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范例6篇

山楂树的嫁接方法

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范文1

这是全国第一个山楂密植园的矮化密植树。是谁,把一棵棵匀称的果枝,插到岭下坡地上?出席全国第五次山楂种植会议的代表们,正围着一棵一米多高的小树,议论着,清点着。“挂果538个!”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山楂专家、教授、农艺师、技术员骚动了。要知道,一般的山楂树,五六年结果,十几年才能丰产;而这些一米上下的小树,才不过三年呀!果树旁,一个中等身材、农民打扮的青年正侃侃而谈。他是这次会议的特邀代表,辽宁省抚顺市会元公社上砖大队果树技术员徐海清。他是怎样赢来红果压枝头的呢?

1972年,徐海清中学毕业回到了家乡。他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思绪万千。这大小72道梁,道道留着贫困的影子;荒顶子、茅台子、秃梁子……全队一万多亩山岭地,一半“黄袍”裹身。全队几百口子,仍过着贫穷的生活。“我们就这样永远穷下去吗?不!古人能身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难道我就……”

不久,他来到了果园。一次,他给一棵大梨树修剪枝杈。老师傅走过来痛惜地说:“这棵树被你剪去了二百斤梨!”徐海清惊诧了,怎么回事?老师傅指着被他剪下来的果枝,语重心长地说:“你看,这长在枝头上的,是顶花芽;这躲在枝下的是腋花芽。它们长的位置虽然不一样,可都能结果……”

“啊,腋花芽!”它虽然不象顶花芽那样显眼,那样引人注意,但它却默默地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我也要象它一样,在这儿好好地干,做不显眼的“腋花芽”.

一场春雨过后,幼芽绽开了春蕾。他担任了队里的果树技术员。

越过冬天的枝条,倍知阳光的温暖。但要催花吐艳,还要靠自身的力量。

“适龄树不开花,开花树结果少”,这是山楂低产的主要原因。全队两千多株山楂,平均株产只有一斤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刻苦钻研,虚心请教,时时处处注意留心气候、物候变化与山楂生长的关系。经过几年探索,他总结出“青蛙甩仔,嫁接适时”,“听到布谷鸟儿叫,山楂追肥效果好”,“柳枝‘狼狗’白,正好把树栽”,等栽培谚语,用节气歌的形式编成了技术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作业历,攻克了扬花这一难关。1976年,山楂园里的适龄树全部银装素裹,花开满枝了。

花开了,可是山楂开花不是为了给人们看的,而是要结出果实。遗憾的是,花期过了,树上的果实寥寥无几。为什么银花满树,座果零落呢?他又一头扎到书海里,寻求它的奥秘。有一次,外出参观,家里给他120元钱,要他买一块手表。可是他捎回来的,却是一大捆书:什么《果树栽培学》《果树病虫害防治》《植物生理》《土壤化学》……几年来,他进行了几十项专题试验,收集了上百种标本图样,分析了上万个数据,积累了大量资料,写下了四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终于掌握了山楂生长的基本规律,弄清了山植座果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1977年,他和同志们一起,对山楂进行了喷施不同激素和药物的对比试验,发现“920”对山楂座果率具有明显效果。1978年春,他们在沈阳农学院果树专家的指导下,又对山楂树进行矮化密植试验。从此,密植园成了他的家,山楂树成了他最亲密的伴侣。夜晚,他点上蜡烛、火把去观察虫情。严冬,他冒着大雪去观察枝条生长反应。他采取各种办法,控制树体高度,限制枝条生长,减少养料消耗,使树冠圆满紧凑,角度开张,光合能力加强,养料储备增多,因而使山楂结果早,产量高,质量好。1979年山植总产提高到33000斤,平均株产提高到30斤。他们的密植山楂,当年定植,第二年结果,第三年结果株率就达到90.6%。这比一般稀植山楂要提前结果二至三年,提早丰产五至十年。由于密植山楂树体矮,面积小,株数多,因而管理方便,省工省力,土地利用率高,适合于经济栽培。

几年来,徐海清三次出席全国山楂会议,介绍经验,宣读论文,先后被命名为“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

知识象沙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徐海清在日记中写道:要学稻谷,永远俯首向着大地;不做稗草,总是翘首望着青天。现在,他又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研究课题……

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范文2

山楂是适应性很强的树种,既喜光又耐阴,既喜肥又耐瘠薄。一般地块都能栽植。最好选在排水通畅、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微酸性或中性,地下水位置2m以下,坡度5—15度,坡向以东向、东南向为好,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二、品种的选择

适宜运城市栽培的品种有大金星、敞口、大五棱、艳果红以及早熟品种绵果。闻喜县主要栽培品种有大金星和部分大五棱。

三、苗木的选择

首先选用良种壮苗,保证栽后生长健壮,为结好果,早丰产奠定基础。选用标准:根系好,具有较粗的主侧根3—4条,生长分布均匀,主根的长度至少应在15cm以上,并有较多的小侧根和须根。茎杆粗壮、充实,皮色光亮,皮目明显,节间均匀,嫁接口10cm处直径达到0.8cm左右,接口愈合良好,高度80cm以上,芽体饱满,整形带内有6—8个饱满芽。最好进行大苗移栽。

四、苗木的处理

起苗时要就地分级,并对苗木进行整理。定植前剪断根系过长及霉变部分,保留长度15—20cm,剪口新鲜平滑,定干高度60—80cm。(或栽后定干)修剪好的苗木浸泡在清水中24h或栽前在加生根粉的泥浆(泥浆里可加入杀菌剂,以防病害)里蘸根,有利于成活。

五、栽植时期

山楂可进行春栽或秋载。对于冬季严寒多风地区宜春栽,(土壤解冻后到发芽前进行)。一般情况下宜秋载,因秋载苗木经过一冬沉实,根系与土壤密接,根系伤口愈合早,并能较早地生出新根,土壤解冻后能很快吸收水分、养分供给苗木生长,有利于成活。秋载应于落叶后到土壤解冻前进行。

六、栽植密度

应視立地条件而定,山区梯田栽植,根据梯田面积的宽窄及土壤肥力来决定;土壤瘠薄可密些,土壤肥沃可稀些。

一般平地宜采用长方形栽植,株行距4×5m,山地果园则以等高栽植为宜,株距4m,行距可按地形确定。也可密植栽植,株行距1.5×2.0 m,以后可根据生长和密集得的情况间伐,可使永久性植株的密度变为3×4 m(亩栽55株)。

山楂建园的行向,平地、河滩地以南北向为好。山区梯田上栽植,以与梯田的长边走向一致为佳。

七、栽植方法

1.挖穴

在定植前挖好栽植穴,穴的直径100cm,深80-100cm,穴的上下大小一致,挖时要把表土和心土分开放,回填时将表土与腐熟的农家肥混匀(按3:1的比例)填入穴内,回填至地表20cm时将土踏实,浇水沉实,以备栽植。最好早一年挖定植穴,晒穴。

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范文3

在南方有一种名叫野枣树的果树,它的果实酷似苹果,只是个儿小一些。经过查阅资料,我们得知野枣学名叫野山楂,与苹果属于同一科目。因为同一科目的植物可以互相进行嫁接,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苹果树嫁接到野枣树上。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在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苗圃场开始了实验。

一、步骤与方法

1.收集优良北方苹果籽,晾干储藏好备用。

2.配置沙土,将其置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种植苹果籽,并管理好苗床。

3.将一棵南方野枣树移栽到苗圃里,并注意管理。

4.将种植成功的北方苹果树枝条嫁接在南方野枣树枝干上。

5.注意嫁接后的苗床管理、培育,观察其适应性。

6.观察并记录其生长、开花、结果情况。

7.观察收集果实形状、色彩、口感等及生长期、适应性、品质等数据。

8.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其科学价值及可行性,得出实验结论,写出收获与体会。

二、观察与数据记录

嫁接后的苹果树在第三年4月开始出果,至7月成熟,由开始的绿豆大小变为玉米粒大小,再到算盘珠子大小,最后长成乒乓球大小。颜色也由最初的青绿变为青里透黄,成熟后的果实黄里泛红。

我们摘下尝一口,又香又甜,而且脆而松软,富含水分。

三、结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实验,南方苹果已被我们科技组师生共同培育出来,其果实具有以下优势:

1.树苗与果实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适应南方的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

2.产品可持续发展。果树正处于成长期,以后长势会越来越好,这就意味着结果率也会大大增加。

3.成熟后的果实既具有北方苹果的外型、色彩、质地、口感,又具备南方野枣的色、形、味。

4.果实个头比北方苹果小,但比南方野枣大,处于两者之间。

5.果子采摘后储存时间较短,常温下不包裹,一个星期后就会变黄、变枯。后来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①成熟期正处于7月,高温酷暑,细菌繁殖快,果实容易受侵蚀;②果子娇嫩,肉脆皮薄,抵抗力相对较弱。

四、结论

南方苹果实验栽培成功证明同属科目的植物可以嫁接,嫁接之后长出来的苹果不仅承袭了母系的优势,凸显优良变异,而且果实数量比原来两个品种都要多!

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范文4

顾小白:自2000年起开始撰写电影随笔及评论,2002年与李少红合作,完成二十集电视剧处女作《捆绑上天堂》剧本,2006年完成电影编剧处女作《红色康拜因》,该片获第十二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及希腊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亚历山大奖。2008年参与李少红版《红楼梦》的编剧,2010年与尹丽川、阿美共同参与张艺谋导演的新戏《山楂树之恋》的电影创作。2011年,他创作的电影《人山人海》获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

顾伟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98年开始创作电视剧本,主要作品《走过花季》《亲情树》《香樟树》《相思树》《爱比恨多一点》《美女也愁嫁》《爸妈不容易》《人到中年》等,曾多次荣获“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

一部小说《山楂树之恋》跟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男女主人公的邂逅看似顺理成章又不失浪漫色彩,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是多么的美好。映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样的特殊年代中,故事的结局更令人欷吁。虽然没有宏大的场景,没有缜密的逻辑,更没有夸张悬疑,有的只是两个年轻人最平实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就是这份朴实与凄美感人至深,爱如暖流弥漫心头,感动了无数或麻木或冰冷的心,让更多人重拾对爱的憧憬与希望。

《山楂树之恋》凭借这份简单与纯美渐渐扩散开来,吸引了无数拥趸。一个好的故事,又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它就具备了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基础,于是,电影与电视剧相继购得改编权,开始了小说向影视领域的延展。

在故事的改编过程中,电影在着力表现“纯爱”主题的同时不失对那个年代的反思与关注。电视剧则在保持原著味道的基础上拓展脉络,誓将唯美与真爱进行到底。虽然它们都名曰《山楂树之恋》,但却犹如生死相依的一蒂双花,一脉相承却又各具特色。

静秋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她离真正的人性特别远,她就像个病人一样杯弓蛇影、噤若寒蝉,她骨子里那种冷甚至那种敏感与压抑的东西,首先是年代赋予的,又好像是她的武器一样,其实是与内心的想法背道而驰的,所以对于老三,她缺乏信任,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电影版编剧 顾小白 电影胜在简单

“《山楂树之恋》的成功,应该是胜在简单。观众越来越喜欢看相对更简单的东西,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读起来快、能放松、减压的东西容易受追捧。《山楂树》主题明确,却意味深长,令人感动,所以获得了广泛认同。”

作为电影版编剧之一,经过几番论证与探讨,顾小白坦言编剧组最终决定在剧本的创作上遵循“减法”原则,《山楂树》是极端环境下极端年代的爱情故事,如何让观众在感受爱情之外,还不乏想去了解那个年代,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对那个年代进行反思,是编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我们看到小说中的某些煽情桥段并未在电影中呈现。“我们将相对常见俗套的情节删减到最低,赋予了更多的留白,想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使电影更为隽永。”

提炼主题是关键

《影视圈》:与小说相比,电影改编最大的难度在哪儿?

顾小白:小说本身有许多情节是比较常见的,如白血病、老三出现又消失,两人的生离死别,有些套路化。同时还有些写信、拉手、背着过河等不少跟青春期、跟爱情、跟欲望有关的内容,这些点都很散,而且有些细节是不能完全实际呈现的,所以如何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又不撒狗血是比较难的。

《影视圈》:改编过程中与原著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顾小白:应该是对静秋重新塑造吧,她的质感有了变化。小说里的静秋没有电影里的可爱。静秋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她离真正的人性特别远,她就像个病人一样杯弓蛇影、噤若寒蝉,她骨子里那种冷甚至那种敏感与压抑的东西,首先是年代赋予的,又好像是她的武器一样,其实是与内心的想法背道而驰的,所以对于老三,她缺乏信任,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但是电影里的静秋就比较纯真、勇敢,她跟老三是一见钟情的爱恋,直到悲剧结束。电影里的老三是个特别理想化的人物,把爱情当做理想摆在那儿,他就像《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人,相信有桃花源。他本是个带来希望的人。但因为他不在了,这种相信就成为了特别大的悲剧。

《影视圈》:与原著相比,电影有哪些不同?

顾小白:与原著相比,电影变化不大,没有加太多的戏。我们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是从这本小说里提炼出一个深邃的主题,《山楂树之恋》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实则包含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它不像以前的“”电影,总有些刻意。这部电影不同,不仅让人感动,还会跟着这个女孩子的命运而撕心裂肺,继而可能回过头来关注那个年代,去思索、感受。当然它是一部“纯爱”题材的影片,这是它的商业定位。

电影兼顾了艺术与商业

《影视圈》:谈谈张艺谋的合作。

顾小白:我与尹丽川和阿美是好朋友,所以在审美、性格上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志同道合嘛,就自然而然地一起做这件事,大家各写一部分,最后由尹丽川完整地统筹了一稿。最早这个项目是尹丽川担任导演,马上就要进入选角阶段时,由于投资方的种种原因导演换成张艺谋,剧本拿给张导看他并没有进行太大修改,只是请了一位老作家又对剧本把了一下关,把握一些小的细节,毕竟要与那个年代更为贴近。

当初我们与导演探讨过是不是要把影像弄得更极致一些,颜色的调调也更冷一些,人物更内敛,甚至想将一些情节通过相应手法,让观众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残酷,感受人物内心如荒漠一般干涸。但论证后还是要考虑市场,如果这样操作,电影会变得小众,小说本身是个通俗小说,观众可能还是更想看纯爱类型电影,演员也要阳光一点儿,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

《影视圈》:电影出来后,你对它满意吗?

顾小白: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个电影的,中国电影环境下这种电影会受到很多制约,既要配合审查,又要考虑市场,不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形态。市场也想看到简单又商业化的电影,所以《山楂树》的分寸感拿捏得很好,不仅具备艺术性,商业性也比较强。电影毕竟还是产品嘛,在方方面面的制约下,比较令人满意。

《影视圈》:由于对电影剧本的改编不满,还引发艾米对你的舌战,你如何看待改编者与原著作者的关系?

顾小白:当初我只是说不太喜欢艾米文字的调调,因为她对于静秋的刻画,有些自我美化,甚至是无限叠加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行文方式我不太欣赏而已。可能是这些言论触犯了她。对于改编,我始终认为越是完美的小说越不容易改成电影,容易把小说的精华与意境流失掉。但不那么完美的小说,只要提供了人物关系哪怕一个小的点都能扩展成好的电影,能够去芜存菁。

而对于职业作家而言,如果卖出影视改编权后,可能会有两种作法,一是卖出的作品即为商品,对于购买者如何去改编、创作不再去过问。另一种,如果是自己特别钟爱的作品,那么会对投资人与导演进行严格的选择,必须是觉得适合作品的才会签字同意改编。

《影视圈》: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山楂树》都能引起话题,在商业上它无疑是成功的,你如何看待它的成功?

顾小白:据我所知,最早有人推荐这本书给张小波时,他也没有实足的把握,还做了许多试读本,后来发现大家看完后都很感动、反响很好才加大力度去推它。而我当初看到它时也并没有觉得特别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但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所以得出结论,《山楂树》就胜在简单。因为社会压力大,观众越来越喜欢看主题简单、读起来快、让人放松的东西。如果做成美剧那样,起承转合情节很紧凑的作品,或许观众会感觉太累了。

小说和电视剧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果说电影剧本是在原著上做'减法',那么电视剧的改编则是做'加法'。

电视剧版编剧 顾伟丽 尽丰富,魂犹在

一部作品先历经了小说的大众追捧,再经历电影的关注如潮,那么电视剧该如何吸引观众呢?尽管导演李路的版权购买在先,但不可否认被电影捷足在先的事实,因而改编更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丰富、扩展故事脉络,还要不失原著的清新、唯美、感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编剧的责任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几经周折之后,电视剧改编的重担落到了顾伟丽纤弱的肩上。

顾伟丽坦言,小说和电视剧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果说电影剧本是在原著上做“减法”,那么电视剧的改编则是做“加法”。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和人物进行挖掘和延展能够提供戏剧矛盾纠葛的空间,既不能脱离原著的本质内核,丰富了情节,让人物更加立体,同时又要兼顾“山楂迷”和电视剧观众的收视习惯,难度确实不小。

对顾伟丽来说,这次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她第一次尝试“命题作文”, 此前她创作的《亲情树》、《香樟树》、《相思树》等作品均为原创且反响很好,此番接棒《山楂树》,她坦陈这是自己与“树”躲不开的缘分。创作过程中,既要保持剧情上的跌宕起伏、大开大阖,还要不失原著中的纯真和细腻。为此,她用了很多时间去仔细阅读原著,从文字当中挖掘一些线索和素材,将原著中那些动人心弦的细节完整呈现。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河边洗床单、老三背静秋过河等经典桥段。此外剧中还运用“第三者”叙事的角度全景重现了老三生病后独自忍受病痛还默默关爱着静秋的那段时光。因而电视剧版更能够表现出作品细腻的情感。

继续与“树”的缘分

《影视圈》:你当时接到这个剧本是在什么机缘之下?

顾伟丽:这是我的第一部改编作品,2008年初夏的某一天,突然接到江苏天地纵横公司打来的约稿电话,想请我为他们改编一部小说,名字叫《山楂树之恋》,其实当初我并不太想接,因为从来没有改过别人的小说,一直在做原创,但看完小说后我改变了主意,因为自己被它打动。

当时我的压力不小,身边的同行和朋友曾劝我不要接这部戏,因这部小说内容相对单薄,里头的难度一望便知,改编成电视剧就势必要加很多新的情节,一旦加入太多东西,就很可能成为另一部戏,而非《山楂树》。改编的确有风险。所以我也动摇过。但最后我还是决定尝试,因为我有一种直觉,这件事我能做好,而且,我可能是这部作品最合适的改编人选,我在之前写过《亲情树》、《香樟树》、《相思树》,如今这棵《山楂树》又来到我跟前,我相信,这是缘分。

《影视圈》:创作过程顺利吗?导演是否对创作有特别具体的要求?

顾伟丽: 2008年8月底去故事发生地宜昌采访,回到上海后就开始进入创作阶段,2009年3月完成剧本初稿,在开拍前还历经三次修改,剧本写作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是为了好上加好,锦上添花,确实下了极大的工夫,花费了极大的心血。

一开始我与李路对剧本创作就达成了共识:故事上要好看,调子上要诗意,尽可能地撒开去写,但收回来还是原小说的灵魂。2010年正式开拍时,我在剧组待了一个月,亲眼目睹剧组的工作,李路导演在艺术上很有追求,各项工作都是精益求精,我看到样片,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早知道可以拍得这么美,那我写的时候还可以更放开一些,说实在的,有些很唯美的戏写的时候只是过过心瘾,没想到在他的镜头里却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影视圈》:创作过程中电影是否上映?电影的上映对于创作是否有影响?

顾伟丽:刚接手这部戏的时候听说尹丽川在做电影,但做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在我剧本写完后约一年的时候电影公映,这时电视剧已经正式开拍,所以电影对我的创作无法产生任何的影响。

剧版的静秋更“执著”

《影视圈》:此前是否关注《山楂树之恋》这本小说?它具备改编成电视剧的条件吗?最大的难度在哪里?

顾伟丽:之前知道《山楂树之恋》这本小说,但没有看过,因为我的《相思树》那时候刚好开播,都是写爱情的,我很怕看了之后受打击。

后来因这个项目而看小说,果真很让人感动。它看起来是一个纯情的故事,但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情怀。而且小说有一种质朴无华的质感,不模式,不煽情,心理的表现极其丰富细致生动。但它并不太适合改编成电视剧,首先是事件容量的不足,其次是心理表现的难度。小说中老三和静秋真正交集很少,经常是隔空牵挂和思念,这就让改编变得十分困难,曾经有一度,我也陷入到抓狂的地步:他们俩老不在一起,让我怎么写!!

《影视圈》:创作过程中从哪里入手来丰富人物线索,如今剧中添加的内容占到多少百分比?

顾伟丽:加了丹娘和老三、丹青和美诺这两条重要的辅线,加戏的原则就是为老三和静秋的爱情主线服务,这些新加的人物会形成老三与静秋爱情的阻力或推力。丹青和丹娘兄妹从小和老三一起在部队大院长大,丹娘一直在追求老三,最后她被老三对静秋的爱情深深感动,心甘情愿地退出这场爱情的战斗。而丹青与美诺这条线则是完全的凭空虚构,但这条线非常重要,通过他们,一是把那时候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楚,观众就一下子明白了静秋和母亲为什么这么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缘由了。二是他们俩对老三和静秋的爱情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衍生出很多矛盾冲突,在这些冲突的表现中使老三与静秋的为人和性格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影视圈》:电视剧与电影的区别在哪里?

顾伟丽:电视剧的叙事更充分,冲突更激烈,情感更饱满。

《影视圈》:你如何评价两版“静秋”的演绎?

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范文5

关键词:生态;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1 沙棘的生物学特性

1.1 分类和分布

沙棘属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灌木,树高6m左右,浅根性。广泛分布西北、华北、西南各地,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垂直分布在海拔550~4000m之间。

1.2 用途

沙棘为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果用、薪材、饲料等优良多用途灌木。固氮植物,生长快。根蘖力强。

1.3 适生立地

喜光树种,能在疏林下生长。适应性强,从暧温带到高原寒带、湿润地区到干旱荒漠地区均有分布,可抗60℃地表高温,能耐-40℃的低温。适生区年均温度3~10℃,年平均降温降水量在250~765ml。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水湿和盐碱,也耐干旱瘠薄。喜疏松湿润的微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pH值6.5~9.5。

1.4 适用地域:高寒山地。

2 水土保持林水沙棘工程的效益分析

2.1 水土保持林的建设立地、气象、社会、经济条件

2.1.1 立地条件:延川县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层以黄土为主,分布广,是黄土类亚粘土,土层厚度为10~50m之间,山坡水土流失严重。沟壑地段必须营造水土保持林。

2.1.2 气象资料:延川县属暧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少雨,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干燥寒冷。5年来平均降雨量为388.047mm,但近年来年际变化较大。

2.1.3 社会经济条件:我县共有人口5万人,19850km2土地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在80%以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达到温饱水平。

2.2 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结合

2.2.1 树种选择:选择生长健壮的乡土树种,杜梨、臭椿、油松、侧柏为水土保持林树种。此外为了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来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以水土保持林的先锋树种沙棘为主体的混交林。既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又能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保证人民群众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2.2.2 林带配制:为了使水土保持林具有理想的结构和断面形状,应采取乔木混交林带和灌木林(沙棘)带混交类型,侧柏对土壤要求不严,对土壤的酸碱适应范围广,根系浅:刺槐具有根系强大,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根部带有根瘤菌等特点,能促进混交树种的生长。将侧柏刺槐混交为10m宽的乔木林带,然后再与15m宽的沙棘林带相互形成乔木林带和灌木林带混交,使它们能够充分利用光照,抵抗病虫害的侵蚀。这样就具备了混交林中注重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原则。

2.2.3 栽植密度:防护林密度大于用材林密度,对于疏通度和透风系数留有调节余地。乔木林带的株行距为1m×2m,一行侧柏,一行刺槐,沙棘林带株行距为1m×1.5m,因是经济型的,要进行长期管理。沙棘喜光性强,并能抗寒、抗风沙、耐高温。

2.2.4 造林技术:根据我县的立地条件,乔木林带采用小通壕整地方式,宽为30cm,深为40cm。而沙棘林带技术服务水平沟整地措施,这样可以降低土壤冲刷,为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森林发挥最大的水土保持作用和社会经济效益,采取复层混交模式,在春秋两季,采用植苗办法栽植,用1年生壮苗截杆造林,每坑内栽植3~5株,1年后,确定1株壮苗保留下来为来年选择沙棘品种嫁接做砧木。

2.2.5 嫁接时间:在清明前后开始嫁接,方式有腹接、劈接和插皮接。嫁接部位的选择与嫁接方法:嫁接时首先用铁锹或其它工具将砧木土基部土壤刨开,刨至深度至砧木上层根部,在上层根部上方选部位光滑处。一般随剪砧木随嫁接,剪口要平滑,不能伤及表皮。

2.2.6 幼林抚育:加强抚育管理是保证迅速成林,并使林带尽早发挥防护作用及经济效益的关键。

3 沙棘的生态效益及经济价值

3.1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据有关资料介绍,6年生沙棘根系向外伸展6m,在70cm正方体土层中,总根系长74.2m,平均根系生物量373kg/hm2。沙棘覆盖的土地,地表泾流量减少80%地表上冲刷量减少75%,风力锓蚀减少85%。沙棘林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2.13%,土壤含氮量为0.11%,两项指标均比当地上等地高出1倍以上,生长沙棘后的土地不施任何肥料种植农作物,当年产量比一般农田高1倍以上连种3年地力不衰。

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岁月神偷》;爱情观;家庭生活;比较

同样是20世纪70年代苦难的历史,同样是男主人公得了白血病,同样是爱情故事,同样是贫富之恋,但《岁月神偷》中的每个人物、每个表情、每个细节都给人以很强的心灵震撼,体现出过去的香港人坚毅不屈、充满温情的香港精神。而相同时代的内地人则为政治所压抑,生活灰暗、单调。从其中青年男女的爱情观中可见一斑。受时代和家境影响,《山楂树之恋》中的爱情是不对等的,男孩单方奉献,女孩则不懂也不敢谈爱,是一种畸形的爱情观;《岁月神偷》中的青年爱情则是知己知心,两情相悦,是人见人羡的完美初恋。

《山楂树之恋》中的爱情是主线。“”时期,还在上高中的“出身不好”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因参与编辑教材下乡,结识了会用口琴吹《山楂树》的勘探队员“老三”孙树峰,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一段恋情。男主人公孙树峰有着显赫的家世,是军区司令之子。从看到女主人公静秋的第一面,他就不能自拔地爱上了她。他开始默默地关注、照顾静秋,义无反顾、不计回报地为静秋做许多事:从钢笔到雨靴,从核桃到山楂,从球衣到泳衣,从脸盆到布料……从老三无微不至的关心中我们分明看到一个被思恋折磨的年轻男人,有着百般的耐心和克制静静守护着他那小小的爱人。

关于老三对静秋的感情,老三是这样说的:“去年的今天,我第一次见到你,心里就想,这个女孩为什么这么忧伤呢?”“静秋,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 “我还有一年转正期呢,” “那我就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妈不让我25岁以前谈恋爱,”“那我就等你到25岁。”“要是到了25岁也不行呢?”“那我就等你一辈子。”

静秋的脚被石灰泡得溃烂,老三劝静秋看病,静秋执意不去他就以伤害自己相威胁;在静秋妈得知两人恋爱关系后,老三向静秋妈保证:“放心吧,张老师,我能等,不论等多久”“对,不能让静秋犯错误”;得知老三住院,静秋请了三天假来看老三,老三劝静秋回去:“你太幼稚了,这样会影响你前途的”;两人同卧一床时,老三按捺住了自己的冲动,为了静秋的将来,他到底什么都没有做,“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老三代表着完美男人,每个女人都想嫁老三。不错,老三自己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又读得懂静秋的书签,给予她尊重和理解。从无怨尤、细水长流地展开爱的历程:你知道的你看到的,他在为你;你不知道你看不到的,他还在为你。他身上没有通常男人虚伪的自尊,想到就自然去做,没有挂不下面子,忍什么辱。他身上也没有装饰的虚荣,很少倾诉追寻路上的艰难,也许跋涉百里也难谋一面;静秋只看得到自己生活的困厄,并不知道老三的点儿怎么打得开,老三的各种困扰怎么一一排解。她在为她的家人生计苦,老三也在为她的生计累,她还没来得及全部地懂和珍惜,老三走了。

与老三的用情专一执著相比,静秋则充分表现了一个被政治压抑的人性,在感情方面她太幼稚,根本不懂爱更不敢谈爱。静秋纯洁、有才气,能吃苦,生活坚强、独立。但在特定的时代下,家里走资派的特殊身份,使得她必须谨言慎行,唯恐犯一丝错误。与老三轰轰烈烈的爱情相比,静秋自卑、敏感,甚至有些“矫情”:每每地胡思乱想,把对老三的种种猜测当作真正发生的,不止一次地让老三伤心;她从未亲热地称呼过老三,甚至没有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称谓:“认识一年多了,你还没叫过我呢――说呀,到底叫我什么?”静秋却冷静而理智地推脱:“以后再说吧!”静秋惟一送过老三的东西就是一个用塑料绳编制的钥匙链小金鱼,虽然老三无比感动。只在得知老三可能患上了白血病才请了三天假来陪老三。在老三可能有所要求时,她说:“其实我在路上就已经想好了,你做什么我都答应”明显一副报恩的架势。受了老三这么多恩惠,决定以身做答,这能算是不掺杂质的爱情吗?与老三的爱相比,她的爱几乎可以缩小到不存在,她似乎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无知绝不等于纯情!也许,若干年后,静秋偶然意识到,最爱自己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突觉伤感无限。

其实,我们感动于《山楂树之恋》,无非是因为老三的爱,因为老三的爱丝毫不考虑自己,对对方也没有任何要求,无私而伟大,“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地死了。”怎样的感情,把一个人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是的,还有一个人替他活着,让他一直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正是看到这里,无数观众到达了泪点。但与特定环境下静秋的自私、怯懦、不谙世事相对比,老三的单方的没有呼应的爱也自然显得没有价值,整段爱情苍白无力。我们不禁要想:静秋有什么值得爱的?难道就是因为她的纯洁和忧郁?老三为什么要爱静秋而不是别人?我们不禁对老三的眼光产生了怀疑,甚至他的爱也有些“愚忠”的意味。

这部电影没有初吻,没有,号称“史上最纯净的爱情”,尽管它是根据真实故事进行改编的,给人的感觉却是那么的不真实。我们不禁感叹,老三不计回报的付出,静秋的不谙世事,只能出现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一个特例,虽然它的凄美会赚得几滴同情之泪,但整部片子人物刻画刻板苍白,让人感叹那个另类社会的另类人生。

同样是贫富悬殊之恋,《岁月神偷》中的爱情是副线。影片是以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那时的香港风云变幻,一面要忍受港英政府的压制,一面又受到内地运动的波及,还要面对不时登陆的台风暴雨的袭击。青年爱情的男主角是16岁的学生罗进一,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的长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进一从小上进懂事,从来都是含辛茹苦的父母的骄傲:影片以一个喜欢把金鱼缸戴在头上的小男孩的视角展开,“人人都很喜欢我哥”,他从小在学校里就是高材生,学习棒身体也棒,在学校的各赛季运动会中都只拿金牌。他的优秀和青春活力吸引了同在一所学校学习的女孩芳菲。两人有着共同的喜好,经常在一起谈音乐,谈热带鱼等。得知芳菲生病,进一不畏路远前去探病,并赠送自己最喜欢的小红鱼。偶然得知芳菲家境不凡,穷小子进一自觉配不上芳菲,开始有意疏远,直到有一天,芳菲通知进一,她要移民美国了,进一终于又出现在芳菲的身边,并赠送自己最喜爱的金牌给芳菲作纪念,两人以额头相触结束了这段青梅竹马、知己知心的爱情……进一写了一首很美丽的歌,《岁月轻狂》,为芳菲,为自己,也为岁月……后来,进一因血癌住进了医院,心中仍对芳菲念念不忘。在影片中,进一被塑造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对父母尽孝,对小弟尽心,对女友尽情。

而爱情戏的女主角芳菲呢,虽然是一个大家闺秀,却为人低调。她真心喜欢着优秀、踏实又有才气的进一,平素的交往激发了恋爱的情愫,在临出国前她想见进一最后一面,并把自己和进一同时喜欢的吉他送给进一作礼物“我知道你其实不喜欢借学校的吉他来用,想自己有一个。”“拿去吧!你弹得比我好,还希望自己作曲。” “一有机帷…我一定回来看你!” 芳菲临窗目送远去的进一,泪水夺眶而出。在美国学习刚放假,她就迫不及待地回来找进一,当得知进一住院后又第一时间来到医院,与进一拥抱,初吻后去为进一买金鱼以帮进一打发入院后的无聊时光。芳菲是真心喜欢着进一,并努力付出着。在她满怀希望提着金鱼回来时,进一已经走了。但此时的两人都是幸福的:进一临死前见到了他最心爱的女孩,并以行动进行了感情告白,平生再无遗憾;芳菲也一样,她见到了自己心爱的男孩临死前最后一面。整段感情有酝酿,有高潮,有矛盾,有结局,是一段真实可感、美得让人窒息却近乎透明的初恋。看到两个有情人从此人鬼殊途,更让人感伤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