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的诗句范例6篇

关于清明的诗句

关于清明的诗句范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关于清明的诗句范文2

一、炼字

【题型分析】

古人炼字主要炼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数词、色彩词等。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叠词:能起到转折情感的作用。副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数词:强调多或强调少,起到夸张的作用。色彩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试题呈现】

1.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一字(词)历来为人(或评论家)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3.这首诗中某个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或者,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4.此诗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①有无运用修辞手法;②有无转化(动静、虚实)现象;③该字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状;④该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⑤该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以上几个方面将单个字词的妙处、作用、表现力都包括了,其中两点在解答中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第③点和第④点,其他三点有则分析,没有就不必分析,不必面面俱到。

【答题范式】

该词运用……修辞手法,化……为……,写出了……情形,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或揭示了……道理),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或为……作铺垫)。

【试题链接】

例1.(2015年山东省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⑴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⑴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⑵示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二、炼句

【题型分析】

鉴赏关键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抓住某一句就成了把握全诗的关键,进一步把握它的哲理含义、修辞意义和情感意义对我们全面理解诗歌有导向作用。因此,炼句题成为历年中考的热门。从近年来试题考查情况来看,对关键诗句的考查主要是主旨句、景物描写句。主旨句涉及抒情、议论,主要在诗歌的下半部分;景物描写句主要涉及描写景物和修辞,主要位于诗歌中间。

【试题呈现】

1.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么看法?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诗歌中某联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一般来说,对主旨句的赏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该句表达的句意;②该句有无运用修辞或艺术手法;③该句营造了什么意境或说明了什么道理;④该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对写景句的赏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该句所描述的景象;②该句有无运用炼字或者修辞等手法,具体展示这种手法在句子中的运用;③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④该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答题范式】

主旨句:本句写了……,运用了……修辞(艺术手法),营造了……的意境,说明了……道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如果没有修辞、营造意境或说明道理,则不用写)

景物描写句:该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句子,展开联想,摹写画面),运用了……修辞(或艺术手法),营造了……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结合具体情况,要点有则写,没有则不写,不必面面俱到)

【试题链接】

例2.(2015年浙江省宁波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

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

竟挑蝴蝶下山来。

⑴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 、 。

⑵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⑴白云堆 深林 ⑵示例:樵夫无意挑,蝴蝶自相随,“竟”字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示例:明明是挑柴,却说是挑蝶,辛劳全无,有的是生活的悠闲,诗人借樵夫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三、语言风格

【题型分析】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此类题目能用来答题的专用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丽清新、淡雅幽远、清冷幽静、闲适恬淡、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含蓄委婉、笔调婉约、简练生动、雄浑豪放、雄浑壮丽、苍凉悲壮、壮阔苍茫……

考生还需要熟记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清浅通俗、王维的诗画一体、李贺的幽峭冷艳、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李煜的伤感细腻、苏轼的旷达豪迈、范仲淹的苍凉悲壮、陆游的悲壮爱国、辛弃疾的气势雄壮、李清照的婉约凄切等。

【试题呈现】

语言风格鉴赏主要出这样的题目,比如,请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或者,这首诗(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请你做具体分析。或者,谈谈此诗(词)的语言艺术。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这首诗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找出来,用一两个词概括;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

3.营造了……意境;

4.塑造了……形象;

5.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

考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问题在于没有搞清楚炼字属于局部,语言风格属于整体,语言风格不等于语言的使用,切记!

【答题范式】

本诗的语言……(语言风格专门术语),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的画面,叙述了……事情(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营造了……意境,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试题链接】

例3.(2015年湖南省郴州市)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⑴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关于清明的诗句范文3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很多评论者都认为,“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中的“清”字用得极好,你的看法如何?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缺点分析: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看到了“清”不仅指客观的景,也映射诗人主观情感,但显然只注意到了“雨”和“清”的一般意义,便从经验出发(而不是从诗歌本身出发)武断地得出了诗人心情孤寂、凄冷的结论。其实只要考生注意三、四句中的“莫嫌”和“自爱”这些关键词,再联系雨洗月清后东坡清朗澄澈的意境及注解中的说明,是很容易理解到诗中“清”不仅指景物清新宜人,也应指心情的清净无杂。着眼全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这个答案的另一失误是过于笼统,没有考虑到题目中所说的“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这一要求。如果考生注意到了“具体”,自觉地去联系全诗,也许就不会得出这样的错误答案了。

参考答案:这句诗里的“清”字既写出了月色和地面景物,又写出了心情,情景交融,的确很好。一场雨后,天空和地面都很洁净,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倾泻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之上,显出一片澄明清朗的境界,这是写景;诗人虽然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这是写情。二者和谐统一。

二、不能知人论世,架空分析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涧户,涧边的人家。山楹,就是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子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缺陷答案:诗人描写的是一位喜欢往返于…水田园、寻常人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乐他人的隐士形象。“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风出没于寻常人家,表明它追求的是闲适安乐的生活;风在日落了山水也静了时,吹动松树发出一阵阵松涛,使夜不沉寂,表明了它的情意。诗人所咏之风,正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

缺点分析: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先概括再具体,层次清楚。但说风是一个隐士形象就有点架空分析了。教材中有《滕王阁序》,考生对王勃应该不陌生,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怎么会成隐士呢?知人论世,这样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一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形象。它使山林清爽,驱散烟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三、只及一点,答题不周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简要赏析。

缺陷答案:(1)第一句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断弦”的原因,是因为流人心中的情感太深太烈,以至于情到深处竟将琴弦拨断。

缺点分析:这个答案显然考虑不周到。考生既看出了第一句为全诗奠定感情基础,也应该能看出它点出了事情发生的环境,这一点没答出来可能是疏忽了。如果再顺着景与情的关系这一层往深处想,也应该可以想到诗人在景中寄寓的个人情感。第二问考生注意到了事与情的关系,却忽视了事情本身,即断弦与弦律和演奏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①交代了环境;⑦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2.①反映了筝曲的激越;②反映了弹筝人的忘情;③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四、画蛇添足,淹没要点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缺陷答案:诗中写了白雪、牧马、明月等实景,也写了梅花、关山等虚景。从诗句中看,诗人看到了“飘雪”、“牧马还”等景象,由此产生了联想,想到梅花一夜间洒满了关山,表现出一种置身大漠边关的豪壮之情。

缺点分析:题目只要求给出哪些实景哪些虚景,答案中第一句已经回答了,第二句属多余。第二句前半句是第一句的重复,后半句答非所问。诗歌鉴赏答题应该遵循“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不要节外生枝,让多余的话淹没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被吹到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五、迁就术语,乱贴标签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两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缺陷答案:连用“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产生了蒙太奇效果。“片云”、“孤月”借写景写情,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落日”、“秋风”则托物言志,表明了诗人壮心不已,愿意为国家效力的心迹。

缺点分析:运用术语进行诗歌鉴赏一定要讲究恰当,那种只要心里有,一股脑儿用上去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这个答案中的“蒙太奇”就用得莫名其妙,弄巧成拙。蒙太奇原是电影术语,是剪辑组合的意思,借用到诗歌中指通过多个意象的紧密组合构成意境的手法。这首诗中的几个意象各自领起一个诗句,不是蒙太奇。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寂苦和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浑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或者: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写实又有喻意。云在空中飘,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月亮和“我”都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喻指自己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落日”虚实相应。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

道远、孤月独照的清冷意境。)

六、主观臆断,无据可凭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悲壮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缺陷答案:诗人托物言志,用杏花自喻,花被春风缠绕并占尽春色,实写自己官场辉煌,写花纵使被吹作雪也胜过碾作尘泥,也就是说自己纵使客死任上也比一无所用强。以花喻人,写出了自己悲壮的决心。

缺点分析:这个答案显然没有注意到题中的注解,也没有读懂全诗,凭主观猜测答题。这首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之时,诗人以北陂杏花自喻,以南陌杏花衬托,表白自己宁肯被吹作雪飘,也绝不做那浮世之尘的高洁情操。

参考答案:诗人借助杏花形象,赋予其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以“纵被”和“绝胜”来强调,形象而深沉地表达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七、忽视隐含问点,问答不对应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缺陷答案:“凉”字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第三句一个“凉”字推波助澜,将悲凉的气氛进一步升华,点明主题。作者因思念而难眠,因难眠而觉天凉。

缺点分析:题目要求从二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分析这两句如何营造意境,这道题含四个问点:哪个字;什么情;什么意境;怎样表现。这四者说得清楚准确了,才算答得圆满。这个答案指出了“凉”字,却对其中情感未加说明,对另两个问点也答得不准确,只注意到第三句,把第四句和这两句的关联给丢了,因此,答案失之偏颇,似是而非。

关于清明的诗句范文4

我国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砺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三个节日)

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解说: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1)鲜明的主题性。提供一个默写的主题,要求考生围绕主题默写出三至四句古诗文名句。上述试题的主题是“传统节日”。(2)答案的开放性。此类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多元的、开放的,只要是符合主题要求的古诗文名句即可。上述试题的参考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这类默写题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平时的古诗文背诵中要进行相关专题的背诵,如“荷花”、“黄河”、“长江”、“水”、“和谐社会”、“关心民众疾苦”、“人生”、“爱国”、“诚实守信”等等,由一句而联系出相关的多句。(2)学会整合归纳,要善于把平时散乱的积累整合归纳成相关主题。

模拟练习:

1.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出六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例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同时,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和歌颂黄河的美好诗篇。请你写出四句描写黄河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默写出四句体现作者宽广胸襟或宏大抱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名句,请你默写出四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创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自然等方面。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通过他们的诗篇生发了这种和谐思想(如社会稳定、人间关爱、家庭温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请你默写出体现和谐思想的古诗文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例二:“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请默写出古诗文中有关亲情的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2006年2月10日,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嫦娥奔月”开始启程。假如有一天,你乘坐“嫦娥奔月”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你能情不自禁地吟出四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水是地球的血液,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四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饱蘸母亲的乳汁写就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恋情。请你默写出四句描写长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请你默写出四句含有“舟”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关于清明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王荆文公诗李壁注》;王安石;李壁;诗注;诗话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2−0149−04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是价值最高的宋诗宋注之一①。对于此注本,近几年,学界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江汤浩《李壁注荆公诗考论》、王友胜《论〈王荆公诗笺注〉的学术价值与局限》、周焕卿《试论李壁对诗歌笺释学的贡献》、巩本栋师《论〈王荆文公诗李壁注〉》等论文,从注释时间、注释特点、文献价值以及版本考证等不同角度,对李壁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周焕卿的论文,从以史证诗、探求诗歌旨意、以文学角度来评论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总结了李壁对诗歌笺释学的贡献,对读者颇有裨益。但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李壁注对王安石诗歌艺术层面的触及和讨论,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比周文所述更加丰富,也更加引人注目。

一、李壁对王诗师法韩愈的体察

无论是人品学术还是诗文创作,韩愈在宋代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如欧阳修不仅盛赞其为人,亦明确地以其为师法对象,重点学习韩诗“无施不可”[1]的笔力。然而,王安石却与时人迥异:他于人品、学术等方面一反宋人常态,大力贬斥韩愈,“不以退之为是”[2];同时,又在诗歌创作上暗暗师法退之。这一点,经过明清以来文论家的揭示,今已一目了然。但是,在当时,大家看到的则是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荆公贬斥韩愈的道德文章,对其颇多微词;另一方面,荆公诗中又会“奇怪”地频频袭用韩愈的诗文。这种前后不一致,宋人已表示疑惑:

王荆公以“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薄韩退之矣。然“喜深将策试,惊密仰檐窥”,又“气严当酒暖,洒急听窗知”,皆退之《雪》诗也。荆公咏雪则云:“借问火城将策试,何如云屋听窗知”,全用退之句也。去古人陈言以为非,用古人陈言乃为是邪?”[3]

一席话道出了荆公对于退之在鄙夷与袭用两种态度之间的格龃龉。遗憾的是,宋人止步于此,没有继续追问下去。所以,终宋一朝,虽然荆公诗歌的艺术水准和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对唐诗的重视与选编也是宋人议论的话题,但其与韩愈之间的师法关系却被淹没在他独树一帜的“排韩”的声音之下,鲜有人能够点及。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壁对荆公诗师法韩愈的体察与认识就显得尤其珍贵。

李壁对荆公诗歌进行笺注,明显受到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理论的影响。他在《次韵酬龚深甫二首其二》“他日杜诗传渭北,几时周宅对漳南”句下注云,“宋刘绘、张融、周,一时胜士,皆居连墙,故朝野为之语曰:‘三人共宅夹清漳,张南周北刘中央。’以‘渭北’对‘漳南’,所谓无一字无来处”[4],(下文所引皆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可见其极尽可能地追索每一首诗中字、词、典故的来历,相信它们都源自于对前人的继承。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壁具备了体认荆公诗歌以韩愈为师法对象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李壁同样发现了荆公对韩愈的双重态度,所以,面对荆公在诗中对韩愈过于随意的贬斥,他能够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独立的姿态。如《和董伯懿咏裴晋公平淮西将佐题名》一诗中,“退之道此尤隽伟,当镂玉版东燔柴。欲编诗书播后嗣,笔墨虽巧终类俳”四句对韩愈贬之过甚,李壁却能于注中,对退之之文的地位和成就予以维护:“余尝以《淮西碑》诚所谓‘编之《诗》、《书》之侧而无愧’。类俳之说,殆非至公。”《韩子》一诗是荆公对韩愈矛盾态度的集中体现,而在此诗中,李壁对荆公的批评也更加地直接和有力,“公讥韩愈而用其语,但异乎一字”,此乃“好诋之过”也。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荆公用昌黎诗”条中明确指出“荆公诗语之自昌黎沾丐者,不知凡几”[5](69),并归纳出偷语、偷意、偷势三种不同的方式。这一论断为学界认同并广为引用。钱先生在举例论证的时 候,以李壁注为参照,指出不少地方李壁没有注出荆公对韩愈诗歌的取法。必须指出的是,钱先生当时看到的是经过刘辰翁删节的元刊本,其保存的李壁注要比今天能看到的蓬左文库本少了近一半,所以,钱先生的举证,有些地方一语中的,如《再用前韵寄叶天启》“微言归易悟,捷若髭赴镊”句,李壁未能注出此比喻本自昌黎《寄崔立之》“连年收科第,若摘颔底 髭”;有些则受到了版本的局限,错怪了李壁。关于这一点,巩本栋师在《论》文末,已经论及:“清代以来学者对李壁注的补充和修正,都是在被刘辰翁删节后的李注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在看 来,由于朝鲜本的回流和残宋本十七卷的重现,在这些学者所作的补充和修正中,就都有一些是不必要的了。如钱锺书先生曾在《谈艺录》中对卷二七《重登宝公塔》‘应身东返知何国’一句做过补注,其实,残宋本中对此是有补充注释的。”[6]巩文的举例针对的是残宋本,而在本文所依据的蓬左文库本(即朝鲜本)中,同样能找到相似的例子。如《谈艺录》“荆公用昌黎诗”条云:

《元丰行》曰:“田背坼如龟兆出”,此荆公得意语也;故《寄杨德逢》又曰:“似闻青秧底,复作龟兆坼。”《后山诗话》记山谷论荆公诗“暮年愈妙”,即称此语,以为前人未道。不知昌黎《南山》诗形容山石荦确,即曰:“或如龟坼兆,或如卦分繇。”[5](69)

事实上,蓬左文库本中,李壁不仅于此句之下明确注出退之《南山》诗“或如龟坼兆,或如卦分繇”之句,而且,他还在同卷《寄德逢》“遥闻青秧底,复作龟兆坼”句下指出,“陈后山谓公诗(此句)乃前人所未道。然退之《南山》诗,已有‘或如龟坼兆’之句”,与钱先生所言如出一辙。其他如《孔子》《怀钟山》《寄孙正之》等诗皆是如此。

所以,以蓬左文库本为底本,重新进行审视,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李壁已经留意并体察到荆公对退之诗歌的重视与学习。

对于这个发现,他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第一种方式是不直接点明,只是在具体诗句下,系上韩愈相关的诗句或文句。把它们维系在一起的,是对某个词语的借用、对句意的仿效,或者是句法、格律的延续,与钱先生总结出来的偷语、偷意和偷势三种类型完全吻合。这方面的例子在李壁注中不胜枚举,俯拾即是。第二种方式是明确指出荆公对退之诗歌的借鉴与取法。大的方面,李壁在《奉酬永叔见赠》“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句下,非常清晰地道出荆公对韩文的态度:

河东王俦尚友尝为予言:“观介甫‘何敢望韩公’之语,是犹不愿为退之,且讥文忠之喜学韩也。”然荆公于退之之文,步趋俯仰,盖升其堂、入其室矣。而其言若是,岂好学者常慕其所未至,而厌其所已得耶?

虽然其结论落实在荆公对韩文的继承,但如此坚定且通达的认识,已经超越了时人,如韩子苍为荆公对韩愈的矛盾态度所牵绊,力图通过还原“吏部”为谢而非韩愈以解释此句,这就为李壁把目光投向诗歌的领域,埋下了伏笔。于是,李壁看到了荆公以文为诗的特点并非空无依傍,而是自有其渊源。他在《读墨》题下注云:

友人宜黄李桴尝云:“介甫《读墨》诗,终篇皆如散文,但加压韵尔。”意以为诗益散,古无此体,然如韩公《谢自然》、《谁氏子》诗已如此。

很明显,他认同了荆公以文为诗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并将这一特点与韩愈联系在了一起。小的方面,李壁指出了荆公对韩诗句法、句意、句势等方面的具体的继承。如他在《一陂》诗下注云:“后一联,即退之‘青罗碧玉’之体。”《一陂》为七言绝句,后两句为“周遭碧铜磨作港,逼塞绿锦剪成畦”;韩愈“青罗碧玉”之体是其赞美漓江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虽一为七言,一为五言,但在句法以及句势上,二者显然一脉相承。再如《寄吴冲卿》“易称动不括,传论大明服”句下,李壁注云:“退之诗‘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公仿此。”指明了荆公对退之句法的学习和模仿。同样,在《送子思兄参惠州军事》“试观驰骋人,意气宇宙窄。荣华去路尘,谤辱与山积”句下,其注云:“韩诗:‘君看一时人,几辈先腾驰?’又‘欢华不满眼,疚责塞两仪。观名计之利,讵足相陪裨。’公诗近类此。”指出诗意上的继承。而在《清风阁》末句“况是使君无一事,日陪宾从此倾觞”之下,其注云:“‘此’字,如韩公诗‘逢公复此著征衣’之‘此’。”从更小的细节出发,留意到了二者在用字上的相似之处。

所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对荆公诗取法韩愈,在宋以后的诗论家明确将此点总结出来之前,李壁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体察,并在注释中有或明或暗的表述,这一点尤其不应该为学界所忽略。

二、李壁意、艺并重的注诗特点

在今存的几种宋诗宋注中,李壁注谈诗论艺的倾向表现得尤其突出。李壁注做到了意、艺并重。学界对此有所留意,但关注仍未够。

本文以为,这一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李壁注频繁地摘引宋诗话中的内容,将其作为自己的论据或者观点。当然,摘引诗话,是宋诗宋注共有的特点,但是,不同于其他注本中的寥寥数条或是偶尔出现的惊鸿一瞥(前者如胡的《简斋诗笺》,后者如郑元佐的《断肠诗笺注》),李壁对宋诗话的摘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足以让人印象深刻。据笔者统计,其所摘引的诗话至少包括了以下十余种:《西清诗话》《王直方诗话》《苕溪渔隐丛话》《潘子真诗话》《石林诗话》《高斋诗话》《许彦周诗话》《蔡宽夫诗话》《漫叟诗话》《诗话》《唐子西语录》《艺苑雌黄》《后山诗话》《冷斋夜话》。虽然小部分的引文谈的是诗歌创作的背景、本事或者是诗人的仕宦、生平,但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谈诗论艺。不仅如此,李壁还摘引了不少当时人讨论诗歌的言论,并且对他们的观点作出进一步的发挥,此点上文已经引及,在此不再赘述。

其次,李壁常常对诗歌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这些评价多是只言片语,散落在各处,犹如草丛中的露珠,能够给读者带来清新、惊喜或会心的一笑。

荆公涉猎极广,经史百家,佛道小说,无所不观,故其诗歌取材亦广,所以,李壁注的重点自当是还原历史背景、确定诗歌旨意、探寻诗中典故。但同时,李壁于艺术方面亦颇为留意。细读一过,我们可以发现,李壁对荆公诗的句法、对仗与用字三个方面,屡屡投以关注的目光。他经常在某一句诗下注出此句沿用了何人或者何种句法,如“用《九歌》句法”、“唐人多有此句法”、“(与乐天)句法绝相似”、“(《滕王阁诗》)即此句法”、“(卢纶诗)即此句法”等。对仗是李壁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他或是肯定荆公诗歌,无论古体还是律诗,对仗皆精致工巧:《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其 二》“洲荻藏迷子,溪篁拥若耶”句下注云:“‘耶’以对‘子’,见公诗律之精。”《次韵约之谢惠诗》“已无姑溪寺,何有江令宅”句下注云:“‘姑溪’对‘江令’,公于古诗亦求工如此。”或是通过对具体诗句的比较,指出前人对仗不若荆公,如《次韵酬宋芑六首其三》注云韩对仗不如介甫精切,《和杨乐道见寄》注云乐天对仗不及介甫之工;或是点评荆公对仗的艺术特色,如《答许秀才》诗中“漂母”对“樵妻”之“甚工”,《小姑》诗中“飞琼”对“弄玉”之“奇甚”等。至于对用字的关注,李壁则常常以总结性质的口吻进行表述。如对《黄菊有至性》诗中的“至性”二字,他通过举例,指出其“多以言孝”;《寓言十五首其六》拈出“莛芒”二字,指出“公一再用之”;《江上二首其一》总结古人多用“半”字,并举《战国策》、谢灵运诗、韩文以证之;《和平甫召道光法师》诗中指出贾岛、郑谷诗爱用“僧”“鹤”二字并分析其原因;《江宁夹口三首其一》则点出“转”字妙甚,极大地提升了诗境,并以此为依据,判定其他版本以“转”为“白”,是错误的选择。

最后,李壁评诗论艺,最常用的手法是比较。这种方法最为便捷。他常常站在某一点上,将思维发散出去,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合适的参照物,对荆公诗的艺术特色做出最具体、最直接和最鲜明的把握。他拿来作为参照的诗人涵盖了庾信、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长卿、刘禹锡、杜鹏、方干、罗隐、欧阳修、苏轼、陈与义等人。或者指出他们的作品与荆公诗同为佳作,如《明妃曲其一》注云“乐天相关诗作语意亦佳”,《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其二》注曰“公此诗体制,颇类欧公巫山高,皆一代之杰作”;或指出它们与荆公诗虽内涵不同但俱臻妙境,如《和吴冲卿鸦树石屏》注云“子美诗意与公虽异,而皆佳作”,《葛溪驿》注比较了王、刘、李三人之诗,指出其“意不同而俱妙”;或通过比较,看出荆公诗技艺的高超,如《除夜寄舍弟》注云“观公此作,则觉方干语为繁矣,”《次韵答平甫》注云“(唐人诗)比公格为凡”,《暮春》注引杜鹏诗,云“鹏意亦类此,但比公语为简耳”②。类似的比较还出现在《两马齿俱壮》《寓言其十四》《书会别亭》《欲归》《初憩和州》《陪友人中秋赏月》《萧然》《寄蔡天启》《寄题修广明碧轩》《咏月三首其三》《次韵杏花三首其一》《寄育王大觉禅师》等诗中,此不一一列举。

这些谈诗论艺的吉光片羽,跳跃、穿梭在不同的时代、诗人和诗歌之间,提升了诗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诗注的弹性,也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笺注注入了活力。

注释:

① 本文所依据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出版的日本蓬左文库藏本(朝鲜活字本)《王荆文公诗李壁注》。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推出了此版本的点校本,然书名稍有变更,题作《王荆文公诗笺注》。

② 按:李壁注云:“杜鹏‘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意亦类此,但比公语为简耳。”查此句出自《寒食山馆书情》一诗,在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周弼《三体唐诗》等书中,此诗作者皆作“来鹏”,《全唐诗》亦云“来鹄,一作来鹏”,惟李壁作“杜鹏”,似误。

参考文献:

[1] 吴大顺. 欧阳修转益多师及诗风渊源[J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5(1): 131−132.

[2] 吴曾. 能改斋漫录[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79.

[3] 邵博. 邵氏闻见后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45.

[4] 李壁. 王荆文公诗笺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637.

关于清明的诗句范文6

阅读诗词可能会碰到两种情况:第一种通俗易懂,没有艰涩的字词,也没有生僻的典故,比如清代陆次之的《五人墓》:“五人五匹夫,五人五君子。埋骨在青山,题名在青史。”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能读下来;但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不见得能读懂;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可能读懂,但未必能挖掘出其中深刻的含义。其中的关键是要了解“五人墓”是怎么回事。高中同学读过张博的《五人墓碑记》,因此可能读懂,但要从赏析角度讲。能从此诗挖掘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人,应该怎样生;又应如何死”,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通俗易懂的诗词不见得能理解深透。

第二种情况是有较多的生字和典故。读下来都较困难,这就非借助工具书不可了。比如南宋戴复古的《饮中》这首七律:布衣不换锦宫袍,刺骨清寒气自豪。腹有别肠能贮酒,天生左手能持螯。蝇随骥尾宜千里,鹤在鸡群亦九皋。贤似屈平因独醒,不禁憔悴《离骚》。

此诗困难的是用典太多,全诗共用了五个典故。

一是“别肠贮酒”。此为古语,言酒量过人,

二是“左手持螯”。典出《世说新语》:晋代毕卓嗜酒如命,曾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三是“蝇随骥尾”。典出《后汉书·隗嚣传》,刘秀曾对隗嚣说:“……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超群。”骥,良马也。

四是“鹤鸣九皋”。典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九皋,指深远的水泽淤地。

五是“屈平独醒”。典出《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被放逐于滨,遇见渔父,见屈原“颜色憔淬,形容枯稿”便问他何以到这个地步,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但查清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意图即他想通过用典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

比如第三个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从原诗句“蝇随骥尾宜千里”来看,估计复古有难言之隐。这从“宜”字可以看出。既是“随骥”本应(宜)可以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有两种推测:一是复古曾有意“随骥”,想借他人名势而封印成名,结果却落了空。二是并无事实,只是假设:如果我有蝇苟之心,便可“随骥尾”,也早该飞黄腾达了,然而我不愿做这种丧失气节的事,从复古的性格和经历看,当以后者的推论为准,这由下句更可得到印证。

这就联系到第四典的用意。复古以鹤自比,觉得自己是鹤立鸡群,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鹤的本性。鹤总要独立孤鸣,其声闻于野,而鸡群是无法理解的。诗人为自己绘出一幅孑然傲立,顾影自怜的画像,清高傲岸使他不可能去作“蝇随骥尾”的事情。

这样,两典就和作品的思想联系起来了。由此更能深刻理解诗人阶性格特点。再说第五典。诗人以屈原的遭遇类比自己,痛切地感到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南宋统治者们恰似楚亡前夕的状态,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而诗人又不能“随波逐流,哺糟啜离”,那么也只好任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像屈原一样赋《离骚》那样的悲世之作了。明白此典,再看“贤似屈平因独醒,不禁憔悴赋《离骚》”这一结尾就可豁然贯通了。

诗中用典必须查清,但更重要的是弄清典故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当然要弄清这一点,很可能还需对作者生平、写诗背景有所了解。

上面说了读诗可能碰到的两种情况,读词亦然。如王先的《人月园·元夜》就属通俗易懂的一类: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园时。禁街萧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更阑人静,千门笑语,声在帘帐。

全诗除“禁街”(指皇区、皇宫大内等禁地)值得查一查之外,再无难懂的词句。但要体会出作者写元宵之夜的意境特点,也非易事。元宵节在古代是非常热闹的节日,尤其在宋代更甚。柳永描写元宵有这样的词句:“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一对比,你就能发现此词的特点了。所以,别看字面上通俗易懂,要想分析透彻,也不大容易。

第二类词作可用姜夔的《湘月》为例。下面仅录上片作一简要分析。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

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这里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你能体会出来吗?你看,日沉西山后,暮色渐渐笼罩远处的山峦。从晚霞映天到暮色苍茫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幻。朦胧清幽的暮景藏着深不可测的美的精华,正怂恿诗人大舟浮水乘兴一游。天色更加暗了,劳累了一天的渔民也都收网归家,水面上原有的撒网声,鲜鱼的崩跳声,浪花的激溅声现在已经全无,天光的余辉映在水面上,反射出银色的光斑,水上也许只有大舟击楫之声了。江上不时还有几只水鸟匆匆飞过,它们也要归巢栖息了。寂静的江面上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也逐渐消失,夜,将帐幕完全落下,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将清辉洒在江面上,再也听不到单调的划桨声,船在水中任其漂流。此时只觉远山近水空寒逼人,月色透过薄薄雾气,弥漫在江面上,更显得朦胧。虽是溽热的盛夏,望着江中小舟洲,水边的草树,不但顿觉溽暑全消,更使人感到一股凄冷袭上心头。“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不是秋寒,却似秋寒,……万籁全息,江面如镜,任“一叶”在江中漂泛,谁也不肯用船桨点破明镜的江水,损害这天然的静美……这是一幅多么清幽的月夜浮湘图呀!

可是,你要描绘出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如果连词中的“一叶”、“夷犹”、“汀洲”、“中流”、“容与”、“画桡”等词都弄不懂,怎么可能呢?如果你写不出意境又不解“终年底事”为何意,你就更弄不明白“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这句领起全词的问句是什么意思了。

可见,要读懂词,领会其写景的意境,先扫除字词障碍是多么重要了。

底事,何事,何以,即为什么。领起句的意思是:与友同游太湖早有旧约,为什么没有实现呢?自问年复一年,为了何事长期辜负这清幽的美景?“一叶”指画船,“夷犹”从容不迫,汀,水边平地;洲,水中陆地。“中流”指湖中(还记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吗?)“容与”,安逸自得貌,一讲起伏徐动貌。(还记得“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吗?)“画桡”,画船之桨,桡rao,船桨。

读诗词必须先扫障碍。但扫清障碍不是就读懂了诗词,实际上走完这一步,对诗词尚来分析哩。

(二)了解有关情况

要深入了解一首诗词,除了要扫除字词障碍外,还需了解有关方面的情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题目,二是作者有关情况(尤其是和作品关系密切的情况),三是浏览诗词时引起的有关联想。这些联想很可能对你深入理解诗意有推动作用。当然这些联想必须有泛读的基础和审美联想能力。联想往往是自然跳出的,不是冥想可得。但如果你在分析一个诗人的某个时期的诗之前,广泛地浏览他那一时期的其他作品,那么你对那首诗的理解可能会深刻得多。后面我们将举例说明。四是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有一点要说明,即对有关背景和史实的了解也很重要,但我们单列为一项,放到第“五要”中具体说明。

当然,不是对所有的诗题、词题都需要研究,但有些题却非研究不可。如李商隐的

《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诗题就很值得玩味。花下醉,真是醉得奇丽,醉得惬意。然而此醉是不胜酒力而微醺呢,还是观赏花艳而陶醉呢?看来,“醉”字却有双关。诗人因不胜酒力而去“寻芳”,已是微醉,看到百花吐艳、溢彩流芳又不禁陶醉,这才有后面“更持红烛赏残花”的情趣。像这样的题目就值得推敲。

再如顾炎武的“悼亡”诗,如果你不知悼亡诗的来源及它特指悼念亡妻的意思,分析起来就会失之浅薄。至于像《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杜甫)这样的诗题,如果不弄清“泥饮”(niyin强留客人饮酒,表示十分热情)是什么意思,严中丞是谁。(严武),“美”的词性变化(赞美之意)那就很难往下读诗了。

有些词题也不可忽略,它往往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你的分析提供线索。比如郑燮的《沁园春·恨》,这“恨”字就是全诗线索。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题名点明时间、地点和词的内容。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点明是咏荷上之雨,而不是雨中之荷,为你的分析提供了重点。

总之,分析诗词往往就从题目入手,千万不可忽视。

第二是了解作者有关情况。这也是分析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诗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所以要深刻理解一首诗必须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以顾炎武的《悼亡》诗为例:

甘年作家向边陲,坐叹兰枯柳亦衰。传说故园荆棘长,此生能得首丘时?

当然,首先要把“作家”(治家)和“首丘”(《礼·檀弓》:“古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丘是狐穴根本之处。后人谓返葬故里为归正首丘。)查清。但如果不去了解顾炎武的生平事迹,而只从诗面看,也不过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前两句写对妻子的歉疚之情,后两句写对故乡的怀恋,如此而已。但如果你对顾炎武的生平和性格有所考查,对诗的理解就会加深很多。

顾炎武出身在江苏昆山,其祖父和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但使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更使他懂得要作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一五年五月清兵渡江,他毅然到江苏参加抗清斗争,虽未成功,且经受了兵败、母死的惨痛打击,但从此立下了坚定的抗清复明志向,至死不衰。四十五岁决定到北方游历,以便更广泛地结交抗清志士,从此一直奔走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后在山东定居。一六七七年他六十五岁时又从山东迁至陕西华阴,但仍然不忘抗清复明,最后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因上马失足,受伤病死在山西曲沃。他自离家二十多年直至七十岁寿终,一直为两件事奔忙;一是抗清,二是作学问。却从未回家探望过一次。这中间他的外甥都已做了清朝的大官,几次写信请他南归,都被他严词拒绝。其实他并非毫无思家之情,但为了不作异国臣子,为了学术研究,他鄙弃了可以轻易得到的高官厚禄,他的这种心情和高尚品格,难道在他的《悼亡》诗中丝毫没有反映吗?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妻子和故土是怀着多么深挚的感情!但在权衡家与国的重量上在衡量营造家庭的温暖、妻小的安适和深虑国家的兴亡、学术的进步两者的轻重上,他没有迟疑,把全部砝码放在了后者。当我们了解了以上事实后,再看他的《悼亡》诗,就会透过表面看到了贯串在他一生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而深深为之感动了。

第三是由诗句引发的联想。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其他诗句,尤其是表达类似思想的诗句有所了解,还有,也要了解其他各个历史时代的诗人表达类似思想的著名诗句。现以秋瑾的《对酒》为例;不借干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对酒”便可联想起曹操的诗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一个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个却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第一句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但秋瑾也还有做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夏昼初长,纨扇轻携纳晚凉,……浴罢兰泉,斜插茶花映翠钿。”第二句大有李白诗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第三句可想到他的另一些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第四句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思想是相通的。分析一首诗,对这位诗人的其他诗作了解得越全面,分析得可能越透彻;由诗句引起的联想越丰富,分析的说服力可能就越强。

上一篇绿色出行

下一篇征地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