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创新能力范例6篇

高技术创新能力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2011/ES(2016)02-0042-04

一、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概况

新世纪以来,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14》的统计,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25132人,是2000年从业人员数量40522人的3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区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分别达到30810万元和18434万元,分别是2000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10倍多和4倍多,两项指标均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固定资产169.31亿元,是2000年新增固定资产1.56亿元的108倍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67.32%,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大约7.81个百分点。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126.2亿元,是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的25倍多,不仅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增速,而且高于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利税163亿元,是2000年完成利税7.4亿元的22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区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货值231.8亿元,是2000年出货值亿元的96倍多,不仅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增速,而且高于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在感受喜人成就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广西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的问题,毕竟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现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偏低。2012年和2013年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指数的平均数分别是60.28%和60.30%,年增长幅度为0.0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大约是36.44%和35.97%,指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降低了0.4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8位和第27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12位。(2)广西科技进步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47%和58.59%,年增长幅度为1.1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36.49%和32.17%,指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降低了4.3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6位和第29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4位。(3)广西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一方面,广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略有上升。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0.54%和63.81%,年增长幅度为3.27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34.01%和38.09%,指数增加了4.0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5位和第24位,该指数增幅排名第16位。另一方面,广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呈现向下调整。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06%和59.22%,年增长幅度为2.16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10.13%和10.01%,指数数值不仅低于西部地区的许多省份,而且还略微下降了0.1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30位和第29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17位。(4)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下降的背景下,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却逆势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扎实推进。2012年和2013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8.12%和50.00%,年下降幅度为8.1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45.06%和45.40%,指数略微上升了0.3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1位和第14位,该指数增幅排名第7位。(5)广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略微减弱的态势。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78%和62.84%,年增长幅度为0.06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54.71%和51.24%,指数不升反降3.4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4位和第25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9位。在《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4》重点监测的34项指标当中,除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关的5项指标推进速度较快之外,广西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效率(即科技活动投入与科技活动产出的对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监测指标的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技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状况可能会影响到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所以,为了给持续创新注入强劲的动力并营造优质的外部发展环境,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重点关注研发投入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努力夯实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人员储备,尽快改善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关键的技术经济指标。

二、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及重要性评价

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Z)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即研发投入能力(Y1)、成果转化能力(Y2)和环境支撑能力(Y3),如表1所示。其中,研发投入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基础,成果转化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环境支撑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令创新活动难以持续。当然,考虑到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同时改进《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4》的所有重点监测指标,所以只能部分地筛选关键性指标,并增加了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反映环境支撑能力的新指标。指标总数合计是17项。首先借助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1)、万人R&D研究人员数(X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X3)、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X4)和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X5)等5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能力(Y1)。其次,利用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X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7)、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X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9)、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X10)和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X11)等6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能力(Y2)。第三,笔者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1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4)、环境质量指数(X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X16)和综合能耗产出率(X17)等6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支撑能力(Y3)。不仅如此,虽然这些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应该有所区别。换言之,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在持续创新过程当中优先解决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持续创新能力的判断往往涉及较为复杂的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最常见的一种分析手段。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homas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根据AHP方法,郑勤朴(2001)将企业的持续创新视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组织和新市场不断涌现,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由于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核心评判准则。邓馨阳和肖燕红(2011)从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等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构建了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企业家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7个一级指标以及每千人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科技人员比重年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39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张昊一(2012)看来,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受到主体能力和框架能力的影响。主体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制造能力、产业化能力等。框架能力则包含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关系能力等。然后,根据AHP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在收集和整理15位专家意见之后,笔者使用从1至9的比例标度反映不同指标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与指标因素j相比较,如果指标因素i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那么比例标度bij=1;如果指标因素i稍微重要一些,那么比例标度bij=3;如果指标因素i明显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5;如果指标因素i非常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7;如果指标因素i极端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9。比例标度2、4、6、8所代表的重要性则是分别介于1、3、5、7、9等各个比例标度之间。例如,与环境支撑能力相比较,研发投入能力明显重要,相应的比例标度bij就等于5。与环境支撑能力相比较,成果转化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相应的比例标度bij就等于7。根据AHP方法,笔者还需要进行层次总排序,即根据递阶层次结构从最高层次(目录层)开始自上而下逐层进行合成排序,直至最低层次(方案层)。例如,上一层次B包含B1、B2、…、Bm等m个元素,其层次排序的权值分别为b1、b2、…、bm。下一层次C包含C1、C2、…、Cn等n个元素,它们对于元素Bj的层次排序的权值分别为c1j、c2j、…、cnj。当元素Ck与元素Bj之间没有联系时,ckj=0。于是,元素Ci相对于总目标的合成权重等于。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一致性比例CR分别等于0.0121、0.0640、0.0752和0.0977。由于CR数值均小于0.10,因此笔者可以断定相关的各个判断矩阵都具备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具备合理性。主要测度指标的权重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按重要性程度不同,它们可以被划分为四类指标。(1)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X6)、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1)的这2项指标对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最强。它们的权值分别等于0.3012和0.1717,属于第一类指标。(2)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X4)、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X5)、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X10)、万人R&D研究人员数(X2)等4项指标的权值小于0.10且大于0.05,属于第二类指标。(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X3)、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X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9)、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13)、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X11)等7项指标的权值小于0.05且大于0.01,属于第三类指标。(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X16)、综合能耗产出率(X17)、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4)、环境质量指数(X15)的权值小于0.01,属于第四类指标。

三、结论与建议

借助AHP法评价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笔者发现虽然各个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却有所区别,即优先解决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1)成果转化能力最为重要,权重约为48.69%。它是持续创新的动力。各级政府、产业园和企业必须层层抓落实,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激励技术人员创办企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在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当中的权重大约是30.12%,政府和产业园需要采取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降低高技术产业生产成本和费用,努力提升利润增长率。(2)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仅次于成果转化,权重约为43.53%。它是持续创新的基础。特别是要提升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它在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当中的权重大约是17.17%,仅次于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的权重。政府应该对产业园或者企业的重大研发活动给予专项补贴。(3)虽然环境支撑能力的权重只有7.78%,但它却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尤其是广西经济增长率(权重2.98%)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权重2.42%)的较快提高,能够为持续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和条件。所以,稳定区域经济增长,保持投资增长的合理区间,将有助于产业园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勤朴.浅谈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J].理论与现代化,2001(5).

[2]邓馨阳,肖燕红.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1(10).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2

【关键词】形式特征 影响因素 技术转移服务 企业创新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体现国家实力的关键支撑。任何国家或地区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大环境的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P节点。

十六大会议中就已提出“走出去、引进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国际技术转移是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手段,帮助企业清除国际合作道路上的绊脚石,消除创新障碍和不确定性,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根本。

2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技术转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缩小技术差距,达到创新与提高的目的。

国际技术转移形式多样,主要有:(1)国际技术合作,即在完成一个技术项目需要大量资源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国家的人力、技术和资源合在一起;(2)国际间合作生产,或称之为外国直接投资,即由甲国提供技术和某些元件,乙国提供劳动力和某些辅助元件,最终在乙国组装;(3)特许,即一方按照性能要求和所付酬金给另一方使用产品或加工工艺的专利、版权、商标或技术知识的权利,特许是一种快速易行的技术转移方式;(4)情报交流,通过参加国际科技专门会议,交换科技文献资料,转移和推广技术知识;(5)人员交流,如交换留学生、访问学者、雇用外国专家、在国外开设培训班等,推进跨国技术转移合作与交流。

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和成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技术供给方的合作意愿及技术能力;(2)技术接受方的合作意愿及技术能力;(3)技术供给方、被转移技术、技术接受方、技术转移发生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4)被转移技术的选择、转移方式。

3 国内外技术转移现状与特征

当前,我国正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融入国际技术转移大熔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然而,我国技术转移的进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技术引进多于技术输出;(2)沿海发达地区技术转移能力强于偏远欠发达地区;(3)缺少统一的、规范的、规模性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尤其缺少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和高水平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4)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体制与机制尚需完善;(5)技术引进成本高、技术开发后劲不足。

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特征主要表现为:(1)涉及的高科技领域越来越多,如有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等;(2)技术转移形式逐步从直接投资转向合作开发和资源共享;(3)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发展中国家技术开发量少、技术水平低、合作领域狭窄;(4)跨国公司已成为当前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5)以专题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合作为目的,不同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联合形成的战略联盟正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转移方式;(6)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且发达国家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4 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通过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影响因素和重要特征,本文将从如下那么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4.1 培养国际技术转移专业型服务人才

技术转移就是让科技与市场结合,为科技项目找市场、找资金,为企业、为资金找科技项目。高素质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吃苦耐劳和专业敏感度,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集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实践为一体,通过反复实践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此外,政府应加强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引导,为培养和发展专业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台。

4.2 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创新评价体系

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是构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的关键内容,也是提高科研质量的重要支撑。只有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转移创新评价体系,才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具体可通过如下措施:(1)加快建立全覆盖的科研人员分类考核体系;(2)积极引入符合国际惯例的“同行专家评级”为主的定性评论;(3)建立对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为质量导向、注重研究成果考核的多样性;(4)建立科技创新考核评价的保障支撑。

4.3 疏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

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产业、技术、激励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备的鼓励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增加技术市场的对接效率。

4.4 鼓励技术创新,实现多方共赢

鼓励企业创新,通过税收、补贴等优惠措施作为激励,调动企业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多方共赢。

4.5 加快国际技术转移的步伐

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大力发展技术输出,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走出去”意识,积极开辟国际技术合作渠道,建立创新合作模式。

5 结语

只有通过培养专业型服务人才、构建创新评价体系、疏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鼓励技术创新、加快国际技术转移的步伐,才能不断提高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帮助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34-01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掌握的基本技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而且在他们走上社会后,对未来的基础教育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较差,学习条件受到制约

日喀则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一些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极为简陋,实验仪器、教学模型等几乎没有,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实验,学生没有条件亲自做实验,对实验结果还采用背诵的方式记忆,这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积累不够

学校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的水平也普遍偏低,高中老师大多都为大专学历,有的问题老师自己都解答不了,学生充满疑惑也只能不了了之,这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教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民族教育中的成效甚微

由于日喀则地区的客观原因,加上国家扶持力度不够,西部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科研和科研发展力度相对滞后,有的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教育科研活动,缺乏成功的指导性经验,这样的条件给信息技术教学增大了难度。西部民族地区的许多老师在思想意识和办学理念上都相对落后,加上对这些学校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学校在教育科研上与其他地区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直接制约着日喀则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知识面广、更新快,它还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利用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这门学科的根本所在。教师应在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独具一格的教学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创新思维提供环境

信息技术课一直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学课,学习压力小,还能接触计算机,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满足学生对好奇心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利用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创造良好的创新思维环境。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就能主动学习知识,且学习效率也会远远高于“填鸭式”教学法。一个人想在一门课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这门课有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它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活跃学生思维。

3.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力

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基础不同,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不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中有大量的问题需注意,如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相较让学生掌握枯燥的技术技能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习惯,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其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来服务的,而理论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他的正确与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通过实践,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航。可以安排一些课后调查任务,让学生们分好小组后,去网上做调查,然后自己进行分组、归纳和总结,比如针对一个热点问题的探讨。这样学生不仅会运用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也铭记于心。

三 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始终,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4

【关键词】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 AHP层级分析法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已有许多系统性的研究,并建立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较少有系统的研究。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在持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有突出成效的企业。因此,评估一个企业是不是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否持续创新,不应该只看其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企业的技术创新仅仅是维持企业创新的一个方面,而企业持续创新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持续创新发展机制来保障。

二、计算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主要有4个步骤: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权重的计算与一致性检验;计算综合排序向量。

1、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层次分析法(AHP)的关键步骤是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一般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对问题目标的描述。准则层是对目标层的具体描述与扩展,它包括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指标层是对准则的细化。

应用AHP作系统分析时,首先要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为了确定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因素采取了两两比较判断的方法,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了1~9标度法,并写成判断矩阵形式。形成判断矩阵后,即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某一层对于上一层次某一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AHP把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最高层)、准则层(中间层)和指标层(措施层)等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了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建立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D1为研发投入,D2为非研发投入,D3为技术改造投入,D4为研发团队投入,D5为其他技术人员比重,D6为研发成果转化能力,D7为自主创新产品率,D8为申请专利成功率,D9为生产设备水平,D10为生产工人技术水平,D11为生产工艺标准化水平,D12为资源利用率,D13为营销人员比重,D14为市场占有率,D15为品牌强度,D16为营销网络,D17为销售水平,D18为利润水平,D19为出口创税水平,D20为员工创新理念,D21为企业家创新理念,D22为创新战略管理能力,D23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D24为信息管理能力,D25为财务管理能力,D26为协调能力,D27为产权制度,D28为激励制度。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确定了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后,就必须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AHP采用的是专家咨询法,即请专家对各个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判断,确定隶属于同一个指标的两个子指标相对于父指标,哪个更重要,重要多少。为了对重要性判断进行定量化,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赋值,如表1所示。

根据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计专家咨询表。专家只需要按1―9比例标度的含义给各个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赋值,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判断矩阵。

3、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A-B判断矩阵,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满足即可得到判断矩阵各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所求单位特征向量各分量即为各评价因素重要性排序。

A-B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的积

(2)计算Mi的n次方根i=1,2,3,

(3)对wi进行归一化

其中W=[W1,W2,…..…Wn]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一致性检验:在判断矩阵的构造中,不一定要求其具有传递性与一致性。即不要求满足公式Dij•Djk=Dik,但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在计算出最大特征根后应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计算步骤和方法是: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数值表查找相应的R.I.值(见表2);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芨0.1时,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偏差太大,应该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4、权重综合排序向量的计算方法

由于不同的专家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给出的判断矩阵也不同。为此,根据每一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出每一个目标指标的权重向量后,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并计算出综合排序向量。笔者运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的方法,计算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1)计算群组综合权向量的几何平均值

设专家总数为Z,根据Z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R4=(Dijk), k=1,2,3,…z,利用特征根法计算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

在这里,k=1,2,3,…,z (k为某位专家)。j=1,2,3,…,n(j为某个目标层的某个指标,n为某个目标层指标的总数)。

(2)计算Z位专家对某个目标层的第,1个指标赋予的权重值的几何平均值

(3)对向量WJ进行归一化处理

所得到的Wj,即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

(4)计算群组判断的标准差

在得到专家对目标层每个指标的群组判断后,必须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j指标优先级权重的总体标准差。

如果σj

三、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咨询表设计

按照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从上到下分层次设计咨询表格,专家按照1―9比例标度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为各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进行赋值,形成评价指标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部份专家咨询如表3所示。

2、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使确定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更具有科学性,笔者请5位相关专家对咨询表(判断矩阵)进行比较判断。通过计算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得出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和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通过上述步骤最终确立了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4)。

四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一级指标以管理制度创新能力(B4)0.447最高,二级指标以研发能力0.775最高,三级指标以激励制度(D28)0.132、产权制度(D27)0.088,及企业家创新理念(D21)0.077最高。因此,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最有突破带动作用的是激励制度、产权制度及企业家创新理念。

此外,虽然笔者在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AHP本身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因此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该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琦:实用模糊数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 常玉、刘显东:层次分析、模糊评价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9).

[3] 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5

我国电子工业近20年来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与1987年第一届电子百强相比,当年排榜首的企业的营业收入只有5亿多元,而2004年所有上榜企业都超过了10亿元,榜首企业的收入更是当年榜首收入的177倍。

但是,如果把我们的“百强”放到国际上比较,却并不值得骄傲。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资料,2004年中国百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985.7亿美元,仅相当于IBM一家企业的收入水平,而榜首的海尔仅是IBM的1/8左右。因此,尽管我们看到海尔等龙头企业的规模每年在不断扩大,但与跨国公司比,依然瘦小。

尤其要看到的是,在看似繁荣的销售收入增长的背后,我国电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削弱。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工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仅336亿元,同比去年下降5.5%,而利润率只有3%左右,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电子百强”1~5月实现利润总额48亿元,同比下降53%,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有6家利润大幅下降,京东方、TCL集团等出现较大亏损。

不少人认为,我国电子企业近年来利润大幅下滑是由行业恶性竞争加剧、原材料涨价以及能源紧缺等原因造成的。比如海尔集团指出,恶性竞争导致家电产品的利润率越来低,厂家与家电大卖场都不惜牺牲利润以抢占市场份额;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与电力、汽油等能源价格上涨,给企业增加了成本包袱。美的电器称,家电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行业非理性竞争行为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企业则将原因归结于国内制造能力出现总体过剩,内需不振,以及海外市场拓展难度和风险增大等等。

笔者对上述观点难以苟同。因为信息产业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也就是在我国电子企业的利润整体陷入大幅降低的同期,跨国公司如英特尔、三星电子、诺基亚等公司的利润率却仍在高速增长。比如三星电子尽管出于战略调整的原因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达到了12.7%,这个数字是中国电子百强平均增长速度的4倍。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情况也是如此。2004年,我国“电子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4.07%,“百强”中排名前十名的企业仅有2家的利润率超过5%,有4家企业的利润率甚至在2%以下。然而,也就是在同一时期,英特尔、三星电子、诺基亚、戴尔的利润率却分别达到了21.9%、18.8%、14.7%和8.8%。

笔者认为,我国电子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以反映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为例,目前我国企业在国家申请的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只占全部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总量的28%,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端技术领域。在国际标准中,我国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制定的不到2%,在国际电联制定的4000多项标准中,中国仅有TD—SCDMA等3项被采纳。2004年,电子百强企业总投入为37.6亿美元,而IBM、诺基亚、三星等企业都超过50亿美元,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由于我国电子企业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门槛较低的行业,或者通过向跨国公司买专利技术做“代工”或做“准代工”,所以,始终只占据着国际制造业盈利最少的生产环节,销售的巨大盈利空间都掌握在跨国电子巨头手中。对此,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国电子企业在国际上扮演的只是一个“民工”的角色,“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挣的‘工分’却最少”。比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冰箱、空调、彩电出口国,但2004年我国排名前十位的冰箱、空调、彩电生产企业的净利润,还没有三星电子一家的利润多。

因此,我国电子企业,尤其是代表本土龙头的百强企业,如果不尽快加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产品附加值低、仅靠规模取胜等传统短腿问题,必然会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受到洋品牌的挤压和冲击。比如手机行业,过去跨国公司一般不在低端市场与本土企业竞争,因此给国内企业留下了发展空间,一度国产手机份额占到60%以上。而随着跨国公司战略转变,开始高中低端全线介入,国产手机市场份额就迅速下降,目前只有40%左右。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6

关键词:学习能力 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创新能力影响日益重要。在我国,这种类型企业代表主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一般是指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据此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对知识的吸收与整合能力,即体现为企业通过外部学习来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通过内部学习来整合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在多变的环境中,只有更快更好地提升企业内外部学习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已较多,但较少从企业学习视角探究对其创新发展的影响。因此,本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企业内外部学习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以知识、技术密集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企业对知识的内部与外部学习能力。企业学习能力(内部与外部学习能力)代表其吸收外部知识、整合内化知识的能力,通过较强的外部学习能力来获取外部知识并为其所用,增加了企业自身知识存量;通过较强的内部学习能力来整合、重组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为新旧知识融合出新知识提供机会,推进企业创新发展(Engel & Palacio,2009)。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外部学习能力

在企业整合内部知识过程中,内部学习是促进通过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不断整合的最佳策略。Nonaka & Takeuchi 研究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化是一个包含内隐、外显、结合与社会化的螺旋过程。企业较强的内部学习能力能够较好地促进知识螺旋转化,促使不断吸收知识,进入整合、重组与创造知识的良性循环。同时,面对日益多变的环境,企业需要具备外部学习能力,认知外部新知识、识别有价值的外部知识,进而通过内部学习将这些知识内化。Cohen & Levinthal 从认知识别外部信息、理解与消化外部信息、应用有价值外部信息三个方面评价企业知识吸收能力。Bou-Wen Lin(2003)研究指出,企业需要具备较强内部学习能力,才能把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与企业现有知识相衔接,并创造新知识。汪凡(2012)研究认为,组织在学习新的外部知识之前,应该先着重在内部学习上,通过内部学习提升组织成员整体吸收能力进而提高外部学习能力。因此,提出假设H1: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外部学习能力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学习能力与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学习包括从其他企业的知识学习,在不同类型知识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机会。在实践中,外部学习方式有通过产学研获取知识,通过技术或战略联盟取得知识,通过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等参与交流学习来取得知识等。Kim(1997)认为,日韩产业集群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创新优势,尤其是日韩企业通过很强的外部学习能力来快速模仿、改进并创新知识,进而推进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Engel & Palacio(2009)研究认为,外部学习扩大了产业集群的知识视野,提供创新集群建立的基础。外部学习能力加强了企业与其他创新组织协同合作中,促进集群创新发展。因此,提出假设H2: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学习能力与其创新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三)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创新发展

汪凡(2012)研究认为,内部学习通过组织内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共享提升组织技术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更新快、动态化的知识环境中,企业除了通过外部学习吸收外部信息外,更重要通过内部学习将企业研发过程中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增量,实现知识的分享与扩散。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将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整合内化为自身知识,并创造出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因此,提出假设H3: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其创新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变量测量

综合考虑胡蓓和古家军(2008)、汪凡(2012)和欧光军等(2013)研究献,本问卷分为外部学习、内部学习与企业创新发展三个部分,并使用Likert Scald 5级量表法测量,如表1所示(已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样本选取与问卷回收

主要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为调研对象,问卷对象主要是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采用电子邮件问卷调研,实地访谈发放纸质问卷等方式进行。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192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69.2%,满足研究需要。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各测量项基于理论与献修订而来,具有一定内容效度。外部学习能力、内部学习能力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0.83、0.91,超过了0.7,满足要求。

(二)模型拟合度与路径分析

模型拟合度的GFI、RMSEA、NFI、NNFI、CFI等指标值分别为0.92、0.042、0.93、0.95、0.96,各指标符合评价标准,可见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如表2所示,外部学习能力、内部学习能力与产业集群创新的路径关系以及假设检验结果,本三个假设得到支持。

四、研究结论

创新性既涉及企业内部的R&D活动,又存在于企业与集群内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中(黄晓和胡汉辉,2013)。本以173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企业学习能力与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外部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内部学习是促进通过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不断整合的最佳策略。二是具有强有力的外部学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地增加自身知识存量,推进知识分享与扩散,有利于增加自身创新发展能力。三是具有强有力的内部学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将通过外部学习吸收进来的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增量,并创造出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提升创新发展优势。然而,本仍有一些局限,样本容量以及地域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扩大,以期更具有代表性与说服力。

参考献:

[1]Bou-Wen Lin. Technology Transfer 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Firms with Limited R&D Resources[J]. R&D Management,2003(3):327―342

[2]Cohen,W. M.,and Levinthal,D. A.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128―152

[3]J S Engel,I Palacio. Global Networks of Clusters of Innovation: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Business Horizons,2009,52(5):493―503

[4]Kessler,E. H.,nd Bierly,P. E. Internal vs. External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Effects on Speed,Cos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R&D Management,2000(3): 213―224

[5]Kim,L. 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6]Nonaka,I.,and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胡蓓,古家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144―147

[8]黄晓,胡汉辉.产业集群问题最新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软科学,2013(27):5―9

[9]欧光军,刘思云,蒋环云,成厚进.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7

上一篇教师评语

下一篇中国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