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范例6篇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1

执教高三189、191两个理科班,总人数115人。189班学习习惯不好,边缘生特别多;优生少且普遍基础不好,习惯差,学习主动性不强;191班一些学生成绩极不稳定,191班培尖任务艰巨。

二、指导思想

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倡导理性思维,重视多元联系,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改力度,注重团结协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设想

㈠总的原则

1、认真研读XX数学考试大纲及湖南省考试说明的说明,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特别注意长沙的信息。根据样卷把握第二、三轮复习的整体难度。

2、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路。

3、立足基础,不做数学考试大纲以外的东西。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利用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作为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学生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㈡.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1、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

2、注重联系实际,要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

㈢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

1、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

2、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的效果

3、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㈣改变传统复习模式,体现小组交流合作

1、淡化各自为战,加强备课小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2、坚持学生主题,教师主导。

3、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复习效率

(1)用电脑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复习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电脑课件和积件,突破教学难点。

4.注重学法指导及心理辅导

(1)及时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并弥补学生的不足。

(2)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成功情感体验,促进其提高。

(3)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a类边缘生采用各个击破,b类边缘生抓基础,促能力,a类边缘生注意备课组集体研究,个别指导;b类边缘生手把手的教,主要课堂重点关注,课后重点辅导。㈤第二、三轮复习穿插进行

四、教学重点

1、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的重点、高考的热点

3、依据新大纲、夯实基础,突出新增内容,新课程增加内容中的向量、概率以及概率与统计、导数等的教学。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数列仍是重点。

4、注意以单元块的纵向复习为主到综合性横向发展为主。

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事物,提出有数学特点的问题,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综合。

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五、教学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集体备课,加强学习,多听课,探索第二轮复习的教学模式。

3、脚踏实地抓落实

(1)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必要的练习检查督促。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会 做计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29

从教学实践中可发现,制定计划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计划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职能,是其他教学措施的基础,并且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为使教学活动能够有节奏地进行,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要有一个严密统一的计划。面对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该灵活变通,因而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做不同的教学计划。

一、学会做时间计划

初中三年教学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三年又三年,这是一段具有联系性、系统性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将要带领学生达到初中数学的基本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在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观念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必须对时间有所计划,才能做到合理、充分地利用教学时间,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个人经验,初中教学的时间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应该是由高层领导者制定的,对整个教学团队具有战略性、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多为重大的方针、策略。因而,这个长期计划的制定并不是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更多的是由本校初中数学教学团体和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的。长期计划是建立在对未来教学发展趋势充分预测、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的,一个教师的经验和高瞻远瞩性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只有综合团队的智慧和管理者的理论经验,我们才能制定出更好的长期教学计划。长期计划为教师指出了教学将要行走的方向,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步骤进行。在长期计划制定出以后,教师就应该考虑到中期计划。中期计划具有战役性的特点,它的制定要求是根据教学组织的总体目标,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这样才以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因而,中期计划是由教师个人制定的。对于班集体的数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当然,才开始和学生接触,教师也感到比较困惑。对学生的不了解对教学工作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仔细观察,细心体会,要尽快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这样才能尽快制定出符合当前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期计划是对整个班集体教学的部署,而短期计划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短期计划是指对未来较短时间内的工作安排及短期内要完成工作的具体操纵,具有战术性的特点。短期计划就是指导教师具体工作的计划。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因而更多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但是教学工作不能如此儿戏,它必须严谨、慎重。笔者认为的短期教学是指具体的课堂、课下,或者是一天、一周的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白在这个具体的时间内要完成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这些都是短期计划要考虑到的问题。数学教学工作是在和时间赛跑,我们不能超越时间、赢得时间,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和时间共战。学会做不同的时间计划,珍惜教学的每一分、每一秒。

二、学会做规模计划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是一场战役。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面对无数的战斗。长期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不断地重复相同的教学工作。怀着期待,我们迎接一批新的学生;怀着期望,我们欢送教学三年的学子。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即使是这样,但还是有教师在面对新学期教学时手足无措。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建议教师学会做规模计划。规模计划的制定源于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也符合教师教学的个人特点。从经验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定出初中数学教学规模计划,让其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是一个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规模计划包括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决定教师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计划,它属于长期计划,包括教学目标及达到目标的基本方法、资源的分配等等。战略性计划一经确定,就将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战略性计划是长期计划,按理说应该很少更改。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改变,为了教育出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教师的战略性计划必须具有时代性。跟随社会的脚步,才不至于落后。因而,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数学教学的实时动态,根据当下的情况适时地调整战略性计划。相比战略性计划的高瞻远瞩,战术性计划落实于实事,即针对具体工作问题,在较小范围和较短时间内实施的计划。它是某些战略性计划的一部分,是战略计划执行的具体保证,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教师要抓住的就是战术计划的灵活性。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难题,如数学专业上的困惑,与学生交流的矛盾,和同事相处的障碍等等。面对这些具体问题时,教师要有信心,要由因及过或者由过及因地分析问题,然后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一整个的过程就是战术计划的体现。再将战术计划的经验转化为制定战略计划的基石。其实教学工作就是实践与理论的转化,教师灵活处理,淡然处之。

三、学会做约束计划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3

工作方案

 

根据《贵阳市教育局关于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筑教发〔2018〕161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统筹力度,从2021年起,在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6个区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有条件统筹(以下简称“六区统筹”),并根据实施情况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全市统筹。按照《贵阳市202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结合全市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回应人民群众对“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引导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激发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活力,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健康多元发展。

二、统筹范围

2021年,在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花溪区、白云区和乌当区范围内进行有条件的“六区统筹”。具体招生区域划分为南明、云岩、观山湖及原小河地区(以下简称“三区一地”)为一个招生区域,花溪区、乌当区和白云区分别为三个招生区域。

四个招生区域内承担有配额生招生计划的学校,部分统招生计划在四个招生区域内统筹。

三、统筹比例

    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各区属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将统招生招生计划的30%,面向本招生区域以外的“三区一地”和另两个招生区域招生;“三区一地”有配额生招生计划的普通高中学校和另两个招生区域内的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划出等额的招生计划面向该区招生。

四、“六区统筹”计划计算方式

(一)花溪区、白云区和乌当区内区属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统招生计划中用于面向另外三个招生区域的“六区统筹”计划,计算公式为:

该校“六区统筹”招生计划数=该校统招生计划×30%;

该校“六区统筹”的招生计划数在另外三个招生区域内遵循志愿、择优录取。

(二)另外三个招生区域内承担有配额生招生计划的普通高中学校划出等额招生计划给该校所在区:

1.计算另外三个招生区域内承担有配额生招生计划的普通高中学校面向该校所在区的“六区统筹”招生比例,计算公式为:

面向该校所在区的“六区统筹”招生比例=

2.计算另外三个招生区域内承担有配额生招生计划的普通高中学校每校面向该校所在区的“六区统筹”招生计划数,计算公式为:

每校面向该校所在区的“六区统筹”招生计划数=另外三个招生区域内承担有配额生招生计划的普通高中学校每校统招生计划数×面向该校所在区的“六区统筹”招生比例。

“六区统筹”招生计划数计算结果出现小数时四舍五入。

五、工作要求

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六区统筹”工作方案,并做好政策解释相关工作,负责统筹协调“六区统筹”过程中的相关事项,做好“六区统筹”的相关宣传引导,确保2021年“六区统筹”招生工作顺利开展。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4

今年5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今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新增的本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大、农村考生多的中西部省份。就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近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近年来中西部省份高校招生计划年均增长5.4%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在促进高考入学机会公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第一,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倾斜。2007年,统筹各省高中毕业生数、高等教育投入与条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等因素,研究建立各地高校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向中西部人口多、高教资源少的地区倾斜。2007至2012年,中西部省份高校招生计划年均增长5.4%,比同期全国平均增幅高1.4个百分点。

第二,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从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划出一部分,由高教资源丰富、升学压力小的东部省市高校招收升学率偏低的中西部省份学生。该计划由2008年的3.5万人扩大到2012年的17万人,相当于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年招生2500人的高校68所。

第三,实施“定向招生计划”。2007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面向中西部农村地区每年招生大约1万人,培养中小学教师;2010年起,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每年招生5000人培养中西部乡镇卫生院紧缺医学人才。

2012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扶贫办等5部门,制定实施了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面向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80个县,安排1万名重点高校计划,由222所重点高校采取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录取等特殊政策,使这些贫困地区上重点高校的学生数较2011年增加了10%。专项计划通过增加计划的方式实施,在增加贫困地区学生的考试录取机会的同时,不影响非贫困地区考生录取机会。

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

今年高考在即,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第一,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一是扩大规模。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二是扩大区域。由680个县(其中包括371个民族自治县、252个革命老区县和57个陆地边境县)扩大到832个县(覆盖所有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南疆三地州的22个团场),以及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偏低的省份。三是增加高校。由去年222所扩大到263所,覆盖所有“211工程”高校和108所中央部属高校。四是加强监管。确保招生专项计划落实到承担任务的高校,落实到贫困地区。2013年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实施后,全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将比去年增加8.6%。

第二,调整招生计划安排。将今年新增的本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大、农村考生多的中西部省份。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5

【导语】

  各县(市、区)教育局,各有关学校:  经孝感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孝感市2018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已经确定,现通知如下:  一、第一批:孝感高中及县(市、区)一中自主招生、统一计划生、分配生,孝感高中中外合作计划生  1.孝感教育教学管理特色高中自主招生计划  孝感高中、各县(市、区)一中等教育教学管理特色高中学校自主招生计划,按学校预录名单录取,录取控制分数线527分。  2.孝感高中统一计划生、分配生  3.孝感高中中外合作计划生  根据学校招生计划,面向全市,按照“考生分数优先、遵循志愿顺序”的原则录取,录满为止。  4.县(市、区)一中统一计划生、分配生

  二、第二批:一般普通高中  全市一般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为:孝感市直属初中学校330分;孝南区330分;孝昌县290分;大悟县290分;云梦县360分;应城市325分;安陆市350分;汉川市360分。根据学校招生计划,按照“考生分数优先、遵循志愿顺序”的原则录取,录满为止。  三、第三批:五年一贯制、“3+2”学校(专业)  五年一贯制、“3+2”学校(专业)录取控制分数线原则上应达到当地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下50分以上。  四、第四批: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不划定学校录取控制分数线,根据学校招生计划、按照考生志愿录取。  五、人文、体艺特长生  人文、体艺特长生按中考文化成绩×40%+专业测试成绩×60%综合排名,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招生学校有文化成绩限定的,由招生学校于录取前将限定分数报市教育考试院备案。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6

为了一纸“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5月中上旬,湖北和江苏等地多座城市的家长表示不满,要求教育部门重新审视这一方案。

根据《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湖北和江苏的“生源计划调出总数”分别为4万个和3.8万个,分列全国第一、第二,江苏较去年还增加了2.1万人。家长们担心,跨省生源调出计划增加,意味着本地生源的招生数量会减少, 而这将降低自己孩子的录取机会。

为打消家长顾虑,湖北、江苏两省的教育官员多次释疑。

5月13日,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提出了“四个不低于”的承诺:包括当地7所部属高校在湖北的招生计划总量不低于去年、本科录取率不低于去年、一本录取率绝对不低于去年、全省总录取率绝对不低于去年。

5月14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提出了三个“不减少”,即总体招收、各批次招收、重点高校招收江苏学生的规模都不减少。

教育部随后也发声,“今年高招计划将确保各省高考和本科录取率稳中有升。”

除了江苏和湖北两省,同样作为生源调出省份的辽宁、河北、黑龙江、浙江等地的教育部门也作出承诺,包括对当地的招生数额不低于去年等。

在虽属生源调入地、但考生队伍庞大、一本录取率较低的河南,当地教育部门也不得不表示,在录取过程中继续加大力度争取重点大学,特别是“985”和“211”高校在河南的招生计划。

透过此次高校招生计划引发的风波,可以发现,以省为单位分配招生计划的做法已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候。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仍是一种需要行政措施分配的“公共服务”,而非市场配置。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优质的高等院校是政府举办的公立大学。

围绕高校录取名额的风波,实质是对附着在大学上的“公共资源”的零和博弈。 优质资源不均

各省的考生及其家庭都强烈要求扩大所在省份的招生份额,同时,高等教育资源按省分配表现出了明显的福利刚性。

在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中,今年湖北和江苏的“生源计划调出总数”分别为4万个和3.8万个,包含本科和专科。

同时,另一份名为《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方案》文件显示,在本科方面,江苏省将输出1.91万个名额,排名全国首位,比去年增加了4600人左右,专科方面将输出7500人,与去年持平。

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的制定流程和依据难为公众所知,与支援中西部计划之间的关系也不明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没有3.8万计划的详细交代,这给了考生、家长很大的想象空间,以为主要是“985”“211”高校和一本院校招生减少。

事实是,调出计划包括专科,且每年都有不少学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

同时,就现有数据来看,官方的表态并非“空头支票”。江苏省教育厅测算,今年普通高校在江苏省招收统考生计划超过32.2万人,比去年增加4000人,其中本科20.4万人,也比去年增加4000人。

今年江苏在生源减少3.25万人的情况下,统考生计划总数和本科计划数均有增加。

此外,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显示的只是调入和调出的计划,而没有提到省内外高校所增加的招生计划。

黑龙江省教育厅5月15日披露的一份通报显示,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是一项每年专门安排的增量计划。2016年黑龙江承担此类计划2.82万人,其中本科9700人,增加部分国家予以足额追加,不挤占省内计划,不影响黑龙江考生录取。

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始终不均。根据2012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统计,当年的一本实际录取率全国平均仅为8.62%,但北京、上海、天津都超过20%,分别为25.38%、23.49%和20.51%;青海、吉林、海南、宁夏、福建、陕西、新疆、江苏、内蒙古和湖南为10%-20%;浙江、云南、山东、黑龙江、重庆、安徽和江西为8.62%-10%;贵州、河北、湖北、广西、、甘肃、山西、辽宁、广东、河南和四川则低于8.62%。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河南、四川的常住人口位列全国第一、第三和第四,一本录取率却成为全国倒数前三名。

家长们特别在意的是最优质教育资源,主要是部属高校招生资源的不均。“985”高校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部分省会城市,西部省份仅拥有 6 所。

目前,为解决地区之间教育资源不平衡而设立的专项计划,包括2008年启动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以及2012年启动的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此外一些重点高校也被要求将招生名额向农村地区倾斜。

支援中西部计划八年来覆盖的规模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4年的输出人数分别为6万、12万、15万、17万、18.5万、20万,今年的规模则是21万,总体上向本科不断倾斜。

今年也是支援中西部计划时隔六年再次公布具体的各省调配方案,跨省生源计划则是多年来首次公开,随即引发争议。

面向贫困地区计划最初规模为每年1万名,2013年增至3万名,2014年增至5万名,主要由直属于教育部和“211”高校承担。“着眼于区域性的教育公平这几年是个大方向。但该计划达到5万之后,一些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农村定向生的适应性等成为问题。”教育部相关人士称。

高校的招生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省属高校招生计划,由省教育厅编制后上报教育部批准,这部分招生计划占到全国高校计划的70%-80%;第二类是部属高校招生计划,与省属高校相比,这类大学招生自相对较大,其招生计划由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下达,学校自主编制;第三类是各省之间按照对等原则制定的招生计划。

本地报考生源数量减少,面向本地的招生名额没有以相同幅度减少,甚至增加,带来的是录取率的提升。然而,这个解释并不能让家长和学生满意。他们的回应是,当地学生的录取率能否向高处看齐,录取率高的地区能否作出更多贡献,本地高校增加的招生名额为什么不能用于招收本地学生?

江苏省的高考一本录取率在10%左右,远低于同样拥有“丰富高等教育资源”的北京和上海,这两地的录取率早已超过2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小萍的一项研究显示,2014年江苏“985”高校录取率为1.33%,列全国第25位,而录取率最高的天津达到5.39%。 零和博弈

对于招生名额的争夺是一场“零和博弈”,一方利益的增加意味着另一方利益的受损,其实质是高等教育资源行政管控带来的分配难题。

即便在属于“公共服务”的义务教育阶段也是如此,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产生了社会上的种种扭曲现象,催生出天价学区房等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支援中西部地区从总体公平上讲是必要的,但这中间涉及各个省的利益博弈。各地的教育部门一方面要执行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也要维护本地生源的利益。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曾指出,省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省级财政,其招生计划主要分配在本省是合适的。部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所以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省份之间分配的关键。

部属高校在制定分省招生计划时,一般要考虑历史情况,每年进行微调。重要的是,并不会因为部属高校不是属地管理,就不受属地影响。这些高校在发展中需要土地,同时在干部调配、管理等方面均与地方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往往向学校所在地区倾斜。

在卢晓东看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来源于全国税收的中央经费,补贴给了属地生源。

代表优质资源的部属高校也分布不均,造成中西部地区的税收被大幅补贴了北京、上海等地区,也使得中西部学生的跨省流动机会减少。

2008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规定,部直属高校和有关部门所属高校要按照“生源质量为主,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编制来源计划,当年的属地招生比例不得高于去年,超过30%的,要逐年逐步调整至30%以内。

根据上述张小萍的研究,在38所部属的“985”高校中,2014年与2012年相比,有26所缩减了属地招生的比例。2014年,突破30%的有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且都在四成左右。

浙江大学是浙江唯一的部属高校,广东不缺乏优质高校的资源,但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常住人口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且开放了异地高考,一本录取率处于全国的倒数三名。早年广东也是输出生源的地区,但今年被列为“生源计划调入省区”,可从江苏、湖北等12省获得1.24万个生源指标。

据广东本地媒体报道,去年广东省领导亲自致函北京大学等百所部属高校,大部分高校增加了在广东投放的计划。今年广东省教育厅仍将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优化一本招生院校和专业结构。

不过,“30%属地招生红线”划定之后,也形成了地方性财政投入的挤出效应。

2007年,部属院校获得地方财政拨款占所有财政拨款比重为18.97%,此后三年,这一比例连续回落,从2008年的14.49%降至2010年的11.21%。 兼顾公平与效率

按省分配教育资源是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必然选择。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中国实行的就是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单位分配和录取名额的高校招生办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目前中国的招生计划调拨机制有其合理性。

“在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面前,取消分省定额制度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导致教育资源最强的沿海等省份将获得大多数录取名额,而云贵川这些内陆省份可能颗粒无收。”杨东平说。

卢晓东则提出,部属高校分省招生计划需要平衡考虑公平和效率。在公平方面可以尝试引入经济中衡量分配的一个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来衡量招生计划的分配指标。“研究发现,属地招生计划多是造成基尼系数较高、招生计划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他建议,教育部拥有全国高校分省实际录取人数,因而可以计算出不同年份部属高校分省招生计划基尼系数并予以公布,之后督促各高校逐步降低基尼系数,目标是逐步降低到0.4之下。

而出于效率因素的考虑,可以对优异指数较高同时录取比例较低的地区适当增多招生,对优异指数较低且录取比例较高的地区适当减少招生,同时保证基尼系数在0.4之下,这样可以同时改善效率和公平。

卢晓东进一步认为,该方案可以对所有部属高校展开,同时建议在少数高校试点,之后也会对方案有所改进。这样连续稳定实施几年,也许能使得未来几年部属高校分省招生计划分配趋向合理。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透露,教育行政部门正在研究通过一些措施改变目前的不均衡状况,包括向西部投放更多的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引导部分东部的优质高校通过办分校等形式来加强对西部的支援;在一个区域内部,比如京津冀地区促进资源整合;同时,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将城市的结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考虑。

张端鸿建议,在部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发达地区可以加快发展省属高校,为本地生源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例如,上海就正在推进市属的上海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中央的资源配置相对而言是公平的,一个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如果希望享用其他省份的资源,可以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或者通过省与省之间对口支援的方式来解决。

“对口支援的前提也需要省级政府在统筹过程中充分听取本省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张端鸿说。 给民办教育空间

行政部门的种种技术手段可以更精细地分配资源,尽量平衡各方利益,但无法消除行政主导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和低效。

只要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就必然面临着分配的难题,最终只能分解成硬性的行政指标。比如行政区划(对应着考生的户籍)、统一考试分数等,而不会从学生的才能和发展潜力、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因素来录取。

最终,损失的不仅仅是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性,还有高等教育整体的劣化。

当前的高等教育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已经有很大不同,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是直接与体制身份相联系,大学毕业生都统一“分配工作”,都是“国家干部”。在这种高考直接影响考生社会身份,从而决定社会阶层流动,甚至政治经济权利分配的体制下,根据各种行政指标分配高考招生指标是必然。

时至今日,高考与体制身份和权利分配的关系大为减弱,虽然学历对个人仍有巨大的影响,但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已经转变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和学术发展等方面,而不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

因此,高等教育也应逐步从行政束缚中解脱,由市场参与配置教育资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撰文称,教育部门应当扩大高校的招生自,同时鼓励更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通过兴办民间大学,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