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反思范例6篇

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教学反思范文1

【说教材】今天我上的课文《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会写“垂”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说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也容易教死。几次试教以后,我选择了给调皮的课文乱了顺序,请你给他们排排队的这种方式,希望把这种叙事方法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这环节安排指名三位学生读。与初读课文相比较,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品读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这种紧张气氛。

试教几次以后,感觉这种气氛真的很难言传。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用得很妙。但小孩子就是感觉不到闷热。我想还是得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去。教师用语言去营造这种情景,渲染这种气氛。“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样向你压下来了……”“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越压越低……”在体会风大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角色换位,当一当小树。有经历,才有感受。没经历,就去创造经历吧。我就这样安慰自己。

雷雨教学反思范文2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魃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例如:《雷雨》一课,教师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制作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观察到的雷雨景象,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雷雨的景象,乌云压下来,狂风吹得树技不断摇晃,雨哗哗地下起来,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风声、雷声、雨声、蝉鸣声、蛙叫声。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性被调动起来,对雷雨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的转向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提高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提高学生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善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如《雷雨》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渐渐,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小了”一句中“渐渐地”一词,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先听两组声音:一组雷声由大慢慢变小;一组雷声突然变小,学生马上指出第二组声音不对,可见学生主动领悟到雨的变化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像:花儿慢慢地开放,太阳从海上慢慢升起......学生马上举手用“渐渐”说话,不仅说了老师展示的画面,而且还马上联系生活实际说了很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感悟词语,

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三、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蝙蝠的雷达》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史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崐有效的突破。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报之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如《丰碑》讲述了将军在云中山行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穿御寒衣服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外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小学生对过去年代的特点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情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先进课文的特定场景,开课时设计一个“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上,一支队伍艰难的行进着”,“同学们让我们把纷飞的思绪拉回到艰苦的战争岁月,你们看......”教师绘持绘色的描述,以及生动的画面,立即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雷雨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信息 语言 论辩 激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才是一种成功的教学。下面我以《雷雨》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教师讲得枯燥,学生们听得疲倦,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而利用信息技术,往往能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明显。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营造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在课的开始,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们观看电影《雷雨》结尾部分:电闪雷鸣中,四凤、周冲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灭亡。眼前的这幕悲剧给学生们以深深的震撼……此时,我引出课题:到底是谁造成了这一悲剧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话剧《雷雨》会告诉你答案,请读课文。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非常认真地读起课文。

《雷雨》人物关系很复杂,在讲解第三幕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雷雨》全剧的人物关系图,让学生们理顺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对全剧的剧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们把课文《雷雨》读了很多遍,甚至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印象都非常深刻,学习课文的热情高涨。不仅如此,同学们课下还买来《雷雨》一书,通读全剧,了解全剧剧情。通过《雷雨》一课的教学,我明白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语言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艺术是一个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标志,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备条件。语文教师切忌用一种语气、一种语调教学。教师语言要生动流畅,能悦于耳,入于心,能对学生产生说服力与感染力;要富于变化,使学生乐听、爱听。教师语言的可听性越强,学生的兴趣就越浓。《雷雨》是话剧,分析人物形象,关键在于品味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比如在第一场中当周朴园知道面前站着的正是自己思念的侍萍后,他的态度发生了陡然的变化,厉声喝问鲁侍萍,有三句台词最能揭示出周朴园的性格特征,第一句:“(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第二句:“谁指使你来的?”第三句“(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三句有着丰富的潜台词,我给学生们很长的时间揣摩,然后找学生朗读,但学生们读得很拘谨,没有读出角色的个性特征,语言无力,感情平淡。我示范读了第一句,用一种厉声喝问的语气,融入了冷酷的感情,读出了周朴园误以为侍萍来敲诈他,害怕自己名誉地位受损而表现出的那种极端无情、自私的心理。我读完之后,同学们受到很大的感染,纷纷举手,要求朗读,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这种人物角色的个性化朗读,学生们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朗读让他们在学过《雷雨》之后,依然记忆犹新,更让他们对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利用语言的艺术,会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树立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三、利用论辩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理不辩不清,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论辩艺术,教学效果会非常明显。高中生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会有自己的理解,很难观点一致,再加上他们喜欢争强好胜,常常会为某一个问题而争论不休。我把这种“争”的艺术引入到教学当中。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性格是复杂的、立体的、多样的,历来争议很大。所以我在《雷雨》第一场讲解中设置了一道辩论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思念是真是假?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这一点让他们感到很困惑:如果说思念是真的,那么周朴园当得知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为什么会那样冷酷、无情?如果说思念是假的,那为什么三十年来他对“死去”的侍萍一直念念不忘?带着这个疑问论辩,同学们踊跃发言,正方反方争论激烈,他们准备得都非常充分,对课文内容哪怕是一个个极小的细节都清楚记得。我对正方一位同学的举证现在印象还很深刻。他举了一个小细节:周朴园总会提起“三十多年前”,而他生第二个儿子是在二十七年前,难道是周朴园记错了么?他认为对周朴园来说,二十七年前是他们最痛苦的回忆,而三十多年前是最美好的时候,这就说明三十年前他们确实有美好的爱情,所以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心的,他的思念也是真的。这是一个多么不起眼的小细节,但同学们注意到了。通过这场激烈的辩论,同学们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有了全面的认知:他既是重情的又是无情的,是集多重性格于一身的人。他们也知道了其实没有哪一个人的性格是单一的,正因为性格的多样性才让人物形象有了真实感。教学难点成功突破。

巧于激趣,善于启发,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快乐,这是语文教师竭力所追求的,感受着学生的快乐,也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一苇,彦华编著.《雷雨》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曹禺著.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雷雨教学反思范文4

游戏《伞儿撑起来》是在民间游戏《捉蜻蜓》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活动中将所出现的物体形象进行拟人化设计,把幼儿带进一个互助友爱的童话世界,语言简短而富有情趣,说起来朗朗上口,并可从中感受到生动的游戏趣味,带给幼儿一种活泼美好的精神感受。中班年龄段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有强烈的语言交往需求,而这一题材恰恰将生活中的经验用孩子喜欢的游戏形式再现,通过情节类似、内容不同的反复式活动结构,给孩子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因素,并通过给幼儿提供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游戏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迁移到游戏活动中。

2.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按游戏要求进行分类、概括,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背景草地、伞、辣椒、柠檬、糖果、瓜子图各一。

活动过程

1.引出话题

草地上特别热闹,都有些谁呢?(糖果宝宝、柠檬宝宝、瓜子宝宝、辣椒宝宝)

(反思: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孩子们容易接受,能将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图片上。)

2.用短句分类概括

这些宝宝都是什么味道的?糖果宝宝的味道是甜甜的,我们叫他甜甜的朋友。刚才有甜甜的朋友、酸酸的朋友,还有什么朋友呢?(香香的朋友、辣辣的朋友)

(反思:这一环节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相应的味道,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模仿短句,语言朗朗上口。)

3.帮助“朋友们”想办法

突然,轰隆隆打雷了,哗啦啦下雨了,朋友们快被淋湿了,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既不被雨淋湿,又能在草地上玩?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反思:以“下雨了”为情境,请孩子帮朋友们想办法,孩子们能积极根据生活经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了解游戏规则

小朋友都有很多的好办法,看一看,谁先帮忙了,出示“雨伞”。伞儿要和他们做游戏呢!听听看,伞儿是怎么说的:“伞儿伞儿撑起来,酸酸的朋友请进来。”雨伞请的是什么朋友?谁是酸酸的?伞儿说:“请进来。”(以此类推,“香香的朋友”等)

5.集体游戏

游戏:“轰隆隆,雷声响。哗啦啦,下雨了。伞儿伞儿撑起来,××的朋友请进来。”最后一起说:“太阳出来了,伞儿收起来。”

(反思: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合作、互动,在这样的语言学习情境中,孩子游戏的欲望也就自发产生了。)

6.用“手”做小伞分散游戏

(反思:这一环节,孩子们自由结伴,相互商量角色的分配,进一步感受到合作游戏的快乐,伴随朗朗上口的儿歌、简单的身体动作,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游戏着,把活动推向高潮。)

6.进行迁移游戏。 现在又有一个新朋友,听一听是什么朋友?教师念儿歌:“轰隆隆,雷声响。哗啦啦,下雨了。伞儿伞儿撑起来,圆圆的朋友请进来。”我请的是什么朋友?什么东西是圆的?(随幼儿的回答进行游戏)

小朋友想想看,除了圆圆的朋友,还有什么朋友?其实呀,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朋友,课后我们去找一找,说一说。商量好谁做雨伞,谁做朋友。

(反思:孩子们熟悉游戏情节后,以图形朋友为新的拓展对象,让孩子们说说还有什么其他朋友?孩子们大胆思考,思维得到拓展)

活动延伸

幼儿三三两两自由组合进行拓展游戏。

雷雨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雷雨》;《群鬼》;曹禺;易卜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03-02

曹禺曾于1978年在纪念易卜生诞生150周年时说:“我从事戏剧工作已数十载,我开始对戏剧及戏剧创作产生的志趣、感情,应该说,是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响。中学时代,我就读遍了易卜生的剧作。我为他的剧作严谨的结构,朴素而精炼的语言,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发出的锐利的疑问所吸引。”而易卜生对曹禺先生的影响,在其处女座《雷雨》上体现地尤为突出。

为什么易卜生的戏剧会在中国有如此热烈的反响呢?这不得不从易卜生戏剧本身说起。易卜生的戏剧并不是为了刻意表达什么,而是写出了他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将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于是客观上有了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功用,这与新文化运动所推崇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时候,无数中国人却还封闭在封建主义思想内尚未觉醒,因此先进知识分子便试图通过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来唤醒愚昧、冷漠的国人。而易卜生的戏剧恰好符合了这一诉求,于是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广为流传。曹禺作为一个进步青年自然也免不了受他的影响。

解决了曹禺为什么会受易卜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下面要详细地论证一下曹禺究竟受了易卜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一、曹禺受易卜生影响最深的一点是戏剧中的“悲剧意识”和“人性解放”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缺乏悲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故事历来是求全备、求圆满、求完美的,也就是说小说一定要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也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结局。在中国传统的故事中,大多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如果是主人翁遭遇了挫折,结局凄惨,那么一定是小人作祟使好人受罪。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同时,也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写实,而只是对生活的虚拟和理想化的再现。而易卜生的戏剧则完全相反,他在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推崇现实的冲击力,倾向于描写人性的毁灭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与震撼,他擅长描写普通人在个人与社会、梦幻与现实、本能与理性、与礼教、过去与现实的冲撞中如何行为,如何抉择。这种现实主义戏剧当然比大团圆更能给人以冲击,这是当时的社会所需要的。

而《雷雨》的情节与《群鬼》相似。主人公周朴园在年轻时候与自己的侍女梅侍萍相爱并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为了迎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家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梅侍萍与刚生下三天病重的二儿子。心灰意冷的梅侍萍跳河后却被救起,历经种种磨难后嫁给了鲁贵并生下了四凤。机缘巧合,周朴园带着长子周萍、续娶的第三任夫人蘩漪及他们的孩子周冲搬到了同一座城市。而蘩漪因受不了封建家庭的压抑与周萍私通。这个时候,贪慕权贵的鲁贵将女儿四凤送到了周公馆做工,兄弟二人同时喜欢上了美丽善良的四凤,四凤也爱上了大少爷。嫉妒的蘩漪招来了鲁妈(梅侍萍)让她带走四凤,鲁妈却赫然发现周家家长就是当年抛弃了她的周朴园。鲁妈带走了四凤,却撞见了周萍与四凤的爱情,绝望的她只好隐瞒这人伦惨剧以成全自己的儿子女儿。正要私奔的恋人却被蘩漪拦住了,混乱与误会居然引出了真相。四凤绝望地逃出屋外,却和追赶她的周冲一起触电身亡,周萍举枪自尽,而周朴园剩下的唯一的当年被带走的儿子却是反对自己的工人代表,也在惨剧之后失踪。蘩漪和侍萍疯了,只剩下周朴园孤伶伶的一个人。

从这两部戏剧的情节中均能感受到强烈的悲剧意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悲剧意识,这两部作品的悲剧意识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呢?悲剧与情感是不可分离的,而情感世界中最富于悲剧性格的就是爱和苦难。《雷雨》和《群鬼》的悲剧就是围绕爱与苦难来展开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爱情婚姻之悲

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弃妇之悲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所产生的男人抛弃女人的悲剧,这也是东西方戏剧叙述的主要悲剧之一。《雷雨》中的侍萍在周家即将赢取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少奶奶前夕,被逼迫着丢下大儿子,抱着刚生下三天的奄奄一息的小儿子离开周家,从此历经了生活的艰辛,可以说周朴园对她的抛弃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与基础。而周朴园的第三任妻子蘩漪同样也是这种悲剧的牺牲者。表面上看她是周公馆风光的太太,可是自从周朴园娶了她,就从来没有给过她关心和爱情,甚至连人身的自由都没有给她,这可以算得上是另外一种抛弃了。在《群鬼》中,乔安娜为阿尔文先生生下儿子欧士华之后也惨遭抛弃,被迫嫁给了一个低贱的下人,而阿尔文太太面对丈夫整日的花天酒地,又何尝有什么幸福,更妄论阿尔文先生过世后她一个人独守空房的寂寞了。

(二)家庭亲情之悲

即父子矛盾对立之悲、母子别离与之悲、手足互相戕害之悲。在《雷雨》中,周朴园的三个儿子皆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上,鲁大海对他的反抗更增加了一层阶级对立的色彩。同时,鲁大海与周萍两个同父同父母的亲兄弟的相互谩骂、大打出手更显现出异乎寻常的悲哀,而兄妹更给人以无法言说之痛。在《群鬼》中,父子的对立表现地没有《雷雨》中那么明显,而是通过一种更隐秘地方式表现出来。欧士华在阿尔文太太的教育下一直坚信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因此对于自己的行为其实是有一些自我厌恶的。而当他知道了真相,了解了自己父亲的为人之后,更是全盘否定了自己的生活,但却带着父亲留给他的不治之症在对父亲的怨恨中放弃了自己。

(三)家破人亡之悲

在《群鬼》中,结局似乎要温和一些,欧士华成为,吕嘉纳离开,阿尔文太太成了旧礼教的殉道者和荒淫社会的牺牲品。而《雷雨》的结局则要更猛烈一些,四凤、周冲触电而死,周萍举枪自尽,鲁大海失踪,蘩漪和侍萍同时发疯,只剩下周朴园一人独自品尝人生的苦果。

但是,在揭示人生存困境的同时,这两部戏剧也表现了人在困境中不断抗争、不断提高自己的最高目标的真实情形,从而使其具有了人性化的色彩,表现出人类尊严的光辉,更具有了人性解放的内蕴。在《群鬼》中,阿尔文太太是有过抗争的,在无法忍受丈夫整日花天酒地的时候,她找到了自己曾经喜欢过的曼德牧师倾述衷情,结果这位牧师却劝她死守妇道,于是她的反抗就此终结,守着封建礼教凄惨地过了一辈子。而在《雷雨》中的人物更加具有反抗意识。蘩漪面对不幸的婚姻和时刻想禁锢自己的丈夫,不仅多次强硬地拒绝喝药,更是为了抓住周萍的爱情而不顾一切,虽然最后是一种玉石俱焚的结局,但在这段爱情中,她就是那扑火的飞蛾。侍萍的反抗是在经受生活的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更加坚强、独立、自尊地活着,她不肯接受周朴园施舍般的补偿,更想方设法阻止女儿走上自己的老路。周朴园的三个儿子也都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这个封建家庭和吃人的社会。周萍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反抗着周朴园,肉体上与自己的后母,精神上不求上进,纵情享乐。周冲知道自己追求独立、自主、平等的生活愿望不可能通过父亲实现,甚至与父亲的生活理念激烈冲突,因此便用一种疏离的方式沉默地反抗着父亲。而鲁大海则是将周朴园当作压迫自己的资产阶级代表进行斗争,他的反抗是整个社会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在加上了父子这层关系之后,这样的反抗就显得更为决绝、更加悲壮。

其实,两部作品关于人性解放程度的不同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其社会背景的不同。《群鬼》:一方面是宗教势力的保守,教条主义,连孤儿院的火宅保险都受到宗教神学的干预。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思想又似强劲风暴席卷这片土地。《雷雨》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资产阶级思想又有了长足发展,知识分子觉醒,同时无产阶级也团结起来。从社会矛盾看,中国的社会矛盾比之欧洲国家要更加激烈复杂,从民族危机上来看,中国的处境较之于挪威要更加危机重重。俗话说重病要用猛药医,因此,在矛盾冲突的设置和情节的冲撞上《雷雨》都不得不迅猛激烈,而激烈的矛盾冲突自然需要更加鲜明更加具有反抗色彩的人格。这便是《雷雨》中人性解放的因子比《群鬼》中更突出的原因所在。

二、易卜生在戏剧情节的结构和布置上对曹禺也有很大影响

其中最突出的是情节展开的方式以及“回溯”结构的运用。

(一)情节的展开方式

两部戏剧在一开始都是通过关键人物的大段对话来暗示矛盾冲突,推进情节发展的。《群鬼》的大幕拉开,出场的是吕嘉纳和安格斯川父女俩。安格斯川在对女儿说了一大通关于喝酒之类的话后,才说到自己在承建孤儿院时弄了一笔钱,准备到城里开个酒馆,要求女儿去饭店帮忙以便招揽生意。这里展示了吕嘉纳向往有钱人家的生活与安格斯川想利用女儿发财致富的冲突。之后是曼德牧师出场,又引出牧师与安格斯川父女的一段闲话,并初步暗示了一点点阿尔文家的家事。剧情往下走,终于引出了剧中的重要角色阿尔文太太,接着是阿尔文太太与牧师之间一段相当长的对话。这时剧作主要矛盾的序幕才真正全部拉开。剧作从开篇到这里,大都是铺垫式的闲言碎语,剧情发展缓慢,就像一位老太太在慢慢踱步。这样的节奏处理,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剧作矛盾的冲突性,使其在闲谈中有了相当的缓和。

(二)“回溯”手法的运用

《群鬼》在“回溯”中几乎站去全剧大部分时间,而“现在的戏”所占时间不多,只是为了容纳“过去的戏”的充分展开而设置,现在的悲剧只是过去一系列罪恶的一个句号。而《雷雨》的回溯一方面是交代三十年前的事,另一方面只要是为了表现“现在的戏”。在《雷雨》中,回溯过去的戏既是为了交代现在的戏的前提,又促使现在的戏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是全剧走向危机更具有暴风雨的气势。

(三)宗教色彩

虽然易卜生和曹禺都有运用这一元素,但其作用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群鬼》和《雷雨》中宗教元素就有着不同的体现。在《群鬼》中,基督教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是欧洲传统封建社会压抑人性、束缚自由的工具,其所宣扬的默默忍受主赐予的不幸是毁了阿尔文太太一生的罪魁祸首。而在《雷雨》中,基督教的元素却代表了一种对命运的反思,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关怀。戏剧的序幕和尾声都是在靠近教堂的医院里,正面墙壁,定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教堂合唱和风琴声。随着中间门沉重地缓缓推开,一切显得庄严而肃穆,我们听到的是儿童好奇的声音,修女怜悯的对话,看到的是那些经历了生命波折的老人在默默地承受人生原罪带来的痛苦,这就消解了作品的紧张和痛苦,从而转化为一种“悲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易卜生对于曹禺的戏剧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悲剧意识与人性解放的创作理念、情节和结构的设置以及宗教元素的运用三个方面,但是绝不可以将曹禺的作品视作对易卜生的简单的模仿,而要看到曹禺在创作过程中所添加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刘平.曹禺与易卜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01-06

[2]陈其松.论曹禺戏剧结构的节奏性[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王素珍.论易卜生对曹禺戏剧观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8(05).

雷雨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曹禺 雷雨 西方悲剧

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据着卓越的地位,《雷雨》、《日出》、《原野》等经典作品在多年后的今天仍深受广大观众们的喜爱,同时,繁漪、四凤、陈白露等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这种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在《雷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更为淋漓尽致。纵观,不难发现曹禺先生其戏剧创作受西方戏剧的影响颇深。因此,本文将从《雷雨》中戏剧情节设置、西方作家作品以及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等方面来探寻曹禺先生对悲剧性人物的塑造和西方悲剧的联系。

曹禺从本质上把握了古希腊“悲剧范式”的精神内涵,并以莎士比亚和奥尼尔为镜鉴,最终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对“人的困境”这一源起于悲剧诞生处的永恒主题,进行了与众不同的深刻思考与探讨。

曹禺在中国悲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雷雨》、《原野》的问世,中国悲剧史上才破天荒第一次有了进攻型悲剧,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真正的创举。国内文学界、戏剧界等对曹禺先生作品的研究颇多。

初读曹禺先生的作品时,“曹禺”的这个笔名引起了笔者很大的兴趣。“曹禺”与“遭遇”之间仿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这也寓示了曹禺笔下的人物凄凉而悲切的命运。常有遭遇的人总是生活中的被动者,他们似乎对自己的命运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曹禺笔下的人物大多如此。

曹禺的创作受外国戏剧家的影响丰富而深刻。曹禺塑造多位具有西方精神的人物形象, 曹禺文本中的西方基督教色彩, 曹禺深厚的西方文化情愫, 而《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第一部作品),影响最大,也是对中国近代悲剧主义形成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雷雨》是曹禺先生于1933年创作的四幕剧,其创作遵循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主要人物在短短的一天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出三十年两代人的恩恩怨怨,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论是伦理道德的矛盾,阶级斗争的矛盾,新旧观念的矛盾,家庭与爱情的矛盾,甚至是性格与命运的矛盾都在舞台有限的空间之内得到了精彩的展现。悬念、伏笔等编剧技巧的运用随着剧情的发展层出不穷,而且戏剧中在人物的台词设计上具有较为强烈的抒彩,表现了人物之间迥异的性格。除此之外,有些细节值得注意,在戏剧的背景中反复出现蝉鸣蛙叫,人物对话中也反复强调闷热的气候,这不仅渲染了郁闷压抑的戏剧氛围,也暗示了人物情绪上的躁动。

《雷雨》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仅仅是因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编剧技巧,曹禺先生在作品中大胆融入了很多西方戏剧的元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易卜生戏剧中的“社会悲剧”,古希腊戏剧中的“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性格悲剧”。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堪称“社会问题剧”专家,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中塑造的主人公娜拉就是个典型的、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女性代表,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雷雨》中的繁漪,繁漪具有雷雨般的性格,她渴望摆脱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与束缚。娜拉以出走的方式来追求人格的独立,而繁漪则以的方式追求爱情,这使她走向了人性的扭曲和变态。

这种“社会悲剧”的体现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周朴园命令繁漪喝药的情节。周朴园是一个冷酷而虚伪的封建专制家长的形象,在他的眼里,繁漪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可言,他逼迫繁漪喝药,是让繁漪助他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服从于我的榜样”,以彰显自己的权威与专制。曹禺在此处对情节的设置十分巧妙,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敏感。在揭露这种“社会悲剧”的同时,营造出雷雨到来之前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同样也是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展开对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抨击,这种人文关怀是“社会问题剧”的共同核心,尽管地域不同,制度不同,但曹禺和易卜生在这一问题上仿佛达成共识,惺惺相惜。

曹禺对古希腊悲剧非常感兴趣,曾受到古希腊悲剧的影响,他说过:“我在学写戏以前,读剧比较多。我喜欢埃斯库罗斯,他那雄伟、浑厚的感情;从欧里庇得斯,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欢他的《美狄亚》。”

悲剧尤其是希腊悲剧表现的是人类的最大不幸和最深苦难,揭示人生最悲惨的境遇,展现世界最无理的荒谬。曹禺在《雷雨》中所体现的命运观及人与命运的激烈冲突,深受希腊悲剧的影响。曹禺所受希腊剧的影响,又主要是命运观念及人与命运的冲突这一模式的影响。剧中反映的命运观、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均隐现出古希腊悲剧的印记。

命运悲剧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在其中,有一种“愚弄型”的悲剧创作构思是最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构思将厄运无形中降临到戏剧人物的头上,作为悲剧人物的主人公在并不知情的状态下走向毁亡的深渊,而作为知情人的观众们却眼看这一幕幕的发生却无能为力。所以这种愚弄型的悲剧创作构思具有很强的悲剧效果。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正是这一悲剧构思的杰出代表。俄狄浦斯是一个为民除害、深受爱戴的英雄形象,但始终逃不过“神示”的枷锁,最终发现苦苦追查的“杀父娶母”的真凶竟是自己。真相大白后他又勇于承担责任,刺瞎双眼,自我放逐。在《雷雨》中,这种悲剧构思得以深刻体现,且人物间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周萍与这对苦命鸳鸯可谓《雷雨》中的“俄狄浦斯”,命运的阴差阳错将的厄运降临在他们头上,陷入绝望中的二人最终走向了死亡。值得一提的是,与《俄狄浦斯王》相比,《雷雨》增添了一个“舞台上的观众”侍萍,作为周萍与的生母,一方面,她是舞台上唯一的知情人,她同观众一样能预感到厄运的来临;而另一方面,她想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悲剧的发生。但事实证明,无论是鲁大海与周朴园父子间尖锐的阶级斗争、抑或周萍与大海的兄弟反目,还是周萍与的情感纠葛,侍萍都是无力回天,哑巴吃黄连,痛苦的看着惨剧一幕幕发生。所以说曹禺在这一“知情”人物的设置上十分关键,将戏剧的悲剧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曹禺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同样也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周萍性格中的优柔寡断颇有几分相像。尽管二人的人生追求以及道德品质上有一定的差别,但羸弱的性格都让他们活在了上一代人的阴影之中,自己的人生轨迹皆被他人所左右,最终都失去了自己的爱情、理想甚至生命,令人唏嘘。除此之外,哈姆雷特的未婚妻奥菲利亚、母后乔德鲁德,这两位女性形象堪称是“悲情女性”的代表,《雷雨》中,繁漪、侍萍、三人身上流漏出极强的悲剧色彩,不知道曹禺先生在塑造三位女性这形象时是否参照了莎翁笔下的“悲情女性”形象。从戏剧背景上看,无论是《哈姆雷特》中的封建社会制度,还是《雷雨》中的半封建半资本社会,都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似乎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侍萍和乔德鲁德、四凤和奥菲利亚,这两组女性形象较为相似,她们性格保守软弱,坚守封建道德,不会主动追求幸福,永远是爱情中的被动者。但繁漪不同,曹禺先生在她的身上给予了希望,一种“不可抑制的蛮劲儿”,让她做出“困兽的搏斗”去挣脱枷锁。但殊途同归,繁漪的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陷入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繁漪的反抗与其说是爱的爆发,不如说是恨的宣泄。

通过以上对《雷雨》中的悲剧艺术与西方戏剧艺术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曹禺先生真正做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也正是这一个个细节的领悟与巧妙结合,使曹禺先生独特的悲剧风格形成的同时也具有很浓的民族色彩。灵活恰当的运用西方的戏剧技巧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挖掘社会的内涵,洗涤人的心灵,不得不说这是一次独特而伟大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胡润森.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悲剧史上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2009年

[2]胡润森.曹禺悲剧观及其悲剧艺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3]邹永常. 曹禺与现代主义[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1期

[4]刘勇,李春雨. 曹禺研究述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年03期

[5]廖奔. 曹禺的苦闷――曹禺百年文化反思[A]. 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