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探讨范例6篇

高空作业探讨

高空作业探讨范文1

区域高职教育纵深发展探析

高职单招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专业对口型辅导员对高职生专业意识培养的影响——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当代师范大学生父母认同感现状及教育建议

关于大学生对相亲节目态度的调查研究

民航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索

高职院校足球战术训练与足球队组建的探讨

“教学做一体化”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大学生表达与沟通课程探讨

基于UG的电流线圈架模具三维设计

高密度沉淀池+空气擦洗滤池工艺电厂原水净化站的设计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工作的网络化研究

GPS卫星定位系统的研发及其测量原理简述

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实证模型

高职院校健康型组织的特征及培育研究

家庭装修管理之我见

试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及其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

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内涵建设与理论分析

解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自顶向下设计

略论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主导模式的构建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现状透视及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探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探索

高职院校班级日常量化管理初探

“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分析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课程教学探讨

模具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的探讨

教学行动研究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行动研究在高职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听力障碍中非知识因素改进策略

英语记音与记形学习效果的研究

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策略

空客330高原机场着陆技术分析

地效飞行器动力增升系统安装位置的实验研究

高压线路电流差动保护的研究

学习力与文化力——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无形支柱

强化内涵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示范性院校建设工作回顾

科学发展观引领通识教育融入高职教育

香港职业教育的启示

澳德加三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比较研究

关于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走专业化道路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工学结合”特色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中的体现

行动研究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行动研究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走出高职高专外语专业教学的困境

B757-200飞机刹车活塞密封失效分析

飞行器在地震防灾救灾中的应用探析

空中乘务员心理素质测评量表的编制

基于现场总线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构建

MasterCAM后置处理文件的优化及其应用

沙盘游戏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诊断和治疗

聚乳酸的合成及其改性

高空作业探讨范文2

基于ArcGIS的城镇地价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要素规则分类的城镇地籍数据建库方法研究

铁路轨道的数码影像纠正

数字测绘生产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其应对措施

浅议东莞航道1:2000水下地形测量工程实践经验

全站仪中的新技术在高层建筑垂直度监测中的应用

浅谈1:5万航空像片数字正射影像(APDOM)的质量检查

基于"两证合一"的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路线探讨与研究

GPS网投影变形及消去投影变形的方法

《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测量新产品介绍——徕卡TS系列全站仪

浅谈航测遥感网络生产中的数据安全与管理

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

天然气管线的快速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ArcGIS的城市地籍数据库建设方法

网络专题地图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扩展EL的大地测量报表系统

部分最小二乘平差的快速多维粗差定位定值法

基于ERDAS的三维地形可视化及漫游制作

基于移动曲面拟合算法和加权平均算法的DEM内插算法改进

基于不同插值方法的PM1污染物浓度研究

两点后方交会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全站仪对边测量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GIS数据的快速地图制图技术探讨

灾后重建中应急CORS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不同专业"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探讨

测绘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空间分辨率与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融合研究

嵌入式GIS技术在输油管道巡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utoCAD的管线数据处理一体化的探讨

大跨斜拉桥悬臂端钢箱梁上监测点高程测量新方法

AutoCAD地形图数据等高线点线矛盾的检查方法与实现

利用IRS-P5卫星影像生产1:1万地形图的探讨

利用SPOT5 HRS/HRG立体影像提取DEM方法的探讨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基于FLASH技术的电子地图设计与实现

浅谈1:50000数据库更新DLG预更新成果数据质量检查方法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探讨

浅谈高层建筑变形测量

浅谈地图广告

测量标志施行分级保护的建议

浅谈国界勘界外业测绘技术保障

GIS数据库建库作业方式的探讨

基于ArcGIS Server的校园WebG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GPS RTK中虚拟基准站技术的运用方法探讨

GPS高程拟合精度的研究

基于XML的水准数据格式研究

浅谈ARCGIS在国家1:50000 DLG更新中的应用

浅谈规模性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的无缝衔接

《四川测绘》更名启事

浅谈基于虚拟参考站(VRS)的RTK

数字化地形图检查软件的开发探讨

卫星遥感影像像片控制测量中像片控制点高程解算的比较分析

基于GIS城镇空间扩展的评价研究——以来安汊河新区为例

房地产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安全管理研究

矿山地表沉陷预计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

关于不同机型GPS/RTK联合作业的研究

高空作业探讨范文3

关键词:商业;商业网点;空间布局

1、引言

恩格斯认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阿瑟・奥沙利文认为:比较优势、企业的内在规模经济、生产的聚集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原因。这些城市发展的原因也必然构成了城市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城市商业随城市的建立而出现,是城市的主要职能。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商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仅局限在批发与零售,而且包含着国内外贸易、证券、期货、保险、金融,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会计、咨询、广告等诸多行业,还有与流通相关的仓储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业等,这些都是构成现代城市的重要经济功能。城市商业跟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各行各业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受到抑制的城市商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数量大量增加,城市商业网点由高度集中走向分散和均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企业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许多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对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产生了兴趣,实践基础之上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对已有实证研究成果的分析,说明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现状、原则和影响因素,总结了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2、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理论方法探讨

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成果较少,涉及的范围较窄,仅仅局限于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的原则、方针,商业中心指标的选择,商业中心的辐射范围,商业中心的动态规划方法,商业网点布局与单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探讨等有限的几个方面。

宁越敏首先探讨了上海市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提出划分上海市区各商业中心范围的依据是商业中心的形态特征。商业中心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两种格局:沿街道两旁形成的条带形商业街和围绕道路交叉口发展的商店聚核体,两种形式以前者为主。随后吴郁文等对南方经济中心广州市城区零售业区位布局的探讨, 他们认为依据商业中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职能构成特征可以确定商业中心范围。商业中心形态特征和职能差异形成特定的景观与周围差异明显,因此确定商业中心的范围较容易。赵斌正认为商业中心区位选择有四个指向因子:交通指向、人流指向、配套设施指向、地租指向;发展演化经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集聚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刘博敏认为我国商业中心三级模式规划本质是静态的,无法表现城市商业中心实际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蒋云红对零售空间组织的决策过程――市场分析过程进行了研究,归纳了零售商业空间组织市场分析的一个过程模式,该过程模式包括社会经济分区、贸易区分区、消费者研究。谢东晓探讨了城市单个商业中心发展过程中商业功能与交通功能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促进的竞争合作关系。王宝铭对天津市区人口分布单个影响因素与商业网点布局相关性作了探讨。

新世纪伊始,于彤舟通过对过去10年北京城近郊区零售商业网点发展研究,提出在大型商业网点的建设中,应区别各类业态,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将规划要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合理进行空间布局。董光器根据对北京、上海、香港、东京等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与商业布局相关联系。吕春成根据现代商业的空间布局理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对我国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方向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我国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应实现由“向心式”向“离心式”的转变。易开刚指出研究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目的是明晰城市定位和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与规模、业态结构和空间分布,促进城市商贸的有序发展和对外扩张,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刘星原认为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与规划的目的是从政府层面对提升城市交易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管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布局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城市交易功能的要求、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和城市商业区域演变规律;空间布局的重点是对城市总体市场交易功能和城市区域性商业功能的培育与调控。

3、研究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

3.1研究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及其优化的目的

研究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旨在明晰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与规模、业态结构和空间分布,促进城市商贸的有序发展和对外扩张,满足本地周边居民、外来游客甚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使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和城市商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不同比例的元素组合、不同的结构特征都有着不同的系统表现,同时决定着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程度。对于一个国家、城市和区域的商业网点来说,不同种类、规模、档次和品味的商业网点就组成了不同级别的商业网点系统。相应地,不同商业网点的组合和空间布局也就决定了该区域的商贸业繁荣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的现状

解放初,党和政府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城市里畸形有害的社会消费,提出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方针。往后的近三十年时间,我们将其作为普遍的指导方针。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取得了巨大突破,新型业态逐渐成为商贸经济的主流业态;同时,在城市化战略的带动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商业网点建设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但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现有的商业网点布局状况,不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现状如下:

自发性――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商业中心区与其它商业区商贸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发展现象严重,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性的状态。建国初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城市商业经营的商品多来源于农产品剩余物,其流通主要局限于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通,这使得城市商业网点不可能进行精心而合理的布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虽然建立了国营商业,但也以百货店为主,同时又受短缺经济理念的束缚,所以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也一直属于“随意设置”的局面,很少考虑商业的服务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相对过剩经济条件的出现,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使得决策者和经营者虽已逐渐意识到商业的功能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要,更应满足消费者对其服务的需要,但由于传统经营理念的惯性作用和消费观念意识难以转变,商业企业的行为主要是受短期利益所驱动,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仍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近几年,由于外资对我国城市商业的冲击,如何促使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化、有序化和合理化,从而培育城市商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商业的可持续发展,乃是城市在发展商贸经济时必须面对的重点课题。

2、无序性――商业地产投资盲目,空间布局缺乏理性。就业态布局而言,超大型商业网点的繁荣但缺乏购买力支撑,零售网点布局杂乱无章,各业态的特色彼此在淡化,经营方式、经营念和目标市场定位在趋同。一方面,大型商业设施成为投资热点,这种过热会进一步加剧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带来更加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城市商业设施规模超出现实购买力,最终将导致零售领域出现更加激烈的低水平过度竞争。其次,就商业的主客体空间布局来看,无序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无论是从商业客体的使用价值的保存上看,还是从商业客体的运行时间和流向上看,我国城市的商业主客体空间布局都显得无序。如何引导这些商贸企业的错位经营、协调发展,是城市商贸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3、少管理――缺乏有效的城市商业网点管理能力及与相关部门的有效互动,影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功能的发挥。商业网点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的管理,若仅局限于自身的职能权限,难以从整个城市发展上综合考虑网点布局是否合理,如果工作中部门间缺乏沟通与协调,项目的执行和完成就缺乏保障。在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上私人投资者随意布局,排斥城市总体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商业网点布局难以克服无政府行为,另一方面,对所谓“政绩”工程的过度追求,也使商业网点布局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所以,主管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执行的部门必须尽量在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交通与物流规划、其他产业规划的指导与契合下,做到规划的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考虑到各职能部门的要求,使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能真正落到实处。

3.3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3.3.1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必须遵循如下两大原则:第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这是因为消费需求层次不同,对购物的服务要求就会有所不同。所以,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全方位需求为出发点。第二,经营定位原则。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有一个市场定位问题。现代市场定位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定位,二是规模定位,三是商品定位和服务对象定位,四是经营定位。经营定位是市场定位中的重要内容,而市场定位则是全方位的定位,是一个系统工程。

3.3.2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在实证研究中,有的学者侧重综合分析影响现状的各因素,有的侧重综合分析影响商业网点历史形成的各因素。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受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影响。安成谋较为系统地归纳了影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因素:①市区的特点、人口数量、人口流动等;②购买力水平及其投向影响,包括常住人口购买力、流动人口购买力大小变化规律等;③原有商业网点;④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⑤历史因素。吕春成认为商业网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时应考虑的因素:①商圈因素。②竞争力。③商品资源。后来王宝铭注意并探讨了人口收入的空间分布、流动人口的数量与分布、城市新区对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

4、对优化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4.1科学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优化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

制定商业网点规划时应做到:根据城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商贸流通客观规律,考虑到业态、规模、区位、消费水平等多重因素,对城市商贸流通发展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发挥城市商业的整体优势。协调好商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商业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好商业内部的生活服务、生产服务与科技服务的关系使不同行业、业态、规模的设施互补互利。制定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凸现特色,充分发挥该城市经济的独有优势,建设有浓郁特色的商业服务网络和商业文化。同时,在满足本地居民消费的基础上,加大商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商贸服务水平,满足外来暂住人口、投资者和旅游人口的商贸需求也是商贸规划必须考虑的。

4.2规划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对商业网点空间布局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提高商贸业经营的现代化水平。

商业设施作为商品流通的载体,属于社会公共资源,为提高商业网点的硬件现代化水平,优化商业网点尤其是大型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对城市网点建设的引导、规范和调控,以宏观调控与管理弥补“市场缺陷”的负面作用。在实践中城市商贸主管部门应严格商业网点和市场建设项目的审批,规定新上项目必须按其投资额和规模大小,依据明确的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立项、批准。这样既保证了整体商业秩序的建立,同时又能激活各商业网点经营的积极性。

4.3遵循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内在规律,合理设置城市三级商业群。

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空间布局、业态结构等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商业中心层次的确定,与当地经济、人文、历史、环境、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居民数量、阶层、购买习惯和消费水平等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层次的商业中心,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定位、硬件设施要求、服务半径、业态类型和所要求的配套行业。一级商业群是全市的商业中心区,为当地和周边中高收入的消费者和外来游客服务;二级商业群是市内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商业副中心),二级商业群一般要比三级商业群大而全,但比一级商业群更接近居民,以中低档商品为主;三级商业群主要是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最迫切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5、结语

商业是城市经济的先导产业,是城市的形象和标志,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及其优化是一项涉及经济、地理、人文、历史等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是否以人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决定着城市商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结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决定着商业发展的张力和可能边界,推动着城市商贸竞争力的提升。只有将商业活动的载体――商业中心、商业活动的主体――消费者以及影响商业中心发展和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研究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有效的方法,才有利于整体上提高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山.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6-28.

[2] 宁越敏.上海市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1):10-13.

[3] 陈森发.城市商业中心分级评价及其作用[J].城市规划汇刊,1986(3):22-25.

[4] 吴郁文.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区位布局的探讨[J].地理科学,1988(3):17-22.

[5] 赵斌正.城市商业中心浅析[J]. 城市问题,1990(5):29-32.

[6] 刘博敏.试论城市商业中心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式[J].城市规划,1991(1):5-8.

[7] 蒋云红.零售商业空间组织市场分析 [J]. 人文地理,1991(4):11-14.

[8] 谢东晓.商业功能与交通功能之间的区位关系[J]. 城市问题,1993(2):25-27.

[9] 王宝铭.对城市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相关性的探讨[J].人文地理, 1995(1):36-39.

[10] 于彤舟.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布局大型商业网点[J].北京规划建设,2000(2):50-52.

[11] 董光器.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商业布局若干问题的探讨 [J].北京规划建设,2003(5):47-50.

[12] 吕春成.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模式探究[J].商业时代,2004(23):6-7.

[13] 易开刚.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及其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106-107.

[14] 刘星原.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的若干问题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9.

[15] 安成谋.城市零售商业网点布局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1988(2):142-144.

[16] 金杰,陈志斌.论昆明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布局优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91-95.

[17] 薛娟娟,朱青.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21-24.

[18] 易开刚.网络时代我国城市商贸业开发的战略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9):18-20.

高空作业探讨范文4

关键词: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应急;处理

引言

高空气象探测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气象业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我国常规高空观测技术体制已完成从59-701雷达探空系统向: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的过渡。提高了观测信息的空间与时间密度,而且实现了观测数据采集、监测和集成的自动化,在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以及气候预测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出现突如起来的突发事件和施放过程中的各种应急情况。因此本文通过对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应急处理进行分析探讨,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提高高空气象探测观测质量。

1 应对复杂天气、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方法

1.1 复杂天气

遇有强降水、大雪、积雨云过境、雷暴等影响气球正常升速的天气现象时,值班人员须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气球的氢气充气量,保证气球正常升空。若天气现象可能影响探空仪正常工作时可适当推迟施放时间。在探测过程中,未达500hpa出现探空仪遭雷击或传感器变性等情况,在规定允许的时间内应立即重放球。出现大风(台风)、沙尘暴、大雾等影响气球施放的天气现象时,必须增加辅助人员,保证顺利放球和施放后正常跟踪气球。若低空(距地3000米以下)测风记录缺测时,应设法补测。在探测前1小时就应预计可能出现的任何天气及相应措施。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能熟能生巧地解决问题。

1.2 突发事件

在高空气象探测过程中会遇有各种突发事件,如突然停电、业务软件瘫痪、地面接收(跟踪)设备出现故障等。为防突然停电,各站必须备有备用电源,每月都须安期检查备用电源是否能够正常使用。为提高高空气象探测观测质量和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业务软件和地面接收设备都应备好备份软件和备用探测设备。我站每日施放气球备用设备都是一起起用,可防这两项突发事件。

2 应对雷达天线“死位”处理方法

2.1 雷达天线的仰角、方位“锁死”不动

雷达天线的仰角、方位显示区是以数字和指针形式显示实时所指的仰角、方位角数据。若仰角、方位角“锁死”不动,电机驱动箱-E灯(仰角)或-A灯(方位角)熄灭,应及时关闭电机驱动箱开关,并迅速再开启此开关。

2.2 “放球软件”界面的仰角或方位角显示数字不动

在放球过程中若遇“放球软件”界面的仰角或方位角显示数字不动,而雷达天线还在转动,应迅速先将“放球软件”控制区上的“发射机”开关关闭;天控开关置于手动。在按关机步骤进行关机,并迅速按与关闭相反顺序再开启各开关,以激活雷达与终端间的通讯传递。天控开关置于手动,打开控制区上的“发射机”开关。

3 应对仰角低于测站、气球过顶的处理方法

3.1 仰角低于测站(最低工作仰角)

“雷达仰角确定值”的处理。当仰角从某分钟开始低于 “雷达仰角确定值”,而后又回升到其值以上,测风记录照常处理;当仰角从某分钟开始低于“雷达仰角确定值”直至球炸分钟,测风记录则只处理到等于或大于“雷达仰角确定值”之处。

3.2 气球过顶

在气球过顶时因仰角过高,无法确定过南过北。仰角大于90°处理,在探测中有时会遇到,正好在整分钟气球过顶的情况,当测风整分钟的仰角读数大于90°时:仰角=180°-仰角读数,方位角=方位角读数±180°(方位角读数大于180°时,用“-”号;小于180°时,用“+”号)。

4 气球下沉记录的处理

4.1 气球下沉压、温、湿处理

探空气球下沉后又上升的记录,由人工确定气球下沉的起始点时间和下沉的终止点时间,计算机会自动将气球下沉和回升到下沉起始点之间的数据删除,将终止点后的记录往前移,即终止点后的记录时间减去下沉起始点时间的差值,以后记录照常整理。

4.2 测风记录的处理

气球下沉的起始点时间到下沉的终止点时间之间数据、时间,会随探空数据删除而自动删除,终止点以后的时间、数据前移。整分钟数据从每秒球坐标数据中读取对应的数据,上下衔接点间的量得风层不作计算,落在该层的规定层风符合内插条件则按线性内插计算,布符合内插条件按靠近法代替。

5 结束语

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虽然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处理,但在运行中难免出现突如起来的突发事件和施放过程中的各种应急情况,仍然需要值班人员严格按照业务规范进行操作,无论出现何种业务应急情况,都能不急不躁熟能生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高空气象探测观测质量和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高空作业探讨范文5

关键词:网络,空气调节,教学

1 引言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论文参考网。如何运用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讨实际问题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师应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转换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素养。论文参考网。

2 《空气调节》网络教学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课程特点:《空气调节》是制冷空调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讲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原理和工程应用,其中空气调节的原理、空气调节设备、空气调节系统是空气节调课程的重要内容,都有着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需要利用逼真的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2)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由于实践机会有限,对一些设备的结构、原理和空气调节过程,如果仅通过一些文字描述,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图书馆缺乏有关的专业图书,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而面对浩瀚的网上资源,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利用资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量和信息量已不能满足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交流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课上讲授的时间占去了很大一部分,在课上师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随着学生人数的激增,教学任务加重,学生自习时间分散,教师辅导学生的机会相应减少,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

(3)网络教学的优势: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是支持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最有力工具,因此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青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将网络资源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网络教育使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式演绎的讲解,转化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改变过去一直困扰着许多高校的教学媒体“滞后”的问题,替代过去那种教材陈旧、方式保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教学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空气调节》的教学特点引进网络模式,与原有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了师生的沟通、合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3 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我们开发的“《空气调节》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首页、学习专题、课题资源、工程实例、在线测试、协作交流等六个模块构成。

(1)首页:主要介绍空气调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和本课程总的学习目标。

(2)学习专题模块:包括理论学习、实验学习、实践学习、问题留言。理论学习部分,给学习者提供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里面都包含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点与难点、测试题和相关资源(图片、文本、动画、视频等)。进入教学资料模块,学习者可以方便地浏览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教师电子教案和有关的教程,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录像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形象生动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都是不断发展的,要使制作的网络课程能够反复使用,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那么网络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应该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了这一点,教师可以提交在本地制作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课件及其它相关资料,也可以方便地对各种资料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3) 课程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构建自主探索学习环境的主要内容。本模块包含了资源首页、学术论文、下载中心、网址资源、课件素材几部分内容。学术论文主要给学习者提供相关的专业文章、文献信息、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等;网址资源主要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与本课程学习相关的网址,为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提供资源。为了便于学习者能方便快速地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源,本模块中也提供了资源检索功能;下载中心包括电子教案、相关软件(焓湿图设计软件、单位转换器、暖通空调设计手册等)等下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需要,拓展学习面;在课件素材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科课件素材,方便学生有针对性的查找、学习。网络课程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支持学习者的探索和发现,利于学习者的思考,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学习需要。当然为了保证资源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随时更新资源内容。

(4)工程实例:工程实例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能力。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实践性的环节就是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而在工程实例教学中,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互相提问和解答,自己去寻找发现蕴含在案例背景材料中的相关知识。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工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学习者的自学活动中,评价不仅能够检验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热情,对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在线测试模块提供了每一单元相应的测试题,内容主要涉及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学习完本单元的知识后,可以马上进行测试,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修改下一步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策略。

(6)协作交流: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习者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重构的重要形式就是协作交流。《空气调节》网络课程通过答疑系统和论坛实现人际交互,学习者可以方便地通过论坛和同伴讨论学习;也可以进入答疑系统和教师实时交流,还可以直接给教师发E-mail。本模块还将学生的优秀作业在网上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4 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应用

利用一切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改变师生的交流方式上课,要注意适度使用:一方面现阶段使用这种交流的技术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网络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师的积极作用。因此,网络只是新型学习生态环境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只能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而不能成为教育的全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特点以及教学条件,我们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对于每一章节,教师利用网站中的课程教案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解,课程教案主要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课件的细心制作和教师的精心讲解,学生能形成正确概念,为其进行网络模式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后教师布置相关的专题讨论,由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网络教学辅助系统进行自主探索,并通过协作交流平台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也可以通过论坛自己建立主题进行交流、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答案后,在课堂上作学习成果的汇报,教师加以点评,并对不明确的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探索讨论

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改革试验,从设计到实施再到反思的全过程,是我们在《空气调节》课程的教学改革上的一次尝试,也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总结本次试验,还有以下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增强开放性

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网络课程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收集的反馈信息,可以适时地调整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和具体内容。论文参考网。这就要求设计的网络课程具有开放性,能够根据具体需要灵活方便地修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课程的设计中,在教师讲授课程的同时,让学生对课程的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把学生也纳入网站建设中来,集思广益,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心理学知识或者学习经验、心得、体会等传上网,同时进一步扩充教学实操训练的案例库,使网站内容更加丰富。

(2) 加强互动性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就需要增强网络的沟通和连接作用,进一步加强在网上与学生的交流,像问题解答、提交作业、评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的网络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的互动方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和教学的实操训练中。

(3)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这次“问题驱动”的教学改革试验中,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只需要对问题进行理解和解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在书本和实践中去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再自行解决这些自己发现的问题,这种主动探索的方式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学习意义的心理建构。

6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助学相结合的《空气调节》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以外,围绕学习专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次教学改革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为教学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左辉,于红光.网络课件中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1213-1217

[2] 孙莱祥,张晓鹏. 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1):36 - 38.

[3] 郑群.网络教育中教学课件设计的目标和要求〔J〕.信息化建设,2003(9):42-43

[4] 王健.我国网络教育现状、技术与发展对策探讨〔J〕.闽江学院学报,2002(23):16-20

[5] 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1(8):60-63

高空作业探讨范文6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课题如何开展、什么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在题目确定时就已经基本确定,同时限于时间要求和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视野,基本不存在多路径、分头尝试的可能,指导教师一般也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虽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但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视野和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起点和方向。目前这种管理和组织模式很容易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平庸化,进而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基于目前的操作模式,在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前,学生和教师基本处于“背对背”状态。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因此在拟定指导课题题目时,指导教师一般会趋向于“保守”状态。另一方面,专家组对题目的集体把关和最后的集体评议也导致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而不敢拟制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从选题的确定到研究路径的取舍,甚至是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选定,都会局限于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大部分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甚至在选题确定以后,仍具体规定研究路径和使用的工具,导致学生很少拥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空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此种模式是合适和恰当的,但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则缺少了挑战。陈平原教授认为好的大学教育,要从制度上“为中才立规划,为天才留空间”。[4]虽然陈平原教授是针对大学教师培养制度所说,但对于学生而言也同样适用。

二、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在2012年的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中,笔者所在课程组开展了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实践。1.探索性题目的拟制在实施探索性毕业设计(论文)的5名本科毕业生中,3名是初级指挥学员,2名是专业技术学员。结合他们所学课程和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为初级指挥学员拟制了“网络舆情研究”、“信息素养研究”和“信息质量评价研究”3个课题题目;为专业技术学员拟制了“网络黑洞研究”和“软件中间件质量测评”2个课题。这几个题目都具有广泛的开放性,是基于特定问题而非特定知识的,又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每个题目又包含了众多小题目,且都没有固定的研究路径和成熟的工具,同时又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内容,要深入下去并取得一点突破绝非易事。2.阶段性进展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后,学生们开始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而确定了各自的具体研究内容,到毕业答辩时已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可行性想法。另外,所有学生都撰写了毕业论文,研究深入的学生已经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并将相关成果整理成了相关的学术论文投稿发表,进而产生了深厚的研究兴趣和动力。此外,参与探索性毕业设计(论文)的5名学生,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现自身知识上的短缺,认识到能力上的不足。通过探索性课题研究,学生们在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毕业压力、探求新知的动力和空前的探索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热情,开启了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帷幕。阶段性的进展表明,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践中开展探索性课题是可行的。3.指导教师的作用和指导方式这些探索性课题无论是内容的深度、广度,还是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及工具的选取,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研究与讨论来确定。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使指导教师失去了在知识上的优势和垄断地位,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检查和督促及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依据自己的科研经验及时给学生提供各种建议。当然,每一个建议也都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继续去探索,而不是绝对地以教师的建议或意见为准。此外,本科生毕竟不同于研究生,在课题入门阶段和相关的技术支持方面,还需要指导教师“传帮带”,同时在文献搜集、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过程中教师也要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克服最初的迷茫。另外,还要及时组织相关的讨论,尽可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相关工作的讨论和思考

从已经开展的工作来看,该探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存在一系列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1.质量评价难以把握对于这种探索性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如何评价其质量,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既然是探索性题目,就有取得一定成果的可能,也存在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取得相应成果或干脆失败的可能。因此,如何既能考虑到题目的特殊性,又能考虑到本科生的实际水平,确实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2.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偏短在现有模式下,学生从事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仅为半年。就本科生而言,学术起点偏低,同时需要大量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半年之内能够有新的设想已非易事,至于这些设想是否可行、是否科学合理则缺乏足够的时间去验证。因此,建议进一步延长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如可从学生完成基础课,甚至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选课,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团队协作不足教育部要求“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3]虽然指导教师可以将大题目分解为小题目,分别交给不同的学生完成,但这是指导教师统领的团队,而不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团队。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无形中损失了自行分析问题、分解问题,以及采取不同方式实现相互配合与协调的锻炼机会。4.学生的自主空间尚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开展的探索性工作仍然是由教师拟制题目,以教师为主导,只是在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研讨,或者在方法论上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是否可以考虑由学生自拟课题,这样既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更多。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必不可少,并非粗放的“放羊式”管理,参与和指导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结束语