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台词范例6篇

山楂树之恋台词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1

[关键词]电影《山楂树之恋》;英文字幕;翻译策略

随着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媒介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电影字幕翻译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担负起实现异国语言和文化相互沟通的重任。电影字幕翻译与文学作品翻译相比较,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因此,对翻译者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字幕翻译不是简单进行文字间的翻译,而是一项繁重的文化移植工程,需要翻译者奉献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直接决定了观众对电影的情节认知和内涵的掌握。电影翻译主要划分为两种方式,即配音和字幕翻译,前者主要缩减了观众浏览字幕所花费的时间,并把源语内容以译语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观众能通过听觉来了解影片内容,那么观众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情节的掌握上;而字幕翻译则是保存源语中的声音,并通过字幕的方式把影片情节内容展现出来,但是字幕翻译更会占用观众的时间,从而就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近几年,许多观众都通过观看英文电影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听力,字幕翻译有效实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促进了国内观众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一、《山楂树之恋》简介

电影《山楂树之恋》是围绕人类永恒的爱情话题来展开的故事,电影是由小说《永远的山楂树》改编而来的,这部小说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我国十年“”时期,女主人公静秋由于家庭背景不好,所以就被下放到乡村接受教育,并与出生于高干家庭的孙相恋,但两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相差很远,所以孙决定等到静秋毕业,并等她在城里找到一份工作或许会转变情况。在这期间,孙仍然对静秋念念不忘,会偷偷地来找她,但不幸的是故事最后孙因患上了白血病离开人世了。电影改编的故事基调和时代风格都尽可能地还原到“”时期,并展现了人物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努力生活以及生死相依的爱情宣言而感动了许多的观众。但是影片中涉及的人物对话都与当时的政治存在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于不了解这一段特定历史的观众来说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压力,因此,翻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的工作中,应充分地关照观众的接受度和审美性。影片在电影名的翻译中就给人留下了印象,由于在前苏联有一首《山楂树》的歌曲,曲调幽远富有深意,并且歌曲《山楂树》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纯净、朴素的情感,所以翻译者就把《《山楂树之恋》直接译为Love Under the Hawthorn Tree,这样的翻译不仅呈现了影片中的题材,还把影片中讲述的内容都囊括了,其中“Love”一词展现了影片中的语域美,并让人无尽的遐想,极具艺术上的审美性。

二、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

(一)归化策略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上的转换,还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移植,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尽最大努力保证文化信息的传达。其中归化翻译策略能把源语信息内容进行完整的转换,归化策略要求翻译者尽可能使源语信息向目的语文化靠拢,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涉及许多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成语、俗语,还有一些是指代某一个特定历史事件的词汇,这些词汇本身就包含了特殊的含义,所以翻译者应综合考虑到如何把这些词汇的意涵正确翻译为英文,并使外国观众只要从简短的翻译中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这就要求翻译者站在目的语观众的视角来进行翻译,并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来处理特殊词汇,例如在电影中长芳向静秋介绍家里大哥、大嫂的身份时的台词为:“静秋姐姐,这是大哥,这是大嫂,这是二哥。”在这一处的翻译中主要采用了归化策略来处理。由于语言本身就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一直就担负起记录历史和表达思想情感的重任,促使语言也富有特殊的文化感。再加上汉语和英语长期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促使这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对一些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亲属称谓的翻译中更加受到中西文化上的限制。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所以经常会把人称作是“一家人”,同时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也会把对人的称谓偏向于社会化,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大哥”“大兄弟”等称谓也有可能不是亲戚关系,但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因此,翻译者在充分认识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把“大哥”译为“eldest brother”、“大嫂”译为“sister-in-law”,把“二哥”译为“second brother”,虽然在英语中不存在这样的称谓,但是这样的翻译也能让外国观众了解其中的意思,但这样的翻译结果是站在说话者的身份来处理的,在西方国家里不会过多看中家庭人员之间的排序,再加上静秋跟他们是第一次见面,所以静秋和他们打招呼也可以简单用“hi”,“ nice to meet you”等日常用语,这其实就是基于归化策略的基础上,根据英语国家的日常交际习惯来转换人物之间的对话用语。

(二)缩减策略

缩减翻译策略指在对原文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的基础上,再通过浓缩、压缩性意译以及删除的方式来实现翻译的目的,其中浓缩是把原文中的中心内涵翻译出来;而压缩性意译则是采用简短的语句来表达出原文意思;删除就是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语句直接省略不译。这一翻译策略能保证翻译语言的简洁性和通俗性,观众也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化的信息。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就涉及相关的台词为:“教导我们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进行这一处的翻译中,翻译者为了达到语句精简的作用,所以采取了删除的翻译方法,把“有则改之”译为“a good comrade rectifies her mistakes”从这一句的翻译中可以看出,翻译者把源语中的“无则加勉”省略不译,事实上,在英语的表达中都追求简洁性,并且这一句的删除并没有影响观众对整句话意思的把握。在影片另一处中涉及的台词:“走得急,没时间过来说一声。”在这一处的翻译中,由于这两个分句都是在表达同一种意思,所以翻译者采用了缩减策略来处理,把后一部分的内容删除不作翻译,并且把语句中的道歉含义挖掘出来,采用了“sorry”一词来加强人物语气中的歉疚含义。

(三)意译策略

意译策略是建立在相等意涵的基础上,为了缩减文化上的差异性并尽可能保留语言和文化上的鲜明特色而采用的翻译策略。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有一句台词为:“你是找到组织了吧?”在进行这一句的英译中,“找到组织”会让许多观众不明所以,这一词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人民的思想都还很保守,不会有人经常把“恋爱”等词汇放在嘴边,所以翻译者为了让观众能理解这一句的意思,主要采用了意译策略来处理,把它译为:“Youre in love,arent you?”这样的翻译与西方国家的语言表达和习惯相一致,并把台词中隐含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了,也能让西方国家的观众把握影片中的情节内容。在影片中的另一处,有一处台词为:“老乡,我是地质勘探队的。”在这一句中,“老乡”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会感到不理解,它主要泛指在同一片地区出生的人,范围没有明确的限定。例如在市里看到了与自己是同一个县的人,也可以称作是老乡;甚至是在全国范围内看到同一个省的熟人,也可以算作是老乡。但在影片中,老乡主要是对一些不了解别人姓名的农民的称谓,特别是中国人对待老乡的情谊很浓烈,这样的称呼更能缩减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让人倍感亲切和熟悉,所以翻译者也关照到这一概念还不够表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所以翻译者把“老乡”译为“comrade”,表示“同志”的意思,在语气上也显得正式化,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异国文化间的交流。

(四)增译策略

增译策略主要应用于源语中本身存在的内容,但在字幕翻译过程中无法表达清楚或者是成分缺少,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内容,使翻译的内容更加完整。特别是对于一些隐含在文字之间的文化内涵,对于一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翻译者就需要借助增译策略,把隐含的内容展现出来,并使观众能掌握和理解原文中的中心意思。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有一处的台词为:“你爸还在外地劳动改造呢?”由于在“”期间,把知识分子认为是最底层的社会身份,并在当时把知识分子全部都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其目的就是希望这些知识分子接受新的教育,并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一个机会,所以这一处的翻译与当时的政治存在紧密的联系,翻译者考虑到外国观众对中国历史的陌生感,所以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把“改造”翻译为“in prison”,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词所代表的意涵,并在其中添加了“political”一词,这样就更能让外国观众更为深刻感知到当时的政治因素给平民百姓带来的深远影响。

三、结语

综上分析,通过对电影《山楂树之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要求翻译者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基于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需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来转换源语信息,并站在受众群体的角度来把握影片的情节信息,最大限度地让外国观众能了解和掌握影片中的主题内容,并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随着影视业不断的发展,字幕翻译必然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受到翻译界和社会的重视,对于翻译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翻译者来说,在进行电影的字幕翻译工作之前,应积极地采取策略来克服字幕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并尽可能地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中的意思,努力地促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张蓓.论影片中字幕翻译的特点和语域体现——以《山楂树之恋》为例[J].名作欣赏,2011(20).

[2] 苗元华.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兼评影片《山楂树之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2

一、纯美的故事――电影《山楂树之恋》

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影片根据美籍华人女作家艾米的小说故事改编而来,且小说也是记述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罢这部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泣不成声,最打动人心的并不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真挚情感,而是老三默默无闻的为爱付出,为了心爱的姑娘甘愿痴心的付出与独自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为静秋给予莫大的精神鼓励和充满希望的生活,他为了静秋甘愿承受默默地等待,等待静秋的毕业、参加工作、转正,甚至是等待她把所有的愿望都一一实现,但最后老三却被诊断出患了白血病,孤身一人默默死去。似乎这种纯美的爱情故事最后的结局都是走向死亡,从此那个死去的爱人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影片中描绘了当静秋和老三初次相遇的时候,静秋就深深被老三唱的歌曲《山楂树》所吸引;两人准备过河的时候,老三本来想拉着静秋的手一起过河,但静秋不愿意,最后老三则寻找到一根树枝代替,两人就这样走过了这条洋溢甜蜜爱情的小河;当静秋悄悄跟随长林来到了河边,即使船已经飘远了,但躲在树林后面的静秋仍是忍不住要告诉长林在核桃袋子里藏了钱,同在船上的老三看到是静秋就非常兴奋地跳下船,并把钱硬塞给静秋,希望能帮助她买一件运动服。张艺谋通过精妙的构图和电影音乐的衬托,把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呈现出来,且让人不禁感叹和感动这种古典、纯真的爱情。

二、优美的主题歌《山楂树》

主题歌是对影片故事内容的综合概括,电影《山楂树之恋》的主题曲是前苏联的一首经典老歌,且歌曲进行重新编曲就运用到影片中,主题曲《山楂树》的演唱者常石磊的声音如同空灵一般,饱满深情而又清澈透亮,对影片的情感基调进行了完美的表达且与电影的风格交织在一起。主题曲包含了歌词,在歌词的诠释作用下,音乐本身也就生成了直观的文学形象,音乐旋律的弹奏深深扣动了观众的内心世界,使其与电影音乐产生了情感的迸裂。之所以影片是选取《山楂树》作为主题曲,主要是它本身具有柔和的旋律,丝丝入扣传达出动人的故事,如同在阳光的照耀下仍然带着些许明媚的忧伤,歌曲营造的情感意境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青葱记忆。影片中描写了老三因为患有白血病而虚弱地躺在了病床上,静秋满脸泪痕地趴在床前,不断地在跟他重复说道,“我是静秋”,而从老三噙满泪的双眼望向的地方,画面中出现的是一张静秋和老三的合影贴在了抬眼就能望见的墙上,那个时候的他们还绽放着灿烂的笑脸,随之画面逐渐转化为根植于西坪村的山楂树,此时的画面又一次响起了主题歌《山楂树》,在主题旋律的衬托下,观众深刻体会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那时在生命尽头之时仍惦记的爱人。歌词通俗易懂,但要真正传达出影片中的情感意境并不容易,演唱者对歌曲的情感处理,并没有机械复制歌曲本身的风格,而是站在现代的视角去反观那个时代的爱情,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性。影片在结束的时候仍然响起了主题曲,同样把故事中的那一缕悲伤传遍开来,虽然这段爱情故事已经结束了,但印刻在观众心中的那份感动和真挚情感是难以忘怀的。

除却主题曲推动故事发展和营造情感氛围之外,主题歌还参与到故事角色中,电影《山楂树之恋》中静秋和老三的第一次见面就是由主题歌的牵引,画面中的老三一边拉手风琴,一边歌唱主题曲《山楂树》,手风琴是一种最佳的伴奏乐器,特别在表达忧伤情感的时候,手风琴的金属簧片声不断叩击观众的心灵。这种专属于俄罗斯小调的乐器总能弹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抑郁感,而老三就拥有这种抹不去忧伤的气质,静秋正是跟随着手风琴演奏的《山楂树》曲调而遇到了他,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纯真年代的怀恋,主题歌的旋律久久停驻在观众的心底,不绝于耳。

三、唯美纯洁的场景音乐

场景音乐主要服务于电影情节的发展,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场景音乐是主题曲深化,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于这部影片中的场景音乐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筝和钢琴单音之间的合奏,这种音乐类型主要引用在静秋还不知道老三患了白血病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主要借助场景音乐来营造出男女主人公羞涩而又愉悦的爱情;其二是弹拨演奏和弦乐共同创设的场景音乐,这一类型的音乐大量出现在静秋得知了老三病情后,反映了静秋当时几乎崩溃且惊慌的心理感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音乐把电影故事的讲述划分两个部分,音乐来自于生活,所以场景音乐在此处的应用正是对主人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场景音乐同样具有抒情的作用,不论是节奏或者旋律的相同,但只要借助不同的乐器表达就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其中前一部分的场景音乐主要为影片故事营造了纯洁烂漫的氛围,而静秋和老三就是在这种氛围的包围下产生了真挚的情感。后一部分的场景音乐则因为融入了弦乐,所以在无形之中为唯美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丝的悲凉感,大提琴的厚重,小提琴的明亮,共同谱写了那份纯真的思绪,且为故事的悲剧转折奠定了情感基础,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在电影情节的关键之处,例如男女主人公一起骑自行车、产生误会,甚至是在医院离别的时候都巧妙融入了背景音乐,而且背景音乐始终都是淡然、素雅的曲调,采用钢琴等乐器营造出唯美、静谧的情节画面,旋律缓缓倾泻而出,就好像是一波波光晕在一层层的散开。影片中最令人揪心的一幕出现后,场景音乐也不会显得突兀,一如平常的柔和,所以有很多观众往往沉浸在感人肺腑的情节画面中,却丝毫没有注意到音乐已经在逐渐飘散,并悄悄渗透到观众的心田。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背景音乐已经与电影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很自然把它们看做是一个艺术表现的整体,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融合到电影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人完全忽视了音乐的存在,但音乐确实在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受,甚至是心灵世界。

四、婉转凄美的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在影视创作中主要发挥了表明时代特征、指示情节环境的作用。往往在欣赏电影剧情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了背景音乐,而正是因为它恰到好处的出现,才起到了深化电影主题的作用。当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片头音乐结束后,电影故事就开始呈现,远远出现了一辆客车,与之前音乐营造的安静感觉相对比,客车的引擎声显得很尖锐,当客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高分贝的鸣笛声就好像把人们带入了40年以前。张艺谋注重电影的细节呈现,所以他对声音的处理很细腻,包含了瓷碗相互碰击的声音,有破旧木门的吱吱响声,也有舞台地板塌陷的声音,等等,这些声音元素的融合有效表明了电影的时代背景,对电影人物的生活状况进行了综合的概述。背景音乐在《山楂树之恋》中的运用,还能发挥暗示人物心理的作用,影片中讲述了静秋妈妈是不支持他们恋爱的,当时老三提出最后的请求,帮静秋换一次绷带,此时的背景音乐充满了温柔的情感,就好像是老三当时的心理状况;与此同时,静秋妈妈坐在一旁在钉信封,时而发出叮当的声响,这个机械一般的声响与柔和的背景音乐形成了明显对比,反映出人物纠葛的情绪。

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出现了两人借助树枝牵引过河的画面,当时羞涩的静秋并不愿意与老三拉手,最后老三就寻找了一根树枝来牵引静秋过河,接着老三就慢慢把手移近静秋,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合为一起。影片对这一处画面的刻画,观众并不会觉得老三想占静秋的便宜,主要是因为背景音乐在此时恰到好处出现了,把两人的青涩爱情和纯真情感生动刻画出来了。在影片的另一处情节中描写到静秋去探望生病的老三,两人隔着一条河无声地诉说不舍之情,并借助肢体比画拥抱的动作,背景音乐的出现好像在暗示着即将要发生的悲剧,好像在说明静秋和老三好像被命运之神掌控了,且不可避免预示了悲剧的结局。老三好像早就知晓了死亡距离自己很近,所以他想在死亡来临之前多看一看静秋,在他的世界里几乎把静秋当做是生命的延伸,他要静秋好好生活下去,帮他多看看这个世界,感受生活中的美丽色彩。纵观整部影片融入的背景音乐,在柔和的旋律之中总是夹杂着些许的凄凉感,不仅震撼人们的眼球,还深深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背景音乐令人久久沉醉在静秋和老三的爱情之中,远远地在人们的心口飘荡开来。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3

[关键词] 爱情悲剧电影;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在人的各种情感中,爱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爱情在不同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中西方对于爱情的认知和作为也有迥然不同的景象。这也可以从东西方名人对爱情的评价中可以明显看出,傅雷说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来无穷的痛苦。莎士比亚说:“一个人明明知道沉迷在爱情里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讥笑他人的浅薄无聊以后,偏偏会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照样陷入爱情盈柔的怀抱。”林语堂说: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

《泰坦尼克号》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都是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都堪称爱情悲剧的经典之作,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首先,两部作品中男女主角的社会地位都相差悬殊。《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是个未成名的穷画家,露丝是个富有的贵族小姐。《山楂树之恋》的背景是在“”这个特殊社会背景下,“成分”成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静秋是地主家庭的女儿,老三的父亲则是某军区司长,这为两对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埋下伏笔。其次,在悲剧结尾中,都是男主角去世,成就一段爱情绝唱。《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为了心爱的女人,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机会。《山楂树之恋》中的老三,最后得了白血病离开了人世,最终葬于山楂树下。而女主人公命运也相同。露丝去了美国,最终嫁人,相夫教子。静秋也找到机会离开了伤心地,去了美国。最后,两部电影都有象征符号,贯穿电影《泰坦尼克号》始终的海洋之心”象征爱情永恒。而《山楂树之恋》中用一棵开红色花的山楂树象征纯洁、热烈而美好的爱情。我们不能说,杰克与露丝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更动听,这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下面我们从主题表达、对爱情的表达、女主角对待爱情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题表达

《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以历史闻名的海上大灾难为背景,以“海洋之心”这个王室用的钻石贯穿了影片,以老人露丝的回忆为线索,叙述起来情节娓娓动人。 不羁少年靠着自己的一股拼劲在码头上靠着赢得了自己去美国的船票,而露丝和母亲以及未婚夫卡尔也同时登上了轮船。两个人,一个崇尚自由,一个期待从世俗中解脱。共同的向往使得他们走到一起。露丝体会到了无限的欢乐,忘记了忧愁;傍晚在晚霞的照耀下手握手站于船头上,听海风,看彩霞;慌乱之中手的紧紧相握,彼此抓紧……两人在船头的戏堪称经典,没有几句台词,然而一切尽在不言中。露丝在船头张开双臂,睁开眼惊呼:“我在飞!”杰克在其身后轻轻拥住她。此时镜头缓慢上摇,后拉,从两人脸部特写切换为全景,将二人与美丽的大海,晚霞融合在一起。然而沉船的灾难突如其来,最感人的一幕莫过于两人在大海里的生离死别了。寂静的夜空,无垠的大海,四处漂浮的尸体……以黯淡的影调呈现出一派垂死的寂静,让人不寒而栗。露丝趴在甲板上,紧握着杰克的手,杰克告诉她永远不要放弃,是杰克给了她生得希望,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永远不要放弃”正是这句话,成为露丝一生的座右铭,陪伴她度过余生。这段仅仅只经历了两天三夜的爱情,却显示令人叹为观止的坚韧与不屈,成为百年经典。

而《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却不同,没有杰克与露丝的爱情那样震撼、动人心魄,而是像一杯白开水那样纯净、透明、波澜不惊。男女主人公在“禁忌爱情”的社会环境下从相识到相知处处小心翼翼,事事防人耳目。尤其是“出身不好”的静秋,更是经历了拒绝爱情――害怕爱情――故事的没有太多矛盾冲突和情节跌宕却拥有着能够净化人的心灵的安静的强大力量,同样刻骨铭心而又感人至深。最令人感动的是老三对静秋的付出,那种心甘情愿,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付出。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着静秋所有的心愿都实现了,他自己却得白血病去世了,老三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中望着天花板上两人的合影流泪而终。最终葬于山楂树下,遥望着小路的尽头――静秋的方向。老三的日记中写道:“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张艺谋的拍摄以朴素、张艺谋以朴素、直接的手法,在平实的生活中表现出爱情的伟大。影片纯真、干净、毫无杂质。

二、对爱情的表达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泰坦尼克号》中,尽管露丝和杰克之间从相识、相恋到完结仅有短短的3天时间,但他们的心永远都是连在一起的。正如老年的露丝说的:“他救了我的命,他救了我的灵魂,而我却连张他的照片都没有,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里。”爱上一个人,其实只需要一个瞬间。最感人的台词是在电影结尾处,杰克对露丝说:“露丝,赢到那张船票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它把我带到了你的身边,我感到很欣慰,真的,我感到很欣慰。露丝,你必须要答应我,你要答应我活下去,绝不放弃,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希望有多么渺茫。答应我,露丝,你绝不会食言的是吧,快答应我。”

而中国人则相反,中国人用最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让感情化在生活中,表达于眼神的交流中。《山楂树之恋》在很多场面都表达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爱情观念,例如:在老三和静秋过河的时候,由于这种含蓄委婉的思想使得老三想拉着静秋的手却又不好意思,两人只能用小木棍拉着淌过着静静地河水,他们走着走着老三就慢慢地牵到静秋的手。还有,当老三目送静秋乘摆渡过江后,隔着翠绿幽深的江水,向对岸的静秋做出了拥抱的手势。这时,舒缓低沉的音乐声想起。静秋也做出了迎合老三拥抱的手势,两人在音乐声中隔江对望、相拥,老三眼中噙满泪水,而静秋更是泪如雨下。在影片中还有一处:老三在答应了静秋妈妈不合静秋见面后,在临走时给静秋包扎被石灰水烧坏的脚。老三蹲在那里边垂泪边给静秋缠脚,静秋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三、女主角对待爱情的态度

在《泰坦尼克号》中,当露丝和杰克双方喜欢时,露丝和杰克都是处于主动地位,尤其是女主角露丝,很大胆,开放,内心有着强烈反叛意识,她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感到万分无奈,内心如波涛一般地汹涌澎湃;她敢于去追求自己喜欢的,面对未婚夫的咄咄逼人,面对未婚夫的千方百计地阻挠,面对母亲的要求,她依然是坚持着。她毅然抛弃为钱而生,为家族而活,她清楚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书写,即便是一生穷困潦倒,哪怕一无所有,只要还有爱的温存和感动,那已是足够。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临风站在船头双臂展开仿若飞翔的画面,优雅唯美,使心怀美好愿望的观众难以忘怀,也就在这时他们的爱情火焰一触即发,露丝在卧室中让杰克为其画出自己佩戴海洋之心的画,他们在之后的逃脱躲避中,在底舱的汽车中彻底爆发自己对爱的激情,正是这时,露丝决定背叛母亲和未婚夫,与杰克厮守在一起。

与露丝不同,《山楂树之恋》中静秋对待爱情的态度却很含蓄,委婉,她的性格中缺乏坚毅,太过柔弱,在当时“”的环境打压下更加重了她得自卑与懦弱,从她的出生,到她的责任,母亲的教导,旁人的观察都使得她处事更加谨慎、小心,害怕那个年代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情调”。静秋时时遮掩着和老三的交往,而且总是在寻找机会试探老三对自己是否真心。尽管如此,她总也不能给出确定的判断。在这个影片中,男主角老三是爱情的给予者,他用自己的行动拨开了静秋生活中的乌云,使静秋相信他们会一直在一起,为静秋的生活注入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静秋的心越来越被老三吸引,但是静秋一直在矛盾中与自己作斗争。后来老三对静秋越来越依赖,也使得静秋有极大的勇气去追求心中的真爱。

这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首先,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是他们生活和生命中的全部,爱情即是一切,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爱情有着独特精辟的见解:“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但在中国则不然,他们的爱情被各种因素所困扰,既需要又恐惧,接受又逃避,既向往爱情的美好,又害怕爱情的伤害,更有甚者,直接将爱情视为恐惧,这正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作祟。其次,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白、开放。东方人就不同,婉约、含蓄。即便有感情也愿藏在心底,尤其是女孩子,不敢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最后,两部电影体现出中西方对性的态度也不同,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男女主角缠绵激情的场面,而在《山楂树之恋》中,却连接吻的镜头都很模糊处理,传递出一种久违的纯真。中国的传统婚姻是以生育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而西方,次序却是完全颠倒的。 西方人以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生育。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东西方虽有差异,但仍有共识,都向往着美好的爱情。

总之,这两部爱情悲剧都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这却增加了它的美感,正如断臂的维纳斯,在感叹残缺的同时却发现了她断臂中独特的残缺美,所以有人说到残缺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朱光潜先生说:“无论情节多么可怕的悲剧,其中总隐含着一点柔情,总有一点使我们动心的东西,使我们为结局的灾难感到惋惜的东西。这点东西就构成我们所说的悲剧中的‘怜悯’。”

[参考文献]

[1] 陈欣.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J].文教资料,2010(01).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4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纯情 诗意 东方美学意境

流淌的河水记忆着往世今生的情缘,

随风飞舞的山楂花讲述着我们永不褪色的爱情,

无奈今生命途多舛,造化弄人。

只待来生寄情相思。

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所表达的情感是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多人渴望但却从未拥有过的。或许就整个故事而言,确实存在有些过分美化的成分,但是干净的画面和人物并没有让人感觉到矫揉造作,无论在过去那个爱情相对单纯的年代,还是现在的时代,我相信这种简单纯真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张艺谋通过这种纯爱式的诗一样的爱情电影,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

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绚烂瑰丽的影像风格几乎是每一部作品鲜明的标志。但是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张艺谋放弃了这种影响风格上的浓墨重彩,没有像《我的父亲母亲》的那种极致的西北风情,这一次张艺谋把电影推向了极纯极美,呈现出一种写情的返璞归真。喜欢走极端的张艺谋没有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喜欢强烈的东西”。事实上,《山楂树之恋》与《我的父亲母亲》在风格上同样融入了唯美诗意的构图和意境这一东方美学元素。观众在静秋和老三显得有些不识人间烟火的唯美爱情穿行中获得一种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享受。

《山楂树之恋》主要讲述的是1974年初春,正在城里读高中的静秋被学校派到一个叫西村坪的村庄编写村史。男主人公老三就在附近的勘探队工作。一个偶然,静秋被老三演奏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深深吸引,并由此结识了老三。于是两个人渐渐地互相爱慕起来。老三的父亲是某军区司长,静秋则是地主家庭的女儿。然而在“文革”那个荒诞而非理性的时代,“成分”成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会被当做小资产阶级“小资情调”的堕落给禁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静秋和老三相互爱慕之情从来不敢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自由而坦荡,更不敢对这种压抑情感的社会有丝毫不满之情。其实这都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知青的生活状态。这也让有过同时代经历的知青们找到了共鸣。不幸的是,老三最后因白血病最终离开了静秋葬于山楂树下,永远遥望着小路的尽头——静秋的方向。整个故事并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和跌宕情节,但是它在安静中却爆发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净化人们的灵魂。让观众在缓缓流过的流光电影中一次次眼泪喷发而出。在文革的时代背景下,电影也呈现出当今年轻人所没有见过没法理解的爱情桥段。静秋和老三过河的时候老三想牵静秋的手,但是静秋却害羞不敢,最后老三找了一根木棍,两人就这么牵着一根小木棍淌过静静流淌的小河,随后老三一边拉着静秋向前走一边把手慢慢地向后移动慢慢地牵着静秋的手。这样的小细节令在场的观众为之一笑。影片中老三不断用“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服静秋的台词也让在场观众笑出声来。老三生病的时候和静秋去合影,照相师傅不厌其烦地让俩人靠得再近一点,“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嘛。”为影片制造出轻松气氛,不少观众在这里都忍不住笑场。这样的情节中,文革时代的老知青们一定因为产生共鸣而触动内心最温馨的追忆,而我们80、90后的观众会更觉得有趣,是因为这样的天真和羞涩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存在的,那些台词和毛主席语录也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因此我们觉得很有趣也很好奇。影片在诗意的表达中同时让观众在这种文革期间的文化语境下,感受纯美爱情的同时更给予温馨的一笑,给影片添加了一些生趣。

张艺谋在电影镜头运用上主要突出了“安静”,没有强烈的色彩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交响配乐,静秋和老三的笑容,静秋和老三的对话,静秋和老三的服装,静秋和老三相遇的小村庄,静秋和老三走过的小河,看过的山楂树,骑过的自行车,等等,无不体现出那种返璞归真最自然的一种镜头语言和表达方式。因此,在音乐上影片也在安静的河流声,夏天的蝉叫声,微风吹动树叶的哗哗声中让观众穿越在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中,静秋和老三的整个情感发展就是在这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像那条河流一样流淌在观众心中,一直延续到最后老三离开静秋,观众的情感随着静秋的呐喊终于喷涌而出。影片这种简单的故事节奏就像一首清新隽永的诗,直指人心。影像文本在叙事上简单又纯粹,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和耐人寻味的悬念,整个故事经过张艺谋诗意的提纯呈现在银幕上就像一张没有污染过的白纸。正像女主人公静秋一样,正像静秋与老三的爱情一样,干净得像一张白纸。但是,在张艺谋鬼斧神功的艺术建构下,这张白纸便拥有了一种空灵皎洁月光般诗意朦胧的东方美学神韵。仿佛平日束之高阁的锦帛,颜色在脑海里却竟是历久弥深。每一位观众的情绪在这诗化的表意中飞扬起来。整部影片中,张艺谋诗意、温情、单纯地去表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观众在唯美的画面和音乐中,排除所有的杂念,就像回到了静秋的年代和静秋的故事里,也让观众从浮躁的现实中寻找到那种只久居内心的、恒远的平静。

在影像文本中,温和而清醒自知的老三有着很干净的笑容,老三是爱情的给予者,是在那个压抑人性的年代始终温暖静秋内心的一缕阳光,老三的思想开放显然和当时的主流显得格格不入,他帮助静秋拨开生活的乌云,让静秋相信,他一直是和静秋在一起的,社会总会变化的,政策迟早也要变的。静秋则生得俊俏灵秀,她的性格柔弱,不够坚毅,在这种畸形的时代压抑下变得更加懦弱自卑,她的出生,她的责任,母亲对她的提醒,旁人对她的观察,使她时刻都小心翼翼谨慎处事,生怕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情调”有一点关联。两个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使得单纯又有想法的静秋一开始只敢对他刻意保持距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静秋的心越来越被老三所吸引,这也使得涉世未深的静秋怀疑自己犯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在内心进行着艰难的思想斗争。因此,可以看出静秋的内心始终很矛盾。直到后来对老三越来越依恋,拥有了自己也无法相信的勇气去追求内心向往的爱情。就这样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一对才子佳人凄美纯情的爱情故事在这个美丽恬静的小村庄匆匆经过,又缓缓冗落。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散文诗电影,寓情于景,情景相融,二者相互影响。如果说感人的故事情节加上表演极佳的演员是整部影像文本的果肉和汁液的话,那么如世外桃源般的诗意氛围就是从其嫣红的果实里散发出来的清爽气息。静秋害怕被路人认出,用老三的白色衬衣将头罩住,老三骑着单车载着滑稽可爱的静秋在街道上飞驰,两人挤在一辆自行车上,徜徉在幽静的小巷子,阳光从梧桐树间隙里零碎地洒下来,天空是饱满低沉的湛蓝,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小巷显得是那么的诗情画意。在静秋探望完病中的老三后,两人隔着河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小河静静地流淌,树叶在天空中摇摇曳曳沙沙作响,安静得好像只剩下两个人的心跳,好像这时候一切自然物都成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象,配上加强效果梦幻的暖色光,就像一张尘封已久的发黄的旧照片,观众一下子就打开了那道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像是一场怀旧之旅,加上优美温婉的电影配乐,天马行空的场面调度,影像文本就在一种诗化的电影风格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地建构出一种诗意浓浓的影像空间。这也刚好契合了美学家宗白华对意境的最高审美理想:“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与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出最深的景色,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体象而为景色,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好符合张艺谋这一次所追求的极静极美极纯的美学意境。

在电影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张艺谋导演把安静的语言镜头运用到静秋流泪的细节当中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无论是静秋和老三的感情被静秋妈妈发现之后,老三答应静秋妈妈以后不再和静秋见面,临走前,请求帮静秋包扎好受伤的双脚,两人相互观望默默地流泪,还是那场隔河相抱静秋一边用双手比划出拥抱的样子一边泪水静静地挂在脸庞,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导演都在这种安静中让感情汹涌而出,没有悲情电影的刻意煽情,没有纯爱式韩剧里的矫揉造作,电影里确实存在局部过分美化的成分,但是正是静秋单纯而朴实的表演弥补了这一不足,达到了动情而不煽情的效果,梨花带雨似的流泪和整个静静流淌的情节场景都十分统一地呈现出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这是一个非常舒缓而自然的过程,因此,我们都愿意相信那份纯美。

当现实中的爱情被房子车子票子所困扰的时候,人们很难不带丝毫物质目的单纯地去爱和被爱。“我不会等你一年又一天,不会等你到25岁,我会等你一辈子。”老三的肺腑之言让每一个观众都震撼他的情之深爱之浓。整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简单凄美的爱情故事,构图干干净净。正是因为整个影像文本强化突出了诗化的东方美学意境,得以奏响这段山楂树下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交响。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5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爱情语言;表达策略

影片《山楂树之恋》(以下简称影片《山》),讲述了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唯美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爱不表现则不存在,爱情需用语言来表达。影片《山》中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的爱情故事,正是借助爱情语言来实现的。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影片《山》中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的爱情语言进行分析,以期为影片《山》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也为恋人之间如何很好地表达爱情提供语言借鉴。

一、爱情语言的理性之美

爱情的表白,要想深入反映自己的爱意,饱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就需要追求爱情语言的理性色彩。“老三”对静秋的爱情表白就运用了一些理性的表达手段,表现了爱情语言的理性之美。

1.借助冷静的表态话语。比如,当静秋的妈妈得知他们在交往后,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让他们暂时中断交往,面对静秋妈妈的种种要求,虽然“老三”心里不舒服,但很冷静地说了“转正前,我保证不来找她”“不能让静秋犯错误”“我能等,不论等多久”等一些具有“表态”意味的话,理性地接受了这些要求。

2.借助哲理性话语。比如,“老三”说:我不是胡说,连我父亲都要恢复工作了,他让我弟弟写信,让我回省城去,还说家里又要给我介绍对象。静秋说:你出尔反尔了。“老三”说:怎么会?我不会背叛你的,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在这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这段对话中,面对静秋的质疑“你出尔反尔了”,“老三”说了一些哲理性的话,理性地向静秋表明自己不会出尔反尔。

3.借助承诺性话语。比如,静秋说:我还有一年转正期呢。“老三”说:那我就等你一年零一个月。静秋说:我妈不让我25岁之前谈恋爱。“老三”说:那我就等你到25岁。静秋说:要是到25岁,也不行呢。“老三”说:那我就等你一辈子。这段对话中,“老三”的话语“那我就等你一年零一个月” “那我就等你到25岁” “那我就等你一辈子”,是对静秋一种承诺,这些承诺话语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对爱情的理性表白。

此外,“老三”对静秋的理情表白,还体现在一系列理性的行为动作等态势语言上。比如:在县城约会,为了不让别人看见,在公共场合不敢走在一起,总是一前一后。

二、爱情语言的纯真之美

有人说,影片《山》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这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纯真的爱情。纯真的爱情必然有纯真的爱情语言来表白。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在表达爱情时,运用了许多纯真的表达手段,表现了爱情语言的纯真之美。

1.妙用质朴话语。比如,在医院高护士的房间 ,“老三”为静秋洗脚时,静秋不禁说出:“认识你,真好。” 比如,两个人躺在床上,“老三”说:“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这些话语中的“认识你,真好”“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些言语,没有华丽的辞藻,显得非常质朴,但就是这些质朴的话语,却非常刻骨铭心、非常纯真。

2.妙用倒逼话语。比如,当看到静秋的双脚泡在石灰水里,被烧坏了,“老三”给她买来了粉红色的胶鞋,让她穿上,静秋说:穿这么好的胶鞋去劳动,别人该怎么看我呀。“老三”说:你要是不穿的话,我也要光着脚跑到石灰水里去踩,把我的脚也烧坏。静秋说:我穿,我一定穿。这段对话中,“老三”用倒逼话语,让静秋穿胶鞋,虽带有“逼迫”的色彩,但显得非常纯真,不隐含任何附加条件。

3.妙用奇特、害羞的“眼语”。比如,静秋到村长家后的第一天,就和“欢欢”一起到勘探队喊“老三”回家吃饭。第一次相遇,他们就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这种好感可以从两人相遇时奇特的眼神,尤其是静秋“害羞”的眼神中得到解读。这些“眼语”的妙用,使爱情语言显得特别纯真,虽说这时的爱情语言还处于“准爱情语言”阶段。

三、爱情语言的浪漫之美

“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充满了浪漫元素,这可以从他们之间一系列具有浪漫色彩的言语、行为中看出。

1.巧用幽默的言语。比如,“老三”看见静秋的钢笔漏墨水了,买了一支新钢笔送她,却不忘维护她的自尊,幽默地说道:“我不是送你礼物,我这是为革命节约墨水呢。”这一幽默的言语,极富有浪漫色彩。

2.巧用激情的动作。比如,一次在分别后,一个人在小河的此岸、一个人在小河的彼岸,他们都沿着小河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很不想就此分别,最后两人做了一个“虚拟的拥抱”这一富有激情的动作。这一富有激情的动作,蕴涵着一种浪漫的情怀。

3.巧用“树枝牵手”的动作。比如,从县城接静秋的一天晚上,过一条小河时,“老三”想拉静秋的手,但静秋处于羞涩的心理不肯。浪漫的“老三”,从地上找了一根树枝,借助树枝拉着静秋的手走过了河。然后,“老三”的手顺着树枝慢慢地往后挪,最终拉到了静秋的手。可以说,借助树枝这一媒介,“老三”浪漫地拉到了静秋的手,也浪漫地表达了对静秋的爱,虽说这种爱含有羞涩的感情成分。

四、爱情语言的含蓄之美

中国人基于“害羞”的心理,常会采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爱情。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在表达爱情时,运用了许多含蓄的表达手段,表现了爱情语言的含蓄之美。

1.借助“物语”。所谓“物语”,就是借物喻情。物语的使用,可以说,起到了含蓄地表达爱情的目的。影片中“老三”送给静秋的情物有很多,为了使静秋在晚上写材料时有个好的光线,给她送来了一个亮度大点儿的灯泡;为了使静秋在写字的时候,不再忍受钢笔漏墨水之苦,给她送来了一支崭新的钢笔;当看到静秋用脚踩在石灰水泥浆里劳动时,想到她的脚会被烧坏,就特地送给她一双胶鞋;当看到别人用的脸盆有山楂果树的美丽图案时,就给静秋买了一个。可以说,“老三”送给静秋的不是一个灯泡、一支钢笔、一双胶鞋、一个带有山楂果树美丽图案的脸盆,而是一颗心,是他对恋人静秋的爱。 这些“情物”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又是那样的富有爱的意味,让人过目不忘。

2.借助“谎言”的故意使用。“谎言”的故意使用,就是说话时对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违反。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来的,包含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一方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故意违背合作原则,而让对方来体会言外之意。”①影片中“老三”和静秋之间在表达爱情时所说的话语就有对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违反。比如,“老三”说:你听说我得的什么病?静秋说:听长芳说是白血病。“老三”说:什么白血病黑血病的,我只不过是感冒,低烧,抵抗力差,也许是在二队加班累的,长芳哪儿懂啊?我要真是白血病,这县城医院也治不了……在这段对话中,“老三”的第二轮话语,明显说了一些自知是不真实的话,这些话是对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违反。在此,“老三”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说一些自知是不真实的话,有着特定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自己心爱的人为自己的病担心,这些话虽说有些“欺骗”,但很含蓄地表达了“老三”对静秋的爱。

3.借助婉曲辞格。比如,第一次谈话后,“老三”一直没有露面。待“老三”回来见到静秋后,静秋说:“这几天跑哪儿去了?我以为你调走了。不告诉大妈一声,欢欢找你。”静秋的话中,运用婉曲辞格,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老三”的想念。

五、爱情语言的悲情之美

有人说,影片《山》讲述了一个异常凄美的故事。这个异常凄美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静秋与“老三”之间凄美的爱情。凄美的爱情必然由悲情的爱情语言来承载。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在表达爱情时,运用了许多悲情的表达手段,表现了爱情语言的悲情之美。

1.运用“泪语”。所谓“泪语”就是借助眼泪来表达感情。比如,在征得静秋妈妈的同意后,“老三”一边慢慢地用纱布缠着静秋脚上的伤口,一边默默地流泪。静秋也是低声地抽泣。此处,两人的眼泪,既有一种心疼、不舍,又有一种忧伤的情怀。比如,面对生命处于最后时段的恋人“老三”,静秋流着眼泪不停地重复着“我是静秋”这句话。尚有一丝知觉的“老三”,听到静秋的话语后,眼角也溢出了泪水。此处,两人的泪水是对对方的一种不舍,是对美好而又坚贞爱情的留恋。

2.运用反复、反问修辞格。比如,在医院,面对生命处于最后时段的恋人“老三”,静秋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答应我,一听到我的名字,你就会回来吗?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看你不是说我穿红衣服好看吗?我穿着它来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这些话语中,反复、反问辞格的巧妙使用,增强了语言气势,强化了“悲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

3.运用坚定承诺的话语。比如,“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老三的这句承诺,让观众为之动容,这句承诺展现了“老三”对爱的坚持、坚守和默默地付出,直至生命的结束;这句承诺使得这份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的爱情,显得非常悲情。

总之,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影片《山》中的爱情语言。“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故事,给了正在爱着或是为爱受伤的人们带来了唯美愉悦和凄凉的情感共鸣。”②他们之间融“理性之美、纯真之美、浪漫之美、含蓄之美、悲情之美”于一体的爱情语言,既生动表达他们之间唯美而又凄美的爱情,又深深感染了电影观众,也为恋人之间如何很好地表达爱情提供了语言借鉴。

注释:

①朱秀芳:《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看英诗中的真情和假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诸小妮:《唯美艺术与纯净爱情结合的经典——解析影片〈山楂树之恋〉的叙事模式》,《大舞台》,201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6

关键词: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花卉

从普通的日常生活或自然景物中去发掘感受,提炼诗意,从而引起内心波澜,追求一种诗意审美与哲理思辨的契合,把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升华到一种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本质高度,凝结在哲理性警句之中,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经常做的。其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到:当年在草地上嬉戏的花朵,阳光下流淌的河水,由野蔷薇接替的那株山楂花的芳香、花径台阶上没有回音的脚步声、河中泛起扑向一棵水草又立即破碎的水泡等等这些景物“至今仍留恋着它们当年的无意识的或者散淡的风貌,……一直留在我激荡的心里,而且连续那么些年都久久难忘,而周围的道路却在记忆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有时,延存至今的那一截片断的景物,孤零零地从大千世界中清晰地浮现,繁花似锦似的小道在我的脑海中漂动,我却说不出它来自何方,起于何时。”[1]无论是通过想象获得的知识,还是通过理智获得的知识,事实上,每一个真正的直觉、真正的表象都是一种表现,凡是那些不能将自身对象化的表象,都只能是审美者的感觉而已。普鲁斯特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往日时光的重现和对过去生命的再度体验,使这些独特的体验呈立体化的特征,显示了无穷的魅力。

一、生命的体悟

在贡布雷,主人公经常和家人在五月的周末到教堂参加“玛丽月”的祈祷仪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主人公才开始爱上了山楂花。自古以来,在基督教里,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当“我”初次看到山楂花时,“它不仅点缀教堂,它还被供奉在祭台上,成为神圣仪式的一部分,同神圣融为一体。它那些林立在祭台上的枝柯组成庆典的花彩,盘旋在烛光和圣瓶之间;一层层绿叶象婀娜的花边衬托出花枝的俏丽,叶片之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一粒粒白得耀眼的花蕾,象拖在新娘身后长长的纱裙后襟上点缀的花点。”[2]对这些有着婀娜花边的绿叶、白得耀眼的花蕾的花朵,“我”只敢偷偷看上一眼,便感觉着“这些辉煌的花彩生气蓬勃,仿佛是大自然亲手从枝叶间剪裁出来的,又给它配上洁白的蓓蕾,作为至高无上的点缀,使这种装饰既为群众所欣赏看,又具备庄严神秘的意味。”[3]鲜花绽放是上帝高兴的迹象,主人公从看着用来装饰用的花里感觉到了上帝的存在。

除了用于教堂之外,山楂花在欧洲曾被认为可以阻挡恶魔和邪恶的魔术,因此,山楂常常被种在院子和田野边上作为屏障,这也给“我”更多的机会去认识它。

在贡布雷生活的时期,主人公经常陪着家人一起去梅塞格利丝那边去散步,当主人公正沉浸在既想结识斯万小姐又怕见她的双重矛盾心情时,忽然嗅得小路上掠过一股山楂花的香味。花外的疏离像一排教堂被堆积的繁花覆盖的密密匝匝而形成一座巨大的迎圣台。看着被如胶似漆的芳香则萦绕着的繁花组成的圣台,主人公的感觉就好像跪在供奉圣母的祭台前一样。

嗅着这无形而固定的芳香,想把它送进我不知所措的脑海,把它在飘动中重新捉住,让它同山楂树随处散播花朵的、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节奏相协调――这节奏象某些音乐一样,起落不定――而且山楂花也以滔滔不绝的芳香给我以无穷的美感,但它偏偏不让我深入其间,就同那些反复演奏的旋律一样,从不肯深入到曲中的奥秘处。[4]

盛装开放的山楂花的线条给教堂祭廊的坡级增添了光彩,绽开的花蕊的清香给“我”带来了一种固有的幸福回忆,即与那片树篱紧密相连的那种幸福感。这种幸福在田野上四处徜徉、接近“我”心中那种期求的目的如愿以偿后的那种欢快,山楂花的香气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固定有限的幸福回忆,即与那片树篱紧密相关的那种幸福感。

之后,当“我”把眼光从远处田野重又回落到山楂花前,以为在暂停凝视之后回头细看可以领略它的妙处,然而这些花朵在我内心所唤起的感情却依旧晦暗不清,浑浑噩噩,无助于我廓清混沌的感情,我又无法仰仗别的花朵。一声“希尔贝特”像魔咒一样,刹那间主人公在花篱扶疏间看到了一位漂亮的少女,这些山楂花同希尔贝特这个女孩一样,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我”觉得花同人的神秘生活是亲密无间的,而“我”却一时无法进入那个神秘的天地!这个天地可以让“我”找到快乐并与我分享,可以形成一种魅力,形成一种希望的要素,因为它寄寓在爱的欲愿之中。大自然中花的婀娜多姿,与人的情感的丰富性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在这二者之间找出了某些相似之处,并通过想象将其联系在了一起,达到了思想的交融。

对于美好的那种抽象的欲求是暗淡无味的,因为欲望是按照我们认识的东西想象出来的美,是在我们面前显现的限定的世界。只要我们怀有爱慕之情,其中极其细微的特征都可以表现为可羡艳的优势。

二、独特的体验

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本身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这种自然美乃是人物美的映照,它的地位是高于人物美的。因此,可以说自然比人更能体现宇宙无限的勃勃生机。自然物之所以美,虽然同自然物本身的某些特性有关,但决定的还是在于审美主体把自然物的这些特性与人某些品质联系起来。女人和花卉的换喻关系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普鲁斯特惯常用的是把这种换喻关系,变成有联觉关系构成叙述材料的模板,变成作品中音乐的主导主题,同时又在其中添加色情的意味。

兰花虽然是世界名花,其实是一种普普通通的花朵,其色彩淡雅,终年不凋零,幽香清远,神静韵高;它花开之时二朵并蒂,像一对情意绵绵的爱侣,令人赏心悦目,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备至的名花之一。普鲁斯特亦不例外,在他的小说中,描写着一种兰花,即卡特来兰,这种普通不过的小花是奥黛特的最爱。奥黛特认为,“这种花跟平常的花不同,仿佛是用丝绸、用缎子做的一样。她指着一朵兰花对斯万说:‘这朵兰花仿佛是从我斗篷衬里上铰下来似的,’话中带着对这种如此雅致的花的一番敬意;在她看来,它是大自然赐给她的一个漂亮的、意想不到的姐妹,是生活中难以觅得的,而它又是如此的优雅,比许多妇女都更尊贵。”[5]因此奥黛特在客厅里给小兰花以一席之地。这朵花成为斯万爱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斯万和奥黛特的恋爱便是由于这一朵小花开始了新的历程。

奥黛特不仅喜欢在自家的客厅摆放兰花,更是喜欢用它来装饰自己,如,她的手上会拿着一束卡塔莱兰,头发上用天鹅的羽毛制成的羽饰上也系有同样的兰花,她的上衣口的白罗缎的插绣上也插了几朵卡塔莱兰。甚至斯万在奥黛特的马车上,看到的也都是些熟悉不过的小卡特莱兰花。在回去的途中,因为马遇到障碍物而使车子发生了震动,二人都给震得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于是斯万扶住奥黛特的肩膀,把她的身子紧紧靠在自己胸前,去给她扶正上衣口上的花,以此加快了二人的恋爱进程。那晚斯万以为她摆弄卡特莱兰花开始,以占有她的身体告终之后,往后那几天,他还是使用同一个借口,

在一段时间内,头一晚那个程序就一直没有变动,总是以用手指和嘴唇轻轻抚弄奥黛特的胸口开始,每次的接吻和拥抱也总是以这样的抚弄为先导;很久以后,当摆弄卡特来兰花(或者类似的礼节)早已过了时,“摆弄卡特来兰”这个暗喻却成了他们习惯性地用来代表肉体的占有这种行为(其实也无所谓占有不占有了)的普通词语,长期留在他们的言语中,来纪念那个早已被遗忘的习

俗。[6]

花朵代表着激情和浪漫,卡特莱兰花,在胸口别着,带着忧郁和寂静的隐喻,这朵性感的小兰花对斯万充满了,他借助小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个时候,花非一般意义的花,而是成为了风尘女子奥黛特的符号,成为了一种思想,一种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在这里,作者以花作为起兴之物,在文中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文人在对人物的品鉴和欣赏以及艺术创作中,都特别强调主题要有一个审美心肠,必须要有审美观照的能力,才能捕捉住一个人的风姿、风神。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是一样,只有我们以一种超越世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水,才能领略到花草之美。当斯万把奥黛特跟他理想的幸福联系起来的时候,他总是能在她的身上找到那种能让他欣赏的最精巧的艺术鉴赏力,哪怕奥黛特并不是他要得到手的那种女人,斯万亦会如此。

三、意象的审美

普鲁斯特以他自己的方式在描述着这个世界,无论是视觉上、听觉上、感觉上抑或是触觉上,这个世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被普鲁斯特小心翼翼地引导出来,并加以呵护。而他――普鲁斯特所承受的则是一种脆弱的、珍贵的现实:意象。这些意象自己从普鲁斯特的句子结构上脱颖而出,从奥黛特身上的小兰花中浮现出来。所有的声音、颜色因为丰富的联想激起那种虽然难以言喻但确实无误的感情时,给我们带来的某些无形的力量将会落在我们的感情之上。当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相互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时,它们似乎变成了同一种声音、同一种颜色,并激发出一种感情。这种感情由它们各自引起的感情综合而成所产生,但却是同一种感情。

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将花拟为人,人以为花,花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融在一起,人们通过它们来传达自己的丰富情感、深情寄托和对生命的渴求。在《圣经・雅歌》中,便有许多诗句来描述花与女子的,如沙仑的玫瑰和谷中的百合花都是在以色列国内常见的花草。诗中的女子以这样的植物自称,来表示谦逊,表示自己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朵平凡的小花儿而已,并没有审美特别之处。而所罗门却说,你一点都不平凡,你是百合花在荆棘内,就是与众不同的。所罗门再给情人以鼓励和欣赏,他在以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告诉爱人一个信息,那就是“我爱你”。

自古以来,自然为人们进行艺术的表达提供了素材和经验,人们把来自自然的原始材料进行幻想性的创造、再加工来为人类自身服务,此时,人的经验便会渗透其中。当作家通过文字对花卉意象的内容进行联想的话,那么可以看出他已调动更充分更丰富的经验进行发展联想了。随着作家脑海中积淀的内容的增多,最后他即可以不借助客观、外界材料而驰骋想象,这是一种超越客观材料和现实载体的纯主观、纯精神的一种自由联想。普鲁斯特的小说中经常由此及彼地自由联想,最后用生命之笔构建了一个真实的幻想世界。

普鲁斯特没有采用一般人常用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选取了来自于乡村生活中的、具有生活气息的事件。因为包含这些事件的生活为心灵的基本激情的成熟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之中,我们的感情显得更加朴实,更能有力地交流,人的激情与美丽才能恒久地与自然形式相结合在一起,去获得。

[参考文献]

上一篇鲁班学艺

下一篇体育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