封违规排污,甚至是否对雾霾相关问题表露出积极承担责任的态度,对雾霾事件、问题是否存在推诿责任情况,等等都是舆论关注焦点。“武汉发射10没火箭弹增雨驱霾”因政府部门及时应对,效果明显,获得舆论好评。相反,部分企业雾霾天气顶风作案情况则会强烈刺激网民负面情绪,并将质疑政府部门的应对监管措施执行不力,“成都不准学生戴口罩”等负面舆情传播则进一步加重舆论对政府的对立情绪。

4.深层原因探究未有共识且加剧偏激情绪。

每每雾霾指数爆表之时,关于雾霾的成因讨论也就愈加热烈。在微信等自媒体平台,那些涉雾霾获得了10万加传播的网络热文对于雾霾成因看法不一,比如“一边是烂尾的城市,一边是破碎的山河”将雾霾归咎为经济发展必然代价,再如“环保部门公务员稽首自白:雾霾的真相《穹顶之下》只揭露了10%,我告诉你剩下的90%”一文,则将雾霾成因归于“监管系统的失灵”,“我们都在等待 第一批死在北京的人”一文也倾向于指向政府部门治理雾霾不力方面。在当前自媒体时代,舆情热点成为自媒体追逐的对象。在雾霾讨论的舆论场,自媒体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各方观点介入很难形成共识。在官方话语对雾霾成因式微的情况下,多方话语介入使舆论更加复杂,加剧部分偏激情绪。同时自媒体文章的研究是否全面真实,资料来源是否科学也有待商榷。

5.公共性防护措施不当易被吐槽。

雾霾来袭,雾霾指数爆表,让群体性的负面情绪加剧,并且又很难短期寻求改变,似乎只能戴口罩、少外出予以规避,似乎就真的只能是“等风来”,这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无助感,让政府公共性防护措施不当极易被网民吐槽。尤其是当雾霾话题与特殊群里碰撞时,极易产生舆情火花,如针对儿童、学生等,舆论容易将雾霾对网民自身危害的担忧转化为重点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部分地方政府应对经验不足,应对措施不及时,“雾霾天气考试”、“重度污染天气停课通知不及时”、“中小学校教室无空气净化设备”成为舆论批评政府的焦点。

三、雾霾类热点话题的传播特点分析

1.“地面效应”带来舆论动员风险。

雾霾类舆情事件,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雾霾出现的时间和覆盖的地域,直接决定着雾霾是否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以及话题热度。如夏季、南方沿海等时间节点和地域雾霾少发,对于雾霾的关注度就低,但到了冬季,华北、华中等地区雾霾来袭,便迅速牢牢抓住民众视野。雾霾污染范围大,影响人群多,舆情敏感度高,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和潜在的破坏力,一旦舆情发生,很容易集聚大量负面情绪,产生强大舆情影响力。雾霾污染期间由网民发起的“我爱成都,请让我呼吸”、“求雾霾补贴”等活动,均存在从线上活动转向线下的风险,值得警惕。

2.点多面广的负面情绪不容小觑。

雾霾持续时间长,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雾霾舆情整体呈现点多面广特点。主要典型的表现是,舆论对雾霾的关注,主要表达形式就是在微博平台进行碎片化吐槽,真正能构成舆情事件少,也通常未有明确的负面指向性。但这些吐槽却呈现多发频发的状况,呈现出一种广泛性,且这些负面情绪看似没有实质的内容和事件的指向性,但对雾霾带来的困扰的负面情绪却都是真实的,这种点多面广的负面情绪不容小觑,特别是短时间内负面情绪叠加,对政府形象损害大。

3.自媒体擅从制度深层次挖掘。

在社交媒体平台,对雾霾的娱乐化现象明显,网民用大量恶搞图片、表情包、短视频来调侃,“我和XX明星的合照”风靡网络。但随着雾霾天气常态化,公共对雾霾认识的加强,舆论对雾霾从段子吐槽转向深层次反思。由于对雾霾成因、防治、危害等问题没有官方权威解读,自媒体成为雾霾舆论场主体,不同于网民碎片化吐槽,自媒体往往从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能源结构、治霾成本、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深层次挖掘,深刻影响舆论走势。

4.事件炒作放大对官方作为的不满。

面对雾霾持续不断与治霾效果不佳的现实矛盾,网民负面情绪日益积累,对政府质疑情绪加重。“北京市长王顺安立生死状”、“人民日报45年前痛批美国雾霾”等事件被网民挖出,反复炒作,这类事件被热炒进一步放大舆论了对官方治霾不力的不满。

5.对比性分析方法引出多方敏感点。

面对当前雾霾治理困境,舆论开始频繁进行对比性分析,多角度对比引发各类舆情敏感点。中国与国外对比,介绍英国、德国治理雾霾措施,引发对政府治霾不力的不M。有钱人与普通人对比,章子怡带女儿坐飞机逃离北京、“雾霾之下三个母亲的选择”,而普通民众只能自求多福、自强不“吸”,这挑动贫富差距、社会阶层分化的敏感神经。北京治霾与河北污染对比,现在的天空与国外的乃至几十年前的天空相对比,“共和国之灰”等网络热文将城乡二元结构与公平问题再次提及。

6.多方观点对冲且难以达成共识。

网络环境下,社会舆论场呈现多元化特点。面对雾霾议题,多方观点出现并介入舆论场成为必然。部分人认为雾霾是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部分人认为雾霾严重是企业乱排乱放,政府监管不作为的结果,部分人认为每个人都是雾霾制造者。各方均从自身立场出发,观点对立对冲,共识难以达成,撕裂正常的舆论讨论环境。雾霾议题从单纯环境问题被动扩展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增加雾霾舆情处置难度。

四、雾霾类热点话题的舆论引导对策

1.加快内部雾霾专项研究达成共识。

对于雾霾成因、治理、危害等问题,官方话语的缺失使各方观点介入舆论场,导致了谣言纷飞,严重影响了社会舆论走向。政府部门应加快内部雾霾专项专题研究部署,努力促成内部对雾霾成因、雾霾治理具体路径、雾霾危害达成统一共识。并在充分评估舆论风险点、综合考量社会舆论心态的前提下,将相关研究结果对外公布,尽量展示雾霾形成原因复杂性和治理的长期性。最好由中央主导,统一口径,适时适度官方权威解释,破除谣言。同时加强治霾防霾的宣传和解读。

2.遵循“负责任有担当”的主要原则。

无论雾霾成因如何,舆论场对于雾霾的治理更多寄希望于政府部分,而更直接的指向则是环保部门。面对爆表的雾霾指数和日益高涨的环保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有关部门应充分理解民众这种负面情绪,在现实环境污染压力下,面对舆论声讨,政府部门应保持谦逊忍让态度,给予舆论情绪发泄空间。同时审慎公开表态,避免相关表态被吐槽推脱责任,更要避免用力过猛,出现如“提头来见”等论调。遵循负责任有担当的主要原则,不逃避不说空话大话,塑造说到做到,令行禁止的正面形象。

3.要有应急预案和长期的治霾防霾举措。

在雾霾常态化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做好应急预案,做好短期应急和长期治理相结合。一方面,在雾霾形成阶段,预警信息时间上适当提前,内容更细化。审慎提升空气污染预警级别,由当地政府部门同一协调,避免出现气象部门预测与环保部门预警不协调的情况。另一方面,在雾霾应对阶段,应把握线下应急预案实施与线上舆情监控相结合,提升雾霾应对效率。从长期来讲,雾霾舆情呈现规律性爆发特点,每年秋冬季节雾霾出现,雾霾舆情则集中爆发。对此,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雾霾长期治理规划,坚持标本兼治。

4.主动设置议程展现积极有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