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细胞瘤范例6篇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范文1

【关键词】 生殖细胞瘤;鞍区;磁共振成像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020

Analysis of MRI characteristics of saddle area germinoma LI Yan-y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tial of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 City Central Hospital, Luohe 46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anifestation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ddle area germinoma, in order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in clinical work. Methods Clinical and MRI data of 12 saddle area germinoma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atients all received MRI scanning for T1WI, T2WI, DWI, and enhanced sequence scan. Results Lesions of saddle area germinoma were shown by T1WI as isointense or slightly hypointense, as isointense or slightly hyperintense by T2WI, and hyperintense by DWI. The enhancements were all shown as homogeneous. Thickness of pituitary stalk over 15 mm and disappearance of normal T1 hyperintense in posterior pituitary were observed in all saddle area germinoma cases. These cases could be divided by onset location and extent into three types, as thickening pituitary stalk, V or Y shape, and irregular mass. Their proportion were respectively 2/12 (16.7%), 6/12 (50.0%), 4/12 (33.3%). There were 1 case with spread saddle area germinoma in fornix and 12 cases with main clinical symptom as 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 Conclusion High resolution of soft tissue and multi-dimensional imaging of MRI can clearly show tumor morphology, signal features, involved area and spread lesion. MRI combined with patients’ gender, ag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s helpful for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germinoma.

【Key words】 Germinoma; Saddle are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颅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1%~2%, 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1]。最易发生于松果体区, 其次为鞍区和基底节区, 鞍区生殖细胞瘤约占颅内生殖细胞瘤的 20%~30%[2]。 中枢性尿崩症是最常出现的临床症状, 与鞍区生殖细胞瘤累及下丘脑-神经垂体轴有关系。由于生殖细胞瘤对放疗及化疗非常敏感, 治疗后预后良好, 且鞍区生殖细胞瘤位置深, 外科手术切除难度高, 如果手术, 不仅使患者面临手术风险, 并且有可能造成肿瘤局部播散, 因此, 治疗前对于鞍区生殖细胞瘤的正确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鞍区生殖细胞瘤12例, 对其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2014年收治的12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患者 , 经本院手术或定位穿刺病理证实 5例, 7 例根据 Shibamoto 等建立的诊断标准 ( 包括患者年龄、血清或脑脊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其肿瘤对放射治疗和化疗的敏感性等指标) 得到临床确诊。其中男5例, 女7例, 年龄4~32岁, 18岁以下发病 10例, 占83.33%。

1. 2 方法 采用GE sign 1.5T Twin speed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 使用头部线圈 , 常规行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 扫描方法:T1WI(TR/TE=500/15 ms);T2WI(TR/TE=5200/95 ms)及SE/EPI-DWI(TR/TE=3300/128 ms), 扩散敏感系数b值1000 ms/mm2;冠状位FLAIR序列:(TR/TE=9000/116 ms)有利于鞍区小结节病灶显示;患者均行增强扫描, 对比剂为Gd-DTPA, 剂量为0.2 ml/kg, 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后行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扫描 , 必要时加脂肪抑制。

2 结果

12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患者均行MRI检查, 所有病灶呈较均质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 DWI为高信号, 增强呈较均匀强化;12例患者均伴有垂体柄增粗达15 mm以上, 伴有垂体后叶短T1高信号消失;肿瘤常累及漏斗、垂体柄、视交叉、视神经和视束, 形态多样, 但均为实性 , 综合12例鞍区病灶, 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侵犯范围不同, 病灶在矢状面图像上可划分为3类:第1类:垂体柄结节样增粗达15 mm以上;第2类:V形或Y形病灶, 病灶位于垂体漏斗部并沿终板和灰结节延伸生长;第3类:不规则形病灶;根据这一分类, 12例病灶中2例归为第1类(16.7%), 6例归为第2类(50.0%), 4例归为第3类(33.3%)。1例表现为病灶沿穹窿播散。12例均出现中枢性尿崩症, 4 例表现为视力下降或失明, 3例出现性征改变。

3 讨论

颅内生殖细胞瘤通常发生于年轻男性, 而鞍区生殖细胞瘤则是年轻女性好发, 本研究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4, 是因为在胚胎期, 女性前神经孔的闭合晚于男性, 因此女性包埋的胚胎细胞会达神经垂体的深部区域, 而男性的胚胎细胞只会到达神经管的表面部分, 如松果体, 这一理论解释了女性生殖细胞瘤好发于鞍区的原因[3]。在鞍区肿瘤中, 病理性神经内分泌症状较常出现:多表现为中枢性尿崩症, 性征异常等, 本组12例患者均有尿崩症, 3例出现性征改变, 与鞍区生殖细胞瘤累及下丘脑-神经垂体轴有关系[4]。4例表现为视力下降或失明, 与鞍区生殖细胞瘤累及视交叉、视神经和视束有关[5]。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 并能多方位成像, 在显示肿瘤形态、侵犯范围及播散灶方面明显优于CT。12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患者均行MRI检查, 所有病灶呈较均质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 DWI为高信号, 增强呈较均匀强化;12例患者均伴有垂体柄增粗>15 mm, 伴有垂体后叶短 T1高信号消失;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侵犯范围不同可分为三类:第1类, 垂体柄结节;第2类, V形或Y形病灶;第3类, 不规则形病灶[3]。本研究中, V形或Y形病灶较常出现, 应视为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本研究发现鞍区生殖细胞瘤中有1例沿穹窿蔓延, 这也是诊断鞍区生殖细胞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6]。

颅内生殖细胞瘤中,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由于位置典型, 再结合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 比较容易诊断;而鞍区生殖细胞瘤在临床工作中误诊率较高, 因为颅咽管瘤、脑膜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垂体瘤、鞍上动脉瘤等都是鞍区比较常见的好发病变,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别诊断。颅咽管瘤以男性多见, 有两个发病高峰, 10 岁以下及50~60岁, 多为囊性或囊实性, 常伴有蛋壳状钙化。鞍区脑膜瘤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MRI为等T1等T2信号, 呈均质明显强化、并见“ 硬膜尾征”, 肿瘤起源于鞍结节或床突尖, 相应骨质有反应性骨质增厚。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发于男性儿童和年青人, 起源于视交叉和下视丘 , 多有视觉障碍, 较少出现内分泌症状, 且囊变多见, 有壁结节强化, 与生殖细胞瘤易于区别。垂体瘤多有蝶鞍扩大, 正常垂体显示不清。鞍上动脉瘤多位于 Willis 环或颈内动脉虹吸部 , 中老年人多见 , MRI常见血管流空和搏动性伪影, 若有附壁血栓形成, 在T1WI、T2WI均为高信号。

综上所述, 儿童、青少年患者, 女性稍多于男性, MRI表现为鞍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 呈较均匀明显强化的占位病变, 伴有垂体柄增粗和垂体后叶短T1高信号消失, 并合并有中枢性尿崩症, 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此外因为生殖细胞瘤在组织学上为恶性, 易发生脑脊液种植播散和侵犯邻近结构, MRI能全面评估颅内生殖细胞瘤侵犯范围及有无播散[7]。因为鞍区生殖细胞瘤发生部位较深, 单纯外科手术很难治愈且手术风险较大, 但生殖细胞瘤对放疗及化疗敏感, 并且治疗后预后良好, 因此鞍区生殖细胞瘤的早期正确诊断, 对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亚, 王昆鹏, 殷洁.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MRI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1):22-24.

[2] 李瑞琪, 王剑杰, 王飞, 等.鞍区生殖细胞瘤MRI影像分析(附11例报告).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7):943-947.

[3] 李安宁, 吴越, 王静, 等. 颅内不同部位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分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4, 20(1):5-9.

[4] 韩仰同, 戴建平, 高培毅, 等.鞍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 16(12):1034-1036.

[5] 唐肇普, 白人驹. 鞍区生殖细胞瘤CT、MRI表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 21(4):548-550.

[6] 王巍, 张同.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7):874-876.

生殖细胞瘤范文2

【关键词】 睾丸肿瘤;淋巴瘤;睾丸间质细胞瘤

睾丸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约95%为生殖细胞肿瘤,睾丸非生殖细胞来源恶性肿瘤临床上极为少见[1]。我院2008年1月至2009月10月收治3例睾丸非生殖细胞来源恶性肿瘤,其中2例为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1例为睾丸恶性间质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79岁,因“发现左睾丸肿块5个月余”入院。既往体健,无睾丸外伤、结核、炎症、隐睾病史。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左侧睾丸肿大,质地硬,大小4.5 cm×4.5 cm×6 cm,无压痛,表面无明显结节,境界清,左侧附睾略增大,左精索质硬增粗,右侧睾丸检查正常。辅助检查:胸片未见异常,B超检查肝、胆、胰、脾、双肾及后腹膜淋巴结均未见异常,查AFP、β-hCG均正常。临床诊断:左睾丸肿瘤。遂行“根治性左睾丸切除术”。术中见睾丸表面光整但质地硬,整条精索质硬增粗,表面血管怒张。病理报告:左睾丸及精索弥漫性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结果:CK(-)、Vim

(-)、LCA(++)、CD3(-)、CD45Ro(-)、CD20(+)、CD79a(++)、AFP(+/-)、PLAP(-)、hCG (-)、Oct3/4(-)、CD68(-),反应性T细胞CD3(+)、CD45Ro(+),组织细胞CD68(+)。术后予HOP

(C:环磷酰胺、H:阿霉素、O:长春新碱、P:泼尼松)方案化疗,随访1个月后患者出现腹胀,查腹部B超示:大量腹水,腹部CT示:大量腹水,肿瘤腹腔内转移。

例2:患者,男,51岁,因“左睾丸肿痛伴发热1 d”入院。其兄因恶性淋巴瘤病故,既往体健,无睾丸外伤、结核、炎症、隐睾病史。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左阴囊皮肤表面发红,左侧睾丸肿大,质地硬,大小5 cm×5 cm×6 cm,有明显压痛,表面无明显结节,境界欠清,左侧附睾增大、质偏硬,左精索无明显异常,右侧睾丸检查正常。B超:左睾丸及附睾炎症性改变,伴有渗出,肝、脾、双肾及后腹膜淋巴结均未见异常,查AFP、β-hCG均正常,考虑睾丸恶性淋巴瘤可能。骨髓检查:粒系细胞左移,未见肿瘤细胞。行“根治性左睾丸切除术”。术中见睾丸周围有较多渗出,质地硬,与附睾黏连,伴有睾丸鞘膜

积液,精索无明显异常。病理报告:左睾丸外周T细胞型恶性淋巴瘤伴广泛坏死。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结果:CK(-)、EMA(-)、LCA(+)、CD45Ro(++)、CD20(+)、CD79a(-)、AFP(+/-)、PLAP(-)、hCG(-)、Oct3/4(-),Ki-67阳性细胞数约占80%。术后予CHOP方案化疗,随访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

例3:患者,男,63岁,因“发现左睾丸肿块10年,明显增大1年”入院。既往体健,无睾丸外伤、结核、炎症、隐睾病史。入院查体:左侧睾丸肿大,质地硬,大小6 cm×6 cm×8 cm,无压痛,表面无明显结节,左侧附睾增大、质偏硬,左精索无明显异常,右侧睾丸检查正常。胸片未见异常,B超示肝、胆、胰、脾、双肾及后腹膜淋巴结均未见异常,查AFP、β-hCG均正常。临床诊断:左睾丸肿瘤。遂行“根治性左睾丸切除术”。术中见睾丸质地硬,与附睾黏连,伴有睾丸鞘膜积液,精索无明显异常。术后病理报告:左睾丸恶性间质细胞瘤伴广泛坏死,与附睾黏连浸润,多数脉管内见癌栓。需行后腹膜淋巴结清扫,但术后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后出现左下腹近腹股沟处肿块,质硬,大小约5 cm×5 cm×6 cm,活动度差。查腹部CT示:后腹膜多发癌转移。

2 讨论

睾丸恶性淋巴瘤约占全部睾丸肿瘤的5%,发病率约为0.26/10万,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睾丸恶性肿瘤之一[1]。睾丸恶性淋巴瘤在左右睾丸的发病率大致相同,常伴有睾丸恶性淋巴瘤以外的表现,如皮肤、皮下组织、肺部、中枢神经系统等。睾丸恶性淋巴瘤90%为继发性,为全身恶性淋巴瘤的局部表现。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创伤、慢性睾丸炎、隐睾和丝虫病等有关。本组例1、例2患者没有发现身体的其他部位有淋巴瘤征象,故诊断为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2例术后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睾丸恶性淋巴瘤的确诊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2],尤其是免疫组化结果对本病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原

发睾丸淋巴瘤的淋巴标记LCA、CD20阳性,而PLAP阴性,精原细胞瘤PLAP阳性,淋巴标记LCA、CD20为阴性。本组例1、例2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睾丸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临床上非常罕见,其恶性度高、预后很差,大部分患者术后1~2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约为12%~20%[1-2],Balogun[3]报告1例生存超过10年。该病治疗以化疗和放疗为主,目前化疗方案首选CHOP方案,放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能预防放疗部位复发。对于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患者,即使局限性或相对低风险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和对侧睾丸的复发率也是很高的,所以针对中枢系统的预防性化疗和对侧睾丸放疗的联合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措施[4]。

睾丸间质细胞瘤又称Leydig细胞瘤,是来源于睾丸间质细胞的一种罕见肿瘤,约占睾丸肿瘤的1%~3%,病因尚不明,常伴有内分泌改变,如乳房增大、性欲下降、阳痿等。大部分为良性,约10%~20%为恶性[5]。恶性患者以成人多见,多出现男性女性型乳房等特征[5]。恶性表现为肿瘤直径大于5 cm,瘤细胞不典型增生、核分裂象增多、每10个高倍视野大于3个、瘤缘有浸润、肿瘤有坏死灶、血管受侵犯等。但最终肿瘤的良恶性取决于肿瘤有无转移,只有肿瘤发生转移后才能确定为恶性。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临床上极为少见,发病率极低,预后极差,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患者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清扫术[6-7]。

参考文献

[1] 陈志勇,齐琳,王建松,等. 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9,30(5):351-353.

[2] Chelly I, Mekni A, Bellil K,et al. Testicular lymphoma: re-port of 4 cases[J]. Tunis Med,2007,85(10):896-898.

[3] Balogun TM, Omodele FO, Olaiya MA. Primary lymphomaof the testis in remission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 casereport[J]. West Afr Med,2009,28(6):388-390.

[4] Bhatia K, Vaid AK, Gupta S, et al. Primary testicular non-Hodgkin抯 lymphoma--a review article[J]. Sao Paulo Med J,2007,125(5):286-288.

[5] Jou P, Maclennan GT. Leydig cell tumor of the testis[J].J Urol,2009,181(5):2299-2300.

生殖细胞瘤范文3

【摘要】 目的 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MOGCT)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探讨保守手术治疗与辅助化疗对MOGCT患者内分泌功能和生育功能的影响及保守性手术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1993年1月-2006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收住的65例MOGC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运用Kaplan-Meirer法计算不同治疗方案术后患者的存活率。结果 30例保守手术患者和26例广泛手术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高于9例姑息手术的患者;共有55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保守手术和联合化疗对于有生育要求的MOGCT患者是安全的。结论 保守治疗可保留MOGCT患者的生育功能而不影响其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保守治疗;生存率;生育功能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MOGCT)患者的年龄均相对较为年轻[1],保留年轻、未生育MOGCT患者的内分泌和生育功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倍受广大临床医师的关注[2]。本文对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1993年1月-2006年12月收住的65例MOGC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通过其生存率和生育情况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以探讨保守性手术治疗及辅助化疗对患者内分泌功能和生育功能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3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共731例,其中MOGCT患者65例(8.89%)。年龄最小4岁,最大74岁,中位年龄28.0岁,

1.2 病理类型 无性细胞瘤21例,未成熟型畸胎瘤18例,卵黄囊瘤14例,恶混性肿瘤5 例,畸胎瘤恶性变4例,胚胎癌3例。

1.3 临床分期 按FIGO(2000年)分期:Ⅰ期43例,Ⅱ~Ⅲ期13例,Ⅳ期9 例。

1.4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是否有生育要求选择不同术式。65例MOGCT患者有30例施行了保守性手术(单侧受累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术、受累大网膜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子宫及对侧附件予以保留),占46.15%,包括无性细胞瘤10例(Ⅰ期9例、Ⅱ~Ⅲ期1例);卵黄囊瘤5例(Ⅰ期4例、Ⅱ~Ⅲ期1例);未成熟型胎瘤11例(Ⅰ期9例、Ⅱ~Ⅲ期2例);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均为Ⅰ期);胚胎癌2例(均为Ⅰ期)。

26例患者施行了广泛性手术(包括经腹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盆腔转移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占40.00%,包括无性细胞瘤9例(Ⅰ期7例、Ⅱ~Ⅲ期2例);卵黄囊瘤5例(Ⅰ期2例、Ⅱ~Ⅲ期2例、Ⅳ期1例);未成熟型胎瘤6例(Ⅰ期5例、Ⅱ~Ⅲ期1例);胚胎癌1例(为Ⅰ期);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Ⅰ期1例、Ⅱ~Ⅲ期1例);畸胎瘤恶性变2例(Ⅰ期1例、Ⅱ~Ⅲ期1例)。

9例患者因肿瘤广泛转移无法切除或年龄过小手术创伤较大而仅行病灶部分切除或活检术,占13.85%,包括无性细胞瘤2例(均为Ⅳ期);卵黄囊瘤4例(Ⅱ-Ⅲ期2例、Ⅳ期2例);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Ⅳ期);畸胎瘤恶性变2例(均为Ⅳ期)。

共有55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

1.5 术后随访 包括信访、电话随访和回院复查。除9例患者失访记做死亡外,最终随访时间截止至2006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1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8.00±67.35)个月。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检验水准为P=0.05,运用Kaplan-Meirer法计算术后存活率。

2 结果

截止最终随访日期,33例患者已死亡,占50.77%,死亡至手术时间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41个月。32例患者目前尚无瘤存活,占49.23%,目前存活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151个月。两种术式的2、5年生存率统计学检验χ2值分别为0.035和0.0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种术式生存率的比较

不同术式2年存活人数死亡人数生存率/%5年存活人数死亡人数生存率/%保守性手术28293.33191163.33广泛性手术21580.77131350.00 两种术式结合FIGO分期、病理类型生存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病理类型、相同FIGO分期时,保守性手术和广泛性手术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生存曲线见图1(见封3)。

26例保守性手术治疗后存活患者中至今有11例未婚;8例已婚患者中,5例有生育要求,其中4例顺利妊娠并足月分娩,1例不明原因原发不孕。所有治疗后生育的子女随访至今均未发现先天或后天发育障碍。

3 讨论

目前,MOGCT的手术原则以切除原发肿瘤及大块转移灶为主,不宜给患者带来过多的创伤,对无生育要求的早期年轻患者应考虑保留其内分泌功能,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即使是晚期,只要对侧卵巢、子宫未受侵犯也可保留生育功能;即使双侧卵巢受累已无正常卵巢组织,仍可保留子宫,术后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及IVF而使患者获得生育机会[3]。

保留生育机能的手术是指在术中尽量保留一侧卵巢或保留部分正常卵巢皮质同时保留子宫的术式。保留性手术的前提是不能降低治愈率。由于恶性生殖细胞瘤具有高度化疗敏感性,故在有效的化疗辅助下,保留生育机能是可能的。Peccatori F[4]等人曾为129 例各种类型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的108 例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加辅助化疗,术后随访平均55个月,96%患者生存。本研究发现,保守手术相对于广泛手术而言,在相同病理类型和FIGO分期时具有等同的生存率,说明保守手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MOGCT患者是安全的。保守手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使年轻的MOGCT患者在经有效治疗后仍能妊娠并生育子女。本研究中5例患者在保守手术治疗后有生育愿望,其中4例顺利妊娠并足月分娩,随访至今子女均未发现先天或后天发育障碍。保守手术治疗并经辅助化疗的MOGCT患者与因畸胎瘤而行单侧附件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两组在治疗结束后均无月经紊乱发生,在有生育愿望的患者中,两组具有相似的妊娠和足月分娩率。说明保守手术及其后的联合辅助化疗不会影响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并可使患者获得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保守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国际上通用的3个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卵巢生殖细胞肿瘤:VAC方案、PVB方案和BEP方案。本研究中,21例患者行VAC方案化疗;15例患者进行了PEB方案化疗;19 例患者行PVB方案化疗,3种化疗方案的疗效未见差异。

本研究发现,任何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MOGCT患者,保守手术和广泛手术具有相似的生存率,保守手术不会使患者的生存率受到影响。这与目前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所有类型、临床期别的MOGCT患者标准的手术方式是保守性手术[5]的治疗原则相一致。

总之,保守手术及术后配合足量、足疗程的有效联合化疗的应用使MOGCT患者在获得治愈的基础上,正常妊娠并获得健康子女成为可能,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小华.实用妇科肿瘤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57-1459.

[2] 潘丽华,胡蓉,张燕.64例年轻患者卵巢肿瘤病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1,23(5):349.

[3] 侯志敏,薛凤霞.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保守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4):265-267.

生殖细胞瘤范文4

【关键词】 女性生殖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诊断;鉴别诊断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由Flttcher等[1]首先描述的一种软组织良性肿瘤, 较少见, 其相关报道较少,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发现有2例, 1例发生于阴道, 1例发生于外阴, 现将其病理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例患者均为本院手术病例, 术后标本经10%中尔马林溶液固定, 常规脱水、切片, 切片厚度3~4 μm, HE染色。术后经本院初步诊断后均送至省级及省级以上医院会诊, 病理诊断为肌纤维母细胞瘤。曾在外院行免疫组化染色, 均采用S~P法染色, 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免疫组化试剂。

2 结果

2. 1 例1:女性, 34岁, 因发现外阴肿物进行性增大1个月入院。妇科检查:左侧大内可触及一约2 cm×2 cm包块, 质韧, 活动度较差, 边界清, 行局麻下手术切除。例2、女性, 48岁, 体检时发现阴道内肿物一天入院。妇科检查:外阴正常, 于左侧阴道壁内可触及一大小4 cm×3 cm肿物, 质软, 活动度好, 边界清, 考虑阴道囊肿, 行局部肿物切除, 肿物包膜完整。

2. 2 病理检查

2. 2. 1 肉眼观 2例均为灰白灰红色类圆形肿物, 长径2~3.5 cm境界清楚, 1例包膜完整, 切开切面均灰红色, 质稍软。

2. 2. 2 镜检 2例肿瘤镜下表现较类似, 主要由疏密不均的细胞稀疏区和密集区组成, 分界清, 1例外有一层薄纤维组织包膜。瘤细胞呈梭形或圆梭形, 胞浆丰富, 部分嗜酸性, 核圆形、卵圆形, 染色质细致, 未见病理性核分裂相。细胞密集区, 瘤细胞围绕血管呈簇状或线状生长, 血管丰富, 多为毛细血管或中等大小的薄壁血管。细胞稀疏区可见到蓝染的粘液变性背景, 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稀疏区相互交替。

2. 2. 3 免疫组化 vimentin(2/2)、desmin(1/2)、SMA(2/2)、CD34 (2/2)、ER(2/2)、PR(2/2)均表达阳性, S-100、FaebrⅧ、CK、EMA、desmin(1/2)均表达阴性。

3 讨论

3. 1 临床病理特征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的外阴的软组织肿瘤, 少数可发生于阴道、宫颈及男性的阴囊、腹股沟等部位。曾有文献报道发生于口底区[2]和精索[3]。临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无痛性包块, 生长缓慢, 常

3. 2 鉴别诊断

3. 2. 1 深部血管粘液瘤(AA) 表现为外阴缓慢渐长性、无痛性肿块, 常向盆腔及后腹膜扩展, 界限不清, 呈浸润性生长, 直径一般5~8 cm, 可超过15 cm, 大体肿瘤呈分叶状, 由大量血管和丰富的粘液间质构成, 瘤细胞成分稀少, 梭形或星性, 粘液间质中含有毛细血管和肌性小动脉。与AMF的鉴别要点是AA肿瘤位置较深, 瘤体大, 细胞稀疏, 分部均匀, 界限不清, 呈浸润性生长, 缺乏细胞密集区、稀疏区及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的特点, 免疫组化难以鉴别。

3. 2. 2 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CA) 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 年龄27~50岁, 肿瘤体积较小, 直径一般

3. 2. 3 外阴平滑肌瘤 平滑肌细胞多呈束状交叉排列, 核呈雪茄烟状, 粘液变性区无细胞成分, 易与AMF鉴别。

3. 2. 4 浅表性血管粘液瘤(SA) 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组织, 呈结节状。镜下见丰富的粘液性间质中散在分布梭形、星状的肿瘤细胞, 肿瘤内常伴炎细胞浸润, 与AMF鉴别要点是SA发生部位较广, 细胞分布均匀, 无瘤细胞围绕血管及疏密不均的现象, 免疫组化desmin阴性。

参考文献

[1] Fletcher CDM, Tsang WYW,FisherC,et al.Angiomyofibroblastoma of the vulva. A benign neoplasm distinct from aggressive angiomyxoma. Am J Surg Pathol, 1992(16):373-382.

[2] 龚飞飞,王来平,李容新,等.口底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7(42):639.

[3] 秦晓平,曲知专, 卓育敏.精索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报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34(2):108.

生殖细胞瘤范文5

【关键词】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10年间在医院神经科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共163例。

1.2方法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主。其中包括75例依据CT和MRI所进行的诊断性治疗的患者,但除外非肿瘤性囊肿,血管病等病例。根据病理学诊断标准,对各种肿瘤的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分类。

2结果

2.1肿瘤类型163例患者中,根据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以颅咽管瘤最多,占12.8%,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占12.3% ,髓母细胞瘤占9.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7.0%,生殖细胞瘤占5.4%。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在患者中也较常见,占1.3 %。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有着神经解剖的好发部位。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细胞肿瘤,神经元和神经元性混合性肿瘤可同时见于幕上及幕下。星形细胞肿瘤以大脑半球最多见,占33.2% ,其次为小脑(27.7%)、三脑室(11.7%)、脑干(9. 2%)及脊髓髓内(5.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有重要比例,占29.1 %,主要位于鞍区一三脑室前部一下丘脑(25.9%),小脑半球(29.6 % ),与小脑绷部(24.1% )。在室管膜细胞肿瘤中,患者好发于四脑室,脊髓与大脑半球。生殖细胞肿瘤是常见肿瘤,好发于松果体区(35.5% )、鞍区(33.8% )、三脑室( 8.2%)及丘脑基底节区(12.9%)。本组生殖细胞肿瘤中,生殖细胞瘤占56.5%。,其余为畸胎瘤(16.1 %)、未成熟型畸胎瘤(14.5 %) ,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9.7%)与胚胎癌(3.2%)。在生殖细胞瘤中11. 3%呈多发性。神经元与神经元一神经胶质肿瘤在本组中共17例,主要位于大脑半球64. 7%与脑干17.6%。本组血管母细胞瘤9例,以脊髓(55.6%),小脑(33.3%)与脑干(11.1%)为多见,其中11. 1%为多发性。脉络丛状瘤9例,位于侧脑室7例,四脑室与桥小脑角各1例。本组错构瘤共6例,主要位于下丘脑(2例)与脊髓(2例),其余为大脑半球与小脑半球各1例。

2.2特定神经解剖部位的好发肿瘤本组位于大脑半球的肿瘤主要见于星形细胞肿瘤(45.1%)、少枝胶质细胞肿瘤(17.6%)、室管膜细胞肿瘤(6.9%)、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6.9%)与神经元和神经元一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8%)。神经元一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中节细胞胶质瘤占63.6%,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36.3%。在星形细胞肿瘤中,主要以星形细胞瘤(69.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5%),与胶母细胞瘤(28.8%)为主。在丘脑基底节区好发的肿瘤中,主要为星形细胞肿瘤与生殖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中以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星形细胞瘤为主。本组鞍区一鞍上三脑室前部一下丘脑肿瘤中,主要以颅咽管瘤最为多见,占51.1%。其次为垂体瘤(28.7%),生殖细胞肿瘤(12.4%)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7.9% )。在鞍区的生殖细胞肿瘤中,以生殖细胞瘤最常见,占95.5%。在颅内多发的生殖细胞瘤中,本组中只有1例未累及鞍区。松果体区肿瘤中除幕镰型脑膜瘤多见于成人外,其余类型均多见于儿童,其中以生殖细胞肿瘤最多见,其次以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为主。本组松果体区肿瘤共28例,生殖细胞肿瘤有22例,其余为松果体细胞瘤3例,星形细胞瘤2例和少枝胶质瘤1例。在幕下肿瘤中,小脑纠部与四脑室肿瘤占48.9%,以髓母细胞瘤为最多,占50.9%,其次为星形细胞肿瘤(21.0%),其中主要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4.1%)。室管膜肿瘤占11.1%。在四脑室肿瘤中尚可见脉络丛状瘤与生殖细胞肿瘤,本组各2例。小脑半球肿瘤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绝大多数,本组占75.7%。

2.3临床诊断的肿瘤类型及分布情况在这些患者中,幕上肿瘤50例(66.6%),幕下肿瘤24例(32.0%),脊髓肿瘤1例(1.3%)。在幕上肿瘤中,以鞍区-下丘脑-三脑室前部肿瘤居多,占38.0%,其次为松果体区肿瘤,占18.0%。在幕下肿瘤中,脑干肿瘤最多,占45.8%,占全部脑干肿瘤的1/3。其次四脑室、小脑绷部肿瘤未获病理诊断者有8例,占33.3%,但仅占该部为全部肿瘤的7.0%。根据病史特点、CT及MR影像学特征,诊断为颅咽管瘤10例,生殖细胞瘤12例,垂体瘤4例,脑干胶质瘤10例,髓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脑膜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其余肿瘤诊断均较难以明确。

3讨论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的飞速发展,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技术亦不断提高。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由于对神经系统诊治水平的提高,许多以前认为疗效很差的肿瘤,目前通过综合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组患者进行手术活检者手术致残率及手术死亡率均为0。因此,手术切除或活检后获得宝贵的病理学诊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安全的。不同病理学类型的肿瘤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不同的手术方法及放化疗方案。

生殖细胞瘤范文6

【关键词】子宫内膜腺癌; ET;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5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endothelin(ET)in the development of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EC) .Methods: The protein relative level of ET, the proliferation index and the apoptosis ratio was detected by FCM in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EC).,hyperplasia of endometrium(HE) and proliferative phase of endonetrium (PE)Samples.Results: In EC, HE and PPE , the protein relative level of ET are (4.40±0.30),(3.99±0.26), (3.48±0.29) and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ET;Flow cytometry method.

子宫内膜腺癌在欧美等国家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我国的发病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于子宫内膜腺癌的研究在当今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随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研究成果的进展,对子宫内膜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的探索逐步深入,发现内皮素(endothelin,ET)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增殖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腺癌中运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内皮素的相对含量及与增殖指数,凋亡率进行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 年 7 月~2012 年 12 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腺癌54例(均经病理证实),年龄 26-66 岁,中位数年龄 55 岁。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及性激素类药物治疗。同时选择门诊手术室获得的临床资料齐全的诊刮标本,其中21例子宫内膜增生症,12例增殖期子宫内膜作为对照。

1.2 实验试剂 兔抗人 ET抗体(武汉博士德有限公司)。

1.3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1.3.1单细胞悬液样品的制备:将固定或新鲜的组织放在120目不锈钢网上,下置一平皿,用眼科剪刀将组织剪碎,用眼科镊子轻搓组织,边搓边用生理盐水冲洗,经300目尼龙网滤除细胞团块,收集滤下的细胞悬液。以1000转/分钟离心沉淀4分钟,弃去上清液,制成的悬浮液为单分散细胞悬液。

1.3.2 细胞的免疫荧光标记:取单细胞悬液 1×106/ml,分别加入兔抗人ET抗体0.1 ml,室温孵育 30 分钟,加入羊抗兔 FITC-IgG二抗工作液 100 μl,避光室温孵育 30 分钟,经500目铜网过滤后上机检测。在对免疫荧光标记物测定时,设一抗或二抗的本底对照和阴性对照。

1.3.3流式细胞仪检测条件: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Epics-XLⅡ型流式细胞仪,激发光源15mW氩离子激光器,激发波长为488nm,检测前以flowcheckTMFluorpheres (10 ?m)荧光微球(REF 6605359. Beckman Coulter,Inc. Fullerton,CA 92835)作为标准样品调整仪器CV值在2%以内。应用Expo 32 ADC进行免疫荧光数据分析,用Muticycle AV分析软件对DNA细胞周期拟合分析。

1.3.4测量资料分析方法:

1.3.4.1 ET蛋白表达定量分析:以荧光强度表示蛋白的相对含量。以荧光指数(FI)表示他们的相对含量,公式为

2 结果

2.1三种子宫内膜组织中ET及增殖指数、凋亡率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生症、增殖期子宫内膜中,ET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4.40±0.30),(3.99±0.26) 和 (3.48±0.29),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子宫肌层浸润

增殖指数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生症、增殖期子宫内膜中分别为(48.74±2.05),(44.41±2.14),(41.57±2.97),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子宫肌层浸润

凋亡率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生症、增殖期子宫内膜中分别为(17.67±1.76),(14.86±2.09),(11.49±1.90),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肌层浸润

2.2 ET、凋亡率与增殖指数之间的关系

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证实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生症、增殖期子宫内膜中内皮素、凋亡率、增殖指数三者之间皆呈正相关(P

3 讨论:

子宫内膜腺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 20%~30%,而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而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与瘤内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在血管生成前期,肿瘤生长缓慢,不会发生转移;一旦血管生成,肿瘤就会呈指数增长[1],并可能发生转移,因此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途径。本文采用基因蛋白ET分别对增殖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腺癌进行检测。

3.1 在三种子宫内膜组织中ET的表达情况

ET主要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缩血管作用,还对细胞有生长调节作用,刺激细胞DNA的合成,促进细胞增殖,诱导肿瘤血管形成。子宫内膜腺癌的发展过程中其血管生成是由弥漫性促血管生长因子引起,本研究发现ET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4.40±0.30)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症(3.99±0.26)、增殖期子宫内膜(3.48±0.2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有关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的凋亡率与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症、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可能与以下解释有关:1.肿瘤高速增殖,增殖分裂周期缩短,由凋亡方式去除衰老细胞。2.在肿瘤增殖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分化近似正常的细胞,这些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通过凋亡清除掉,以维持肿瘤细胞的高增殖率[2]。结果还显示子宫内膜腺癌中随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及脉管瘤栓的出现凋亡率与增殖活性增高。这说明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越强,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越强,相应的凋亡率也越高。

3.3 ET和增殖指数、凋亡率在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内皮素不仅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而且还是强有丝分裂剂 ,促进细胞增殖。研究显示,ET-1通过依赖P13-K(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激活抗凋亡信号转导(如Akt),从而启动旁路生存过程[3]。ET具有细胞生长因子样效应,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G0期进入G1期,使该细胞分裂增殖。ET的促细胞增殖作用主要通过细胞核内的信息传递来实现。ET还可通过影响Na+-K+交换改变细胞内的PH值,这正是G0-G1转换、进行细胞有丝分裂的必要反应。因此ET具有促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样效应,在多种细胞内刺激DNA合成和促进有丝分裂。蛋白激酶C(PKC)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内皮素受体依赖细胞内钙离子的调节剂,在AT-1细胞中有促分裂活性。肿瘤细胞可分泌ET,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与肿瘤细胞表面的ET受体结合,诱导细胞增殖,起到内生性生长促进剂的作用[4]。

精确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如能在分子水平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预测、判断指标,则对肿瘤治疗的个体化具有指导意义。由于时间关系本试验没有进行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分析研究,因此对于ET在子宫内膜腺癌预后及复发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Wagatsuma, Konno R, Sato S, et al. Tumor angiogenesis,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and c-Met expression in endome- trial carcinoma. Cancer, 2011, 82(3): 520~530

[2] 左连富, 齐凤英, 张祥宏, 等. 流式细胞术与生物医学.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