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影评范例6篇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1

摘要:作家艾米的网络小说《山楂树之恋》与同名

>> 解读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纯爱音乐 电影《山楂树之恋》纯情冰释的解读 《山楂树之恋》的爱情观解读 《山楂树之恋》:革命时代的爱情 多元文化元素视阈下的《山楂树之恋》 从《山楂树之恋》看语境在电影接受中的作用 解读电影《山楂树之恋》与同名小说的对比性 爱情三元论视角下的“山楂树”之恋 蔷薇的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的叙事策略 《山楂树之恋》:远去的真爱 回到“山楂树”下的张艺谋 电影《山楂树之恋》爱情物体意象解读 《山楂树之恋》中美的魅力――眼神 并不纯洁的“山楂树之恋” 评艾米的《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纯爱背后的生化危机 《山楂树之恋》最干净的爱情 《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意象 山楂树之恋张艺谋的争议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艾米.山楂树之恋[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4]电影频道:张艺谋《山楂树之恋》.[ EB/OL].http:///movie/topic/2010shanzhashuzh ilian/.

[5]尼古拉斯·加恩海姆.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注解

①弗洛伊德,《与文明》,1987。

②华秋,《中国情圣诞生记》,2010。

③艾米,山楂树之恋,2007。

④电影频道:张艺谋,《山楂树之恋》,2010。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2

一直不喜欢读情感类的书籍,因为我怕看到情深处会掉眼泪,所以我不敢看,最近也许很轻松,不想让自己有任何的不开心吧!开心时刻我是那么的珍惜,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是习惯借助一本书让自己入眠,那么山楂树之恋是我的首选了,一开始没有太多的喜欢,后来越看是越投入……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山楂树之恋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山楂树之恋观后心得1昨天晚上看完美籍华人艾米的长篇小说《山楂树之恋》,这个让人心酸、让人流泪的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一爱一情故事深深打动我。轻轻掩卷,泪水滑落,觉得有种被牵扯的心痛,一直在想主人公静秋和老三那段酸酸甜甜的爱情悲剧……

小说《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是发生在1974年关于两个青年人的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故事来自于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年龄亦如我母亲一般大,故事主人公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家庭成分是地主,她从小就很自卑。正在上高中时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在这个山村的路上,有一棵山楂树,据村长讲本来那棵树是开白花的。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无数的抗日英雄被日本鬼子槍杀在这棵树下,他们的鲜血灌溉了树下的土地。从第一个抗日英雄被杀害开始,这棵树的花就慢慢变了,越变越红,到最后这棵树就开红花了。静秋听着村长的介绍后,再看那树时,隐隐约约觉看见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不知道为什么静秋老是想到那棵山楂树。后来,这棵山楂树见证了静秋住在村长家,与老三从相识到相爱,到老三得了白血病离她而去的那段爱情悲剧故事。

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描述笔触,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令人信服的描画出那一处处生活场景、生存情态和众多人物形象。女主人公静秋是一个聪明美丽、善良单纯的知识青年,她学习好,多才多艺。由于出身不好,自强中带着自卑,同--时期背景下的大多数青年学生一样,学业之余还 去做零工以补贴贫困的家庭,在即将毕业之际,面临着下乡而当一辈子农民的迷茫前途。而男主人公老三,因经历过家庭中父亲命运的沉浮,以及在勘探队生活的磨砺,显得成熟而稳重。他正直善良而富有同情心,他们因村中的一棵山楂树和一首苏联民歌《山楂树》而结缘,更因秉性气质的相同而相恋,却又因老三身患白血病死亡而绝别。

在情感生活的培养和深化中,静秋的时时处处用一毛一主席的话语对照,强烈地打下了那个时代社会思想对人们生活的奴化和禁锢。而老三无疑是那蒙昧时代的一个智者,他的对静秋前途问题的开启,对出身问题的评判,对静秋身为“地主份子”的父亲横遭厄运的同情与辩解,以及老三对诸多社会问题的调侃都使作品在闪现人性之光的同时具有某种思辨色彩。而对老三性格的刻画与静秋的对比都展现出社会生活的落后和封闭、政策取向的昏暗以及所造成的对个体生命的戕害,对本真人性的扼杀。庆幸我不是生在那个年代、长在那个年代,否则我的这段文字给我及我的家人带来的命运就不言而喻了~~

我感动于老三对静秋的爱。他爱了,爱的坦诚,从一开始他就没有回避自己的过往,他只是想着在怎样的时机以怎样的方式讲给静秋听,才不会引起她的反感和抗拒。在这里,我要考虑到1974年左右的那个大背景,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相信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不能明了彼时环境下人性的压抑、黑暗和酷烈。当然我的生命和那个年代没有交集,我也只是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从历史记载里去想象,但是,即便只是想象,都足以让我痛苦和绝望。

故事的结尾很悲剧性的,缺失成全了完美,瞬间定格成永恒。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力量所在。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细数传唱古今的一爱一情篇章大多都是悲剧收场,也正因为此,我们才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吧~~《山楂树之恋》则就是因为结尾,当所有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阻力渐渐消退,当所有的障碍渐渐清除,当我们读者一路跋涉走来,快要到达理想的境地时,一个美好生命的凄惨离去,一根琴弦的崩然断裂,虽然发出了文章的最强音,却也是让人肝肠寸断的高潮。

我曾看过闫妮、夏雨、马苏主演的《北风那个吹》,一邓一超、范冰冰的《人间情缘》,虽然对那时的那个年代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透彻,今天我听说这部红遍网络的《山楂树之恋》也要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了,心情很激动,因为我相信这一定是一部好的不可逾越的反映知青生活跟爱情的影视作品因为它是一个至真至纯的爱情的体验场,它让我们在撼人心魄的爱情颂歌中,去流着热泪感同身受,因为它是一个荒诞历史的展览馆,它让我们在压抑、悲悯的氛围中,去生动地感观那一幕幕人间悲剧,因为它是一个充满理性辨析的反思所,在流淌着一幕幕血与泪的悲剧演绎中,给我们深沉的思索和憧憬。

在现世,在这物欲横流、情感泛滥、爱情贬值、婚姻儿戏的年代,我读了这样一部不染尘埃的故事来缅怀纯净成全的爱。我觉得这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它会唤起人们对单纯的真挚的爱情的怀念和向往。尽管静秋与老三的是那样苦短,但他们爱的绚烂。自老三去逝后,每年的五月,静秋都会到那棵山楂树下,跟老三一起看山楂花,在她看来,那树上的花比老三送给她的花更红,更艳,因为那红艳的山楂花,流动着老三那殷殷的血液。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三的殷殷血液,伴着老三的爱,激情巡回地在静秋的血脉里流动着,那流动的爱永远滋润着那红红的《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观后心得2“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句话是这个电影的经典台词。

故事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送钢笔、送冰糖、送胶鞋、乃至送钱,主人公老三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关注静秋及她的家庭,用朴实的浪漫让静秋感受爱情的甜蜜,化解静秋的误会。不会变的,永远都不会变,他们的爱情是纯净的,没有谎言,不仅是静秋的心灵,更是老三的呵护。为了引起恋人的关注,他不惜弄伤自己,看到老三在胳膊上划出那一刀后,我释然,这也许就是爱情的一种表现。静秋伤的是脚,老三伤的却是心。

为了恋人的前途,他愿意守着一个承诺去等。在爱情面前,思想只有感性,没有理性。老三拼命加班只为了换取休息时间来偷偷看一眼静秋,静秋冒着犯政治错误的危险请假三天也只是为了陪一陪老三。医院的场景不知道两位演员是如何感悟的,一个在门外一个在楼道,隔窗相望,没有语言。故事的结局是悲凉的,静秋最终没有喊出那个心理默念了无数次的名字,只是大声说我是静秋。山楂树,因为水的淹没而不复存在,爱情却在延续。我相信爱情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张艺谋的高明不在于对电影技术的追求、不在于对绚丽场景的刻画,而在于对故事的描述,我喜欢这样的纯净和宁静。《山楂树之恋》在我看来不够催泪,但够感人,泪水悄悄滴落的哽噎远胜肆无忌惮飞溅的哭号更有感染力。

山楂树之恋观后心得3一:爱情被人类讴歌了几千年,但爱情究竟是什么?稍微高等点的动物皆有性,为何唯有人类有爱?这份为我们所独享的东西又因何而存在、因何而可能?在当今或者未来,爱情又会如何变化和演进?

二:《山楂树之恋》是一部电影,电影只需表现爱情,不负责回答这么多问题,电影观后感: 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三:我一向认为,所有的爱情皆产生于阻力,爱情之于性欲的差异,在于性冲动受到阻力而难于实现后的升华。因此,所有伟大的爱情,必与巨大的阻力伴生,或简直就是拜其所赐。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双双化蝶的梁祝,抑或到每个人不足为外人道的微苦还甜的回忆。

四:没有阻力的所谓爱情,不过是一次性活动或一段性关系的前戏。

五:《山楂树之恋》的"戏眼",无疑是那段"纯洁"的同床而卧。但促使他们保持纯洁的动机,显然不缘于情感,却源于恐惧。对于静秋,一段不复纯洁的关系,面临着身体与文化的双重恐惧,作为反面教材而存在的闺蜜,现身说法地呈现了这双重恐惧的源头和后果--怀孕造成的身体伤害,和事情败露之后的社会压力。静秋母亲的所有严厉却苦涩的忠告,也不过摄于并强化着这种恐惧。

六:但这恐惧为静秋一人所"独享"。男人性行为的身体和文化的后果,本来就微乎其微,对于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老三,其越轨行为的代价更是趋零,其"风险收益比"近乎无限大。但他视静秋的恐惧为恐惧,因此以静秋的身体为禁地。面对自身欲望与静秋的恐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他选择了抑制自身的欲望,以解除静秋的恐惧。对于一个男人,一个自知不久于人世的男人,这是一种源于爱和疼惜的牺牲,于是他是崇高的,静秋是纯洁的。

七:这场戏里,静秋的表演是成功的。因恐惧而产生的紧张,和对因爱欲而献身的隐秘的期待,被这个本来就紧张的小姑娘如实呈现,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与之对照,这场戏的真正主角老三,却把欲望与崇高之间因冲突、撕扯而形成的巨大张力轻轻带过。或许,演员本人对这样的张力和撕扯便全无经验。

八:这也不能怪他。对此不仅他全无经验,包括"我们"在内的大多数人,对这种冲突和撕扯也已经日渐生疏。今天的性和爱欲,越来越远离了恐惧和压力。身体的恐惧,只需要一只杜蕾斯便可彻底消除,文化的恐惧,也早被社会的宽容所赦免。"曾有三任男友,最近单身半年。"--"非诚勿扰"节目女嘉宾们的情史与性史,已经在这种暧昧的用词中含混了界限,而准备与她们"牵手"走进婚姻的男嘉宾们,却也不以为意。空前宽松的环境,让老三与静秋当年的抉择,失去了艰难和张力。

九:问题是,当抉择的艰难不复存在,纯洁的动机和意义何在?

十:如果让我回答,则随着外部约束的弱化乃至消失,纯洁爱情的动机和意义,只能来自每个个体内在的道德自律。普遍的道德固然都有其功能性的出处。但对于个体而言,道德却可能是"绝对律令",通俗点说就是"必须如此,不为什么"。譬如一个女孩坚持要把初夜留到婚后,只能证明她的成长和教育的环境,让她相信只有如此才算纯洁,尽管她也未必坚信她的婚姻就能白头偕老,她也未必认为一旦离婚,她就变得肮脏。"因为必须,所以必须",没有道理好讲。但就是在这种没有道理,也不被强迫的坚持中,爱情获得了张力和美感,尽管其代价是牺牲了爱欲即刻得到满足的快感。

十一:因此,与其因为纯洁的爱情不再而感叹世风日下,不如诅咒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性观念和性环境的宽松。可是,经过多少代人的启蒙和斗争才获得的性权利的自由,真的是值得诅咒的罪恶?自由与约束是一对永远的怨偶。自由因冲破约束而实现,却又以约束为前提,没有约束,自由也就失去了意义和快感。

十二:结论:爱情越来越是一种不受外部约束的自主选择,有人选择纯洁、忠贞,有人选择放任、随意。李银河的主张正对某些人的胃口,《山楂树之恋》则为另一些人提供了向往的模本,大家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然后各自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山楂树之恋观后心得4山楂树上,花儿开了,远远望去,仿佛绯红的轻云,开得如火如荼,灿若朝霞。花儿落了,无声无息,如同划破夜色的流星,不留一丝痕迹。那棵山楂树,承载了怎样的美好记忆,又承载了谁的悲伤,谁的泪水?

电影里,老三对静秋说,“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朴实简单的话语,却能轻易地触动人的心弦。那个青春如火的年代,真挚的情感,如同纯洁的莲花一般,悄悄在两人心底绽放。没有玫瑰花的浪漫,没有甜言蜜语的誓言,但是爱的花朵却开得绚烂无比,悄悄的,占据了两个人的心灵。然而残酷的命运最终要将两人分开。山楂树下,只剩下了静秋一个人的身影,晶莹的液体寂静的落下,在地上绽开一朵朵美丽的泪花。我为他们的爱情感动,也为最后的结局而惋惜。也许,这就是宿命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曾听过一个故事,像极了静秋与老三的爱情。

这个故事是在外婆家,从长辈们口中断断续续地听来的。曾经在外婆家的村子里,有一对深深爱着彼此的情侣。男孩很帅,高高的个子,英俊白皙的脸庞。他常常带着女孩去河边玩,帮她整理头发,给她买漂亮的发夹……两人常常牵着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但是,最终他们还是逃不过宿命的牵绊。就在他们结婚的前一天,男孩突然急并作,撇下女孩匆匆的走了。他们的爱情,也终止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与山楂树之恋出奇的相似。同样的感人至深,同样的使人扼腕叹息。也许就是因为不完美的结局,才使这个故事愈发的凄美,如此的令人心痛。

山楂树下,悲伤涌动。那满树的红花,红的像血。花瓣之上,是否还存有悲伤的泪水?几度花开花落,流年似水,缓缓流去,但山楂树下那美丽的诺言,晶莹的泪水,却凝聚成了永恒的风景。

山楂树之恋观后心得5一部山楂树之恋,不知令多少人落泪……

整部电影就像午后暖暖的风,温情脉脉里流动着淡淡的感伤。老三对爱情的执著和热烈;静秋面对爱情来临时的羞涩矜持与纯情懵懂,以及他们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无一不令人唏嘘、怅惘。

1974年的初春,静秋去西村坪考察,在清澈悠扬的山楂树歌声中,她结识了老三。也许,就在老三与静秋那澄澈的眸子相对的刹那,前世今生,便已注定。然而,最美好的相遇也无法阻止悲伤的结局。纳兰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是啊,如果人生只如初见,哪会有这么多的悲伤痛苦,生死别离。

总是被电影中的一些细节所感动。记得老三抱着静秋被石灰烧坏的脚小心翼翼地为她包扎,眼里满是难过与疼惜;为逼静秋住院,老三毫不犹豫地割伤自己的手臂;还有送静秋回家后,老三与她隔河而拥,久久凝视着对方。喜欢老三不时流露出的大男孩般的调皮和快乐。他以“为革命节约墨水”为由送静秋钢笔;在用树枝拉静秋过河的途中悄悄握住她的手;同静秋拍照时傻呵呵地一个劲儿乐。最令人难忘的是静秋和老三对望的嘲,静静地,不着一言,像老屋子里陈旧的家具有阳光淡淡地扫过,空气中微尘曼舞,让人的心也随之沉淀,感受到说不出的舒适与宁静。

影片中,静秋从始自终都没有叫过老三的名字,她说:“认识你,真好”。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下,谈一场纯洁自由的恋爱,需要怎样的勇气!“真好”二字便是静秋所能说的最勇敢的话,她明白老三对她的好,那是只有付出而不计回报的爱,一桩桩,一件件,如沉甸甸的砝码累加起来,便是这“真好”二字。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3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修辞艺术; 隐喻;层递;双关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纯爱”为主题的文艺片,自上映以来,在票房上就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有票房统计数据以来的第一部过亿的文艺片。是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沁人心脾,更是清淡悠远、绵丽温婉的语言令人回味。电影作为受众面极广的大众化视听艺术,其产生的造型感染力与冲击力远比静态的绘画或文字强烈、直接;但电影如果注重修辞艺术在实现电影创作意象中的特殊作用,则会创造出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从而强化电影的视觉效果,深化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意味,也会给观众带来更多重的审美体验。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采用的修辞手法,探讨电影内在的艺术特征。

一、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1]黑格尔认为:“隐喻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起于想象力的恣肆奔放,不按惯常形状去描绘事物或不用形象而只简单地直陈其意,于是到处搜寻一种相关联的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因此,隐喻也可以起于任意配搭的巧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2]在电影中采用隐喻的手法,用山楂树映射苦涩艰辛却又美丽的爱情,看似山楂树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因为富有意味的歌曲《山楂树》以及开红花的山楂树传说,使得这份爱情更浪漫、更带有传奇色彩,这样就更能突出唯美、纯洁的爱情主题。

山楂树贯穿电影始终,山楂树成为联系他们感情的一根红线,山楂树令静秋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静秋和老三是在山楂树下表达爱意,老三通过送静秋山楂果传达爱意,静秋把老三送的印有山楂树的脸盆作为圣洁的爱情信物。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没有传说中的红花,映射出在为老三和静秋的爱默哀:经典爱情的自然规律是戛然而止,停留在传说中,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最终老三要求葬在山楂树下也是为了映射他要永远陪伴在静秋身边,“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二、运用层递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

层递是一种说写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依某种意义或逻辑上的顺序进行排列而构成的修辞文本模式。[3]159运用层递的修辞模式,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有强化语势的作用;在语意上环环相扣,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被其所表达的感情征服。

(一)纯爱对纯爱的承诺

“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这是老三在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对静秋爱的表达。当你没有爱过,就不会相信永远的真爱;当你爱了,才知道世界上有这种永恒的爱。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凸显了老三对静秋永远的爱。纯爱永远不会改变,纯爱的双方不会“出尔反尔”,静秋对他而言比生命更重要,也希望静秋对他的爱永远不变。

(二)对爱人的深深祝福

“你会有孩子,你会做妈妈,然后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老三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并不久于人世时,在和静秋亲密的接触时,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深深的祝福。通过步步深入“你会有孩子,会做妈妈”到“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的表达,强化自己对静秋的祝愿;在语意上环环相扣的生命礼赞,层层递进的感情渲染征服所有观众。

(三)生命对挚爱的承诺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在电影结束时用字幕的方式,通过层层否定的方式达到高度肯定的意境,老三得了白血病,生命之中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老三对静秋妈妈的承诺在静秋25岁前不再见她,他对爱的承诺绝不会出尔反尔(“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老三可以用一生的爱去爱静秋(“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里在时间上是层层递进,语意上更是环环相扣,凸显了老三宁愿孤独死去,也不会违背自己对爱的承诺,以及对静秋的那一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果老三去见静秋,可能影响静秋的工作和生活)。

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在电影中通过银幕画面,把不同的事物或形象,用鲜明对比的方式加以比照,目的是突出一方或双方的明显的特征,着力揭示出蕴藏在当中的思想内涵。通过不同形象、不同场景尖锐的对立和强烈的对比,使形象更鲜明,彼此特征更加突出。

(一)喜怨转变的比对

静秋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老三,少女情怀的依恋让她对老三非常期待,总是心不在焉,当听到老三来了,就偷偷地面带微笑地望着他。但当她听说老三有未婚妻了,心里特别难过,老三趴在窗户口看她,她只是冷漠地把窗帘拉上。前后对老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描绘了静秋喜而不狂、怨而不怒的纯真、质朴、文静、内秀的性格特征。

(二)爱屋及乌的比对

老三深夜为静秋买印有山楂树的脸盆,用置换的方式让静秋对脸盆爱不释手,作为对老三圣洁爱情的象征。但突然之间找不到老三,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也背叛爱情的时候,气愤地用浆糊涂盖山楂树,并置于床下。当她知晓老三消失真相的时候,又转气为喜,让山楂树脸盆重新回到圣洁爱情信物的地位。静秋这种爱屋及乌,通过对爱人赠送脸盆的态度反映对老三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静秋单纯、可爱、善良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刻画的比对

魏红怀孕了,要静秋陪她去打胎,说要去“做了”,静秋问:“做什么?”魏红回应:“人流呗。连这个都不知道。”同龄女生,静秋的清纯由此显现出来。魏红对于“得手”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顾忌地说着自己的事情,而静秋却很茫然,以为自己也被“得手”了,表现出很害羞的样子。等到了医院,看到魏红人流后身体虚弱,但言辞上仍不甘示弱,静秋心里很难受,也很害怕,就问魏红自己是不是也要这样受罪,魏红再一次问她是不是真的被“得手”了,她悄悄地说出当时的情况,才明白自己并没有被“得手”。静秋和魏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静秋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

四、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彰显主题

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营构一语而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文本模式。[3]30这种修辞模式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语义,可以取得婉转蕴藉、秘响旁通的独特效果,更耐人寻味。

“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是静秋去医院看望老三,两人不得不在外过夜,第一次同床共枕时老三说的一句话。这里的“活”,一方面指人的生命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老三就感觉自己存在,老三可以通过静秋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静秋的心感受这个世界,生命就这样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指彼此的爱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就能感受到老三对她的爱。这里的“死”,一方面指人的真正的死,老三不怕自己死去,却害怕静秋会做傻事;另一方面指人的爱的逝去,老三自己会死,但对静秋的爱永远都不会逝去,永远都珍藏着。通过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将老三对静秋的那种生死长相依恋的感情婉转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回味不已。

五、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来反映主题

衬托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衬托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在电影中,在画面的主体构图之外,再浅墨淡彩地把它的外部轮廓加以渲染和烘托,以使其主体构图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加鲜明、突出。这种烘托性的画面,可以收到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从而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

电影中老三出场时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旁,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吹乱了青年钳工和锻工的头发。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这首弥漫于田园乡野的烂漫纯真之歌,营造出富有听觉意味的艺术氛围,静秋沉浸在歌声中,为之着迷,带有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也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这既为后面电影情节的发展做了一个铺垫,也使反映的这一爱情主题更鲜明突出。

张艺谋在创作中,不断地探寻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形式,修辞艺术是成就他在不同时期里实现创作意图的重要艺术手段,他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量。画面、色彩、音乐、对白等电影语言因素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个性化地传达了张艺谋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4]电影《山楂树之恋》凭借精巧的修辞形式,“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5],直接服务于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主题,为《山楂树之恋》创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让观众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长的内涵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

[2] 黑格尔.美学(第2卷) [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11.

[3]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怀平.简析张艺谋电影的修辞艺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4

[关键词] 纯音乐;《山楂树之恋》;艺术

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声电影便逐渐地发展起来,影视技术不断地成熟,音乐逐渐成为电影当中的重要元素。声音音乐贯穿了整部影片,对故事的情节和主题都有很大的影响。《山楂树之恋》以纯爱为主题,贯穿其中的音乐使影片在视觉和听觉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一、纯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

纯音乐一般都有严谨的布局,作品的结构由作曲家的思想决定。电影配乐要根据剧情,并为画面服务。结构比较散漫的纯音乐和并不连贯的电影画面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电影的主题。

许多电影都喜欢选择比较经典的成品音乐来为电影配乐,如果是声乐作品,可以根据其主题来配合电影,这种情况会比较简单,声乐作品的标题限定了作品的表现对象和适合范围。像《山楂树之恋》中的主题曲,因其声乐内容,限定其合适于那个苦社会中的纯爱故事。但是对于纯音乐来说,并没有音乐的标题,没有特定的表现范围,这对导演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陈其钢是大师级的人物,所以根据张导的意思,贴合其想法为电影谱曲。艺术家的思维一般都很自由,纯音乐的创作更是不受束缚,思维开阔,天马行空。作曲家音乐的创作不会太关注生活的细节,而是更关注于生活带来的启发和感受,强调整体上对生活的感知和印象,这也体现出了纯音乐的主体特性。作曲家把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经过了解和熟悉认知,得到审美感受从而引发其创作欲望。这些事物不仅包括自然与社会中的丑和美,同时还有诗歌、绘画、文学、雕刻中的艺术美。而人们对同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也不尽相同,因此纯音乐具有独特的多释放特性。电影配乐却有些不同,作曲家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作,电影的画面与主题大体上就能决定音乐所需要表现出来的情感,观众在欣赏的时候,从视觉和听觉上同时表现出电影的主题思想,让观众得到双重的欣赏,更深层地了解影片的内容。

成熟的作品结构和布局都会相对严谨,尤其是使用器乐作品,作曲家把对现实的思考反映成为造型和表现,并把此感情体验纳入形式当中去,表现出深层次的思想和内涵。电影的剪辑却和音乐结构不尽相同。完整的音乐作品当中,所有的音乐元素都必须是连贯的,相互之间或对比或统一,但都需要能够相互串联起来。电影却相对会散漫一些,各镜头之间的跳跃有可能会比较大,其间的过程需要观众进行想象来弥补。这些都要求导演要十分熟悉拍摄选择的音乐作品,清楚其结构和内涵,使得其在电影当中,既能够保持原有的味道,又能够促进剧情的发展,在音乐为电影服务的同时,还要善于让画面诠释音乐,这样才能达到最完美的组合。

二、《山楂树之恋》中的纯音乐

《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是“”时期的一段唯美爱情故事,文静的城里姑娘静秋在乡下认识了老三,从而产生了纯净的爱情。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是对影片风格的配合,体现了电影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内涵。《山楂树之恋》中一共有35分钟的音乐,背景音乐的音量明显比其他的电影要小,没有让观众可以体会音乐却因其娓娓道来的方式而使观众长久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之中。平淡而自然地带给观众最真真切切的感受。

《山楂树之恋》的全部音乐均出自陈其钢之手,其音乐完美地贴合了电影主题,将故事要传达的美好动人的纯洁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如泉水般流入观众的心田,拨动观众心中最柔软敏感的弦,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从一些角度上来说,音乐不仅仅参与了叙述故事,还以其特殊的方法来对影片主题进行更深入的表达。

电影因其时长的限制,决定了其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要想在一两个小时之中讲述一个内容丰富、有曲折情节的故事是很不容易的。如何能够在电影中用尽量少的时间来讲述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人物性格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旁白和字幕诚然是很好的手段,但是在《山楂树之恋》中,如若应用旁白,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之上破坏影片的整个沉静氛围。这时候,张艺谋导演选择了无声移动的字幕,配合着静静流淌的音乐,让故事悄悄随着音乐在观众心中流动。淡淡的哀愁,浓浓的伤感,都渐渐萦绕在观众心头挥散不去,在体会安静的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安静的爱情故事的气息。

当序曲音乐响起的时候,电影的名称、来源以及创作人员的信息伴随着淡淡悲戚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之上。然后故事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被简短的字幕交代清楚,在动人心弦的纯净音乐渲染之下,早就提前一步把观众带到了伤感的故事当中了。影片结束的时候,男主角老三对静秋许下一生的誓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这个时候没有旁白,只有不能说清楚的音乐伴随着誓言流淌,使得老三的誓言如惊雷一般。张导和陈老师成功地运用背景音乐来渲染了气氛,叙述出了一个完整而流畅的故事。

三、《山楂树之恋》中的配乐特点

在《山楂树之恋》音乐的选择中,民族乐器的选择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适当融合了一些西洋乐器元素,这样的中西结合使得整个音乐呈现出独特的亮点来。

《山楂树之恋》是关乎纯爱的故事,这里陈其钢老师选择使用民族乐器——筝来担任最主要的角色。筝在电影中被频繁地使用,同时用钢琴、大提琴、小提琴来和其相互辉映,造就了独特卓越的配乐效果。筝出现在所有的纯音乐当中,贯穿了电影的始终,见证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是其爱情的象征。

筝的选择和利用,都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筝的音色具有空灵秀美、干净剔透的特点,随着曲调的高低起伏而变化,或婉转或高亢,同时又会随着速度的变化或沉缓或轻快,随着情绪的转变或悲戚或欢快。在相似的电影当中,像静秋一样,那个年代当中的女青年,都会遭遇人生际遇,产生过相同的心理变化以及情感波澜。电影中筝独挑大梁,时而独奏,时而和钢琴、大、小提琴一起演奏,担任起多重的演奏任务。

四、纯音乐在《山楂树之恋》中的具体使用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未见画面,先听到一段空灵清透的筝独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整个故事的唯美纯净,把整个故事的轮廓展现在观众脑海当中,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然后大提琴伴随着钢琴的伴奏又重新演奏这个优美旋律,最后众乐器又变为配角,筝成为主旋律,故事的序幕在此被徐徐拉开。

电影的前半段,除了勘探队的合唱以及表演时唱的歌曲之外,都是以筝为主角的音乐,这样相互辉映着展示男女主角的爱情。当男女主角坐在田间地埂之上谈论着山楂树的时候,当在农舍中老三喂肉给静秋吃的时候,当老三拿一根树枝牵引静秋过河的时候,当老三骑着自行车带静秋的时候,都有筝的音乐慢慢响起,象征了两个人所有的幸福甜蜜时光。在两个人无忧无虑地沉浸在爱情的美好当中时,筝作为主题音乐,变化起伏都是不大的,一直都是淡淡的清新,纯净而甜美,没有掺杂着伤感,就像两个人的爱情,躲开了世俗而暗暗生长起来,美好又纯净。

到了影片的后半段的时候,筝仍然是最主要的乐器。但是仅仅使用民族乐器已经不能很好表现出故事的转折和人物的情感波澜了,于是陈其钢老师用玄子融入一些弦乐器和西洋乐器。

例如当坠入爱河的老三不得不和心爱的静秋分开的时候,錾刀一下一下地强力敲击,打断了舒缓平静的整体格调,这样突兀地响起,代表了世俗对两个人的阻挠。同时钢琴在用高音区单音微弱地演奏象征两人爱情的主旋律,声音微弱,显得无助又脆弱,让人情不自禁地担心起来,怕这刚刚含苞的爱情花朵马上会被无情掐断。而后来当两人又一次见面了,筝又再次出现,演奏其爱情的主旋律,短短的相聚后又一次面临别离,一次比世俗阻挠更不能抗拒的生的别离。但是相聚的时刻,静秋还并不知道这是与老三的最后相处时光,虽为彼此而伤感,但并没有永远失去爱人的心痛。而老三却在抱着静秋的时候,恨不能融入自己一辈子的深情,久久舍不得离开。可又不愿静秋知道真相,于是隐忍不说,深沉着不吐露出自己的情感,独自体味着这痛彻心扉的离别。这些不能言语表达的痛苦都转化为了一遍遍的爱情主旋律,哭诉般地倾泻出来。开始是钢琴独奏,和筝音色比较接近的钢琴旋律,与清水微微流淌的小河的画面完美结合起来。第二次换做小提琴演奏,小提琴音色柔美,能够挑人心弦,配合着男女主角的痛楚,勾出许多观众的泪水。后来由弦乐组齐奏爱情音乐,老三和静秋隔着小河拥抱着,浓浓的深情,相拥而泣,音乐也配合着演奏出如泣如诉的音符,让观众也肝肠寸断。最后一次是小提琴演奏爱情音乐,当静秋要转身离开的时候,老三久久不愿意放开手,不舍得离开。主题音乐由小提琴、钢琴和弦乐组如对话般,反复演奏,如同一唱三叹,将老三和静秋分离的肝肠寸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在后来的电影情节当中,静秋把老三的病情告诉了妈妈,静秋苦苦寻找老三以及寻找无果陷入深深的思念当中,都伴随着古典乐器演奏的主题曲,钢琴以及筝轮流着搭配小提琴、弦乐组演奏主题音乐。到了最后的时候,静秋终于找到了老三,但是老三却已经处在了生命的边缘上了,静秋轻轻拥抱着老三,这时候陈老师使用了与主角当初隔河相抱时相同的手法演奏音乐。但相比当初,这个时候的小提琴因为加了弱音器而使得声音更加孱弱,微弱的音调就如同老三即将逝去的生命一般。多次主题曲反复被演奏,极致地表达了男女主角的纯净爱情,把电影情节逐步推向高潮,不能不归功于背景纯音乐。

最后,尾声比较长一些,字幕缓缓升起的时候,伴随着响起了小提琴的旋律,陈述了主题。然后弦乐队加入演奏,接着是筝和大提琴相互呼应,再然后变为了小提琴和筝的对话,弦乐变成了主旋律,筝成为伴奏之后慢慢变得清淡而遥远,直至消失。电影也伴随着音乐的消失而走向了尾声,慢慢结束了,但留给观众的思念和感动却没有立即消失,而是像绕梁的音乐一样回荡在观众的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五、结 语

《山楂树之恋》中,钢琴和筝象征了静秋的情感及形象,而大小提琴则代表了老三的情感及形象。电影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陈其钢为其量身定做的唯美音乐的功劳,当然也不能忽略张导对整部电影精确的把握。陈其钢老师的原创音乐,张导对歌曲的灵活运用,音乐的完美布局和首尾呼应,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巧妙结合,完美贴合了电影画面与故事情节,呼应着人物情感,让电影更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挪威]彼得·拉森.电影音乐[M].聂新兰,王文斌,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2] 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 姚国强.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5

[关键词] 张艺谋;艾米;《山楂树之恋》;电影;小说;纯爱;多元审美价值;比较

一、缘 起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这都是些很难回答的问题。一如柏拉图所说“美是难的”,美因时代而异,因不同事物而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圆滑是美,譬如一块鹅卵石;棱角是美,譬如人的个性。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艺术)”,如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杂剧、明清之小说。当今人感叹“文学死了”,那只是针对纸质文本的发展趋势而言,当今的文学面貌已悄然转换成“影视文本”和“网络文学”, “大量文本的堆积,在压迫你给予它地位……一定量的堆积成就了文学质的飞跃”[1]。文学艺术是不断传承发展和变幻的,或许一百年后,人们能给我们当下的文学艺术下确切的定义。

时下铺天盖地的影视文本,几乎淹没了文学纸质文本。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很难让人们掩卷阳光下自我陶醉。影视文本大餐应运而火,用光影声像艺术地展示生活,让灵魂接受洗礼,让受众感同身受。现实社会泛滥的物质崇拜声浪,更让人缅怀过往的纯真。

二、性格美,打造影视文本的亮点

东方电影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女性的羞涩与男人的执著,交织成了一幅迷人的情感圆满审美图画。如韩国导演赵根植所拍摄的电影《那年夏天》(2006年)曾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影片的剪辑现实与回忆相交织,开篇的柏树叶翩翩飘落,或许是借鉴了《阿甘正传》片头翻飞的羽毛,男主人公年轻时的一段浪漫爱情回眸,让人不禁联想到张艺谋先生拍摄的《山楂树之恋》(2010)。女主人公徐静茵(韩国秀爱饰)的扮演者与静秋(中国周冬雨饰)的扮演者长得都很神似,单纯而痴情,或许张先生受到过该片的启迪而在选择演员时就早已心有灵犀?譬如都有骑自行车的片段、过河的小插曲、一棵树道具(柏树和山楂)、男女主人公悲剧的结局、故事均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有强烈的时代政治背景、背景音乐都有域外痕迹(美国工人运动歌曲We shall not be moved的变奏谐谑版和前苏联民歌《山楂树》手风琴演奏)、纯爱、知识分子下放乡村劳动体验、叙事框架接近(回忆方式)、票房上千万甚至过亿等,殊途同归。

羞涩,是人类最自然纯真的情感,是爱情的迷幻剂。徐志摩所描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羞涩,外表给人以胆小畏怯及不自在之感,但这恰恰是含蓄质朴真诚贤惠的直白,它表现了女性的真善美,引人遐想联翩。女性的羞涩美在东方电影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蝴蝶、阮玲玉、周璇、秦怡、林青霞到山口百惠,塑造了东方女性的阴柔美,成为一代人尊崇的偶像。羞涩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犹如晨雾迷离烟雨朦胧的漓江,朦胧的羞涩因了不做作,“清水出芙蓉”,成就了情感的自然流泻美。

《山楂树之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上旬,笔者本人曾跟随母亲所在医院吃过“忆苦餐”,混在男女老少中间跳过“忠字舞”,电影里静秋在台上所跳“忠字舞”即是当年情形的全真翻版。医院里有许多从大城市下放来的医生护士――或者是反动权威,或者家庭出身不好。有一位来自天津的荣老医生(大约近六十岁了),医术精湛,外号“外科一把刀”,全院工资级别数他最高,但老两口还亲自杀鸡宰鹅,几年积攒下来的鹅毛被制成了厚厚的鹅绒床垫以抵御南方的温湿气候。“山楂树”作为一种被赋予革命意义的图腾符号,在其树下谈恋爱甚至葬于图腾树下的泥土里,是否别有寓意?一如王实甫《西厢记》把崔莺莺和张生的私密约会安排在清净的佛堂寺庙之地,婉转体现其反封建主旨。最后文本结局是静秋面对三峡大坝水淹图腾祭祀“老三”,坚信水里的山楂树依旧会开花。影片中的“老三”特别能干聪慧,家境优越,似乎象征了一代“老三届”的形象,而静秋只是一介“村姑”――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小说作者艾米美化了结局,让“老三”死掉而让“村姑”复活――成就了“启蒙”的成果:十年后,静秋考上L大英文系的硕士研究生;二十年后,远涉重洋,赴美读博;三十年后,执教于美国某所大学。作者巧妙避开了“伤痕文学”的伤创,刻意织造唯美情调的泛滥,沉淀在读者的心灵深处。

从眼热开始的爱情是买卖,从心跳开始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们的内心在呼唤纯爱的回归。纸质文本到影视文本的转换,充分体现了张导演的匠心独运。如美籍华人艾米的汉语书写《山楂树之恋》所写是“老三”背静秋过河,[2]而电影所表现的“老三”去城里接静秋回西村坪,仅用了小道具“一根木棒”就把“老三”聪明可人的形象跃然银幕之上(场景:跨越间断的小石头过河),女性的羞涩与男人的执著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当惯用夸张绚丽色彩手法的张导返璞归真、转而注重细节雕刻之时,如反映“老三”对静秋的明暗帮助,通过送冰糖、泳衣、胶鞋、球衣等细节的精心安排,20世纪70年代的原生态风貌――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人物心态都展露无遗,真实可信。“老三”在其日记本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这种把恋人的生命当成自己生命延续的感情让人想起了泰坦尼克号的英俊小生杰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他永远活在女主人公罗丝的心灵深处。纯爱犹如一道亮丽的彩虹,昙花一现,点亮了世俗人们暗淡寻常的人生。

三、多元审美价值,彰显影视文本的巨大魅力

文学是人学,是情感的艺术。“执子之手,与尔偕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宝黛爱情让人一洒同情之泪,源于宝黛的心心相印。坊间流行的“每个男人都想娶静秋,每个女人都想嫁老三”,那个贫穷而富于理想的年代,孕育了一代无畏的追梦人。改革开放后,他们怀揣梦想,志存高远,“never live to eat,but eat to live.”他们那一代人,与现在的“80、90后”大多追求感官享受迥异。如著名演员张瑜、陈冲、歌星朱明瑛到普通百姓,大胆步出国门,用勤劳善良聪明智慧打拼天下。旅居美国的艾米根据友人静秋的回忆手稿所撰写的小说《山楂树之恋》先在国外的文学网络走红而后在国内网络疯传,后来才交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首印80万册,很快售馨。静秋等误以为牵手同床都可能怀孕的现象是当时青年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爱,都是“有耻且格” 的爱的忠贞。父亲往往成为女儿心目中的偶像,“父爱如山”一样的情感,从被关爱的感动到接受并萌生感恩的爱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人在追求女性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真情韧劲,故能赢得美女的青睐和激赏。从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到越南电影《恋恋三季》和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危情三日》,女性的羞涩与男人的执著,交织成了一幅迷人的圆满情感审美图画。日本演员高仓健因为饰演的角色坚忍执著,成为一代影迷的永远偶像。

“摄影是黄昏的艺术”,“咔嚓”一声,影像永远定格在过去的某一瞬间。作为蒙太奇的剪辑艺术――电影艺术始终是一门与科技紧密配合的综合艺术。艺术再现人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艺术的领域苛求完美的合理显然是无法达成的理想境界。譬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因为诗歌前面叙述他们结婚仅两三年“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那么,“小姑”的年龄到底几何才合理呢?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但并不影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其实是文学艺术往往善于借助夸张嬗变手法来传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彰显审美的主观性。一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是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遥望,是想象世界不拘一格的驰骋放纵。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同一年里所写两首同一词调《江城子》的煽情夸张,就尽在不言中:“鬓微霜”与“鬓如霜”,虽仅有一字之别,却极大渲染出“密州出猎”的仕途野心及“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心境。其实,古典诗词的风格意境与电影的蒙太奇艺术异曲同工,既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蕴藉美,也具备多重审美价值观。虽然“蒙太奇”一词源于法国,但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诗词领域里早就应用过。譬如唐代杜甫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五代韦庄词“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倚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元代马致远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声音到影像及影像到影像之间的衔接,谁又能说不是类似的“平行蒙太奇”手法的应用呢?影视文本彰显了多重审美价值,电影的鉴赏与批评,也应当是多维的,一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言:“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评论家宜有扎实的文化根底和广博的视域,语言活泼且富于“亲和力”[3]33,纵横闲话而能发人深省,力求渗透“种族、地域、时代”等广阔的人类学背景。

四、结 语

电影诞生的历史仅百年有余,我国的电影事业起步不晚,只是由于战争及政治因素,痛失发展良机。改革开放后,电影事业蒸蒸日上,电影批评曾达到“第二个高峰”[3]303,第五代导演跻身世界影坛,他们奇妙地实现了小说纸质文本与影视文本的“跨越”[4],让中国电影绽放异彩。在国际电影盛行“中国风”的当下,在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下,如何在电影市场中巧妙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使中国影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彰显东方民族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就成为中国电影人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 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3] 李建强,章柏青.中国电影批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6

《山楂树》改编自红透网络的小说《山楂树之恋》,以知青时代为背景,被称“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让无数人痴迷。

在张艺谋确认要拍摄《山楂树》之前,就曾传出冯小刚、李扬、尹丽川等为《山楂树之恋》展开导演大战。直到今年2月,张艺谋才对外表示《山楂树之恋》建组已经基本完毕,准备踏上拍摄之旅。

很合适 曾亲身经历“知青生活”

早在张艺谋确定要拍摄这部电影之初,就有网友做了一次评选,“把《山楂树之恋》搬上银幕,哪个导演最合适”,张艺谋首当其冲。大家都相信,张艺谋在咸阳插队当知青期间,也有美好的爱情,张艺谋以《山楂树》来致敬知青时代的爱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诱人 “张艺谋制造”引众明星抛媚眼

“山楂树”由张艺谋执导之前,主动请缨的演员已不在少数,柳云龙就发出过“我多想演老三啊”的声音,孙俪也说,“我几乎是哭着看完这本书的。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扮演静秋”。这也是孙俪个人主动请战的第一部作品。在同名电视剧筹备的时候,孙俪就被列为暂定演员。

山楂迷们也在网上热议,谁是网友心目中的老三和静秋?柳云龙演老三太老,刘烨太痞,邓超脸太圆!佟大为眼睛太小,陈坤太忧郁……

对于女主角静秋的人选,孙俪没有静秋的知性和坚强,殷桃缺点清纯……看来,按照张艺谋的模式,这么“清纯”的女生,必定只有从新人中去发现。

很烟雾 男女主角千呼万唤始出来

从4月16日的开机,一直到6月22日最后一场大戏拍完,《山楂树之恋》最大的悬念,“新任谋女郎”的身份也逐渐揭晓。

在该片中饰演女主角静秋的,是一名叫周冬雨的女生,不满20岁的她来自于石家庄12中,是舞蹈班的一名学生,今年原本就是她的高考毕业年,没想到直接“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了“新任谋女郎”。男主角“老三”的扮演者是名21岁的北影学生,名叫窦骁。

而对于两位主角的了解,不仅媒体和观众,就连剧组中很多不和他们接触的人也不知道他们的真面目,直到电影杀青,上映之前,关于两位主角的影像资料才逐渐浮出水面,这次张艺谋是下了血本要把神秘保持到最后。

很催泪 谁不曾为爱情流眼泪

对于这部由网络热销作品改编的电影剧情而言,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特定的背景、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老三和静秋,小说问世的那一天起,就被打上了“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的烙印,经过张艺谋之手,改变到底有多大,还未曾可知,但是审片领导和剧组成员却早已经频频落泪了。

煽情本不是张艺谋的专长,但是怎奈谁都有过流泪的爱情,这又是一次特定的巧合,相信国庆档,又是一个赚人眼泪的电影档了。

把爱情的铅华洗尽――《恋爱通告》

这部王力宏自导自演的首部电影作品,和周杰伦一样走的都是青春浪漫的爱情路线,颇具现代王子公主童话气质。汇集了王力宏、刘亦菲、陈冲、陈汉典、乔振宇、曾轶可等众多明星,而刘亦菲不但为此片献上了自己的“大银幕处女吻”,王力宏和刘亦菲的绯闻也不胫而走,为浪漫的爱情电影更添神秘的一笔。

《美食、祈祷和恋爱》

好莱坞大嘴影后茱莉亚・罗伯茨又一部寻找女性内心的影片。主人公在小时候曾以为自己长大后会是儿女成群的妈妈。但在结婚后她才发现自己既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丈夫。到底女人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作者在意大利、印度、印尼三个不同国度之间寻找自己――到意大利品尝美食,尽享感官的满足,在世上最好的比萨与美酒的陪伴下,灵魂就此再生。

韩庚――《庚心》

韩庚的第一章国语大碟,对于那些听惯韩庚唱韩语作品的人而言,这张专辑所有的新鲜感是不言而喻的。

回到华语乐坛老家,他似乎也就可以大胆地在自己的歌曲中尝试,对于个人首张华语solo专辑来说,《庚心》向歌迷表达得更多的是他的一种迎战歌坛的决心。

对于韩庚这样以努力而成名的艺人来说,他的形象足以打动人心,可公司还是会请来方文山、袁惟仁、阿弟仔、曹轩宾、郑楠这些重量级音乐人联手打造,可见已经国际化了的韩庚不只要给你看见他的型,还有他那颗坚持认真的《庚心》。

丁当――《下一站天后》

丁当虽然是一位内地歌手,不过经过了“相信音乐”的悉心栽培与打造,时至今日,已经加入了人气歌手的行列。

丁当这张所谓的总结性作品《Fu Good下一站,天后》很特别,除了收录丁当个人过往的金曲作品之外,还特别收录了一张翻唱自选集。

而这张自选集歌曲皆选自上世纪80年代,要想颠覆原唱的经典性唱出自己的风格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唱片公司在制作上很讨巧,在编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让这些被翻唱的作品在编曲上别于了原作。

紫苏水袖――《寻婚纪》

女人够不够狠,取决于受到的伤害够不够深。三个性格迥异,因此遭遇也迥异的女人,在寻婚的道路上,屡屡被剥皮剔骨,被背叛,被欺骗,被离婚,被抛弃,被挟持,她们像丛林中的困兽,迷惑,纠结,承受,逃避,抗争,疲于奔命。但所幸,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每个人都有机会从头再来,所以,她们依然如花一般,就着春风和晨露,美丽绽放。

《寻婚纪》,基本上,这不是一本教你寻找婚姻的书,而是一部纪录疼痛的手记。

每个女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尽管作者只写了三个类型,但这三个类型的女人,却延伸了超过三十个的面或点,你可以是她,也可以不是她,但她做的每件事,你~定心有戚戚焉。因为人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动物,白不是全白,黑也不是全黑,天使和魔鬼只隔了一道墙,翻过去还是守在原地,只在一念之间。

《纯真博物馆》

没有哪个以沉迷开始的故事,能像本书这样,让你体会到痛失所爱的幸福与感动!就为了这句图书上的推荐,就足以吸引你去看的小说。而我更好奇的是,在今天,有谁还会为“纯真”掉眼泪,甚至建造一座博物馆?

上一篇机制

下一篇采购招投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