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人生之路的作文

关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1

其实早在1992年我就已经和《路》刊结缘,那时的我刚刚踏上三尺讲台,对教学生写作文很是茫然,于是年长的同事推荐我读一读《作文成功之路》。在那所乡村中学的图书室里,参考书寥寥无几,但一期期的《路》刊却保存完好、整齐地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成了我教学中睿智的引领者,但后来由于工作调动,匆忙中竟忘了记下它的刊址,以至于和它失散!

茫茫书海中各种各样的作文辅导材料可谓多矣,然而我始终认为《路》刊最权威、最厚重、最实用、最可信赖。作为该书最忠实的读者,我觉得它因其独有的办刊理念而独具特色、独放异彩!

它是一位循循善诱、深谙写作之道的教师。《路》刊着眼于人本身的探求欲、发现欲、审美欲、写作欲的引发和激活,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作文《哭过》《喋喋不休》(2007年2-3期)记录了这个时代青少年成长的足迹;2008年第4期《呼喊、热爱与曝光率》显示着中学生对社会人生深刻的思考。这些优秀作文的成功之路和本刊“呼唤有痛感的作文”的办刊理念密不可分。

它是一位最善解人意的长者。长期以来由于精力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缺乏作文素材,议论文苦无论据,其他文体缺少演绎材料。《路》刊跳出一般作文辅导书空洞说教的怪圈,为了解决学生作文中没有材料,或有材料不善、不会运用的问题,开辟“素材超市”专栏。从素材的列举到思路的引发再到写作中的化用,为考生积累素材、运用素材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路》着眼于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写作的问题,必然会为莘莘学子提供一方写作的晴空。

它是一位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仁者。写作离不开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路》刊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它的“特别关注”“面对呼唤”等专栏为学子提供了观察社会人生的平台,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激活了学生现实主义的创作欲望。2007年2-3期合刊刊登的《“中国最美的女记者”带给我们哪些美丽》一文引发人们思考当今社会职业道德与人的良知孰重孰轻的问题;2008年第4期《种下慈善的种子,为什么得不到感恩的果》告诫世人正视慈善与感恩的关系;2008年第6期材料作文《雪灾是一面镜子》揭示灾难背景下的人生百相,面对灾难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关注热点不仅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而且为学习生活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凭借《路》刊,学生可以做到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

它是一位资深的高考研究专家,一位教育智者。多年的办刊经验,“大作文,大语文”的办刊思路,贴近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和理念,使《路》刊始终保持着对高考作文的高命中率。它的“构思训练场”“模拟新题演练”等栏目直接针对高考作文方向,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习作训练。题型涉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各种类型,内容涵盖社会、自然、环境、人文、自我、他人、人生、命运等领域,题目设计新颖巧妙,远非其他刊物可以企及。《路》刊登的许多新题都与高考作文命题有立意交叉,许多美文都可间接或直接为高考作文提供借鉴:2008年《雪灾是一面镜子》可以间接为2008年全国卷关于四川地震的作文提供构思和立意示范;2008年第6期范文《当生活遭遇挫折》可以为2008年四川卷作文“坚强”提供参考借鉴;2007年2-3期合刊中《欣赏自己,张扬个性》一文可为2008年广东高考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提供构思示范;2007年2-3期合刊中《看海》《残花之语》等文章深刻的立意、优美的文笔,可直接为重庆卷命题作文“生活在自然中”提供示范……

关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区域传播;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国家主席这一倡议,不仅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也回应了古丝绸之路与中国相邻国家的经济与文化的新发展,使我国西部与相邻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将处于崭新平台。本文从发展传播学的角度以区域传播为立足点,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的经济合作与文化合作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所谓“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西交通的统称。那么,“丝绸之路”叫法起于何时?“丝绸之路”起源于何时?最早应见于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尔(F.von Richthofen)的《中国》(1877年出版)一书。他在书中将公元前114~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又称“河间”)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路线称Seidenstrassen。英文将其译成“Silk Road”,中文译成“丝绸之路”[1]58。其实,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是专指汉唐时期西运的途径,自长安经过中亚、西亚以至地中海西岸,路程约7000公里;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通线的总称”[2]7。经过张骞“凿空”西域之道之后,汉、唐诸朝就成为西亚乃至欧洲通往的欧亚大陆桥,历史上不知演绎出多少商贾云集、民族交往的故事。如今,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派员考察,已经形成“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山地丝绸之路”。从概念泛化角度看,丝绸之路概念衍生出其它语义,说明人类传播活动有向文明演化的特征,人类不仅仅是限于物质传播,精神传播进而形成文化起着互动的作用。这种互动作用担当于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的责任,使人类从文明智慧走向合作与和谐。

从国家发展和区域传播的角度看,它是地理上彼此相连的国家和地区物质与精神相互交往和合作信息交流的互动意识。这种互动意识,现实发展回应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造福于欧亚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为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现实背景

“古典时期,欧亚大陆商路的两端罗马与汉帝国的存在促进了贸易的全面发展”[3]200。作为对历史的回应,古丝绸之路的商贸促进了欧亚大陆跨界民族的丝绸、茶叶、布匹、陶器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双方的交往与传播,成为人类历史上有影响的贸易通衢。如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一古丝绸之路也焕发青春,显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

1989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后经其他观察员国的加盟,已经变成有广泛合作基础的新组织。新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领域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0多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实现了商品、资金、服务及技术自由流动的经济合作目标,又广泛开展了政治合作、经济合作、教育合作以及对外交往。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以及相关文件。凡此种种,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发展传播学和区域传播的角度看,现代化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和梦想。在社会变迁与转型中,现代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思想价值领域的理性等社会各方面的互动转变的过程。而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区域传播经济合作和市场竞争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开展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地区于地区之间的区域传播,并在合作基础上实现双赢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焦点和关注点。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要发扬、发挥古丝绸之路的本质就是服务于欧亚大陆商贸和物流通衢的优势,凭借现代交通(空中、陆路、海洋)广泛深入开展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地区于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主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重要演讲中提到:(1)加强政策沟通;(2)加强道路联通;(3)加强贸易畅通;(4)加强货币流通;(5)加强民心相通。这既为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政策沟通和民心沟通的现实基础,也为全国加强与欧亚各国人民广泛合作与交往敲响鼙鼓,尤其是为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加强边境开放、合作交流、提升区域生产力向现代化幸福生活迈进吹起了号角。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可能性

2013年9月2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支持、协办的欧亚经济发展综合战略规划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4]。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刘庆柱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放在世界平台上,做好现实与历史、本体与环境的两个结合”。他建议“从已经开展的面向国内西部大开发的舞台,向建设中国与中亚、西亚新丝绸之路的舞台转移”[5]。

从国家发展与区域传播的来看,传媒是“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支持力量,提升传媒的影响力,也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32。传媒作为软力量包括“信息力”、“舆论力”、“产业力”和“文化力”等。在国际传播中,文化作为对意识形态和相关产业的属性的反映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由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发展战略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故在我国经济版图上形成七大战略“区域极”,这些增长区域包括长三角区、珠三角区、京津唐区、西陇海兰线区、长江上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加之台海经济区和港澳经济区等,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局面。但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东西部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这一现象已经提到国家战略发展的议事日程,启动西部大开发第二轮工程,国家在西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明显地向交通、能源、矿产、航天、科技、生物、化工等方面倾斜,呈现出“信息力”、“舆论力”、“产业力”和“文化力”综合发展的态势。

如上所述,国家在发展战略中明显呈梯次推进的发展模式,这就形成了东南沿海发达西部落后的不平衡现象。国家要改进、改革这一梯次推进的模式,首先要意识到西部信息产业所包涵的交通、能源、矿产、航天、医药、生物、化工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促使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向信息化建设发展。其次,也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值性。文化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产方式”[7]19。先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第三,应高度认识新闻传媒的舆论力量,中外媒介史表明,舆论有现行制度的功能,也有创建未来社会的功能。“新闻就是力量,或者更明确一点,为了取得权力、维护权力,就必须控制新闻传播工具”[8]6。新闻传播媒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是打击“”的影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凭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上海新合作组织的整体推进的优势,利用新闻传播的力量,多做符合我国尤其是西部人民的利益之事,也符合欧亚人民的利益之事。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可行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主席提出以后,不仅从地理空间、地缘政治、经济合作等方面都已成熟并蕴含巨大的可能性和机遇,而且从区域传播的角度看,其可行性也是完全可以实践和实现的。

众所周知,“区域传播”是源于政府行政学和经济学的“区域主义”的理念,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一般是指地理上彼此相连的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和组织机制,加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意识。[9]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区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10]2。当前,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蕴藏巨大的商机等待开发。而区域传播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目前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从国内层面看,它主要关注的是对地方的传播研究,如地方传播、民族传播、区域传播等,从国际层面看,它关注的是经济一体化基础各国联合性的区域传播问题和模式,如跨国传播、跨组织传播、跨区域传播等。区域传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下列特征:(1)种族间的信息交流;(2)民族间的交流;(3)国际间的交流;(4)同一文化的交流等[11]8。因此,区域传播作为传播的应用学科在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自然与生态之间、社会与文化之间等都有广泛的信息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在逻辑关系上应把握国家与地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政治与文化之间等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传播,遵循主席以政策传播为导向、以亲民为突破口、以文化为媒介、以生态保护为目的,逐渐形成西部区域传播、西部与东部区域传播、西部与欧亚区域传播、东部与欧亚区域传播、中国与欧亚传播等梯次推进、互动交流的传播模式。在区域传播中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构成对角关系: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自然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国家与地区、军事与安全等区域传播的关节点,毕竟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性和艰巨性,应该从区域传播主要方面以舆论先入文化先入做铺垫,形成信息互通。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重心的转移,西部地区之间的区域传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区域传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东部地区各省市对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投入还是文化建设都倾注了大量的资金和心血,也赢得了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东部地区支持西部的经济发展使西部地区逐渐发育了关天城市群、黄河上游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北疆城市群、南疆城市群、哈中北部城市群、费尔干纳盆地周边城市群、伊犁河谷―哈东南城市群等。以这些城市群为支点,贯穿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形成古丝绸之路发展优势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转型,可以说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提供了可行性。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创新愿景与路径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创新愿景

古丝绸之路发展启示人们: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原则,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如今,上到社会精英下到黎民百姓都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愿景,国家各部委、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继续升温,人们会继续提出新思想、新思路、新建议。

在2013年9月28日召开的欧亚经济论坛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毕吉耀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以上海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深化欧亚经济合作,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循序渐进,率先推动中国与欧亚国家的贸易建设。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应加强丝绸之路沿线的沟通合作,依靠技术产业支撑牵头,和沿线城市衔接。欧洲物流协会主席乔斯・马里努斯认为,加强各国的交流,以及市场营销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欧亚大陆桥的市场价值。中亚陕西商会会长吉延伟认为,丝绸之路是普通商人走出来的,普通商人应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角。

在此之前,最早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学者之一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张宝通研究员,他说两年举办一次的欧亚论坛就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在能源、金融、旅游等行业领域的对话交流平台。其实,吉林大学朱显平、邹向阳就提出新丝绸之路的内涵、时机以及战略目标以及新丝绸之路的功能转型等。[12]从社会精英到黎民百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发展贡献群智,应该说以后还会有新愿景出现。

从国家发展和区域传播看,笔者认为勾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愿景,应遵循既着眼于当前实际,又前瞻于超前设计的原则,在欧亚大陆桥和国家间合作的大背景中建设愿景,这就要求起于行、成于思、重于果,本着基础设施先行、文化建设先入的原则,着力抓好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工程建设,以文化亲民普惠于欧亚大陆,形成长久地、广泛地异于古丝绸之路能载入世界历史的全方位合作区域。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创新路径

应该承认,古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欧亚贸易的畅通发展,也使宗教文化以互动形式传入相邻之地。承认历史的继承性,才有现实的创新性。而历史告诉人们,欧亚大陆与我国各民族世代相好,以诚相待、互信共荣,为我们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从社会发展的逻辑来看,自从1997年党中央西部大开发以来,经过国家发展战略西移,尤其是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全国建成内陆经济开放的战略高地以来,又布局了陕甘宁经济区、呼包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和天山北坡经济区等,从现实看,这些经济区也应视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雏形,我们在规划好的蓝图上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一代人的盛事,而且也是几代人世代人的努力目标。

从国家发展和区域传播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制度设计到创新路径都应有全新思维和求异思维。较之于我国海洋环境陆地环境是相对安全的,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提供了契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人民群众现代化建设实现强国之梦铺垫了道路。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从区域传播角度应创新设计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规律的创新路径,笔者认为应从地缘性、先行性、层次性、阶段性、生态性、互动性等方面加以研究。

具体说来,应充分发挥古丝绸之路地缘政治的特点,带动亚太、东亚、东盟等合作组织向纵深发展,以西安丝绸之路为起点,横架欧亚大陆桥,以罗马为终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寻求人类和平发展经济增速的愿望。因为西安作为起点,西接阿拉山口,北靠北京、天津,连接韩国、日本以及南亚地区,通达蒙古、俄罗斯直到欧洲。另外它可以带动亚太、东盟等合作组织促进经济贸易和文化共同发展。古丝绸之路无论从地缘到政治、抑或经济文化都体现出人类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

从基础设施先行和文化先入来看,应建设交通、能源、通信、矿产、航天、医药、生物、化工、物流、贸易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沟通西安自河西走廊到新疆再西亚、欧洲的交通体系。利用文化交流、感情沟通的优势,以各国人民信息交流作为前哨,促使政治、经济、贸易的广泛交流并取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正如主席所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文化相连。恩里克・达赛尔说,“人类生活是文化生活。人类生活在一种文化之中,而不是生活在荒漠之中。如果人类消灭文化,就消灭了自身生活的一个基本组织部分。所以全球化进程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物种(昆虫、动物等等)的灭绝,而且也是文化的灭绝”[13]136。在欧亚经济论坛结束不久,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江泽林就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14],看来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已被实实在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从层次性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放在国际背景来认识。这就要讲求西部地区之间、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西部与全国之间、全国与跨国之间区域传播等的关系,本着平等性、互动性的原则,既要寻求传播的渐进性,又要寻求传播的深入性。同时要注意传播不是单向的单极传播,而是互动传播,你来我往,互惠互利。另外,要注意西部自然环境恶劣,保护生态是头等大事,一旦破坏,世代难以恢复。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讲求阶段性,一代人做的事情、事业,要对下一代人有一个完整的交待,否则,只顾建设,不顾保护,下一代人就坐吃山空了。

总之,从“古丝绸之路”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不仅仅是一次社会转型,而应视为中国社会发展和欧亚大陆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是中国社会战略转型所勾画的最新图景。她在国际背景上以地理交通为空间,以沿线交通设施和中国城市发展为依托,以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动力,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手段,以实现中国经济长久增长为目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区。她不仅是一代两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而其也是世代人梦寐以求的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孟凡人.丝绸之路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张燕.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M].西安出版社,2010.

[3]斯塔利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M].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惠,王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隆国强.华商报,2013-9-29,A08版.

[5]刘庆柱.华商报,2013-10-16,A16版.

[6]张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6.

[7]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 (美)J・赫百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华夏出版社,1989.

[9]陈瑞莲,孔凯.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9,(5).

[10]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1]周鸿铎.区域传播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2]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5).

[13](墨西哥)海因兹・迪德里,等著.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江泽林.华商报,2013-10-21,A02版.

关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路遥 当代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众所周知,当代小说在后,进入了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宽松的历史时期,创作空前繁荣,思潮潮流涌动。陕西作家路遥在文坛风起云涌、文学观念剧变的上世纪80年代文坛,仍然一如既往地高扬现实主义大旗,执着的坚守着现实主义创作,在对现实主义丰富发展的同时,启迪了其后的蔚为可观的现实主义创作,其创作实践甚称当代文学最美的收获。

一、“十七年”小说之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

前的十七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历史时期,“十七年”小说同样打上了时代的深刻烙印。被称为路遥文学教父的柳青,正是“十七年”文学、“十七年”小说的代表。柳青和柳青的《创业史》对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路遥对于柳青遗传的不仅是他文学上的苦行精神,更有他创作主题和手法上的继承与开拓。

写政治,写政治化的人生,是柳青创作的主要题材和内容。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也是通过对一件件政治事件的串联,进而反映这些事件在人们心中掀起的波澜。但路遥没有单纯地停留在政治事件的表面,而是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中,或明或暗,或强或弱中反映社会的变革。他从经济、历史、文化、伦理道德与风俗民情角度把握政治,开拓了柳青简单的政治视角,呈现了价值的多元化。政治化人生的书写中路遥更是突破了柳青以政治凌驾于亲情、爱情、乡情的局限,写出了人物命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例如对高老、田福军、苗凯这些政治人物的生活化描写。

在创作手法上,路遥借鉴了柳青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并且将其丰富和发展。在小说结构布局上,路遥继承了柳青《创业史》的结构特色,不以中心事件贯穿作品,摈弃了传统小说以情节取胜的手法;在典型的塑造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典型已完全不同于《创业史》中的典型,突破了柳青从共性出发的典型观,创造了从生活出发,从个人体验出发,从个性出发的典型观;人物心理描写上,路遥摆脱了《创业史》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政治理念的束缚,写出了与具体环境相适应的人物心理情感与思想性格。

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之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

以“伤痕文学”为发端,“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继后的小说创作让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文坛话语声不断,从大的方面而言,无论他们对历史,还是对当时改革进程,亦或是更早历史阶段的关注,都理应将这三个思潮归总在现实主义的主流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路遥及其《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都应属于“改革文学”阵营,但细析之,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还是与以上三类文学有鲜明的区别。

“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体现的“以人性理论为基础、以人道思想为武器,确立同封建理学相对立的,以‘人’为中心的文学宗旨”与路遥小说对人性的关注是有相当程度的视角契合的。所不同的是,“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在人性主题下,不乏路遥所歌颂的优美人性的同时,更鞭挞了个体生命中的病态畸形的人性,而路遥小说的“无榜样意识”,更着力于塑造分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人,人性的阴暗只是复杂人性的一个方面。

“伤痕小说”在倾述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时,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 “反思小说”中得以深化,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联系。而在路遥的作品中,更多的是以政治历史事件转而化为一幕幕舞台的布景,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是美好、温良、传统的情愫,张扬的是生活的希望、未来的美好、人性的本善和结局的完满,伤痕、控诉、揭露、反思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的主调在路遥作品中荡然无存,张扬理性、理想构建成为路遥现实主义创作的主调。

《平凡的世界》是“改革小说”中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不可避免烙上了改革小说的特征,也遭遇了改革小说的尴尬。尴尬之一表现在如何塑造人物方面,既然是弘扬主旋律的主流文学,就必须要遵守一条“潜规则”:作品中歌颂的人物不能有任何闪失。《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田福军、田晓霞等可以说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人格、道德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可挑剔之处。人物的塑造缺少复杂性、有失真实性。尴尬之二是作家虽然身处改革年代,但却远离改革现场,改革事件的运作过程和操作过程的不深入知晓,必然导致对改革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一些政策性操作的潜规则描写不够。作者对自己经历中没有涉及的领域的人物无法真实把握,如田福军这样的官场上的改革人物。

三、“新写实小说”之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新潮小说式微后,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新写实小说登上文坛。新写实小说在对“真实”的理解上和路遥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不大一样的地方。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是要求典型化的真实,对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提纯和净化,而新写实小说对生活则“毫无过滤之意而将原样原汁的生活形态端给了读者”。在直面人生、关照生活上,新写实小说注重描述生活的原生态,抛弃了现实主义典型化的原则,开始向原型流变。,而路遥小说的关注点绝不是生活的琐碎和真实,对生活的写照是为了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服务,为路遥所构建的小说架构服务。

在作品结构构建上,新写实主义是以一种生活流的方式来结构作品,对生活进行横断面的切割和组合,故事发展往往是偶然的,不带因果关联的无序状态。路遥作为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践行者,在《平凡的世界》中构建了开放式的三条主线(双水村、孙少平和田福军三条线索)并行的宏大叙事结构,造就了《平凡的世界》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品格。

在作家情感介入方面,新写实小说主张作家“情感的零度介入”,而路遥却认为:“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绝不可能‘中立’,他必须做出哲学判断(即使不准确),并要充满激情地、真诚地向读者表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个性……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人物的雕琢,以及其它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渗透整个作品。”

新写实小说因为直录生活,而得以潜入现实,找到了一方为现实主义所遗忘的土地,开阔了文学创作的范围,然而其理想的匮缺则是与路遥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新写实小说沉溺于还原生活,描写小人物的生老病死状态,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路遥小说则张扬人生理想,关注活跃在城乡交叉地带上各类人的奋斗历程和精神生活。

四、“先锋小说”之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

在“白洋淀诗派”、“朦胧诗”、“荒诞派”等等的共同源流下,“先锋派小说”高擎“先锋精神”在上世纪80年代登场。秉承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形成了一种从自我存在出发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文学思潮,颠覆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原则,摒弃了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出发点。“先锋小说”把“写什么”转换为“怎么写”,其明显特征就是“反故事”和在结构上搞叙事圈套。“先锋小说”注重小说对表现技巧和形式的注重和追求,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比之于路遥小说,“先锋小说”无疑是晦涩、难懂的,缺少了路遥的温情、朴实、简单。然而将其文本与路遥传统现实主义文本相比较,将两类文本置于历史的语境下去细细品味,“先锋小说”对形式的探索正是路遥小说所缺失的。

相对于路遥小说关注当下,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平凡的世界》力图展现“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直面人生,关注人生,张扬美好人性而言,“先锋小说”又是无法比拟和企及的。先锋派小说主要从历史中寻找题材,使当代文学在这一阶段逸出现实、逸出当代的视野之外,当下的体验在先锋派小说中也“空缺”。“先锋小说”忽略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成为代号或符号,被称为“符号化”,而路遥从高加林开始就为当代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一个又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典型;“先锋小说”没有扎实的内容,以艰涩、冰冷和无从理解的小说外表,表达对现实的态度――拒绝和超越,其内容的感召和理想引领作用更无从谈起,而路遥小说,尤其是《平凡的世界》,正是以温和、丰富的小说外表,积极关注现实,融入现实,对未来充满希骥和理想,构成了路遥文本的独特吸引力和魅力所在。

当先锋派小说在上世纪90年代回归,在继续进行形式实验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的体验性。像林白、陈染的作品甚至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同时他们已经从历史的迷雾中走了出来,表明他们已经不再对现实失语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彰显了路遥选择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不竭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王海,《现实主义精神的现照――论的人物把握》[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5(1):39-40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新写实”小说座谈辑录》[J].《文学评论》,1991(3)

③钟山,《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J].1989(3):1-3

关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理念

曾说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那么如何做好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在公路行业中,要有针对性地向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本理念,即要从努力教育和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承担推动公路事业快速发展的重任来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用人本理念,关心职工生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方针,通过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丰富和发展公路行业,从而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本文围绕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展开。

一、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公路部门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是公路部门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内容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职工的“人文关怀”比较少,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从对公路职工素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公路职工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大多数是中小学文化程度);养路工的劳动工具原始,技能低下;职工人员基础差,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受限,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都与我国公路行业的发展要求是不适应的。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因而人本理念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旋律。

二、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是主张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心智的一种驱动力。它在人的精神生活(如对人的理解与关怀)上给予重视,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公路行业的人本理念是时代进步的产物,首先要尊重职工,重视他们的人格,在工作管理中把员工当作等同对待善于接受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并经常鼓励职工要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其次,要理解员工,以员工为根本,把他们的需求和利益诉求作为工作的核心,做他们之所想和之所需。再次,要关爱、熟悉、了解、爱护职工,正确处理好关爱员工与严格管理的关系。最后,要鼓励职工通过正当手段追求个人权益,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

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本理念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改善人的思想行为,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合格员工,让他们真正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三观,为企业更好地工作。

三、公路行业职工缺乏人文理念的原因分析

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但在一些工作中,还缺少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企业还没有习惯从职工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这不得不引起公路行业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视社会需求,轻视心理认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功能,常被作为一种政治工作,而忽视了员工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公路企业中,管理者往往用设定好的政治理论来教育职工,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考虑个人的需求,忽视了对人格的尊重,脱离了员工的生活实际。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重施教,轻受教。在公路行业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施教者处于领导地位,采用简单化、机械化的方式来教育员工,而受教者们则被动地接受说教,双方没有互动,忽视了他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在公路行业中,以前为把员工管理得服服帖帖,我们着重于用固定的规章制度来限制职工,培养他们的服从力和循规蹈矩思想。这种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常使员工墨守成规,只对最终的结果感兴趣,缺少创新的意识。

四、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理念的构建

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向职工贯彻人本主义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在公路行业中的管理工作者通过实践,在生活实际中要做到以员工为中心,做有益于员工的事情,积极引导职工培育良好心性和品格,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理想信念。要尊重职工的尊严和人格,重视员工的个人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特长,做到一切为了员工。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一个人的行为和努力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得到了认同,那么他的生命就是有质量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也在不断碰撞,面对复杂的社会影响,我们企业对人的评价标准也要发生改变。新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引导员工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各自特长,通过激励和反馈方式来评价。

(三)建设施教和受教之间的积极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应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使他们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相提高,努力建设二者之间的积极关系。

五、结语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即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以职工为本的理念,帮助职工处理好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文化与劳动技能能力。当代的职工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个性化的人格品质赋予了他们丰富深广的学识和成熟完善的文化积淀。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本理念,关心职工生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方针,培养出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新时代的职工队伍,时刻用“以人为本”的基点来开展工作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用我们的共同努力来全面发展公路行业。

参考文献

关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道路桥梁;档案管理;研究

在道路桥梁工作中,从现场勘查到施工最后的验收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是相对漫长的,在这其中产生的诸多资料都需要进行档案管理,可以说,道路桥梁的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为了给实际施工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有效的参考材料,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做好对道路桥梁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以及作用,从而保障道路桥梁工程的有序进行。

一、道路桥梁档案的特点

(一)综合性道路桥梁档案管理的特点首先是综合性,道路桥梁工程工期较长,每个档案的收集是逐步形成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道路桥梁工程的进度来对相关的资料和材料进行收集以及整理,例如最初的立项勘测到最后的施工管理,每一个档案都要进行层次性的划分,从而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综合性[1]。例如在对设计过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对设计方案以及各种专业桥梁规范计算方法等内容进行有效地收集以及归纳,并且还要将底图、蓝图等各种图纸归入档案,从中可以看出道路桥梁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二)专业性在道路桥梁工程开始阶段,需要经过设计招标以及方案设计等一系列的流程,在这期间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并且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成效性,这样才可以给实际的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2]。另外,在对道路桥梁工程进行设计阶段所对应的文件要进行档案的收集,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具备一些专业知识才可以对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以及分类,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资料进行反复的核对,从而形成更加专业性和全面性的档案,例如,将档案划分为建筑设计档案或者是结构设计档案,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来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处理。

(三)阶段性在道路桥梁工程中,各个阶段所产生的材料是不同的,因此在对道路桥梁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阶段性的对档案进行收集以及整理,例如在工程设计阶段需要将设计材料进行整理,包括设计前的项目批文,设计任务书等内容,都需要根据道路桥梁工程设计的成果来进行档案的整理,或者是工程预算书施工图纸等内容,这些都需要以档案的形式进行保存。由于整个道路桥梁工程所涉及的时间和流程是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所以各个阶段所产生的材料也不同,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分层次和分步骤地进行有序的整理,这样才可以构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档案管理体系,为实际的道路桥梁工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整编量较大从整体上看,由于道路桥梁施工的复杂性,所以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工期的延误或者是施工周期长短不一,这给实际的道路桥梁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问题,从工程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材料是比较多的,管理人员往往面临着较多的工作任务,再加上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是分阶段的,各个参与设计的部门也是不同的,其中所涉及到的人员较多且复杂,但管理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以及较多的材料,这给实际的工作带来诸多的问题,道路桥梁档案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着大量的档案材料。

二、道路桥梁的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

随着我国道路桥梁建设项目数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为了保证整个道路桥梁工作的有序进行,相关管理人员要做好道路桥梁档案管理工作,从而对实际的工程施工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基础,在道路桥梁建设的过程中,从立项到交付建设施工团队完成,每一个环节都产生较多的资料,假如并没有对道路桥梁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管理的话,那么这些资料是非常繁琐和碎片化的,无法给实际的管理工作带来参考价值,因此在进行道路桥梁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将整个道路桥梁工程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使得整个道路桥梁所产生的资料能够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3]。另外,假如在道路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话,那么也可以从档案中来进行调查,给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工作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在道路桥梁完工之后,在后续使用的过程中,假如出现了交通事故的话,那么也可以从档案中进行资料的查询,对于责任的追究以及道路桥梁后期的维护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道路桥梁工程中进行科学合理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三、道路桥梁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归档文件范围及其质量要求在对道路桥梁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归档文件的范围,并且以提高归档文件质量为主来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对于整个道路桥梁中的一些重要活动或者是记载工程建设主要过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文件,一定要收集齐全,并且结合材料的类型以及记载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在确认无误之后,才可以进行归档。对于归档文件的范围来说,需要根据不同的工程阶段来确定归档文件的范围,从整体上看主要分为立项文件、勘察和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工程造价文件、工程建设基本信息等,对于每一个归档项目来说,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其中所包含的文件内容,例如对于招投标文件来说,应当包含施工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监理招投标文件等,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文件归档之前应当做好一个表格,当每个文件收集之后,需要在表格中进行记录,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个档案归档工作的有序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在进行文档归档时,归档的纸质工程文件应当为原件,并且工程文件的内容以及深度要符合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以及要求。工程文件的内容,一定要确保真实和准确,与实际道路桥梁工程是相符的。对于工程文件来说,字迹要清楚,图表要整洁,并且还要有签字盖章的手续,在工程文件中文字材料的尺寸最好是A4纸,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文档归档时,要对工程文件的纸张的耐久性和耐用性进行全面的检查,从而符合我国现行的标准,对于一些竣工图来说要盖竣工图章,竣工图章主要包含了竣工图的字样、施工单位审核人、编制日期等内容。在对文档进行归档时,对于电子文件来说,要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采用电子签名手段保证电子文档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采用移动硬盘或者是光盘的方式对档案进行储存,在上交档案时一定要保证储存的形式,没有任何病毒,并且可以正常读出数据。

(二)规范化的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道路桥梁档案管理工作中时,一定要严格地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相关规定,保证每一个工作行为和工作流程都符合法律的要求以及标准。例如对于立卷归档材料相关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部分提出一定的工作标准以及工作要求,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方便后续的档案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标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保管等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既可以保证档案的真实性,还可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促进档案的价值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另外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假如会出现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很有可能造成档案材料损毁的情况,可以上交给国家相关部门代为保管,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档案信息的私密性和保密性,对于道路桥梁的相关资料来说,不要转卖给其他国家,也不可以进行复制,需要严格地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档案的管理。

(三)增强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为了保证道路桥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管理经验。在实际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引进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档案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并且还要学习有关道路桥梁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知识,从而对实际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作用,从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

(四)做好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道路桥梁但管理工作中工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作为关键的环节,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对工程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收集以及整理,相关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工程资料的校对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时,需要根据道路工程的各个环节来做好分类工作、收集和汇总,有关勘察设计施工方面的资料,做好档案的归档,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之前,一定要按照标准的工作规范以及工作流程将全部文件进行收集,并且进行立卷,在竣工验收时,需要将所收集到的档案上交给相关部门,做好整个工程竣工的验收工作,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有条不紊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当收集完材料之后,要对档案中的内容进行核对,准确的找出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和无价值的资料,并且做好标记,及时的发现在档案资料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提高道路桥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还可以及时的剔除一些不准确的资料,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五)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入档案管理工作,并且积极地推行电子化的管理模式。对于一些道路桥梁的资料来说,要在其收集、整理以及归档环节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还提高了最终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使得道路桥梁档案能够更加完整和统一。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融入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档案资料的共享以及流通。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数据库建设时,要保证数据的私密性以及安全性,防止出现数据泄露或者是数据丢失的情况,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工作手段能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成功转型。

四、结语

关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重建丝路;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22-03

一、引 言

2013年 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与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重建丝绸之路作为一项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大事业来抓。不少学者闻到其中散发的讯息,认为丝绸之路的复苏已经来到。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该词最早来自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作者为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并将其定义为:“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前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1]”该词后来成为了国际通用学术名称。

为了研究思路清晰,本文中的“丝绸之路”特指陆上丝绸之路。路线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丝绸之路可以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传播现象,通过此道亚欧大陆及北非和东非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此碰撞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各大宗教也通过此道传播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二、古丝绸之路的跨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作为一条经济之路,已有众多研究成果,笔者对此不再赘述。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文化之路,它把古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代中华文化连接了起来,成为了是古代世界人类主要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核心纽带,对人类文明的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宗教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上意义重大。

(一)宗教的跨文化传播

Richard Foltz和 Xinru Liu等学者认为数世纪来,沿着丝绸之路传输的不仅仅是来往货物商品,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在宗教的领域。如拜火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都通过贸易网络,将其传遍欧亚大陆[2]。如拜火教(又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琐罗亚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公元前5~前1世纪拜火教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学界认为该教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再如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就是有丝绸之路这一主力交通路线。当时的主要两大帝国为阿拉伯帝国和大唐帝国,而唐朝开明的宗教政策,使得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伊斯兰教有了生存落户的空间,并逐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穆斯林――回族。从伊斯兰文化传播的角度,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伊斯兰文化之路[3]。

(二)民族的跨文化融合

伯格和克拉波瑞斯认为,当陌生人相遇时,他们最关心的事就是相互关系中自己和其他人行为的不确定性的减少或可预见性的增加。并认为这是现有“不确定性减少”理论的核心假设,而由该理论形成的交流法则与跨文化交流有着清楚而直接的联系[4]。

不确定性以多种形式存在,存在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会妨碍跨文化交流的进行。而丝绸之路横跨亚洲、非洲、欧洲,穿越了多个文化区,当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入彼此的文化区时,双方的不确定性产生,这时采用最多的解决方式就是文化适应,寻找文化的相似点。随着交往的逐步频繁和不确定性的减少,会出现文化同化和跨文化融合现象。

Jerry H. Bentley认为宗教和文化传统沿丝绸之路的蔓延,也导致了文化融合。他列举了汉族与匈奴游牧民族融合的例子,并认为一些不起眼的跨文化接触事件使双方的文化,逐步适应彼此,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匈奴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技术,着装风格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汉族也吸取了匈奴的军事技术,着装风格,以及音乐和舞蹈等[5]。

三、重建丝绸之路、文化不能缺席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重建丝绸之路”的呼声愈发高涨,认为丝绸之路应该恢复其古代的角色作用,成为东西方之路文化贸易往来的主要血管和通道。丝绸之路的复苏已经来到。

(一)重建丝路、共建经济带

重建丝绸之路,不仅仅古代丝绸之路连接的各国,提出了建设及合作方案,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构想。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亚高加索研究院院长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构想,认为要建设一个以阿富汗为枢纽,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促进各国间以及几大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6]。

我国国家领导人也极为关注,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案。2013年 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与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7]。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比什凯克第十三次会议中,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成为了该会议领导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于 2001 年 6 月共同组建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在完成政治合作任务的同时,也为重建“丝绸之路”加强欧亚经济联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经济促就、文化不能缺席

重建丝绸之路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经济。亚欧贸易的紧密往来,迫切需求更为便利经济的交通路线,而现阶段的亚欧贸易往来主要是通过海运,丝绸之路的重建则架起了一座亚欧大陆桥,相比于海上航线,丝绸之路能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节约运输成本。介于此欧洲各国专家官员迫切提出重建丝绸之路以满足当前亚欧之间货物运输的需要。而中国也可以通过重建丝绸之路从中亚地区获取石油和天然气。但从总体上看,这对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好处,同时使中国能够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分析家认为,联合国的“丝绸之路倡议”和“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发展新的互惠互利关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双方最终可能会组成一个像欧盟一样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8]。然而重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在唱戏,文化也不能缺席。在2014年3月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大会上,莫言认为重建21世纪丝绸之路过程中,应该重视文化艺术的作用。他指出“文学作品可能需要翻译,但舞蹈、音乐、美术、雕塑这些都不用翻译,可以伴随重建丝绸之路始终,在经济交往中把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全部融合进去,从而变成一个立体的活动,而不仅是单纯的经济交往。[9]”在当今国家实力的较量之中,不仅仅是经济的较量,软实力的较量愈发重要。重建丝绸之路,不应仅看到其经济战略地位,我们更应看到其文化战略地位。将其视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之道,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具战略意义。

四、重建丝稠之路对外文化交往策略

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征服”和“教化”两个途径实现。丝绸之路的最初的开凿就带有很强的征服意识。当时的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考察西域的人文地理兼任分化挑拨的任务,以使汉朝能够顺利征服和统治西域。在古代通过征服实现了对外文化的传播的例子还有元朝时期的忽必烈拓宽疆域,亚历山大东征等。在明朝时期,意识到世界之大外国之多并不是都能征服的,于是将对外文化传播改为“教化”。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其出发的目的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邦教以礼仪,变其夷习”。希望通过“教化”是得周边小国诚服。当然,当代的中国通过重建丝绸之路,对外文化交往是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的。

(一)推广孔子学院、传播儒汉文化

孔子学院(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他告诉人们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寻找共同语言符号。西方文化能够很畅通的在全球传播,其关键原因在于英语在全球的推广。然而,重建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与丝绸之路穿越的各国都会有合作项目,此时就存在着对汉语的大量需求,这时候大力推广孔子学院就能很好的满足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要,汉语的输出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输出传播。当然,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也需要讲究传播策略,要根据国外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阐释以及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以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开拓文艺市场、主动走出去

莫言在谈论重建 21 世纪丝绸之路中,结合自己受邀访问土耳其的经历,认为“可以把我们上个世纪 80年代造成很大影响的舞剧《丝路花语》进行重新编排,作为重建丝绸之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者在土耳其,乃至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演出。[9]”莫言希望通过演艺节目的走出去,带动整个华夏文化的走出去。

然而随着文化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宁夏作为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一环,充分认识到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战略意义,先后组织一系列的展览、会议论坛及演艺节目在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展示或演出,其中较为大型的歌舞剧有《月上贺兰》《回乡婚礼》等,这一系列连续战略性活动不仅开拓了文艺市场,更是推动了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

(三)倡导中国文化模式,共生共荣

丝绸之路横跨多个文化区,连接着不同民族与地区,覆盖了古代四大文明圈(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和希腊-罗马),文化冲突无疑将成为重建丝绸之路面临的关键屏障。文化冲突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当代人类的主要矛盾将发生在不同的宗教与文明之间。对于“文明冲突”,笔者认为纵观历史,发现文明发展规律就是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与冲突,文明的融合与冲突只是表现形式不一而已,其实质是一致的。而丝绸之路作为促进人类文明融合的媒介,能最大限度地拉近不同区域人群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距离,使之依存与共、共荣共生。在接受文明冲突这一客观实在的同时,也应积极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文化模式来促进文明融合,共享丝绸之路之惠。

参考文献:

[1]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Richard Foltz,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nd edition, 2010.

[3] 魏德东.丝绸之路文化带[N].中国民族报,2013-09-17.

[4] (美)拉里・A・萨默瓦,查理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5] Jerry H. Bentley, Old World Encounters: Cross-Cultural Contacts and Exchanges in Pre-Modern Tim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38.

[6] 李长久.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N].经济参考报,2013-10 -17.

[7] 发表重要演讲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Z/OL].新华网,2013-09-13.

上一篇会议活动策划

下一篇杜甫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